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高考热点专练(1)(含答案)
高三历史重大事件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重大事件专项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间是:A. 1914年B. 1939年C. 1945年D. 1949年答案:B2. 以下哪个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A. 拉丁美洲的解放运动B. 罗马尼亚王储被暗杀C. 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D. 阿拉伯世界的解放运动答案:B3. 印度独立运动的领导人是:A. 孟德斯鸠B. 加缪C. 甘地D. 马克思答案:C4. 以下哪个国家是北约成员国?A. 中国B. 俄罗斯C. 德国D. 日本答案:C5. 中国的五四运动主要影响了以下哪个领域?A. 文化B. 经济C. 政治D. 军事答案:A二、简答题:1. 请简要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产生的重大影响。
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世界格局的重大改变。
战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崛起,成为冷战时期的主要对手。
此外,欧洲国家的衰落和殖民地帝国的解体也是战争的结果。
战后,联合国成立,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和国际合作。
此外,战争还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各国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2. 请列举三个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并简要描述它们的影响。
答案:a. 秦朝统一:秦朝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时代的起点。
b. 三国分裂:三国时期发生了长达近100年的战乱,导致了中国的长期分裂状态。
这段历史在中国文化和文学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为后来的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c. 唐朝盛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而开放的时期,对世界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文化艺术繁荣,被誉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巅峰。
三、论述题:请简要论述二战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二战对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方面,中国在战争中面临了严重的国家安全威胁。
日本侵略军在中国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战争,给中国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另一方面,中国的抗战也是战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考复习(历史)专项练习:晚清时期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与救亡图存运动【含答案及解析】
专题突破练五晚清时期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与救亡图存运动一、选择题1.(2021·北京西城期末)关于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的原因,林则徐解释为“器不良”“技不熟”。
史学家陈旭麓则认为是“因社会落后而政治腐败,因政治腐败而武器陈旧”。
对此不同认识解读准确的是()A.两人阶级立场相同,由于观察角度不同造成认识不同B.林则徐作为鸦片战争的亲历者,认识更准确C.林则徐的观点符合当时学习西方的认知水平D.史家与事件无利害关系,结论不带主观因素2.(2021·云南玉溪一模)1810年,《大清律例》首个英译本在英国出版后,西方人主要关注刑事的法律规定。
鸦片战争后,欧美人开始关注《大清律例》中有关民事关系的法律规定。
这一变化反映出欧美国家()A.已获得在华特权和利益B.弱化了民族优越意识C.开始插手中国司法审判D.侵华方式发生了改变3.某学者认为,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天国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
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A.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B.承担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C.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D.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4.(2021·陕西渭南一模)1859—1861年,人们可以看到太平天国的兴起,同时也可以看到清朝对西方列强的政策从敌对转向妥协。
清政府的这一政策调整()A.加快了洋务运动的发展B.体现了救亡图存的主题C.加速了农民运动的失败D.旨在改变中国社会性质5.(2021·海南联考)19世纪60年代,西方列强觊觎中国的新疆地区,其中,最为主要的国家是()A.英法B.德俄C.日俄D.英俄6.(2021·江苏南京联考)中国自古以来海疆辽阔,可是一直有疆无防。
但是19世纪70年代后,清政府制定了“海防”和“塞防”并重的国防战略,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
这一变化主要基于()A.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教训B.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术思想C.甲午中日战争的教训D.列强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7.(2021·山东青岛一模)“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
人教版高考历史常考知识点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高考历史常考知识点练习含答案人教版高考历史常考知识点练习含答案11.夏商的史官在职责上是史巫合一, 既掌管天文术数, 为统治者提供宗教式预言。
又保管典籍、记录时事;周代史巫开始分离, 史官被定位在“掌官书以赞治”的官僚位置上, 以上史官角色意识的变化()2.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宗法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记述出处“(小史)掌邦国之志,莫系世,辩昭穆。
”《周礼·春官》“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北宋刘恕《通鉴外纪》“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
”南宋朱熹《陈氏家谱旧序》“谱系之作,所以敦孝弟、重人伦、睦家族、厚风俗。
”清李希莲《重修李氏族谱序》3.古代儒家思想认为统治者从规范外部行为和调控内心情绪出发,通过礼的规范,政的划一,刑的强制,再配以乐的感染,便能统一民心,成就王道。
据此可知礼乐制( )4.贾谊在《过秦论》中说: “及至始皇, 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始皇”为“制六合”而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A.以郡县制代替分封.B.设三公九卿加强皇权C.颁布细密严苛的法.D.统一度量衡和货币5.西汉初年,在王国的政治架构上,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免权,而相“总纲纪、统众官”。
