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多元建筑风貌的规划引导——以北京模式口历史文化保护区修缮改造工程为例

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多元建筑风貌的规划引导——以北京模式口历史文化保护区修缮改造工程为例
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多元建筑风貌的规划引导——以北京模式口历史文化保护区修缮改造工程为例

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多元建筑风貌的规划引导——以北京模式口历史文化保护区修缮改造工程为例

杜芳,陈洁,蔡露

摘要:模式口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北京市中心城西部、石景山区中部。保护区文物古迹丰富,历史遗存和特色村落民居众多。模式口地区的建成环境是自春秋以来京西地区最为完整的历史见证,片区多元的建筑风貌正是不同时期的文化和历史变迁的体现。随着近年来城市化发展,本地居民对现代化生活的需求逐渐提高, 由于缺乏建筑风貌规划的正确指导, 造成居民对原有的传统民居进行随意改造和翻建, 这种无序建设使得模式口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建筑风貌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社会矛盾也逐渐凸显,要求统一规划和改造修缮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成为媒体、学者、民众和政府等各方关注的焦点。

针对模式口历史文化保护区建筑风貌规划与塑造的难点,本文通过梳理模式口地区多元建筑风貌的形态特征与多元混合的功能特征,提出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多元风貌延续的引导方法,规范建筑风貌整治的整体策略,并落实到建筑风貌规划的实施操作。此措施有效协调了模式口历史文化保护区建筑风貌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达到多方共赢的目标。

关键词:历史文化保护区建筑风貌,多元性,引导方法

1 概述

模式口是北京市最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2009年启动片区保护整治提升至今,收到广泛关注。其中,关于这个片区风貌停留的历史年代,是清代还是民国?道路铺装应该是黄土还是石材?引发了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和居民的广泛讨论,多轮方案论证一直难以落实。

在这种背景下,作为沟通京城与山陕地区最具特色的京西入口,模式口地区建筑风貌渗透着商贸,军事,宗教墓葬,居住等等文化特征,多种文化的相互交融形成了模式口建筑风貌的多元性特色。然而,由于京西古道的功能逐步淡化,模式口保护区的经济活力逐渐降低,历史空间与多元文化特色渐失。面对这种局面,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多元建筑风貌的延续与规划引导尤为重要。

模式口历史文化保护区修缮改造工程通过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视角独特的风貌引导方法。提出模式口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建筑样式代表了其完整的发展历史,建筑风貌引导与设计并不应违背自然发展规律而回到某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所以设计应是对历史的延续和传承,体现模式口多元风貌真实的发展变化。那么,如何在保护、整治工作中让这京西古道重地重新焕发新生,又如何将规划建筑设计意图在具体的保护与整治实践中得以贯彻,使它体

现模式口大街真实的发展变化的同时又能保持自身的多元建筑风貌的延续以及活力的持续,是我们值得深思的。

2 建筑风貌引导的意义

2.1建筑风貌是历史文化保护区风貌规划与塑造的核心

风貌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规划,它涉及文化、社会、经济、历史、地理、建筑、景观园林等等学科内容。其中,建筑风貌作为风貌规划的核心,承担着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整治后所形成的最直观的感受,是风貌规划与塑造的难点。风貌规划是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引申出来的一项重要的专项规划,对文保区整体意向的形成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但是,关于风貌规划的编制没有专门的规范,需要形成怎样的成果也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很多规划单位所完成的风貌规划也只是一个概念性的,可实施性和操作性极低。而建筑风貌规划将文保区文化与历史内涵体现到具体的物质和空间形态之中,恰恰具备实施和落地的可能。

建筑风貌作为风貌保护的核心内容,在规划引导过程中需要全面分析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现有各类建筑资源特色,并以塑造文保区风貌特色为宗旨,具体而详细的诠释风貌特色的塑造,因此建筑风貌规划更加强调实施性和可操作性。但是,

仍需对研究方法、引导方式、实施策略、成果转化等方面进一步的深化和整合,全面指导规划设计与建设实践。使

2.2建筑风貌引导是多元文化价值传承的有力手段

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建筑风貌是文化性、地域性、时代性所共同塑造的具有地域特色、融合多元文化、体现时代延续性的建筑风貌,能够反映文保区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建筑风貌规划作为风貌规划的主体,有利于延续文保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优秀文化。

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多元建筑风貌是历史城市变迁的一种体现。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留存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遗存、街巷的名称和肌理;另一方面现存资源能够完整的体现历史的连贯性和地域性特征。也构成文保区活力延续和风貌多元的基础。L.芒福德在《城市文化》中写道: “利用不同时代的建筑的多样性来避免因现代建筑的单一性而产生的专断感,而不断地重复过去某一精彩的片段则可能造成一种乏味的将来。”①建筑风貌的控制引导将有效的避免单一性,重复性,达到传承多元文化特色的目的,并与其他规划控制手段一同延续并体现传统风貌体系。以期能够有效的引导模式口历史文化保护区整体风貌,更好的展现模式口京西古道的历史文化特色。

3 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建筑风貌延续的引导方法

3.1建筑风貌分区规划

建筑风貌需要在空间上予以落实,进行空间规划控制,构筑科学的,特色鲜明的建筑风貌空间结构,形成多元建筑风貌的空间骨架。遵照体现民居风貌、体现功能分区和文化特色、体现兼顾实施和可行性、体现经济性的基本原则对模式口历史文化保护区进行规划分区,从而对建筑风貌提供引导。各个片区整体的建筑风貌作为建筑整治修缮改造的设计导则,在原则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工程图纸的细化进行落实。

根据模式口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建筑整体风貌结构,结合标志性文保建筑作为节点,形成完整的建筑风貌体系。最终划分模式口历史文化保护区为六大片区,分别是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法海寺和法海寺公园为核心的宗教文化景观过渡片区;以封闭界面为特色的古朴原真的传统四合院片区;以商业和居住功能混合的特色商住混合片区;以开放界面为主的京西传统文化商业片区;以山地地形为特色的台地民宿休闲片区;以混合界面为主,并对接外围城市的城市环境过渡片区。

