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史学概论

合集下载

史学理论导论

史学理论导论

三、几个基本概念
2、历史与历史学 历史: 历史: 广义的历史包括已经过去的自然史和人类
史,狭义的历史指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已经过去的人 类社会的客观运动过程。 类社会的客观运动过程。 历史学:对人类社会客观运动过程的认识及其成果。 历史学:对人类社会客观运动过程的认识及其成果。
3、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 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 历史理论:人们对客观历史运动的认识, 历史理论:人们对客观历史运动的认识,包括天人
二、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1、思想之底色 2、政治之支柱 3、文化之宝藏 4、人生之镜鉴
三、几个基本概念
1、“史”字含义的拓展 史官: 史为掌书之官,自古为要职。殷周以前, 史官: “史为掌书之官,自古为要职。殷周以前,
其官之尊卑虽不可知,然大小官名及职事之名, 其官之尊卑虽不可知,然大小官名及职事之名,多由史 则史之位尊地要可知矣。 王国维) 出,则史之位尊地要可知矣。”(王国维) 史书:秦汉之际,多以“史记”泛称史书。 史书:秦汉之际,多以“史记”泛称史书。三国以 指称史书多了起来, 后,以“史”指称史书多了起来,晋人杜预明确使用了 史书”一词( 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 “史书”一词(“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 之垂法,史书之旧章;仲尼从而修之, 之垂法,史书之旧章;仲尼从而修之,以成一经之通 体。”) 史事:古人多以“ 往事” 行事” 史事:古人多以“事”、“往事”、“行事”、 时事”指称史事,盛唐以后以“史事” “时事”指称史事,盛唐以后以“史事”泛指客观历史 的情况也出现了(唐高宗《简择史官诏》 的情况也出现了(唐高宗《简择史官诏》:“如闻近日 以来,但居此职,即知修撰,非唯编辑疏舛, 以来,但居此职,即知修撰,非唯编辑疏舛,亦恐遗漏 史事。 史事。”)

绪论什么是《史学概论》PPT课件

绪论什么是《史学概论》PPT课件

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吕思勉《历史研法》;
吴泽《中国历史研究法》;杨鸿烈《史学通论》……
2021/3/12
5
20世纪60年代重建:编制课程大纲、教学计划 80年代后复兴:史学理论热潮
代表人物:白寿彝、吴泽、赵吉惠、庞卓恒、姜义 华、瞿林东、何兆武、张广智;李振宏、王学典、 桑兵、罗志田、王晴佳、朱政惠、胡逢祥……
年版。
❖ 7、葛懋春主编《历史科学概论参考资料》上、下册,山东 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 8、刘北成、陈新编:《史学理论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2021/3/12
13
思考题
1、什么是史学概论?它的 研究对象是什么? 2、什么是历史本体论、史 学认识论、史学方法论? 3、《史学概论》课程有何 特点?如何学习这门课程?
❖ 史学方法:从事历史研究过程中具体操作的 方法、手段、工具。
❖ 史学方法类型:史料学方法、历史分析方法、 历史编纂方法。
2021/3/12
9
3、史学认识论
❖ 概念:关于历史认识性质与特点的理论。也 称“史学理论”
❖ 主要内容:历史认识是怎样形成的?历史认 识的形式有哪些?历史认识的特点是什么? 历史认识的性质如何?历史认识如何进行检 验?历史认识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怎样? 等等。
7
1、历史本体论
❖ 概念: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性质、特点及规律 的理论 。也称“历史理论”。
❖ 主要内容:历史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历史是如何发 展变化的?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性?历史的规律是 什么?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决定历史发展变化 的因素是什么?如何认识个人、英雄、人民群众的 历史作用?等等。
❖ 核心:“历史观”。历史观是关于人类历史总体运 动及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

《史学概论》教材

《史学概论》教材

1、庞卓恒、李学智、吴英等主编:《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吴泽主编:《史学概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3、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河南大学出版社。

