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兹·卡夫卡百科名片
卡夫卡骑桶者
煤店老板夫妇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煤店老板夫妇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是不是作者批判的对象? 是不是作者批判的对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表现客观的真实. 表现客观的真实.
不是. 不是.
借不到煤, "我"借不到煤, 是因为交流的不成功. 是因为交流的不成功
这是因为交流方式的不恰当. 这是因为交流方式的不恰当.飞在 空中,煤店老板( 空中,煤店老板(娘)并没有看见 小说没有强调煤店老板( "我".小说没有强调煤店老板(娘) 狠心" 的"狠心",而是借煤者对世界的畏 惧.
背景情节
背景是"一战" 背景是"一战"中奥匈帝国最 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 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 缺煤. 缺煤. 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想去向 煤店老板借煤, 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桶 而是骑着桶飞着去的. 去,而是骑着桶飞着去的.结 非但没借到煤, 果,非但没借到煤,反而被老 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虚构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小说虚构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个 形象有哪些性格特点? 形象有哪些性格特点?
"骑着木桶飞翔"的形象. 骑着木桶飞翔"的形象. 性格特征:畏缩,自卑,惶恐. 性格特征:畏缩,自卑,惶恐.
小说行将结束时,老板娘说: 外面什么也没有; 小说行将结束时,老板娘说:"外面什么也没有; 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 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老板娘这 样说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样说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她发现自己坐在一棵美丽的圣诞树下, 她发现自己坐在一棵美丽的圣诞树下,比中午见到 的那棵圣诞树还要大,还要美丽. 的那棵圣诞树还要大,还要美丽.它的树枝上有几千 只蜡烛.小女孩把双手伸过去,火柴又熄灭了. 只蜡烛.小女孩把双手伸过去,火柴又熄灭了.几千 只蜡烛都变成了明亮的星星. 只蜡烛都变成了明亮的星星.这些星星中有一颗落下 在天空中划出一条长长的亮光. 来,在天空中划出一条长长的亮光. 她又划了一根 火柴. 火柴. 火光中出现了她日日夜夜思念的老祖母, 啊,火光中出现了她日日夜夜思念的老祖母,她扑 进老祖母的怀抱. 进老祖母的怀抱. 祖母! 小女孩叫起来. 请把我带走吧! "祖母!"小女孩叫起来."请把我带走吧!带到 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的地方.我知道, 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的地方.我知道,这根火柴一 熄灭,你就会不见了.就象那温暖的火炉, 熄灭,你就会不见了.就象那温暖的火炉,那美丽的 烤鹅,那幸福的圣诞树一样,我什么也看不见了. 烤鹅,那幸福的圣诞树一样,我什么也看不见了." 于是,小女孩把剩下的火柴全划着了,因为她非常 于是,小女孩把剩下的火柴全划着了, 想把祖母留住. 想把祖母留住.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弗兰兹·卡夫卡个人简介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弗兰兹·卡夫卡个人简介本文导读: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
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人物经历1883年7月3日,卡夫卡生于布拉格一商人家庭。
“卡夫卡”在捷克语中是“寒鸦”的意思,卡夫卡父亲的铺子即以寒鸦来作店徽。
而“卡夫卡”在希伯来语中是“穴鸟”的意思(希伯来语和意第绪语都是犹太人的语言)。
1901年,卡夫卡入布拉格卡尔·费迪南德语大学,先攻读化学、日耳曼语言文学和艺术史,后改学法律。
1902年夏天去利勃赫(易北河畔)度假。
初次与布洛德相遇。
1903-1904年开始创作《一场斗争的描写》第一稿。
1907年开始创作《乡村婚事准备》以及其他早期作品(已遗失)。
1908年,开始任职于工伤事故保险公司。
3月在《希佩里昂》杂志上首次发表作品。
1909年,在《希佩里昂》杂志上发表《一场斗争的描写》中的两个部分。
开始记日记。
9月与布洛德兄弟同去意大利里瓦和布雷西亚,观看飞行表演。
1910年,在《波希米亚德文报》上以《观察》为题发表一组短篇散文作品。
10月与布洛德兄弟去巴黎。
1911年,夏天与布洛德游历苏黎世、卢加诺、梅腊诺和巴黎。
之后卡夫卡独自在苏黎世附近疗养。
创作《旅游日记》。
1912年,开始创作长篇《下落不明的人》(即《美国》)。
夏天与布洛德去莱比锡和魏玛。
之后,独自留在哈尔茨山中的一个山城疗养。
8月13日与费莉丝相识;8月14日将《观察》手稿寄给罗沃尔特出版社。
弗兰兹.卡夫卡介绍.ppt
生前出版的单行本