图1 建筑风貌分区规划 (来源:笔者绘制)

图2 特色商住混和片区建筑风貌整治示意 (来源:笔者绘制)

图3 宗教文化景观过渡片区整治示意 (来源:笔者绘制)

图4 台地民宿休闲片区、京西传统文化商业片区、传统四合院片区效果示意 (来源:笔者绘制) 3.2 编制建筑风貌控制导则

对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建筑风貌的控制,措施上摸索政策可行性和技术落地的方式。建议编制建筑风貌控制导则,并列入法定规划,其目的是规范保护区内建筑风貌形态和控制内容,明确设计引导方向,提出正确的设计观念和原则,促进对文保区多元建筑风貌的发掘和研究。

对于模式口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重点保护建筑和沿街建筑,采取“地块图则-建筑图则-共同控制”的方式,辅以建造手册引导,实现保护区整治修缮的引导控制。目标是保证整体风貌、街巷、单体的真实性。对于保留和整治改造类建筑,建筑图则控制指标及风格特征,保证历史文化保护区风貌的多样性、延续性。

建筑风貌控制导则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控制要求,主要包括现状建筑情况、特色及存在问题,修缮控制要求和改造措施。第二部分是图则信息,主要包括建筑整治立面、平面、剖面控制要素,整治后效果示意,原状照片等。这些信息记录了建筑的风貌特征与规划管控的实施操作手段,并为建筑风貌规划与实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参照标准。

图5 建筑风貌控制导则 (来源:笔者绘制)

3.3规范建筑整治整体策略

根据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建筑风貌评定标准制定整治措施,分类保护与整治每一栋建筑。并针对每一类型建筑的实际存在问题提出一整套整治手法和实施方案。

图6 模式口建筑整治措施图 (来源:项目组绘制)修缮保护改善保留整治

文物类建筑:严格按照国家或北京市文物保护的相关法规进行保护和管理;严格保护、修缮和管理文物本体,以文物的保护和展示为核心,合理布置服务和后勤用房,拆除违章搭建,整治环境,整体提升单元及其周边环境质量。

保护类建筑:针对推荐历史建筑以上级别,按传统工艺和构造整栋进行保护修缮,修复院落格局,原则上原址保护,对于建筑室内可以进行必要的更新改造,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图7 保护类建筑改造前后效果对比 (来源:笔者绘制)

改善类建筑:针对传统风貌建筑,采取改善的方式,进行小规模改造,维持原有外观特征,调整、完善内部布局及设施。改造后的建筑体量、形式与外观应与传统风貌相协调,内部适应现代生活及使用功能的需要。

图8 改善类建筑改造前后效果对比 (来源:笔者绘制)

保留类建筑:针对与传统风貌相协调的建筑,采取基本保留、有机更新的原则,根据发展需要可进行小规模改造,但应保证更新建筑在空间布局、高度、材质、建筑形式等方面与街区传统风貌相协调。

图9 保留类建筑改造前后效果对比 (来源:笔者绘制)

整治改造类建筑:针对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采取近期整饰、适时更新的原则,近期对其立面外观进行整饰,在有条件的时候可予以拆除或改建,改建的原则应参照协调性建筑的更新方式。

图10 整治改造类建筑改造前后效果对比 (来源:笔者绘制)

3.4建筑形态分类的方式和原则

模式口文保区内的建筑是京西古道沿线建筑群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多元化的建筑类型、多样性的建筑风格,形成了多元建筑文化交融一体的建筑风貌。在模式口历史文化保护区修缮改造工程中,对整体建筑风貌采用三种划分方式。

3.4.1以商业功能为主的开放式界面

模式口是北京城建都后沟通京城与西部山区关键的商旅通道,现存的老字号和商业态见证了模式口的繁荣,形成了造车厂、大车店、餐饮等商业店铺。这些建筑立面形式依照其功能,多以开放式为主。现存记大车店、成记布店、陈记小店等17处传统店铺建筑。门窗主要以民国十字木格栅、带玻璃的支摘窗、拱门、西式拱窗为主;墙身多采用青砖、砂浆抹面、

月白灰抹面、麻刀灰抹面;牌匾为砖牌匾、木牌匾、粉刷店招;屋顶有平屋顶薄砖叠涩压顶、硬山屋顶、卷棚屋顶、悬山屋顶等等。在修缮改造中应充分利用开放式的立面特色,形成满足现代商业功能又兼具传统商业元素的建筑风貌。

图11模式口地区开放式界面老照片 (来源:项目组搜集)

图12模式口地区开放式界面现状照片 (来源:笔者拍摄)

3.4.2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封闭式界面

模式口集中了京西传统民居院落样式,建筑体现京西传统四合院倒座形式,对外封闭式住宅,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落布局顺应山地高差,民居大多依山麓古道而建。合院多为集居住、商业、货物仓储及马棚于一体的组合式院落,生产生活分区明确。建筑形式为硬山起脊,抬梁式木架结构,一般无回廊和花园假山等;材料形式为砖石混用,条石为墙基、四梁八柱木料多是松木,多为就地取材。屋面多采用棋盘心式。在仰合瓦屋面的基础上,将前后坡屋面的下部改作灰背或石板瓦的做法。在修缮改造中除对建筑风貌进行延续外,还应充分保护原有四合院建筑规模与布局,提升居民居住水平和生活环境。

图13 模式口地区封闭式界面老照片 (来源:项目组搜集)

图14 模式口地区封闭式界面现状照片 (来源:笔者拍摄)

