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基于X省的分析

合集下载

基层反映:当前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建议

基层反映:当前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建议

基层反映:当前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建议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国泰民安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转型的加速,民主意识的加强,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各种社会矛盾突显,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对社会正常秩序构成威胁,对地方政府管理形成挑战。

群体性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波及面越来越广,破坏性也越来越强,极大地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以及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严重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导致政府与群众之间关系恶化。

一、导致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一是利益表达渠道不畅。

诸多群体性事件发轫于某些地方政府政治系统的“输入性故障”。

在政治宣泄渠道不畅、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话语表达方式单一、制度保障不足的语境下,一种“堵塞型社会”便容易形成。

当有效利益表达机制变得迟钝或是缺失时,容易使群众对现存体制感到失望和不信任,当无法借助这一机制来维护自身利益时,部分群众往往会通过不当形式来发泄对社会的不满。

二是公共政策有失公平、弱势群体被剥夺感较强。

经济快速发展让人们在收入分配上不断产生差距。

社会上相继出现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群体之间存在着贫富差距,在面对社会各种变革时他们有着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

以经济收入为主要参考标准,社会中的利益群体大致可以分为高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三类。

以低收入群体为例,国内处于收入“金字塔”底部的低收入群体在7亿人左右。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

这一群体面对社会变革的承受能力是相当弱的,他们通常具有强烈的“被剥夺感”,在复杂的利益结构和急剧的利益分化过程中,这种被剥夺感会转化成为复杂的社会心态,形成负面情绪和社会心理失衡,从而激发非理性的越轨行为。

三是政府信息不透明导致谣言散播。

政府信息不公开、不透明,许多群众不明真象,易被谣言蛊惑,引起群众情绪失控。

地方政府在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过程中与人民群众没有形成良性互动,作为事件的管理主体没有主动意识,常常扮演着“消防队员”的角色,对事件的回应多数是事后的、被动的、不透明的。

浅议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处置策略

浅议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处置策略

浅议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处置策略县公安局陈彦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由于城市拆迁、小集镇建设及道路扩建拆迁、医疗纠纷、环境污染问题、争水争地、邻里纠纷等原因,经常会引发农村群体性事件,这些群体性事件成因日趋复杂,处臵难度越来越大,有的因控制不力、处臵不当,由此引发的集体上访请愿、堵塞交通、冲击党政机关、非法游行示威等群体性事件数量多、影响大、处臵困难,已成为影响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给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不安定因素,如何有效地预防、控制此类事件的发生,做到妥善处臵,成为摆在公安机关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当前维护稳定、创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下面,对农村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原因及对策作一分析。

一、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集中表现为各种利益之间的冲突和对抗。

在这些利益冲突中,大都由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

从当前农村发生的群体性闹事特点分析,出现了许多新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事件的突发性。

事件往往会因某种事由在短时间内突然诱发,并迅速扩大升级。

二是人员的扩展性。

参与的外延扩大,但仍以工人、农民为主,数量递增,规模呈扩大化趋势。

事件发展迅猛,行为相互影响和效仿。

许多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参与者往往怀着“法不治众”的心理,迅速蔓延、恶性发展,瞬息间造成妨碍社会管理的严重后果。

一是参与群体性事件人们之间的情绪感染,当许多人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而聚集在一起时,就有可能发展为过激的群体性行为;二是外部条件的催化,当前有许多社会因素与特定的社会环境并存,其中就潜在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危机;三是被他人吸引,参与者开始只是围观或出于好奇,随着事态的发展,致使人们的判断力和是非观念受到削弱甚至是扭曲,由同情、支持变为积极参与。

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发生原因与解决措施分析

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发生原因与解决措施分析

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发生原因与解决措施分析【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相应的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安定和团结。

在我国社会安定团结的大背景下,仍然会发生一些群体性事件,不利于维护的安定。

因此,本文针对于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发生原因以及解决措施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为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性的参考。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发生原因;解决措施1 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及其原因1.1 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特点群体性事件是社会中一种极其不好的现象,但是又是无法避免的现象。

其主要表现在社会变革时期中发生的各种矛盾,大多的问题都是反映出了当前社会关系的不和谐,这种群体事件对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是社会发展的不安定因素。

群体事件主要有突然性、复杂性、对抗性、破坏性、传染性、反复性以及处置时的艰巨性等特点。

(一)事发的突然性。

由于群体事件矛盾症结多,矛盾背后常常有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一些矛盾纠纷平时被各种因素掩盖,从表面上看比较平静隐蔽。

虽然公安机关有预警网络可以做到提前发现,但由于其隐蔽性,往往很难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这些症结问题如不及时化解,随着矛盾的积累,一旦有导火索就会爆发,往往使有关部门措手不及。