4、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

5、姜义华、瞿林东、赵吉惠等著:《史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6、杜经国、庞卓恒等:《历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7、葛懋春,项观奇:《历史科学概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8、贾东海、郭卿友主编:《史学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9、赵吉惠:《史学概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0、赵吉惠:《历史学方法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东方出版社
12、王学典:《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13、杨玉圣、张保生主编:《学术规范导论》,河南大学出版社
14、王尔敏:《史学方法》、《二十世纪非主流史学与史家》,广西师大出版社
15、陈启云:《中国古代思想的历史论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16、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7、姚太中、程汉大:《史学概论》,东方出版社。

史学概论——精选推荐

史学概论——精选推荐

史学概论一、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任何一们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这是这些学科得以建立和存在的基础,那么,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顾名思义,史学概论就是概论史学,其研究对象应该是史学,但是,史学有奴隶阶级的史学、封建阶级的史学、资产阶级的史学、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历史科学)。

而我们所说的史学不是其他时代、其他阶级的史学,而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即历史科学。

所以,不论是称“史学概论”、“历史学概论”或是称“历史科学概论”,实际上都应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概论。

史学概论既然是以历史科学为研究对象,但是,以历史科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并一定是史学概论。

众所周知,史学史也是以史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可见,仅仅讲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是史学还不行,还必须指明,史学概论不是研究史学的全部,而是仅仅研究史学的一个特殊方面——主要研究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论。

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既然是这样,那么它的任务也就可以确定下来了。

它的任务主要是概括地从逻辑上说明历史科学是什么,怎么研究以及如何写作。

可以说,是历史科学学。

那么,具体的说,这样的历史科学概论应当概论写什么内容,以及如何构成自己的体系呢?二、史学概论的内容和体系关于史学概论的内容,目前有好几种不同看法。

①有的认为,“史学概论”就是研究唯物主义如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所讲述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方法,不过得联系史学研究实际,用史学实例来阐明,就是说,结合历史研究的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将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化。

②有人认为研究历史必须占有史料,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史学研究必须从史料出发,介绍有关史料的专业知识、检索、确证史料的基本技能和研究处理史料的原则,质言之,照这些学者的看法,《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相等于“史料学概论”或相当于“历史文献学”、“历史编撰学”、“历史文学”之和。

史学研究懂得如何去占有史料、剖析史料的正确性,是史学研究的重要一环,也是“史学概论”必不可少的内容构成,可是,若认为。

《史学概论》考试大纲

《史学概论》考试大纲

《史学概论》考试大纲Ⅰ、考查目标、了解史学在发展中为自己提出的重要问题及其成就,认识当前史学工作面临的重大任务。

、明晰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史学这一学科的概述和回顾,明确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

、了解史学研究过程各个阶段在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不同特点。

Ⅱ、考查内容第一章导论一、史学概论的学科性质二、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及学科任务第二章客观存在的历史一、历史客观主义、历史相对主义及其评价二、兰克与兰克学派的主要观点,批判历史客观主义理论三、克罗齐及历史相对主义思潮,批判历史相对主义思潮四、历史科学的认识对象及与其他科学的认识对象的异同五、历史事实与历史规律的可认识性第三章主体化的历史一、主体化历史的含义及其与客体历史的关系二、历史科学的认识所具有的主体意识与其他科学之不同三、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相吻合的条件及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相背离的原因第四章历史学与历史科学一、历史学的概念、层次及形成、发展的大致历程二、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三、历史科学的概念及基本理论第五章历史学的社会功能一、历史学的认识功能的概念、内容二、历史学借鉴功能的概念、范围三、历史学教育功能的内涵四、如何全面地理解历史学的社会功能第六章史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一、史德、史学、史识、史才的内涵二、史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的培养途径第七章史料一、史料与史料学的概念二、史料学的任务与内容三、史料的分类、校勘四、史料考证的方法第八章历史研究方法一、史实分析法的一般方法二、史学分析方法的专门方法三、历史表述法的史著体裁四、心理史学方法和跨学科史学方法第九章史学论文写作一、史学论文的选题、写作与基本要求Ⅲ、考试方式和试题类型、考试方法:闭卷,分钟,满分分、试题类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Ⅳ、参考书目庞卓恒,李学智,吴英著:《史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年。