3.4.3以混合功能为主的外廊式界面

区别于开放与封闭式界面,模式口还有一种外廊式界面,穿插于商业界面中,比例较少。外廊式建筑主要在模式口大街东侧,坐北朝南,在建筑外附加一层屋檐形成廊下空间,用途上有遮阳通风效果。廊下功能延续到今,除了遮阴蔽日以外,也融合了当地的生活习惯。“外廊”建筑元素的这些形象和功能逐渐积淀,虽然现状外廊建筑风貌趋于简陋,但居民对之熟捻于心。

图15 模式口地区封闭式界面老照片图16 模式口地区封闭式界面现状照片

(来源:项目组搜集)(来源:笔者拍摄)

3.5传统建筑语汇延续

通过对模式口地区历史照片和现状遗存的建筑进行归纳、分析等工作方法,从中提炼出模式口所具有的独特魅力,针对多元建筑风貌,建立建筑元素库,用最地道的建筑展现模式口大街京西古道的文化底蕴,并以此来作为建筑风貌延续的设计手法。对每一种类型的立面元素进行收集,用于实施方案中。保证所有设计都有历史依据,凸显地段的历史特色。并优化立面构造,适应现代功能的同时将传统建筑元素和语汇在当代得到延续。

图17 传统建筑元素提取与演变 (来源:笔者绘制)

4 结语

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建筑风貌多元性的延续与规划引导研究,并落实到实施的操作手法已成为当前一项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笔者希望能从北京模式口历史文化保护区修缮改造工程的规划设计方法中解决建筑风貌规划与实施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对策。

注释

①斯蒂文·蒂耶斯德尔,蒂姆·厄奇著,张玫英,董卫译.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3

参考文献

[1].史大联.建筑风貌的多元性与规划的操作性探讨规划师,2009

[2].张杰.旧城遗产保护制度中“原真性”的谬误与真理城市规划,2007,31(11)

[3].张杰,张捷,孙祎曲. 基于历史地段多元风貌的文化遗产全面保护研究——以南京平视街历史地段保护为例. 城市规划,2013

[4].满新. 基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城市建设风貌引导与实践城市规划年会,2015

[5].王晓雄. 保护历史街区传统建筑风貌的理性探索——以泉州市中山路保护整治规划设计和实践为例. 城乡规划,2001(11)

[6].农红萍.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城市建筑风貌探索. 山西建筑2009(12)

作者简介

杜芳,规划师,中级职称,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陈洁,建筑师,中级职称,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蔡露,规划师,初级职称,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深圳历史风貌保护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规划

深圳历史风貌保护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规划 项目简介 --

前言 2009年8月25日,广东省人民政府为了推进我省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简称“三旧”)改造工作,下发《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粤府[2009]78号)》。随后,全省各地掀起了“三旧”改造的热潮。“三旧”改造在促进我省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建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改造过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出现了轻视文物保护,破坏文物的现象和忽视优秀历史建筑保护、随意拆改优秀历史建筑的问题。 2010年1月12日,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出《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关于加强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粤建市[2010]3号)》。《通知》指出:“优秀历史建筑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对其实施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知》要求各地级以上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牵头,会同建设主管部门在2010年5月底前对本地区优秀历史建筑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清本地区优秀历史建筑数量、分布、质量状况、保护状况等情况,完成调查情况材料及《优秀历史建筑情况调查表》并上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强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同时明确了优秀历史建筑的定义:“本意见所称优秀历史建筑是指反映城乡发展历史、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已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除外。”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随后在以上通知的要求下完成了深圳市历史建筑初步调查和优秀历史建筑上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工作。 2010年6月8日,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国土资源厅联合发出《关于在“三旧”改造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粤文物[2010]268号)。《通知》要求“高度重视“三旧”改造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出“对于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按照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关于加强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粤建市[2010]3号)要求,可采取挂牌或公布为历史建筑等方式加以保护。此外,为便于相关部门及时掌握各地不可移动文物的准确信息,请各地文 --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 作者:互联网政策法规来源:互联网点击数:2113 更新时间:2013-5-6 1总则 1 . 0 . 1 为确保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及其实施管理工作科学、合理、有效进行,制定本规范。 1 . 0 . 2 本规范适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 1 . 0 . 3 保护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1 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 2 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 3 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1 . 0 . 4 保护规划应全面和深入调查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及现状,分析研究文化内涵、价值和特色,确定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1 . 0 . 5 保护规划应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改善城市环境,适应现代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 . 0 . 6 保护规划应研究确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与利用途径,充分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并应对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方式和强度提出要求。 1 , 0 . 7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纳人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发展用地的选择、道路与工程管网的选线以及其他大型工程设施的选址应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 . 0 . 8 对确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未列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和未列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提出申报建议。 1 . 0 . 9 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以及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可依照本规范执行。 1 . 0 . 10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除应遵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 . 0 . 1 历史文化名城historic city 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 2 . 0 . 2 历史城区historic urban area 城镇中能体现其历史发展过程或某一发展时期风貌的地区。涵盖一般通称的古城区和旧城区。本规范特指历史城区中历史范围清楚、格局和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需要保护控制的地区。 2 . 0 . 3 历史地段histori .area 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 2 . 0 . 4 历史文化街区historic .onservation area 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称为历史文化街区。 2 . 0 . 5 文物古迹histori .monuments and Sites 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具有价值的不可移动的实物遗存,包括地面与地下的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古碑石刻、近代代表性建筑、革命纪念建筑等。

