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品味诗句,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教学重点:借助听读、跟读、品读等方式,学会朗诵本文,引导学生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教学过程
同学们好,我姓陈,来自丹阳市荆林学校,很高兴和大家合作上这一堂语文课,希望我们合作愉快。课后,我将把二中同学的良好学风和美好风范带回学校,传达给我校的同学们。(选择性说或不说)
师:通过品读诗歌,我想现在同学们的心目中,杜甫的形象一定更为充实丰满了吧。
2.深情仿读
朗读诗歌,感受杜甫的伟大人格
要求:读出诗人的愁苦潦倒,读出诗人的无可奈何,读出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学生活动]:深情诵读。
六、教师寄语
梁启超先生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如今,历史的滚滚车轮把爱国的接力棒交与我们手中,希望在座的每位同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一、导入新课
漫漫长路,谁在弹奏忧国忧民的千古绝唱?破旧草堂,谁在用诗歌诠释背井离乡的悲心愁肠?他的赤子之心抒写了唐朝盛衰,化为一腔怒火,燃尽了腐败和丑恶;他的诗篇铭记在人们的心中,化为一股热泪,洒遍了祖国河山;他忧愁的身影定格在历史长廊之上,化为一颗明珠,照耀着诗坛。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出示作者简介。
3.听读课文
学生讨论,评价朗读好或不好在哪里?
朗读方法归纳 :
(1)节奏正确,不读破句:结合诗意一般可按“二/二/三”式节奏朗读;其余诗句根据字数和诗意可做如下安排:“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注:“死亦足”三字决不可同前直连)。
七、课后作业
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可参考示例;也可不拘泥于形式,自由地说一段话。
(4)注意重音要合理:如卷、飞、洒 、挂 、飘、转、沉——这一系列动词,细致地描绘出风吹茅草,漫天飞舞,四处飘散的惨状。须重读,读出风之大、茅草翻飞的意境。
4.学生跟读课文。
4.师生齐读课文。
四、再读明意
要求:
1.借助注释、查阅资料、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2.质疑解难: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a、叹息天公无情毁屋。b、叹息儿童幼稚,不明作者苦衷。
c、叹息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初显忧民思想。
(2)、“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挨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品读诗歌,把握主题
师:请大家仔细读诗歌的第一小节,看诗歌的首句交待了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注:用多媒体在字幕上打出题目)
二、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品味诗句,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三、自由朗读
1.写作背景
唐代中期爆发“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3.试抓关键词,给各段拟四字小标题。
五、品读悟情
读了这首Fra Baidu bibliotek歌,挑出你们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哪些词语或句子用得好,好在哪里,找出来赏析一下。
四人一组合作交流
从以下三个方面陈述喜欢的原因,放声朗读,边读边赏析。
1、赏析生动的字词:如:
(1)、第一节“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写出风的迅猛,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换成“吹”,风的力度不够;“掀”表现不了茅草的动态。“三”是虚数,“几”的意思,有时形容多,有时形容少,在这里说的是茅屋盖得很薄,经不起风吹。
师:让我们一起进入诗歌的第四节,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看看一个既老且贫的诗人,在经受了这些精神上的煎熬后,他在想些什么呢?换作是你,你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呢?
学生齐读第四小节
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想的不是自己,而是能得到千万间广厦,来庇护天下的寒士。杜甫这种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不仅温暖着当时的每一位寒士,也必将光耀千古,永载史册!
(2)、第三节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铁”表示a、很凉、很硬(天寒冷);b、色彩:很破旧、很脏,只有一被,无法拆洗(贫穷)。换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无被子破旧之意。
2、品析传神的修辞:如:
3、品味含义丰富的词语、句子: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方面理解。如:
(1)、第二节中“归来倚仗自叹息”,“叹息”的含义是什么?
“床头屋漏无干处”。房子多处漏雨,床头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
师:诗人为什么不爬上屋顶去加固一下茅草,使它不至于被风卷走呢?
生:这可以突出其年老力衰。
师:第二节中有这个方面的描写吗?
生:“倚杖”,“唇焦口燥呼不得”。
师:让我们再来看诗歌的第三小节,透过诗句,你能体会出诗人此时的心情吗?
生:屋漏偏逢连夜雨。诗人的境遇十分悲惨,被子冷似铁,房子多处漏雨,最疼爱的小儿子夜里也无法睡个安稳觉。诗人从眼前景想到过去事,推想到未来,自己、国家不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吗?深重的灾难啊,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
2.学生自由朗读
情感导引:假如你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此时面对风雨中的茅屋,不禁推己及人,忧国忧民.........请带着这样的想象自由朗读诗歌。
要求:
⑴读准字音。
⑵声音响亮。
⑶体会诗人的情感。
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同学纠正读音。(教师适当板书)
请几位同学轮流朗读课文,比谁读音准确、停顿正确。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错误及时记录,随后提出更正意见。
生:季节,天气。(秋深,风怒号)
师:在狂风袭来时,诗人的视线主要集中在什么上面?
生:茅草。
师:茅草是很贵重的东西吗?为什么诗人要牢牢盯住它呢?
生:茅草是微不足道的东西。这样写可以突出诗人当时的穷困潦倒。
师:第三节中有与之相呼应的句子吗?
生:有,“布衾多年冷似铁”。棉絮多年未换,又老又旧,才会“冷似铁”。
(2)韵脚要响亮:这样读诗歌,层次清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琅琅上口,情趣盎然。
(3)语调和停顿:每小节之间有停顿,前三节与后一节之间停顿稍长。前三节基本用降调,但降中有逐层递升,语速宜缓慢,后一节用升调,语速适中。“呼--不--得--” “自--叹--息--”等字须拖长读音,读出杜甫面对群童抱茅无可奈何的情状来。后一节用升调,语速适中,“安得” “千万” “大庇” “寒士” “呜呼” “何时” “受冻”等字须重读,“死--亦足”中“死”字须拖长读音。这样处理,能读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来,较好地表达出诗歌的情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