李隆国著:《史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年。

史学概论书目

史学概论书目

1.李大钊:《史学要论》,《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庞卓恒:《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姜义华、瞿林东、赵吉惠:《史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版。

4.韩震:《西方历史哲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美)威廉.德雷:《历史哲学》,王炜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6.(法)J.勒高夫等主编:《新史学》,姚蒙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7.(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趋势》,杨豫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8.(美)乔伊斯.阿普比尔等:《历史的真相》,刘北城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9.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0.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读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美)伊格尔斯、帕克主编:《历史研究国际手册—当代史学研究与理论》,陈海宏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

13.(俄)普列汉诺夫:《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博古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3年版。

14.(英)波普(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杜汝楫、邱仁宗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5.(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16.(英)波珀(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查汝强、邱仁宗译,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7.(美)亨普耳:《自然科学的哲学》,张华夏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18.(美)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张星岩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19.恩格斯:《封建制度的解体和民族国家的产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48-458页。

20.庞卓恒:《中西文明比较》,《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1年第11期转载其中第2节;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历史学》2001年第11期全文转载。

史学导论复习资料

史学导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史学导论《史学概论》的性质与任务史学概论是史学中一个新兴的分支学科,它不是直接考察客观的历史过程,而是以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特别是历史学家认识历史的活动为研究对象。

其任务是从历史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成就,将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作为客观存在,系统地研究它的一般过程、主要特征、基本规律,确定现代史学发展的途径,推动历史研究活动和整个历史学进一步科学化与社会化,更加有效地发挥其积极的社会功能。

第二章历史认识的基本特征第一节、历史认识的结构一、知识论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又称知识论。

二、介绍古今中西关于历史认识论的有关学说。

人的意识能否正确地或客观地认识社会历史?1)人们的意识完全能够达到对历史的客观认识,因为历史是人类创造的,因而人类就一定能够认识历史,并且比认识自然具有更大的优势和精确性。

2)历史认识不可能完全正确、客观地认识历史,因为历史认识必然要受到人们的立场、方法、心理、价值、伦理、宗教、时空等因素的影响。

3)对历史客观性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虽然人类不能正确地或客观地认识历史,但人们在认识的过程中却是在向客观性的认识逼近三、考察影响历史认识的因素历史认识的本质:历史事实属于过去,而研究历史的历史学家则属于现在,因此历史学家与其对象——过去之间是互相对立而又互相依赖的。

把过去与现在,也就是说,把主体——历史学家与客体——历史事实统一起来则是历史学家的工作。

要做好这个工作,历史学家必须克服历史时间间距所造成的主观偏见和曲解,要越过“现在”的障碍以达到客观的历史事实.历史认识是主体、客体、中介的三者能动统一历史实际的特点:客观性,不可再现性历史实际的客观存在:历史实际是已经发生了的事变、过程,它一经发生,就成了不可能更改的既定存在。

历史中介的特征:历史实际的遗留和副产品;选择性:王子与平民;客观性;中介性历史中介:历史研究只能通过目击者的记录来叙述以往的史事,因此,与对现在的了解相反,对过去的了解必然是“间接”的。

历史学概论

历史学概论

(2)历史学的结构与史学概论的内容
二、“史学概论”的产生与学科地 位



1、从中外史学史的角度看“史学概论”的 产生 (1)传统史学的依附经学到近代史学的学 科独立 (2)西方中世纪史学的依附神学到近代史 学的理性解放


2、史学观念的转变与历史学的“范式”革 命 (1)史学概论与史学观念的密切关系 (2)历史观与历史学研究的“范式”

(3)历史科学概论应是概要论述历史科学, 也可以说是“历史科学学”(葛懋春、谢 本书《历史科学概论· 绪论》,山东教育出 版社1985年修订版;葛懋春、项观奇《谈 谈历史科学的对象与体系》,《文史哲》 1885年第2期)。

(4)史学概论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史 学这一学科的概述和回顾,它包括历史研 究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吴 泽《史学概论· 前言》,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5年6月第一版)

2、分析各类“史学概论”著作的创见及时 代局限
四、为什么学习《史学概论》?
1、学科独立后反思自身的需要 (1)概念、范畴、原理、方法的产生 (2)史学观念的独特性
五、如何学习《史学概论》?


