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千年包公观后感
2024年千年包公观后感
2024年千年包公观后感千年包公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法官,他以公正、严谨的态度处理案件而闻名于世。
在2024年的千年包公观中,我有幸亲眼目睹了他的形象和故事,深受震撼和教育。
以下是我对这次观展的个人观后感,详细陈述。
整个观展分为几个部分,从包公的生平、法官职责、传统法律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展示。
展览馆布置得宏大庄重,仿佛让我身临其境地走进了千年前的包公生活的环境中。
展览从包公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开始,详细介绍了他的童年、求学经历,以及如何一步步成为一名卓越的法官。
展览中的图片、文字资料以及场景再现非常丰富生动。
不仅有许多珍贵的古籍、手稿和包公的肖像,还有一些重要的法官文物和道具。
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这些宝贵的历史遗物,仿佛能够感受到包公坚定公正的气息。
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临摹的一些包公对案件的裁决书,文字简练而又明确,透露着慎重的态度和敬畏的心情。
另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关于包公的法官职责和理念的展示。
展览通过诸多案例的讲述,展现了包公如何严格按照法律处理案件,维护社会正义。
包公的法官职责不仅仅是审判案件,更是以案件为借口推动社会发展和民众的思想进步。
他重视人民的意见和诉求,积极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稳定。
这种以法治为核心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认识到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对于一个社会的重要性。
而且,我的一次观展,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展览详细介绍了包公时代的中国法律制度和审判程序。
以当时社会的情况为背景,探讨包公为何能够处理复杂案件并取得公正结果。
这让我对中国法律的演变过程和法治精神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更加确信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观展过程中,我对包公之所以被后人尊重和祭奠有了更深的理解。
尽管我生活在现代社会,但依然被包公的诚实、公正和智慧所启发。
包公的形象告诉我,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法律的公正和正义都是社会不可缺少的基石。
他在世时被誉为“神号之目”、“世法之宝”,这种荣耀源于他对公案的审慎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心。
千年包公记录片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doc
千年包公记录片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千年包公记录片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导语:据了解,《千年包公》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承制,历时一年制作完成。
该片将于5月25日晚8点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并于5月27日晚9点25分在安徽卫视播出。
【千年包公记录片观后感精选范文1】包公,一个震古烁今、世代传颂的名字。
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包公集清官、忠臣、名探、神袛于一体,成为公平与正义的化身,是万民景仰的“包青天”。
在民间传说、戏曲舞台和影视剧中,他不仅秉公执法、断案如神,还能上天入地、服妖降魔,代表着中国民间传统中的最高人格化期许,千百年来,无人与之比肩。
然而,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包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为什么他在华人世界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他对后世的影响为何如此之久之大?今天上午,在合肥包公祠举行的三集高清纪录片《千年包公》首映式上,来自北京和安徽两地的各界人士分享了该片带来的震撼和启迪。
纪录片《千年包公》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央视纪录频道和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承制。
摄制团队自2015年5月开始策划调研,同年8月正式开拍,历时一年奔波数万公里,先后奔赴国内的台湾地区、河南开封、广东肇庆、浙江宁波、安徽天长,以及国外的新加坡等地,进行实景拍摄、专家学者釆访及历史再现,力图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生动的包公形象。
中央纪委宣传部正局级纪检员、监察专员阎群力,安徽省纪委副书记车建军,安徽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总编辑庄保斌,央视纪录频道节目管理部主任石世仑共同为《千年包公》启播。
首映式上,安徽省纪委常委、省监察厅副厅长、《千年包公》总监制张志宏在致辞中说,合肥是包公故里,包公是历代清官的典范。
“今天我们拍摄制作《千年包公》电视纪录片,就是立足充分挖掘优秀传统廉政文化,探索新形势下引导党员干部向善向上、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的廉政文化建设新路径。
《千年包公》观后感1000字五篇
《千年包公》观后感1000字五篇《千年包公》观后感1000字一4月份时候,去了一次开封,有幸到包公祠游览。
小时候看过《三侠五义》对这个黑面月牙胎记的大胡子一直很敬仰。
