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案例分析的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规律及对策研究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实践与案例分享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实践与案例分享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成为了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速度之快,给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带来了巨大挑战。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公众利益,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成为了当今社会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实践和案例分享的角度,探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方法和策略。
一、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重要性网络舆情的迅速传播和影响力,使其成为了社会管理的难点和痛点。
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它可能引发社会恐慌、民众情绪失控,甚至导致社会动荡。
因此,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目标是通过多种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预警、引导和处置,以达到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公众利益的目的。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网络舆情带来的挑战。
二、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方法和策略1. 加强监测和预警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第一步是加强舆情的监测和预警。
通过建立舆情监测系统,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及时发现和预警潜在的舆情风险。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究,深入了解舆情的形成和传播规律,为后续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 引导公众舆论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和传播。
因此,引导公众舆论成为了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重要策略之一。
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发布正面信息、开展舆论引导活动等方式,积极引导公众舆论,减少负面舆情的传播和影响。
3. 建立舆情处置机制网络舆情的处理是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核心环节。
建立健全的舆情处置机制,对网络舆情进行及时、准确的回应和处置,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公众利益至关重要。
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舆情处置专家团队、制定应急预案等方式,提高舆情处置的效率和准确性。
三、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案例分享1. “雾霾天”事件“雾霾天”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网络舆情事件之一。
在雾霾天气出现时,公众的关注度和担忧程度都会大幅提升。
政府和环境保护部门通过发布空气质量数据、提醒公众注意防护等方式,引导公众正确对待雾霾天气,减少负面情绪的蔓延。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网络舆情的兴起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信息社会的产物,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远超传统媒体。
因此,如何综合治理网络舆情成为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探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有效方式和策略。
案例一:企业负面舆情应对策略某公司在发布新产品后,因产品性能问题引发了大量用户投诉,负面舆情迅速扩散。
该公司及时采取了以下综合治理策略:1.积极回应:公司迅速回应用户投诉,并公开道歉,承诺解决问题。
2.建立危机处理机制:公司成立专门的危机处理团队,确保信息及时传达和回应。
3.主动公开信息:公司通过官方网站、微博等渠道公开产品性能测试结果,以增加透明度,为自身辩护。
4.扩大正面声音:公司邀请真实用户撰写使用心得,发布正面案例,以改变舆论导向。
5.加强沟通合作:与消费者协会、媒体等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树立企业形象。
经验总结:以上案例表明,企业在应对负面舆情时应主动回应用户关切,加强危机处理能力,公开信息增加透明度,并寻求外部合作。
这些经验可为其他企业提供借鉴,有效减轻负面舆情对企业形象的影响。
案例二:政府部门网络舆情管理某市政府发布了一项重要政策后,受到了一些群众的质疑和批评,网络舆情迅速蔓延。
市政府迅速采取了以下综合治理策略:1.明确信息发布渠道:将政策解读、相关文件等信息集中发布在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减少信息传播中的歧义和误解。
2.开展定向宣传:市政府积极与重点媒体合作,通过专访、报道等方式深入解读政策,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政策的背景和目的。
3.组织座谈会:市政府组织相关政策的座谈会,邀请企业代表、专家学者等参与讨论,以增加政策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4.安抚民众情绪:市政府代表赴现场与群众面对面沟通,倾听民众意见,表达政府关心和解决问题的决心。
经验总结:以上案例展示了政府部门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有效策略。
明确官方信息渠道、开展定向宣传、座谈会组织和面对面沟通等方法可以帮助政府管理网络舆情,倾听民意,及时解决问题,树立良好形象。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研究
{ I } I 占 : } ▲ 金
2 0 1 4・2 ( 下) ◆ 政 法论 坛
群体性事件 中网络舆情 的应对策略研究
钟 华
摘 要 当今的互联 网发展越来越迅速 , 也不断的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 网络群体性事件在互联网上也是越发呈现 上升的趋势, 这对于广大的人 民来说, 确实是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所以政府应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尽快的处理好群 体性 事件 网络舆 情 给人 们所 带来 的 负面影响 , 这样 才 能给人 民制造 一个 和谐 文明的 生活环 境 , 在 这样 的环 境 下面 , 社会才
网络上 的不 良信息 扰乱 了人 们正 常 的生活 。
一
发 生本 质上 的变化 。 二、 网络 群体 性事件 发展 的原 因
、
网络 舆情 对群体 性 事件 的影 响
( 一) 网络舆情 使得 群体 性事 件发展 逐渐 恶劣
由于现 在的网络 发展 的十分迅 速 , 所 以在社会 上一旦 发生 了 什 么热 点新 闻 , 都可 以立 刻在 网络 上泛滥 成灾 , 所 以群 体性 事件
有 些人 更J J u 是 处着恶 性 的心 态去扰 乱网络 的正常运 行 , 这 样的结 性事件 进行 放 大, 导致 了不 好收拾 的残 局 。 果就 是让群 体性 事件 发展 更J J u 恶劣了。