(二)具有一定的组织性、目的性。

随着近年来社会形势变化,群体事件已逐渐由松散纠集向有计划、有组织方面发展,参与者都有明确的动机和目的。

一些群体性事件中,参与者为了达到目的,往往会临时形成组织,并常常有为首者或活跃分子在其中酝酿、策划、串联、鼓动、组织和操纵,事件的聚散进退直接受骨干分子或自发组织的控制和影响。

有的成立组织策划指挥,在内部进行发动,甚至收取上访资金,专门组织上访闹事活动,使得一些群体性事件由小变大,由对话变为对抗,演化成为数百人、上千人参与的较大规模事件。

(例)2001年宝应县化肥厂改制,因部分职工对补偿问题不满,为提高补偿费用,自发形成临时组织,统一补偿要求,统一集中行动,采取多次堵塞淮江省级公路,给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疏导工作带来更大难度。

浅析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处置对策

浅析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处置对策

浅析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处置对策毛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各种无法预见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基层干群之间的种种矛盾加剧,加上各级政府部门对此矛盾处理不及时等导致诸多不稳定因素的发生,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正常的社会工作秩序。

因此中央、省、州、县各级政府都把保持社会稳定问题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现就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处臵对策提出一些拙见。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矛盾在特定条件下的集中表现,是指不特定的达一定数量的群体为了实现一定的利益或目的而集结在一起,采取各种不正当甚至非法的手段或是不恰当的方式,制造或挑起事端,以此向党委、政府及社会施加压力的行为。

其特点及表现形式:一是规模大、影响远;二是事件发生频繁,呈上升趋势;三是组织、策划趋势明显;四是部分村组干部乃至国家干部参与或直接策划组织,处臵难度加大。

原因分析:一是历史遗留问题。

有的山林土地边界不清或权属不明,有的山林、土地权属证书甚至交叉重复,给调解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二是某些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措施或地方政策缺乏预见性、经常性和连续性,“滋生”或“滋长”了一些问题,导致矛盾的产生或激化。

一些行政主管部门对管理工作没有做到制度化和经常化,没有将问题控制解决在萌芽状态,等到有的问题既成事实之后,才花大力气去解决;有些地方政策的出台实施比较草率,不切合实际甚至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在执行一段时间或者已对部分人实施以后,发现不适应或行不通,于是自己否定自己,工作出现反复。

这样既降低了自己的威信,群众也蒙受了损失,势必引发一些群体性事件。

三是个别乡镇和部门的责任人对维稳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动辄以“管人者”自居,没有设身处地考虑群众的疾苦和承受能力,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对待群众态度生硬,迫使群众针锋相对。

有的缺乏基本的政策理论水平,对党的方针、政策理解不透,宣讲不清,贯彻不准,办事拖泥带水,群众难以接受。

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及处置策略

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及处置策略

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及处置策略作者:罗卫东来源:《党史文苑》2011年第20期[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些与经济利益相关的矛盾和问题也在不断的暴露,并经常出现激化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群体性事件的增多。

科学预测当前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其发展动向,全面分析当前这类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完善群体性事件的处置预案,有利于提高公安机关的处置能力。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发展特点处置对策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利益关系的不断调整,诸如征地纠纷、房屋拆迁、产权改制、交通事故、医疗纠纷、工资拖欠、政策调整等由于具体的利益冲突由群众上访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这些事件的发生和以前的群体性上访事件相比,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我们的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在处置过程中也面临着新的困难、新的挑战。

因此,科学预测当前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其发展动向,全面分析当前这类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我们稳妥地处置群体性事件,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群体性事件的新特点(一)从公开性转向隐蔽性从近几年全国发生的多起较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来看,其发展趋势已由以往的逐级上访请愿、主管部门对口解决问题的方式向矛头直指党委政府、突然发难转变,打破了以往的群众上访者逐级反映问题、各级政府层层反馈情报、公安机关预有准备的模式。

特别是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的秘密串联和暗地操纵下,由原来的公开性转向隐蔽性,导致公安机关情报收集的渠道不畅,给处置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例如2008年的6.28贵州翁安事件和2009年6.15赣州南康的群体性事件。

(二)从松散性转向严密性群体性事件的起因归根结底是经济利益。

以往的群体性事件对于闹事人群来说,大部分人需要的是解决问题,获得利益,并不存在其他目的。

我国群体性事件新发展态势研究

我国群体性事件新发展态势研究

我国群体性事件新发展态势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群体性事件的频发程度和规模都在不断增加。

这些事件不仅对社会造成了影响,也对国家稳定和社会秩序构成了挑战。

对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新发展态势进行研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和特点群体性事件是指由多人参与的具有社会性、组织性、突发性的事件。

