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牦牛品种资源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国野牦牛现状研究报告

中国野牦牛现状研究报告

中国野牦牛现状研究报告中国野牦牛现状研究报告引言:中国野牦牛(学名:Bos mutus)是我国珍稀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唯一一种原始太行牛群,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

野牦牛具有重要的科研意义和珍贵的保护价值,但由于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野牦牛的数量正不断减少。

因此,了解中国野牦牛的现状是十分重要的。

一、分布状况:野牦牛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新疆等省区,其中以青海省分布最为广泛。

根据人类活动和气候环境的影响,野牦牛往往栖息在海拔4000-6000米的高寒草原或者高寒戈壁草原上。

由于栖息地的特殊性,野牦牛地理分布极为有限。

二、种群数量:野牦牛种群数量一度急剧减少,据统计,在20世纪40年代,野牦牛的数量从几十万只缩减到几百只。

在实施国家一级保护后,野牦牛数量开始逐渐恢复,目前估计总数约在6000只左右。

三、主要威胁:1. 大规模的捕杀和非法贸易:由于牦牛的皮毛和肉类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加之盗猎和滥猎的存在,导致野牦牛建立和保护环境非常脆弱。

2. 栖息地丧失和破坏: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野牦牛的栖息地逐渐被破坏和丧失。

3. 疫病传播:人类和牲畜与野牦牛的接触,容易导致疫病的传播,对野牦牛种群的健康和存续造成严重威胁。

四、保护措施: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野牦牛的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保护措施:1. 制定法律法规:中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野牦牛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2. 建立自然保护区:针对野牦牛栖息地的特殊性,政府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进行有效的保护管理。

3. 增加执法力度:加大对盗猎、滥猎和非法贸易的查处力度,保护国家珍稀野生动物资源。

4. 加强科研和宣传教育:加强野牦牛的科学研究,推动相关科研机构与国内外科研单位进行合作,提高公众对野牦牛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结论:尽管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但野牦牛的数量仍然较少,其生存环境严峻。

为了保护野牦牛,需要加强政府、科研机构和公众的合作,加大执法力度,同时控制人类活动对野牦牛栖息地的破坏,提高保护意识,共同努力,为保护这一珍贵的物种作出更多的努力与贡献。

牦牛养殖技术可行性研究报告

牦牛养殖技术可行性研究报告

牦牛养殖技术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牦牛生物学特性1. 牦牛的起源牦牛是一种高原生态动物,主要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

其起源于野生牦牛,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驯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牦牛的品种。

2. 牦牛的生长发育牦牛生长速度较慢,一般2-3年才能达到成年体型。

雄性牦牛成年后体重在500-800公斤左右,雌性牦牛体重一般在300-500公斤之间。

由于生长速度较慢,畜民需要耐心的进行养殖管理,才能获得理想的效益。

3. 牦牛的繁殖性能牦牛的繁殖率较低,一般每头母牦牛一年只能产下一头小牦牛。

而且牦牛的育种周期较长,一般需要8-9个月才能产下一胎,这对畜民来说增加了养殖的难度和成本。

因此,提高牦牛的繁殖性能已成为改进养殖技术的重要课题。

二、牦牛养殖的技术要点1. 圈养方式对于牦牛的养殖,采用圈养方式是最常见的养殖方式。

圈养方式可以有效控制牦牛的活动范围,减少损失,同时可以方便管理饲料、草料等。

2. 饲养管理牦牛是一种植食性动物,主要食物是青草、苜蓿等。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合理的配置饲料,保证牦牛的营养需求。

同时,要定期进行草场的管理和养殖环境的清洁,保证牦牛的生长环境卫生。

3. 疾病防治由于牦牛生长环境恶劣,易受气候变化和疾病侵袭,因此疾病防治是牦牛养殖的重要环节。

畜民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做好疫苗接种和药物预防工作,保障牦牛的健康。

4. 繁殖管理提高牦牛的繁殖率是提高养殖效益的关键。

因此,畜民在进行牦牛繁殖管理时要选择优质的种公牛和母牛,并且定期进行配种,保证小牛的良好生长。

三、牦牛养殖技术的可行性分析1. 牦牛养殖市场需求目前,我国对牦牛肉、牦牛奶、牦牛皮、牦牛毛等产品的需求量逐年增长,而且价格较高,市场潜力巨大。

因此,牦牛养殖技术的改进不仅可以提高养殖效益,还可以满足市场需求,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2. 牦牛养殖技术的现状目前,我国对牦牛养殖技术的研究还比较落后,很多畜民仍在采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导致养殖效益不高。

中国牦牛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中国牦牛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中国牦牛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一、牦牛生产情况世界现有牦牛头数约1700万头,中国是牦牛主产国,有牦牛1600多万头,占90%以上。

牦牛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是高寒藏区的重要特色产业。

西藏自治区、青海藏区、四川藏区、甘肃藏区、云南藏区、新疆巴州均有分布。

2015年以来,全国牦牛存栏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15年的1506万头逐步增加到2019年的1621万头,年均增长1.5%;牦牛肉产量也由2015年的45万吨增加到2019年的53万吨,年均增长3.6%。

总体而言,全国牦牛(活重)总成本呈V形趋势。

2012年为最高点(每头3758元),之后下降到2016年低点(每头2757元),2017年后呈上升趋势。

分环节看,各养殖环节均实现盈利。

据西藏和其他四省藏区牦牛养殖户调查,各环节成本收益各不相同。

母牛、犊牛、架子牛和育肥牛纯收益分别为1177元、1043元、1414元和2861元,育肥牛环节收益最高。

二、牦牛屠宰情况牦牛的现代化屠宰加工技术迅速普及,牦牛肉产品的种类和质量、消费量、销售半径都在迅速提高和扩大。

牦牛肉的市场需求催生了很多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而藏区对牦牛肉的传统消费方式并未受影响。

2020年中国牦牛屠宰量约为370万头,相对于2019年上升了10万头,同比上升2.78%。

中国牦牛胴体产量呈现上升趋势,从2016年的41万吨上升至2020年48万吨,2020年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胴体产量上升幅度下降。

2018年中国牦牛平均胴体产量达到最大值,为131千克/头,随后牦牛平均胴体产量开始下降,到2020年中国牦牛平均胴体产量下降至128千克/头。

随着中国牦牛屠宰量的不断上升,中国牦牛净肉产量也在不断上升,到2020年中国牦牛净肉产量上升至39万吨,相对于2019年上升了2万吨,同比上升5.41%。

三、牦牛产值我国的资源禀赋和最小成本的经济铁则,决定了养殖阶段的“小群体大规模”与屠宰加工阶段的“小产能大产量”是适合现阶段我国肉用牛(肉牛、牦牛、水牛、奶牛副产物)产业基本国情的产业模式,逐母牛产地、粗饲料资源及环境条件而居的育肥场(户、企)所客观形成的中国特色“肉源分散”格局与人口占全国36% 以上分散于农村的民生需求是其基础。