( 二) 社会心态失衡是在 网络舆情上群体性事件放大的主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和对策探析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和对策探析赵亚琼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 要!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进入高发期,而伴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一种新型的群体性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引人注目,本文将在网络群体性事件内涵的基础上,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和处置对策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 成因 对策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进入高发期,从2008年的#瓮安事件∃到2009年的湖北#石首事件∃,群体性事件无论在数量还是激烈程度上均超过以往,且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010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显示,截止到2009年底,中国网民人数达到 3. 8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网络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传递渠道和舆论媒介,伴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群体性事日益引人注目。
一、网络性群体事件的内涵%瞭望&新闻周刊认为,群体性事件不仅在现实中存在,而且在网络上也不断的发生,如#南京天价烟房产局长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等。
网络群体性事件经常形成#一呼百应∃的态势,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三公部门∃和其中的公职人员,易成为网络热点新闻炒作的焦点,负面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在短短的时间内往往给政府形象造成很坏的影响。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的一种新的特殊形式。
广义上它泛指在互联网上有较多网民参与讨论并产生一定社会影响的事件。
从狭义上来看,特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或其他相关目的,利用网络进行串联、组织、呼应,乃至可能或已经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群体性非正常事件。
目前,网络群体性事件主要发源于一些全国性的、访问和在线人数密集的论坛、社区以及博客。
从已经发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来看,它主要有三种类型:网络舆论诱发型群体性事件;现实事件诱发型群体性事件;现实与虚拟并存型群体性事件。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1.现实社会中的利益诉求和表达渠道不畅。
网络舆情传播与处理策略研究
网络舆情传播与处理策略研究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的传播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本文通过研究网络舆情的特点和传播规律,提出了一些处理策略,旨在帮助企业和政府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的挑战。
一、网络舆情的特点1.快速性: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到全国甚至全球范围。
2.无限制性:在互联网上,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发表观点和意见,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3.高度互动性:互联网的特点是互动性,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参与讨论和评论,形成舆论氛围。
4.高度可信度:互联网上的信息难以辨别真伪,一些虚假信息可能被误认为真实,从而引发舆情。
二、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1.关键人物的影响:一些关键人物的言论和行动往往能够引发网络舆情,并且他们的影响力往往更大。
2.媒体的传播:传统媒体经常会报道互联网上的热点话题,进一步放大了网络舆情的影响力。
3.推动者的行动:一些人为地通过刷屏、引导讨论等手段推动网络舆情的发展,他们往往有着明确的目的和利益。
三、网络舆情处理策略1.监测舆情:建立全面的舆情监测系统,及时了解网络上的热点话题和舆论动向,做到信息第一手。
2.快速应对:对于突发的网络舆情,应迅速回应和采取措施,避免舆情的进一步蔓延。
3.建立舆情应对机制:建立完善的舆情应对机制,明确责任人和处理流程,做到责任明确、及时处理。
4.打造舆论阵地:积极参与网络讨论,引导舆论走向,争取更多正面的声音和支持。
5.加强信息安全:加强对信息的审核和筛选,防止虚假信息的传播,提高舆情信息的可信度。
6.建立危机应对预案:预先制定针对不同情况的危机应对预案,及时应对各类舆情事件。
7.建立信任与沟通:与公众保持良好的沟通,增加公众的信任度,减少负面舆情的发生。
结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的传播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我们应该认识到网络舆情的特点和传播规律,建立科学有效的处理策略,既要保护企业和政府的形象声誉,也要尊重公众的意见和权益。
关于当前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研究思考与对策
关于当前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研究思考与对策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信访网络舆情问题日益凸显。
信访网络舆情是指群众通过网络平台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切、不满和诉求所形成的舆情现象,具有信息快速传播、广泛影响力等特点。
如何应对信访网络舆情并妥善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对当前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研究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信访网络舆情的研究思考:1. 了解信访网络舆情传播规律:通过对信访网络舆情案例的分析研究,掌握信访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为后续的舆情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信访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了解信访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降低风险。
3. 分析信访网络舆情解决的策略:对信访网络舆情的解决策略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成功案例,为类似事件的应对提供经验借鉴。
二、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的对策:1. 加强信访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机制:建立全面覆盖的信访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并设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预测可能产生影响的舆情事件,以便进行及时应对。
2. 进一步完善应对机制:建立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的工作机制,明确各级部门的职责和协作流程,确保应对工作的迅速响应和高效率。
3. 加强舆情信息的筛选与引导:通过加强对信访网络舆情信息的筛选和引导,引导群众合理表达诉求,避免不实信息的传播,减少舆情扩大化的可能。
4. 增强公众参与与沟通机制:积极倾听公众声音,加强与公众沟通交流,设立专门的沟通渠道,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化解不良舆情。
5. 强化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根据信访网络舆情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权责,加强舆情管理的法治化,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