北京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景山八片保护区保护规划

编制起止时间: 2000.7—2000.12 建设部2002年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 项目负责人:张广汉 主要参加人: 王川赵中枢赵燕菁 赵霞王小舟黄鹭新 张枫刘雪娥何子英 范颖李骐莉郭玉娟一、项目内容简介 景山东街、景山西街、景山 前街、景山后街、陟山门街、地 安门内大街、文津街、五四大街 八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北京 皇城北部中轴线上,规划范围总 面积140.45公顷,其中重点保护 区为127.47公顷,建设控制区 12.98公顷。规划区是皇城的重 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性质由元代 的皇家御苑、明代为皇宫服务的 后勤供应的衙署厂库、到清代以 后逐渐演变为以居住为主的街 区。规划街区的功能性质为体现 古都北京历史风貌的重要组成 部分,以居住、旅游为主的历史 文化保护区。 二、保护规划的原则 规划原则:①保护历史的真 实性、完整性和历史延续性;② 重点突出整体风貌特色的保护; ③保护与合理使用相结合,完善 设施,保持街区活力;④居民 参与;⑤循序渐进原则。 三、创新与特色 1. 规划在对保护区的历史 变迁、用地、人口、建筑和市政 设施条件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 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 合北京旧皇城的特点并借鉴国 内外保护历史街区的先进经验, 确定保护的内容和原则。 2. 规划根据建筑质量、建 筑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分类 与评价,将建筑分为文物类建 筑、保护类建筑、改善类建筑、 保留类建筑、更新类建筑和沿街 整饰类建筑六类,对每一幢建筑 提出具体的保护整治要求。 3. 规划将保护传统街区特 色和真实的历史遗存,与改善街 区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紧密 结合。如在保护街巷、胡同传统 空间环境前提下,以解决交通 “可达性”而非“通畅性”为目 标组织保护区的内外交通;对于 较窄的街道,规划建议采用综合 管沟或套管浅埋等方式综合解 决市政设施;一般民居的房屋修 缮,按照每家每户都有厨房和厕 所、客卧分开的原则更新内部设 施,外部修缮。 4. 以院落为单位进行人 口、建筑和局部构件、古树名木 的详细调查,根据院内居民需要 可以逐院实施规划,循序渐进, 逐步实施,便于操作和管理。 建筑的保护和更新方式规划图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试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 第三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 第四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 第五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 第六章成果要求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适用本要求。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的规划范围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范围一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的范围一致。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应单独编制。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同时编制。 凡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应考虑与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相衔接。 第四条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同时包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第五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保护和延续传统格局和风貌,继承和弘扬民族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第六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的原则,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七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

境、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 第八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应遵守本要求规定,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第九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进行科学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 第十条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保护目标,明确保护内容,确定保护重点,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制定保护与利用的规划措施。 第十一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内容,一般包括:(一)保护和延续古城、镇、村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及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二)历史文化街区和其他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巷; (三)文物保护单位、已登记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四)历史建筑,包括优秀近现代建筑; (五)传统风貌建筑; (六)历史环境要素,包括反映历史风貌的古井、围墙、石阶、铺地、驳岸、古树名木等; (七)保护特色鲜明与空间相互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第十二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对自然与人文资源的价值、特

2019年-城市规划-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与探索研究考题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上海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制度的内容不包括()。 A.针对地方特色,法律法规现行 B.规划、房管、文物协作,管理机制健全 C.点线面结合,保护体系完善 D.中西合璧,借鉴国外成功案例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2.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文物保护方面的法典是哪国颁出的()。 A.英国 B.日本 C.中国 D.法国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3.下面属于历史建筑内部修缮的是()。 A.结构修缮 B.立面整治 C.空间整治 D.环境清理 用户答案:[A] 得分:6.00 4.法国巴黎马莱区的城市保护规划新建设的规定中要求整个街区的建筑限高为()m。 A.15m

B.20m C.25m D.30m 用户答案:[C] 得分:6.00 5.下面关于上海现有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方法评价正确的是(), A.建筑修缮改造方法需要统一规范的引导 B.建筑物质空间的保护没有社会文化的延续重要 C.居住类建筑保护利用的关键是建筑功能转换 D.建筑功能转换是所有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首选 用户答案:[A] 得分:6.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上海先后编制的保护规划,分别从()方面体现了全面深入,科学合理的规划思路。 A.注重调研,注重中西合璧 B.明确原则、方法、框架以及内容作了规定 C.专项保护规划 D.风貌保护道路分级保护 E.形成“一图一表,图表合一”的管理文件 用户答案:[BCDE] 得分:8.00 2.上海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理念和原则()。 A.可识别性 B.可逆性

C.分级分类 D.创新性 E.借鉴相融 用户答案:[ABC] 得分:8.00 3.下面符合外滩风貌区总体风貌特征描述的是()。 A.规模最大,优秀历史建筑数量最多 B.机具标志性的城市天际线 C.道路呈方格网布局,道路网密度较高,街坊狭小 D.优秀历史建筑最为集中 E.具有世界级知名度和影响力 用户答案:[BD] 得分:2.00 4.上海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 A.建筑安全性低 B.缺乏统一规划 C.产权人和使用权人分立 D.定期大量的资金投入 E.缺乏对周边历史环境的保护 用户答案:[ACDE] 得分:8.00 5.常见的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方式包括()。 A.整体保护 B.拆迁重建

枫泾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

风貌保护
枫泾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
王昕慧 王怡然 肖 华
Conservation Planning of Fengjing Town Historic Area, Shanghai
A b s t r a c t : The article means to systemati- cally express the concepts of studies and the contents of the conservation plan. Meanwhile,it discusses about the connec- tion problems between the compilation and the management of the conservation plan that has been carried out, which provides foundation and protection for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conservation planning and its mangement.
【摘要】结合实践,阐述了保护规划编制中的问题与研究思路,探讨了控规层 面保护区规划与管理的实施衔接问题, 为有效地实施保护规划及规划管理提供 基础与保障。 【关键词】 历史保护区 保护规划 枫泾
0 引言
枫泾历史文化风貌区规划是在控 规层面编制的保护规划, 同时包含了 城市设计引导的内容, 其目的是为了 落实 《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 史建筑保护条例》 ,协调城市规划管
K e y words:Historic conservation area , Conservation planning, Fengjing Town
理部门及政府相关部门在保护区内的 管理职责, “历史文化风貌区” 为在 内 开展各项建设提供规划依据, 并指导 保护与建设协调发展, 成为风貌区规 划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
图1 枫泾镇在上海的区位
花,别名芙蓉镇,宋嘉熙《华亭学田 碑》始称。 枫泾镇历代为商贾汇集之地, 曾 以棉纺业著称全国, “衣被天下” 享有 之誉 ;所产丁蹄、状元糕、豆腐干、 黄酒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 枫泾的人文积淀深厚, 是国画大 师中国画院终身院长程十发、 漫画家 丁聪、围棋国手顾水如等人的故乡, 也是中外闻名的金山农民画发源地, 被文化部命名为“现代民间绘画之 乡” 2005 年9月枫泾被国家建设部、 。
1 枫泾古镇现状概述
1.1 古镇概述 金山区枫泾镇地处沪浙交界, 是 上海的西南门户 (图1) 枫泾镇历史 。 悠久, 2,000多年前, 已有百姓在此 生息,1,500 年前,已成集市。宋熙 宁五年,白牛居士陈舜俞弃官归隐 于枫泾白牛村 (今枫围乡北庙港) , 跨犊往来于白牛塘上,故枫泾又称 白牛市。 后人们仰其清风亮节, 改称 清风泾,又称枫泾。又因其地多荷
110