这些事件可能是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引发,也可能是由于群体的情绪激化所导致。

群体性事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规模庞大:群体性事件通常由大批人参与,涉及范围广泛,因此对社会稳定造成的影响也较大。

2. 突发性强:群体性事件往往是在一定时间内突然发生的,对社会管理和处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 多样性和复杂性:群体性事件的形式和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抗议示威、罢工集会、暴力事件等,也可能是出于政治、经济、民生等多方面原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新发展态势呈现出一些特点:1. 抗议示威事件增多:在经济发展的我国社会矛盾也在不断增加。

一些群体因为权益受损或者利益受侵害而举行抗议示威活动,这种情况在近年来呈现增多趋势。

土地征收、环境污染等问题引发的抗议活动日益频繁。

2. 社会治理挑战加大:随着我国社会结构变化,社会治理的难度也在增加。

一些新兴的社会问题,如城乡差距、收入不均等,也给政府的社会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3. 技术发展带来新影响: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群体性事件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提高。

这使得一些群体性事件具有了更大的影响力和社会动员能力。

4. 地方性事件增多:一些地方性的群体性事件也在不断增加,例如地方政府相关的问题、民生问题等。

这些事件可能影响到当地的社会秩序和稳定。

三、应对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对策针对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新发展态势,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应对:1. 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着力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性、法治化水平,以更好地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处理。

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原因及处置对策探析

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原因及处置对策探析

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原因及处置对策探析第一篇: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原因及处置对策探析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原因及处置对策探析姓名:班级:学号: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原因及处置对策探析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突发性、利益诉求性、泄愤性、复杂性、策划组织性、广泛性、危害性等特点,然后从群众、政府及社会三个方面解析了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最后从事前、事发、事后三个阶段提出了进行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处置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利益诉求;社会失衡;贫富差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虽然还没有权威的统计数据,但是,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

所谓群体性事件,是指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群众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通过非法聚集、围堵等方式向有关机关或单位表达意愿、提出要求等事件及其酝酿、形成过程中的串联、聚集等活动。

现有资料表明,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有村征地补偿、城市拆迁安置、企业改制改革、军队复转干部、民族宗教、土地草场纠纷、环境污染、涉法涉诉、劳动和社会保障、腐败和社会不公、邪教和分裂祖国等。

一、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的转型和社会结构转型、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增多,致使我国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并呈现出以下特点:1.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绝大多数是因自身权利受到偶然事件侵犯的一种反应性行为,突发性极强。

2.利益诉求性尽管群体性事件政治性因素增多,民族宗教问题有所增加,但追求特定领域的利益仍是诱发群体性事件的主导因素,其经济性大于政治性。

3.泄愤性绝大多数参与者与最初引发的事件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主要是路见不平或借题发挥,表达对社会不公的不满,以发泄为主,而且伴有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的行为。

4.复杂性群体性事件合理性与无理性共存、正当理由与不当理由共存、合法情节与过激行为共存。

5.策划组织性随着从个案维权向共同议题的转变,参与主体逐渐多元化,其组织性不断增强。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2019-04-22⽬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体制转换的关键时期,在此时期内,国内会存在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加之⽬前房价、失业率居⾼不下,导致“房奴”、“蚁族”急剧增多,地⽅强⾏拆迁、租地现象和重⼤安全事故频繁发⽣,社会冲突,社会⽭盾⽇益频繁化、复杂化、明显化,更加凸显出“风险”的⼀⾯,近年来不断发⽣的对我国社会稳定造成重⼤影响的群体性事件就是社会中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相互作⽤的结果。

因此,清醒认识当前形势,理性分析和思考群体性事件产⽣的各种原因,建⽴健全群体性事件应对机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分析1.⽆直接利益者渐成主⾓。

近年来发⽣的群体性事件出现的独特现象就是最后聚集的绝⼤部分⽰威者或参与者都与案情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这些⼈可能更多的是在⾃⼰的⽣活中遭受不公正的对待,导致⼼理失衡,⽽在别⼈的不公遭遇中,⾃⼰⼼底长期积累的愤怒和不满情绪被激活,他们参与相关事件,主要是为了表达愤怒与发泄不满情绪,并希望⾃⼰能得到社会的重视。

2. 强对抗性与⾼破坏性。

据统计,瓮安事件中160多间办公室,42辆警车等交通⼯具被烧毁,150余⼈受伤;孟连事件中2名群众死亡,41名民警和19名群众受伤,9辆车辆被损毁;陇南事件中砸坏房屋110间,车辆22辆。