6. 加强舆情数据的分析与利用: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信访网络舆情数据进行分析,掌握舆情态势,提供决策参考。
7. 建立信访网络舆情案例库:对信访网络舆情案例进行梳理和总结,建立案例库,为信访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提供宝贵经验和参考。
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及治理对策研究
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及治理对策研究群体性事件频发的社会状态由来己久,严重危害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群体性事件被认为是中国主要的社会风险之一,随着时代转换,关于群体性事件治理的研究也在与时俱进。
影响群体性事件的因素多种多样,网络舆情便是其中之一,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微博、微信、论坛、贴吧为代表的一系列网络载体所引发的网络舆情开始崭露头角,网络舆情日益显现出影响群体性事件发展的趋势,伴随着这种趋势,网络舆情为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增加了一种可能,同时也为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在信息时代,网络舆情赋予了群体性事件以新的内涵和内容,同时也加大了群体性事件预防和治理的难度和成本。
网络舆情带来的挑战是治理群体性事件不可回避的一项现实课题。
本文以网络舆情为研究对象,以“茂名PX事件”为实证案例,从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着手,分析在网络舆情推动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演化机制,并以此作为政府治理网络舆情、提出应对策略的理论依据。
本文从六个部分进行了论述,绪论部分重点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第一章主要对网络舆情、群体性事件等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并对本文的理论基础进行了介绍;第二章从“茂名PX事件”入手,分析了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正负两方面影响,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的正面影响包括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具有预警作用、辅助处理作用和对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反思作用;负面影响包括网络舆情会为群体性事件的爆发集聚能量、推动群体性事件的非良性发展。
第三章结合所选取的案例深入分析了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原因,正面影响的原因是网络舆情的特性及正功能,网络舆情的特性和正功能客观上为网络舆情发挥正面影响提供了可能;负面影响的原因主要包括政府公信力的下降、网络传媒功能异化、民众参与意识增强。
其中网络功能异化主要是指当下众多网络媒体只注重点击率而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还有网上意见领袖的误导和网络水军制造的虚假民意的影响,以及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干扰;民众参与意识增强主要是指民众参与意识增强了,但是传统的诉求表达机制不健全,民众表达诉求时也常会有非理性的行为。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应对
柠檬兄弟公关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应对2019-10-21目录一、引言二、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的关联三、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模式研究四、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措施一、引言舆情,甚至是网络谣言。
网络舆情通过网络等各种媒介感染、激化参与群体的情绪,使身处舆论场的部分人持较为偏激的观点,在相似的相关利益群体的交流互动中不断强化,逐渐向某一端倾斜走向极端,呈现出群体极化的现象,最终演化为极端的群体性事件。
二、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的关联事件信息的传递主要靠传统媒体,信息量小但相对完整。
然而社会大众的关注焦点集中于对突发性案件本身的议论,所以,很难形成大规模的舆论效应。
新时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对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助推能力越来越强,网络信息量大但不完整,这就导致民众的猜测、臆断、甚至会产生谣言,大量此类信息的聚集极易形成网络舆情。
三、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模式研究( 一) 舆情模式一般情况下,某个群体性事件发生后,事件的文字、图片甚至视频信息会被部分网民上传到互联网,面对这些片段信息,大量网民在网络上热议事件,片面猜测甚至谣言会逐渐在信息碰撞中产生,进而形成网络舆情。
此时,如果行动迅速,积极引导舆情,处理事件,那么舆情会平稳过渡; 反之,如果引导不利,则有可能衍生更大规模的网络舆情,甚至更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
( 二) 事件模式某个网络话题引发的网络舆情中所涉及的事件如民生事件等,多是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网民在现实生活中都有所感受但却无法表达意愿和表明态度。
因此,当网络上出现了能够“触动”网民 “神经”的事件时,网民就会持续关注并参与这一事件。
网民在现实中是分散的原子个体,但在网络上,他们则分属于不同的讨论圈。
这些讨论圈是网民们按照某种规则自发组织起来的虚拟共同体。
四、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措施1.全面监测敏感网络话题。
整理近几年导致群体性事件的敏感话题,形成敏感词库,及时通过舆情监测软件进行全天候监测。
网络群体性事件分析及应对
网络群体性事件分析及应对【提要】: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在互联网上发生的有较多网民参与讨论的事件。
首先随着科技发展,网络的兴起是必然趋势。
其次,近期“百万级点击率”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屡见不鲜,对政府极其职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最后,网络作为一种媒介工具,是挑战也是机遇。
因而,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规律,对政府避害趋利,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网络群发性事件政府应对策略【主体】:绪论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网络在民众生活的的作用越来越大,因而网络群体性事件也随之出现兴起。
从“南京天价烟房产局长事件”、“张家港官太太团出国事件”、“贫困县县委书记戴52万元名表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等一系列事件表明:网络对于社会、政府、民众的影响愈见巨大。
而网络作为一种媒介工具,是挑战也是机遇。
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规律的掌握,可以有效的防止网络成为谣言萌发传播之地,为不良用心之人所利用,还可以使网络成为信息发布、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意义重大。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分析了网络作为新型媒体所具有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然后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论证,探讨政府实际工作中的成败得失;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正文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客观存在,具有一般群体性事件的多发性、异变性、利益性、突发性、群体的情绪性等特点,同时,基于其运行载体的特性,它还具有高度的放大器、快速的传播器、复杂的结合体几个特点。