这一举措()“推恩令”“七国之乱”6.宋太祖曾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三衙”,收精兵 C.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 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7、有学者指出: “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 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 不敢把政权分散, 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
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
”由此可见, 元代的行省是()A.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B. 为了监察地方C. 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民族国家D. 为了加强对汉人的控制8、晚清大臣包世臣认为“乾隆、嘉庆之末,英夷两次蓦至天津入贡,骄倨殊甚……目验内地形势”,并据此提醒清廷,英国两次意图觐见清帝未果,游历内地,其有对华作战的可能。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含答案)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一、单选题1.五口通商后,茶叶出口大幅度上升。
同治六年(1867年),中国供给欧美国家茶叶总量约1.9亿磅,约占其消费总量的90%。
伴随茶叶出口大量增加,国内各地新辟茶园增多,植茶面积迅速扩大。
这种状况反映了当时( )A.中国逐渐掌握对外贸易的主动权B.自然经济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商品经济逐渐成为中国经济主体D.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2.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B.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D.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3.“(他)的远征是中华帝国最后一次向“西域”的大举征伐。
他本人把他的武功比隆于汉唐两代。
……他为(这一地区)变成清朝的一个行省并使更多的汉族移民前往定居铺平了道路。
”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A.李鸿章B.林则徐C.刘永福D.左宗棠4.有学者认为,在《辛丑条约》谈判期间,清政府代表分为军机大臣荣禄、“全权大臣”李鸿章和东南督抚张之洞等三个派别,三者之间矛盾重重。
为了平衡相互之间的关系,他们不惜以牺牲条款利益为代价。
这主要表明当时( )A.晚清政府中央集权已名存实亡B.清廷权臣明争暗斗激烈C.清朝专制政治体制已病入膏肓D.近代民族意识尚未形成5.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
造成这种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C.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影响D.各自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6.在南京,金陵关税务司韩森满意地指出:“我相信外国人在南京比在别处还安全,虽然有排外的揭帖,但一贴上就被扯下来,换上意义相反的告示。
”在湖广,张之洞断然下令:“已添重兵,出告示饬州县禁谣拿匪,敢有生事,立即正法:所有洋商教士,力任保护。
高考历史专题《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真题练习含答案1.[2024·新课标卷]17世纪,法国某细布工场雇佣近1 700人,分属于制作轮子与刀具、清洗、上色、整经等部门。
织布分为多道工序,其中压印、绣花等通常由妇女承担。
这可用于说明()A.生产方式变革的条件渐趋成熟B.机器大生产强化对工人管理C.现代工厂制度提高了生产效率D.工业革命促进女性地位提升答案:A解析: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材料中描述的是17世纪法国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出现了多个专业的部门和多道工序,这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准备了技术条件,故选A项;机器大生产是工业革命开始之后才实现的,排除B项;1771年(18世纪),阿克莱特创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随着工厂的出现,现代工厂制度逐渐形成,排除C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排除D项。
2.[2024·佛山市高三一模]从17至18世纪中期,英国的专利发明项目增长近8倍,以至于当时有人评论说:“几乎每一个制造商都有自己的新发明,几乎每天都有在别人发明创造的基础上的新改进”。
这说明英国()A.生产技术不断革新B.人文思想的广泛传播C.责任内阁制的形成D.科学与生产紧密结合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几乎每天都有在别人发明创造的基础上的新改进”可知英国发明更新速度很快,反映了生产技术不断革新,A项正确;人文思想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价值的思想,材料中无法体现人文思想,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责任内阁制,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无关,排除C项;科学与生产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典型特点,时间是19世纪中期以后,和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
故选A项。
3.[2024·十堰市高三一模]工业革命时期,钟表匠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纺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修理工瓦特改良了蒸汽机;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物理学家西门子制成发电机,机械工程师卡尔·本茨发明了内燃机,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雷管和黄色炸药。
高中历史2024届高考热点重点难点题型系列练习0111(共32道模拟选择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题型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1842年,清廷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并以船炮图说,饬江苏、福建、浙江三省督抚详勘”。
浙江巡抚认为现有旧船“虽不能争胜于外洋,尚可牵制于内港”,“与其务高大之名”,不若造“适用之船”,其他督抚亦有相似意见。
道光皇帝遂决定“暂缓办理”。
这反映出()A.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B.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C.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广泛D.清政府行政效率低下2.鸦片战争后,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
《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
1870年,《大清律例》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
1909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以保护海外华侨。