现在包公祠是为了发展经济重修的,一进去就是浓重的石膏和漆味,估计除了地皮是原来老包家的,其他都是新建的。
但是这有什么关系,来这里是看个文化,听听导游的讲解,了解一下历史,感受这位在中国历史上最享有盛名的清官的人文情怀。
前后三进房,第一进是包公的坐像,五柳长须,面如黑炭,长眉如鬓,正气凛然。
第二进,陈列是包公的一些文献典籍,还有包公墓出土的瓷器、木碗等。
包公平生只写过一首五律:“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大意是说,做人要光明正大,就像茂盛直挺的木材应该做房屋的栋梁,精炼的钢料决不应去做铁,我应该做一个无愧史书教诲的清官。
包公主张从提高个人修养的角度来保持廉洁,这和诸葛亮主张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相似之处,但从实际操作起来却有些困,人毕竟是社会人,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当一名公务人员在处理政务的时候。
多少牵扯到某些人的切身利益关系,所以很多人就要把这个利益最大化,于是,我们就面对很多的人情关、情感关、金钱关、美色关等等。
当这个社会把这个潜规则都默认以后,人与人之间就没有以诚相待了,现在正在热映的电视剧《心术》讲述医患矛盾,当主人公谷超华的手术引发患者隐性心脏病,导致病人死亡。
死者家属就说:“为什么手术失败,就是因为医生没上心,为什么不上心,因为没送红包。
”一个潜规则被整个社会都默认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所以看到很多落马的贪官都说:“人情往来,不收就不能融入到这个社会当中去,人与人交往隔着一层。
”以这个借口做开脱却也是不对的。
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却是这个社会腐败的根源,诚如朱镕基说:“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生明,明生廉,廉生威。
《千年包公》观后感观后感500字五篇
《千年包公》观后感观后感500字五篇《千年包公》寻访包公精神的当代体现,力求在观众心里树立一位真实可信的清官而非戏说的包公形象。
以下是给大家的纪录片《千年包公》观后感观后感5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千年包公》通过再现真实的包公故事,寻访包公精神的当代体现,力求在观众心里树立一位真实可信的清官而非戏说的包公形象。
第一集《清心直道》通过包拯青少年时期真实的故事、包拯出仕时明志诗,介绍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包拯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的清正廉洁的家风与精神至今仍有深刻影响;通过同时代的官员刘筠对他的影响,呈现北宋仁宗时代的社会政治环境。
点面结合,有理有据。
第二集《铁面无私》叙述包拯任监察御史及开封府尹等官职时,不畏权贵,弹骇贪官污吏及皇亲国戚的故事,其中以“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与“断冷清案”最为精彩,在真实历史文献基础上的用影视剧手法进行再现,突出包公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
第三集《以民为本》过“断牛舌案”、“匿金案”、“陈州折变”、“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说明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
对贪官污吏铁面无私,对百姓却心怀柔情厚意,他把百姓放在心上,所以一千年来,百姓把他也放在心坎里。
通过再现真实的包公故事,寻访包公精神的当代体现,力求在观众心里树立一位真实可信的清官而非戏说的包公形象。
三集高清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
纪录片运用先进的纪录片创作理念,通过再现真实的包公故事,寻访包公精神的当代体现。
央视纪录频道定于xx年5月25日20:00起连续三天播出。
《千年包公》剧照据了解,和以往包公题材的电视文艺作品不同,纪录片《千年包公》坚持真实可靠可信的创作原则,完全根据史实,摒弃戏说,进行人物和实景再现,向观众呈现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包拯形象。
全片共三集,第一集《清心直道》介绍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包拯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清正廉洁家风对世人的深刻影响;第二集《铁面无私》在真实历史文献基础上用影视剧手法再现“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与“断冷清案”等典型史迹,突出包拯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第三集《以民为本》通过“断牛舌案”“匿金案”“陈州折变”“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展现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
千年包公纪录片观后感精选(3篇)(最新篇)
千年包公纪录片观后感精选(3篇)千年包公纪录片观后感精选(3篇)观后感观后感怎么写电影观后感大全毛丰美观后感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三集纪录片《千年包公》通过再现真实的包公故事,寻访包公精神的当代体现,力求在观众心里树立一位真实可信的清官而非戏说的包公形象。
以下是关于千年包公观后感。
千年包公观后感_400字包拯清廉不私令人起敬,但更让我佩服的还有他的不党。
历朝历代的大臣常有党争,朝臣常因一党之私不顾天下之利,北宋当时是因范仲淹变法引起的新旧之争。
包拯是守旧派大臣举荐进京的,不但在范仲淹当政时敢于弹劾其新政的弊端,还能在其失势后其负责科举考试。
用恩格斯纪念马克思的话来说包拯也很合适,“他一生有过无数敌人,但没有一个是私敌”。
包拯虽对官吏严苛,但对百姓忠恕,人们也并不觉得高高在上,民间虽尊其为“包青天”,但也常亲切的叫他“老包”。
一些地方农村的包公祠就名为“老包殿”。
看包拯的资料,有一幕让我印象尤深:包拯六次弹劾“国丈”张尧佐,他是仁宗宠妃的伯父,虽为人平庸,但大权独揽,屡居高位,包拯直言其为“盛世垃圾,白昼魔鬼”。