网络从出现之日起就具有其他传媒难以企及的传播优势:传播参与主体多元性、传播环境宽松性、传播资源的永续共享性,以及跨国性,使得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人都可以成为事件讨论的“网中人”。
[1]网络与传统媒体的一个很大的不同是,网络更具草根性、平民化。
从而使得政府对其传播渠道和传播内容难以进行直接有效的控制。
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其传播途径、形式基本固定,发布的内容也受到政府机构、相关部门以及上级部门的多方审查和制约。
浅析网络舆情发展规律及引导对策
广告与品牌研究新闻文化建设 2021.4下舆情研讨146浅析网络舆情发展规律及引导对策阮 滢摘要:网络舆情作为网民监督权力的体现,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
作为主流媒体,我们要善于从个别新闻案例中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将受众向正确的舆论方向引导。
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及引导对策。
关键词:网络舆情;发展规律;新媒体时代;引导机制网络平台因其在多样性、交互性、便捷性等优势,对受众发表不同的见解也有极强的包容性,因此,相较于传统的舆论监督有着更鲜明也更复杂的特点,由此,本文针对网络舆情的内涵及发展规律进行了分析。
一、网络舆情的内涵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企业、个人及其他各类组织及其政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态度。
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
而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
[1]。
实际上,网络舆情和社会舆论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可以通过意见领袖对受众进行引导。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论和网络的结合形式,体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特性:一是受众选择性强,不论是受众可选择的话题,还是参与讨论的方式都给了受众极大的自主权,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传播媒介的局限,涉及面从经济、社会到娱乐、体育,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每个方面,受众在发表意见时可以选择图片、文字、视频等各种方式;二是信息真实性有待考证,由于网民在发表信息时不需要经过信息和身份的审查,在简化信息发布流程的同时也一定程度方便了虚假信息的传播,再加上虚假信息通常伴随着煽动性文字,这就容易误导认知水平较低的网民进行跟风转发,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三是受众参与性强,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给受众进行参与提供了一个极佳的途径,事件的影响力越大就有越多的网友被事件本身所吸引。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研究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深入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公众表达意见、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
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生和发展往往伴随着网络舆情的形成和演变。
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矛盾的演变过程,也能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有效应对和化解网络舆情危机。
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研究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传播规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我们将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定义、特点和类型进行界定和梳理,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网络舆情数据,我们将深入探讨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心理、政治经济等因素。
同时,我们还将研究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包括传播路径、传播速度和传播效果等。
我们将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进行评估,提出应对和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策略和建议。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
我们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在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和进展;通过案例分析,深入剖析具体事件的舆情演变过程;通过实证研究,验证我们的理论假设和分析模型。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和化解网络舆情危机;我们也希望能够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为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研究贡献新的力量。
二、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深入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公众表达意见、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在网络空间中得以放大和扩散,进而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舆情。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热点事件的触发。
这些热点事件可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如拆迁、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腐败问题等。
这些事件一旦引发公众的不满和抗议,就可能成为网络舆情的导火索。
网络传播的特性为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提供了便利。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谣言传播的治理对策
随新媒体● 罗新孙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谣言传播的治理对策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中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
基于时代嬗变的历史背景、现实风险的客观诱因,加之社会新媒介的渗透、发展和广泛运用,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频繁,进而形成具有较强传播扩散效应的网络舆情事件。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网络谣言的大量传播,网络谣言在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中扮演着推波助澜的角色,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①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谣言传播,不仅会对社会公众或群体造成某种程度的伤害,并有可能将最初的谣言危机演变成社会公众与政府冲突的不良事件。
