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全文(附白话文对照,完美版)收藏起来慢慢看!
《孙子兵法》第一章:始计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和宗庙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了解的。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诡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译文】所以,要以如下五个根本方面的因素为基础,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
这五个根本方面即: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要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可与君主死生与共而无违疑之心。
所谓“天”,就是指昼夜、寒暑与四时节令的变化。
所谓“地”,就是指道路的远近、地势之险厄平易、开阔狭窄与高低向背等地理条件。
所谓“将”,就是要求将帅要具备智谋、信实、仁爱、勇敢和严明等五种品格。
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分管理与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
凡属上述五个方面的事,身为将帅,都不能不过问。
了解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
3、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所以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哪一方的君主开明?哪一方的将帅贤能?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公正严明?我们根据上述情况,就可预知谁胜谁负了。
4、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译文】将帅如能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取胜,就把他留下;如不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失败,就把他辞去。
【《孙子兵法 十三篇》原文及译文】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始计第一【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孙子兵法》原文与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与译文作者:孙武始计第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始计篇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观察和对待。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分析,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
(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
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因此可以叫他们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存二心。
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四时节候的变化。
地利,就是指高陵洼地、远途近路、险要平坦、广阔狭窄、死地生地等地形条件。
将领,就是指智谋、诚信、仁慈、勇敢、严明。
法制,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管理、军需的掌管。
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都不能不知道。
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的就不能打胜仗。
所以要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
(这七种情况)是:哪一方君主政治开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士兵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我们依据这些,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孙子兵法》介绍
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14
北
海 荷 兰
英
国
比 利
B
时
德 国
A C
法
巴黎
2013-10-28
国
南京林业大学
马健
15
2013-10-28
南京林业大学
世界第一兵书” “百世兵家之师”
“东方兵学的鼻祖”
《 孙 子 兵 法 》 在 日 本
7
二、《孙子兵法》的影响
第一个用欧洲文字翻译《孙 子兵法》的是曾在中国居住了43年的 法国神父阿米奥(中文名为王若瑟), 他把《孙子十三篇》等中国兵书翻译 成法文,以《中国军事艺术》为书名 于1772年出版。
——《计篇》
2013-10-28
南京林业大学
马健
12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
攻其不备,出其不
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计篇》
2013-10-28 南京林业大学 马健 13
三、《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
1. 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备战、备荒、为人民”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国庆60周年大阅兵 1964年10月中国
8
二、《孙子兵法》的影响
B· 利德尔· H· 哈特
“《孙子兵法》是研究战争的最佳入 门捷径,又是深入全面地研究战争问题时 经常要参考的宝贵资料。” 蒙哥马利建议将《孙子兵法》 作为世界所有高等军事学府的教材。
2013-10-28 南京林业大学 马健 9