有一次包拯说到激动之时,一下没收住,溅了仁宗一脸吐沫星子,仁宗一气之下,拂袖而去。
回到宫中对张贵妃发火,“包拯向前说话,直吐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御使乎”真是对可爱的君臣。
百姓皆知包拯的清廉敢谏,但少有人感念仁宗的博大胸怀。
包拯敢打“大老虎”,原因即在此。
千年包公观后感_600字历史上真实的包公以孝、刚、廉、明著称,后来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包公以善断狱案闻名,被誉为折狱断案“箭垛式人物”、“东方的福尔摩斯”,并形成独特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包公司法文化。
以包公为代表的司法文化历经千年,其重要价值在于它树立起清正廉洁司法官员的崇高形象,有利于提高司法工作者的素质;它倡导社会正义的价值取向,有利于推动依法治国。
包公司法文化应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但有人认为清官司法突出个人,抹杀制度的重要性。
纪录片《千年包公》观后感
纪录片《千年包公》观后感今天单位组织我们观看了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看完专题片让我想起邹碧华同志,邹碧华同志是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纪录片《千年包公》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纪录片《千年包公》观后感篇一今天单位组织我们观看了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看完专题片让我想起邹碧华同志,邹碧华同志是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
他崇法尚德,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
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政法干部要以邹碧华同志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法治精神,忠诚敬业、锐意进取。
提到包公,无人不知,包拯以清廉、公正、孝义闻名于世。
对比邹碧华同志的事迹,笔者以为他的所作所为堪称新时代的“包公”。
邹碧华投身司法事业26年,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勇于探索、刚正不阿,他的身上散发着无穷的信仰之光。
他以为人民服务为信仰,以奉献、钻研为信仰,以攻坚克难为信仰,他的信仰坚不可摧,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榜样。
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我们学习邹碧华同志的事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他的信仰。
26年的工作生涯,他一直克己奉公,一丝不苟。
我想这不仅仅是人民公仆的公务员的榜样,更是每一个普通民众的榜样。
他的信仰之光里,我们看到了什么?信仰凝聚力量,让普通升华为伟大。
回顾邹碧华同志的事迹,他创建电话网络、挂牌成立诉调对接中心,编写《群众工作接待规范》,独创“要件审判九步法”,主编或撰写了10余部法律著作,发表论文40余篇,开设个人微博,参与法官培训教学……在很多人眼里公务员是“清闲”的,笔者以为那些清闲者,并没有为人民服务的信仰,更谈不上职业素养,邹碧华毫不停息的专注于司法事业,每一刻,司法都是他的信仰,他让普通的工作变得伟大起来,成为一种事业。
坚守信仰,才能创造非凡人生。
从普通的司法工作者,到成为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的副院长,邹碧华在很多时候也会面临着各种诱惑,但是他的信仰的是坚定的,他不仅严于律己,也时常提醒家人要谨言慎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观看千年包公观后感精选3篇
观看千年包公观后感精选3篇观看千年包公观后感_篇1《千年包公》共三集。
第一集《清心直道》,介绍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包拯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清正廉洁家风对世人的深刻影响。
第二集《铁面无私》,在真实历史文献基础上用影视剧手法再现“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与“断冷清案”等典型史迹,突出包拯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
第三集《以民为本》,通过“断牛舌案”、“匿金案”、“陈州折变”、“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展现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
其中,“不持一砚归”的故事曾被《检察日报》于2013年4月9日刊载:“相传,包拯离开端州,一块端砚也没有带走,连自己在衙门里用的端砚都上交了。
可当他坐的船开到西江羚羊峡时,突然风浪大作,船不能够行驶。
包拯想,这是不是为官不廉所致?于是,命仆人检查,发现船舱里有百姓送的一块端砚。
包公把端砚抛到江心后,风浪立刻停止了。
”这样的故事让导演感慨:“我们发现,真实的包公故事,比起传说毫不逊色,而且更加精彩,更加丰满,更加生动,更加感人。
”《千年包公》的制作过程,得到了来自安徽省纪委、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等的关心和支持。
导演手记中称,安徽省纪委领导不但亲临拍摄现场慰问指导,还多次前往北京,帮助导演组协调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他们还亲自审看节目文本,数易其稿,力求精确完美表达。
观看千年包公观后感_篇2包公,一个震古烁今、世代传颂的名字。
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包公集清官、忠臣、名探、神袛于一体,成为公平与正义的化身,是万民景仰的“包青天”。
在民间传说、戏曲舞台和影视剧中,他不仅秉公执法、断案如神,还能上天入地、服妖降魔,代表着中国民间传统中的最高人格化期许,千百年来,无人与之比肩。