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谣言传播进行治理,既能有效规避网络谣言所产生的危害,构建良好的网络秩序,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维持稳定的社会局面,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网络群体性事件与谣言传播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谣言都与人类文明进程相伴存在。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建明教授认为,谣言既是社会危机的产物,又以某种社会变动为背景,传播虚构的内容。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谣言又与网络“结缘”。
由于网络具有在信息传递上的开放性和个性化等传播特点,这就为谣言传播提供了便利的环境和条件。
谣言传播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屡见不鲜。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谣言传播所产生的危害作为一种不确定性的网络信息舆论,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谣言传播扩散危害非常严重,它不仅败坏了网络信誉,而且扰乱了社会秩序,威胁着社会稳定。
1. 侵害当事人权益,造成巨大伤害。
一些“网络大谣”或“网络推手”借助微博的传播力,制造或传播谣言,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严重侵害了当事人的权益,并给受害人造成极大的工作或精神压力困扰。
如 2011 年“郭美美事件”在网络上发酵,中国红十字会及政府的慈善体系几乎被完全摧毁。
深陷中石化“非洲牛郎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中石化处长张某身心受到极大伤害:“这次谣言出来以后,我的父母因此住院 3 个月,他们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
我个人的工作和生活被严重干扰,我和家人整天沉浸在痛苦和眼泪中。
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
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深入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民众表达观点、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
在这种背景下,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本文旨在探讨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
我们将对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进行界定,分析其特点和发展趋势。
然后,我们将深入研究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包括信息传播、意见领袖的作用、网民心理等因素。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当前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分析各种治理模式的优缺点,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我们将构建一个有效的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治理机制,以期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挑战,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认识,也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的关联分析在当今社会,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群体性事件作为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往往伴随着公众情绪的激烈波动和意见表达的需求,而网络舆情则为这些情绪的释放和意见的传播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渠道。
一方面,群体性事件是网络舆情的重要触发器和放大器。
当社会事件或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容易引发群体性的抗议或冲突。
这些事件往往能够迅速吸引公众的关注,成为网络舆情的焦点。
在网络的传播特性下,事件的相关信息迅速扩散,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公众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情绪,形成多元、复杂的网络舆情。
另一方面,网络舆情也对群体性事件产生深刻影响。
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能够迅速聚集大量的意见和情绪,对群体性事件的走向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当网络舆情中出现大规模的负面情绪或极端观点时,可能激发更多的公众参与到群体性事件中,使事件升级和扩大化。
网络舆情中的理性声音和建设性意见也有可能对群体性事件起到缓解和化解的作用。
因此,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之间的关联是复杂而微妙的。
网络舆情传播的特征与规律研究
网络舆情传播的特征与规律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了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舆情传播的特征和规律对于我们了解和掌握社会舆论动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网络舆情传播的定义、特征和规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网络舆情传播的定义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等信息化渠道,由网民发布、转载、评论等方式形成的舆论现象。
网络舆情的传播是指网络上的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它包括信息的发布、传播和反馈。
网络舆情传播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产生,其传播速度和范围都比传统媒体更广,而且可以更快速、更直接地影响公众的思想和行为。
二、网络舆情传播的特征1、快速性:网络舆情传播的速度很快,因为网络的特性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
当热点事件产生时,网络舆情可能在几分钟内就能达到高峰。
2、广泛性:网络是全球化的,网络舆情传播的范围也因此变得更广泛,不受时空限制。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有网络,都有可能接收到网络舆情的传播信息。
3、互动性:网络舆情传播是双向的,网民不仅可以浏览和获取信息,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信息进行评论、分享和转发。
而这些互动行为会进一步影响网络舆情的传播。
4、丰富性:网络舆情传播的形式和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同时也涵盖了丰富的内容类型,如新闻事件、社会问题、人文艺术等,这些多样化的内容使得网络舆情更加生动、丰富和有趣。
5、不稳定性:网络舆情传播的不稳定性要比传统媒体更加明显。
网络上的信息是不断变化的,而且网民的态度也很容易受到影响,因此网络舆情传播的发展和演变也是不可预测和不稳定的。
三、网络舆情传播的规律1、信息传播的短平快规律: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是信息的传输速度快,传播的时间短,内容平民化。
信息的短平快才是网络舆情传播必然符合的规律。
2、信息互动传播规律:网络是一种相互联系、交流的工具,网络舆情传播离不开信息之间的互动与传递。
网络舆情传播的互动呈现出群众性、个性化、参与性的特点。
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
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群体性事件作为特殊的社会现象,在网络舆情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探讨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借鉴。
首先,我们需明确群体性事件的概念以及其在网络舆情中的特征。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个群体或多个群体共同参与的、具有一定规模和社会影响力的事件。
