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遗梦》的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差异的具体分析

合集下载

说不尽的《廊桥遗梦》——跨越世界的文化认同兼评影视与文化的关系

说不尽的《廊桥遗梦》——跨越世界的文化认同兼评影视与文化的关系
文艺传媒 l I I
Hale Waihona Puke 科 说不尽的《 廊桥遗梦》
跨越世 界 的文化 认 同兼评影视 与文化 的关 系
赵 桂 影
( 无锡 商业职 业技术 学院商务 外语 系, 苏 无锡 2 4 5 ) 江 1 13
摘 要: 小说 《 廊桥遗 梦> 出版后 立即热销 , 而由此拍 成的电影更令 其家喻 户晓 , 对这一文化现象 , 文化 角度解读这一作 品背后的成功原 因, 针 从 并试图探 讨影视 与文化的关 系问题 。 关键词 : 文化认同 ; 文化 ; 影视作 品
部出 自美 国摄影作 家沃勒 的处女作 《 廊 桥遗梦》 在出版几个月后 , 连续热卖竟荣登美国 畅销书榜首 , 由之改编而成的电影 则推波助澜 , 更令其家喻户晓 ,紧接着它在中国被翻译放映

人们对爱 的真谛普遍产生 了怀疑 。 影片《 廊桥遗 2 个性鲜 明的男女 主人公及传统 的结局为 梦》 无疑是一剂强 心剂 , 重新催 发了人们 对爱情 大 多数人所接受 。 出版家周刊》 《 认为 , 这部小说 的信 J 与热情 。爱情是男女之 间存 在的一种情 的魅力在于它生动地描绘 了 “ 一个既苦 涩又甜 感形态 , 的本质是种精 神现象 。 它 片中男女主人 蜜 的描写绵绵情思和一旦放弃永不再来的机会 但它 的成功还在于内在的因素。 和 出版 后 , 产 生 了少 见 的 热 潮 , 种 少 见 的 现 公各 自 更 这 生活 背景 、 经历有很大 的差异 , 是使他 的性爱故事 。” 但 象使人不得不思索 ,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得不 同 们一 见钟情 、短短 四天就 心灵相 系的是精神的 “ 小说写 出了人们 的心态 , 反映了生活 中的现实 四处 漂泊 , 追求 问题并且试 图提 出解决办法” 。一方面 , 人到中 国界 、 文化价值迥异的人们对此保持高度认同 , 相通 与吸引 。罗伯特淡 薄名 利 , 这一影片背后所蕴涵的什么样的文化 内涵让人 的是精神上 的 自由, 朗西丝卡在 她“ 弗 克制 、 含 年 , 容易对家庭婚姻产生厌倦 , 而渴望幸福美满 另一方面 , 婚姻的破 们对此这般青睐? 后现代 主义认为 , 文学既然是 蓄 、 不苟言笑 ” 的外表掩 盖下涌动着 浪漫 、 率真 的爱情生 活又是人之常情 ; 人 的精神意识 的形象外显形式 ,那么文学 的创 与对生活的激情。罗伯特的生活方式是不被主 裂给家庭 和子女造成 的痛苦与不幸 已成为美国 因此 , 如何对待这种婚 作 和阅读接受 , 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 文化 以理论 流文化所接 受的 , 他没 有妻子 、 家人 , 的行为 社会 的一个严峻 的问题 。 他 很 弗朗 外 恋便成 了男女老少普遍关心的主题 。廊桥遗 《 的形式 来传播 , 得 比较深奥 , 显 受重面较 小 ; 文 举 止 , 难被人 理解。就在理查德去世后 , 化 以影视形式来传播 , 则显得通俗 易懂 , 寓教于 西斯卡打 电话 到他 曾工作过 的摄 影杂 志社 , 接 梦》之所 以受到世界各地人们普遍的关注与认 乐, 受众面大 , 观众在娱乐 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文 电话的人说“ 他早已不在这里了 , 他这个人有点 可 , 还在于它创造 了两个个性鲜 明的人物 。 罗伯 。 弗 O 0 化 的熏 陶。 影视 自 生以来 , 与社会生活 紧密 怪” 可见他生前 在精神上是多么的寂寞。 朗 特所生 活的 2 世纪 6 年代正是美国经济蓬勃 诞 便 联 系, 各种社会思潮都有着或多或少 、 或深或 浅 西斯卡平 1 3持家、 照顾丈夫和儿女的 日常起居 , 发展的时期 , 人们整 日忙 于工 作 、 累财 富 , 积 无 的渗透 。 影视 作为社 会生活的反 映 , 然受 到社 是一个无可挑剔的好妻子 、 必 好母亲 , 这在 当地 的 暇顾及 自身的精神追求 , 而罗伯特却听从 内心 会历史条件 的制约 , 并受到社会政治思潮 、 哲学 乡间司空见惯 ,也就符合了人们对已婚女子 的 的需求 , 特立 独行 , 去做 自己认为有 意义 的事 , 美学思潮 、 文化思潮 的影响 。 文化可 以被视为我 角色认 定。 然而她却是个内心世界丰 富的人 , 她 这 在 当 时 是不 被 多数 人 所 认 可 或 理 解 的 。而 到 们 日 的信仰 、 为、 常 行 反应等最终融为一体 的模 渴望大都市不可知的充满刺激的生活 ,渴望劳 了该书出版的 2 纪 9 0世 O年代 ,一切似乎又 发 式。 把文化视为文本的观点 , 首先意味着文化 不 作之余能有块跳舞的地方 。 O世纪 9 O年代 的理 可是 , 在现实 中就连 生 了变化 。男主人公 是个 2 “ 是自 然本身 , 而是被人类在历史 中创造 的, 是人 她爱听的音乐 , 会被女儿粗暴地换成 自己喜 想男性 ,他既有 阳刚之气 又感情细腻 ,既 富有 也 家人无人关心她的 内心情感需求 。 在 西部牛仔能喝酒 能干活的特点 , 却又关心环境 类 所有所 想和所做 的产物 。在我们 观察和分析 欢的 内容 , 文化现象时 , 至把我们 日常生活 的无意识 或 他们心中 , 甚 她只是他们 的保姆 , 能够准确说 出他 问题 。 喜欢吃素 , 甚至能吟诗拍 照。 可见这个人 ” 半意识的行为理解为一体化的文化行为的一部 们找不到 的东西 的具体位置 ,作为一个有血有 物符合未来时代的脉搏 ,是人 们逃避 现实羁 绊 有着丰富 内心世界的人 , 她早 已失去 了个体 追求精神需求的理想标 杆。而令女观众尤为动 分。人类 最高最 深的审美需要 就是对 生命 存在 肉、 状态的动情的反思 , 自由解放境界的精 神追 的存在 , 对 她的精神需求遭到 了全家 的忽视 , 因而 容 的是他对爱一生的执着 :短短四天的情爱 足 求。 影视作品不能够直 自地表现这个结论 , 而必 内心 的寂寞可想而知 。正是男女 主人公性格 中 以滋养他 的余生 ,今生再无其 他女 人走人他 的 须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人物 ,不同的心理和性 对精神 品质 的关注 以及他们不 被周 遭的人所 理 内心情感世界 ,对弗朗西斯卡无尽 的思念 支撑 格 ,不 同的追 求和多种 行动所构 成的矛盾 、 冲 解 的处 境 , 是得 他们相见恨 晚 、 心有 灵犀 , 短 他走在寂寂的人生之旅 。可以说这是一个对 爱 短 突、 复杂关系的不 同演进过程和结果 , 来实现这 四 日的相 聚便 成为 此生 可待 成追 忆 的宝贵 记 情 忠诚 的典型理想男性 ,符合了现代 人对完美 因而也满足 了男人的 自豪感 。 朗 弗 个基本追求 。 忆。 即使彼此从此天各一方 , 对彼此的思念成为 男 性的设想 , l 对人类古老爱情神话的向往与期待。人 余生唯一温馨 的生 活下 去的原 动力。对 于在生 西斯 卡这 一人物身上赋予 了作者对于完美女性 类社会 自有语言以来 。无论是在吟游诗人的唱 活 中被各种婚姻 问题折磨得心 力交瘁 的人们来 的再次想象 ,她虽居于 乡间 ,却绝非呆板的农 她爱读 诗 , 当白蛾 子张开翅膀 时” 是她从 “ , 词还是各种文字作品 中,爱情一直是不可或缺 说 , 望纯真的爱情 是人们 不变的情怀 , 渴 这一点 妇 , 她喜爱音乐 , 常常幻 的主旋律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 “ 梦是愿望 的达 对美国人尤其如此。美国的离婚率在世界上居 叶芝诗中信手拈来 的句子 ; 成 ”古今 中外文学作品 中充斥的爱情描写反映 高不下 ,并不是美 国人 生活不严肃 ,不重视婚 想 和着音乐和 自己所爱 的人翩翩起舞 ;她生 活 , 却常梦想着大都 了人们对爱情这一古老话题 的永不衰竭 的兴趣 姻。 恰恰相反 , 他们不愿意为一段他们认 为不完 在衣 阿华州一个偏 僻的农 庄, 她的可爱 , 在于敢于追求 自 而每一次 的再婚 , 他们对未 市新��

一种好选择,构架一种优雅——电影《廊桥遗梦》与小说《觉醒》女主角命运之评析

一种好选择,构架一种优雅——电影《廊桥遗梦》与小说《觉醒》女主角命运之评析

- 238-校园英语 / 文艺研究一种好选择,构架一种优雅——电影《廊桥遗梦》与小说《觉醒》女主角命运之评析武昌工学院/雷慧慧【摘要】根据20世纪末畅销书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同名小说改编拍摄的电影《廊桥遗梦》和19世纪末美国小说家凯特·肖邦的《觉醒》讲述的都是女主人公发生婚外恋的伦理爱情小说。

两位女主人公都从叫“罗伯特”的情人身上找到了久违的浪漫激情与“本我”的灵魂。

她们都在家庭、爱情、性及母爱职责之间痛苦徘徊,最终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也就选择了不同的结局。

她们同在必然之中,异在偶然之中。

她们是同一种社会事态的两个践行者, 又是跨一个世纪的两个“睡美人”。

在经历过同样的“觉醒”后,一个是用死亡来抗争,一个是用生存来超越。

本文立足两篇相隔近一个世纪的小说文本,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女主人公爱德娜和弗朗西斯卡的不同选择和最终结局,论证后者理性而合乎伦理道德的好选择,构架了一种优雅,赢得了人们的同情和敬慕。

【关键词】《觉醒》《廊桥遗梦》爱情 责任 选择一、引论电影《廊桥遗梦》是一场在夏天的草场、古老的廊桥边发生的刻骨铭心的、凄婉绝美的伦理爱情。

一个漂泊世界各地的52岁的单身汉摄影师罗伯特·金凯,因为要拍摄一座古老的“上有顶盖”的廊桥,在美国依阿华州一个人烟稀少的偏僻乡村——麦迪逊县——邂逅了一个普通的中年农夫之妻,曾上过学的意大利那不勒斯女人——45岁的弗朗西斯卡。

由于《廊桥遗梦》塑造了一位理性高于感情的女性弗朗西斯卡,从而给追求个人自由、个人情欲、崇尚个人幸福、个性解放的美国当代社会吹来了一股重家庭和谐的清新之风。

小说《觉醒》进述的是一个女性觉醒,尤其是其“情欲意识”觉醒与追求个性自由的故事。

在19世纪末美国南部的新奥尔良,女主人公爱德娜是一个已有6年多婚姻生活和两个孩子的少妇,富商庞德烈的妻子。

一年夏天,在避暑胜地格兰德岛上度假时,爱德娜与一群克里奥尔人有了较深的接触,开始躁动、不愿再做丈夫的附属和受家庭责任的束缚,努力追求个人的独立与自由。

浅析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差异性

浅析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差异性

浅析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差异性小说和电影作为两种不同形式的艺术,具有各自独特的表现方式和风格。

从叙事角度来看,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叙事方式的不同小说和电影的叙事方式存在很大差异。

小说通过文字来表达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读者可以通过文字中的描写和细节感受到小说中的人物情感和内心世界。

小说的叙事方式比较自由,可以采用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多人称等视角进行叙述,让读者获得不同的观感。

电影则以影像作为主要叙事方式,通过画面、音乐和声音来表达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影像的语言直观、生动,能够直接触达观众的感官,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限制性,无法像小说那样自由切换视角和描写内心世界。

小说和电影的表现方式也存在差异。

小说可以通过描写文学技巧和组织结构等方式来表现人物性格、情感和思想,让读者体验到文学的美感和思想深度。

小说存在多种文学手法,如隐喻、象征和暗示等,能够让读者产生更多的想象空间。

电影则以影像为主要表现方式,其特点是逼真、真实,能够直观地呈现出屏幕上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电影有更多的表现手法,如画面语言、音乐、特效等,能够通过多种手段营造出氛围和情感,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

三、时间和空间的处理方式不同小说和电影在处理时间和空间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小说可以通过描写和叙述来处理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可以随意调整故事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和多变。