2024年牦牛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牦牛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牦牛市场发展现状引言牦牛是一种重要的家畜,在中国和一些亚洲国家被广泛饲养。

牦牛市场的发展对于推动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以及保护牦牛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牦牛市场的发展现状,包括市场规模、经济价值、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市场规模牦牛的饲养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国西北地区,如青藏高原、内蒙古、甘肃等地。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中国牦牛养殖户达到300万户,养殖数量约为5000万头。

牦牛市场规模巨大,占据了农牧业产值的相当比例。

经济价值牦牛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首先,牦牛的肉类供应是重要的农产品之一。

牦牛肉肉质鲜美,富含蛋白质和多种营养物质,备受消费者青睐。

其次,牦牛毛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广泛用于纺织品和毛绒制品。

此外,牦牛还可以提供鲜奶、皮革等副产品,进一步增加了其经济价值。

存在的问题品种退化在长期的人工驯化过程中,部分地区的牦牛品种发生了退化。

品种退化主要表现在体形较小、生长慢、产奶量低等方面,这影响了牦牛市场的发展。

销售渠道狭窄牦牛市场的销售渠道相对狭窄,主要以传统的农贸市场和个体商户为主。

这些销售渠道的问题在于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体系,交易效率低下,阻碍了牦牛市场的发展。

养殖技术不足由于地域差异和技术落后等原因,牦牛养殖技术在一些地区仍然滞后。

养殖技术不足导致养殖成本较高,影响了牦牛养殖的规模和效益。

生态环境问题牦牛生活的青藏高原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但由于过度放牧和环境污染等原因,牦牛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这对于牦牛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未来发展趋势品种改良为了提高牦牛市场的质量和竞争力,需要加大品种改良的力度。

通过引进和培育高产优质的牦牛品种,可以提高牦牛的养殖效益,满足市场需求。

拓宽销售渠道为了推动牦牛市场的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牦牛交易市场和销售渠道。

通过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拓宽牦牛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交易效率,推动市场的发展。

强化技术支持加强牦牛养殖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向养殖户提供技术咨询和培训,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牦牛繁育调研报告总结

牦牛繁育调研报告总结

牦牛繁育调研报告总结牦牛(Mai-nong)即蒙古牦牛,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畜牧动物,广泛分布于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

由于其耐寒耐旱、适应力强以及对草料的较强消化能力,牦牛成为当地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解牦牛的繁育情况,我对牦牛繁育进行了调研,并将调研结果总结如下:1. 牦牛品种:牦牛根据不同的产地和用途,分为藏牦牛、青海牦牛、甘肃牦牛等品种。

各个品种在体型、毛色等方面存在差异。

2. 牦牛繁殖方式:目前,牦牛的繁殖主要通过自然繁殖的方式进行。

由于牦牛体质强健,天然环境适应能力强,自然繁殖的成功率较高。

但是,由于种羊数量有限,自然繁殖的局限性逐渐显现。

3. 牦牛繁殖管理:牦牛繁殖管理主要包括选种、配种和饲养管理等环节。

选种主要侧重于选取具有良好遗传特性和生产性能的种牛,以提高后代的品质和产量。

配种是将选出的种牛与母牦牛配对,以期望获得更好的后代。

饲养管理主要包括饲料供给、疾病防治等,以保证母牦牛的健康和生产能力。

4. 牦牛繁殖的挑战:牦牛繁殖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自然繁殖的局限性、草场资源的匮乏、环境污染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牦牛繁殖的规模和效益,需要寻找解决办法。

5. 牦牛繁殖的前景:牦牛作为西北地区的重要畜牧动物,其繁殖的发展前景较好。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繁殖管理的改进,牦牛的品种改良和繁殖效率将得到提高。

此外,牦牛的肉质优良、适宜高原地区饲养的优势将使其成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综上所述,牦牛繁殖具备一定的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通过加强选种、配种和饲养管理等方面的努力,可以提高牦牛的繁殖效率和品质。

此外,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改进牦牛的品种和育种技术,有助于推动牦牛繁殖的发展,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浅谈牦牛资源研究与利用进展

浅谈牦牛资源研究与利用进展
1 牦牛的品种资源 目前,全世界 95% 以上数量的牦牛都在中国,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 甘肃、四川和云南等地,其它的主要分布于蒙古、印度、尼泊尔、阿富汗、 巴基斯担、不丹、孟加拉国及前苏联几个加盟共和国 [5]。但是因为我国 各个地区所特有的一些地理特征以及多样的生态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地方品 种或类群,因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牦牛数量和种类最多的国家 [6]。牦牛生 活的海拔高度较高,那里具有温度低,昼夜温差大,牧草生长季短、太阳 辐射强、氧分压低等特点。在这样的环境下造就了牦牛具有很强的生存力, 形成了独特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制。正是牦牛拥有特殊的生物学特征、经 济特征和分布特点,因此它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7]。 1.1 中国牦牛的品种资源 目前,我国有牦牛主产区 6 个,13 个优良地方品种和 1 个培育品种, 数量约 1656 万余头,其中青海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其次是西藏和四川, 这 3 个省区牦牛的数量达到了 400 万头以上;河北和北京两地少量分布。 历史上野牦牛的生存范围主要在青藏高原及其东部的一些地区。但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增,它们的活动范围不断缩减,目前我国 野牦牛主要分布在唐库拉山、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和祁连山等高山寒漠地 带,总数估计有 15000 头左右(西藏约 8000~8500 头,青海约 3200~3700 头,新疆、甘肃等地约 2000~2500 头)。 1.2 外国牦牛的品种资源 在国外,无论是哪个国家对牦牛的叫法均是以藏语发音而命名,称 为雅克,英文写作 Yak。到今天,在中国的青藏高原地区还存在着原始牦 牛,国外养殖牦牛的地区,他们的民族风情和风俗习惯基本都和西藏民族 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这表明外国牦牛是从我国引种出去的 [8]。国外牦牛 的主要品种有:俄罗斯牦牛、蒙古牦牛、印度牦牛、尼泊尔牦牛、吉尔吉 斯牦牛等。其中蒙古国大概有牦牛数量 75 万头,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地区; 前苏联有 14 万类群头,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区;尼泊尔有 9 万头;不丹