1、加强对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的研究。 2、对马克思主义史学进行科学总结。 3、加强对近年国外有重大影响的史学理论 的研究。 4、拓展知识面,加强其他学科知识的训练。

2、古代东西方对历史本质的人本主义认识

3、西方中世纪的“神圣历史”
二、西方近代历史哲学对历史本质的思考
a、历史事实属于过去 ,而研究历史的历史学家则属于现在 , 因此历史学家与其对象——过去之间是互相对立而又互相 依赖的。 b、伽达默尔认为历史是主体与客体相互溶通的现象。因而 真正的历史 ,在伽达默尔看来 ,既非客观的 ,也非主观的。 他把自己所理解的这种历史叫做“效果历史”(Wirkungsgeschichte)。伽达默尔认为 ,与其说关心世界上的存在物 或历史上发生的事件 ,不如说关心我们从历史中得到什么。 c、德国历史主义学家特勒耳奇 (Ernst Troeltsch)曾说 过 :“正如物理学中一样 ,运动的每一种计算都根据观察 者的立场 ,在历史中 ,一切标准也都是不可挽救地被人们所 处的和生长的地区所确定”。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历史著述都有主观性,它与客体历史不可能完全吻 合。历史著述之所以有主观性,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客体历史具有不可逆性。 客体历史一去不复返,不可逆,不重复,不会再现。 无法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那样直接观察和研究, 直接面对自己的研究对象。进实验室,社会调查。 第二,认识主体必然会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认识对 象上去。 宏观地说,客体历史和主体化历史只能无限逼近, 但不可能完全重合,指望二者百分之百的吻合,只 不过是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美好的幻想。
(3)基础性 高度浓缩、概要介绍史学基本概念、基 本理论、基本方法,是专业基础课,是史 学理论的入门课,不是提高课。 《史学概论》这门课有助于弥补史学理 论之不足,加深对史学的理解,从而更好 地学习历史学。
二、《史学概论》之历史
史学概论方面的著作和课程出现于19世纪末的欧 洲,是史学专门化和制度化的产物。1898年,法国 史学家朗格诺瓦、瑟诺博斯的《历史研究导论》是 最早的史学概论著作,是法国大学的教科书。 中国受西方影响,20世纪初开始出现史学概论方 面的著作。1902年,留日学生汪荣宝编译自日本学 者的《史学概论》。1902年,邓实的《史学通论》 是中国人撰写的第一部。1909年,曹佐熙的《史学 通论》已成为中国大学的教材。
志为转移。不管你是否知道,是否喜欢,有 些事情已经发生,不可改变,这就是客体历 史。例如,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到恐怖分子袭击。 这些都是历史事实。即使有人不知道,有人 不喜欢,都改变不了它的客观存在。 历史相对主义喜欢强调历史的主观性。克罗 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贝克尔: ‚历史便是我们所知道的历史‛。有合理性, 也有片面性,存在误区。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史学概论是一门以研究历史学科的性质、方法、理论基础和学科发展动态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导论。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历史学的概况和基本概念的介绍,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历史学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史学概论的基本理论和学科范畴。

2. 理解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价值。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学术写作和学术讨论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历史学的定义和性质- 历史学的定义- 历史学的发展历程- 历史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2. 历史学的研究对象- 人类社会历史- 历史事实与历史现象- 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3. 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史料的批判与评价- 选择、比较与分析方法4. 历史学的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实证主义- 历史比较研究法5. 历史学的发展动态- 历史学派的兴起与发展- 当代历史学的新趋势- 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四、教学方法1. 授课法:教师通过系统的讲述,对历史学的概要内容进行阐述,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动态。