还有许多群体性事件同样也造成了巨⼤的⼈⾝与财产损失,所以现阶段的群体性事件以⾼破坏性形式表现出来,值得⾼度警惕。

3. ⽹络⼿机渐成“第⼆战场”。

如果说事件的事发地点是第⼀战场,那么⽹络和⼿机则应是另类战场。

⼀般⽽⾔,某⼀事件发⽣后,⽹民将事件的有关情况或视频通过⽹络以最快的⽅式传播,迅速便可形成强⼤的⽹络舆论,进⽽引起更多直接利益相关或相似者甚⾄是⽆直接利益相关者的共鸣,参与评论与声援,并可能以实际⾏动参与到此次事件中,最终形成较⼤规模的群体性事件。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和对策思考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和对策思考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和对策思考当前,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综合国力继续增强。

但是,以经济利益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在不断增多,并且呈现出规模扩大、行为激烈、参与主体多元、组织作用明显等许多新情况、新特点。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处于发展机遇期、矛盾凸现期和对敌斗争的复杂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增大,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充分认清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极端重要性,加强对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和对策的研究,提高处置能力和水平,稳妥有效地处置好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 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1.1 组织化程度将进一步增强从表面上看,群体性事件事发突然,不可预测,具有偶然性。

但是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其偶然性中也包含着必然因素。

尤其是那些参与人数多、持续时间长、规模较大、反复性强的群体性事件更是如此。

一方面,组织策划群体性事件。

组织策划者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往往在暗中策划、鼓动、串联,甚至组织和操纵。

特别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微博、微信和手机短信实时信息沟通平台的广泛运用,使得群体性事件的组织作用将更加便捷和隐蔽,一旦形成群体联动效应,其组织化的动势将更加突然和猛烈。

另一方面,组织实施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发生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员往往会利用个人或单位的职务及组织资源,组织成立闹事组织,或者利用一些合理的诉求,组织利益相关者,有时甚至会煽动非利益相关群体进行上访请愿、堵塞交通、冲击党政机关等,特别是近两年出现的街头散步、非法聚集事件等等,都表现了很强的组织性。

1.2 网络化作用将更为明显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人们在享受信息时代带来的方便的同时,也给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一是利用网络组织策划和动员。

闹事组织者利用互联网发布信息,召集人员,超越了地域、时空限制,范围广,速度快,效率高,使我很难防范;二是利用网络宣传煽动。

浅析新形势下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策略和方法

浅析新形势下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策略和方法

浅析新形势下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策略和方法浅析新形势下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策略和方法当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也接踵而至,并且呈现出多发性、复杂性的特点。

随着改革的深化、体制的转换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加上人们受各种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经济利益的摩擦、思想观念的碰撞,各种社会矛盾随之增多,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

近年发生频率最高,处置起来最为棘手的群体性事件,当属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一、正确认识群体性事件从处置情况看,农村地区引发的环节主要集中在因土地的承包转让、滩涂纠纷、边界纠纷等,具有以下特点:(一)有增多对抗的趋势。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源在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生产力之间这个社会基本矛盾,又是多种矛盾交织冲突的产物。

人民内部矛盾增多,引发群体性事件必然相应增多。

从表现形式看,近年行为方式趋于激烈,极端行为开始出现,如强行阻挠施工,堵路断绝交通,暴力抗拒执法等都已有发生,对抗性特征较为明显。

(二)参与群体多为利益共同体。

群体性事件的形成源多为有共同利益追求的群体,以经济利益居多,特别是因征地拆迁形成的矛盾,因涉及面广,参与群众多,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概率较高。

事件形成阶段大多有组织者、骨干分子从中蛊惑煽动,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实施行为人员多为老、弱人员及妇女,与组织者分离的趋势已见苗头,增加了处置工作难度。

事件形成后,同类相关群体很容易加入其中,以达到给政府施压,获取共同利益的目的。

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员也会借机生事,鼓动扩大事端,达到其险恶用心。

(三)利益诉求多掺杂非法手段。

不规则性是群体性事件的一个显著特征,参与群众或聚众堵门堵路、阻挠施工,都具有现实危害性,违反法律的规定。

同时,利益诉求的内容,既有合理的,也有无理的要求。

即使合理的诉求,因已完成群体聚集,受“法不责众”的心理影响,合理的要求往往会出现利欲膨胀,夹杂衍生出非分的要求。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浅析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浅析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浅析摘要:自2000年以来,我国境内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多,并甚为严重。

它的发生不仅使各地方政党机关的工作难以进行,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而且使当地的社会生产、生活受到严重的干扰与影响。

所以分析和研究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对各级政府机关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公民;应对措施The causes of group incidents and CountermeasuresJian ChunxiAbstract: Since 2000, our country the mass incidents happen more and more, and very serious. It happens not only the work of local organs of political parties difficult, causing huge damage to property, but also local social production and life is a serious noise and impact. Therefore,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e causes of mass incidents and response, government agencies at all level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nd urgent.Key words: group event; citizens;Counter measures一、爆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利益的冲突与矛盾及社会政治经济体制性障碍所致。