《孙子兵法》对其它行业的 影 响
文学家:“不朽不灭的大艺术品” 哲学家:“人生的哲学” 政治家:“政治秘诀、外交教科书” 医学家:“治病之法尽之矣” 商人和管理学家:必读教材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第一章:计篇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释:兵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生死存亡,必须认真研究。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注释:研究兵法需要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道、天、地、将、法。
)3.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
(注释:道是指国家和人民之间建立起共同认可的信任关系,只有建立了这种信任,人民才会不惧生死,为国家献身。
)4.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注释:天包括了阴阳、寒暑、时制等自然因素。
)5.地者,制高、正深、远近、难易、广狭、死生也。
(注释:地包括了制高、正深、远近、难易、广狭、生死等地理条件因素。
)6.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注释:将包括了智慧、信任、仁爱、勇气、严格等领导者的素质。
)7.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注释:法包括了曲制战术、官方陆军的运动路线、主要使用的兵器等规则。
)第二章:作战篇1.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乘之国,十万之师,始得用兵,以保其国利,无误者,此亦重计也。
(注释:使用兵法需要大军、武器、士兵等条件,不可小觑。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度,二曰称,三曰数,四曰胜,五曰治。
(注释:用兵法需要考虑度量、准确计算、胜利的前提条件。
)3.地生矣,可以长久也;地死矣,可以亡身也。
故不善见其民之始,不善知其所终。
(注释:地理条件的好坏决定了国家的生死存亡,只有对地理条件有准确的认识,才能保证国家的长久。
)4.凡将有五危:矜、寇、援、暴、哀。
(注释:将领容易面临的危险分别是:矜夸、敌寇、敌援、士气的动摇和哀悼的情绪。
)5.地形有四势:难、疾、险、远。
(注释:地形分为难以攻克、迅速可取、险要和远近等四种情况。
)附件:《孙子兵法》原文+注释详细解析,请见附件。
附录:法律名词及注释1.兵:指军队或武装力量。
孙武《孙子兵法·九变篇》原文译文及注释
孙武《孙子兵法·九变篇》原文|译文及注释《孙子兵法·九变篇》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一篇散文。
其中,孙子是借地理位置的变化,提醒人们战争中各种情况都在变化。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孙子兵法·九变篇》原文作者:孙武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
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
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
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译文及注释•译文孙子说:用兵的原则,将接受国君的命令,召集人马组建军队,在难于通行之地不要驻扎,在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要与四邻结交,在难以生存的地区不要停留,要赶快通过,在四周有险阻容易被包围的地区要精于谋划,误入死地则须坚决作战。
有的道路不要走,有些敌军不要攻,有些城池不要占,有些地域不要争,君主的某些命令也可以不接受。
所以将帅精通“九变”的具体运用,就是真懂得用兵了;将帅不精通“九变”的具体运用,就算熟悉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
指挥作战如果不懂“九变”的方法,即使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部队的战斗力。
智慧明达的将帅考虑问题,必然把利与害一起权衡。
在考虑不利条件时,同时考虑有利条件,大事就能顺利进行;在看到有利因素时同时考虑到不利因素,祸患就可以排除。
因此,用最另人头痛的事去使敌国屈服,用复杂的事变去使敌国穷于应付,以利益为钓饵引诱敌国疲于奔命。
所以用兵的原则是:不抱敌人不会来的侥幸心理,而要依靠我方有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不抱敌人不会攻击的侥幸心理,而要依靠我方坚不可摧的防御,不会被战胜。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第一章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释:孙子认为兵是国家的大事,关乎生死存亡,因此必须仔细研究。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注释:为了研究兵法,必须考虑五个要素:道、天、地、将、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
注释:道指的是君主与民同心同德,众人齐心协力。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注释:天指的是自然界的变化,包括阴阳、寒暑、时间等。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注释:地指的是战场的地形地势,包括远近、险易、广狭等。
将者,智、信、勇、严、毅也。
注释:将指的是统帅军队的将领,需要具备智慧、信誉、勇气、严格和毅力等品质。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注释:法指的是灵活运用各种策略、遵循军事规章、善于运用兵器等。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注释:掌握了这五个要素,就能取得胜利。
不了解这些,就会失败。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注释:因此,要通过科学的计算方法,分析各种情况。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注释:要问:谁才有高明的策略?将领谁才有能力?天地谁能得到利益?法令谁能执行得好?兵力谁才更为强大?士兵谁更为训练有素?赏罚谁更明确?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就能知道胜负。