千年包公观后感【5篇】
千年包公观后感【5篇】 下⾯是由店铺整理的结合两学⼀做千年包公观后感,欢迎阅读。
更多相关结合两学⼀做千年包公观后感,请关注本栏⽬。
【结合两学⼀做千年包公观后感⼀】 包公既是⼀个真实的历史⼈物,⼜是⼀个经过百姓传说及⽂⼈加⼯的艺术⼈物。
作为特定⼈物的形象塑造有不同的需求与功⽤。
以往包公题材的电视⽂艺作品基本反映的是其艺术形象,⽽且不断增加其戏说成分。
前不久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播电视台联合摄制,虞国芳、于继勇担任总导演,在中央 9频道播放的三集纪录⽚《千年包公》,按照真实可靠可信的创作原则,进⾏⼈物再现与现实拍摄,成功呈现出⼀个有⾎有⾁、可亲可敬的包公历史形象。
拍摄⼀部好的纪录⽚,重要的标准是真实与⽣动。
这部⽚⼦根据史实,反映包公⼀⽣重要事迹,如家风家训、辞官尽孝、拜师交友、清⼼直道、严格执法、直⾔敢谏、惩治腐败、智慧断案,关⼼民瘼、减轻赋税、打井退砚等,都有历史依据。
但毕竟历史跨越千年,所存真实资料不多,如何使其⽣动,使⼈耐看,是⼀⼤难题。
我认为编剧导演解决此难题,主要采取了三种⼿法,即古今穿梭、点⾯结合、画龙点睛。
关于古今穿梭。
民间流传很多包公故事,⼜有⼀些纪念活动和历史遗迹,由此与历史事实巧妙关联穿梭。
如,讲现实合肥包村、包公祠引出包公家世祖先及尽孝,讲开封府、包公墓引出包公科举、从政及家训,讲肇庆、池州等地遗迹引出包公在本地的从政业绩,讲包公的祭祀及被神化、戏化引出包公历史原型。
通过古今穿梭,波浪起伏,动⼈⼼弦。
关于点⾯结合。
以中华传统⽂化及宋代历史为背景,以包公历史事迹为主线,联系今天反腐倡廉的时代要求,突出包公为官26载,⼀⾝正⽓、两袖清风、铁⾯⽆私、执法如⼭的清官形象,同时分⽚三集:《清⼼直道》、《铁⾯⽆私》、《以民为本》,⽐较集中、典型地反映了包公修⾝律⼰、刚直不阿、治国爱民的⽣动事迹与思想。
关于画龙点睛。
该⽚⼀⽅⾯运⽤影视剧⼿法再现包公历史形象,另⼀⽅⾯安排了阵容较⼤的⽔准较⾼的专家学者点评,边演边评,夹叙夹议。
纪录片千年包公初中观后感范文
纪录⽚千年包公初中观后感范⽂《千年包公》纪录⽚运⽤先进的纪录⽚创作理念,通过再现真实的包公故事,寻访包公精神的当代体现。
这部作品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你看完之后有什么感想呢?下⾯是⼩编为你带来的千年包公,欢迎阅读。
千年包公观后感1纪录⽚《千年包公》央视⾸播 全景展现包公形象5⽉23上午,三集⾼清纪录⽚《千年包公》⾸映式暨新闻发布会在包公园清风讲堂举⾏。
该纪录⽚⼒求精准展现宋代历史与包公形象,在短短⼏个⽉内,剧组采访了国内及台湾、新加坡等地的⼏⼗位包拯研究学者及宋史专家,坚持真实可靠可信的创作原则,查阅⼤量历史⽂献资料,摒弃戏说,完全根据史实,进⾏⼈物再现与现实拍摄,⼒争呈现真实⽽⽣动的历史故事、有⾎有⾁的包公新形象。
据了解,《千年包公》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播电视台联合摄制,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安徽⼴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承制,历时⼀年制作完成。
该⽚于5⽉25⽇晚8点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并于5⽉27⽇晚9点25分在安徽卫视播出。
《千年包公》⾸映式暨新闻发布会现场《千年包公》⾃2019年8⽉正式开拍,剧组成员不顾⾼温酷暑与严寒冰冻,克服困难,奔波数万公⾥,先后到台湾、新加坡、河南开封、⼴东肇庆、浙江宁波、安徽天长、安徽合肥等⼗⼏个地区与城市,进⾏实景拍摄、专家学者⾤访及历史再现,积累了⼤量素材与⽂献后,于2019年元⽉开始进⼊后期剪辑,数易其稿,找差补缺,⼒求为⼴⼤观众呈现⼀个最为丰满真实、清廉爱民的包公形象。
坚持廉洁奉公执政为民,坚持反腐倡廉依法治国,这既是民⼼所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梦想的必由之路。
包公事迹和包公精神流传、绵延千年不绝,并⼀直为百姓津津乐道,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廉洁公正的孜孜追求。
纪录⽚《千年包公》顺时⽽⽣,采⽤现代化的电视⼿段,为观众呈现全新故事场景与视觉享受,依托新颖的艺术形式展现包公精神的当代延续与传承,给观众以启迪。
据参与审⽚的专家学者评价,此⽚堪称国内近年来历史类纪录⽚中的精品⼒作。
纪录片千年包公观后感范文3篇
纪录片千年包公观后感范文3篇2016年纪录片千年包公观后感《包公案》这本书记录了包公破的无数件案子中的四十件。
我读了《包公案》这本书以后对包公的敬仰.崇拜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一发不可收拾。
包公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权高贵族,他都公正无私,公平对待,从不对谁偏袒一分。
哪怕是自己最亲的人,也是铁面无私。
在这本书中的第二十八回,包公为鬼魂伸冤,说的是那个游总兵竟以他人性命换取功绩,让他死都太便宜了,就算天诛地灭,也是对他的宽容,这本书让我知道,包公是一个公正清廉,脸黑心不黑的人。
我还查了许许多多写包公的歇后语,比如:包公铡驸马――刚正不阿;公事公办,包公铡皇亲――法不容人;六亲不认,包公斩包勉――正人先正己等等,这些都可以证明包公在民间的声誉有多么巨大,在人民的心中是多么伟大。
如果让我当官,一定会向包公学习,做我的指明灯,掌握别人的生死大权,就要对得起别人,更要对自己有个交代,现代社会,贪官比以前多得去了,说明当贪官是多么的容易,要做到刚正不阿,公正无私的好官是多么的不容易,致此,向包公敬礼。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包公案》,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包公,因为在《真假太后》里面,包公胆大包天,为了李娘娘伸冤;在《五鼠下凡》里,包公惩奸除恶、伸张正义,真是大快人心。
在所有包公斩案里我最喜欢的就是乌龟破案,意思是有一次,包公看见一只顶了顶他的脚,看着包公,好像是告状的,过了一会儿,乌龟向外爬去,包公很好奇,就跟了过去,通过一只破了一个大案,找到了真凶,为死者伸冤,没想到包公看见一只乌龟就能破案,真是不得不让人敬佩呀!读完《包公案》这一本书,我了解到包公断案时铁面无私,敢作敢当,也让我明白了包公断案本事极高,推理能力特强,因此包公深受百姓爱戴。
2016年千年包公观后感。
千年包公观后感优秀7篇