由于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攻关阶段。

在这样一个过渡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分化、重组,各利益的冲突与社会矛盾日益严重。

论城市边沿地区群体性治安事件的基本架构及发展趋势论

论城市边沿地区群体性治安事件的基本架构及发展趋势论

论城市边沿地区群体性治安事件的基本架构及发展趋势城市边沿地区是指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相毗邻、接壤地带,统称城乡接合部,往往属于“几不管”区域。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在社会生活、经济秩序以及市场运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影响稳定的新情况、新问题,它们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日益凸显的群体性治安事件,成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稳定的突出问题,也成了妨碍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主要因素。

特别是城市边沿地区最易被忽略,也是产生和发展群体性治安事件的高发地带。

因此,认真分析、研讨、预测群体性事件所形成的诸多因素和发展趋向,理清思路,对症下药,标本兼治,对实施西部大开发,确保城乡稳定、繁荣和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群体性治安事件的基本架构群体性治安事件因其不同的形成因素反映出不同的事实属性。

群体性治安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也是一个地区、一个阶层的政治因素、经济水准、文化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

不同地区、不同因果关系也会反映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近年来,尤其在地处区县边沿地带,群体性治安事件的发生频率之高,规模之大,行为之烈,因果关系之复杂,结构及表现形式之多样,今非昔比,概括起来有以下九个方面:(一)封建迷信、非法组织“门徒会”、“法轮功”的渗透,在农村地区形成了隐蔽性、多发性群体性事件。

一是封建迷信的滋生与蔓延。

城市边沿、毗邻、城乡接合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群众科学的、文明的思想意识得不到应有的发掘和引导,致使几千年遗留下来的愚昧的、落后的思维方式无法改进和根除。

一些群众往往由一个错觉、呓语,也可由一些正常的自然现象,无法用科学的道理去诠释,就毫无根据地煽布异端邪说,迷惑无知群众,鼓动、聚集无知农民,拜神拜佛,使其迷信成疾,无心劳动,荒废生产,非法集会,造成不良影响。

二是非法组织“门徒会”的传播与渗透。

近年来,由毗邻省、市(县)流窜的“门徒会”头子秘密活动,打着“宗教自由”、“信仰自由”的幌子,在群众中宣扬“神赐生命粮”、“祷告治病消灾”的歪理邪说,大批群众深受蒙骗,在贫困、边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村落,非法建立了“门徒会”的组织机构,经常非法秘密集会,制订反动纲领,干扰农村基层政权,严重影响农村生产、生活秩序。

我国群体性事件演变趋势之研究

我国群体性事件演变趋势之研究

我国群体性事件演变趋势之研究[摘要]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新时期,与之相对应的产业结构、经济利益主体、就业、分配、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加之社会转型带来的剧烈震荡,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并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其中群体性事件就是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摩擦和冲突激烈碰撞的突出体现。

本文通过对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和特点的研究,重新梳理了群体性事件的分类,并尝试归纳了我国群体性事件未来的演变趋势。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演变趋势研究[作者简介]李梅琴(1978-),女,甘肃天水人,兰州大学法律硕士,讲师,新疆兵团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从事群体性事件等问题研究。

刘刚(1976-),男,甘肃会宁人,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副教授,新疆兵团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从事犯罪学研究等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3)05-0028-03一、我国群体性事件概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群体性事件整体上呈上升的趋势。

因此,这已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群体性事件概念解析群体性事件因历史时期的差异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因此不仅国内理论界对群体性事件的理解见仁见智,往往因为研究视角的不同而有不同侧重的阐释,即使国外也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群体性事件是由“群体性”和“事件”两部分要件组成。

而“群体”一词,《现代汉语词典》有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是:由许多在生理上发生联系的同种生物个体组成的整体,如动物中的海绵、珊瑚和植物中的某些藻类。

也就是说群体是从生物进化中演化出来的,是生物和人类为了适应自然界而产生的集群行为进而形成的。

另一种解释是:泛指本质上有共同点的个体组成的整体。

在《辞海》中,“群体”一词指相对于个体的各种社会成员的聚合。

这里的“群体”说的是一种人的集合体。

“事件”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一般解释是:有一定社会意义或影响的大事情,如珍珠港事件。

浅析我市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发展态势及处置方略

浅析我市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发展态势及处置方略

浅析我市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发展态势及处置方略浅析我市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发展态势及处置方略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入,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和复杂,由此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类群体性事件也越来越多,查处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治安稳定。

正确处臵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各级公安机关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笔者就我市近年来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进行了一些思考,以供参考。