电影则必须通过影像来表现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时间和空间的流动是不可避免的,不同的镜头、画面和音乐可以传递出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信息。

电影需要考虑影像跳跃和切换时对观众的影响,需要更加精细的制作和处理。

综上所述,小说和电影都是优秀的艺术创作形式,各自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特点。

虽然两者在叙事方式、表现方式和时间空间处理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却都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和欲望,为人们带来多彩的艺术体验。

小说《廊桥遗梦》语言艺术特色探析

小说《廊桥遗梦》语言艺术特色探析

小说《廊桥遗梦》语言艺术特色探析作者:李长霞来源:《卷宗》2016年第03期摘要:《廊桥遗梦》是美国当代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创作的风靡世界的畅销书,描述了罗伯特·金凯与弗朗西丝卡从相逢、相恋到相别的全过程,这部小说具有极高的文学研究价值以及深刻的社会思想内涵。

本文通过对《廊桥遗梦》再次解析,从叙述风格、象征手法、修辞风格等探讨其语言艺术特色,为其后续的相关研究提更新的思路。

关键词:叙述风格;象征;修辞美国当代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处女作《廊桥遗梦》是一部风靡世界的畅销书,并于1995年被改编成电影,在国内外引起巨大的反响。

沃勒用温文而雅、淡淡的笔调叙述了一个哀婉缠绵的婚外恋的故事,人到中年的弗朗西丝卡在一个美丽而保守的乡村过着平静、单调、乏味的生活,一次单独的留守,她遇到了阳刚、温柔并且充满野性魅力的外来摄影师罗伯特·金凯,在短暂的四天内两人相亲相爱,融为一体。

然而,分离在即,弗朗西丝卡却放弃了与罗伯特远走他乡的梦想而选择留下,从此两人天各一方,彼此思念。

陈旧的故事、古老的主题,简单的情节,并不新颖的取材却深深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读者,引起世界瞩目的轰动效应。

国内外评论界主要从爱情主题、女权主义、美学角度等方面作过精彩的评析,但很少在文体学方面进行探讨,本文从三个层面整部小说的叙事结构、象征手法、修辞风格等方面对《廊桥遗梦》的语言特色进行解读,从而使读者对其主题和艺术价值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1 独特的多角度的复合叙事风格作者沃勒在《廊桥遗梦》中,采用全新的叙述风格,从与故事相关的不同人物的各个角度反映小说的主题。

通过叙述角度的巧妙转换,使故事的可信度大大增强。

首先,小引中由第一人称我向读者介绍故事的基本信息,通过第一人称和自我生活的描述对小说故事情节进行了基本铺垫和建构,把一种真实的生活塑造成为故事的基石,从而赋予了作品逼真的真实性。

文学研究-当爱情遭遇道德:《廊桥遗梦》中爱的悖论解读-2019年文档

文学研究-当爱情遭遇道德:《廊桥遗梦》中爱的悖论解读-2019年文档

当爱情遭遇道德:《廊桥遗梦》中爱的悖论解读-2019年文档当爱情遭遇道德:《廊桥遗梦》中爱的悖论解读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八万字爱情小说《廊桥遗梦》[1]1992年一经出版便风靡世界,持续高居美国各大报刊畅销书榜首,全球发行逾千万册,并迅即由名导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改编成电影于1995年搬上荧幕。

在偏远的小县、古老的廊桥,风姿绰约的已婚农妇弗朗西斯卡和热情奔放的单身摄影师罗伯特上演了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爱之悲歌,他们在四天里相识、相知、相恋和分别,却用尽一生去相思与守望。

他们的爱情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经典爱情一样让无数人为之动容、扼腕叹息,不同的却是由于发生在婚外也遭到一些非议与斥责。

当爱情遭遇道德,究竟该如何抉择,这是个难题,爱的悖论由此而生。

悖论指在逻辑上可以推导出互相矛盾之结论,但表面上又能自圆其说的命题或理论体系。

哲学研究中,悖论是冲突、是矛盾、是争辩、是谜语。

[2]《廊桥遗梦》中爱的悖论,即爱情与道德的冲突与矛盾,是道德悖论的形式之一,它引发读者无尽的争辩与遐想。

弗朗西斯卡在婚姻中没有爱情,真正的爱情却出现在婚姻之外,为了不辜负爱情她应该与罗伯特一起离开,可选择了爱情又必定违背道德。

按照传统道德观念,婚外情是不道德的,然而牺牲婚外情继续没有爱情的婚姻是否就道德了呢?在这一悖论中,主人公的爱情短暂而永恒、实在又虚无,他们在情感压倒理智时欢悦,在责任战胜爱情时痛楚,在余生里沉浸在爱的幸福中,亦不得不感受爱的辛酸。

一、昙花一现却刻骨铭心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在一起相处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四天,心灵却为彼此守候了余生。

他们人在中年却一见倾心,这种倾心是经历了生活的磨砺与婚姻的无奈之后相见恨晚的情感迸发,非同于年轻情侣未?婚姻一见钟情的情感冲动。

弗朗西斯卡爱好诗歌音乐,渴望得到丈夫的柔情和孩子们的体贴,然而在家庭里她只能做一个纯粹的牺牲者和奉献者。

婚后为了照顾家庭她辞掉工作,粗心大意的丈夫无视她的需求,不谙世事的孩子们忽略她的爱好,她的内心愿望被极度忽视和压抑。

浅析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差异性

浅析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差异性

浅析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差异性作者:慕姗姗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3期从两种文本的语言差异性来看,小说以文字为媒介,具有间接性特征。

