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遗梦》的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差异的具体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廊桥遗梦》是由美国作家沃勒写作的爱情故事畅销书,后来被拍摄成电影,由著名演员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和梅丽尔.斯特里普扮演男女主角,电影上映引起巨大轰动,并成为经典爱情影片。“它成为一九九五年最具影响力的十部影片之一,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一部内涵深刻的社会伦理片,一段柏拉图式的经典爱情,一部本地化思维极强的力作。”【1】目前对《廊桥遗梦》的研究,从现有资料的收集查找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女主人公身上所具有的女性意识的探究;二是研究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能够发生的内在原因。但相关的研究很少涉及到对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之间的比较研究,本文从小说文本和影视文本之间的关系出发,来探讨小说文本同电影文本之间的关系,以及小说文本对电影风格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并以具体的例证来说明,文学与电影作为不同艺术形式的差异。本文首先分析文学文本与电影文本之间的差异性和两者具有的渊源性,为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最后论述的是小说文本对电影的整体风格起到的决定作用。
第一章文学文本与电影文本各自具有的差异性和渊源性
世界上第一部无声电影《火车进站》【2】由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拍摄。从此,电影便以全新的形式走进人类的艺术殿堂,成为艺术上又一形式,“它被排在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诗、舞蹈、戏剧之后,称作第八艺术”【3】尽管现今对艺术样式的分类不一,却没有一种分类不包括电影艺术的。可见由此,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样式是受到公认的。电影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其本质特点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特别是与其有亲缘关系的文学。那么影视与文学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文学用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间接性,而影视由声音和画面构成的艺术形象则具有直观性。文学的语词形象需要读者进行再创造,文学文本中并无实际的声音和直观的画面,而是必须依靠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将文字表达或描述的声音和画面在头脑再转化复现为逼真可感的艺术形象。因而文学形象具有模糊性和间接性。影视艺术通过蒙太奇【4】把一个个镜头组合起来,把声音与画面直接呈现出来,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因而其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直观性。其次,文学是以时间艺术为基础的线型叙述艺术,而影视艺术是以空间造型为主导的时空综合艺术。文学作为一种时间艺术,要靠读者在逐字逐行阅读过程中,才能逐步显现出文本全貌。同时,文学的议论、说明、叙述、修辞等,都是艺术感觉和欣赏的对象。影视作为时空艺术,必须将空间造型当作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来考虑,要把空间的造型和时间的流动有机地融合为一体,给观众呈现出时空复合的具体形象。另外,影视艺术中编者的议论、叙述等,要通过旁白、独白等有限地使用。所以,影视艺术是声画兼备、时空复合的综合艺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和影视艺术的区别虽然是显而易见的,但文学文本与影视文本也有差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是可以相通的。
首先,文学与影视得以相通的根源在于二者都属于叙事艺术。这里所说的文学与影视属于叙事艺术,是特指叙事电影,而并非泛指整个影视都具有叙事性。其次,小说这种艺术样式本来就蕴含着某些电影因素。小说一般是以事件为中心来表现主题,它通过事件的发生、发展来叙述故事,有一个完整的叙事过程,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到最后的结局,此类小说非常容易改编为电影,因为电影的特点是要求有具体可见的动作和情节,紧凑的故事和饱满的人物形象,此类小说也比较符合电影的要求,大部分描写可以化为具体可见的画面。再次,文学中的“电影性”体现在现代小说文本中主要是叙述场景的自觉运用。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第三点。场景是在同一地点和一个没有间断的时间跨度里,通过人物的具体活动而展现出来的一个具体事件。影视屏幕上的场景是直观的。小说中的叙述场景,是要通过描绘一种如影视般的视觉形象的画面,来体现出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让读者仿佛亲身所见所闻一般。这也正是文学要利用不具直接感性功能的语言符号,而要去塑造具体形象所追求的重要技巧之一。【5】文学与影视艺术基于叙事之上的相通,在二者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和转化,使影视在成为独立艺术之后,仍然需要从文学中汲取营养,而文学也因借成熟影视艺术的推动,自觉地凸显其“电影性”而日益丰富着自己的叙述手段。
电影与文学作为两种艺术门类在艺术上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精彩。综观一百多年来的电影史,不难发现,一大批成功的电影均改编自文学作品。一些成功的改编范例向我们说明一点,电影与文学在本质的区别之外,还存在着近亲的血脉联系。文学之所以能转换成电影,也正基于此,它“含有可以与电影对等的美学要素,比如人物、故事、语言、时空感、节奏感等。
第二章《廊桥遗梦》的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差异的具体分析
小说文本的《廊桥遗梦》采取的是夹叙夹议的方式,采用倒序的结构展开,故事发生在60年代,延续到80年代,小说由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的回忆而展开,再现了二人相识、相知、相爱、升华、离别、回忆的感情经历。与小说文本相同,电影中也采用倒叙结构,故事的展开是以弗朗西斯卡的去世,她的两个儿女回到故乡领取其遗物然后发现母亲的日记,以日记作为展开故事的引子,进而完成整个影片的叙述。下面就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存在的差异性分别从叙事手法和叙事内容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节从叙事手法上分析
小说文本中,是弗朗西斯卡的子女借“我”之手阐述故事,小说文本中作者采取了很巧妙地叙事视角转换【6】手法,叙述视角【7】是作者在叙述一个故事时确立的一种角度,通过这些角度来向读者展示作品中构成故事叙述成分的人物、情节、背景、和事件等等。小说文本中,有三个明显的标题即分别是:小引、罗伯特.金凯、和弗朗西斯卡。小引中用的是第一人称“我”,里面出现的人物分别是“我”以及弗朗西斯卡的一对儿女,当“小引”结束时,第一人称的“我”的作用也暂告结束,进而由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进行对当事人即男女主人公罗伯特·金凯和弗朗西丝卡的叙述。从“小引”到“正文”,叙述视角从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我”转换到了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叙述聚焦也从“引述者”即一双儿女转换到了“当事人”即主人公——罗伯特金凯和弗朗西斯卡,作者巧妙又自然地做了一系列转换。继而,小说又从“正文”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转换到“后记”部分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聚焦也从对主人公的描述转换到乐手——“夜鹰”的自述上来。在“小引”结束、“正文”开始之际,小说中的人物及角色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首先,“小引”中的第一人称的叙事人“我”即作者沃勒转换成了第三人称的叙事人,而这位叙述人是一位全知叙述者,他(她)不是故事中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