• • • • 《判决》(Das Urteil) 《火夫》(Der Heizer) 《变形记》(Die Verwandlung) 《在流放地》(In der Strafkolonie)
生前出版的集子
• 《观察》(Betrachtung) • 《乡村医生》(Ein Landarzt) • 《饥饿艺术家》(Ein Hungerkünstler)
饥饿艺术家》 《饥饿艺术家》
《饥饿艺术家》描述了经理把绝食表演者 关在铁笼内进行表演,时间长达四十天。 表演结束时,绝食者已经骨瘦如柴,不 能支持。后来他被一个马戏团聘去,把 关他的笼子放在离兽场很近的道口,为 的是游客去看野兽时能顺便看到他。可 是人们忘了更换记日牌,绝食者无限期 地绝食下去,终于饿死。
弗兰兹·卡夫卡 弗兰兹 卡夫卡
弗 兰 兹 · 卡 夫 卡 Kafka,1883年 ( Franz Kafka,1883 年 1924年 7月3日—1924年6月3日), 1924 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德 20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德 语小说家。 语小说家 。 文笔明净而 想像奇诡, 常采用寓言 想像奇诡 , 体 , 背后的寓意言人人 暂无( 或永无) 殊 , 暂无 ( 或永无 ) 定 别开生面的手法, 论 。 别开生面的手法 , 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 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心脏是一座有两间 卧室的房子, 卧室的房子,一间 住着痛苦, 住着痛苦,另一间 住着欢乐,人不能 住着欢乐, 笑得太响。 笑得太响。否则笑 声会吵醒隔壁房间 的痛苦。 的痛苦。
卡夫卡说: 任何一个人, 卡夫卡说: 任何一个人,当你活着的时候应 付不了生活, 付不了生活,那么就用一只手拨开笼罩着 你命运的绝望,同时, 你命运的绝望,同时,用另一只手草草记 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因为,你与别人 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因为, 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总之, 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总之,在你的有生之 你已经死了,但你却是真正的获救者。 年,你已经死了,但你却是真正的获救者。
人物卡片-卡夫卡
卡夫卡——将内心的苦痛碾压成经典的人一个男孩子出生在布拉格一个贫穷的犹太人家里。
他的性格十分内向、懦弱,没有一点男子气概,非常敏感多愁,老是觉得周围环境都在对他产生压迫和威胁。
防范和躲灾的想法在他心中可谓根深蒂固,不可救药。
男孩的父亲竭力想把他培养成一个标准的男子汉,希望他具有风风火火、宁折不屈、刚毅勇敢的特征。
在父亲那粗暴、严厉且又很自负的斯巴达克似的培养下,他的性格不但没有变得刚烈勇敢,反而更加懦弱自卑,并从根本上丧失了自信心,致使生活中每一个细节、每一件小事,对他来说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灾难。
他在困惑痛苦中长大,他整天都在察言观色。
常独自躲在角落处悄悄咀嚼受到伤害的痛苦,小心翼翼地猜度着又会有什么样的伤害落到他的身上。
看到他的那个样子,简直就没出息到了极点。
看来,懦弱、内向的他,确实是一场人生的悲剧,即使想要改变也改变不了。
因为他的父亲做过努力,已毫无希望。
然而,令人们始料未及的是,这个男孩后来成了20世纪上半叶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他就是奥地利的卡夫卡。
在世界文学史上,作为一个文学大师,卡夫卡极为罕见的不是本国或本民族的代言人,而且似乎也不是什么“时代的良心”。
他在身份认定上的矛盾性与特殊性,使得他注定没有归依之所:他是奥匈帝国的臣民,却生长在捷克的布拉格,又曾在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做小职员。
他的母语是德语,血统却是犹太人,但他终生与犹太人的生活、宗教和习俗又保持着非常大的距离。
他只能带着暧昧的身份幽闭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关注一些更重要的事情,比如个体在一个异质的世界面前的孤独、不适与绝望。
而正是这些,成就了他不朽的文学成就,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卡夫卡为什么会成功呢?因为他找到了合适自己穿的鞋,他内向、懦弱、多愁善感的性格,正好适宜从事文学创作。
在这个他为自己营造的艺术王国中,在这个精神家园里,他的懦弱、悲观、消极等弱点,反倒使他对世界、生活、人生、命运有了更尖锐、敏感、深刻的认识。
卡夫卡简介
生前出版的小说(未结集) 生前出版的小说(未结集) 与祈祷者的对话》 《与祈祷者的对话》 (Gespräch mit dem Beter) 与醉汉的对话》 《与醉汉的对话》(Gespräch mit dem Betrunkenen) 《巨响》 巨响》 桶骑士》 《桶骑士》(Der Kübelreiter)
• 值得注意的是,整部小说的倒数第二章是K 与教士的对话,然后,在最后一章,K在31 岁生日那天被秘密处决。与生一样,远离 上帝,现代人的死也变成了一种”横死”。 古人一般都相信人死后会变成鬼,鬼者, 归也。死亡是一种回归,对有永生信仰的人 来说,死亡是一种判决,或者入地狱,或 者进天堂。但是对于祛魅后的现代人来说, 死亡没有意义,死亡是诸种偶然性中的一 种,死亡不再是一种判决,死亡下面是无 尽的虚无,死亡是对人生无意义的最深佐 证. 小说的最后,K仍然想着是否有改判的可 能,秘密处死是不是必然的命运,黑夜里对面 楼里的灯光昏暗,黑衣人的刀插进K的胸膛, 并转动了两下,灯光逐渐模糊.