因而,小说刻画的形象具有模糊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切和哈姆雷特”。

电影语言是镜头,以直观的画面和画面造型展现形象。

因而银幕形象具有清晰性和分解性。

从小说的时间和电影的时间来看,小说语言表述的时间具有符号性特征,既有精神的连续性,又有时间的逻辑性。

电影通过镜头展现的时间具有运动性特征和拼接式思维。

从空间的塑造來看,所刻画的人物是作家想象中的形象,并必须经过读者的联想想象才能实现接受。

而电影使用以视觉为主的视听语言,摄影机拍摄的形象直接呈现于受众的视听感官,改编的电影实现了概念的形象化、动作的过程化、意识的银幕化。

如果说小说是虚的,像一层纱,那么电影就是真实的,像一块布。

电影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把小说描绘出来的场景准确直观地呈现出来。

电影是有强大的视觉效果和普适性的。

或许文盲不识字,读不了小说,但只要他有着敏感的触觉,渴望被触动的心灵,那他就可以是一个好的观众。

电影是活的,就好像正在你的面前发生的故事。

它是生动的,它的生命力是流于现实的,它有自身的时代背景。

但好的电影是不过时的。

我们很多时候不愿意去看老掉牙的电影,那是因为那个时代的影片的制作技术让熟悉了现代风格的你倍感不适。

但是面对经典的,你一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

如果观众看到了你的伤痕,那一定是你的表演还不够完美。

电影的制作,也是如此。

一部经典的电影,观众是不会过分关注它的制作技术以及使用道具和背景场景的。

它的情节一定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它使用的演员一定演技出众。

在这样的前提下,观众就会自觉地被电影所感染、带动,跟着作者、编剧和整个制作团队,去领略那份心灵上的触动。

100年后还是有人看的好电影,一部经典,我仍旧记得最后那个镜头,那一刻,眼睛都湿润了。

有希望也许是件好事情!大多数人都是根据各种各样的资讯了解从而观看某部电影,然后才会生发出去阅读原著小说的欲望,而不是从阅读纸质作品开始的。

小说与电影的互文性——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与影视作品赏析

小说与电影的互文性——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与影视作品赏析

剧本改编
保留小说精髓
在改编过程中,保留小说的主题 、情节和人物关系,确保电影对 小说的忠实度。
删减与增添
根据电影时长和叙事需要,适当 删减小说内容,同时增添一些新 的元素,使电影更具观赏性。
改编技巧
运用电影特有的表现手法,如镜 头语言、音效等,增强电影的感 染力和表现力。
导演与演员选择
01
02
03
通过改编小说为电影,可以吸引更多 原本不熟悉原著的观众,从而拓展受 众群体,提高作品的影响力。
03
深化了主题内涵
小说与电影的互文性不仅体现在故事 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更在于对 主题内涵的深入挖掘和探讨,从而让 观众更深刻地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思 想和意义。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强化跨媒介合作
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入发展,未来小说与电影的互文性将更加强调跨媒介合作,包括共同策划、共同创作等方面,以实 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分析小说与电影在叙事、视觉、听觉等方面的差 异和共性。
通过具体案例,阐述小说改编成电影的成功之处 和挑战。
小说与电影的关系
叙事媒介
小说通过文字叙事,电影通过影像和声音叙 事。
受众体验
小说提供想象空间和思考深度,电影提供视 觉冲击和情感体验。
表现形式
小说具有内在性和抽象性,电影具有外在性 和具象性。
创新改编方式
在改编小说为电影的过程中,未来将更加注重创新改编方式,通过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法,打造出更具独特魅 力和观赏性的电影作品。
拓展国际市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未来小说与电影的互文性将更加注重拓展国际市场,通过改编具有跨文化 共鸣的优秀小说作品,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观众共享人类文明的成果。

浅析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差异性

浅析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差异性

浅析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差异性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在表达方式、叙事手法、情节展开等方面存在差异性。

浅析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差异性,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两种艺术形式。

小说和电影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

小说是通过文字来表达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而电影则是通过影像、画面来展现。

小说可以通过文字描绘出详细的细节和情感,读者需要通过想象来理解和体验其中的故事。

而电影则可以通过视觉效果和音乐、声音来创造沉浸式的观影体验,直接呈现给观众各种场景和情感。

小说和电影在叙事手法上存在差异。

小说更注重文字的运用和叙事技巧,可以通过描写内心独白、回忆、心理描写等手法来展现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变化。

小说可以更深入地刻画人物形象和内心世界,读者可以通过文字与人物产生共鸣。

而电影则需要通过镜头语言、视觉效果、演员的表演等方式来展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观众更多地通过观看演员的表演来理解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小说和电影在情节展开上存在差异。

由于电影是有限时间的呈现,所以情节展开往往需要更加紧凑和迅速。

电影会经常通过剪辑、镜头切换等方式来加快故事的发展,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而小说则可以更加详细地叙述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创造出更加完整和丰满的世界。

小说可以通过描写详细的细节和情感,使情节更加复杂和丰富,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角色的行为和动机。

小说和电影在观赏方式上存在差异。

小说需要读者耐心阅读,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和喜好来阅读,更好地理解故事和人物。

而电影则是通过放映器进行观看,观众需要专注地观看电影才能完全理解故事情节。

电影通过音乐、声音、画面等方式来创造氛围和情感,观众则需要通过观看电影来感受和理解故事。

廊桥遗梦最好的影评

廊桥遗梦最好的影评

廊桥遗梦最好的影评《廊桥遗梦》是一部由美国著名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斯创作的小说,该小说于1992年出版,并在1995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

这部影片以其深情的故事、优秀的演员表演和精美的制作而广受好评。

下面是关于《廊桥遗梦》的最佳影评。

在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中,我们跟随着主人公诺亚和艾莉在二战后的南方小镇相遇、相爱、分离、再相聚的奇妙旅程。

影片以老诺亚对癌症患者艾莉的朗读为引子,通过回忆的方式将观众带入到战争年代的美国南部。

导演将这段爱情故事与历史事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的视觉效果令人赞叹。

南方小镇的美丽风景、河流的流动、蜻蜓的飞舞,每一帧都如画般美丽。

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运用,将人物的情感与环境融为一体,增强了影片的情感力量。

同时,影片还采用了精美的服装设计和精致的布景,让观众仿佛穿越到了二战时期,完全沉浸在那个时代的氛围中。

演员的表演也是该影片的一大亮点。

瑞恩·高斯林和瑞秋·麦克亚当斯在片中饰演的诺亚和艾莉展现了出色的表演技巧。

他们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真实的演技,将观众带入到这个悲欢离合的故事中。

此外,詹姆斯·加纳和吉娜·罗兰兹等配角演员也都表现出色,为影片增添了更多的魅力。

《廊桥遗梦》不仅仅是一部浪漫的爱情故事,更是对人生、对选择、对命运的思考。

影片给观众带来了对爱情坚持与奉献的思考,同时也让人们思考生活中的选择和命运的安排。

通过两位主人公的经历,观众不禁思考起自己的人生,对于爱情、家庭、事业的选择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综合来看,《廊桥遗梦》是一部充满温情、感人至深的爱情电影。

影片通过出色的故事情节、精美的视觉效果和出色的演员表演,将观众带入到一个充满温暖和感动的世界中。

无论是对爱情还是对人生的思考,这部电影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将永远被视为一部经典之作,值得每个人一睹为快。

浅析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差异性

浅析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差异性

浅析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差异性小说和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各自有着独特的魅力和表现方式。

在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会因为媒介的不同而产生一些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成就了小说和电影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叙事方式、想象空间、审美观感、文学表现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对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差异性进行浅析。