中国牦牛遗传资源现状分析

中国牦牛遗传资源现状分析

围和 背 线 处 的短 毛 多 为灰 白 色 或 乳 白 色 。外 貌 具 有 明显 的野
牦牛特征。
我 国 牦 牛 遗 传 资 源 比 较 丰 富 , 由 于 不 同 的 自 然 生 态 环
境 、 品种 形 成 历 史 、生 态适 应 性 、外 貌 特 征 、生 产 性 能 形 成
“ 通 牦 牛 ” 是 利 用 我 国 独 有 的本 土 动 物 遗 传 资 源 培 育 大 的第 一 个 国家 级 牦 牛 新 品种 。 “ 通 牦 牛 ”是 在青 藏 高 原 生 大 态 条 件 下 ,在 原 群 体 中人 为 的 导 人 野 牦 牛 遗 传 基 因 ,有 计 划
万头) 、云南 ( 头 ) 等六 省 区 的高 寒 草 原 区 。 国外 的牦 牛 6万
主要 分 布 于蒙 古 人 民 共 和 国约 有 8 万 头 ,另 外 有 近 3 1 0万 头 分 布 于 尼 泊 尔 、 印度阿 富 汗 、塔 吉 克斯 坦 、高 加 索 ,近 年 来 美 国 的 阿拉 斯 加 和 加 拿 大
牦 牛 和 西 藏 高 山 牦 牛 被 列 在 《 国 牛 品 种 志 》 中 。不 同生 态 中
类 型 牦 牛 品 种 基 本 上 是 根 据 生 栖 地 的 地 域 分 布 和 外 型特 征 划 分 的 .没 有 说 明 品 种 的遗 传 差 异 及 培 育 该 品 种 过 程 中环 境 条
由 于 特殊 生 态 环境 和极 强 的 自然 选 择 ,使 牦 牛 形 成 了抗 逆 性
强 、 耐寒 怕热 、极 强 的 采 食 能 力 、 晚熟 繁 殖 力 低 的 生 态 生 理
长 ,尾 短 ,尾 毛 长 而 蓬 松 。公 牦 牛 头 粗 重 ,呈 长方 型 ,颈 短

牦牛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牦牛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C aL 、 S 一 N、— g等 成 员 , N、— a a 1C BL 其均 具 有广 谱 抗 菌、 抗病毒 和调节 肠道菌群 的重要 生理功 能 , 对促 进
病原微 生物方 面具有 重要作用 。有关 牦 牛这 些基 因
的 分 子 标 记 研 究 如 表 4所 示 。
表 4 牦 牛 泌 乳性 状 关 联 基 因 的 分 子标 记 研 究
和调 节机体对 铁 的吸收 , 高机体 造血 功能 , 防和 提 预
减 少 贫 血 的 发 生 等 方 面 起 着 重 要 的 作 用 。 关 于 MUC 基 因 的 功 能 还 未 见 明 确 的 报 道 , 根 据 其 结 1 但 构 和 分 布 特 点 , 以 推 测 其 在 调 节 细 胞 免 疫 和 阻 止 可
与 牦 牛 肉 质 性 状 相 关 的 候 选 基 因 主 要 有 : 1 ()
服 了传统杂 交选 择 法 的各 种 缺 陷 。为 此 , 本文 以牦
激素敏 感脂 肪酶 ( L : 动物 体 内 引发脂 肪 组 织 HS ) 是
收 稿 日期 :0 10 - 1 修 回 日期 :0 1 40 2 1— 3 1 2 1- —2 0 基 金 项 目 : 研 究 受 农业 部现 代 肉 牛产 业 技 术 体 系专 项 ( . AR -8 , 本 No C S 3 )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 o 3 9 2 8 ) 国家 支 撑 N . 0 70 0 和 计 划 ( . 0 8 B B 31 )项 目资 助 。 No 20 AD 2 0 —9 作 者 简 介 : 爱 民( 9 4一)_ , 肃 天水 人 , 读 硕 士 , 究 方 向 : 物 技 术 与 动物 育 种 。 李 18 男 甘 在 研 生 *通 讯 作 者 : 宏 ( 9 5 , , 西 西安 人 , 授 , 士 生导 师 , 究 方 向 : 物 技 术 与 动物 育种 。 陈 1 5 一) 男 陕 教 博 研 生

雪域高原牦牛奶的开发研究与可持续发展

雪域高原牦牛奶的开发研究与可持续发展

雪域高原牦牛奶的开发研究与可持续发展摘要:追溯了牦牛这种珍稀物种的起源,揭示了如今在寒冷的青藏高原繁衍生息数量最多的中国牦牛的品种及其类群和它们的产奶性能与品质,以及它们的生产性能基因组研究和产奶的季节动态变化,为保护和建设好神奇、纯净的雪域高原草地和牦牛奶产业的开发研究与可持续发展拓宽了空间。

关键词:牦牛;奶业;开发;研究牦牛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代,牦牛曾经与猛犸象,剑齿虎同期生存。

第四纪全球大冰川蔓延时,野牦牛的祖先曾分布在我国华北、内蒙古及欧亚北部一带。

世界气候变暖后,野牦牛的后裔开始在寒冷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 4 000~5 000m)栖息。

现在,牦牛与企鹅、北极熊被认为是世界上仅存的三种源种动物。

其中牦牛资源是唯一可以进行产业开发,可供人类使用的珍稀物种。

牦牛是适应高海拔寒冷山区唯一乳、肉兼用种。

它能利用其他家畜不能利用的植物资源(草地资源),在极其严酷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为人类提供乳、肉、皮毛等畜产品。

1中国的牦牛品种与类群中国是世界上拥有牦牛种群和数量最多的国家,全世界95%以上的牦牛生活在中国青藏高原地区。

全世界共有牦牛约1 600多万头,其中1 500多万头分布在中国喜马拉雅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及祁连山所环绕的青藏高原地区。

目前,中国西藏、四川、青海、甘肃、新疆及云南6省、区,牦牛头数分别为497.13万头、470万头、420.12万头、125.92万头、19.25万头和4.53万头。

中国牦牛品种有:青藏高原型牦牛、横断高山峡谷型牦牛、羌唐型牦牛、白牦牛、长毛牦牛等。

有以下十个优良类群,即:四川麦洼牦牛和九龙牦牛,甘肃天祝白牦牛,青海高原型牦牛和环湖牦牛,西藏亚东牦牛,嘉黎牦牛和斯布牦牛,新疆巴州牦牛,云南中甸牦牛[1]。

2牦牛奶产量的季节动态牦牛奶的产量,受自然生态条件和放牧管理等条件的制约,各品种的统计资料不尽相同,牦牛(成年母牛)在放牧条件下,泌乳期150d的总泌乳量一般为250kg(最高为487kg),平均日泌乳量为1.40~2.25kg(最高为3.10kg),夏秋季7~9月,青草丰富,营养价值全,产奶量高;冬季10月~翌年4月,牧草枯黄到停止生长,奶量逐渐减少;春季5~6月,气温转暖,但牧草刚刚萌生转绿,产奶量开始回升。

