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_第1节 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_第十章第一节 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十章第一节  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本节内容是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第二个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是该主题下的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中的部分内容。

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既用到前面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压强等有关知识,又是后面学习物体浮沉条件的基础,在本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浮力知识的另一方面作用,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航海船舶、盐水选种、探空气球、解释潜水病和减压病等。

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也是初中生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

2、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分为三个教学板块:(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凡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浮力;(2)用实验测量浮力大小;(3)通过理性探究了解产生浮力的原因。

对浮力的探究是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展开的,即“什么是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的浮沉条件”。

整个教学过程是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进行的,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体验,充分思考、讨论,结合实际生活感受,在探究实验中总结,归纳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浮力”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既熟悉又不熟悉。

说熟悉,是因为在日常生活的积累中和在小学自然常识课的学习中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说不熟悉,是因为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压力、压强等重要知识;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等。

综合分析能力是学生今后学习必须具备的,学习有关浮力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从学生身边的实验入手,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

三、设计思想:“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专家和教师的关注且倡导的。

这一节课的设计是以《标准》为依据。

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兴趣、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在课程设计、教材中鼓励他们亲手操作,激发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探究,真正做到发现学生正常思维的潜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物理_《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分析归纳: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浮的力叫 ;浮力的施力物体
是 ;浮力的方向是 ;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F浮=
例1.一个石块重5 N,把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将其浸没在水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
数为2N,则该石块受到水的浮力为_ _N。
二、浮力的产生
活动: 将乒乓球放入瓶内,向瓶里倒水,观察乒乓球是否浮起。然后将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 浮力的概念,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浮力产生的原因、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1.本节课从“辽宁舰”海上行进的图片引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从 理论上认识浮力的存在。
姓名:Βιβλιοθήκη 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知道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新课学习】
一、测量物体浸没水中所受的浮力
步骤: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记为G
2、再把此物体浸没在水中,把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为 思考:
两次称出的重力是否相同?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并浸在液体中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 它们什么关系?
八年级学生经过半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简 单的抽象的概括能力, 能尝试解决问题。 但是思维形式依然以形象思维为主, 所以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通过实验对浮力进行认识和理解来帮助 学生学习。
八年级学生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 并且有相应的生活经验
口堵住,再观察乒乓球的情况。

初中物理_《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浮力》教学设计本节课的学习是八年级下册,教材前几章已经学习了二力平衡、液体压强等知识和控制变量法探究多变量问题,在此基础上展开的,综合能力比较强。

教材将知识点教学分为三个部分:浮力的概念、浮力产生的原因、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使学生全面认识浮力,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奠定了基础。

基于新课标的学习目标,我从以几方面进行教学设计:1、浮力概念的建立(1)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先观察、再分析物体在为什么在水中的漂浮。

让学生充分感受浮力的存在通过向下压在水中浮着的小桶,体会手的感觉,观察放开手后的现象,学生可以感受到这些物体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就是浮力。

(2)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图片展示沉到水底的石头,教师将手中器材沉入水槽中。

)先让学生猜想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然后启发学生,如何证明自己的参想,可以小组讨论一下如何实验。

教师多媒体引导后,演示实验,得到结论的同时,获得第一种浮力的计算方法。

称重法:F浮=G-F(3)多媒体展示热气球、孔明灯和飞向空中彩球,启发学生将浮力的施力物体由液体扩展到液体或者气体。

(4)根据上述所学知识结合课本小组讨论出浮力的概念,讲练结合解决浮力的几点讨论:浮力施力物体,浮力的方向,称重法计算浮力的大小。

黑板上练习的受力示意图,在水平面上,在斜面上的容器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示意图,学生黑板上练习,解决浮力的方向。

2、浮力的产生原因(1)多媒体播放,浮力怎么消失了?让学生猜测容器中的两木块会不会浮起来?学生猜测全会,播放完毕学生发现与猜测不符,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引入需要解决的问题。

(2)立方体悬浮在盛有水的容器中,学生已掌握了液体对物体的压力的计算方式,很容易得到各个表面所受的压力。

从而比较从四个侧面压力相等,只有上下表面压力不同,并且上表面的压力小与下表面的压力,水中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浮力。

(3)总结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是由上下表面的压力差产生的。

初中物理_第10章第一节 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10章第一节 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1.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探索浮力大小过程;3.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2.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与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具学具】乒乓球、大量杯、弹簧测力计、烧杯、盐水、水【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图片展示。

包含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汽艇,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等同学们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学生回答:液体或气体对物体有一个向上的力或提到“浮力”。

大家提到了一个新词“浮力”。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研究。

(展示PPT:浮力)二、新课教授过渡语:针对浮力这种常见现象,你可以列举哪些生活中的现象与有关浮力知识呢?学生展示:轮船浮在海面上,氢气球在空中漂浮,游泳圈在水里漂浮等。

