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留守儿童现象的分析与解决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一.引言

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根据权威调查,中国“”数量超过了6000万人

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

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

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

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1]现在,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突出的。如何面对与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大众所关注的热题。

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儿童时期是人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由于生活环境不稳定,缺乏父母亲的关爱,部分留守儿童成长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生活问题

留守儿童的父母出去在外面工作,这些儿童或者由老一辈进行照料,或者寄托在其他亲戚家里,甚至有些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如果家中

有几个小孩,那么责任自然就落到了最大的孩子的身上。儿童时期的生活调理,对于智力发育和身体成长都极为重要,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而监护者往往缺乏营养知识,缺乏对营养的正确态度,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2] (二)教育问题

1 / 5

孩子的成长是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主体框架教育体系中进行的。在学校靠教师,在家靠父母。孩子的成长过程主要漫步在两个驿站——学校与家庭。孩子成长过程中,随时会出现诸多变化因素:比如思想的变化,心理、生理的变化,学习成绩的变化都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沟通和交流。而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监督,加上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于是,“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他们的自觉养成习惯差,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在行为表现上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

心理问题

由于经济原因加上路途遥远,留守儿童的父母很少回家,孩子在身心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关心,家长也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而有的家长以为只要让孩子吃好穿好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却

忽略了情感的关怀。监护人不可能完全替代父母,很难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变化。长期分离和缺乏联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安全问题

人身安全成父母家人最大牵挂。留守儿童社会阅历浅,涉世未深,稚嫩柔弱,安全防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对外界潜在危险不设防,对人身不法侵害难抗拒,正处于最需要保护的时期,属于实质意义上的“弱势群体”[3],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而监护人的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又缺乏安全意识,自我防护能力弱,经常成为不法分子侵犯的对象。

社会关爱不足问题

2 / 5

与父母的分离,亲情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导致形成多方面的性格缺陷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造成这些感情脆弱、悲观消极、缺乏应有自信;有的敏感、多疑、愤世嫉俗、暴躁易怒、形成较强逆反心理,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加之,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4],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的

困难处境,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却很少有人会真正的去给予扶助和关怀。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只能依赖自己探索并解决问题并发展自己。于是,这些儿童容易出现行为、道德上的缺陷,产生一些不良行,触犯了社会规范,容易走上歧路。

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措施

根据上述,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客观存在,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不是个别儿童的问题,而是一个庞大社会群体的问题;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已经引发了公众的关注。鉴于问题本身的长期性、复杂性,我们需要动员、整合政府、学校、家长(监护人)、社会四方

力量,为留守儿童编织起一道爱心管护网,共同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一)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学校是未成年人的第二个家,尤其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学校不仅是学习的地方,也可能是生活的地方,更是与同伴交流弥补情感缺失的地方。因此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在乡村中学建立寄宿制学校,小学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进行集中管理,学校要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确保孩子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得到有效帮助。并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加留守儿童与老师接触的机会,得到学校和老师的更多关爱。另外,在家庭教育相对缺失的情况下,寄宿制学校对孩子来说算是更好的选择了。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教师经常发挥着“代理家长”的作用,扮演着“第二父母”的角色。老师可以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心理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引导

他们妥善地解决。学校尤其是寄宿制学校应该建成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阵地。

(二)关爱孩子家长绝不能缺位

3 / 5

打工者父母一般教育意识普遍不够,认为他们能做的就是多挣钱,给孩子足够的物质满足。而留守儿童大部分都是处在小学阶段,一般都是未满14岁的少年儿童,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第二个关键期,这一时期能否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将来的发展将产生极大影响。美国教育家伯顿·L“际特在对幼儿早年教育和追踪研究中指出:“家庭给予儿童的非正规教育,比之后正规教育制度对儿童总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还要大。如果一个家庭在孩子生活的早年向他提供基础稳固的启蒙教育,那么他将可能从以后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得到最大的收益。”[5]所以,父母不但要给予孩子物质上的支持,还要给予孩子精神上的关怀,时刻关注孩子,多与孩子沟通。另外,可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等方式,加强父母的教育观念,强调父母对孩子的责任以及对孩子的重要性,引导在外打工的父母给予孩子正确的、必要的关怀,既避免因父母不在导致孩子情感上的依恋中断,又避免亲子短暂团聚父母给予的“过度补偿”导致孩子走向另一个极端。[6]

社会的共同努力以及关注

基于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所以需要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在社区中可以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