牦牛经济杂交及其F1代生长性能研究

牦牛经济杂交及其F1代生长性能研究

输精时,左手隔着直肠壁握住子宫颈管,左手臂稍 微下压,右手持输精管,由阴门缓缓插入至子宫颈 口,将输精管前端深入子宫颈口内约 2~3 个皱襞, 即可输精,输精后缓慢拔出输精枪[4]。 1.4 测定内容及方法
按 照《牦 牛 生 产 性 能 测 定 技 术 规 范》(NY/T 2766—2015)要求,测定 F1 代牛(本文简称安犏牛) 初生、6 月龄、12 月龄及 18 月龄体质量、体高、体斜 长、胸围和管围 5 个主要指标。体质量用电子秤或 地磅,体高用测杖,体斜长、胸围和管围采用软皮尺 测量。 1.5 数据分析
时间:2018 年 8 月 8 日至 8 月 9 日,早晚各授精 一次,间隔 12 h。
精液解冻:从液氮罐中将安格斯牛细管冻精取 出,立即投入到 38~40 ℃的水中,摇动约 5~10 s 待 冻精全部溶化取出,方可使用。
输精方法:人工输精之前将斯布母牦牛保定于 配种架中,先按比例稀释高锰酸钾溶液,将阴门附 近的粪便和污物冲洗干净,然后用温水冲洗。开始
F1 代安犏牛各个阶段体尺情况见表 2。6 月龄 F1 代安犏牛各项体尺指标较斯布牦牛的均为差异
性极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8 月龄 F1 代安犏 牛体高显著高于斯布牦牛的,体斜长、胸围和管围 均极显著地高于斯布牦牛的(p<0.05)。
· 023 ·
试 验 研 究 2021 年第 2 期
应用安格斯牛和斯布牦牛杂交,其 F1 代安犏 牛的初生体质量、6 月龄体质量、12 月龄体质量及 18 月龄体质量均极显著高于斯布牦牛的(p<0.01), 同时 F1 代安犏牛的初生体质量(17.92±0.92)kg 和 6 月龄体质量(98.81±12.44)kg 与罗晓林等[6]的安 格斯肉牛与牦牛杂交及其效果研究的结果相一致 (17.70±2.87)kg,(97.64 ±14.38)kg。同时 F1 代安 犏牛的 6 月龄和 18 月龄的各项体尺指标除 18 月龄 的体高显著高于斯布牦牛的(p<0.05)外,其余各项 指标均极显著高于斯布牦牛的(p<0.01),说明 F1 代 安犏牛比斯布牦牛的生长发育快,杂交 F1 代具有 明显的杂种优势。这与李素霞等[7]关于安格斯肉 牛改良承德本地黄牛效果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而 且安犏牛的适应性强,在高海拔的自然生态环境中 能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从体型外貌及体躯结 构看,F1 代安犏牛均有安格斯牛的特征,其基础毛 色均为黑色,被毛较短,呈现为黑绸缎样。杂种优 势较为明显,对提高体尺、体质量的潜力较大。在 粗放的饲养管理方式下,F1 代安犏牛也能表现出 明 显 的 安 格 斯 肉 牛 品 种 性 能 ,具 有 较 高 的 经 济 效益。

中国农科院发布2017-2020年十大科研进展

中国农科院发布2017-2020年十大科研进展

中国农科院发布2017-2020年十大科研进展6月1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2017-2020年重大科研进展发布会,面向社会发布了“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2020年十大科研进展”。

其中“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的进展3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进展4项,“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的进展3项。

这些进展涵盖农业生物技术、重大动植物品种选育和推广应用、农业重大疫病防控、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等多个学科领域,具有原创性、突破性、引领性,产业支撑作用和影响力非常突出,集中体现了三年来中国农科院作为农业科研国家队的使命与担当。

一是发现水稻“自私基因”,挑战孟德尔遗传定律。

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首次克隆了阻碍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自私基因;阐明了自私基因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和促进物种进化中的作用机制。

这些发现对创制广亲和的水稻种质资源并有效利用优良种质资源进行优质高产育种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是首次成功克隆杂交稻种子。

水稻研究所水稻染色体工程及基因组编辑创新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首次将无融合生殖这一复杂特性引入杂交水稻中,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实现杂交稻克隆种子“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开辟了克隆种子固定杂种优势研究以及作物育种发展的新方向。

三是解决二倍体马铃薯自交不亲和与自交衰退难题。

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经济作物全基因组设计育种创新团队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解决了马铃薯自交不亲和难题,解析了自交衰退的遗传基础,成功选育出第一个二倍体马铃薯概念性品种“优薯1号”,为降低马铃薯生产成本、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了力量。

四是家禽疫苗免疫成功阻断人感染H7N9疫情。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动物流感基础与防控研究创新团队率先发现H7N9高致病性突变株,研发出高效H5/H7二价禽流感灭活疫苗并在全国范围用于禽流感免疫防控。

有效阻断了H7N9病毒在家禽中的流行,为养禽业每年挽回数百亿元的经济损失。

五是非洲猪瘟疫苗环境释放和临床试验进展顺利。

牦牛行业报告

牦牛行业报告

牦牛行业报告一、行业概况。

牦牛是一种特有的牲畜,主要分布在中国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区,是当地人民的重要经济来源和生活资料。

牦牛以其适应高寒、饲料利用率高、抗病力强等特点,被誉为“高原之舟”、“青藏高原的生命之源”。

牦牛产业是西藏等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对当地经济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发展现状。

1. 牦牛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随着牦牛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政府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牦牛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特别是在西藏等地区,牦牛养殖已成为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2. 牦牛产品加工技术不断提升。

牦牛产品主要包括牦牛肉、牦牛奶制品等,随着加工技术的不断提升,牦牛产品的品质得到了提高,市场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牦牛产品已经成为了当地农牧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3. 牦牛保护和繁育工作取得成效。

为了保护和繁育牦牛资源,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了对牦牛的保护力度,通过科学的繁育技术,不断提高了牦牛的品种质量和数量。

三、发展趋势。

1. 牦牛产品市场需求持续增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饮食的追求,牦牛产品的市场需求将会持续增加。

特别是牦牛奶制品,由于其营养丰富、健康安全的特点,市场前景广阔。

2. 牦牛养殖技术不断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高品质牦牛产品的需求,牦牛养殖技术将会不断创新,提高养殖效率和产品品质。

3. 牦牛资源保护工作将进一步加强。

牦牛资源是青藏高原的宝贵财富,保护和繁育工作将会进一步加强,确保牦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发展建议。

1. 政府加大对牦牛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补贴,鼓励农牧民发展牦牛养殖业。

2. 科研机构加强对牦牛养殖技术和产品加工技术的研究,提高牦牛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