一、近年来我市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的特点(一)事件发生数量逐年上升。

从近年来发生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苗头分析,数量基本上呈逐年上升之势,且以近两年增长更为明显。

从表现形式看,以上访、请愿、罢工、聚众闹事的事件、苗头居多,而纠纷械斗除1999、2000、2002发生外,近几年已没有发生。

(二)规模大、涉及人员多,破坏性强。

由于多数引发群体事件的社会矛盾都涉及到部分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生活,具有较大煽动性,在共同利益的驱动下,参与人员及规模逐渐扩大。

以上访、闹事、罢工为例,以前多以人数少的群体为主,现在涉及个人利益的治安问题面广人众,参加人数多达二、三十人甚至上百人。

少数群体性事件甚至演变成“打、砸、抢、烧”等暴力性行为,具有一定破坏性,社会危害性极大。

(三)反复性大,持续时间长,对抗性强。

一些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由于反映的问题未能及时得以解决,造成上访人员持续上访,有的持续相当长时间,个别群体性事件在处臵过程中甚至出现对峙局面。

(四)越级上访越来越多。

一些参与群体性事件的群众片面认为,只有闹得凶,政府才会重视,只有到级别越高的部门和官员上访,就越能及时解决反映的问题,因而时常出现越镇、县(市)两级政府甚至直接到省级单位上访。

(五)成份复杂,处置难度大。

从近年来全市发生的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分析,其成份主要集中在上访(占群体性事件65%)、游行示威、围堵政府机关、堵塞交通、静坐、绝食等方式上,纠纷械斗苗头从2002年至今已基本消弥。

针对地方政府的群体性事件之特点_趋势及治理_政治信任的视角

针对地方政府的群体性事件之特点_趋势及治理_政治信任的视角
播途径获得的。 ( 3) 管治主体 的不公制度产生的不信任。这包括两个方面: 一 方面, 制度作为信任的对象 , 如果民众认为管治主 体定立制度或政策的内容 不是为民众利 益服务 的 , 民众就会不信任定立制度的政府 ; 另一方面, 制度作为政府信任的保障, 没有发挥保障民众利 益控制机制的功能, 不能对失信者进行有效惩罚, 从而对管治主体制定的制度产生不信任。 二、 当前针对地方政府群体性事件的突出特 点和演变趋势 当前 , 针对地方政府的群体性事件数量多、 规模大、 涉及面广、 形态各异。从事件的表现 ( 存 在 ) 形式来看 , 包括网络型群体性事件 ( 如逮军质 问记者为谁说话事件、 周久耕天价烟事件 )、 现实 型群体性事件 (如石首事件 ) 、 网络型与现实型共 存互动型群体性事件 ( 如虎照门事件、 躲 猫猫事 件 ) 。从事件产生的原因来看 , 有地方政 府负面 特征引发的 ( 如江西新余和浙江温州党政干部公 务考查公款出国旅游事件 )、 地方政府不 当行为 引发的 ( 如河南杞县放射源泄漏恐慌事件由政府 信息公开行为的不及时而引发 ) 和地方党委、 政 府制度 ( 政策 ) 不公引发的 (如 29 岁的周森锋成 为当地最年轻的市长后民众对他的 ! 人肉搜索 ∀ 事件, 其实就是对现行官员选拔制度的公正性表 示怀疑 ) 。 1 . 突出特点 虽然各种针对地方政府的群体性事件的引发 原因、 表现形式、 针对对象可能不尽相同 , 但无论 是哪种类型的危机事件, 都呈现出一些值得关注 的共同特点。 ( 1) 主体 : 非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当前针对 地方政府的群体性事件起因各异 , 但非利益相关 者的广泛参与是主体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些 人与 事件无 直接利 害关 系, 但 却存在 着严 重的 ! 抽象愤怒 ∀ , ∃ 一有事端便群情激愤。他们或者 通过网络发帖、 人肉搜索等方式出谋划策 , 或者通 过现场聚集、 围观起哄, 甚至堵路、 打砸等方式向 政府施加压力, 使危机迅速转化、 升级。 显然, ! 非利益 相关 者 ∀ 并非 与事 件完全 无 关 , 普通民众在以往与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 交往经历中积蓄了不良的 ! 交往经验 ∀, 或者对地 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存在的弊端 ( 负面特征 ) 积 存了大量的 ! 抽象愤怒 ∀, 危机事件只是为非利益 相关者表达和发泄 ! 抽象愤怒 ∀ 提供了一种契机 和导火索。 ( 2) 行为 : 对抗性不断增强。在现实型的针对 地方政府的群体性事件中, 参与者越来越多地采