上述材料说明()A.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明显B.条约体系与中国国内法关系密切C.清朝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D.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3.19世纪50年代后,各地商人争相到上海采购,逐渐形成若干帮别,其中比较大的有北京帮、东北帮、川帮等,还有来自西北、西南边远省份的规模较小的帮别。
各地客帮采购贩运,推动了转批分销业务的发展,材料主要反映了()A.区域经济水平存在差别B.口岸辐射效应显著C.列强资本深入中国内地D.传统商路日趋衰落4.1865年,上海大英自来火房制成煤气灯。
19世纪80年代,有人记云:“地火皆由铁管通至马路,于是各戏馆及酒楼、茶肆俱可接点。
其灯每盏有玻罩,或倒悬,或直竖,或向壁上横穿,各随其便。
人行其间,真如入不夜城也。
”这一时期“煤气灯”在上海的使用()①与上海是通商口岸密切相关②反映了上海对外贸易的繁盛③为居民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④开启了近代上海城市化进程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5.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
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
2023-2024学年新疆吐鲁番人教版高考专题历史高考复习习题及解析
2023-2024学年新疆吐鲁番人教版高考专题历史高考复习1.选择题第1题.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文中的他们说明洋务派主张()A: 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B: 师夷长技以自强C: 唯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递D: 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答案】B【解答】A.选项是反对洋务派的主张。
B.师夷长技以自强,是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的口号。
C.是维新变法的要求。
D.这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要求。
第2题.1865年,在江南制造总局,华匠学徒,按日点工给价,内地工匠、小工则人无定数,视工务之缓急为衡;价有等差,较技艺之优劣为准。
这说明,江南制造总局()A: 注重培养新式的劳动力B: 采取了西方企业的管理方式C: 大量使用未成年的劳工D: 存在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答案】D【解答】材料中的按日点工给价价有等差说明,在洋务派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中,已采用雇佣劳动制度,且工资多少大体上是按照技术高低而决定的,这说明其内部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江南制造总局对新式劳动力的培养,排除A项;在中国古代明清时就有计日授值,所以材料中的按日点工给价不能体现为西方企业的管理方式,排除B项;材料中的小工并非童工,而是指负责技术含量少且简单的工作的人,排除C项;故选D。
第3题.洪仁玕主张接受西方文明,走西方强国富民之路,实行资本主义的经济立法。
这一主张()A: 继承发展了《天朝田亩制度》B: 满足了农民阶级的愿望C: 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D: 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潮流【答案】D【解答】A.《天朝田亩制度》体现的是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
洪仁玕主张接受西方文明,走西方强国富民之路,实行资本主义的经济立法体现在《资政新篇》中,不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B.农民阶级并不主张走资本主义的道路。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整理热点题型(含多套真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人教版河北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从17世纪开始,一场“农业革命”如火如荼地展开。
这场革命中,资本主义型的农场在农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农业的耕作和栽培技术经历了重大改革,如农业机械的采用、畜种的改良。
这场“农业革命”的主要作用在于()A. 使“圈地运动”得以终结B. 为工业革命准备重要条件C. 推动贩卖黑奴活动的开展D. 促使对外殖民不断地加剧【答案】B【解析】A选项错误,1845年英国圈地运动才逐渐结束;B项从“农业革命”的内容来看,“农业革命”主要发展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这对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是有铺垫作用的,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C选项错误,这与黑奴贸易无关;D选项错误,这对殖民扩张来说没有直接影响。
故选B。
2.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A. 洋务运动B. 维新变法运动C. 义和团运动D. 新文化运动【答案】D【解析】根据图片文字材料“没有好的了,全部坏掉了,必须全部换掉”可知最有可能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儒家传统文化。
故选D。
3.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阅读上表,对此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1950—1965年中国实征农业税始终呈现下降趋势B. “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需要农业支持C. “二五”时期农业发展使实征农业税有一定提高D.1963—1965年农业实产量下降反映国民经济混乱【答案】B【解析】表中数据显示,经济恢复时期到“一五”时期,实征农业税是上升的,并非始终呈下降趋势,A项错误;“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所以“一五”时期实征农业税有所提高,B项正确;“二五”时期,由于受“左”倾错误影响,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挫折,C项错误;1959—1961年,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经过国民经济调整,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D项错误。
高中历史2024届高考热点重点难点题型专项练习(共两组52道选择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题型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1.(2023·辽宁·统考高考真题)1955年,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其中一件盂造型雅致、纹饰精美,刻有“匽侯”等文字。
“匽侯”即为“燕侯”,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封地在蓟。
这反映了()A.青铜器的普遍使用B.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C.分封制的日趋完善D.诸侯祭祀礼仪活动频繁2.(2023·江苏·统考高考真题)春秋时期,晋国在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时,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国争霸过程中腹背受敌。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北方诸戎已融入华夏族B.政治权力下移至卿大夫C.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D.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3.(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4.(2023·海南·统考高考真题)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