卡夫卡
生平介绍
•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 年6月3日),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德语小说家。 • 弗兰兹 卡夫卡 弗兰兹·卡夫卡
• 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 人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别开生面的手法,令 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 卡夫卡是奥地利人,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 和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 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 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 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 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 恒主题。美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时说:“卡夫卡对 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卡夫卡系列(1)-----认识卡夫卡
卡夫卡系列(1)-----认识卡夫卡弗兰兹·卡夫卡,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小说家,1833年出生,1924年病逝,年仅41岁。
卡夫卡是难懂的,不仅限于他的小说。
卡夫卡的作品绝非是通常意义的作品,他笔下的世界是一个被扭曲的世界。
读他的作品绝非是一种享受,更不可能成为一种消遣。
费心,费力,往往还不知所云。
他的作品常常让人觉得反常得读不下去。
读他的作品,不要希望能准确的描述出其作品的主旨,寓意,但在读书的过程中,你定会产生某种特殊的情绪,惊愕,恐怖,悲哀·······在你被触动之后,不妨再读一遍,进行你的理解。
也许谁也不能胸有成竹地说:“我已经完全读懂了卡夫卡。
”,只能惊叹地说一句:“我好像懂了那么一点!”卡夫卡的作品,作品中构造出来的世界,庞杂而又怪诞,其蕴含的意境又不知有多少。
但虽然只有冰山一角,我们读者读出来自己的一份感悟,一份理解,也不美哉。
要我来形容卡夫卡,矛盾,孤独,恐惧。
卡夫卡是矛盾的。
从身世来看,他用德语写作,却不完全是捷克人。
作为一个捷克人,他又是奥匈帝国的臣民。
作为资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是一个资产阶级。
作为一个白领,又不是劳动者·······矛盾的身世已然成为了卡夫卡矛盾本身的一大因素。
再者,从他的行为来看,他是一个公务员,却更认为自己是个作家。
但作为作家,他又丝毫不爱惜自己的作品(他决意让他的遗嘱执行人勃洛德销毁其全部作品)·······很多要素都构成了其矛盾的特性。
于是在矛盾与冲突中,其饱含着心酸,充满着坎坷的一生,也是了他饱含着心酸,充满了坎坷的精神之旅。
卡夫卡是孤独的。
从他的身世可以看出,他有着太多的成分,犹太民族,德意志民族······于是这些混杂的成分让他失去了归属感。
世界著名作家弗朗茨+卡夫卡生平及作品介绍
艺术特色与文学价值
艺术特色
卡夫卡运用独特的叙事手法,如荒诞、象征 、隐喻等,使作品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艺术 感染力。
文学价值
《城堡》是卡夫卡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它不 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深刻地反映了现 实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人性的扭曲。这部小说 成为了世界文学经典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05
世界著名作家弗朗茨·卡 夫卡生平及作品介绍
01
CATALOGUE
卡夫卡生平简介
家庭背景与成长经历
家庭背景
弗朗茨·卡夫卡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的犹太家庭,其父亲是一名成功的商人。尽 管家境小康,但卡夫卡的内向、害羞和敏感的性格使他与家人关系紧张。
成长经历
卡夫卡从小就热爱文学和艺术,并经常在日记中记录他的想法和感受。这种内 向的性格和对文学的热爱使他在学校时期就展现出了对写作的兴趣。
创作局限与不足
1 2
晦涩难懂
卡夫卡的作品常常被认为晦涩难懂,语言简练而 含蓄,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挑战。
缺乏人物塑造
卡夫卡的作品中人物常常是抽象的、模糊的,缺 乏具体的人物塑造,使得读者难以产生共鸣。
3
主题单一
卡夫卡的作品中主题常常围绕着孤独、恐惧、异 化等展开,缺乏多样性,容易使读者感到单调。
对后世作家的影响与启示
求学与工作经历
求学
卡夫卡曾在布拉格查理大学学习法律,但很快就放弃了法律专业,转而追求文学 创作。
工作经历
毕业后,卡夫卡曾在一家保险公司工作,但他的主要兴趣仍然是在文学创作上。 尽管他曾尝试过几次写作,但都没有获得太大的成功。
社会背景对其创作的影响
社会背景
卡夫卡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代,尤其是第一次世 界大战的爆发,给欧洲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种社会背 景对卡夫卡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
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FranZKafka,1883- 1 924)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品《变形记》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作品之卡夫卡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君主制国家奥匈帝国。
当时的帝国处于风雨飘、行将崩溃的境地,他目睹了各种社会现象。
作为一个严肃的作家,他以敏锐的观察力,用全新的艺术形式反映了复杂残酷的社会现实。
卡夫卡敏锐地观察人生,深刻地剖析社会,独创地表现生活。
在(变形记》中,他运用荒诞奇满的构思、寓意和象征的艺术手法,描写了一个人变成甲虫,并在孤独与冷漠中悄然离世的可怕故事,充分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非人化”异变,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
卡夫卡的创作旺盛期正值德国表现主义文学运动的高潮时期。
他的短篇小说《变形记》可以说是表现主义的典型之作。
表现主义的创作主张是遵循“表现论”美学原则而与传统现实主义的“模仿论”原则相对立的。
它反对“复制世界”,即不把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作为真实的依据,而主张凭认真“观察”和重新思考去发现或洞察被习俗观念掩盖着的,而为一般人所不注意的真实。
为此就需要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段,把描写的客观对象加以“陌生化”的处理,以造成审美主体与被描写的客体之间的距离,从而引起你的惊异,迫使你从另一个角度去探悉同一个事物的本质。
这种艺术手段通称“间离法”,在布莱希特那里叫作“陌生化效果”。
《变形记》的变形即是一种间离(或“陌生化”)技巧。
作者想借以揭示人与人之间——包括伦常之间——表面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是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之所以亲亲热热,因为互相有共同的利害关系维系着,一旦割断这种关系,则那种亲热的外观马上就消失而暴露出冷酷和冷漠的真相。
正如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所揭示的:“维系家庭的纽带并不是家庭的爱,而是隐藏在财产共有关系之后的私人利益。
”可谓一针见血。
你看,当格里高尔身体健康,每月能拿回工资供养全家的时候,他是这个家庭里一名堂堂正正的而且受人尊敬的长子。
卡夫卡简介ppt
,更为重要的是,他出人意外地打开了一扇门,
让人们看到在小说这块场地上幻想能像在梦中一
样爆炸,小说能够从看似难以摆脱的逼真性要求 中解放出来。
生平简介
• 出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 家庭。其父是百货批发商。
• 1901年入布拉格大学学德国文学,后屈从父命改 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就职于 布拉格工伤事故保险公司。1922年秋,因肺病加 重辞职,辗转欧洲各地疗养。1924年病逝于维也 纳附近的基尔林疗养院,年仅41岁。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
• 现代小说的鼻祖,是 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 人物,也是现代主义 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家 之一。
1883年7月3日— 1924年6月3日,奥 地利人,20世纪德语 小说家。
评价:
• “如果要举出一个作家,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 近似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的 话,那么人们首先想到的也许就是卡夫卡。” ——美国诗人奥登
的现实主义基础为前提的。
• (2)借助“丑”来反映“真”;
• (3)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卡夫卡与中国
• 小说:《中国长城建造时》;《中国人来访》;
• 卡夫卡与老庄哲学;
• 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已经注意到了卡夫卡创作与老庄哲 学的相同或相近之处,譬如,美国当代评论家詹姆斯·怀 特拉克(JamesWhitlark,)说,“卡夫卡对待语言和
• 悖谬:卡夫卡常常把它变成美学概念,构成悲喜剧或黑 色幽默的审美情趣。
• 图像或者象征:他的思想或意念常常通过图像来暗示; • 譬喻或者寓言; • 荒诞; • 梦幻; • 怪诞:改变原来形态,使之怪异,以引起人们的惊异感
骑桶者(卡夫卡)
◆探究二:“我”为什么以骑桶飞 的方式赊煤?