将听吾计者胜,不听吾计者败,不用我计者,又败于吾计。
故将听吾计者,虽千人之敌,必有朝食者矣。
将不听吾计者,虽以当战胜,败之必矣。
注释:如果将领听从我的计策,就能取得胜利。
不听我的计策就会失败。
就算不听我的计策,如果敌军也不采纳我的计策,必然会战败。
校计而索情,将无困于赂廷之奇,草野之盟,布施之力,而劳于旷野之中。
注释:通过计算和情报搜集,将不会陷入赂廷之间、束缚于盟约,也不会受制于施舍之力,从而在战场上疲于奔波。
故五兵之全,五变之胜,是生存之道,死亡之地,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13篇主要内容
孙子兵法13篇主要内容第一篇《洞察》:窥探四象、守成军法、百万计算。
第二篇《地利》:把握地形、攻守取乘、决定兵的胜败。
第三篇《天时》:以气候为主、选择有利时机。
第四篇《作战得胜》:上兵立计、统一领导、出其不意。
第五篇《守为主要》:正视守防、熟悉堡垒、坚定信心。
第六篇《遣兵为虑》:看深虑远、择其利害、堪以送役。
第七篇《学兵之礼》:识兵谋士、训练士卒、奉行法式。
第八篇《引兵为计》:领导动摇、谋求机势、分兵攻城。
第九篇《布阵为战》:重视克制、避开街头、深入密林。
第十篇《偷渡为途》:决胜河山、洞悉移动、抓住机会。
第十一篇《运筹帷幄》:使用智谋、调和多方、获取战果。
第十二篇《速战速决》:把握划分、分歧是非、争取最大利益。
第十三篇《因地制宜》:运用地理、变更布置、趋利避害。
孙子兵法十三篇及解说
孙子兵法十三篇及解说计篇①第一[原文]孙子曰:兵②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③,校之以计而索其情④: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⑤。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⑥。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⑦。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⑧。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⑨。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⑩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大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⑾,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⑿,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⒀也。
兵者,诡道也⒁。
故能而示之不能⒂,用而示之不用⒃,近而示之远⒄,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⒅,实而备之,强而避之⒆,怒而挠之⒇,卑而骄之(21),佚而劳之(22),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23),不可先传也(24)。
夫未战而庙算(25)胜者,得算多(26)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注释]①计:计算、计划、计谋、计策等。
这里指战争前的计策。
②兵:兵器、兵士、军队、战争等。
这里指战争。
③经之以五事:五事指道、天、地、将、法,这五个方面都属于决定战争胜败的基本因素。
经,量度,这里是分析研究的意思。
④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比较敌对双方的各种条件,从中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
校,通“较”,比较;所谓“计”,指“主孰有道”等“七计”。
⑤不畏危:不害怕危险。
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此句为:“民弗诡也。
”⑥阴阳、寒暑、时制:阴阳,指昼夜、晴雨等天时气象的变化。
寒暑,指寒冷、炎热等气温的不同。
时制,指四季时令的更替等。
⑦远近、险易、广狭、死生:路程的远近、地形的险阻或平坦、作战地域的宽广或狭窄、地形是否利于攻守进退。
死生,指地形上的死地和生地。
《孙子兵法36计》详解(完整版) 永久收藏,终生研读!
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译: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译:使敌人相信我方,并使其麻痹松懈,我则暗中策划,充分准备,一有机会,立即动手,使他来不及应变,这是暗中厉害,表面柔和的策略。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译:当局势发展有所损失的时候,要舍得局部的损失,以换取全局的优势。
《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
《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兵书,作者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战略家孙武 (公元前 544 年 - 公元前 496 年)。
这部书总共包含 13 篇,涵盖了战争的方方面面,从军队组织、指挥、布阵,到军事战略、策略、谋略,都有详细的论述。
以下是《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1. 兵者诡道:孙子兵法的第一个原则是“兵者诡道”,即战争中要善于伪装、欺骗、引诱敌人,出奇制胜。
2.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的第二个原则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即要了解自己和敌人的情况,制定合适的战略和策略,以确保安全。
3. 以逸待劳:孙子兵法的第三个原则是“以逸待劳”,即在战场上要选择有利的地形和时机,避免与敌人在疲劳、士气低落的情况下作战。
4. 无战而胜:孙子兵法的第四个原则是“无战而胜”,即通过谋略、策略和外交手段,不通过战斗就取得胜利。
5. 用人所长:孙子兵法的第五个原则是“用人所长”,即要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和优点,制定合适的战术和策略。
