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案例分析的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规律及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案例分析的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规律及对策研究
作者:杨畅朱琳兰月新张慧玉
来源:《现代情报》2014年第10期
[摘要]高速发展的网络使群体性事件信息在较短的时间内在网络上散播开来,其中一些负面或虚假的信息给事件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严重阻碍政府部门对事件的处理工作。鉴于群体性事件在网络的传播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发生的19起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为例,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应对策略,为政府应对同类事件提供参考。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规律;对策
DOI:10.396g/j.issn.1008-0821.2014.10.002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4)10—0010—05
1 现状分析
据CNNIC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7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手机网民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规模达到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手机继续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
近年来,由于社会利益分配不公问题引起的群体性事件日益频发,并且群体性事件的范围和规模越来越大、参与的人数也在提升。这不仅影响了社会经济的稳定、破坏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还容易滋生一些其他的问题。陈月生认为群体性事件是反映舆情的窗口,体现出舆情主客体之间关系呈现“问题状态”,是舆情状况的非正常表露或极端的外化形式。从收集到的案例来看,群体性事件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往往引起了人民群众采取聚集的形式与党政机关对抗,甚至有的还演变成暴力事件,影响了公共安全。群体性事件的起因是多样的,但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对自身利益诉求的极端方式。网络的发展又为群体性事件提供了滋生的土壤,通过网络聚集社会舆情、放大事件、推动着群体性事件的发展。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是指群众以网络为平台,借助网络论坛(BBS)、网络聊天(Chatting)、博客(Blog)、维客(Wiki)、电子邮件(E-mail)及网络新闻组(usemerNews)等网络工具,围绕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发布信息,并表达出来社会政治态度。
我国的许多学者已有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及其相关内容的进行研究。例如,易承志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机制进行过分析,把网络舆情的演变分成形成、扩散、爆发和终
结4个阶段;陈潭等分析了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相关主体及其行动逻辑,研究其传播效应及其扩张逻辑;扁柯潇阐述了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内涵和特征,构建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并提出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控制、引导和干预的对策建议;此外还有研究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硕士论文若干篇。基于此,本文在收集到的19起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案例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各个案例的异同点和数据的统计分析,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究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以期为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提供思路。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是基于网络的内容分析法。随着网络研究的兴起,传统的内容分析技术面临着挑战,基于网络的内容分析方法在实施抽样、确定分析单位、收集资料和信度检验等方面已发生了显著变化。内容分析方法在网络研究中逐渐被新闻传播、图书情报等研究领域所接受。
2.2 研究样本
要研究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就要对已经出现的热度较高事件进行分析总结,从大量的案例中发现规律。研究对象根据祝华新等每年度出台的《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舆情的统计包括了3家论坛(BBS)、2家微博客(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和2家社交网站(SNS),汇总出的一年热点事件。天涯、凯迪、强国这3家论坛的影响力都比较大,关于国内外一些热门的事件都会在这里被不同程度的讨论,但是这几家论坛的网民比较固定,所以事件的传播范围也只局限于论坛的注册网民。新浪微博与腾讯微博是近几年的产物,它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你既可以作为观众浏览你感兴趣的信息;也可以发布信息供他人浏览。微博的传播能力比论坛更快,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在网络中散播开来。如表1所示的广东乌坎事件与四川什邡事件中,新浪微博的关注量以及超过百万,在天涯论坛的发帖量也都超过3万。
2.3 样本分类
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是多样的,对收集到的案例进行归类,大致可分为环境维护、征地强拆、官(警)民冲突、社会纠纷,如表2所示。环境维护类与征地强拆类的事件在近几年频发,原因是群众的维权意识和地方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这是诱发舆情事件的重要因素。另外一方面值得关注的是地方政府与群众间的冲突,表现在警民冲突和群众与官员的矛盾。究其原因,这一类型的群体性事件大都是因为平时政府在群众心中形象较低,加上政府对涉及群众利益的事件处置不当和虚假消息的干扰导致政府与群众之间的对立。此外社会纠纷类的群体性事件也是舆情的热点,包括当前阶段的利益经济纠纷、医患关系、外地务工人员与本地人的冲突等等。
2.4 样本数据
以下选取8个具有代表性的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3 传播模型构建
从上述的8个图形中可以看出,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各不相同,有的图形是左高右低、有的图形是左低右高、有的图形呈现出正态分布的模型,根据对上述8个案例的事件演变过程的研究和数据的分析,可以构建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演变模型。
3.1 一般传播模型
从上述的江西宜黄强拆自焚、四川什邡事件、宁波镇海事件、南通启东事件这几个事件来看,舆情的影响量只有1个波峰,舆情的传递在事件高潮后就得到化解平息,并没有出现新的舆情高潮,或者说新的舆情高潮不明显。根据这几个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可以将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一般传播过程分为5个阶段:即舆情的发生期、发展期、高潮期、消退期、平息期。如图2所示。
发生期是网络舆情的形成阶段,群众将利益诉求的渠道从现在社会转向了网络。这一时期各种有关事件的信息开始流传,开始引起了网民的关注,但此时的信息是零散、分散的,还未能集聚意见,引发巨大的舆情力量。发展期是信息由零星、分散转向集中和完整的阶段,网民在网络上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意见,在网络上发起了网络动员,推动着舆情的快速发展。如在保钓反日示威游行中,一开始是在网络上反对日方对钓鱼岛做出的行为,后来经过网络的动员,引发了各地出现了反日示威游行。高潮时期是舆情的爆发期,事件已经变成了公众的议题,在这一时期关于事件的新闻报道、发帖量、点击量也达到高峰。消退期是舆情的热度在下降,由于事件得到缓解,网民对事件的关注度也相应减少,但在这一时期如果不注意的话还可能引发新一轮的舆情高潮。平息期是事件得到相应的处理,舆情逐渐消失,但影响力还在。
3.2 震荡传播模型
盘锦征地冲突、温岭杀医案、广东乌坎事件、湖北石首事件在舆情的传播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震荡,传播的过程中明显出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舆情高潮。其原因是有新的话题的出现,新的话题出现了原来事实不相符和相悖的情况,由此爆发了对新一轮话题的舆情高潮。如2011年9月21日与11月21日,广东汕尾陆丰市东海镇乌坎村村民,因土地问题、基层选举、财务问题等先后两次组织集体性上访,并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吸引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12月初,村民代表薛锦波被刑拘后在看守所死亡,导致村民与当地政府的对抗态势进一步升级,此时舆情出现首轮高潮。此后,一些虚假消息的引入引发了新的一轮舆情高潮。广东省高层迅速介入,将当地政府原来定性的境外势力干扰,修改为村内利益纠纷,在12月21日,广东省委副书记朱明国带领工作组进驻乌坎,事件走向出现好的转机,与此同时外界也纷纷关注乌坎村的最新进展,舆情又出现了新的一轮高潮。可见群体性事件舆情的发展有时会出现反复性,呈现出震荡的曲线,如图3所示。
4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规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