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
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军事理论的形成B.生产方式的变革C.政治制度的演进D.地形地势的利用5.(2022·河北·统考高考真题)“太子”在周代是对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的称谓。
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
这一现象()A.反映社会尊卑有序B.表明分封制逐渐瓦解C.体现权力过渡平稳D.说明宗法制遭到破坏6.(202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项练习:华盛顿体系的构建(1)_有答案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课后练习(1)1.有学者指出:“华盛顿会议为美国在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的扩张扫除了一大障碍。
”这主要是指()A.拆散了英日同盟 B.限制了日本的海军势力扩张C.迫使日本放弃了“二十一条” D.取得了对中国的控制权2.古罗马哲学家说:“推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美国拥有同英国相等的制海权是通过( )A.《凡尔赛和约》 B.《四国条约》C.《五国条约》 D.《九国公约》3.下列条约中,对英国打击最大,对美国最为有利的是( )A.四国条约 B.九国条约 C. 五国海军条约 D. 凡尔赛和约4.华盛顿会议后,美国国务卿休斯说:“多亏了这个条约,对华‘门户开放’终于实现了。
”这个“条约”是() A.《四国公约》 B. 《五国海军条约》 C.《九国公约》 D.《凡尔赛和约》5.巴黎和会上,英美主张把原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让给日本,华盛顿会议时又表示支持中国让日本归还山东的要求。
英美态度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英日同盟宣告结束B.中、英、美、日都是国联成员国C.慑于中国五四运动的威力D.日本势力的扩张威胁到美英利益6. 1937年8月14发表的《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是抗战期间的重要文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
此等条约,其最大目的,在维持正义与和平。
中国以责任所在,自应尽其能力,以维护其领土主权及维护上述各种条约之尊严。
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摘自《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1)各举一例说明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对于国家间关系的规定。
日本为什么敢于破坏这些规定?(2)根据材料,评价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
7.一战后,英美等战胜的协约国宣称要在“完全公正”的基础上签订和约。
但是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却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主要表现在()①《凡尔赛条约》②《四国条约》③《限制海军军备条约》④《九国公约》A.①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④8.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后,哪两个国家备受束缚,必欲冲破之?()A.美国、英国B.德国、日本C.法国、意大利D.英国、法国9.雅尔塔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A.它体现了大国意志B.它重新划分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C.它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D.它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10.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作为强权政治的产物,埋下了深刻的矛盾。
2022版《优化方案》高考历史(专题史全国卷1)二轮复习:板块2 主题专练 一 Word版含答案
板块2热点主题专项训练主题一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体制的进展演化(建议用时:25分钟)1.(2021·湖北荆门模拟)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克利斯提尼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部落代替原先的4个血缘部落。
这两个措施共同的进步意义是()A.有效加强了中心集权统治B.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特权C.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D.导致了官僚政治的衰落2.(2021·广东深圳宝安模拟)范镇奏章:“……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
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
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而欲阴阳和,风雨时,家给人足,天下安治,不行得也。
”范镇揭示了()A.秦朝丞相制度的弊端B.唐朝三省六部制分权的优点C.北宋中心分权制度的弊端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好处3.(2021·湖北部分中学重点联考)宋真宗于997年继位为帝。
1018年,他说:“我即位以来,还没有任命过仆射(副宰相)职位,如今任命向敏中,这是打破常规的特殊的任命,向敏中确定很兴奋。
”这反映了当时()A.君主专制缘于人事的任命权B.科举制度比前代有所弱化C.官职变更失常源于皇权至上D.仆射权力过大导致皇帝猜忌4.(2021·河北邯郸模拟)古代斯巴达的监察官代表平民阶层,政治地位与国王、元老院公平,其职权以监察和司法权为主,与以军事、宗教权力为主的国王和以立法权力为主的元老院有很大的区分。
这反映出监察官的设置()A.推动了斯巴达的政治分权B.确保了斯巴达司法的公正C.保证各阶级参与国家政治D.激化了平民与贵族的冲突5.(2022·安徽皖南八校联考)公元61年,罗马市政官谢恭都斯为家中奴隶所杀。
元老院将死者家中400名奴隶全部处死,这引起罗马城居民的骚动。
元老院的这一判决()A.带有习惯法的颜色B.激化了平民与贵族的冲突C.表明成文法亟待制定D.激化了与被制服民族的冲突6.(2021·四川自贡一模)余英时认为:“……英国自从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后,再没有别的暴力革命。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新民主主义革命 (1)
(1)1935 年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抗日战 争时期 (19311945 年)
(2)1935 年瓦窑堡会议,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1936 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1937 年 9 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蒋介石 也发表谈话,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5)1945 年,中共七大召开,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国共十年 对峙时期
(19271937 年)