6. 必死则生,幸而免者:孙子兵法的第六个原则是“必死则生,幸而免者”,即在战场上要有勇气和决心,不怕牺牲,也要有运气和机遇,才能取得胜利。
7. 金玉满堂:孙子兵法的第七个原则是“金玉满堂”,即战争中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和物资,包括金钱、物资、人力等,来取得胜利。
8. 勇而知耻:孙子兵法的第八个原则是“勇而知耻”,即在战场上要有的勇气和羞耻心,不要因为贪婪或自大而冒险或做出不当的行为。
9. 恭敬谦卑:孙子兵法的第九个原则是“恭敬谦卑”,即在战场上要谦虚、恭敬,尊重敌人和自己,不要自大和傲慢。
10. 以寡敌众:孙子兵法的第十个原则是“以寡敌众”,即在战场上要善于利用自己的劣势,避免与敌人在人数和力量上过于悬殊的情况下作战。
11. 疾而不乱:孙子兵法的第十一个原则是“疾而不乱”,即在战场上要保持冷静和清醒,不要因为紧张或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12. 齐国为雄:孙子兵法的最后一个原则是“齐国为雄”,即在战场上要善于利用各种策略和手段,不择手段地取得胜利。
《孙子兵法》的相关知识点
《孙子兵法》的相关知识点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著作的经典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
的军事著作之一,被誉为“兵学圣典”。
以下是《孙子兵法》的相关知识点:
1. 作者:《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他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将领
和军事家。
2. 内容:《孙子兵法》共有十三篇,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
火攻篇和用间篇。
3. 核心思想:《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
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它强调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必须慎重
对待,要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战略和战术。
4. 战略思想:《孙子兵法》提出了许多战略思想,如“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以逸待劳”、“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
5. 影响:《孙子兵法》不仅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而且对世界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广泛
传播于世界各地,被许多国家的军事家所借鉴和运用。
《孙子兵法》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军事著作,它的思想和战略对今天的军事、商业和个人生活仍然具有启示作用。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法著作,深刻总结了春秋时期各国交战的丰
富经验,集中概括了战略战术的一般规律。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历代卓越的军事思想,特别是丰富多彩的军事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战策;是对我国古代兵家
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第三计借刀杀人第五计趁火打劫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第九计隔岸观火第十一计李代桃僵第三套攻战计第十三计打草惊蛇第十五计调虎离山第十七计抛砖引玉第四套混战计第十九计釜底抽薪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第五套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第六套败战计第三十一计美人计第三十三计反间计第三十五计连环计第八计
暗度陈仓第十计笑里藏刀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第十八计擒贼擒王 第二十计浑水摸鱼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第三十二计空城计第三十四计苦肉计第三十六计走为上
三十六计原文及翻译
计谋的理论概括和军事谋略提纲挈领式的汇集。
总说三十六计
第二计围魏救赵第四计以逸待劳第六
计声东击西。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也是世界军事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它的主要军事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是《孙子兵法》的开篇之语,强调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必须高度重视。
战争涉及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掉以轻心。
因此,孙子强调要对战争进行全面的考察和深入的研究,以确保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二、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认为,在战争中,了解敌人和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了解敌人的情况和自己的实力,才能制定正确的战略和战术,从而避免失败。
这也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之一。
三、兵者,诡道也孙子认为,战争是一种诡诈的行为。
在战争中,要用诡计和欺骗的手段来迷惑敌人,使敌人产生错误判断,从而取得胜利。
因此,孙子强调要善于使用计谋和策略,以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四、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孙子认为,战争是一种不断变化的行为,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律可循。