教师表扬学生平时能多观察生活,注意生活中与物理有关的现象。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预习有关浮力的内容1.什么是浮力?2.浮力的方向向哪里?3.浮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学生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同时教师说明浮力定义中“浸在”的含义。

投影展示浮力的方向视频。

探究二:浮力产生的原因生活中应用浮力的现象很多,那我们现在来一起了解一下浮力是如何产生的?展示PPT,利用液体压强的特点,分析前后左右各面所受到的压力,得出前后左右压力相互抵消。

上下表面有压力差,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上下表面有压力差。

PPT展示:F浮=F合=F向上一F向下探究三: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PPT展示)大家知道皮球漂在水面上受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物体是否也受浮力呢?讨论一下看如何用简单实验来说明这一个问题?学生探究:分组讨论,利用学具探讨: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作用。

初中物理_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教学设计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轮船漂浮在海面上”、“死海不死”、“氢气球升空”、等图片让学生看到浮力的现象,了解到浮力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进行新课1、浮力概念的建立浮力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这一重点,使学生对浮力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中我没有直接给出浮力的概念,而是采用了学生实验和多媒体展示的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总结、得出浮力的概念。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列举生活中、身边的实例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浮力的存在,找出浮力的施力物体,认识浮力的方向,建立浮力的概念。

并体现出“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的思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用称重法测浮力(教师设疑)同学们知道那么多关于浮力的例子,那么像石块这样的物体在水中受不受浮力呢,如何来验证?为学生准备的实验仪器有弹簧测力计、石块、烧杯、水。

在学生说和做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弹簧测测力计挂着石块放入水中时示数比在空气中是减小的,那减小的那部分就是浮力,指出这种方法即称重法测浮力,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在液体中受浮力,且浮力的大小为F浮=G-F′关于气体对物体有浮力的验证,我是这样设计的:通过观察课本170页图9-4探究空气的浮力两幅画的对比,让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出浮力三要素,强调浮力的方向和称重法测浮力。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了测浮力的方法,并培养了学生的设计实验、动手探究及团结合作的能力。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不容易理解,我采用比较直观的实验现象打破学生的惯性思维:(1)(演示实验)把乒乓球放在一个漏斗中,向漏斗中倒水,球会受到浮力而浮起来吗?将漏斗底部堵住,再向其中倒水,球会怎么样?为什么?(2)在进行实验时引导学生猜想,仔细观察,对比两次实验操作的不同之处。

初中物理_第一节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一节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附: 板书设计学情分析本学期的学生为农村中学生,多数学生上进心不够强,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探究问题的欲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实验的作用,调动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4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正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效果分析认识浮力一课是学习浮力相关知识的前提,只有学生对浮力有了初步系统性的认识,才能对以后的相关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应用,本节课本人从导课上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和参与课堂的兴趣,在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本人注重了整个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的去探究,学习新的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具体实例中去,效果较好,最后课堂目标完成良好,学生的反映力和做题的正确率都比较乐观。

通过教学演示和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了认识浮力的探究过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浮力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了学生探究物理问题兴趣。

在设计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得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代替老师板书解题过程,讲解过程,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大胆发言的能力。

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一般与特殊辨证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本节学习浮力的初步知识,主要包括: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如何,知识计算浮力的两种方法。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浮力现象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根据生活现象得出的一些结论有些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对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至关重要。

初中物理_第一节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一节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生课前准备】一、课前知识回顾1、请你描述如何操作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

2.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3.叙述液体压强的特点。

4.计算压强公式是,计算液体压强公式?5.如图容器中有水,请说出A、B、C、D四处的压强大小关系二、准备一个乒乓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乒乓球、玻璃杯、饮料瓶、大烧杯、水、弹簧测力计、石块、截去底部的塑料瓶。

【教学方法】启发式综合教学法、实验探究法、讨论归纳法、演示实验法。

【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1、自制孔明灯,点燃后徐徐上升。

观察实验,思考。

这样引入新课,不仅能创设一个良好的物理情景,而且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认识浮力课件出示一些与浮力有关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与浮力有关的生活现象。

从而引入浮力。

从大量生活现象中认识浮力的存在。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浮力的存在,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

感受浮力提供器材:乒乓球,烧杯、水学生将乒乓球放入水中,发现浮在水面,用手按一按,沉下去,松手之后又浮上来。

谈实验的感受并思考:为什么乒乓球或塑料瓶会浮在水面?举例:生活中有还有哪些现象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让学生亲自感受浮力的存在,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浮力方向准备实验器材:乒乓球、细线、胶带、玻璃杯、木块、水、重锤线师:将细线一端用胶带粘在乒乓球上,另一端粘在塑料瓶的底部,然后慢慢向塑料瓶里倒水,直到水将乒乓球浮起。