3. 社会各界加强对牦牛产业的宣传和推广,增强人们对牦牛产品的认知和接受度。

五、结语。

牦牛产业是西藏等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致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和科技的不断创新,牦牛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希望政府、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推动牦牛产业的健康发展。

牦牛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牦牛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牛 分 子 育 种 研 究 提供 参 考 。
1 分 子 育种 研 究 的 内容 和 特 点
川 I 、 甘肃 、 新疆 、 云南 等地 区, 总数达 1 6 5 6万余 头 , 约 占世界
牦牛总数 的 9 5 %, 共分为 1 2个 牦 牛 品种 或 类 群 , 是 世 界 上 拥
有牦牛数量和品种最多的国家 。牦牛能利用一般家畜不能利
这就须要通 过分子育种技术 不断提高牦 牛品质 , 并 通过现代 生物技术加快扩繁 。本文概述了开展牦牛分子育种工作 的必
要性 、 研究 内容与特点 , 汇总 了 D N A分 子多态性及 其与生产
性状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分析 了牦牛分子育种研 究和应用 中 存在的问题 , 提 出了今后开展牦牛分子育种的思路 , 以期对牦
品种( 系) , 从 而达到改 良重要 生产性状 如生长率 、 遗传 抗性
等或非常规性育种性状如 生产 人类药用蛋 白、 工业 用酶等 的
[ 2 ] 廉桂萍.加大财政对农业支持力度 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 [ J ] .农 业经济 问题 , 2 0 0 3 ( 1 1 ) : 5 1 —5 3 . [ 3 ] 文 峰.我国财政农业投入 : 绩效 、 原因、 对策—— 农户经济行为
江苏农业科学
2 0 1 3年第 4 1 卷第 1 0期
一 5一
宋乔乔 , 柴志欣 , 钟金城. 牦 牛分 子育种研 究进展[ J ] . 江 苏农业科学 , 2 0 1 3 , 4 1 ( 1 0 ) : 5 — 9
牦 牛 分 子 育 种研 究 进 展
宋乔 乔 , 柴 志欣 , 钟金 城
用 中存在 的问题 , 提出了今后开展牦牛分子育种的思路 。
关键词 : 牦牛 ; 分子育种 ; 分子遗传标记 中图分 类号 : ¥ 8 2 3 . 8 5 2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1 3 0 2 ( 2 0 1 3 ) 1 0— 0 0 0 5— 0 5

我国的牦牛养殖及分布情况介绍

我国的牦牛养殖及分布情况介绍

我国的牦牛养殖及分布情况介绍要更好地了解牦牛肉产品,就必须从根源入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的牦牛情况,那么,我国哪些地方养殖牦牛,牦牛的分布如何呢?下面红原御坊斋牦牛肉小编就给大家简要谈谈我国牦牛的养殖情况。

世界上牦牛的分布主要限于亚洲的高原和山原地,包括了喜马拉雅、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天山和阿尔泰山脉地段。

中国古代时期,牦牛的分布极为广泛。

由于生态环境的变迁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现代牦牛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

我国牦牛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毗邻高山地区,集中于东经70°—115°,北纬27°—55°之间。

我国现有牦牛1400余万头,约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4%以上。

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及祁连山所环绕的青藏高原上。

即海拔3000米以上的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

产区地势高峻,地形复杂,气候寒冷潮湿,空气稀薄。

年平均气温均在0℃以下,最低温度可达-50℃;年温差和日温差极大。

相对湿度55%以上。

无霜期90天(5—8月)。

牧草生长低矮,质地较差。

内蒙古自治区的贺兰山区以及河北省北部山地草原和北京市西山地草原,也有少量饲养,其中河北和北京地区牦牛,是近年来从青海、甘肃引种试养而适应于该地自然生环境的。

牦牛是我国高寒民族地区的主要畜种和重要的生产资料,是青藏高原和川西北牧区不可替代的生物物种。

牦牛养殖业是高度适应高寒生态条件的特定生态养殖模式,是该地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更是广大牧民世代经营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

牦牛是我国西部特别是藏区人民饲养的能适应高寒、缺氧环境的一种多功能动物,象沙漠之舟——骆驼一样,牦牛被誉为高原之舟。

牦牛具有肉用、役用、奶用等多种价值,其肉、奶等是具有半野生风味的天然食品,藏族人民的衣、食、住、行都与牦牛习习相关,正如十四世班禅所言,没有牦牛就没有藏族人民。

我国是世界上饲养牦牛最多的国家,牦牛提供的奶产品,分别在西藏、青海、四川等区域中占该类产品的95%、90%和70%以上,牦牛分布的区域是我国西北、西南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是海拔3000米以上的生态脆弱区。

西藏牦牛经济杂交工作总结

西藏牦牛经济杂交工作总结

西藏牦牛经济杂交工作总结
西藏是中国牦牛的主要分布区域,牦牛是西藏高原地区的主要畜牧业动物之一,也是当地人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为了提高牦牛的肉、毛和奶制品的产量和质量,西藏地方政府和科研机构一直在进行牦牛的杂交育种工作。

经过多年的努力,西藏牦牛经济杂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首先,西藏地方政府和科研机构在选育杂交种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他们
通过对不同品种的牦牛进行选育和杂交,培育出了适应高原环境、产量高、抗病能力强的优良牦牛品种,为当地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次,经过杂交育种,西藏牦牛的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新培育出的牦
牛品种不仅在肉、毛和奶制品的产量上有所提升,而且在肉质鲜嫩、毛色光泽和奶制品口感上也有了明显改善,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牦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西藏牦牛经济杂交工作也为当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通过杂交育种,不仅可以提高牦牛的产量和质量,还可以增加当地畜牧业的收入,改善牧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牦牛产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西藏牦牛经济杂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和
牧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是也需要继续加强科研力量,进一步完善杂交育种技术,推动西藏牦牛产业的发展,为西藏地区的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牦牛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我国牦牛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我国牦牛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摘要:牦牛是我国的珍稀畜种,牦牛业是我国的优势产业,产业化开发潜力巨大,对振兴藏区经济意义重大。

关键词:牦牛现状;对策;前景1我国牦牛的发展现状1.1牦牛的分布牦牛是中国的主要牛种之一,仅次于黄牛、水牛而居第三位。

牦牛自古至今是青藏高原牧区的优势种家畜和当家畜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牦牛是牛属动物中,能适应高寒气候而延续至今的珍稀畜种资源,是世界动物中地理分布很有限的少数家畜之一。

全世界现有牦牛1 400多万头,大都分布在中国青藏高原及其周围海拔3 000m以上的高寒地区。

除中国外,与我国毗邻的蒙古、原苏联中亚地区以及印度、不丹、锡金、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家均有少量分布[1]。