2. 研讨法: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以促进对历史学概论的深层次思考和理解。

3. 培训法: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学实践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

4. 作业指导:布置相关阅读任务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和历史问题分析能力。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针对课程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进行笔面试。

3.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历史学相关主题进行研究,并撰写一篇3000字的学术论文。

六、教材和参考书目主教材:- 《史学概论》刘树藩、张琪编著参考书目:- 《中国史学史》黄钦椿- 《西方史学史》王亚非- 《史学基本问题》冯友兰七、教学进度安排第一讲历史学的定义和性质第二讲历史学的研究对象第三讲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第四讲历史学的理论基础第五讲历史学的发展动态八、教学资源支持1. 图书馆及电子资源:学生可自行查阅与历史学概论相关的书籍、期刊和电子资源。

史学概论ppt课件

史学概论ppt课件

历史知识的解放性特质
历史知识的功能并不在于它能指示具体行 动。它的功能在于,经由扩大人们自我认 识的历史视野,进而提升行为能力,以及 开启更多的行动机会。
历史知识的功能在启示人们,社会化过程 中,获得自由的机会何在。人们的个别的 自我意识,经历史知识注入以后,可以扩 大而产生“我是全人类的一部分”的意识。
历史学的现实意义
钱穆:一国家当动荡变进之时,其以往历史,在 冥冥中必会发生无限力量,诱导着它的前程,规 范着它的旁趋,此乃人类历史本身无可避免之大 例。否则历史将不成为一种学问,而人类亦根本 不会有历史性之演进。(《国史新论·自序》) 钱穆:诊病必须查询病源,建屋必先踏看基地。 中国以往四千年历史,必为判断近百年中国病态 之最要资料,与建设将来新中国惟一不可背弃之 最实基础。 (《国史新论·自序》)
他必须首先确定他想发现的东西是什么,然后要 确定什么样类型的发掘点可能挖出他想要的东西。 这是“问答逻辑”的中心原则,也适用于考古。
第二条原则是,由于真正的历史是思想的历史, 历史中就不存在什么“事件”了,被误称为“事 件”的东西实际上是行动,它表明了行动者的某 个思想(意图、目的);因此,历史学家的任务 就是识别这个思想。
爱德华·卡尔:《历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 事实》。
第三讲 史义
两种错误的倾向:发现社会发展的密码——元史 学;古董癖和文物癖 历史学与“通人教育” 历史学的用途: 1、“差异”的意义(一种有关各种可能性的清单; 帮助区分持久性现象与暂时性现象;直面痛苦) 2、“背景”的意义(整体感;历史的不重复性) 3、“过程”的意义(发展序列预测;对一些所谓 “真理”提出质疑的能力)
历史学是关于现在的学问
历史知识所要达成的,是以深刻的时间面向说明 现今社会。 以历史方式研究过去,对史家而言,他所要研究 的过去,根本是现社会在过去先行发生的事情。 历史知识是现今(社会及人)借着过去事迹为媒 介的自我认识。而这个过去,不管它是以如何的 方式进入现状之中,它又将走出现今状态之外, 朝向未来。 人类的自我,借着历史知识为媒介,展开自己对 自己的认识:历史知识是自知的知识——知识的 主人,认识他自己是某个历史演变的结果;也洞 识他在与时俱移的(个人与世界的)活动中,所 形成的个性。