用小木块将塑料瓶的一端支起。

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浮力方向:竖直向上画出乒乓球受力示意图。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对比概括能力。

经历用“称重法”测量浮力大小1、师展示:将木块和石块同时投入水,木块漂浮,石块下沉。

从而引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休是否受浮力作用?2、课件分析:“称重法”的使用。

①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在空气中静止不动,受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是怎样的?说出石块在空气中重多少牛。

②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的读数是多少牛?此时,浸没在水中的静止石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如何?两次弹簧秤的读数之差说明了什么?3、提供器材:弹簧测力计、细线、小石块、水、大烧杯。

初中物理_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章浮力第1节浮力1课时新授课物理教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生活中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作用。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

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4.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和生活实例理解浮力,逐步建立浮力概念。

2.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理解浮力是如何产生的。

3.通过合作探究得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并且理解液体密度和物体进入液体中的体积大小与浮力大小的定性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图片观察和生活实例的分析,让学生体会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2.通过学生大胆的猜测到探究出科学的结论,让学生体会科学家们研究得出物理规律的过程,减少对科学家们的神秘感,树立信心,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和探究。

3、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的分析,感知浮力存在。

2、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研究、分析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实验、理论分析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用:PPT多媒体课件,家用大水桶,桶装水(满的),高透明桶,水槽,烧杯,演示台,弹簧测力计,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铝块,乒乓球两个,去底的矿泉水瓶,空绿茶瓶(带盖),细线等。

学生用:体积相同的烧杯三个,分别装体积相同的浓盐水(加入硫酸铜溶液、明矾溶液)、清水、酒精,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铝块,细线,弹簧秤,水槽,乒乓球,木块,泡沫块等,带细线的石块。

【教学方法】观察、讨论分析、科学探究、启发鼓励、多媒体辅助。

【主要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科学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构建:利用有趣的互动实验导入新课。

【互动实验】:师:让一女生到讲台上提起一桶装(满的)水,很吃力,然后师把它放到装有一定量水的大水桶中,再让女生提,问她的感受,“轻多了”,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水桶中的桶装水变轻了?师:简语导入新课,关于浮力的知识和其中的奥妙我们今天就来探究它。

初中物理_第1节 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1节  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3.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4.初步探究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重难点1.通过大量经验事实,认识浮力的存在;2.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决定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教学过程课后小结板书第1节浮力一、浮力1. 浮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浮的力叫浮力。

2. 符号:F浮3. 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F浮=G-F4. 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5. 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6.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气体对物体的浮力。

二、浮力的产生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三、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1. 探究浮力与浸没后深度的关系。

实验结论:浮力大小与浸没水后深度无关2. 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实验结论:在同一液体中,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3. 探究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实验结论:物体排开液体体积一定时,液体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二、学情分析1、心里特点:初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喜欢想问题、有很强的动脑动手能力和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

2、知识储备:在此节课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二力平衡知识,也知道了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计算方法,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学生虽然已有了一定的力学基础,但绝大多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都会望而却步,就是不能进行良好的整合(包括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

我采用学生讨论、实验探究结合多媒体的三维教学方式来化抽象为具体。

《浮力》效果分析我认为我设计的《浮力》比较成功。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清晰,目标简洁明确,将物理课堂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教学目标的实现:1.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图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浮力产生的原因2.通过演示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实验,让同学们经历浮力的测量过程,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和受力分析的问题。

3.通过对物体浮沉条件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在讲课过程中,同学们通过对老师设计的问题的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交流合作的能力。

初中物理_第十章第一节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十章第一节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各国旅游者在死海上看书的情景。

引入课题。

飘在液面上,这个故事是真的吗?是神的旨意吗?对问题进行思考。

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急于找到问题的答案。

新课讲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引出概念演示实验一、浮力1、感知浮力观察演示实验:石块、木块、乒乓球、铝块慢慢放入水中,观察出现的现象,再将它们放入酒精中、盐水中观察现象。

(1)为什么木块、乒乓球会浮在液面上?引导学生分析受力情况。

得出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F浮=G物。

(2)沉入液体底部的物体受不受浮力的作用?如何来验证?以小组为单位,用桌面上的器材验证。

F浮=G—F(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

2、浮力的方向演示烧杯中用细线悬吊的乒乓球,得出浮力方向。

建立浮力的概念3、浮力产生的原因演示实验将剪掉底的大饮料瓶瓶口向下,从上面放入两个乒乓球,两个乒乓球中的观察观察木块乒乓球漂浮在水面上。

铝块、石块沉到容器底。

利用已学过的二力平衡分析物体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与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动手验证,汇报结果。