因此,要根据敌情和战场情况的变化,灵活地制定战略和战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
这也是《孙子兵法》的又一个核心思想。
五、用兵之道,攻心为上孙子认为,战争不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心理的较量。
因此,他主张要用攻心为上的策略来战胜敌人。
通过心理战和其他手段来影响敌人的情绪和士气,使敌人失去斗志和信心,从而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六、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孙子认为,将领在战争中要有独立的决策权和指挥权。
如果一切都要听从君主的命令,那么就会束缚将领的手脚,使得将领无法根据战场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因此,将领应该在遵循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有一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七、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这是《孙子兵法》中关于战斗力的论述。
孙子认为,战斗力是由士气、勇气、决心和训练等因素组成的。
只有通过严格的训练和培养,才能使军队具备强大的战斗力。
同时,孙子也强调了战斗力的发挥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指挥体系和战术配合。
八、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这是《孙子兵法》中关于战术的论述。
军事理论《孙子兵法》
势篇
正 合 奇 胜 奇 正 相 生
虚实篇 军事篇
避 实 击 虚 攻 其 必 救 以 迂 为 直 四 治 战 法
通 于 九 变
杂 于 厉 害
篇 行军篇
与 众 相 得 合 文 齐 武
地形篇
知 地 知 天
九地篇
因 地 制 宜
并 敌 一 向
•
《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 的奠基作和代表作,作为世界上最早形成战略 的奠基作和代表作, 思想体系的兵学专著,比国外最早的军事著作— 思想体系的兵学专著,比国外最早的军事著作—
—古希腊的《远征记》(色诺芬著)早一百多年,比古 古希腊的《远征记》 早一百多年, 罗马的《谋略例说》 早近六百年。 罗马的《谋略例说》(弗龙廷著)早近六百年。
攻心为上
1、(原文)故三军可夺气,将 原文)故三军可夺气,
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 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 暮气归。 暮气归。
2、(译文) 、(译文) 译文
所以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挫伤其锐气, 所以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挫伤其锐气,对于敌人的将 军可以动摇其决心,初战时士气饱满;过一段时间, 军可以动摇其决心,初战时士气饱满;过一段时间,就逐渐懈 到了最后,士卒就会气竭思归。 怠;到了最后,士卒就会气竭思归。
因此,知彼知己和先胜后战,是百战不殆的关键所在。 因此,知彼知己和先胜后战,是百战不殆的关键所在。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仅仅知道自己 的情况来判断解决问题的取舍方法, 的情况来判断解决问题的取舍方法,成功的概率大 约只有50%;盲目行事,每战必殆. 50%;盲目行事 约只有50%;盲目行事,每战必殆.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注:以下内容为孙子兵法原文和注解。
由于篇幅较长,建议可分开阅读。
一、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孙武认为,兵是国家的大事,关乎到国家的生存,需要高度重视。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注:要思考五件事情:①道:指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②天:指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③地:指敌我双方所处的地理环境;④将:指领导战争的将领;⑤法:指执行战争的条例和方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终身不与民争利,夫何必智为!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注:只有领导得到民众的支持,才有可能成功。
领导者要不求私利,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天、地的环境也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领导者要了解环并善加利用,才能获胜。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和民、修省也。
注:将领应该具备智慧、信誉、仁爱、勇气和严格的纪律。
法律制度应该能够适应不同的情况和环境,并与民众相协调。
领导者还应该常常总结经验教训,修正过失,使自己和部队得到进步。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注:领导者了解五个事情的重要性,将会取得胜利,不知道五个事情的重要性,就会失败。
故兵贵胜,不贵久。
不故而能取敌者,其勝人矣。
注:战争追求胜利,而不是拖延时间。
久不可复,故明君合于租税之民,致之以死力,而后可与敌持久之战。
不合于租税之民,而令之与敌持久之战,必敝帚千金,而后能有为者。
注:如果国家财政不充裕,国家就不能与敌人进行持久战。
这就必须在国家建立起强大的税收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人民投身于保卫祖国的战争,才能打赢持久战。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得地,不知山林、隘塞、湍澗之形者,不能得财,不得其资而用兵者,是谓亡国。
注:领导者不了解敌人的策略和情况,不了解地形和环境,不了解国家的经济力量和兵力,就不能打赢战争。