南阁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南阁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南阁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文本) 目录 一、总则 1-1、规划依据 1-2、保护工作回顾 1-3、规划范围 1-4、规划原则和目标 1-5、规划指导思想 1-6、基本工作方针 1-7、规划期限 二、保护框架规划 2-1、历史文化价值的评价 2-2、保护框架的构成要素 2-3、保护框架的结构 三、保护层次与保护范围 3-1、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范围划定 3-2、重点保护区的划定 3-3、传统风貌协调区范围的划定 3-4、自然风貌协调区的划定 四、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层次与保护范围 4-1、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 4-2、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 4-3、文物建筑保护细则 五、土地利用规划 5-1、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5-2、土地利用规划原则 5-3、土地利用规划规模 5-4、土地利用规划 六、保护与整治方法 6-1、保护工作原则与方法 6-2、保护方法分类 6-3、民居保护细则七、建设控制规划 7-1、目的 7-2、适用范围 7-3、高度控制 八、空间景观保护规划 8-1、景观资源构成 8-2、重要人文景观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8-3、村落环境与景观保护及整治 8-4、自然山水景观保护 九、道路交通系统调整规划 9-1、规划策略 9-2、道路交通规划 9-3、传统街巷规划 9-4、村落传统街巷空间整治 十、生态与环境规划 10-1、生态目标与措施 10-2、环境整治对策 10-3、环境控制措施 十一、旅游发展规划 11-1、旅游发展策略 11-2、旅游发展目标 11-3、旅游路线规划 十二、水系整治规划 12-1、水系整治策略 12-2、九曲溪 12-3、里槽坑 12-4、村西水道 12-5、村东水道 十三、基础设施规划 13-1、给水与消防 13-2、雨水和污水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2013-10-10 13:13:52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试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 第三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 第四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 第五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 第六章成果要求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适用本要求。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的规划范围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范围一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的范围一致。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应单独编制。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同时编制。凡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应考虑与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相衔接。 第四条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同时包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第五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保护和延续传统格局和风貌,继承和弘扬民族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第六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的原则,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七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境、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第八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应遵守本要求规定,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第九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进行科学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 第十条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保护目标,明确保护内容,确定保护重点,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制定保护与利用的规划措施。 第十一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内容,一般包括: (一)保护和延续古城、镇、村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及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二)历史文化街区和其他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巷; (三)文物保护单位、已登记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四)历史建筑,包括优秀近现代建筑; (五)传统风貌建筑; (六)历史环境要素,包括反映历史风貌的古井、围墙、石阶、铺地、驳岸、古树名木等;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下称保护规划)就其内容深度讲是总体规划阶段的规划,但对于重点保护的地区要再进行深化。 二、编制保护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1、历史文化名城应该保护规划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保护和延续古城的风貌特点,继承和发扬城市的传统文化,保护规划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编制和落实; 2、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分析城市历史演变及性质、规模、现状特点,并根据历史文化遗存的性质、形态、分布等特点,因地制宜地确定保护原则和工作重点; 3、编制保护规划要从城市总体上采取规划措施,为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又要注意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和工作环境的需要,使保护与建设协调发展; 4、编制保护规划应当注意对城市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与继承,促进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5、编制保护规划应当突出保护重点,即:保护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及其环境;对于具有传统风貌的商业、手工业、居住以及其他性质的街区,需要保护整体环境的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建筑集中连片的地区,或在城市发展史上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近代建筑群等,要划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予以重点保护。特别要注意对濒临破坏的历史实物遗存的抢救和保护,不使继续破坏。对已不存在的“文物古迹”一般不提倡重建。 三、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需收集的基础资料一般包括以下各项: 1、城市历史演变、建制沿革、城址兴废变迁; 2、城市现存地上地下文物古迹、历史街区、风景名胜、古树名木、革命纪念地、近代代表性建筑,以及有历史价值的水系、地貌遗迹等; 3、城市特有的传统文化、手工艺、传统产业及民俗精华等; 4、现存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环境遭受破坏威胁的状况。 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成果一般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三部分组成。 1、规划文本:表述规划的意图、目标和对规划的有关内容提出的规定性要求,文字表达应当规范、准确、肯定、含义清楚。它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城市历史文化价值概述; 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原则和保护工作重点; 3).城市整体层次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措施,包括古城功能的改善、用地布局的选择或调整、古城空间形态或视廊的保护等; 4).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以及各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范围界线,保护和整治的措施要求; 5).对重点历史文化遗存修整、利用和展示的规划意见; 6).重点保护、整治地区详细规划意向方案; 7).规划实施管理措施。 2、规划图纸:用图象表达现状和规划内容。 1).文物古迹、传统街区、风景名胜分布图。比例尺为1/5000~1/10000,可以将城市和古城区按不同比例尺分别绘制。图中标注名称、位置、范围(图面尺寸小于5毫米者可只标位置); 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总图。比例尺1/5000~1/10000。图中标绘各类保护控制区域,包括古城空间保护视廊、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名胜、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位置、界线和保护控制范围。对重点保护的要以图例区别表示,还要标绘规划实施修整项目的位置、范围和其它保护措施示意; 3).重点保护区域保护界线图。比例尺1/5000~1/2000,在绘有现状建筑和地形地物的底