进行实验并总结归纳总结归纳实验得出有关浮力概念的相关知识。

观察实验现象:两个乒乓球有什么不同。

在瓶口的乒乓球没浮上来,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在浮力的作用下可以漂浮在水面上。

通过分析知道漂浮物体受到浮力。

并能利用二力平衡求浮力的大小。

培养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验证自己的猜想。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得出浮力的概念。

通过两个乒乓球的不同表现,分析原因,找到引发思考推导分析原因一个会在下面堵住瓶口。

一只手持瓶身,另一只手从上面倒水,观察现象。

然后将瓶口接触水槽中的水面,又有什么现象。

情境分析立方体四个侧面所受压力F合=0 N。

上、下两面所受压力关系∵p向上>p向下∵ F向上>F向下F浮= F向上-F向下结论: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练习一另一个浮上来,当瓶口接触水面时,瓶口的乒乓球也浮上来。

运用已有知识,推导讨论,得出结论。

完成阶段练习一。

初中物理_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浮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浮力》是八年级下学期第十章第一节。

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实验,认识浮力;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知道什么是浮力以及浮力的方向。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密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和通过实验认识浮力的过程。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3.尝试应用平衡力和液体压强的相关规律去解释生活中的浮力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并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浮力概念的建立。

(2)“称重法”测浮力。

教学难点:(1)浮力产生的原因。

(2)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二、教学模式:青岛市初中物理“四层次五循环”教学模式体系。

三、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乒乓球、细线、钩码、烧杯、水、盐水、多媒体课件等。

本节课的流程分五部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总结回顾:拓展延伸:课后作业.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

奴隶们被扔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

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奴隶们扔到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

狄杜大惊失色,认为奴隶们受到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如图甲)由此引入浮力。

【整】出示学习目标二、新课教学【分一】探究点一:浮力1.什么是浮力?它的方向是怎样的?PPT展示:漂浮在水上个各种物体、潜水器、飞艇和热气球等图片让学生深刻认识生活中浮力的存在,认识浮力定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

3.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实验证明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揭示隐藏在生活中的物理规律,纠正对浮力一些片面的认识。

2.通过参与实验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
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和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

对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

但是,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难点。

重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用实验手段让学生认识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然后在学生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有根据的猜想。

教师安排学生通过讨论并在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去验证猜想,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提出物体所受的浮力跟它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密度的关系等的假设。

最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去检验这一假设。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并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利用学习性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

四、教学资源准备
乒乓球、矿泉水瓶(剪去底部)、大水杯、水槽、弹簧测力计、石块、盐、酒精等。

五、教学过程
《浮力》学情分析
《浮力》一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的学习内容,是力学一块的内容。

前面已经学习了第七章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九章压强。

已经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掌握了二力平衡的条件,第九章液体压强的知识也已经为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创造了条件,而控制变量法在探究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和探究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中也已经掌握,因此,从知识结构上看,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探究浮力的知识基础。

从生活经验方面,学生一定接触过一些浮力现象,比如,乒乓球会浮在水面上,洗澡的时候会感觉受到一个向上的力,也会把这样的力叫做浮力,看上去对浮力的存在并不陌生。

然而,学生虽然认同漂浮的物体会受到向上的浮力,在引导下也会认同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但是如何来证明下沉的物体受到了浮力的作用,还是有一点难度的。

对于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更是不知如何下手。

如果不是给予一定的启发追问,学生很难考虑到与液体压强的联系。

特别是关于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的猜想,学生可能无法下手,根据生活经验,密度小的木块会漂浮在水面上,他们可能会猜想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甚至猜想与物体重力、体积的关系,而猜想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及物体浸入液体中体积的大小有关会有一定的难度,应该用演示实验来启发学生的猜想。

如果说猜想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对于学生来说已经很困难了,那
么对于猜想的验证可能就更困难了,虽然他们能够利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多变量问题,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就验证浮力大小与深度或体积的关系的操作就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当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变化时可能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也同时发生变化,这一点学生可能会忽视,或者不知道如何去控制另一个变量,这必须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进行辨析改进。

先让学生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比较简单,化解难点,对下一步探究与进入液体的体积的关系扫清了障碍。

如果学生猜想与物体的重力、体积、密度有关,那么应将三个因素简化成两个因为这三个量是有一定关系的。

总之,这一节的学习,对学生的思维是一种考验,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考验。

《浮力》效果分析
一、对于浮力的方向,大部分同学都能够掌握,即使是在斜面上的容器中的漂浮物体所受到的浮力也能够画正确,说明浮力概念已经掌握,也说明演示效果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印象深刻。

二、对于下沉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能够利用称重法进行计算,并来验证,在不同液体中浮力的大小,说明学生已经掌握利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浮力的大小方法。

三、对于浮力产生的原因,通过演示实验,学生能够看出,在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