小说和电影在叙事方式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小说以文字为媒介,通过描写和叙述来传达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作者可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叙述技巧,刻画细腻的人物内心世界,展现复杂的情节发展。

读者在阅读小说时,会根据作者的描写和叙述,通过想象力构建出一个个丰富多彩的场景和形象。

而电影则是通过图像、声音和动作来进行叙事,通过镜头的运用和视听效果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

导演和编剧可以通过镜头语言和视听效果,表达出小说中无法呈现的场景和情感细节。

观众在观看电影时,通过视听感受来感知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与小说中的情节描写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审美体验。

小说和电影在想象空间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小说以文字为载体,作者通过文字的运用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读者可以根据作者的描写和叙述,在脑海中构建一个个绚丽多彩的想象空间。

小说的想象空间是开放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力来构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每个人心中的小说世界都是不同的。

而电影则是通过图像和声音来呈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电影的想象空间是封闭的,观众在观影时无法根据自己的想象力来构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要根据导演的视觉表达来理解和感知电影世界。

小说和电影在想象空间上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特点。

小说和电影在审美观感上也有所差异。

小说通过文字的艺术表达,读者在阅读时往往需要依靠内心的想象力来感知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这种审美体验是抽象的、内化的。

读者在阅读时会因为文字的美感、情感的共鸣而产生对作品的审美情感。

而电影则是通过图像和声音的艺术表达,观众在观影时往往会被电影中真实的视听效果所吸引,产生一种直观的、外化的审美体验。

从电影叙事学角度分析《廊桥遗梦》

从电影叙事学角度分析《廊桥遗梦》
对《 廊 桥 遗 梦 》 叙 述 者 的 研 究 采
用由下而上的方式去分析,从观看影 片的观众所看见的和听到的出发。作 为影片的受叙者,首先能看到的是影 片不止有一个叙述者,主叙述者是母 亲弗朗西斯卡通过日记向观众和儿女 叙述她与罗伯特的恋情。次叙述者是 迈克和卡洛琳,他们对母亲日记的朗 读将受叙者即观众带入了情境之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迈克和卡洛琳也 是故事的受叙者,他们接受母亲对他 们的叙述,而观众接受迈克和卡洛琳 对观众叙述母亲的故事。还有一个叙 述者即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叙述者, 它随意穿梭时空又随意变换视角叙事, 将母亲与孩子们的故事线穿插在一起, 为影片展现一个完整的故事。
故 事 的 三 要 素 是 时 间、 地 点、 人 物,地点即空间也是叙事中必不可少的 部分,“大部分叙事具有一个接纳产生 行动的空间环境,电影叙事也不例外。” 电影和小说所不同的是电影叙事的基本 单元是直观的画面,观众能够轻易地从 画面中得到想要的信息,所以,空间对
103


THE FILM 影 视
电影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叙事工具。
取消约定,他害怕与弗朗西斯卡的约 就像小说中细腻的环境、动作、心理
空间在某种程度上是能创造时间 会被村民看见,而使她也遭受这种不 描写,特点是叙事的时长大于故事的
的,因为空间作为一帧一帧的画格存 公平待遇。村庄是闭塞的,来了一个 时长,在电影中一直都存在这样的叙
在于电影的时间线上,只有当画格与 摄影师的消息迅速被传播和讨论,弗 事节奏,主要的表现镜头是空镜头、
就影片的叙述者而言,在包含回 忆的大多数影片里存在太多开场进入 闪 回、 结 尾 回 到 现 实 的 故 事 和 情 节, 本片为什么要一再将观众拉回到现实 中的迈克和卡洛琳身上呢?几次将观 众拉回现实的原因,正是要让观众看 到卡洛琳和迈克对母亲爱情观的逐渐 认同,卡洛琳和迈克对母亲的看法经 历 了 从 难 以 置 信、 嗤 之 以 鼻, 到 反 省 自己的婚姻和爱情和遵从母亲遗愿的 过 程, 这 也 是 影 片 主 题 的 升 华, 通 过 迈克和卡洛琳因为母亲的爱情而产生 的对自己婚姻状况的影响,将 4 天的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作者:吕强来源:《名家名作》2018年第01期[摘要]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无论是在表现形式还是在剧情、结尾等方面,这些差别都是明显的。

但是,两者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一方面,一部文学作品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电影口碑的好坏,文学作品是电影文学作品的创作源泉;另一方面,一部电影的成功也会推动对应文学作品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关键词]文学作品;电影文学作品;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1-0030-01自从电影发展开始,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就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了,它们之间虽然具有相似的地方,但还是有所区别的。

正是由于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的相互结合,才会使电影事业不断发展,给观众带来更好的电影作品,也为日后电影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文学作品是指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形式的作品,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其优美的表达形式给读者带来情感上的共鸣,将这种文学力量延伸到读者的内心世界当中。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给人精神上的鼓励,给人带来一种启示或者思考,读者在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时,能够感受到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唤起人的美感,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

电影文学作品是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它是与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相互区别的,主要是指电影剧本。

它是经过剧作家的直接创作或者是根据其他作品改编的艺术形式,在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藝术形式上,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电影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应当以生活中的矛盾作为题材的内容,以其独特的改编方式,主要侧重于分析人物的行为动作与台词,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一、文学作品是电影文学作品的创作源泉现如今,人民群众对于电影的期望越来越高,电影事业日益迅速发展。

在今天,许多影视公司特别喜欢将文学作品进行改编,把文学作品作为电影文学作品的基础,并将这些文学作品通过电影的形式展现给大众,以获得一大批文学爱好者与影迷的强烈支持。

从《廊桥遗梦》看文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从《廊桥遗梦》看文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从《廊桥遗梦》看文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王臻【摘要】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re two important 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ranslated version of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and argues that the two strategies should be balanced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effects of being a reader of original works.%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讨论是翻译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译者需要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来看待归化与异化的关系,把握好适度原则。

文章以《廊桥遗梦》为文本,分析译者辩证、有效运用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在充分理解作品主题的基础上,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风格和韵味,达到了对等效果,使译语读者获得与原语读者相近的感受。

【期刊名称】《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3页(P138-140)【关键词】归化;异化;《廊桥遗梦》【作者】王臻【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南阳47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作为交际行为,翻译一直以来就承担着文化传播的责任,尤其是在文学翻译方面。