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与探索研究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下面属于对英国保护对象体系描述的是()。 A.类型多样,重视历史环境的保护 B.覆盖单体-环境-成片地区 C.保护对象内涵和意义的不断完善,关注地方特色 D.“点-线-面”相结合的历史风貌保护体系 用户答案:[A] 得分:6.00 2.上海市委、市政府在哪个时期提出建立“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将上海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工作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A.1989年 B.1990年 C.2003年 D.2010年 用户答案:[A] 得分:0.00 3.田子坊的保护利用采取的是现有方法中的哪一种()。 A.建筑修缮 B.建筑功能转换 C.建筑产权转让 D.建筑改建 用户答案:[B] 得分:6.00 4.上海现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行的地方性法规是()。

A.《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 B.《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 C.《文物保护条例》 D.《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范》 用户答案:[B] 得分:6.00 5.下面哪一处的历史文化遗产特别丰富,是中心城优秀历史建筑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风貌区()。 A.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 B.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 C.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D.人民广场历史文化风貌区 用户答案:[C] 得分:6.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上海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理念和原则()。 A.可识别性 B.可逆性 C.分级分类 D.创新性 E.借鉴相融 用户答案:[ABC] 得分:8.00 2.下面属于近年上海市历史风貌保护重点聚焦的是()。 A.提高社会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歌乐山传统风貌区保护规划:保护城市文化遗产,构筑重庆抗战名城印象

歌乐山传统风貌区保护规划:保护城市文化遗产,构筑重庆抗战名城印象 一、规划区风貌区特征及现状问题 1.1历史沿革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沦陷,南京危急,同年11月,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1939年,蒋介石迁往重庆,正式确立重庆为陪都,开始了国民政府在重庆的中央工作。国民政府将歌乐山划分为“防空疏散区”,大批军政机关,如行政院、监察院、考试院、水利部、军政部、陆军大学等迁驻于此,国民党许多要员,如于右任、孔祥熙等一大批军政要员曾居住在此。此外,歌乐山林园还是当年“重庆谈判”的中心地点,曾经留下过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的足迹。 1.2规划区概况 歌乐山地处沙坪坝区中部,距重庆市中心16公里。因大禹治水,召众宾歌乐于此而得名,歌乐山以抗战时期的陪都遗迹而闻名素有"渝西第一峰,山城绿宝石"之美誉,是重庆市两大"肺叶"之一。歌乐山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集山、水、林、泉、溶洞于一体,植被红岩魂陈列馆葱笼,逶迤百里,树茂林密,四季长青,有"渝州第一氧吧"之称,历来为巴渝名胜风光游览胜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歌乐山为政府及其军政要员居住的"迁建区"而盛极一时。陪都遗址,名人旧居,烈士陵园,"渣滓洞"、"白公馆"吸引海内外游人纷至沓来。本次规划区范围由歌乐山镇及山洞街道组成: 歌乐山镇坐落在歌乐山上,距沙坪坝中心区5公里,距重庆大学城8公里,幅员面积36.6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农村居民2.3万人)、3个社区居委会(城镇居民1.1万人),地区总人口8万余人。森林覆盖面积1677公顷,常年气温较市区低3-5度。基础设施完善,交通网络便利,社区服务体系成熟,辖区内有40多家社会单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金融、电信机构。 山洞街道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东南部,东经106.25°、北纬29.2°。东邻覃家岗新桥村,西南接歌乐山镇山洞村,北邻歌乐山镇新开寺村。东西最宽处900米,南北最长处约3000米,面积1.4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400余人,辖山洞路、平正、林园3个社区,办事处驻平正村5-2号。东高西低,群山环抱,海拔最高点沙坡顶(寨子山)595米,最低点龙井475米,平均高度在500米以上。成渝公路与山白路、山田路在此交会,是通往川北、川西、川南的必经之路。 1.3风貌特征概述 歌乐山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在抗战时期成为国民党众多军政机构所在地,许多国民政府要员和文化名人聚居于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陪都文化、抗战文化。同时,歌乐山承系了历史修就的巴人居民的生活劳动史,因而还有悠远的巴民族文化底蕴。 然而,由于缺乏统一规划,随着工业采矿业的发展,该风貌区内生态安全和历史肌理遗存受到了严重影响。在此背景下,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委员会携手浩丰规划设计集团,对歌乐山抗战风貌区编制保护规划。 在规划时,我们旨在保护现存文物遗址,整合遗址本体空间,显现真实历史线索,同时保护区域风貌特征,来构筑重庆抗战名城的印象。

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与探索研究试卷

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与探索研究试卷 【110124】的答卷 【试卷总题量: 13,总分: 100.00分】用户得分:70.0分,用时1958秒, 字体:大中小 | 打印 | 关闭 | 通过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上海现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行的地方性法规是()。 A.《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 B.《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 C.《文物保护条例》 D.《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范》 用户答案:[B] 得分:6.00 2.下面属于对英国保护对象体系描述的是()。 A.类型多样,重视历史环境的保护 B.覆盖单体-环境-成片地区 C.保护对象内涵和意义的不断完善,关注地方特色 D.“点-线-面”相结合的历史风貌保护体系 用户答案:[B] 得分:0.00 3.下面哪一处的历史文化遗产特别丰富,是中心城优秀历史建筑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风貌区()。 A.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 B.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 C.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D.人民广场历史文化风貌区 用户答案:[C] 得分:6.00 4.法国巴黎马莱区的城市保护规划新建设的规定中要求整个街区的建筑限高为()m。 A.15m B.20m C.25m D.30m 用户答案:[C] 得分:6.00 5.下面那种机制是上海当前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中较为主流的做法,并且是推动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重要支撑()。 A.居民自发改造的模式 B.市场主导的模式 C.政府主导的模式 D.社会文化延续主导的模式 用户答案:[C] 得分:6.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下面属于近年上海市历史风貌保护重点聚焦的是()。 A.提高社会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B.完善历史风貌保护体系 C.城市整体景观控制 D.挖掘历史风貌资源 E.研究保护与更新机制