观看千年包公观后感篇一包拯家训如下:“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乡,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昭后世(公元一千九百九十七年中秋赵朴初敬书)”。
体现了我们祖先的信仰。
信仰天地君亲师。
拆开来讲,天地属于精神世界至高无上的神灵,主宰人们的命运,排在第一位。
例如,人们一遇上自然灾害,就祈天保佑,干了坏事,怕天雷打。
中国人是个很世俗的民族,即使对“天地”这样高远玄渺的神灵,也结合到现实来理解,如,皇天后土养育了人们,靠天吃饭、顺应天时,天意不可违,等等。
正因为信仰,才有祭天、祭地,现在北京还有天坛、地坛,都是祭天祭地的专门场所。
第二位的信仰是君,即国君,国王,国家。
到西汉董仲舒干脆将皇帝附会成“天子”,天的儿子,上天派来管理老百姓的,杜撰出“君权神授”的理论,以便让老百姓服服帖帖,天威不可犯。
同时,对皇帝也有制约作用,替天行道,不可乱来。
因此,要孝顺父母,孝敬祖宗。
用现代的一首歌曲《酒干倘卖无》最好解释:“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你,没你哪有我……”,把这些信仰对象都串起来了。
中国人敬祖宗有专门的祖庙、宗祠,祖坟,制度和体制上有宗族、五服、族长、族田、族产以及族规等等。
中华民族之所以延绵五千年生生不息,起根本作用的是家族、宗族的'凝聚力。
国家灭亡了,家族的规矩和体制还在,家国一体,国家的基因寄存在家族中,家族宗族发展壮大、扫平四方又可以建立国家。
西方没有中国这样的家族,国家灭亡了,一般无法复兴。
第四位的信仰是师,这也是源于儒家的伦理道德,“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小处看,开我蒙童,启我智慧,从大处讲,传承文化,弘扬文明。
因此,师的地位很高。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重教育,重文化,重传承,中国人受益极大。
《千年包公》观后感观后感900字<三>篇二《千年包公》全片共三集。
第一集《清心直道》,介绍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包拯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清正廉洁家风对世人的深刻影响。
千年包公观后感学习心得【精选3篇】.doc
千年包公观后感学习心得【精选3篇】千年包公观后感学习心得【精选3篇】导语:《千年包公》由虞国芳、于继勇担任总导演。
千年包公观后感【1】《千年包公》力求精准展现宋代历史与包公形象,在短短几个月内,剧组采访了国内及台湾、新加坡等地的几十位包拯研究学者及宋史专家,坚持真实可靠可信的创作原则,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摒弃戏说,完全根据史实,进行人物再现与现实拍摄,力争呈现真实而生动的历史故事、有血有肉的包公新形象。
据了解,《千年包公》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承制,历时一年制作完成。
该片将于5月25日晚8点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并于5月27日晚9点25分在安徽卫视播出。
《千年包公》自8月正式开拍,剧组成员不顾高温酷暑与严寒冰冻,克服困难,奔波数万公里,先后到台湾、新加坡、河南开封、广东肇庆、浙江宁波、安徽天长、安徽合肥等十几个地区与城市,进行实景拍摄、专家学者釆访及历史再现,积累了大量素材与文献后,于元月开始进入后期剪辑,数易其稿,找差补缺,力求为广大观众呈现一个最为丰满真实、清廉爱民的包公形象。
坚持廉洁奉公执政为民,坚持反腐倡廉依法治国,这既是民心所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必由之路。
包公事迹和包公精神流传、绵延千年不绝,并一直为百姓津津乐道,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廉洁公正的孜孜追求。
纪录片《千年包公》顺时而生,采用现代化的电视手段,为观众呈现全新故事场景与视觉享受,依托新颖的艺术形式展现包公精神的当代延续与传承,给观众以启迪。
据参与审片的专家学者评价,此片堪称国内近年来历史类纪录片中的精品力作。
千年包公观后感【2】5月24日上午,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首映式暨新闻发布会举行。
中央纪委宣传部正局级纪检监察专员阎群力,中国曲协副主席马小平,中国曲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黄群;省纪委副书记车建军,省纪委常委、省监察厅副厅长张志宏,安徽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总编辑庄保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钟俊杰,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汪学致等出席首映式。
小学教师千年包公观后感
小学教师千年包公观后感《千年包公》我觉得拍得非常不错,故事从包公小时候家风讲起一直到包公对后人的影响作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师千年包公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小学教师千年包公观后感篇一最近教育局组织观看了大型反腐文献纪录片《千年包公》,它里面宣扬的廉洁、修身、勤政的思想以及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它对我们当前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观看《千年包公》的最大感受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就必须坚持严字当头、不走过场。
如果走过场,放松要求,就会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就会出现被苍蝇叮食的裂缝,甚至损害党的威信和形象。
那么作为一名基层教科研工作者,我又该怎样落实严字当头,加强自身党风廉政建设呢?首先,严字当头、从严要求,必须从思想入手。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
工作作风转变的前提在于认识水平的提高,在于思想理论的自觉。
