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职业与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的2/3从事不同的职业,人生的1/3在职业场所度过,有机会接触到职业性有害因素(我国职业接触人群2.5亿),因此有可能罹患各种职业病,我国每年新发职业病数以万计,严重危害职业人群健康,影响经济持续发展,因此,要做合格的医护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职业病防治理论和技术。

教学目标

•掌握职业病的概念、特点、诊断原则,铅中毒的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矽肺的概念、临床表现、并发症及防尘措施;

•熟悉职业有害因素;

•了解工作有关疾病,常见职业中毒的接触机会及其诊断。

第一节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

1. 概念

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能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和影响劳动能力的不良因素。

2. 来源及分类

生产过程:由原料到成品的工艺过程;

劳动过程:对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

生产环境:生产劳动过程所需作业场所及其条件。

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是职业有害因素的发生源,生产过程中的因素会随着原材料、生产技术而改变,因此,预防职业病的根本措施是改革生产工艺。

劳动过程是生产过程中的非物质因素。

2.2 分类—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包括化学、物理、生物因素

化学因素有生产性毒物及生产性粉尘。生产性毒物包括铅、汞等重金属,苯、氯气、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物理因素有异常气象条件、异常气压、如高温、高湿、低温,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等,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

生物因素有目前列入我国法定职业病的生物因素所致疾病有炭疽(由附着在皮毛上的

炭疽杆菌引起)、布鲁氏杆菌病和森林脑炎,近年引起高度重视的生物因素所致职业有关疾病有禽流感、猪流感,生物因素所致其它健康损害有植物花粉、孢子体等所致哮喘等呼吸道疾病。

2.2 分类—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劳动过程是指劳动者为完成某项生产任务而进行的各种操作的总和,劳资关系指的

是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如劳动时间过长、劳动休息制度不健全或不合理等,由于劳

动中的精神(心理)过度紧张而导致的心理压力过大,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

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或生产定额过高,或超负荷的加班加点等,个

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由于光线不足而引起的的视力紧张等,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

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设备等。

生理紧张因素比如强迫体位、器官紧张、工效学问题等诱发扁平足、下肢静脉曲张、疝、脊柱变形、下背痛、盆腔炎、痔、腱鞘炎、滑囊炎、神经肌炎、视力障碍等发生。

职业中的心理紧张因素比如高空、井下、带电、有毒等作业环境、劳资关系、职业

要求与自身素质矛盾等诱发精疲力竭症、紧张性精神病\群体性心理障碍、其他心身疾病

等发生。

2.2 分类—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厂房建筑、生产设备布局不合理:生产场所设计不符合卫生要求或卫生标准,如厂房矮小、狭窄,车间布置不合理(有毒和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等;缺乏必要的卫生工程技术设施,如没有通风换气或照明设备,或未加净化而排放污水;缺乏防尘、防毒、防暑降温、防噪声等措施、设备或有而不完善、效果不好;

自然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太阳辐射;安全防护,主要指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方面有缺陷;

不良的工作条件: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环境污染,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可引起尘肺、职业中毒、病态建筑综合征(SBS)等多种职业病和心身疾病。在实际的生产场所中,这些有害因素常不是单一存在的,往往同时存在,这对劳动者的健康将产生联合的、危害更大的影响。

二、职业性损害

职业性损害是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健康和安全产生不良影响的统称。

职业性损害包括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和工伤。

(一)职业病

1. 职业病的定义

(1)医学定义: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出现相应临床征象,并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称为职业病。

2016年国家卫计委公布的最新《职业病分类和目录》由原来115种职业病调整为132种(含4项开放性条款),其中新增18种,对2项开放性条款进行了整合,对16种职业病的名称进行了调整。

2. 职业病的特点

(1)病因明确,职业病一定是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接触了职业性有害因素后直接引起的,控制病因后,可以消除或减少其发病。

(2)存在剂量-反应关系。职业病的病因大多是可以检测,劳动者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后,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剂量或浓度)才能致病,即存在剂量-反应关系。短时间大剂量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可致急性中毒;长期小剂量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后,当在体内累积达到一定的剂量时可发生慢性中毒。

(3)多为群体发病,在同一个作业环境下,多是同时或先后出现一批相同的职业病患者,很少出现仅有个别人发病的情况。

(4)如能早期诊断、治疗,多数患者康复效果较好。多数职业病目前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某些职业病呈进行性或不可逆性损害,如尘肺、手臂振动病、噪声性耳聋等。矽肺患者的肺组织纤维化现在仍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只有采用有效的防尘措施、依法实施卫生监督管理、加强个人防护和健康教育,才能减少、消除矽肺的发生发展。

(5)除职业性传染病外,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人群发病。

(6)职业病是可以预防的,由于职业病病因明确,主要针对病因积极地采取综合、有效的防控措施,就可以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3. 诊断依据

(1)职业史是诊断职业病的先决条件,应详细了解患者的职业经历,主要是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职业经历,内容包括接触何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起止时间、工种、岗位操作过程所接触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种类、性质、来源,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个人防护情况,同工种人群的接触情况与健康状况等。

(2)现场职业卫生调查:深入工作场所或事故场所,巡视、询问、查阅职业卫生资料,检测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了解既往职业健康检查情况和职业病患病情况,同工种人群的接触情况和健康状况等。

(3)临床表现:职业病的临床表现是复杂多样的,同一职业性有害因素在不同致病条件下可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不同职业性有害因素又可引起同一症状或体征,非职业因素也可导致与职业因素损害完全相同或相似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因此,在临床资料收集与分析时要考虑职业病与非职业病的鉴别诊断,一般来说,急性职业中毒因果关系较明确;而慢性职业中毒的因果关系有时难以确立,诊断分析应注意其临床表现与所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毒作用性质是否相符,职业病的程度与其接触强度是否相符,尤应注意各种症状体征发生的的时间顺序及与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关系。

(3)实验室检查:包括常规检查和特殊检查,重点是作针对性的特异性检查,如对接触粉尘作业的工人作肺部X线检查、对接触毒物的工人测定生物材料中毒物含量和代谢产物的含量,以及观察生化指标、细胞学改变等。

4. 职业病的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a立即中止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减少吸收,如毒物以气体形式存在引起急性中毒时,迅速脱离现场,将患者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液体毒物污染了衣物、皮肤,则应迅速脱去被污染的衣物,清洗皮肤;如毒物经口进入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