这类事件经过网络传播后,往往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平台上通过文本、图片、视频等形式表达的大众集体情绪。
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有其独特的特点。
首先,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
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比传统媒体更加迅速,消息在网络上迅速扩散,导致网络舆论的爆发。
其次,网络舆情具有广泛性。
任何一个事件都可能在网络中引起热议,并影响更多人。
第三,网络舆情具有匿名性。
网络空间为用户提供了匿名表达观点的机会,这也降低了用户的责任感和公共道德意识。
最后,网络舆情具备情绪化倾向。
由于用户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信息的真实性不易判断,用户在网络舆论中更容易被情绪和偏见所左右。
针对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我们需要建立有效的治理模式和机制。
首先,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测和预警机制。
政府部门需要建立起网络舆论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和分析网络舆情的走向,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其次,提高网络舆情的传播透明度。
加强舆情信息真实性的验证,增加信息发布者的认证机制,减少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
再次,加强对网络用户的引导和教育。
提高网络用户的素质和责任感,鼓励积极的讨论和合理表达。
此外,要建立舆情危机应对机制,快速反应并有效处理舆情危机,减少恶劣事件的蔓延影响。
除了针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和机制,我们还需重视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化解。
预防是关键,通过提前发现社会问题和矛盾,通过舆情监测和预警,可以及时采取措施化解潜在的群体性事件。
网络舆情分析及对策研究
网络舆情分析及对策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话题。
作为一个研究网络舆情的学者,我认为,网络舆情是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方面,它不仅能反映民意、反映社会情况,还能影响社会发展、政策制定等方面。
因此,我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网络舆情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一、网络舆情的影响网络舆情是新时代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它涉及到人们的生活、思想和行为。
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影响广,能够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一些网络舆情事件会引发公众的广泛讨论,成为一些重要问题的焦点。
比如说,在疫情期间,一些网民对疫苗的安全性进行了讨论,引发了热烈的争议。
如果政府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平息这种争议,就能够消除这种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
二、网络舆情的分析方法对于网络舆情的分析,我们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了解网络舆情事件中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和影响。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1、定量分析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从数字的角度反映不同舆情事件的情况和趋势。
2、定性分析通过对文本和图像的分析,从内容和语言的层面了解不同舆情事件的情况和趋势。
3、网络社会学分析通过对不同社交媒体用户的行为和互动方式进行分析,从用户行为的角度了解舆情事件的情况和趋势。
三、网络舆情的对策研究对于网络舆情,我们需要采取措施以防止其造成不利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对策:1、加强信息发布在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政府和企业应该尽快发布正式的和权威的信息,以正面管控舆情。
2、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企业和政府应该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通过与各种社交媒体的互动和合作,增强自己的信誉和影响力。
3、及时回应网民的需求和意见政府和企业应该积极回应网民的需求和意见,与网民进行及时交流和沟通。
总之,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我们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并采取措施以防止其造成不利影响。
在今后的发展中,网络舆情分析和对策研究将会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领域。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规律分析和防范策略研究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越来越频繁,给社会 稳定和公共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本次演示将探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模式、原因 及其防范措施,以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与和谐。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模式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模式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在网络空间内,众多网民针对某一特定事件或话题表达 诉求、展开讨论并形成一定影响力的事件。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网络暴力、 人肉搜索、群体性抗议等。与传统群体性事件相比,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参与人 数多、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三、防范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措施
4、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政府应建立更多的民意表达平台和渠道,让公众能够 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减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三、防范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措施
5、加强媒体自律: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环节,应加强自律意识,承担社 会责任,避免过度炒作和误导公众,防止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原因
3、政治因素:一些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可能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如政府 官员的言行举止、政策措施等可能引发公众的不满和抗议。此外,政治参与渠道 的有限性也可能促使网民通过网络表达诉求,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
三、防范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措施
三、防范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措施