作风问题,说到底就是我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是政治理想的体现。
所以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我要从思想入手,从源头抓起,按照教育局的规定学好规定的内容,自觉强化党性修养、品德修养和党纪观念,真正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思想和行动中。
其次,严字当头、从严要求,必须坚定理想。
我们要牢固树立为基层服务、为党的事业献身的理想志向。
踏实工作,乐于奉献,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做服务于民的党员。
同时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全局利益和局个人利益的关系,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民服务。
第三,严字当头、从严要求,必须要树立责任意识,勇于担当。
作为一名基层教科研工作者,要树立责服务意识,乐做好本职工作,替基层教师分忧解难。
作为党员干部,应该时刻牢记肩负的职责,应该尽自已最大努力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保持奋进不息的精神,为党的事业发展多尽一份责任,多贡献一份力量。
最后,严字当头、从严要求,还必须有自己的做人原则,坚守道德底线。
党员看千年包公观后感「精选」
党员看千年包公观后感「精选」包拯9包公0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
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
包拯为官时的清明廉洁与执法公正,不仅成为后世代代相传的佳话,更成为千年以来执法纪者勉励自身的标杆。
下面是的关于党员看千年包公观后感,欢迎阅读!党员看千年包公观后感【一】包公文化园坚持融古鉴今,强化反腐倡廉主题,通过宣扬包公“清心”、“直道”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以国为重”、“以廉为先”、“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传播包公廉洁文化的精髓,达到以清官廉吏为典范的教育目的,作为新时期广大群众修身指引和党员干部为官镜鉴,为构建廉洁社会实现“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通过参观包公文化园,不少党员干部获益良多。
一名老干部感概地说:“包公文化园不仅可以让党员干部接受深刻的廉政教育,还可以让市民群众更了解‘清官’的标准,教育作用很大。
相信通过包公文化园的开放,定能使包公精神之髓在人们心中代代相传。
”清风社区党员代表也对记者说:“包公那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为民请命的形象,以壁画、雕塑、情景设计等方式展现出来,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通过参观包公文化园,我对包公刚正不阿、公正廉明的精神感到敬佩,也被这他那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精神所感染。
结合到自身,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平时一定要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拒绝社会上的种种诱惑,廉洁自律;并要树立为民请命的意识,提高为民服务的本领和水平。
只有做到廉政、勤政、善政,才能真正继承和发扬包公精神,成为让人民满意的党员干部。
”据了解,包公文化园自开放至今仅仅1个月,已接待参观学习34000多人次,其中252个机关单位8000多名党员干部、26000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目前,包公文化园已经成为各单位开展党日活动和对党员干部进行廉政教育的重要基地。
对于包公文化园今后的发展,肇庆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林晓明说道:“我们未来会进一步完善文化园相关设施,丰富展品内容,提升内涵品位,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使之成为一个展示我市对外形象的窗口。
观看千年包公观后感优秀范文
观看千年包公观后感优秀观看千年包公观后感优秀范文包公曾在池州为官,任期时间虽不长,但其勤政爱民的事迹却广为传颂,池州还存有包公齐山题字、包公井等遗迹。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千年包公,欢迎大家参考!【千年包公观后感1】由省纪委牵头组织,中央电视台、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三集高清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已制作完成,央视纪录频道定于2016年5月25日20:00起连续三天播出,每天一集,每集45分钟。
安徽卫视也将于5月27日21:25播出。
包拯家训如下:“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乡,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昭后世(公元一千九百九十七年中秋赵朴初敬书)”。
体现了我们祖先的信仰。
信仰天地君亲师。
天地君亲师是五个信仰对象,既相互联系,又互为一体。
拆开来讲,天地属于精神世界至高无上的神灵,主宰人们的命运,排在第一位。
例如,人们一遇上自然灾害,就祈天保佑,干了坏事,怕天雷打。
中国人是个很世俗的民族,即使对“天地”这样高远玄渺的神灵,也结合到现实来理解,如,皇天后土养育了人们,靠天吃饭、顺应天时,天意不可违,等等。
正因为信仰,才有祭天、祭地,现在北京还有天坛、地坛,都是祭天祭地的专门场所。
第二位的信仰是君,即国君,国王,国家。
到西汉董仲舒干脆将皇帝附会成“天子”,天的儿子,上天派来管理老百姓的,杜撰出“君权神授”的理论,以便让老百姓服服帖帖,天威不可犯。
同时,对皇帝也有制约作用,替天行道,不可乱来。
第三位的信仰是亲,指有血缘关系的长辈,可以泛指父亲,母亲,祖宗,先辈等等,这是更直接来源于儒家的伦理道德。
人们的生命都是来源于父母,“父精母血成汝体”,含辛茹苦养育我。
因此,要孝顺父母,孝敬祖宗。