(1)1927 年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1927 年,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3)1927 年,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4)1934 年,红军开始长征,1935 年遵义会议挽救了中国革命,1936 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长征结束
掀起反共、反人
民的内战
2.从工人运动失败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团结广
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1924 年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迎来国民革命的高潮。
3.从国民革命失败认识到掌握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1)1927 年国民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掌握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独立领导革命。
(2)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军队和革命的开始。
4.从“城市中心论”到工农武装割据,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1927 年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照搬俄国革命“城
市中心论”的局限,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农武装割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整理热点题型(含多张真题及答案)
【答案】C【解析】“投票决定”“六千以上的票数”不仅体现了民主性也体现了公平性,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13.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利执政期间,鼓励公民积极参政,推行了津贴制。
但只有一部分公民有时间参加频繁召开的公民大会。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当时雅典()A. 公民自身条件存在差异B. 贵族垄断国家政权C. 民主运作丧失民众信任D. 公民大会形同虚设【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雅典公民大会召开频繁,即使有津贴补助,也有部分公民缺席公民大会,这与公民自身条件差异有关,即城居公民享有地利之便,散居村落的远郊农民和手工业者因农事与路远而不便参加公民大会,A项正确。
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
部分公民没有时间经常参加公民大会,并非不信任公民大会,C项说法错误,排除。
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排除。
故选A。
14.在古代雅典,个人与集体约束之间的界限是不明显的,自由没有被明确地规定出来,它只是依赖于人们的宽容的观念而已,并没有具体的法律保障。
材料旨在说明古代雅典()A. 缺乏民主制度维护B. 自由权利受到限制C. 维护城邦至上原则D. 淡化法律制度规范【答案】B【解析】根据“个人与集体约束之间的界限是不明显的,自由没有被明确地规定出来,它只是依赖于人们的宽容的观念而已,并没有具体的法律保障”可知,个人易于受到集体约束,个人自由没有具体的法律保障,说明自由权利受到限制,故B正确;古代雅典实行民主政治,材料说明个人自由缺乏具体的法律保障,故A表述错误;材料主要说明个人自由受到约束,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主要说明个人自由缺乏具体的法律保障,无法体现淡化法律制度规范,D错误。
故选B。
15.梭伦改革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解决了当时的一些棘手问题。
当有人问及他是否能给予雅典人最佳法典时,他答复是最佳法典就是能让雅典所有利益群体都能接受的法典。
据说他的格言就是“凡事适可而止”。
这说明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 维护雅典所有人的利益B. 缓和社会矛盾C. 寻求各利益群体的支持D. 实现以法治国【答案】B【解析】材料“凡事适可而止”正是要求各利益群体不要提出过分的要求,利益基本得到满足,就应该接受相关法律,主要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B选项符合题意;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主要维护的是希腊的公民的利益,A选项排除;CD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16.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A项史实和结论不符,梭伦改革并没有使雅典男性公民在政治上获得了平等的权力,“财产等级制度”,按照财产的多少把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第四等级的公民是基本不享有政治权利的。
高考历史热考大题练1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人教)历史热考大题练(1)李仕才1.(河北石家庄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人团体的兴起是明清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特点。
以地缘关系组合而成的商帮和以业缘关系组合而成的行会等组织具有很多的经济功能。
以行会为例,通过统一规定手工业产品的规格、价格,限制作坊开设的规模和地点,统一工资等手段来限制同行竞争。
明清时期的商人组织承担着市场交易中所需的信用与保证功能,并利用传统伦理道德对市场交易进行规范。
商人组织还经常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建立信息网络,收集市场价格、政府政策等信息并由此获利。
一些商人组织规定,会员间及会员与其他商人组织间在工商业上发生纠纷时,须交由董事仲裁;如遇重大事情,便召集全体会员来共同评判,给出的处理意见具有一定的强制力。
当时的商人组织在同政府的博弈中通过同盟抵制和抗争等手段,具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摘编自杨海滨、杜佳《明清商人组织与市场网络》等材料二商会是清末新政过程中产生的资产阶级工商业社团。
1904年,清政府颁布《商会简明章程》,谕令在全国各省各埠设立商会,后来逐渐形成了总会、分会与会所的三级组织体制。
据统计,苏州商务总会的首届会员多达40个行帮1 056户;天津商务总会1905年入会者有32行581家。
商会可以通过合法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商部规定:“如遇需索留难等事,倘有阻碍,该董事尽可直言指报,由商会处送交司务厅严办。
”商会的内部构造一般由各业行会和新式企业的代表组成,处于领袖地位并能左右会务活动的主要是新式企业代表。
商会开会时“务须开诚布公,集思广益,各商如有条陈,尽可各抒议论,稗择善以从,不得稍持成见。
”上海商务总会规定,表决时“以可否孰多之数为准……倘事不便言明者,可用机密投筒法。
”到1912年,商会覆盖了除内蒙和西藏之外的全国各省区。
在抵制美货、挽回利权、国会请愿、兴办教育等活动中,商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商人团体兴起的原因,并指出商人团体的经济功能。
2019届高考历史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一 专题综合训练(一)含解析
专题综合训练(一)(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广安二诊)吕思勉在《中国简史》中记述:“(两汉社会的地方官吏)服官州郡的,称其官署为本朝。
长官死,僚属都为之持服(守孝、服丧)”。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地方官职礼仪尚不够健全B.沿袭了分封时期的诸侯观念C.上下级之间依附关系严重D.州郡地方官员权力普遍过大解析:选B。
解读题干材料,这一现象体现出两汉官员的上下级关系受到分封制严格等级观念的影响,而上下级的依附关系是分封时期观念的表现,故B项正确,C项错误;由材料中的现象不能得出地方官职礼仪的整体状况,故A项错误;地方官员权力大不一定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D项错误。