• 思考角度: • 1、骑着桶去比提着桶去好在哪里?
• 2、作者为什么要设置“我”骑桶飞着赊煤 的情节?
•
• 好在哪里?
• 1.情节需要:①骑着桶去速度快,可见,我 骑着去是为了早点赊到煤,快马加鞭,迫 切想要逃离寒冷。
• ②骑着桶去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 了,我真的已经一无所有,贫困潦倒。引 起同情,获得施舍。①
• 本课重点字词
…………
课堂总结:
• 在这物欲横流、缺少悲悯情怀的人世间, 卑微的人再美好的理想也只是一个无法实 现的毫无现实意义的幻想,“飞翔”只是 一个美丽的虚构而已。而艺术的虚构留给 读者的是对心灵真实更深的悲悯和更多的 思考。
• “飞翔”只是一个美丽的虚构而已,卡夫 卡的文字是一个真实的谎言!
《骑桶者》 ——卡夫卡
作者简介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 奥地利小说家。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 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 主要作品为4部短篇小说集《变形记》《判决》
《地洞》《饥饿得艺术家》和3部长篇小说 《城堡》《审判》《美国》。可惜生前大多未 发表,3部长篇也均未写完。卡夫卡是欧洲著 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 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 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 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 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 他告诉我们:现实是荒诞的,人生 是真实的!
• 2.人物形象:体现出“我”自尊心强、畏惧 交流的性格特征
• 3.丰富作品内涵(讽刺……)
• 作者为什么要设置“我”骑桶飞着赊煤的 情节?
骑桶者(1)
卡夫卡小说的特点:
寓言体 想象奇诡
代表作:
《城堡》《审判》《美国》 《变形记》《判决》《地洞》 《饥饿的艺术家》
•
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 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贫 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 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 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美 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时说:“卡夫卡对 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 的困境。”那么,《骑桶者》表现了现代人 的什么困境呢?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04年(21岁)开始利用 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 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小说 《城堡》《审判》《美国》和《变形记》《判决》《地洞》 《饥饿的艺术家》等短篇小说,且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 长篇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被共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 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4 ) “我”只是在空中呼喊,这说明了“我”
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我尽管贫穷,但我有强烈的自尊心,我害怕 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她那种鄙夷的神色, 贫穷让我变得自卑畏缩了。
人物形象
•
小说主人公煤桶骑士像卡夫卡小 说中惯常的主人公一样,是个猥琐的 小人物。他尽管贫穷,但有强烈的自 尊心,他战战兢兢,自怨自艾,面对
三、虚构分析
• 小说中,骑桶者的飞翔明显是虚构的,但 小说传达的情感思想具有普遍性,是真实 的。作者是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 “虚构中真实”的呢?
• 明确:小说中“我”的飞翔,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 走,“我”漂浮到冰山区域,不复再见,这些都是虚构 的。
• “我”的处境,老板伏案写字,老板娘织毛衣,老板和 老板娘的对话,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场景。这些现实生活 场景让我的飞翔也显得像在现实中发生的一样合情合理。
卡夫卡
3、‘“提着桶”与“骑着桶”去赊欠煤’,两 种写法所表达的主旨和艺术效果什么不同? 如果作者用一种沉重的笔触写主人公提着 煤桶去赊欠煤,被拒绝,作品的主旨就是表达对 穷人不幸命运的同情,对富人冷漠态度的谴责。 这样,作品的内涵比较单一,气氛会偏沉重。 而作者用一种自嘲的笔触写主人公骑着桶 去赊欠煤,自己高高浮在空中,老板娘没有看见 他,就关掉了店门,这样,作品的主旨就是表现 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主旨就更深刻,立意也更 有价值;而且在表达上把深切的同情寓于冷嘲的 文字中,有一种冷峻的幽默感。
卡夫卡
作者简介
弗兰兹·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 生于捷克(当时属奥匈帝国)首府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 家庭,他的父亲粗暴、专制,对儿子的学习、生活不闻 不问,只是偶尔指手画脚地训斥一通,他想把儿子培养 成为性格坚强而又能干的人,但结果适得其反,卡夫卡 内心中一直对父亲存有无法消除的畏惧心理,由此形成 了敏感、怯懦、孤僻、忧郁的性格。卡夫卡自幼爱好文 学、戏剧,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 遵父命改学法律,获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保险公 司任职。他身高一米八二,相貌英俊,一双清澈的大眼 睛颇能俘获女性的芳心,他几乎每次去疗养院疗养,都 会同某位红颜知己发生始而急促热烈、终又不了了之的 恋情。卡夫卡一生三次订婚,三次解除婚约,究其根本 原因,乃是卡夫卡害怕婚姻生活将毁掉他的孤独感。