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态势探析

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态势探析

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态势探析发布时间:2021-08-04T11:07:50.77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四月10期作者:李衔[导读] 现阶段,中国进入了一个社会快速变革的时期,经济体制李衔武警工程大学乌鲁木齐校区新疆乌鲁木齐 830049摘要:现阶段,中国进入了一个社会快速变革的时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相继发生了变化和调整,带来了社会利益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我国社会群体性事件的类型具有物质利益诉求和非物质利益诉求并存的特征,其成因从寻求传统利益受损的赔偿转向寻求社会民怨的宣泄,民众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方式从强制参与转向依法积极参与反抗。

新媒体在发生过程中的网络助燃效应进一步强化了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发展态势;治理思路;我国正处于社会高风险时期,各种不稳定因素日益突出,尤其是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

加强对群体性事件特征和规律的研究,不断提高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要求,也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过程中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中国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1.发生类型表现为物质利益诉求事件与非物质利益诉求事件并存。

一般来说,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群体性事件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的群体性事件在起因、形式和参与阶层方面要复杂得多,体现的社会矛盾更尖锐,对社会政治稳定构成更重要的影响。

随着群体性事件数量急剧增加,社会泄愤事件在群体性事件中的比重明显增多,暴力对抗程度明显增强,呈现纷繁复杂的发展态势。

2.发生动因由传统利益受损寻求补偿走向社会怨闷寻求发泄。

传统物质利益诉求冲突的动因主要由于人们的共同物质利益受损引发,诉求目的主要是寻求利益补偿。

而非物质利益诉求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主体往往多元,并不局限于某一阶层或利益直接受损的某部分群体。

现场参与的多数主体与群体性事件无直接利益相关性和共同物质利益基础,而使之采取一致行动的原因是现场的共同社会心理,这种心理围绕相对剥夺感和不公平感向外发散出不满情绪,是一种典型的泄愤事件。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素质不断提升,社会治安状况相对较好,但同时,群体性事件也时有发生,给社会带来不少困扰。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给政府稳定管理带来巨大压力,同时也使广大群众失去了安全感。

因此,对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进行深入研究并探索对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谐至关重要。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探索其根源,分析其背后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同时,针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

三、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围绕以下内容进行展开:
1. 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2. 群体性事件的分类和特点
3. 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及影响分析
4. 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
5. 针对成因提出的对策和建议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调研法、大量实证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进行研究。

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报道、调查报告和统计数据,深入探索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并引用理论模型和经验案例作为研究数据进行量化和分析。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有助于政府和社会各界加深对群体性事件的了解,掌握群体性事件的背景和成因,提高对群体性事件的防范能力,制定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减少或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保障社会安全和稳定。