为了有效防范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网络监管:政府应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管 理制度,及时发现并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苗头和倾向,遏制事态的发展。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人员主要包括普通网民、意见领袖、专家学者等。其 中,普通网民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力量,而意见领袖和专家学者的参与往往 会影响事件的走向。
网络舆情分析案例
网络舆情分析案例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网络舆情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规律,为舆情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探讨网络舆情分析的应用和意义。
案例背景某公司推出了一款新产品,但在上线后不久,就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和负面评价。
这些负面舆情对公司形象和产品销售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情况,公司决定进行网络舆情分析,以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和反馈,进而优化产品和改善公众形象。
数据收集与整理首先,公司通过网络舆情监测工具,收集了与该产品相关的各类信息和用户评论。
这些信息包括社交媒体上的帖子、微博、微信公众号文章、新闻报道等。
随后,公司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以便更好地进行后续的分析。
情感分析与关键词提取在数据整理的基础上,公司运用情感分析技术对用户评论进行情感极性的判断,即判断评论是正面、负面还是中性的。
通过情感分析,公司可以了解用户对产品的整体态度和情感倾向。
同时,公司还通过关键词提取,发现了用户对产品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为后续的舆情分析提供了依据。
舆情分析与问题解决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舆情分析,公司发现用户对该产品的主要负面观点集中在产品性能、价格和售后服务等方面。
针对这些问题,公司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包括优化产品性能、调整价格策略和加强售后服务等。
同时,公司还通过积极回应用户的负面评论,积极沟通和解决问题,以改善用户体验和公众形象。
舆情预警与危机管理除了对已发生的舆情进行分析和解决外,公司还意识到舆情预警的重要性。
通过舆情监测工具的设置,公司可以实时监测与产品相关的信息和用户评论,及时发现潜在的负面舆情,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危机管理。
这种预警机制可以帮助公司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和舆情危机,保护公司形象和利益。
结语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舆情分析在舆情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网络舆情分析能够帮助企业了解用户需求、改善产品和服务,同时也能够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危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案例分析的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规律及对策研究作者:杨畅朱琳兰月新张慧玉来源:《现代情报》2014年第10期[摘要]高速发展的网络使群体性事件信息在较短的时间内在网络上散播开来,其中一些负面或虚假的信息给事件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严重阻碍政府部门对事件的处理工作。
鉴于群体性事件在网络的传播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发生的19起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为例,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应对策略,为政府应对同类事件提供参考。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规律;对策DOI:10.396g/j.issn.1008-0821.2014.10.002[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4)10—0010—051 现状分析据CNNIC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7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手机网民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规模达到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手机继续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
近年来,由于社会利益分配不公问题引起的群体性事件日益频发,并且群体性事件的范围和规模越来越大、参与的人数也在提升。
这不仅影响了社会经济的稳定、破坏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还容易滋生一些其他的问题。
陈月生认为群体性事件是反映舆情的窗口,体现出舆情主客体之间关系呈现“问题状态”,是舆情状况的非正常表露或极端的外化形式。
从收集到的案例来看,群体性事件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往往引起了人民群众采取聚集的形式与党政机关对抗,甚至有的还演变成暴力事件,影响了公共安全。
群体性事件的起因是多样的,但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对自身利益诉求的极端方式。
网络的发展又为群体性事件提供了滋生的土壤,通过网络聚集社会舆情、放大事件、推动着群体性事件的发展。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是指群众以网络为平台,借助网络论坛(BBS)、网络聊天(Chatting)、博客(Blog)、维客(Wiki)、电子邮件(E-mail)及网络新闻组(usemerNews)等网络工具,围绕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发布信息,并表达出来社会政治态度。
我国的许多学者已有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及其相关内容的进行研究。
例如,易承志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机制进行过分析,把网络舆情的演变分成形成、扩散、爆发和终结4个阶段;陈潭等分析了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相关主体及其行动逻辑,研究其传播效应及其扩张逻辑;扁柯潇阐述了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内涵和特征,构建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并提出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控制、引导和干预的对策建议;此外还有研究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硕士论文若干篇。
基于此,本文在收集到的19起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案例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各个案例的异同点和数据的统计分析,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究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以期为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提供思路。
2 研究设计2.1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的是基于网络的内容分析法。
随着网络研究的兴起,传统的内容分析技术面临着挑战,基于网络的内容分析方法在实施抽样、确定分析单位、收集资料和信度检验等方面已发生了显著变化。