史学概论1·绪论 ppt课件

史学概论1·绪论 ppt课件

史学概论1·绪论
19
陕西师范大学的赵吉惠《史学概论》:
“历史学,是在历史记录的基础上, 经过整理、鉴别、分析,对历史实践 或历史过程所做的判断、解释、说 明。”
31.10.2020
史学概论1·绪论
20
天津师范大学庞卓恒主编的《史学概论》说:
“历史学的任务就是通过对历史现象和过程 的探寻和描绘,揭示寓于其中的历史规律。 所以,一句话,历史学是研究社会历史现象 和过程并揭示其内在规律的科学。”
因此,由于历史学是以此两重性的事物 为研究对象,那么,它究竟应该是什么个 样子?有着什么样的性质与特征呢?
关于这个问题史学界一直讨论至今,主 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关于历史学性质的讨论
❖ 观点1:历史学是科学(伯里、兰克、周祥森) ❖ 观点2:客观和科学只是历史学努力达到的目标 (白寿彝) ❖ 观点3:历史学是一门艺术(克罗齐、屈维廉) ❖ 观点4:历史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罗素、刘节) ❖ 观点5:历史学是一种人文知识 ,而不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
“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问。” 华东师范大学王斯德在《历史学:人类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必修
之学》一文中说:
历史学是“人类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必修之学” 。 北京师范大学瞿林东在《中国史学史纲》中说:
“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认识、记载与撰述的综合活动, 这便是史学。”
31.10.2020
“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 动之本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 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 鉴者也。史的目的:求得真事实, 予以新意义,予以新价值,供吾人 活动之资鉴。”
近代 学者
的 主要 观点
英国历史学家柯林武德在《历史的观 念》中说:
历史学是一种研究或探 讨,历史学要弄明白的是活动 事迹:即人类在过去的所作 所为。历史学是通过对证据 的解释而进行的。历史学是 “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

史学导论

史学导论

《史学概论》思考题:名词解释1、历史记忆历史记忆是现存的文献可以考察确定的,在历史长河中确有其事其物的历史。

2、历史认识论历史认识论是关于历史认识的理论,它与历史本体论、历史方法论或史学方法论共同构成了历史哲学。

具体说来,它是关于历史认识主体认识其客体的过程、特征、方法等等的理论,它主要涉及历史认识主体(人、特别是史学家)和历史认识客体(即客观历史)各自的特点,二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历史认识过程的特点、历史认识正误的原因及其检验方法,还涉及历史认识如何对实践乃至对现实发展进程的影响。

严格说来,历史本体论是关于历史本体即客观历史进程的理论认识,也即历史理论,而史学方法论则涉及手段问题,因而历史认识论成为历史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3、编年体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4、年鉴学派的“三时段”说由年鉴派第二代领导人布罗代尔在其巨著《地中海》中提出。

把历史的时间分为三种不同的时段,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长时段指一些在历史的发展中几乎察觉不到变化却又一直存在的“结构”,比如地理中时段是“局势”分析的场所,涉及几种不同的结构之间的交汇,(这个有点复杂说实话),比如人口,价格短时段是指事件,比如政治5、定量分析将数学引入历史学,用以研究历史活动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成,它的本来意义是运用描述性的统计资料所形成的数据以论证或说明历史问题,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

6、历史方法论或称历史科学方法论、历史研究方法论。

它并不指任何单一的研究方法,而是指关于史学方法的理论,或者说,它是一种可以用于历史研究的普遍方法理论,抑或可以说,拿一定的世界观来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便是方法论。

在这个意义上,也可称之为“方法学”。

从另一个角度说,史学方法论也可以理解为论史学方法7、纪传体是一种史书的体裁,它最重要特点是突出了人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大量的人物传纪为中心内容,把记言和记事进一步结合起来。

史学概论参考书目

史学概论参考书目

《史学概论》参考书目《史学概论》,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版。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史学导论》姜义华、瞿林东、赵吉惠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李剑鸣著,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1月版。

《历史哲学引论》张耕华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何兆武、陈启能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9月版。

《二战后欧美史学的新发展》陈启能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史学要论》李守常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马克思主义史学新探》陈启能、于沛、姜芃、张雅琴、朱政惠、张耕华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2月版。

《史学原论》(法)朗格诺瓦、瑟诺博司原著,李思纯译述,任鸿雋校订,商务印书馆1931年4月版。

《史学通论四种合刊》(日)浮田和民讲述,李浩生等译,邬国义编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论治史——法兰西学院课程》(法)雷蒙·阿隆著,西尔维·梅祖尔编注,冯学俊、吴泓缈译,三联书店2003年8月版。

《史学导论——现代历史学的目标、方法和新方向》(英)约翰·托什著,吴英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版。

《历史是什么》(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著,吴柱存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2月版。