同时,本研究还将对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00年第 7期 (第 l 2卷笫 7期 )
辽 宁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J u a fL a n n dmi it t n C l g o r lo io i g A n n sr i o l e ao e
N . 2 0 o 7。 01
( 0.2 N . ) V 11 . o7
第三 , 社会泄愤事件将越来越多。社会泄愤事件具 有三 个特点 :第一 , “ 无组织 动员 , 由偶然事件 引起 , 突发性极强 。 第二, 参与者无利益诉求。绝 大多数参 与者 与最初引发 的事 件并没有直接利益关 系, 主要 是路 见不平或借题发 挥 , 表达 对社会不公的不 满 、 以发泄为 主。第三 , 无规则底 线 , 有打 、 砸、 、 抢 烧等 违法犯罪 的行 为 , 针对 的对象 , 主要 是公 权机关 的 财产 及 其 人 员 , 并 不 侵犯 普 通 民众 的财 产 和 人 身 。 … 因 但 ” 参与者是临时参与到事件 中来 , 找不到组织 者 , 没有协 商对 象, 因此泄愤事件往往 电容易转化 为骚乱事件 , 控制难 度加 大 。就 我们 的 河查 , 近 几 年 发 生 的 群 体 性 事 件 虽 没 引起 x省 打、 、 、 砸 抢 烧等恶性事件发生 , 但特殊的社会形势下 , 尤其 值 得 警惕 。这 类 事 件 在今 后 一 段 时 问 内 将有 增 无 减 。 第 四, 网上群体性事件数 量将 日趋增 多。随着计算机 网 络 在 我 国 的 迅 速发 展 及 网 民参 与 意识 的增 强 , 托 互 联 网 络 依 进行策划 、 组织和联络的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构成了新 的威胁 。“ 网上 群体性事 件” 是群体性事件 的一个 组成部分, 是指对社 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的通过发帖 , 帖, 转 聊天、 电子邮件等方式迅速传播形成 的网络语 言和行 为的聚 集事件 。南京周久耕事 件、 圳林嘉祥 事件 , 深 云南 躲猫猫事 件, 杭州“ 0码” 7 飙车案等 网上群 体性事件 的发生 表明 , 今后 网上群体性事件将 会对社会稳定带来越来越多的冲击 。 ( ) 因 分析 二 原 第一 , 转型期是社 会矛盾 的多发期 。今后相 当长一段时 间, 我们仍将处于社会的转型期 , 由于改革力度 的不 断加大 , 社 会结 构 润整 和利 益 的 重新 分配 导 致 众 多 社 会矛 盾 的 出现 。 而各地积 累的诸多矛盾 和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 公众利 益诉 求渠道过少且不通畅 , 导致官 民对立 的情况 比较严重 , 群众 对政府产生信任危机。德 国著名社会 学家乌尔里 希 ・贝克 认为 , 中国 目前面临 的最 大风险 和危 险是社 会转 型的巨大 “ 震荡。历史 和现实 , 传统与 现代 , 本土文化 和西方文 明多重 因素 交织 在 一 起 。 中国 城 市发 展过 程 中 的社 会安 全 问题 , 是
了 1% 。 3
第二 , 维权型的群体性事件将继续 占据 主导地位。就该 类 事件 的性 质 而言 , 主要 是 政 府 、 织 、 众 之 问 的 经济 利 益 组 群 之 争而 非 政 治 权 力 之 争 。 由 于 土 地 承 包 、 地 征用 产 盗 土 矿 挖 、 镇房屋拆迁 、 城 国有 企 业 改革 、 欠 工 资 、 会保 险 、 拖 社 破产 安置 、 非法集资、 股市房市投资受损 、 涉法涉诉 、 教师工资 、 大 中专 毕业 生 就 业 、 分 军 队退 役 人 员 安 置 、 部 环境 污 染 、 市 公 城 共服务与管理等涉及群众 利益的问题 , 经长 时间积蓄 , 得不 到处 理 , 件 相 关 者 便 希 望 以 游 行 、 威 、 集 、 事 示 聚 围堵 等 方式 来 表 达 自己 的利 益 诉 求 。在 转 型 期 这 段 特 殊 时 期 内 , 类 事 这 件 在 数 量 和频 率 上 都 会 居高 不 下 。
当前社会处 于转型时期的特殊背景 , 笔者 认为未来几年群体 性事件将呈现出如下的发展趋势 : 第 ~, 体性 事 件 的 数量 和 发 生 频 率 不 会 明 显下 降 。据 群 不 完 全统 计 ,9 3年 我 国 发 生 群 体 性 事 件 0 8 19 .7万 起 ,0 5 20 年上 升 为 8 7万起 ,06年 超 过 9万 起 ,0 8年 更 是 群 体 性 . 20 20 事件集 中爆 发的一年 。就 x省情 况而言 , 据资料显 示,05 20 年 x省共发生各类 群体性事件 4 4 70起 , 参与人次达 3 83 4 08 人次 , 与上年相比, 事件总数上升 了 6 .4 , 7 1 % 参与人 次上升
群体性事件, 一般认 为它是 由各种社会矛盾 引发的 , 为 了达到某种意愿所采取的集体上访 、 愿 、 请 非法游行示威 、 故 意堵 塞交通等违反 国家法律、 法规 、 规章的群体聚集 、 围堵 等 群体性活动。近 年来 , 着我国改革 开放 的不断深入 , 会 随 社 结构和社会利益深层次的不断调整 , 群体性事件 已经成为影 响我 国社 会 稳定 的 重要 因素 。 在我 们 调 查 的 x省 , 由各 种 社 会矛 盾 所 引发 的 群 体性 事 件 情 况 比 较 突 出 , 现 出高 发 和 多 呈 发的态势。如何解决群体性事件 , 最大程度的避免事件的发

地方性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基 于 x省 的分析
刘玉雁
[ 摘 要】
孟迎辉
李 英
( 阳师 范 大学 , 宁 沈 阳 10 3 ) 沈 辽 0 4 1
群体性 事件是影响地方社会稳 定的重要 因素, 当根据其 多发 和高发 的发展 趋势 , 应 重视群 体性 事件 的预 防和 预
生 已经 成 为地 方维 稳 工 作 必 须 面对 和解 决 的重 大课 题 。
地 方性 群 体 性事 件 发 展 趋 势及 其 原 因分析 ( ) 方性 群 体 性 事件 的 发展 趋 势 一 地 根 据 近几 年 对 x 省群 体性 事 件 呈 现 出特 点 的 分 析 , 合 结


控, 重视 矛盾 萌芽的解决 , 坚持一把 手接访的长效机制 , 强宣传教育和社会控制等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对策思路。 加 [ 关键词 】 群体性事件 ; 发展趋势; 对策分析 [ 中图分类号]D 3 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4 5 ( o0 o_ 0 5_ 0 0 8- 0 3 2 l )7 - l0-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