2.(2018·德州模拟)乐在广义上包括诗歌、音乐、舞蹈,它们在氏族社会本来都是用以表达感情的文化活动。
但到西周时,乐的情感内容受到了很大限制,不同阶层的人所用乐舞在规模、人数方面均有严格限制。
这一变化()A.遵循了孔子的思想B.带有鲜明的等级色彩C.体现出与礼的对立D.导致了宗法制的瓦解解析:选B。
根据题干中“不同阶层的人所用乐舞在规模、人数方面均有严格限制”,可知具有鲜明的等级观念,故B项正确;孔子生活在东周春秋末期,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礼乐制度主张从日常生活中对等级制度进行维护,与礼是相辅相成的,故C 项错误;礼乐制度是宗法制的维护工具,故D项错误。
3.考古学家在河北临城县中羊村发现了属于战国后期赵国的墓葬群,该墓葬群采取了聚族而葬的方式,间距稠密,在2 250平方米的范围内有150余座墓葬,分布整齐,排列有序。
可见当时()A.社会的等级结构层次分明B.周天子宗族礼制下移民间C.地方的宗族力量由弱变强D.地方的宗族力量依然强大解析:选D。
题干材料“采取了聚族而葬的方式,间距稠密,在2 250平方米的范围内有150余座墓葬,分布整齐,排列有序”从数量和形式上,反映了地方的宗族力量依然强大,故选D项。
2018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项练习:印巴战争(1) 含答案
印巴战争课后练习(1)1. 1947年8月正式实行分立的国家是①印度②东巴基斯坦③巴基斯坦④孟加拉A.①③B.①②C.③④D.①④2. 19世纪晚期,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地主组成了以印度教为主的()A.穆斯林联盟B.国大党C.民主国家D.立宪会议3.英国在准备撤出印度时的策略是( )A.以不脱离英联邦为前提B.以继续驻军为前提C.制造其内部矛盾和纷争D.继续控制印度经济4.在下列事件中,联合国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有( )①朝鲜战争②印巴分治③纽伦堡审判④巴勒斯坦地区分治A.①②③B.①④C.①③④D.②④5. 1947年“印巴分治”是( )①印度教与伊斯兰教教派矛盾的反映②长期武装斗争的结果③英国“分而治之”政策的产物④执行联合国“分治”决议的结果A.①② B.①③ C.②③D.③④6. 20世纪40年代末,巴基斯坦获得独立的基本方式是( )A.依据宗主国制定的方案B.通过长期革命武装斗争C.举行全体公民民族自决D.按照联合国大会的决议7.在下列各项中,使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火药桶”的主要因素是( )①地理位置②民族矛盾③资源丰富④大国干预A①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8.印度与巴基斯坦矛盾与冲突的历史根源是( )A.以色列国的建立 B、阿拉伯人的国家没建立 C、印巴分治 D、中东战争9.二战后,印度和巴基斯坦矛盾激化的导火索是()A.美国对苏联的“冷战”政策B.巴基斯坦地区的政治地位C.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D.孟加拉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0. 20世纪下半期,南亚次大陆冲突不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克什米尔问题是冲突的主要原因②第二次印巴战争结束后,克什米尔问题得到了解决③孟加拉国在第三次印巴冲突中宣告成立④在1971年的东巴问题上,印度的行为有干涉别国内政的性质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④D.②③参考答案:1.答案: A解析:2.答案: B解析: 19世纪晚期,穆斯林成立了自己的政治组织:穆斯林联盟.3.答案: C解析:英国采取的措施是“蒙巴顿方案”,其实质是“分而治之”,给印度制造了更多的矛盾。
新高考通史历史二轮复习社会热点专项练1
社会热点专项练(一)(建议用时:20分钟)一、选择题1.梁启超指出:“科举制构成帝制中国的内在结构性动力,它沟通了官民阶层。
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就可能出将入相;而官宦子弟,不解经书,无缘科场,则可能沦为平民。
”这说明科举制的意义在于()A.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B.打击了门阀士族集团C.形成了社会向学风气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A[“阶层流动”与材料中“它沟通了官民阶层”“出将入相”“沦为平民”相符,故选A项;“官宦子弟”不等于门阀士族集团,排除B项;C、D两项均是科举制的意义,而非材料的主旨,排除。
]2.雅典城邦对官员的管理有一整套的监察制度,“遴选出的官员在上任之前,要由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人民法庭)对其进行资格审查;官员在卸任之时,还要经过陪审法庭的述职检查,这时若有公民就其任职行为提出指控,陪审法庭就会依法进行审理。
”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贯彻了城邦主权在民的执政理念B.重视司法审判中程序性民主原则C.陪审法庭是专门的官员督查机构D.法律面前公民平等理念深入人心A[根据材料“对其进行资格审查”“要经过陪审法庭的述职检查”可知,其目的是防止权力的滥用,这体现出主权在民的执政理念,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陪审法庭审判的过程,无法体现出程序性民主原则,排除B项;陪审法庭是司法机构,负有监察职能,并非专门的督查机构,排除C项;材料雅典的监察制度虽体现出法律面前公民平等理念,但没有体现出其影响深入人心,排除D项。
]3.据记载,1912年中华民国国会选举所登记的选民共有4 000多万人,比1909年清末新政时咨议局选举时的170多万人增加了24倍以上。
这一变化反映了() A.辛亥革命完成了政治转型B.民众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C.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D.国人对民主范式认同提高D[由材料“1912年中华民国国会选举所登记的选民共有4 000多万人,比1909年清末新政时咨议局选举时的170多万人增加了24倍以上”可知,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国人认同民主范式,积极参与民主政治,故选D项;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落到了袁世凯手中,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参与民主政治的人数而非民主权利的保障,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1912年中华民国国会选举,是中华民国成立之时,而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华民国建立之后的影响,排除C项。
江苏省2018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项练习:朝鲜战争(1) 含答案
朝鲜战争课后练习(1)1.材料一朝鲜战争不仅没有在3周之内结束,相反却持续了3年之久。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面对敌人数量上的强大优势,兵力相对有限的美军与联合国军只能扬长避短,发挥自己在武器装备与技术上的过人之处。
但是,朝鲜半岛不仅地势极为险峻,而且气候也十分恶劣,对于美军来说,最大的威胁与其说是朝鲜或者中国的士兵,不如说是这里冬季凛冽刺骨的严寒。
——(美)大卫·哈伯斯塔姆《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序言材料二抗美援朝战争中,虽然我军在武器装备及其他物质条件上处于明显的劣势,但经历了20多年国内革命战争和反侵略战争锤炼的中国人民军队也有着许多不同寻常的优长。
有敢打必胜的信念,有以弱胜强的丰富作战经验,有久经锻炼的高素质的部队和著名战将。
加上战争的正义性质,得道多助,士气高昂。
这些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