我国是世界牦牛的发源地,全世界90%的牦牛生活在我国青藏高原及毗邻的6个省区。

其中青海490万头,占全国牦牛总数的38%,居全国第一;西藏390万头,占30%,居全国第二;四川310万头,占23%,居全国第三;甘肃88万头,占7%,居全国第四;新疆17万头,占1.30%,居全国第五;云南5万头,占0.40%,居全国第六。

1.2牦牛的习性牦牛是一种极耐寒而不耐热的家畜,一般生活在年均温在-3~3 ℃的地区。

随海拔的升高牦牛数量增加,大量集中在海拔3 000~5 000m的地区。

适应年降雨量500~700mm、相对湿度50%~65%、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的半湿润气候。

适应日照长、太阳辐射强、全年无绝对无霜期、植物生长期短,其它牛种难以生存的高海拔、低气压、冷季长、暖季短、严寒缺氧、牧草生长差的严酷的高寒草甸自然环境[2]。

牦牛体形防寒保暖,体躯紧凑,颈短耳小,皮厚表面积小;汗腺机能极不发达,被毛长度、细度不等且随季节变化,体侧及下部裙毛密而长,可御寒防湿,适宜寒冷气候。

胸廓大,心胸发达,气管粗短,红细胞大,血红蛋白含量高,呼吸、脉搏快,适应高原缺氧环境。

嘴巴宽大、嘴唇灵活,能啃食矮草;蹄质坚实且有软垫,善走陡坡、沼泽、雪山、激流;性情温顺,反应灵敏,建立的条件反射比较巩固,容易调教;抗病力强、抗逆性强、合群性强、食性广、耐饥渴、耐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

应用胚胎工程技术快速扩繁天祝白牦牛的试验研究

应用胚胎工程技术快速扩繁天祝白牦牛的试验研究

应用胚胎工程技术快速扩繁天祝白牦牛的试验研究应用胚胎工程技术快速扩繁天祝白牦牛的试验研究背景介绍:天祝白牦牛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珍稀种群,受到了广大人们的关注。

然而,由于其繁殖能力低下及繁殖周期长,天祝白牦牛的数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因此,研究人员积极探索应用胚胎工程技术来提高天祝白牦牛的繁殖速度,以便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一珍稀资源。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应用胚胎工程技术来实现天祝白牦牛的快速繁殖,并评估其对保护和利用天祝白牦牛种群的潜力。

材料与方法:研究选取了一对优良品种的交配双亲作为实验对象,经过超排技术获取广泛种源的天祝白牦牛受体母牛。

然后,通过超声波检测生理发情期,使外源性荷尔蒙模拟牛体产生高水平的卵泡刺激激素,调节受体母牛的排卵时间。

随后,通过人工授精方式使用优质冻精进行受体母牛的受精,最终获得天祝白牦牛的受体母牛胚胎。

研究结果:经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和观察,我们成功获得了多个受体母牛的胚胎。

在经过胚胎转移到适宜环境后,胚胎成功地发育并产下了健康的后代。

讨论与结论:通过应用胚胎工程技术,我们成功实现了天祝白牦牛种群的扩繁目标,提高了繁殖速度。

与传统繁殖方法相比,胚胎工程技术可以有效地利用珍稀资源的生殖能力,缩短了繁殖周期。

这也为天祝白牦牛的种质保存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胚胎工程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加速天祝白牦牛的繁殖速度,但在实践中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技术研发和实施,对研究人员的要求也很高。

其次,胚胎工程技术可能带来一些生物伦理和社会伦理问题,对此需要充分考虑并解决。

总的来说,应用胚胎工程技术快速扩繁天祝白牦牛的试验研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这不仅带来了对天祝白牦牛种群的有效保护和利用,还为类似其他珍稀物种的繁殖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胚胎工程技术,推动天祝白牦牛的种群繁殖健康发展,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生态保护综上所述,通过应用胚胎工程技术,我们成功实现了天祝白牦牛种群的快速扩繁,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中国牦牛品种(类群)的遗传资源、生态特性、繁殖、饲牧管理与利用(1)

中国牦牛品种(类群)的遗传资源、生态特性、繁殖、饲牧管理与利用(1)

牦牛 , 藏语“ 雅克” , 是 中国青藏 高原高 山高寒 荒漠地区适应高寒气候而延续至今 的特产牛种 , 属 珍奇稀有 自然资源、 生态资源 、 经济 资源和畜种资 源, 这种青藏高原独有的景观动物分布于青海 、 西 藏、 四川 、 甘 肃 西北 部 、 云南 、 新疆南部等省( 自 治区) 。 牦 牛起 源于 中 国 , 主产 于 中 国。在 中国华北 和 内蒙古等地 发现 了新生 代、 第 四纪更新 世 ( 距 今
成功。
牦 牛这一 极具 难得 的宝贵基 因的物种 , 几 乎集
各 种家 畜 的产 品 、 性能于一身 , 有 了牦 牛 就 等 于有
了各种家畜 , 它是饲牧地区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资
料 和 生 产 资料 。在 中 国 , 牦 牛 更是 青 藏 高 原 、 高寒 草 地牧 区畜 牧 业 经济 中不 可 缺 少 的 重要 畜 种 。它
数的 9 5 %以上 。
牦 牛是 中 国西北 、 西南 高寒 地 区牧业 的重要 支 柱, 它 为其产 区各 族人 民( 主要 是藏 族 ) 提 供奶 、 肉、 毛、 绒、 皮、 燃 料 能 源 等 生 活 必 需 品 和 备 鞍 骑 乘 代
康定以南一带 , 他们 自称为“ 木雅” , 即牦牛国, 其牦 牛饲 牧业甚 为 发 达 。牦 牛 进 入新 疆 维 吾 尔 自治 区 天山、 阿尔 泰 山 区饲 养 的历史仅 有 百年左 右 。据记 载, 1 8 9 0年那里 的人们从西藏购买 1 0 0 余 头公 、 母 牦牛 , 先在 天 山 中部 巴音 郭楞 蒙古 自治 州 和静县 驯 养繁 殖 , 再 逐渐 扩展 到 阿尔泰 山 和整个 天 山适宜 牦
牛饲 牧 的地 区 。2 0世纪 7 0年代末 至 8 0 年 代初 , 牦 牛开 始 进 入 华 北 低 海 拨 1 5 0 0~1 8 0 0 m的 寒 冷 地

中国牦牛产业现状

中国牦牛产业现状

耗牛是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的特有牛种,是惟一能够充分利用青藏高原草地资源进行动物性生产的优势畜种和特有的遗传资源。

它以对高海拔地带严寒、缺氧、缺草等恶劣条件的良好适应能力而成为高寒牧区不可替代的生产生活资料,可提供奶、肉、毛、绒、皮革、役力、燃料等生产、生活必需品,在高寒牧区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社会、经济地位。