《新旧历史学》(美)格特鲁德·希美尔法布著,余伟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4月版。

《当代史学主要趋势》(英)巴勒克拉夫著,杨豫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2月版。

《历史研究国际手册——当代史学研究和理论》(美)伊格尔斯主编,陈海宏、刘文涛、李玉林、张定河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5月版。

《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道格拉斯·安斯利英译,傅任敢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9月版。

《历史的观念》(英)R.G.柯林武德著,何兆武、张文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4月版。

0901史学概论

0901史学概论

3、现代史学的结构体系 (1)赵吉惠的划分
史料 (基础层次)
历史文献
考古资料
甲骨文金文
口碑资料等
历史过程与 规律的叙述 (中间层次或主体层次)
专史 边缘学科 区域史 国别史 (政治、经济 通史 断代史 (交叉学科 (通史的、 (通史的、 制度、思想 (一般的、 (一般的、 、跨学科、 断代的、 断代的、 文化、科技 专门的) 专门的) 中间学科) 专门的) 专门的) 军事等)
2、两汉时期 (1)“君权神授”的帝王 中心历史观 此为古代“天命”史观的 人化与演变 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谶 纬迷信思想,提出“君权 神授”理论——“君权神授” 的帝王中心历史观:“国 君”、“天子”是“天意” 的执行者 “正史”以帝王将相为中 心
董仲舒 景县、枣强县) (景县、枣强县)
(2)“三统三正”的历史观 《春秋繁露》:“三代改正,必以三统。” “三正”:夏商周之正朔 “三统”:黑统、白统、赤统 改朝换代即为三统之变的历史循环
四、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史学与哲学 哲学是史学的灵魂与指导,为史学研究和发 展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 史学为哲学提供进行理论概括的具体事实与 丰富材料 中国:司马迁父子《论六家之要指》 西方:神学史学——人本主义史学(文艺复 兴时期)——理性主义史学(启蒙运动时 期)——结构/功能主义史学
(二)史学与文学 史学为文学研究或创作提供真实可靠的背景 材料,增加文学的科学性和真实感 文学为史学研究或撰述提供表达的艺术手法, 增强史学的魅力和可读性 文学也丰富史学,为历史研究提供生动、具 体的材料,如 《诗经》《楚辞》《红楼梦》
(3)重视经济发展的历史观
• 管仲:“仓廪实而知礼 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 司马迁: •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 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礼 而 。故 , , 。 而 , 而 , 而 。

史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史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史学概论:探索史学发展脉络、史料整理与应用
以下是史学概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整理:
史学导论:了解什么是史学、史学的对象和范围,掌握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解史学的社会功能和价值。

史学的起源和发展:了解史学的起源,掌握史学的萌芽、产生和发展阶段,熟悉各个时期史学的特点。

史学的类型和分支:了解史学的类型和分支,掌握通史、断代史、专史、地域史、民族史等类型的特点,熟悉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史学的史料和考证:了解史料的种类和特点,掌握史料的考证方法和原则,熟悉史料的搜集、整理和使用。

史学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史学的理论和方法,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循环论、历史决定论等理论的特点和应用,熟悉比较研究法、计量研究法等方法的应用。

史学评论和批判:了解史学评论和批判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史学评论和批判的方法和标准,熟悉中国史学评论和批判的传统和发展。

史学的价值和未来:了解史学的价值和未来发展趋势,掌握史学的社会功能和教育价值,熟悉新技术的应用对史学的影响和挑战。

以上知识点是史学概论的基础内容,通过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史学的本质和发展趋势,提高自身的历史意识和素养。

《史学概论》范文

《史学概论》范文

《史学概论》范文首先,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学科。

它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事实和历史资料的研究,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史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现象,它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史学的目的是通过对历史的理解,从而对现实进行认识和指导。

其次,历史观的形成是史学研究的基础。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看法,它是一种人类对历史事实和历史事件的解释和理解。

历史观的形成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映了社会意识和思想的演变。

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具有不同的历史观,这与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密切相关。