——李际均《抗美援朝战略遗产:中国大国地位的奠基之战》(1)材料一中,美国人认为他们在朝鲜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中,中国人认为中国在朝鲜战争中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双方的观点有什么区别?2.以下是进攻朝鲜时联合国军的兵力组成通过上表可以看出( )A.美国操纵联合国军队,并担当主力B.南朝鲜反对盟军C.多国军队组成说明战争的正义性D.朝鲜在战争中是非正义一方3.朝鲜战争是( )A.二战后美苏间的一次直接对抗B.美苏间冷战对峙的典型事件C.冷战背景下的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D.二战结束后的第一次武装冲突4.下列选项中对中国抗美援朝意图描述正确的是()A.黄鼠狼给鸡拜年B.飞蛾扑火C.狗拿耗子D.唇亡齿寒5.“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需马革裹尸还”。
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的遗体和许多烈士一样,安葬在朝鲜会昌的烈士陵园。
他和黄继光、邱少云等人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赢得的称号是()A.人民英雄B、革命烈士C、最可爱的人D、两弹元勋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半岛形成两个国家。
对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朝鲜半岛状况的正确表述是()A.两国之间缔结了和平条约B.两国均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热点专练(一)一、选择题1.2014年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97周年,苏联解体23周年。
有学者认为俄国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文明并存、竞争的局面。
这种观点是()A.文明史观B.整体史观C.唯物史观D.唯心史观答案 A解析据“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文明并存、竞争”可知考查的是文明史观。
2.《全球通史》写道:“本书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本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息在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伦敦或巴黎、北京或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
”以下能体现作者指导思想的是()A.主张以全球史观研究历史B.否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C.尊重和平等对待各国政治D.研究与推进经济全球化答案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理论“全球史观”,作者主张以“全球史观”指导研究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承认文明的多样性,且材料本身未涉及政治、经济方面,故B、C、D三项错误。
3.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历史观摒弃了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的阐释方法,如“古代—中古—近(现)代”的“三分法”,而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划分成两个基本的阶段,即1500年以前诸多孤立地区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西方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
这样的划分显示出作者的历史观是()A.全球史观B.近代化史观C.革命史观D.社会史观答案 A解析1500年以前,世界相对隔绝,1500年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全球化的历程。
故选A。
4.有人在采访法国前外长于贝尔·韦德里纳时提出:“全球化与美国化是相同的吗?在这个新的全球化中为什么美国似乎是水中之鱼?”韦德里纳回答:“水中之鱼的确是准确的表述。
”以下各项表述正确的是()①全球化就是美国化②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领域拥有明显的优势③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无所不能④世界其他各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没有任何利益可言⑤经济全球化是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主导下的全球化A.①②③④⑤B.②⑤C.②③⑤D.②④⑤答案 B解析材料说的意思是美国在当今的全球化中如鱼得水,占据优势,②⑤正确;从材料和现实看,全球化不等同于美国化,①不正确;当今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明显,美国不可能无所不能,③不正确;④本身说法错误。
5.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中间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梦想有一种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等。
其中“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的实践活动主要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答案 D解析本题要抓住题干中的学习西方的梦想的层次。
从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最后上升到思想层次。
由此可推断题干中的“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是指新文化运动。
从新文化运动的特点也可得出正确答案。
6.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后,世界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一种先进文明以‘生存威胁’迫使其他文明不得不仿效它。
”中国近代能够反映这一历史现象的历史事件是() ①太平天国运动②洋务运动③辛亥革命④新文化运动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 D解析较难理解的是①,可联系《资政新篇》来思考。
7.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指出,“中国之史,则本纪、列传、一篇一篇,如海岸之石,乱堆错落”,只记载“某日有甲事,某日有乙事”,而不能使后人“鉴以往之大例,示将来之风潮”“鉴之裁之,以为经世之用”。
这说明()A.梁启超注重运用科学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B.梁启超强调修史论史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C.梁启超全面否定旧史观,提倡新史观D.梁启超的史学观点为民主革命打下了基础答案 B解析梁启超指出研究历史应使后人“鉴之裁之,以为经世之用”,即强调修史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也就是强调修史要“古为今用”和“以史为鉴”。
8.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甲: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乙: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
丙: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使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朝上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
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