用现代的一首歌曲《酒干倘卖无》最好解释:“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你,没你哪有我……”,把这些信仰对象都串起来了。
中国人敬祖宗有专门的祖庙、宗祠,祖坟,制度和体制上有宗族、五服、族长、族田、族产以及族规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千年包公观后感看千年包公观后感:家风正官风廉包拯,字希仁,肥东人,是我国北宋时期的名臣。
《千年包公》纪录片根据史实,对包公的成长经历及为官从政进行了生动再现,让人看后深有感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党员廉政教育片。
记录片第一集《清心直道》中再现了包公家传公正,少年读书时即立志清廉,从一个家乡富人请包公及同学吃饭,同学当即答应而包公为避接受别人吃请而不赴宴,这点小事中就可以看出包公在少年时就牢固树立防微杜渐的意识,严格要求自己,而之后他在端州任官结束时,将手下人替他接受的端砚沉江,更是显出他的清廉,在合肥出土的包公家族墓中仅发现一方普通砚台,这在盛行厚葬的中国古代,无疑是对包公家族清廉的最好说明。
纪录片第二集《铁面无私》正是与众多影视作品中的包公形象所一致,在家乡庐州任官时,对待家族中人犯法依然能做到一视同仁,树立了包公的威信,之后的上谏弹劾权贵更体现了包公铁面无私的气节。
包公对上刚正不阿,对百姓充满深情,纪录片第三集中的“断牛舌案”“匿金案”“沉舟折变”及“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都明明白白的表现出包公的体恤百姓和铁面治贪,正因为包公是这样的好官,中国百姓才将他奉上神龛,成为铁面无私替天行道的神。
《千年包公》纪录片,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包公形象,更重要的是发掘了包公的成长经历,分析了为什么包公能成为一位百姓爱戴的好官,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有良好的家风。
家庭是人们接受教育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包公从小在家接受父母的言传身教,树立了良好的人生观,所以长大后能成为孝子和廉官,虽然时间已过去千年,但这种家庭教育永远不会落伍,反观现在那些锒铛入狱的贪官,有多少是因为家教不严,妻儿利用其官职谋取非法利益,最终致其全家覆亡,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最后用四句话总结这部纪录片带给我的感受:千年包公,家风传承,为官做人,皆为榜样。
看千年包公观后感:从阎罗天子到白面包公,司法领域要消灭造神运动泱泱长史、璀璨华夏,能够驰誉丹青、留名万世的人往往不仅有史书经典的传承记载、更有百姓群众的代代传颂,而学者易中天也曾经把人物形象分为历史形象、文学形象与民间形象。
《千年包公》一片,最大的亮点莫过于把包拯从民间流传的阎罗天子还原成了历史上的白面包公。
很久之前网络上就曾经广为流传一篇文章,题目是《包拯清廉的秘密-年薪一千三百多万》,该文通过考证历史与米价换算,得出包拯年薪千万的结论,并且指出已经超过一个州每年上缴的税收。
观影之前,我曾经猜想本片宣扬包拯清正廉明、刚直不阿自不必多说,但未必会提到包拯的年薪,不料本片不仅提到了包公的待遇,也提到了他不为同僚所喜的事实,提到了他忠孝两难全的无奈,提到了他办案的方式从今天的角度看来也有不科学之处。
从神龛上的金光笼罩的神像到一个有血有肉的的孝子、谏臣、廉官;这种从神到人蜕变,比之造神运动更加有教育意义。
而作为一名司法工作人员,在这神人之间,最关注的莫过于“断案如神”四个字。
影片中指出,有关包公断案的史料并不多,但在民间,百姓们为什么会把他塑造成一个断案如神的判官形象呢?我认为如果说文学作品中三顾茅庐、白帝托孤的诸葛丞相的形象,是出于文人们崇尚出将入相,希望得到统治者的信任与礼遇,那么日间断人、夜间断鬼的包青天则是出于千百年来普通百姓们呼唤神明、呼唤清官的强烈愿望与精神寄托。
呼唤神明,源自于普通百姓对于公平正义原始、本能的渴求,在古代侦查、取证技术不够发达的情况下,普通群众希望有一个神明式地人物能够辨别所有的是非曲折。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违法手段更加高明,诉争案情也走向多样化、复杂化,同时在现代司法活动中,侦查技术不断提高、监控系统不断完善、讯问技巧不断创新,但无论如何,司法活动也不能查清所有事实的真相。
而且更重要的问题是:比古代相比,现代法治中群众们呼唤的神明与法治当中的公平正义差距越来越大。
在司法实践中,有很多缺乏法律意识的当事人一味要求案件的处理要符合自己满意的结果,却不顾程序正义的重要性,不顾法律的具体规定,即使缺乏证据也希望案件处理符合自己认定的“事实”,即使违法也要实现自己认定的“公平”;从根本上说,这是现代法治精神普及工作没有到位的表现。
在一个现代法治国家,“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基本共识,这是法律制度、法律规范得以畅行的基础,也是法律文化、法治国家得以建立的根本。
破除公民心中的一已之神,建立整个社会的法律信仰,培育法治精神,提升公民意识,司法机关的普法工作任重而道远。
呼唤清官,则是源自于腐败盛行、贪官当道。
宋朝官员黩货暴政,十有六七,所以包公的出现才会像苍穹孤星、苦海明灯一样耀眼。
所以呼唤清官,也就意味着世间鲜有清官。
然而在当代社会特别是司法领域之中,要杜绝呼唤清官的意思不仅是要建立起官员普遍清廉的局面,同时也要摒弃公民心中的清官情结。
清官固然是好的,但如果把希望都寄托在清官身上,认为清官是万能的则与现代政治体制与现代法治社会背道而弛。
从政府角度上说,清官不一定能出政绩,从司法角度上说,清官也不一定能断明案。
历史上也有清苦如海瑞者,名声固然远播,但却没有令人信服的政绩,因此,清廉应该作为一项基本素质普遍存在而非当作最高标准不断严苛,官员应当把健全完善制度、提高执政没能力放在首位而不是陶醉于清名远扬。
普通群众要造神,固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与现实背景,在司法领域消灭造神,则是现代法治建设的要求。
《千年包公》一片完成了包公由神到人的转变,每一名司法工作人员,都应该像包公一样先做好人、再做好官,在司法领域内消灭造神。
看千年包公观后感:“清心”“直道”话包公翻开悠悠千年的历史长卷,包拯以其清正廉明、刚正不阿、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不朽清官形象,广为国内外中华儿女和崇尚清正廉明的仁人志士所敬重、所景仰。
“包龙图打座在开封府”,一句经典唱腔将“包青天”的高大形象与七朝古都开封紧密地联系起来。