行好,一有钱,我马上就付给你。” 我打开桶, 并把空桶晃得直响。 煤贩把手拢在耳朵边,“我没有听错吧?” 他转过身问他妻子,她正坐在炉边长凳上织毛衣, “我听得对吗?有一个买主。” “我什么都没有听到。”那妇人说,她织着 毛衣,平静地喘着气,惬意地背靠着炉子取 暖。 “噢,是的,”我喊道,“是我,一个老主 顾,忠诚老实,只是当下没有法子了。” “老婆,”煤贩子说,“是有一个人,我不 会弄错的;一个老主顾,肯定是一个老主顾,说 话才这么中听。”
卡夫卡
• 在短篇小说中,这种孤独被侵犯的烦恼写得最好 的当数《老光棍布鲁姆费尔德》( The Old Bachelor Brumfield ) 。上了岁数的老光棍布鲁 姆费尔德一天晚上感到自己实在是厌倦了这种孑 然一身的孤寂生活,好象懂得他的心事似的,两个 赛璐璐小球蹦蹦跳跳地出现在他的面前,给他的 房间带来了生气。但喜悦只是短暂的,这两个小球 象影子一 样时时跟着他,搅得他觉也睡不安宁,恼 怒万分。直到他绞尽脑汁,把它们关进柜子,并送 人之后才如释重负。独自一人的生活使布鲁姆费 尔德厌倦,但打破孤独后的生活更令他难以忍受。 二者相较,他宁愿过原先的单身生活,虽然孤单, 但 有一份自由,一份随意,有一定的属于自己的空间。 自由来自孤独,一个人尝到了自由的滋味,有时甚 至会牺牲一切, 这也是许多伟大人物偏爱孤独的 原因。
创作特点
• 卡夫卡是20 世纪西方文坛上茕茕孑立的独行者,既 害怕孤独,又追求孤独是卡夫卡式孤独的悖论特征。
• 在卡夫卡看来,孤独不仅是传统观念中所理解的需 要逃避的一种内心体验,而且是现代生命追求的新 境界。 •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 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 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 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看到他为读者描绘出的 一幅幅画卷我们会感到震惊和恐惧,因为他仿佛 在为人类的明天敲起阵阵急促的警钟,他在为人 类的未来担忧。
• 卡夫卡的作品往往可做多种解释。从他对孤独的 描写来看,一方面,他揭示了人类孤独的生存状态 , 另一方面,他也描写了对孤独的追求和孤独被侵犯 后的 烦恼。 • 长篇小说《美国》的主人公卡尔在漫长的精神求 索过程中,不仅经受了孤独之苦,也饱尝了不停地 被别人打扰的烦恼。人们卖掉他的衣服,使他失去 了唯一唤起他乡情的东西———一张与母亲一起 的照片;在宿舍里,人们不断地骚扰他,不仅在他的 床边打拳,而且不停地倒在他身上,使他一刻也不 得安宁;两个流浪汉罗宾逊、德拉马什强迫他生活 在他们家里,在睡觉时不断地吵醒他。 • 《审判》( The Trial ) 中的约瑟夫· K,在一天早晨 莫名其妙地被捕之后,虽然还是个自由人,但再也 没有了自己的私人空间,两个陌生人观察着他的一 举一动,法庭也随时追查他,不时地跟他谈话,他的 私人空间被神秘的法庭吞噬了。
卡夫卡生平
卡夫卡简介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20世纪德语小说家。
弗兰兹·卡夫卡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人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
别开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卡夫卡是奥地利人,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
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
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美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时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卡夫卡生于捷克(当时属奥匈帝国)首府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是家中长子,有三个妹妹(另有两个早夭的弟弟)。
自幼爱好文学、戏剧,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习法律,获博士学位。
毕业后,在保险公司任职。
多次与人订婚,却终生未娶,41岁时死于肺痨。
1904年,卡夫卡开始发表小说,早期的作品颇受表现主义的影响。
1912年的一个晚上,通宵写出短篇《判决》,从此建立自己独特的风格。
生前共出版七本小说的单行本和集子,死后好友布劳德(Max Brod)违背他的遗言,替他整理遗稿,出版三部长篇小说(均未定稿),以及书信、日记,并替他立传。
卡夫卡他是一位用德语写作的业余作家,他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孤独地奋斗,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卡夫卡”热,经久不衰。
后世的批评家,往往过分强调卡夫卡作品阴暗的一面,忽视其明朗、风趣的地方,米兰·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中试图纠正这一点。
其实据布劳德的回忆,卡夫卡喜欢在朋友面前朗读自己的作品,读到得意的段落时会忍俊不禁,自己大笑起来。
卡夫卡《变形计》_2023年学习资料
表现主义文学特点:-1.凭借主观精神进行内心体验,并将这种体验的结果化为一-种激情-2.舍弃细节描写,追求 物的深层“幻象”构成的内部世界-3.作品中的人物常以某种类型的代表或某种抽象本质的体现代-替有个性的人。.情节不连贯,发展线索不明晰-5.均以怪诞的方式表现丑恶和私欲的“疯人院”式的人世罪孽-和无穷痛苦
宗教种族-奥匈帝国由于面积广大,所以种族众多,在这片土地-上住着德国人,奥地利人,匈牙利人,捷克人,俄国人 -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波兰人,在这些不同种族之-间,在末日将近、阴影笼罩的多元文化的奥匈帝国,更是剧了互相之间的矛盾。-在奥匈帝国时期只要宗教为罗马天主教,犹太教和新-教。
小说三部分-—人变虫的荒诞离奇故事-第一分: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父亲发现后 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第二部分:格里高尔养成甲虫的生活习性,却保留了人的意识。他-仍然关心家人的生活是 幸福。可是不久之后,他成了全家的累赘-家人都对他改变了态度。-第三部分:为了生存,家人能得打工挣钱,忍受不 格里高尔这个-负担。妹妹终于提出要把他赶走。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入绝望,-最后带着对家人的无限爱意死去。2
艺术特色-1.卡夫卡作品的基本主题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孤独-2.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暗示、 张等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表-现现代人的困惑。-3.小说白描式的语言: 用冷漠、简洁、暗含讽刺意味的语-言表现作者焦虑、忧愁的心灵。-4.小说的自传色彩强,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是在写 己,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他赋予了他的人物与自己相同或相似的人格-属性。凡他生存体验的总结和内心世界的外化