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的顺序是()A.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B.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C.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D.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答案 B9.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
该论述在“因为”到“所以”之间缺少的必要条件是()A.自由主义思潮兴起B.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影响C.新型工厂制度产生D.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向答案 C解析材料中“因为”到“所以”是工业革命的开展,推进了城市近代化。
工业革命的开展,大量新型工厂建立,推动了人口的迁移。
10.孙中山曾称赞某国“今竟一旦将牢不可破之专制国,一举而倾覆之,成立一新共和国,与中国作佳邻焉。
”孙中山称赞的某国是()A.德国B.美国C.日本D.俄国答案 D解析从题干材料可知,该国推翻了专制,建立了共和国,并且与中国相邻,结合孙中山所处的时代背景可知,该国应为俄国。
11.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
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主要是()A.社会变迁的角度B.现代化的角度C.社会思潮的角度D.社会群体的角度答案 D解析“知识分子”“绅商”“学堂学生”“军人集团”等,可知其研究视角是社会群体。
12.美国比较现代化学者布莱克说:“虽然搞现代化比较早和比较晚的国家的前提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各国的前提都是十分相似的。
”他所说的如中国等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国家“十分相似”的“前提”是指()A.近代工业的起步B.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C.国内市场的形成D.来自外部世界的挑战答案 D解析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国家一方面受到西方殖民国家的侵略,另一方面受到西方先进文明的影响和刺激,也逐渐步入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二、非选择题13.文明史观认为人类从本质上看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的,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材料一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对此有人写道:“……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感慨地写道:“1897年是维多利亚女王执政60周年。
庆典活动使人不禁回想起60年来的种种往事。
抚今追昔,一部历历在目、简洁明了的人类文明史展现在人们面前。
400年之前,哥伦布横越大西洋,达·伽马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航行到印度西部海岸,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
1837年到1897年间,西方确立了它在全世界的优势地位,便是这一进程的圆满结局。
”——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材料三世界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一种先进文明(资本主义文明)以“生存威胁”迫使其他文明(无论是强势文明还是弱势文明)不得不仿效它……20世纪上半期,有着自己文化与传统的亚非拉国家,在沿着原有轨迹缓慢行进的同时,又受西方资本主义更强烈的冲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请回答:(1)据材料并联系中外历史,概括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的进程发生了怎样的明显变化?简述变化的原因。
(2)如何评价汤因比所说的“一部历历在目、简洁明了的人类文明史展现在人们面前”?(3)在强调文明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今天,你对材料三有何认识?答案(1)变化:欧洲日益崛起,中国开始落后;工业文明发展起来;人类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原因:世界:新航路开辟,加强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美洲等地的联系。
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代议制度;工业革命建立了现代企业;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国家开展海外殖民活动;文艺复兴弘扬人文主义,启蒙运动宣扬人权民主理念。
中国:仍在农业文明时代徘徊。
(2)近代西方在政治制度、科技发展、文化思想等方面确实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是人类文明史的全部,而且其发展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立在侵略、掠夺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基础上,具有血腥的一面。
(3)认识:历史上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交流是各个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在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同时,要不断吸收其他文明的精华;要用宽容的心态尊重人类社会的不同文明等。
14.辛亥革命早已尘埃落定,但人们对它的认识却众说纷纭。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以后,国共两党都有意识地加强了对辛亥革命的研究。
国民党方面,把辛亥革命史纳入党史的编纂和研究,溢美之词居多;共产党方面,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分析了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
新中国初建,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辛亥革命的研究遭到了“文革史学”的摧残。
经过拨乱反正,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总体上说,正面肯定辛亥革命历史地位的意见是主流。
材料二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以上材料均根据杨天树《辛亥革命评价的“百年之争”》整理(1)材料一反映了人们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20世纪50年代末,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暂趋沉寂。
简要分析原因。
(3)请你根据材料二的观点,评价辛亥革命。
(4)根据以上材料,谈谈应如何评价历史?并谈谈你对“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看法。
答案(1)变化:肯定——否定——肯定。
原因:国民党出于自身立场,共产党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双百”方针遭到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
(2)原因:反右斗争扩大化,“双百”方针受到损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干扰。
(3)评价: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备注:要用发展的观点来评价,如笼统答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改易风俗等,则不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