中国是耗牛的主产国,占世界总数1400万头的92%,分布于青海(470万头),西藏(415万头),四川(397.1万头),甘肃(112万头),新疆(25万头),云南(5 万头)。

蒙古是世界上第二个耗牛较多的国家,有耗牛70.95万头,占世界耗牛总数的5%,其余分布在吉尔吉斯、哈萨克、尼泊尔、印度等;此外,不丹、锡金、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也有少量耗牛分布。

耗牛分布区域辽阔,由于主产地的地理生态条件、草地类型、饲牧水平、选育程度、社会经济结构等不同,致使耗牛在体态结构、外貌特征、生产性能、利用方向等方面有所差异。

形成中国耗牛的11个优良类群和一个培育品种大通耗牛、青海高原耗牛、环湖耗牛、长毛耗牛、甘肃天祝白耗牛、西藏亚东耗牛、西藏斯布耗牛、西藏高山耗牛、新疆巴州耗牛、四川九龙耗牛、麦洼耗牛、云南中旬耗牛。

耗牛对高寒草原高度的适应性,具有肉、乳、毛、役兼用的多种经济用途。

1耗牛产品的特点耗牛是青藏高原不可替代的牛种。

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牧草生长期短、辐射强、气压低,耗牛在此生态条件下能正常生产和繁衍。

并具有乳、肉、毛、役兼用的多种经济用途。

与其他培育品种不同的生产性能和特点,在高寒草原终年放牧无补饲,生产和繁殖具有季节性。

产肉性能:耗牛体重220〜350kg ,屠宰率50%,肉蛋白质21%〜22%,脂肪2%〜3%。

耗牛肉暗红色,肌肉纤维粗。

耗牛肉质鲜美,具有高蛋白(比黄牛高58.7% ),低脂肪(比黄牛低69.8% ),低热量(比黄牛低19.7% ),多氨基酸(比黄牛多2种)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论文通过对大量的资料和论文查阅、分析和总结,以牦牛资源近十几年研究和生产为线索,从牦牛的资源研究现状、生态生理生化、遗传、种间杂交、本品种选育、野牦牛资源及利用、生产性能、营养及饲养管理、产品品质分析和开发利用以及牦牛疾病等研究内容着手,较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我国牦牛科学近十几年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牦牛科研和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解牦牛科学发展及对今后牦牛科研和生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牦牛资源;生理生化;遗传育种;饲养管理;生产性能;开发利用中图分类号:Q959.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037(2001)06-0564-07 牦牛科研工作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才开始正规起步,这时主要进行的大多是有关各省的牦牛资源状况调查、基础生理生化指标、牦牛和普通牛种间杂交等方面的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牦牛科研的重视,牦牛各学科发展速度较快,到 90 年代,已经进行了牦牛染色体、血液蛋白(酶)多态性、遗传标记、胚胎移植、基因组文库构建等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试验和研究,十几年来,已完成的重要研究内容有:我国 11 种地方优良类群普查,39 种生理生化指标,杂种牛商品奶生产配套技术,牦牛、野牦牛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牦牛冻精制作和应用成功,野牦牛、家牦牛染色体组型比较研究,牦牛血、绒开发利用研究,血液蛋白(酶)多态性的研究,犏牛一代雄性不育研究有一定的进展,烈性、爆发性传染病得到控制,常见传染病、寄生虫病研究进展较快。

1 牦牛资源普查在研究中国古代牦牛 ( 曾文琼等,1981) 和牦牛的起源、驯养及地理分布[1]的基础上完成了我国青海高原牦牛、环湖牦牛、长毛牦牛,青海白牦牛(马有寿等,1989),西藏嘉黎牦牛、帕里牦牛、斯布牦牛(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队,1973~1976[2];西藏畜科所,1998),四川九龙牦牛[3]、麦洼牦牛(蔡伯凌,1981),新疆巴州牦牛(尕拉等,1983),云南中甸牦牛(刘国梁,1980;和绍禹,1998[4])11 个我国地方优良牦牛类群和西藏的门堆牦牛(杨复池,1980)、隆子牦牛(卫学承,1981)、彭波牦牛(马宗祥,1981),新疆和静牦牛(周裔清,1980)、哈密牦牛(将兹文等,1985) 甘肃天祝白牦牛、河曲牦牛、碌曲牦牛(陆仲辚,1981) 以及四川红原牦牛[5]等当地重要牦牛类群的资源调查,较全面而系统地了解了中国牦牛地方优良类群的数量、分布、产地自然生态环境、品种形成历史、外貌特征、生态适应性、生产性能利用状况以及资源开发前景,为牦牛的改良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资料。

[!--empirenews.page--]2 生态生理生化牦牛与特定的高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理生化指标具有不同于其它畜种的特异性,多年来,牦牛生理生化的研究比较活跃,各地分别对中甸牦牛(孔瑞琼等,1981)、青海牦牛(黄祥柱,1981)、新疆牦牛[6]、西藏嘉黎牦牛、帕里牦牛、斯布牦牛(西藏畜科所,1998)、凉山牦牛[7]进行了基础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同时对牦牛的血液生化成份如血清蛋白质(周乃祥等,1989)、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张学舜等,1985)、血红蛋白质(赵丙尧等,1986)、血清氨基酸[8]等进行了研究,总结了中国牦牛生理生化指标[9]和不同年龄牦牛生理指标和变化[10]。

在繁殖生理方面,刘辉等[11]进行了公牦牛生殖生理研究、睾丸日产量定量组织学测定[12],青海牧科院 (1986) 研究牦牛精液理化特性,闫萍等[13]对牦牛睾丸附睾 LDH 同工酶表达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牦牛精子发育成熟过程及特征,邱宗权[14]、崔燕等[15]进行了母牦牛生殖器官组织学研究,对公牦牛适时采精、母牦牛的人工输精等有重要的意义。

母牦牛的生殖生理、尤其激素内分泌、调节以及应急条件下生殖生理变化仍研究得较少。

罗晓林等[16]用 RIA 方法对 1~24 月龄家牦牛和野牦牛的 INS、GH、T、P4、17β-E2 进行了测定,了解了牦牛发情周期这几种激素的变化和趋势,对野牦牛和家牦牛繁殖生理的差异和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

在泌乳生理方面,郑才玉等[17]报导牦牛具有不同于其它牛种的泌乳生理特征,并且因季节不同而有差异。

蔡立[18]、邱宗权[14]对牦牛的生殖器官进行了最初的研究,提出了牦牛子宫颈的特殊构造和特征,较系统地了解了我国牦牛生理生化特征,对牦牛的引种、疾病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3 遗传70 年代后期,各地开始进行牦牛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初期研究是有关牦牛的染色体、染色体组型比较等研究。