内容分析方法在网络研究中逐渐被新闻传播、图书情报等研究领域所接受。
2.2 研究样本要研究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就要对已经出现的热度较高事件进行分析总结,从大量的案例中发现规律。
研究对象根据祝华新等每年度出台的《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舆情的统计包括了3家论坛(BBS)、2家微博客(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和2家社交网站(SNS),汇总出的一年热点事件。
天涯、凯迪、强国这3家论坛的影响力都比较大,关于国内外一些热门的事件都会在这里被不同程度的讨论,但是这几家论坛的网民比较固定,所以事件的传播范围也只局限于论坛的注册网民。
新浪微博与腾讯微博是近几年的产物,它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你既可以作为观众浏览你感兴趣的信息;也可以发布信息供他人浏览。
微博的传播能力比论坛更快,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在网络中散播开来。
如表1所示的广东乌坎事件与四川什邡事件中,新浪微博的关注量以及超过百万,在天涯论坛的发帖量也都超过3万。
2.3 样本分类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是多样的,对收集到的案例进行归类,大致可分为环境维护、征地强拆、官(警)民冲突、社会纠纷,如表2所示。
环境维护类与征地强拆类的事件在近几年频发,原因是群众的维权意识和地方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这是诱发舆情事件的重要因素。
另外一方面值得关注的是地方政府与群众间的冲突,表现在警民冲突和群众与官员的矛盾。
究其原因,这一类型的群体性事件大都是因为平时政府在群众心中形象较低,加上政府对涉及群众利益的事件处置不当和虚假消息的干扰导致政府与群众之间的对立。
此外社会纠纷类的群体性事件也是舆情的热点,包括当前阶段的利益经济纠纷、医患关系、外地务工人员与本地人的冲突等等。
2.4 样本数据以下选取8个具有代表性的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3 传播模型构建从上述的8个图形中可以看出,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各不相同,有的图形是左高右低、有的图形是左低右高、有的图形呈现出正态分布的模型,根据对上述8个案例的事件演变过程的研究和数据的分析,可以构建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演变模型。
3.1 一般传播模型从上述的江西宜黄强拆自焚、四川什邡事件、宁波镇海事件、南通启东事件这几个事件来看,舆情的影响量只有1个波峰,舆情的传递在事件高潮后就得到化解平息,并没有出现新的舆情高潮,或者说新的舆情高潮不明显。
根据这几个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可以将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一般传播过程分为5个阶段:即舆情的发生期、发展期、高潮期、消退期、平息期。
如图2所示。
发生期是网络舆情的形成阶段,群众将利益诉求的渠道从现在社会转向了网络。
这一时期各种有关事件的信息开始流传,开始引起了网民的关注,但此时的信息是零散、分散的,还未能集聚意见,引发巨大的舆情力量。
发展期是信息由零星、分散转向集中和完整的阶段,网民在网络上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意见,在网络上发起了网络动员,推动着舆情的快速发展。
如在保钓反日示威游行中,一开始是在网络上反对日方对钓鱼岛做出的行为,后来经过网络的动员,引发了各地出现了反日示威游行。
高潮时期是舆情的爆发期,事件已经变成了公众的议题,在这一时期关于事件的新闻报道、发帖量、点击量也达到高峰。
消退期是舆情的热度在下降,由于事件得到缓解,网民对事件的关注度也相应减少,但在这一时期如果不注意的话还可能引发新一轮的舆情高潮。
平息期是事件得到相应的处理,舆情逐渐消失,但影响力还在。
3.2 震荡传播模型盘锦征地冲突、温岭杀医案、广东乌坎事件、湖北石首事件在舆情的传播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震荡,传播的过程中明显出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舆情高潮。
其原因是有新的话题的出现,新的话题出现了原来事实不相符和相悖的情况,由此爆发了对新一轮话题的舆情高潮。
如2011年9月21日与11月21日,广东汕尾陆丰市东海镇乌坎村村民,因土地问题、基层选举、财务问题等先后两次组织集体性上访,并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吸引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
12月初,村民代表薛锦波被刑拘后在看守所死亡,导致村民与当地政府的对抗态势进一步升级,此时舆情出现首轮高潮。
此后,一些虚假消息的引入引发了新的一轮舆情高潮。
广东省高层迅速介入,将当地政府原来定性的境外势力干扰,修改为村内利益纠纷,在12月21日,广东省委副书记朱明国带领工作组进驻乌坎,事件走向出现好的转机,与此同时外界也纷纷关注乌坎村的最新进展,舆情又出现了新的一轮高潮。
可见群体性事件舆情的发展有时会出现反复性,呈现出震荡的曲线,如图3所示。
4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规律分析4.1 舆情传播时态长期化由表3可知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从产生到结束所持续的时间具有其特殊类,呈现出舆情传播持续的时间长,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舆情持续的时间大约是1周,也就是说事件一般在7天内就能够得到处理和平息。
如宁波镇海事件、辽宁盘锦征地事件。
另外一类是网络舆情持续时间较长,造成了较大的社会负面影响,如四川什邡事件、江西宜黄事件、温岭杀医事件、湖北石首事件、广东乌坎事件。
持续时间较长的群体性网络舆情事件都是在起始阶段没有得到较好的舆情化解,政府没有及时主动出击,从而引发了规模更大的、持续时间更长的多步渐进性群体事网络舆情。
由此分析我们可以看出,7天是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一个时间界限,若事件发生后7天内还没有得到较好地解决,就很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网路舆情,最终演变成为一个长期事件。
4.2 舆情传播内容放大化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本身就夹杂着许多复杂的利益纠纷,是群众维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极端表现,参与事件的每名群众都是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者。
传播内容的放大化主要由两方面造成:第一方面是传播介质;第二方面是传播主体。
在网络时代下,群众可以采用匿名的方式将自己所见所闻通过互联网或手机等方式传播到网络上。
传播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传播的内容却大都是零散的、不完整的,这样容易给不明真相的网民带来误解,对不完整的信息产生歪曲的理解,演变成谣言,最终引发网络上的群体事件。
如巴东邓玉娇案、湖北石首事件、贵州瓮安6.28事件等群体性事件就是网络舆情放大的结果,是借助网络舆情的传播导致事件升级。
同时从这几起事件也可以看出,网民们善于捕风捉影、见风是雨的心态直接推动舆情的发展。
另一方面,政府在应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谣言缺乏经验,未能及时地出来辟谣,等到事件一发不可收拾的情况下才出面澄清事实真相,此时政府的观点滞后于网民和新闻媒体,就无法起到引导和掌控舆情。
在当今的网络舆情战中,政府扮演的不应该是“灭火者”的角色,而应该是舆情的参与者,要牢牢掌握舆情的主动权。
及时披露事实真相,防止网络谣言的产生。
4.3 舆情传播主体群体极化群体极化,最初由斯托纳于1961年提出,它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讨论时,群体中原来的保守或激进倾向性会得到加强,“如果一开始组内成员的意见比较保守的话,经过群体讨论决策就会更加保守。
相反,如果个人意见趋向于冒险的话,群体讨论后得到的决策就会更加有风险。
也就是说,群体讨论会得到更加极端的决策”。
在网络环境中,一些对事件比较极端激进观点会得到加强,而一些不同观点很可能就被掩盖。
原本是各抒己见的网络平台就容遭受别有用心人的控制,利用网络的群体极化现象来激发矛盾,引发群体性事件。
近几年来,干群矛盾更是群体极化现象的焦点,群众对政府不信任的话题常常在网络上引发大量网民的讨论。
云南孟连事件、广东乌坎官事件、海南东方3.23事件的官民冲突中,舆情走向群体极化,群众把积聚已久的不满通过网络宣泄,引爆舆情,导致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