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链的综合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链的综合应用

1、概述

信息化战争中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就是信息。而在作战过程中实现信息的获取、融合、处理、传递和利用的先进手段,就是战术数据链。战术数据链是以现代化的通信网络为纽带,以信息处理为核心,将数字化战场上的战场感知系统、指挥控制系统、火力打击系统和武器系统等作战要素连接在一起构成的一个有机信息网络系统。现代联合作战中,传感器系统、指挥控制系统和武器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陆、海、空三军的作战部队、舰艇、飞机等作战单元之间需要传送海量的信息和交战指令,使各级指战员共享战场态势,实现快速精确的联合作战行动,因此,只有数字化技术支持下的“数据链”的运用,才能达成真正意义上的联合作战。

2、战术数据链的发展现状

战术数据链的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是装备于地面防空系统和海军舰艇,之后才逐步应用到飞机上。到目前为止,已有多种战术数据链问世,用于传输图像情报和信号情报的通用数据链(CDL)以及用于指挥、控制和监视武器系统的专用数据链等。

其中,最常用的战术数据链是美军和北约使用的是包括Link 11和Link 16等在内的Link系列数据链。而通用数据链CDL是美军目前在战术数据链方面的研究重点,也代表了战术数据链在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Link 11数据链是一种自动、高速、计算机对计算机的通信系统,采用TADIL A型数据格式,在具有Link 11功能的各单元,如海上舰艇、飞机和岸上节点之间进行敌情报告等战术数据的交换。此外,它还可用于协调作战区域内各个平台的作战行动。Link 11采用轮询技术,通常由计算机、通信保密设备、数据终端、高频或特高频无线电台组成。Link 11系统主要装备于那些能处理并显示作战态势及目标信息的平台。目前,美国及其盟国都装备有该数据链。

Link 16数据链是一种先进的通信、导航与识别系统,采用TADIL J型数据格式,是美军根据未来作战的需要并充分发挥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JTIDS)的能力而研制的,具有快速、机动、无线、多用户等特点,现已成为美国国防部用于战术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的主要战术数据链。Link16将侦察机、舰艇、作战飞机、地面部队和指挥控制等系统有机地链接集成,完成了战术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和飞机控制、武器制导等功能,不但实现了战场信息的共享、飞机探测距离的延伸和战场态势的实时监视,而且有效地提高了部队协同作战能力和战场生存能力。Link16具有跳扩频相结合的抗干扰方式,跳频速率为76900次/秒;具有话音/数据加密传输、抗干扰、组网灵活和无中心节点等特点,能同时支持大约30个网络工作,网内成员多达上百个甚至更多,在采用大功率对流层散射信道的条件下能够覆盖480×960km2的区域。目前,Link16已装备

在美国、北约和日本等国的多种平台上。

CDL是一种全双工、抗干扰的微波通信系统,是一系列可以互操作的、可供各种特殊应用平台选择使用的数据链,目前主要用于侦察机、无人机等空中平台。通过CDL,平台可将光电、红外、合成孔径雷达等传感器所获取的图像、视频和信号等信息视距或经由中继超视距传输到地面控制站或舰艇。CDL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防部为了满足情报、监视与侦察(ISR)平台实时传输高保真图像信息的需求,实现各种ISR平台的互操作,从而进一步地综合利用各种ISR资源而发展起来的。CDL的最大特点是宽频带和通用性,而且与常用的TADIL数据链不同的是,它传输的是未经过处理的原始数据。CDL的最高工作速率在视距传输时达到274兆字节/秒,超视距传输时达到3兆字节/秒。

3、外军数据链的发展情况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和苏联就着手数据链的研究,经过几十年发展和建设,均已形成各具特色的数据链体系。目前,世界上已有美国、北约、俄罗斯、以色列等和中国台湾地区装备了数据链。

目前,只有美国和北约诸国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数据链体系。其数据链技术的发展概括起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的数据链主要是一些专用数据链或功能较为单一的数据链,如LINK4,LINK11等。其技术特点是点对点、轮询,传输速率为每秒几百到几千比特,基本无抗干扰和保密机制,停留在信息传递,以手工操作实现武器、传感器及平台控制。数据链之间无法互通。

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这一时期数据链技术和应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功能和性能得到了很大提高,如LINK16等。其技术特点是网状,支持点对点、点对多点和多点对多点,传输速率提升到几百千比特,较强的抗干扰和保密能力,基本实现信息分发、共享,以自动处理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操作模式。数据链间基本实现了信息的互连互通。

第三阶段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美军提出建立一个全球信息栅格(GIG),GIG 的建设将实现全军信息共享,为网络中心战提供实现的基础。GIG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统一和互通的结构,并有效地进行管理,帮助获取信息优势。这一阶段,美军针对网络中心战的作战需求,开展了大量适应这些需求的数据链互连、互通、互操作和新型数据链技术及应用研究,并且开始了网络中心作战体系的构建。其数据链的技术特点是多功能、多通道、复合网状,支持点对点、点对多点和多点对多点,支持无缝接入GIG,传输速率提升到每秒几兆到几百兆比特,增强了抗干扰和保密能力。数据链间以及数据链与通信系统之间将实现信息实时无缝共享。

3、国外多数据链的综合应用

3.1数据链融入网络中心战

1997年美海军作战部长提出“网络中心战”概念,认为“这是从平台中心战向网络中心战的根本性转变”。网络中心战层次示意图如图1所示。

网络中心战是一种新的作战方式,其效能决定于作战实体的有效连接、人员资源和编制的革新以及通过网络化实现的新战法。它强调了态势感知对瞄准和决策的重要性,增强了信息域中信息共享的价值。网络中心战理论的本质是,通过通信网将作战空间中地理上分散部署的传感器系统、指挥控制系统、火力打击系统和后勤支援体系等作战资源,有效地连接成一个高效的多功能的网络,构成一个无缝的联合作战整体,大幅度提高对作战空间态势的感知能力、信息共享水平、协同能力,使“观察-判断-决定-行动”所用的时间小于敌人行动的时间,决策更快更有效,作战任务动态分配,执行更坚决更主动,行动节奏更迅速更及时,从而将信息优势转化为战斗力,极大地提高联合作战效能。

3.2多数据链综合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作战样式的变化,美军和北约等国家根据不同时期的作战需求和当时的技术水平,开发了一系列数据链,如LINK4、11、14、16、22等,它们在信息类型、数据精度、使用范围、传输距离和抗干扰性能等方面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大量数据链各自被设计成只满足自己所承担的任务需求,形成任务明确的“烟囱式”通信。因此,多种数据链共存将是必然和必要的。

美军的作战体系绝大多数都是综合使用各个时期数据链系统,其通过数据转发和各种各样的网关系统实现数据链之间的互连、互通、互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