文学翻译承载着文化交流的任务。

在翻译实践中,归化和异化是译者解决原文语言和译文语言的文化差异的两种策略。

归化翻译旨在遵循译语的语言文化传统,将源语中陌生的语言形式和文化特质转换成译语读者所熟知的表现形式和文化意象,提高了作品的可读性和可接受度。

异化翻译旨在追求符合译语读者求新求异的审美情趣,提高了读者由阅读而带来的新奇和挑战的审美取向。

由此可见,归化和异化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这两种策略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依赖补充。

试析《廊桥遗梦》的文体特征及艺术价值

试析《廊桥遗梦》的文体特征及艺术价值

试析《廊桥遗梦》的文体特征及艺术价值作者:李徽来源:《电影评介》2014年第07期【作者简介】电影《廊桥遗梦》剧照美国当代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Robert James Waller)的处女作《廊桥遗梦》(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是一部风靡全球,并在国内外引发极大争议的作品。

小说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凄美的爱情故事:弗朗西丝卡(Francesca)受过良好教育,跟随丈夫生活在麦迪逊小城(Madison County),并有一双儿女;罗伯特·金凯(Robert Kincaid)是一位浪迹天涯、四处漂泊的《美国地理》杂志的摄影记者。

他们通过四天灵魂与肉体的相互抚慰,实现了心灵上的终生厮守。

小说虽然只有八万余字,但在文学和社会等领域却造成了巨大的震荡。

评论界已从其爱情主题及艺术魅力等方面作过精彩的分析,但还很少从文体学方面进行探讨。

不了解整部小说的结构、叙事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色就无法深刻领会这部作品的含义及作者的匠心独运。

本篇试图从文体学角度分析这部文学作品,从而使读者对它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一、叙事方式巧妙转换从文学叙事视点的角度看《廊桥遗梦》,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叙事视野及叙事聚焦方式转换这一文体技巧。

小引结束时,两个“引述者”——女主人公的一双儿女——的作用也暂告结束,下面正文就由当事人即男女主人公罗伯特·金凯(Robert Kincaid)和弗朗西丝卡(Francesca)分别叙述。

从“小引”到“正文”,叙述角度从“引述者”到“当事人”,作者巧妙又自然地做了一系列转换。

在小引结束、正文开始之际,小说中的人物及角色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首先,小引中的“我”即作者沃勒(Wailer)转换成了叙事人,而这位叙述人是一位全知叙述者。

何谓全知叙述者?文体学家指出,他(她)不是故事中的人物,他(她)的观察位置一般均处于故事之外,或者是没有固定的观察位置,但上帝般全知全能,可以从任何角度、任何时空来叙事:既可鸟瞰概貌,也可看到同时在其它地方发生的一切;对过去、现在和未来均了如指掌,也可任意透视人物的内心。

对廊桥遗梦影片的赏析

对廊桥遗梦影片的赏析

对?廊桥遗梦?影片的赏析冬日午后看完?廊桥遗梦?的我百感交集,五味陈杂。

阳光撒在身上却仍感寒意。

原来电影竟有这样的力量,它使我静下心来思考而有所感悟。

男主角金柏假设和女主角芬琪卡之间的爱情,女主角和丈夫及其儿女之间的亲情。

在我眼里,这一切编织出了一张剪不断也扯不破的大网。

该影片改编于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说,于1995年在美国上映。

短短127分钟却引发了庞大的反应,乃至引发了全世界范围内的离婚狂潮该影片主要讲述了女主角芬琪卡在丈夫和儿女离家的四天里结识了来自外地的为地理杂志社拍摄封面而需要到女主所在地的廊桥取景的摄影师金柏假设。

因女主角为男主角带路而相识,因男女主角彼此敞高兴扉而相知,因彼此吸引而相爱。

四天事后,男主角金柏假设约着女主角芬琪卡离开前去他们想去的任何一个地方。

可是女主角芬琪卡因为放不下自己的家庭而选择拒绝。

最后男主角金柏假设一个人走了,女主角芬琪卡继续自己平淡的生活。

他们短短四天的经历却成了彼此漫漫人生路上最为珍贵的回忆。

电影的表达手法也很有特点,采用插叙的方式。

以女主角子女的角度引入。

影片开头律师拿着女主角的遗言来找她的子女。

当他们听到母亲要求把尸体火化并把骨灰撒在廊桥上时,他们感觉难以想象,以为这是荒唐。

她的儿子还一直重申父亲为他的母亲买好了墓地,他的父母要合葬。

当芬琪卡的女儿看见母亲留下的信纸后,他让哥哥叫走了律师。

当他们方才发现母亲的秘密时,他们感觉这是耻辱。

这样的事是不该该被外人知晓的。

在翻看女主留下的三本札记时,女主的儿子还不时冒出“烧了它〞“耻辱〞等字眼。

翻过一页一页的札记,男主角金柏假设和他们的母亲芬琪卡的爱情故事逐渐明了开来。

读到最后,我想他们也理解而且原谅了他们的母亲。

影片的最后他们都尽自己的尽力拯救了各自的家庭,而且遵从母亲的遗愿将母亲的骨灰撒向了廊桥。

整部影片画面感特别强。

男女主角初见是在一个安静祥和的午后。

暖暖的太阳十分应景。

他们相遇的那一刻恍如世界都敞亮了。

小说《廊桥遗梦》译文评论

小说《廊桥遗梦》译文评论

《廊桥遗梦》译文评论本是为了学习,当年才找来畅销小说《廊桥遗梦》的原文,与外国文学出版社的中译本进行对照,却意外发现,译本错误之多,居然多到令人吃惊的程度,更不敢相信,译文是出自知名学者之手。

因此,也曾将所发现的一些主要差错,写信告知出版社和译者,哪知信寄出后,便泥牛入海。

十年后的今天,又在书店见到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廊桥书系》的名义推出了2004年的新版。

以为这次总该改正那些错误了吧,但让人遗憾和惊讶的是,新版仍保留了原译本中的绝大部分错误,仍然是个烂苹果。

现在即以新版为例,列举书中几处译错、错得离谱以及译得欠妥的地方,以说明问题。

1.“她一直住在当地,结过两次婚,上大学时曾在几家酒吧间当过侍者。

”(中译本第7页,倒数第7行)想想作者哪会这样写小说,先说她住在什么地方,后又说她的一些经历。

地点同时间怎么会混在一起谈呢?殊不知“havebeenaround”是“见过世面,人生经验丰富”之意。

因此这句应为:“她可阅历不凡,结过两次婚,念大学时还曾在几家酒吧里当过女招待。

”2.“不断按动快门,其速度之快几乎使相机着火。

”(中译本第22页,5行)难道按快门会让相机着火甚至燃了起来?原来onfire乃是亮光闪个不停之意。

因此,这句似应为:“照他那样快的拍摄速度,相机的快门就几乎在闪烁不停。

”3.“汉克斯诺在依阿华州谢南多阿的KMA电台唱着一支火车歌曲。

”(中译本第46页,6行)在古老的夜晚,远方有音乐。

二人正共进晚餐,罗伯特。

金凯斯斯文文地吃了两份烩菜,连声称赞女主人烧的菜味道好。

情意渐浓之际,怎么会大倒胃口地去听“火车歌曲”?其实,atrainsong系“一组歌曲”(所谓专辑),因此,这句的意思是:“歌星汉克斯诺正在依阿华州谢南多阿的KMA电台唱着一组抒情歌曲。