孙子兵法全文阅读-孙子兵法译文及全文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阅读-孙子兵法译文及全文翻译《孙子兵法》,它诞生于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书之首、兵学圣典。
《孙子兵法》对中国的历史占据了很重要的角色。
下面整理了《孙子兵法》的全文,让我们一起来回顾经典:《孙子兵法》完整版在线阅读:孙武始计篇《孙子兵法》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孙子兵法》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考察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
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
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
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
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
孙子兵法第一篇原文及译文
孙子兵法第一篇原文及译文《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著作,作者孙武(公元前544年-公元前496年)是中国军事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对后世的战争和军事组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书共有十三篇,每篇都涵盖了各个方面的战争策略和战术技巧。
下面是《孙子兵法》第一篇的原文及译文,以及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大事,关乎生死存亡的重要领域,不可不慎重地加以研究。
解读:这一段开篇的话语探讨了战争的重要性,将战争提升到了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认为对于战争,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译文:因此,以五个要素作为判断战争胜负的标准,用计算来测试这些要素,以确定战争的形势:第一是道,第二是天,第三是地,第四是将,第五是法。
解读:孙子强调战争的决胜因素有五个方面,即道、天、地、将和法。
这五个要素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原文: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与阳,寒与暑,时与治也;地者,远与近,险与易,广与狭,死与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于敌而不同,可取而用也。
译文:道,是指使人民与统治者保持一致,可以与之同生共死,而不受任何威胁;天,是指阴阳、寒暑的变化,以及时机和治理;地,是指远近、险易、广窄的地势,关乎生死;将,是指智慧、诚信、仁爱、勇气和严厉这些个人品质;法,是指根据敌情变化,灵活掌握战术,可借鉴运用。
解读:孙子提出了五个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这五个要素分别是统治者与人民的一致,天时地势,将领的智能和德才,以及灵活运用法则。
这些要素在战争中起着重要作用,需要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
通过以上对《孙子兵法》第一篇原文及译文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一篇主要提到了战争的重要性,以及决胜因素有道、天、地、将和法这五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者,诡道也
“兵者,诡道也”出自《孙子兵法·计篇》,其云:“兵者,诡道也。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我认为,使用诡道就是要在敌人的思维中形成一种假象,一种折射,或在想方设法让敌人进如不利的状态,最终,实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在敌人毫无防备的状态下去攻打它,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取攻打它。
能打要装作不能打,我认为,这是在己方不够强大的时候采用的一种欺骗战术,我不能百分之百的战胜你,我为什么要去攻打你呢?搞不好,能够取胜的机会和概率全变成0了,哦,与其这样,不如不打,不如“先为不可胜”,不如“以逸待劳”,让你的思维中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让你认为我就是永远没有打和打就不殆的条件,这样,我才能在时机成熟时,采用“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为什么呢,因为错误认识让敌方失去了为作战做好准备的意识,让敌方认为不可能,当然,己方一旦打,必定打就殆。
要打要装作不想打,我认为,如果己方的行为动向轻易让敌方知道了,敌人就会制定相应的对策,那么“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就泡汤了,所以,即使我要打你也不会让你知道,兵不厌诈嘛!要向近处要装作要向远处,要向远处要装作要向近处。
我认为,可以广义
的理解为包括对作战强度等进行相关欺骗的战术。
反正,己方的任务就是要在开始打之前在敌方的思维中形成一种折射,这种折射掩盖己方的真实意图,让己方最终可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对于贪利的敌人要用小利引诱它,这个太好理解和应用了,孙子兵法的《九变篇》再次提到利而诱之的观点。
对于力量充实的敌人,要注意防备它;对于兵力强大的敌人,要暂时避开它。
孙子兵法崇尚“避实而击虚”,我认为孙子兵法的精髓就是虚和实,其它观点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孙武在后面的篇幅中谈到“以十击一”等观点都是告诉我们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就是说要用己方强大的力量去攻打敌人弱小的力量,虚破则实减,弱亡则强消。
因此,我们在先为不可胜以后,还要努力去创造能够战胜敌人的条件。
对于休整得好的敌人,要设法使它疲劳。
我认为,使用扰乱战术,就可以使其疲劳,当然,扰乱之意在于使敌方疲劳或混乱,并不是让己方真打。
我认为,敌方疲劳就会出现混乱,己方就可以乱而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