在开封这座具有丰富人文精神和厚重文化底蕴的城市里,包公书写了他为官生涯中最浓重的一笔,“包公倒坐南衙”、“怒铡陈世美”、“狸猫换太子”、“五鼠闹东京”、“六劾张国丈”等民俗传说和历史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近年来,开封市在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中,深入挖掘埋藏在历史长河中的廉政文化内涵,精心设计建设以包公文化为主题的“一府(开封府)一湖(包公湖)一祠(包公祠)”廉政教育基地等,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廉政文化品牌。
本文将结合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特征,本着古为今用、传承创新,发扬光大的文化态度,对包公廉政文化和思想进行深入挖掘和提炼。
包公,原名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生于北宋咸平年间,庐州合肥(今肥东县人)人。
他出身官僚之家,二十八岁考上进士,地位显贵,而在为官的道路上兢兢业业,秉公办案,披肝沥胆,赏罚分明,不畏权贵,执政如山,体察民情,心系民生。
一提到“开封府”,人们的脑海中就自然浮现出那悬挂高堂的“正大光明”额匾,以及威严肃穆的衙府大堂。
《开封府志》第十六卷清楚的记载着开封府的位置:“南衙,宋包孝肃公听证处,即开封府是也。
”包拯死后,开封人民为了纪念他,就在副署衙门旁边建了一座包公祠,如今位于包公湖的西南角位置。
目前,开封市博物馆还保留着一块北宋开封府提名记碑,上面刻着开封府尹一百八十三人的姓名,其中就有包拯。
自古以来对于历史人物人们都会有各自的评价,但只有生前为老百姓做了好事的人,人民才会永远纪念他。
史料为证,包拯在开封时,敞开官府正门,使上讼的百姓得以径直走上堂前自诉曲直。
他杜绝奸吏,立朝刚毅,无论是贵戚还是宦官,一旦目无纲常,他都严惩不贷。
在当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用“阎罗”来比喻包拯的铁面无私。
又有文献记载:“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作为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曾评价包公:“清节美行,著自贫贱,谠言正论,闻于朝廷。
”编纂《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则称:“仁宋时,包拯最名正直。
”时至今日,包公祠里的一副楹联,还记录着世人对包公的评价:“赈灾黎,求民隐,断关节,秉政清廉,中原百姓思贤尹;平冤狱,抑豪强,惩污吏,执法严峻,天下几人似我公。
”清廉、清正、清明的包公,俨然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理想的清官。
包公为官时在民间流传和正史记载的故事有很多,从这些事例中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他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
包拯为官期间,从来不收取下级官员的任何贿赂。
《宋史》中记载,包拯在出任端州知州时,那地方出产名贵的端砚,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一定的数额。
历届知州都在定额之外另加几倍、几十倍地征收,中饱私囊,用贪污的赃物去馈赠朝中权贵,以图升官。
而包拯接任端州知州后,只按进贡的定额,不准多增派一砚,直到期满卸任,未带走一个砚石。
象这样清正廉洁的封建官吏,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包拯在做谏官时,直抒胸臆,从不谗言半句。
他让皇帝在许多重大的决策中避免了严重的失误,他将唐朝魏征给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写出来,呈给宋仁宗为座右铭,时刻警惕,以国家大事为重。
请求仁宗虚心纳谏,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为主”,偏听偏信,而要爱惜人才,除去苛刻,严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说,不随意大兴土木,如此等等,朝廷都采纳施行。
包拯执法不阿,不在刑律面前越池半步。
有一段时间,包拯曾回到他的故乡庐州任知州,他的一些亲朋故友以为有了靠山,就可以无畏的横行霸道,欺压百姓。
包拯的一个叔伯舅父恃着自己的外甥是当地大官,别人奈何他不得,便仗势欺人,无法无天。
结果,包拯把他逮捕法办,从严处理。
于是,其他的一些亲友故旧看到包拯凛然秉直,不徇私情,便都悄悄地收敛起来,谁也不敢冒犯法纪了。
他对亲友如此,对自己的子女就更为严格,他亲笔写了一则著名的“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
亡段之后,不得葬于大莹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他把这则“家训”刻在石碑上,竖立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至今我们还可以在合肥包公墓的墓碑上面,清楚地看到这几行震慑人心的碑文。
虽然有众多赞美之辞,欧阳修其实也是对包公褒贬不一的,他曾经提到过:“拯者,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但其学问不深。
”包公善理政事,秉公办案,但他并不像苏轼或李清照那样在文学方面才华横溢,但从他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中,足以道出他的思想和为人,这首诗是这样写的: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在这寥寥数行的短诗中,表现了他直道而行、无私无畏、光明磊落的胸怀,他要求自己成为承担重任的栋梁,不屈不挠的纯钢。
这不是空洞的豪言壮语,而是有凭有据的:第一,“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包公“清心“和”直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体现了他把廉政为民作为人生奋斗目标的崇高理想和信念,而包公的廉政思想是儒家道德思想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