创作特点-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1.现代重要艺术流派之一。-2.-三末禁银初流行于德国、法目 奥地利、北所和俄罗斯的文学-3.-表现主义是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 因此往往表现为对现实扭曲和抽象化的这-个做法尤其用来表达恐惧的情感,因此,主题欢快的表现主义-作品很少见。 4.-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追求强有力地表现主观精神和内心激情。-5.现主义小说的人物和故事都是现实生活的异乎寻常的变形或-扭曲,用以揭示工业社会的异化现象和人失去自我的严重的 -神危机。
卡夫卡:变形记
卡夫卡:变形记作家简介弗兰兹·卡夫卡(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生活于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合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小说家,本职为保险业职员。
主要作品有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等。
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
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变形记卡夫卡一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得吓人的害虫,硬如铁甲的背贴着床。
他稍稍抬头,就看见自己的褐色腹部高高隆起,分成许多块弧形的硬壳,被子在上头快盖不住了,随时可能滑落。
和庞大的身躯相比,那许多双腿细得可怜,无助地在他眼前舞动。
“我怎么了?”他想。
这不是一场梦,他的房间静卧在熟悉的四壁之间,的确是人住的房间,只是稍微小了一点。
桌上摊放着布料样品——萨姆沙是推销员——桌子上方挂着一幅画,是他不久前从一本杂志里剪下来的,并以漂亮的镀金画框裱起。
画中是一名仕女,头戴毛皮帽子,颈上一圈毛皮围领,端坐着,朝着看画之人抬起裹住整个前臂的厚重毛皮手笼。
格里高尔把视线移向窗外,天色灰暗,雨点滴滴答答打在窗檐上,让他心情郁闷。
“不如再睡一会儿,把这些蠢事全忘掉。
”他想,却完全办不到,因为他习惯向右侧睡,在目前的情况下却根本无法翻身。
不管他再怎么使劲往右翻,总是又倒回仰卧的姿势。
他试了大概有一百次,还闭上眼睛免得看见那些踢个不停的腿,直到体侧传来一阵前所未有的隐痛才罢休。
“唉,天哪,”他想,“我挑的行业真是辛苦!日复一日在外奔波,比坐办公室累多了。
卡夫卡
我的名字叫‘卡夫卡’,这是希伯来语,它的 意思是‘穴鸟’
我是不是应该把门打开一道缝,像蛇一样爬到 隔壁房间里去请求我的妹妹们和她们的那位小 姐保持安静。
这里我确实是采取独立行动,多少与您脱离了 一段距离,即使这有点儿令人想起一条蚯蚓也 罢,这条蚯蚓的尾部被人用一只脚踩住,它将 其前半部挣脱,挣扎着向一边爬。
大体说来,这个城堡的愿景是在K的预料之中 的。它既不是一个古老的要塞,也不是一座新 颖的大厦,而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建筑群,由无 数紧紧挤在一起的小型建筑物组成,其中有一 层的,也有两层的。倘使K原先不知道它是城 堡,可能会把它看作是一座小小的市镇呢。就 目力所及,他望见那儿只有一座高塔,它究竟 是属于一所住宅的呢,还是属于教堂的,他没 法肯定。一群群乌鸦正绕着高塔飞翔。
3、《城堡》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讨论:
卡夫卡的这部作品所描述的究竟是不是现代人 的异化现象呢?
名言:
在巴尔扎克的手杖柄上写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在我的手 杖柄上写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共同的是:一切。 如果没有这些可怕的不眠之夜,我根本不会写作。而在夜里, 我总是清楚地意识到我单独监禁的处境。 精神只有不再作为支撑时,它才会自由。 目的虽有,却无路可循,我们称之为路的无非是踌躇。 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另一间住着 欢乐,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笑声会吵醒隔壁房间的痛苦。
1 从神学立场出发,有研究者认为‚城堡‛是神和神的恩典的象征,K所追求的是最 高的和绝对的拯救,也有研究者认为卡夫卡用城堡来比喻‚神‛,而K的的种种行径 都是对既成秩序的反抗,想证明神是不存在的。 2 心理学观点:城堡客观上并不存在,它是K的自我意识的外在折射,是K的内在真 实的外在反映 3存在主义的角度:城堡是荒诞世界的一种形式,是现代人的危机,K被任意摆布二 不能自主,他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从而代表了人类的生存状态。 4 社会学的观点:认为城堡中官僚主义严重,效率极低,城堡里的官员既无能又腐 败,彼此间充满矛盾,代表着崩溃前夕的奥匈帝国的官僚主义作风,同时又是作者 对法西斯统治的预感,表现了现代集权统治的症状 5马克思主义文艺观:K的恐惧感来自于个人与物化了的外在世界之间的矛盾,小说 将个人的恐惧感普遍化,将个人的困境作为历史和人类的普遍的困境 6 形而上学的观点看,K 努力追求和探索的的,是深层的不可知的秘密,他在寻找生 命的终极意义 7 实证主义:详细考证作者生平,以此说明作品产生的背景,指出《城堡》中的人 物、时间同卡夫卡身处的时代、社会、家庭、交往、工作、旅游、疾病、婚事、个 性等等密切的关系。
骑桶者奥地利卡夫卡
骑桶者奥地利卡夫卡资料库一、作者简介:弗兰兹·卡夫卡,1883年7月3日出生于捷克布拉格,1924年6月3日病逝。
他是奥地利小说家。
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
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3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
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二、背景介绍:卡夫卡是奥地利人,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
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
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美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时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三、相关链接:1、轶闻:卡夫卡出生在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粗暴、专制,对儿子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只是偶尔指手画脚地训斥一通——他想把儿子培养成为性格坚强而又能干的年轻人,但结果是适得其反,"我在自己的家里,在那些最好,最亲的人中间,感觉比陌生人还要陌生".卡夫卡内心中一直对父亲存有无法消除的畏惧心理。