80 年代以后,研究较多的是牦牛血液蛋白多态性的研究,已经发现牦牛血液中有多种蛋白和酶具有遗传多态性。

牦牛血红蛋白 (Hb) 多态性的研究结果表明 Hb 遗传机制受 HbA、HbB2 个等位基因的控制,表现出AA、BB、AB 3种基因型,麦洼牦牛[19]具有 Hb 遗传多态性;西藏牦牛[20]有些群体有 Hb 多态性,有些则无;青海牦牛(张才俊等,1988)、天祝白牦牛(门正明,1989)、麦洼牦牛[!--empirenews.page--][21]无 Hb 多态性。

对牦牛的血清运铁蛋白 (Tf) 近年研究最广泛[22、23],研究结果表明,Tf 多态性是受 TfA、TfD、TfE 3个等显性复等位基因控制,有 AA、DD、EE、AD、AE、DE 6种基因型,其中 TfD 和 DD 为优势基因和优势基因型,多数牦牛 Tf 具多态性,但天祝白牦牛 Tf 呈单态。

魏雅萍[24]等对含野血牦牛的 Tf 多态性研究表明,1/2、1/4 野血牦牛的 Tf 位点多态性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与大通牦牛(Tf 位点存在多态性,以 TFDD 基因型和 TFD 等位基因占绝对优势)无显著差异。

陈智华[20]和门正明 (1998) 分别对西藏牦牛和天祝白牦牛进行了血清白蛋白 (Alb) 多态性的研究,西藏牦牛 Alb 有多态性受 AlbA、AlbB 2个等显性基因控制,表现为 AA、BB、AB 3个基因型,其中 AlbA 和 AA 为优势基因和优势基因型;天祝白牦牛、麦洼牦牛 Alb 无多态性。

张才俊等[25]研究牦牛血清淀粉酶 (Am) 认为,牦牛 Am 受 Am1A、Am1B、Am1C 3个等显性复等位基因控制,表现为 BB、YY、CC、BY、BC、YC 6个基因型,但对这一结果目前仍有争议。

钟光辉等[24]报道,麦洼牦牛的 Am 无多态性。

陶莉等[26]对牦牛的血清碱性磷酸酶 (Akp) 多态性的研究,认为牦牛的 Akp 受 Akps、AkpO、AkpF 3个等位基因控制,形成 SS、OO、FF、SO、SF、OF 6个基因型。

目前对该领域的研究多集中在分析和识别牦牛各蛋白质基因位点和基因型,对用于育种上研究较少,同时对某些蛋白多态性判型标准也不统一,因此,尽管牦牛的血液蛋白多态性在研究群体遗传变异上显示出较形态特征描述更准确,较细胞水平的分类更直观且易判断型的优点,但所得的各座位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是以随机交配的孟德尔群体为前提,现饲养牦牛多为小群体,存在选择压力下一些功能性酶发生突变的个体被淘汰的可能,所以,即使血液蛋白基因座位广泛分布在每条染色体上也不可能完全代表整个基因的多样性[27]。

故血液蛋白多态性作为遗传标记用于中国牦牛类型划分、遗传资源评价仍需从不同层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完善。

Tu Zhengchao等[28]对我国 7 个类群牦牛的基因多样性研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平均群体杂合性为 0.015,平均群体基因差异系数为 0.0313,从血液蛋白电泳可以看出,中国牦牛的基因多样性较贫乏。

Zhong Jincheng等[!--empirenews.page--][29]对我国牦牛遗传多样性研究表明,我国牦牛的体形、外貌、血液蛋白、染色体特征、DNA 分子具有多样性,是我国乃至世界牦牛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但目前我国对牦牛遗传多样性、开发利用潜力的研究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牦牛遗传多样性,尤其是 DNA 分子多层次水平上的多样性的深入研究对今后中国牦牛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4 种间杂交50 年代开始,我国牦牛产区开展普通黄牛 (Bos taurus)种和牦牛的种间杂交,70~80 年代,先后在青海、四川、甘肃、新疆及西藏的部分地区(昌都、林芝、拉萨等)用普通牛改良当地牦牛,以提高生产性能成为主要方向。

先后用海福特[30]、黑白花、西门达尔[31]、安格斯、夏洛来、科斯特罗姆牛[32](或冻精)等与当地牦牛杂交,并且筛选出比较理想的种间杂交组合方案,但由于杂交一代雄性不育,很多优良基因无法固定,对杂交一代雄性不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如郭爱朴、陈文元等[33]认为犏牛的雄性不育是由于公犏牛 Y 染色体与 X 染色体之间的固有平衡被打破的结果,而钟金城等[34]认为牦牛与普通牛在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上多个基因位点上存在遗传差异,导致公犏牛在这些基因位点上平衡失调而引起不育。

周继平[35]等研究牦牛远缘杂交后代减数分裂与雄性不育的关系,得出 F1、F2、F3 代杂种公牛的部分精母细胞能够完成减数分裂全过程,直至出现精子,减数分裂精子发生状况逐代有所改善,但产生的精子多为畸形或缺损,牦牛远缘杂交雄性不育的多样性与不育的渐进性不仅表现在世代间,而且表现在同一世代的不同个体间。

总之,尽管对杂交一代雄性不育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目前尚未得到具有说服力的、能证实的理论依据。

5 本品种选育本品种选育是提高牦牛生产性能、防止品种退化的有效途径,尤其在青藏高原不宜饲养黄牛或普通牛的高海拔牧区,本品种选育是优化畜种的惟一途径。

生产中常用不同优良生态类型公牦牛(或冻精)来改良当地牦牛。

九龙牦牛、甘肃天祝白牦牛、麦洼牦牛经过本品种选育[36]各生产性能指标都较高。

西藏林周牦牛选育场分别用帕里牦牛、斯布牦牛改良彭波牦牛,效果显著[37]。

陆仲辚等[38]用九龙牦牛选育甘、青牧区牦牛,由于九龙牦牛引入的生态条件与原产地差异较大,对当地牦牛在生长发育及生产性能方面无显著的改良作用,这说明利用环境差异改良牦牛是无法达到改良目的的。

因此,在本品种选育过程中,引种(冻精)应重视区别类群差异的真正原因,以防选育失败。

6 家、野牦牛杂交[!--empirenews.page--] 野牦牛是我国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源。

近来研究野牦牛的报道较多,其中朴仁珠[39]研究和总结了我国野牦牛分布区域、分布密度、种群数量及存在的问题,得出目前中国野牦牛总头数为 15000~20000 头,分布面积 466000km2,分布区已被割成 5 个较孤立的区域,整个种群呈急剧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①人类干扰;②人类直接捕杀;③牧地的侵占;④恶劣气候与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