”4.“我想这车需要调音了。

”(中译本第54页,倒数第2行)车子又不是钢琴之类乐器,为何需要调音?原来Tune-up有调整、检修之意。

此句似应为“我想这部卡车是需要调整检修一下了”。

小说《廊桥遗梦》的叙事模式

小说《廊桥遗梦》的叙事模式

小说《廊桥遗梦》的叙事模式摘要: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小说《廊桥遗梦》,以倍受争议的婚外恋情为题材,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凄美爱情故事。

鲜明的文体特征是这部作品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新颖的情节构架方式,独特的视角模式及叙事方法十分耐人寻味。

本文意在通过拉波夫叙事结构的六个部分:点题、指向、进展、评议、结果、回应,对小说文本特征进行分析,以便我们更深入地领会其主题及艺术价值。

关键词: 廊桥遗梦;拉波夫模式;叙事结构;叙事视点Abstract:American writer Robert James Waller's novel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with controversial extramarital love is theme, tells a touching love story poignance. Distinctive style characteristics is this work an integral part of success, innovative plot structure mode, unique perspective pattern and the narrative method is intriguing. This paper intends to Cardiff narrative structure by Labov.W of six parts: willing, pointing, progression, and appraising, results, response,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vel text, so that we can more in-depth comprehend the theme and artistic value.Keywords: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Labov.W Pattern;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Narrative viewpoint小说《廊桥遗梦》虽然只有八万余字,但在文学和社会等领域却造成了巨大的震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廊桥遗梦》是由美国作家沃勒写作的爱情故事畅销书,后来被拍摄成电影,由著名演员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和梅丽尔.斯特里普扮演男女主角,电影上映引起巨大轰动,并成为经典爱情影片。

“它成为一九九五年最具影响力的十部影片之一,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一部内涵深刻的社会伦理片,一段柏拉图式的经典爱情,一部本地化思维极强的力作。

”【1】目前对《廊桥遗梦》的研究,从现有资料的收集查找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女主人公身上所具有的女性意识的探究;二是研究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能够发生的内在原因。

但相关的研究很少涉及到对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之间的比较研究,本文从小说文本和影视文本之间的关系出发,来探讨小说文本同电影文本之间的关系,以及小说文本对电影风格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并以具体的例证来说明,文学与电影作为不同艺术形式的差异。

本文首先分析文学文本与电影文本之间的差异性和两者具有的渊源性,为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最后论述的是小说文本对电影的整体风格起到的决定作用。

第一章文学文本与电影文本各自具有的差异性和渊源性世界上第一部无声电影《火车进站》【2】由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拍摄。

从此,电影便以全新的形式走进人类的艺术殿堂,成为艺术上又一形式,“它被排在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诗、舞蹈、戏剧之后,称作第八艺术”【3】尽管现今对艺术样式的分类不一,却没有一种分类不包括电影艺术的。

可见由此,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样式是受到公认的。

电影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其本质特点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特别是与其有亲缘关系的文学。

那么影视与文学到底有什么区别呢?首先,文学用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间接性,而影视由声音和画面构成的艺术形象则具有直观性。

文学的语词形象需要读者进行再创造,文学文本中并无实际的声音和直观的画面,而是必须依靠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将文字表达或描述的声音和画面在头脑再转化复现为逼真可感的艺术形象。

因而文学形象具有模糊性和间接性。

影视艺术通过蒙太奇【4】把一个个镜头组合起来,把声音与画面直接呈现出来,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因而其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直观性。

其次,文学是以时间艺术为基础的线型叙述艺术,而影视艺术是以空间造型为主导的时空综合艺术。

文学作为一种时间艺术,要靠读者在逐字逐行阅读过程中,才能逐步显现出文本全貌。

同时,文学的议论、说明、叙述、修辞等,都是艺术感觉和欣赏的对象。

影视作为时空艺术,必须将空间造型当作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来考虑,要把空间的造型和时间的流动有机地融合为一体,给观众呈现出时空复合的具体形象。

另外,影视艺术中编者的议论、叙述等,要通过旁白、独白等有限地使用。

所以,影视艺术是声画兼备、时空复合的综合艺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和影视艺术的区别虽然是显而易见的,但文学文本与影视文本也有差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是可以相通的。

首先,文学与影视得以相通的根源在于二者都属于叙事艺术。

这里所说的文学与影视属于叙事艺术,是特指叙事电影,而并非泛指整个影视都具有叙事性。

其次,小说这种艺术样式本来就蕴含着某些电影因素。

小说一般是以事件为中心来表现主题,它通过事件的发生、发展来叙述故事,有一个完整的叙事过程,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到最后的结局,此类小说非常容易改编为电影,因为电影的特点是要求有具体可见的动作和情节,紧凑的故事和饱满的人物形象,此类小说也比较符合电影的要求,大部分描写可以化为具体可见的画面。

再次,文学中的“电影性”体现在现代小说文本中主要是叙述场景的自觉运用。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第三点。

场景是在同一地点和一个没有间断的时间跨度里,通过人物的具体活动而展现出来的一个具体事件。

影视屏幕上的场景是直观的。

小说中的叙述场景,是要通过描绘一种如影视般的视觉形象的画面,来体现出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让读者仿佛亲身所见所闻一般。

这也正是文学要利用不具直接感性功能的语言符号,而要去塑造具体形象所追求的重要技巧之一。

【5】文学与影视艺术基于叙事之上的相通,在二者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和转化,使影视在成为独立艺术之后,仍然需要从文学中汲取营养,而文学也因借成熟影视艺术的推动,自觉地凸显其“电影性”而日益丰富着自己的叙述手段。

电影与文学作为两种艺术门类在艺术上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精彩。

综观一百多年来的电影史,不难发现,一大批成功的电影均改编自文学作品。

一些成功的改编范例向我们说明一点,电影与文学在本质的区别之外,还存在着近亲的血脉联系。

文学之所以能转换成电影,也正基于此,它“含有可以与电影对等的美学要素,比如人物、故事、语言、时空感、节奏感等。

第二章《廊桥遗梦》的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差异的具体分析小说文本的《廊桥遗梦》采取的是夹叙夹议的方式,采用倒序的结构展开,故事发生在60年代,延续到80年代,小说由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的回忆而展开,再现了二人相识、相知、相爱、升华、离别、回忆的感情经历。