由此而培养的敏感、怯懦的性格和孤僻、忧郁的气质使卡夫卡其人其书成为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写照:异化现象,难以排遣的孤独和危机感,无法克服的荒诞和恐惧。
卡夫卡一生三次订婚,三次解除婚约,究其根本原因,乃是卡夫卡对家庭生活将毁掉他的写作所赖以存在的孤独的恐惧。
在他所钟情的写作面前,常人视为理所当然的婚姻其实毫无位置可言,而他个人,也不过是这古老的伟大事业心甘情愿的祭品。
从这一点上考量,他焚膏继晷地写作、又不断地毁弃自己的作品的举动,就超越了自厌和自虐,而达至大诚大勇的境界;他那卑微、晦暗、支离破碎的一生也因而获得了一贯性和力量。
骑桶者
编织真实的谎言 追求心灵的真实
虚构的特质:
想象 夸张 怪诞 荒谬
虚构——
关于卡夫卡《骑桶者》的虚构和 真实的问题 关于“骑桶”——
骑马 骑驴
骑自行车
骑扫帚
骑桶 ——有现实基础
骑板凳
关于“飞”—— 桶是木头的,里面是空的,很轻
——具有可以“飞”的条件
“飞翔”本是很美好的事情, 此处的“飞”却是让人辛酸的 举动 强烈 对比
卡夫卡
弗兰茨· 卡夫卡( 1883—
1924 )奥地利小说家。出生 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 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 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 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 近的基尔灵疗养院。
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 《美国》和《变形记》《判决》《地洞》《饥 饿的艺术家》等短篇小说,且生前大多未发表, 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所以这篇小说)为什么说《骑桶者》是一个真实的谎 言? 1、作者在小说中“说谎”(虚构)了吗? 请在文本中找到依据? (1)‚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 因此骑着煤桶前去。‛ (2)‚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 从地上驱赶起来。‛ (3)‚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 失,不复再见。‛
2、你觉得这个谎言真实吗?请从文本中找 到非常现实主义(真实)的生活细节、场 景细节、心理活动。 (1)用第一人称叙述,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 (2)把虚构自然地嵌入现实之中。 主人公对幻想与真实边际的跨越是直截了当、 不容分说的。木桶说腾空就腾空,一点准备 也不给读者。)
(3)生活细节的真实。
A、‚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 住向苍天求助的人。‛ B、‚煤店老板把一只手放在耳朵边上, ‘我没有听错吧?’‛ C、‚寒冷所引起的没有感情的眼泪模糊 了我的眼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兰兹·卡夫卡百科片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3部长篇也均未写完。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编辑本段作品
生前出版的单行本
《判决》(Das Urteil)《火夫》(或译《司炉》)(Der Heizer)作品
《变形记》(Die Verwandlung)《在流放地》(In der Strafkolonie)
生前出版的集子
《观察》(Betrachtung)《乡村医生》(Ein Landarzt)《饥饿艺术家》(Ein Hungerkünstler)
编辑本段作者语录
关于艺术
“事实上,作家总要比社会上的普通人小得多,弱得多。因此,他对人世间生活的艰辛比其他人感受得更深切、更强烈。”“笔不是作家的工具,而是他的器官。”“艺术向来都是要投入整个身心的事情,因此,艺术归根结底都是悲剧性的。”“艺术是一面镜子,它和钟表一样,有时也会‘走快’。”“每一件真正的艺术品都是文献和见证。”“许多所为的科学家把作家的世界移植到另一个科学的层次上,从而获得荣誉,被人看重。”“文学力图给事情蒙上一层舒适的、令人高兴的光,而诗人却被迫把事情提高到真实、纯洁、永恒的领域。文学寻找安逸,而诗人却是寻找幸福的人,这与舒适相去十万八千里。”“印度的宗教修身活动盖源于深不可测得悲观思想。”
编辑本段卡夫卡与中国
阿根廷作家波尔赫士(Jorge Luis Borges)是首个将卡夫卡小说译为西班牙文的人,他在一篇文章《Kafka y sus precursores》中替卡夫卡追宗认祖,其中一人是韩退之,全因他写过《获麟解》这篇寓言。卡夫卡读过一些中国文学的德译本,他在1912年写信给当时的未婚妻,引用了袁枚一首不太高明的诗:《寒夜》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尽炉无烟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
《失踪者》(Der Verschollene)【一名《美国》(Amerika)】《审判》(或译《诉讼》)(Der Prozeß)《城堡》(Das Schloß)
作品的出版
从1978年起,在德国联邦政府的财政支持下,一批来自各国的德语文学专家,开始按照当代学术标准来编辑卡夫卡的小说、日记、书信、遗稿,并由菲施尔出版社(S. Fischer Verlag)陆续出版。作品
编辑本段轶闻
“卡夫卡”在捷克语中是“寒鸦”的意思,卡夫卡父亲的铺子即以寒鸦来作店徽。而“卡夫卡”在希伯来语中是“穴鸟”的意思(希伯来语和意第绪语都是犹太人的语言)。弗兰兹·卡夫卡
为纪念这位独一无二的大师,1983年发现的小行星3412以“卡夫卡”来命名。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爱读卡夫卡,他的一本小说就叫《海边的卡夫卡》。此外,受到卡夫卡影响的中国作家甚多,有残雪、格非、余华等。
关于现代技术和媒体
其他
作者故居生平介绍
轶闻
卡夫卡与中国
作品生前出版的单行本
生前出版的集子
生前出版的小说(未结集)
遗作(长篇小说)
作品的出版
卡夫卡与中国
作者语录关于艺术
关于现代社会
关于现代人
关于现代技术和媒体
其他
作者故居
展开弗兰兹·卡夫卡