上海市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

上海市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 2006-05-22 11:53:07 总则 1. 规划编制目的 为了加强对“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 (以下简称“本风貌区” )历史风貌的保护,促进风貌区城市更新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结合本风貌区的实际情况,编制《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 》(以下简称“本规划” )。 本规划属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为本风貌区内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风貌的整体性保护以及城市建设提供依据,并指导下一层面修建性详细规划和规划方案的编制。 本规划由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负责解释。 2. 主要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 年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 年 (3) 、《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2003 年 (4)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03 年 (5) 、《上海市中心城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范围》,2003 年 3. 地位和作用

本规划是指导本风貌区保护与建设的法定性文件,为风貌保护、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依据。 本规划对本风貌区的土地使用、建筑保护与更新、建筑建造、道路交通、绿化与公共空间、市政基础设 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提出具体控制性规定,在本风貌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以及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和各项专业规划时应当遵守本规划的要求。 4. 规划范围 本风貌区规划范围根据2003 年批准的《上海市中心城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范围划示》确定,为黄浦行 政区的人民路—中华路以内区域,总用地面积为199.72 公顷。本规划范围即为本风貌区的范围。 5. 风貌特征 本风貌区是上海中心城内整体性最好、规模最大的一处以上海传统地域文化为风貌特色的历史文化风貌区。留存有上海700 多年城市发展的历史痕迹,蕴藏着各个城市发展时期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的历史遗存,集中体现了清末民初以后上海的传统城市生活文化。风貌区边界明确、形态独特,区内街道交错密布、巷弄蜿延曲折、街巷景观多变、建筑类型众多,为典型的自然发展形成的城市格局。区内既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宗教建筑、民居和商业街市,也有近代中西合璧风格的各类建筑物。 6. 功能定位 本风貌区确定为以居住、商业、文化娱乐和旅游观光功能为主体、以上海传统地域文化为风貌特征的城市复合型历史中心地区。本规划着重于全面提升本风貌区的居住品质,强化旅游服务功能,充实商业和文化娱乐功能。 7. 保护原则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一.名词解释 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明显的本国特色和实践意义。从政策角度而言,是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制定保护专项规划,并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渗透到地方政府制定的各项经济、法律、行政政策之中。 传统建筑群:是指和周围环境形成一体构成历史景观的并具有较高价值及传统建筑形态的建筑物及构筑物的集合体。 保护框架:保护框架是指历史文化名城中要保护的实体对象和通过保护规划的实施预期达到的目标。 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人与自然的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冻结保存:即将保护对象原封不动地保护起来,允许必要的修缮和加固,但必须以不改变原貌为前提,并且修复和增添的部分应该是可以识别的,即修旧如旧原则。 历史文化保护区:是指经国家有关部门、省、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的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镇、村、建筑群等等。 无形文物:指没有具体物质形态的,在历史上、艺术上有一定价值的戏剧、音乐以及工艺品的制作技术等。二.填空 1.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武陵源) 2.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 3.欧洲对历史传统城市的分类大致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概念(地区中心城市),(历史性城镇),(旅游性城市) 4.历史文化名城的特征(名城特色的含义),(名城特色的构成要素),(名城特色的结构)。 5.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经历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前进阶段)。 6.西安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最多的,(秦兵马俑)被誉为八大奇观之一。 7.历史文化名称规划成果(规划文本),(规划图纸),(规划附件) 三.简答 1.简述列入文化遗产的选定标准 (1)能代表一项独特的艺术或美学成就,构成一项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在相当一段时间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于建筑艺术、文物性雕刻、园林和风景设计、相关的艺术或人类住区的发展已产生重大影响的; (3)独特、珍稀或历史悠久的; (4)构成某一类型结构的最富特色的例证,这一类型代表了文化、社会、艺术、科学、技术或工业的某项发展;(5)构成某一传统风格的建筑物、建造方针或人类住区的典型例证,这些建筑或住区本身是脆弱的,或在不可逆转的社会文化、经济变动影响下已变得易于损坏;(6)与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思想、信仰、事件或人物有十分重要的关系。(7)真实性标准: 在设计、材料、施工或环境方面符合真实性标准 2.历史文化名城当中城市保护的原则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从城市全局和城市的整体发展来做好保护和规划工作,而不是单纯地考虑保护一些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 (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兼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3)在充分尊重历史环境,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对一些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 (4)研究分析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充分发掘和继承历史文化内涵,促进城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5)保护维修、整治和修复中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应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 3.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表现方面 1.文物古迹的特色2.自然环境的特色3.城市的格局特色4.城市轮廓景现及主要建筑和绿化空间的特色5.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的特色6.名城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特色 4.北京古城具体保护内容: (1)保护河湖水系,特别是与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密切相关的河湖水系,如护城河、六海、长河、莲花河等;