与小说文本相同,电影中也采用倒叙结构,故事的展开是以弗朗西斯卡的去世,她的两个儿女回到故乡领取其遗物然后发现母亲的日记,以日记作为展开故事的引子,进而完成整个影片的叙述。

下面就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存在的差异性分别从叙事手法和叙事内容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节从叙事手法上分析小说文本中,是弗朗西斯卡的子女借“我”之手阐述故事,小说文本中作者采取了很巧妙地叙事视角转换【6】手法,叙述视角【7】是作者在叙述一个故事时确立的一种角度,通过这些角度来向读者展示作品中构成故事叙述成分的人物、情节、背景、和事件等等。

小说文本中,有三个明显的标题即分别是:小引、罗伯特.金凯、和弗朗西斯卡。

小引中用的是第一人称“我”,里面出现的人物分别是“我”以及弗朗西斯卡的一对儿女,当“小引”结束时,第一人称的“我”的作用也暂告结束,进而由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进行对当事人即男女主人公罗伯特·金凯和弗朗西丝卡的叙述。

从“小引”到“正文”,叙述视角从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我”转换到了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叙述聚焦也从“引述者”即一双儿女转换到了“当事人”即主人公——罗伯特金凯和弗朗西斯卡,作者巧妙又自然地做了一系列转换。

继而,小说又从“正文”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转换到“后记”部分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聚焦也从对主人公的描述转换到乐手——“夜鹰”的自述上来。

在“小引”结束、“正文”开始之际,小说中的人物及角色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首先,“小引”中的第一人称的叙事人“我”即作者沃勒转换成了第三人称的叙事人,而这位叙述人是一位全知叙述者,他(她)不是故事中的人物,他的观察位置一般均处于故事之外,或者是没有固定的观察位置,但如上帝般全知全能,无所不知,可以随心所欲地在时间和空间中移动,从一个人物到另一个人物,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还具有接近和进人人物内心思想、感情和动机的特权,而且不但可以描述,还可以分析、评论有关人物,即可以从任何角度、任何时空来叙事。

既可鸟瞰概貌,也可看到同时在其他地方发生的一切;对过去、现在和未来均了如指掌,也可随意透视人物的内心。

《廊桥遗梦》正文中的叙述者恰如上帝一样洞察了男女主人公的一切行动及思维。

再者,“小引”中的“我”即作者是正面登场的,只是一般地用第一人称叙事,只写出作者所见所听的客观状况;而转换成正文中的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者后,叙述视野骤然扩大,叙事人站在人物背后,既能看到主人公眼前所见,也能听到他(她)的所思所想,还能知晓事件的各个细节和因果关系。

这样就自然给读者理解故事提供了更大空间。

同时小说中从小引到正文,有一个时态的转变,小引中陈述的是现在的事情,是现在时态,而转入正文之后,即是叙述过去的故事,时态也变成了过去时态,小引中故事的提供者,弗朗西斯卡的一双儿女也被置换成了故事的主人公,罗伯特.金凯和弗朗西斯卡。

在结尾时候,又发生了从正文到后记的叙述时态和焦点的转变,又从过去时态转换到了现在时态,从故事的主体部分转换到了补充部分,相应的正文中的主人公也被置换成主人公的朋友“夜鹰”。

小说中从叙事第一人称“我”的消失、全知叙述者的出现到“我”的再现及视角转换是作者有意安排的,从以“作者为中心”到以“文本为中心”,又从以“文本为中心”到以“作者为中心”,再到以“读者为中心”的转换。

这三次的转换,不仅掩饰了故事的虚构性,彰显了故事的真实性,更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使读者的地位及积极参与文本的作用充分显现了出来,同时,通过这样的转换使得故事的可信度大大增强,也显现了作者谋篇布局手法的高明与非凡。

从小说文本的处理上来看,开始的小引,是为读者提供故事来源的交待。

这是取自于真实的故事,是历史的真实与文学想象的结合,它向读者明示的是生活的真实,也即作者个人的常生活,通过这样的交代,使得读者相信这是一个曾真实发生的故事,它的作用是通过这种表面的真实来表达一个虚构的内核,它通过表面的真实表达的是文学的想象。

作者把《廊桥遗梦》的来源放在自己真实的生活之中,其目的是要把生活的真实性赋于虚构的小说中去。

作者目的是为了让读者应该牢牢记住的,关于《廊桥遗梦》的主要事实出自于一双儿女自愿献出的已故母亲的日记,因而具有真实性。

那些原始日记以及那些遗物仍然在我的手中,故事的形成是基于日记以及这些遗物。

因此这就为虚构的故事披上了真实的面纱。

故事的真实性的假象就掩盖了故事的虚构性,使得读者对故事也就不再去怀疑,而且也在这种“真实性”中一步一步进入作者预设的方向中去:既满足了读者的一种窥视欲望,又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读者的批评的权力。

作者的这种处理方法主要反映在小引的后三段:“准备和写作这本书的过程改变了我的世界观,使我的思想方法发生变化,最重要的是,减少了我对人际可能达到的境界所抱有的愤世观。

”这是作者在拉近与读者的关系,之后作者继续说“不过,如果你在读下去的时候能如诗人柯尔律治所说,暂时收起你的不信,那么我敢肯定你会感受到与我同样的体验。

在你冷漠的心房里,你也许竟然会像弗朗西卡一样,发现又有了能跳舞的天地。

【8】”在这一段话中,作者继续拉近和读者的距离,而这里的“读者”是特指那些对此故事抱有怀疑态度的读者,通过这样的说服,作者确信与读者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因此也使得读者抱有一种平和与友好的心态去进行小说的阅读。

【9】从电影文本的叙事手法方面来看,《廊桥遗梦》是属于回忆性叙述【10】,影片中是以兄妹继承母亲的所有东西,在家中开始阅读母亲的日记而展开整个故事。

相比于小说文本,电影文本中少了一个作者的干扰,使得两代人的感情可以直接对话,在相同地点,不同的时空里。

在电影中,弗朗西斯卡的日记是一个主要的叙事线索,而整个电影我们也可以看成是弗朗西斯卡的日记的影像呈现。

弗朗西斯卡的儿女在电影中出现了三次,分别在电影的开始,电影的中间,以及最后在廊桥依照母亲的遗嘱抛撒母亲的骨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