编辑本段生平介绍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20世纪德语小说家。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人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别开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卡夫卡生于捷克(当时属奥匈帝国)首府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是家中长子,有三个妹妹(另有两个早夭的弟弟)。自幼爱好文学、戏剧,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习法律,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保险公司任职。多次与人订婚,却终生未娶,41岁时死于肺痨。1904年,卡夫卡开始发表小说,早期的作品颇受表现主义的影响。1912年的一个晚上,通宵写出短篇《判决》,从此建立自己独特的风格。生前共出版七本小说的单行本和集子,死后好友布劳德(Max Brod)违背他的遗言,替他整理遗稿,出版三部长篇小说(均未定稿),以及书信、日记,并替他立传。卡夫卡他是一位用德语写作的业余作家,他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孤独地奋斗,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卡夫卡”热,经久不衰。后世的批评家,往往过分强调卡夫卡作品阴暗的一面,忽视其明朗、风趣的地方,米兰·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Les testaments trahis)中试图纠正这一点。其实据布劳德的回忆,卡夫卡喜欢在朋友面前朗读自己的作品,读到得意的段落时会忍俊不禁,自己大笑起来。卡夫卡一生的作品并不多,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美国诗人奥登认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三四十年代的超现实主义余党视之为同仁,四五十年代的荒诞派以之为先驱,六十年代的美弗兰兹·卡夫卡
生前出版的小说(未结集)
《与祈祷者的对话》(Gespräch mit dem Beter)《与醉汉的对话》(Gespräch mit dem Betrunkenen)作品
《巨响》(Großer Lärm)《桶骑士》(Der Kübelreiter)
遗作(长篇小说)
中文名:弗兰兹·卡夫卡
国籍:奥地利
出生地:捷克布拉格
出生日期:1883年7月3日
逝世日期:1924年6月3日
职业:文学小说家
毕业院校:布拉格大学
生平介绍
轶闻
卡夫卡与中国
作品生前出版的单行本
生前出版的集子
生前出版的小说(未结集)
遗作(长篇小说)
作品的出版
卡夫卡与中国
作者语录关于艺术
关于现代社会
关于现代人
国”黑色幽默“奉之为典范。卡夫卡出生在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粗暴、专制,对儿子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只是偶尔指手画脚地训斥一通——他想把儿子培养成为性格坚强而又能干的年轻人,但结果是适得其反,"我在自己的家里,在那些最好,最亲的人中间,感觉比陌生人还要陌生".卡夫卡内心中一直对父亲存有无法消除的畏惧心理。由此而培养的敏感、怯懦的性格和孤僻、忧郁的气质使卡夫卡其人其书成为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写照:异化现象,难以排遣的孤独和危机感,无法克服的荒诞和恐惧。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由于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另一部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描述了经理把绝食表演者关在铁笼内进行表演,时间长达四十天。表演结束时,绝食者已经骨瘦如柴,不能支持。后来他被一个马戏团聘去,把关他的笼子放在离兽场很近的道口,为的是游客去看野兽时能顺便看到他。可是人们忘了更换记日牌,绝食者无限期地绝食下去,终于饿死。这里的饥饿艺术家实际上已经异化为动物了。另外一些小说是揭示现实世界的荒诞与非理性的,如《判决》和名篇《乡村医生》,这里,现实和非现实的因素交织,透过这些荒诞的细节和神秘的迷雾,这里寓意着:人类患了十分严重的病,已经使肌体无可救药。人类社会的一些病症是医生医治不了的,这里的医生最后也变成了流浪者。卡夫卡的长篇小说《美国》和《地洞》等揭示的是人类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困惑感;而《审判》、《在流放地》以及《万里长城建造时》则揭示了现代国家机器的残酷和其中的腐朽。短篇小说《万里长城建造时》中写到:中国老百姓被驱赶去建造并无多大实用价值的长城,他们连哪个皇帝当朝都不知道,许多年前的战役他们刚刚得知,仿佛是新闻一般奔走相告。“皇帝身边云集着一批能干而来历不明的廷臣,他们以侍从和友人的身份掩盖着艰险的用心。”“那些皇妃们靡费无度,与*刁的廷臣们勾勾搭搭,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纵欲恣肆,恶德暴行就像家常便饭。”他还写出了表现民主主义思想的一句话:“在我看来,恰恰是有关帝国的问题应该去问一问老百姓,因为他们才是帝国的最后支柱呢。”在世界文学史上,弗兰兹·卡夫卡绝对是一个异数。作为一个文学大师,他极为罕见地不是本国或本民族的代言人,更别提什么"时代的良心"之类的了。他在身份认定上的矛盾性与特殊性,使得他注定没有归依之所:他是奥匈帝国的臣民,生长在捷克的布拉格,在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做小职员,母语是德语,血统是犹太人,而他本人又终生与犹太人的生活、宗教和习俗保持着非常大的距离--"我跟犹太人有什么共同之处?"他说。于是,他血液中对永恒的强烈渴望驱策着他孤身独对一个异质的世界,并且与之作无望的缠斗,就像他作品里的那个土地测量员K.,在一个夜晚踏雪来到神秘、强大的城堡面前,对自己的宿命已洞若观火:为进入它倾尽毕生心力,直至生命消殒。也可以说,孤独就是卡夫卡的宿命,他之渴望孤独恰如猛兽嗜血。他说:"为了我的写作我需要孤独,不是'像一个隐居者',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而是像一个死人。写作在这个意义上是一种更酣的睡眠,即死亡,正如人们不会也不能够把死人从坟墓中拉出来一样,也不可能在夜里把我从写字台边拉开。"卡夫卡所构筑的城堡同时也是一个有关写作的巨大隐喻,藉着孤独,他能够不断地以各种方式接近它,因为它完全来自他个人,也仅属于他个人;他的主人公都不过是他的一个化身,他们或者叫K.,或者叫卡尔,或者名字的构词方式与卡夫卡相同,都生活在一个粗暴的父亲或类似父亲形象的阴影之下,都"害羞、胆怯、懦弱而善良"—这是卡夫卡相知最深的女友密伦娜对他的描述。关于卡夫卡,一个需要纠正的误解是,他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身材瘦小,落落寡合。事实上,他身高一米八二,相貌英俊,一双清澈的大眼睛颇能虏获女性的芳心,这一点,他短暂一生中堪称频繁的艳遇可资佐证。他几乎每次去疗养院病休,都会同某位红颜知己发生始而急促热烈、终又不了了之的恋情。卡夫卡与未婚妻菲莉斯第一次婚约的解除就是因为他同菲莉斯的女友、负责调解二人关系的格莱特发生了超乎友情的关系。为此,菲莉斯、菲莉斯的妹妹、格莱特等人专门组成了一个"法庭",对卡夫卡进行审判--恰恰是这场审判给卡夫卡带来的罪孽感、恐怖感和无力感,导致他日后写出了不朽名作《审判》。在布拉格的卡夫卡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