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景观设计方案

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景观设计方案 作者:甘泉来源:网络添加日期:10年04月24日 一、项目背景 宽窄巷子位于成都市中心区,为青羊区所辖。北以支矶石街与宽巷子中间划线并纳入成都画院北墙为界,南以井巷子为界,东以长顺上街与宽窄巷子东街口为界,西以下同仁路与宽窄巷子西街口为界,规划面积100亩。 成都自秦朝建城以来,历代都是城郭以内兼有大城、少城城恒的重城。清代进关后实行种族隔离制度,满汉不杂居,于是成都少城就成为驻守成都的八旗子弟的聚居地,故又称满城。宽、窄巷子为清代少城三十三条兵丁胡同的其中两条。 满城是一个有中轴线和城墙的城池格局与兵营的完美结合体;现已成为现代建筑和明、清建筑共存的地区。宽窄巷子就存在于有着古老历史的少城之中,她与大慈寺、文殊院并列为成都市最主要的三个历史文化保护区。独特的街巷空间;“鱼脊骨”形的道路格局;安静闲适的居住环境;清新恬静的居住氛围;丰富多变的庭院空间;淡雅朴素的建筑造型;类型丰富的近代住宅建筑都是宽窄巷子与众不同的地方。她的存在承载了老成都很多历史的记忆。 然而历史在进步,城市也在发展,物换星移,老城曾经的喧闹与繁华今天都已风光不再。人口增加,交通发展,原有的街道模式和民居型制已产生了很大改变,由于年久失修,宽巷子、窄巷子不仅建筑大多已十分破败,而且由于外来人口的大量拥入,昔日的四合院已经变成了大杂院。文人的风雅,小巷的风光,时代的印记,已在渐渐的逝去。在这个西部大都市里,宽、窄巷子的居民没有天然气、没有厕所、做饭烧蜂窝煤、雨季担心危墙坍塌……成都,正快速撕毁最能准确叙述和表现它价值的其中一页。这些都是我们不想也不愿意见到的,可是确实因为历史她在改变着…… 人的生命需要相同的血脉得以延续,城市的延续也需要其独有的“脉”使其永生。我们的城市在进步的同时已经丢失了太多的东西,我们不能留给后人一个被切断的历史。这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思考,在历史文脉中注入新的生命,赋予城市以新的内涵,历史的记忆得以延续。宽窄巷子怎样才能够在城市在进步的同时延续历史的“脉”呢? 怎样解决城市发展与延续历史文脉的矛盾呢? 我们的设计师面对这些疑问,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毫无疑问,我们不想将这些遗迹从城市的版图上抹去,宽窄巷子作为文化遗产,本身是不能再生和不可复制的。本次景观设计着重留住城市记忆,重塑历史氛围。因为缺乏历史记忆的建设,修建得再漂亮,也是人为臆造的一个文物赝品或流通商品,失去了文化遗产的价值。对于历史,我们不想他就只能在发黄的纸片上追忆; 我们也不想一些有意义的传统生活场景被破坏,城市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历史形成的街道、胡同等等城市形态作为完整表达

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分析

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和修建性 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试行) 时间:2014年03月05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武汉魅力村镇点击:522次 1.1依据为了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规范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 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 1.1 依据 为了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规范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武汉市旧城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2003年)、《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13),结合武汉市历史文化资源保 护和规划管理的实际需要,制定本技术规定。 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依据《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 项规划》、《武汉主城历史文化与风貌街区体系规划》、《武汉市都市发展区紫线专项规划》、《武汉市主城区紫线专项规划》、《武汉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等上位规划及本技术规定进行编制。 1.2 作用 本技术规定是结合武汉市历史保护的特点,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GB 50357-2005)》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内容的深化。编制完成的保护规划和修建 性详细规划将作为武汉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1.3 适用范围 本技术规定适用于武汉市主城区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及传统 特色街区)保护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其他历史文化资源集中的区域可参照本技术 规定执行。 1.4 规划编制组织、审批、修改程序 市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房屋、文物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并征求所在地区人民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的意见,依法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市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组织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修建性 详细规划。

(整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知识要点.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知识要点)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程 一、古董与古建筑------截然不同的态度 劫难------ 四大人为破坏:宗教、流失、战争、“建设” 二、百年来的保护理念与历程 较早源起欧洲,18世纪中 保护与修复,18世纪末 理论化与科学化,19世纪中 三、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宪章 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各国立法 1933年的《雅典宪章》 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由文物建筑所在地段到历史街区 文物古迹的概念 保护的宗旨 四、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宪章 1976年《内罗毕建议》 《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 延伸了历史地段保护的内容 拓展了保护的内涵 历史环境的五个方面 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 进一步扩大保护的内容 1987年《华盛顿宪章》 《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 确定保护意义、原则及方法等 历史地区保护的五个内容 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纳入整体规划中去 五、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当今发展状况 保护对象不断增加 保护内容涵盖更广 保护深度加大(尤其是“软件”) 保护方法更加综合化 六、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定义 选定标准 七、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1987年进入缔约国 到1997年底为止 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 一、建国前 1922年考古学研究所、考古学会 1926年考古发掘

1929年中国营造学社 1930年国民政府的《古物保存法》 1932年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及《条例》 二、以文物保护为中心内容的单一体系 三、以各种通知、指示、暂行办法和指定机构为主体的早期管理 四、1961年《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 五、1961年第一批180处“国宝” 六、1976年《刑法》中的规定 七、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八、增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要内容的双层次保护体系 九、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公布 十、加强与城市规划的结合 十一、国际交流与接轨 十二、研究机构、决策机制 十三、法规与制度建设 十四、重心转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多层次体系 十五、1996年屯溪会议---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 十六、1997年建设部转发《黄山市屯溪老街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十七、1999年始专项资金援助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 一、中国名城的特点 历史悠久、数量众多、特色丰富 先规划后建造 类型多、差异大 文化职能 未曾衰落过的发展历程 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三、保护名城的思想的提出 四、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 五、历史文化名城核定的标准和程序 核定标准 审批程序 六、我国名城的基本情况 审批时间与批次、数量 单独审批的名城:凤凰、山海关 分布情况 七、我国名城的基本情况 审批时间与批次、数量 单独审批的名城:凤凰、山海关 分布情况 中外名城的基本类型 一、欧洲名城的基本类型 地区中心城市、历史性城镇、旅游性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