第三,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主义方法、理论主义方法和综合方法等。

实证主义方法是一种以事实为基础进行研究的方法,它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资料的研究来揭示历史的真相。

理论主义方法是一种以理论为基础进行研究的方法,它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来揭示历史的规律。

综合方法是一种综合运用实证主义方法和理论主义方法的方法,它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历史。

史学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种学科的参与和合作。

在历史研究中,需要运用到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以期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解释历史。

史学研究的过程需要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的历史资料,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时空背景,以及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总结而言,史学概论是一门研究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它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来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规律和特点,同时对现实的认识和指导也具有重要意义。

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主义方法、理论主义方法和综合方法等,其运用需要利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史学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各方面的参与和合作。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才能使史学的研究更加准确和全面,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启示。

史学概论导轮范文

史学概论导轮范文

史学概论导轮范文史学概论是一门研究历史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认识历史学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理论体系。

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产物,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和变革规律的学科。

在史学概论这门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历史学的起源、发展和分类,了解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价值,深入探讨历史学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历史学的价值和意义等几个方面对史学概论进行探讨。

一、历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人类社会中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最早的历史学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史学思想,如中国的史记和希腊的历史学派别。

在古代,历史学主要是以编纂史书和撰写历史记载为主,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在中世纪,历史学逐渐分化为不同的学派和流派,如哲学史、文化史、经济史等。

到了近代,历史学进入了系统化和科学化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学家和历史学理论。

二、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历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文化等。

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历史比较、历史文献、历史考证、历史评论等。

历史比较是历史学的核心方法之一,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对比研究,可以揭示历史的规律和规律性。

历史文献是历史学的基本材料,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分析,可以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和本质内容。

历史考证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资料的考证和鉴证,可以验证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历史评论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评论和评价,可以揭示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三、历史学的价值和意义总之,史学概论是一门研究历史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认识历史学的发展和理论体系。

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重要的教育、启迪和指导作用,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社会发展和变革的规律和规律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本概念
历,过也,传也。

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

中,正也。

——(汉)许慎《说文解字》
史之职专以藏书、读书、作书为事,其字所从之中,自当为盛策之器,此得由其执掌证之也。

史之为掌书之官,自古为要职。

殷商以前,其官之尊卑虽不可知,然大小官名及职事之名,多由史出,则史之位尊地要可知也。

——王国维《观堂集林·释史》
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籍采奇异,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

——《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1835-1901)1860年1月,作为德川幕府所派使团成员赴美交换《日美通商条约》,返国时,他带回一本《韦伯斯特大辞典》,是日本引进的第一本英文字典,遂用“历史”对译英文History,于是这个词语得以广泛采用。

而History源自希腊文Historia,含有“探究”、“查询”之意,指一门记叙、探究往事的学问。

黄遵宪《日本国志》(1895年):“明治四年,设立文部省,寻颁学制于各大学区,分设诸校。

……有小学校,其学科曰读书、曰习字、曰算术、曰地理、曰历史。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1896年):“日本之女学,约分十三科,……五曰历史。


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历史:是客观事物发展演化的历程,是不依赖于我们今天主观意识的以往的客观存在。

站在人类的角度,“事物”有两大系统,一是自然,二是社会,一般所言的历史,主要指人类社会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客观历程。

在这个客观历程中,包涵着人类能动的主体活动以及与自然界相互作用。

历史学:可以简称史学,是系统叙述和研究人类以往的各种活动和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学科。

即对于以往人类活动及社会状况的条理化、系统性认识。

历史哲学:也可称之历史理论,将某种历史观予以理论的、系统的论证。

解决诸如社会历史的根本性质、历史是否发展、如何发展,历史发展的动力如何,历史发展的方向及有无规律等重大问题。

史学理论:所谓理论,是一种总体性、抽象性的系统化认识,
并且以逻辑论证的形式表述出来的学说。

史学理论是将历史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而得出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

史学理论应解决诸如历史学的性质、任务、特点,历史学可否真实反映历史,史学的功能,历史认识如何检验,史家的应有基本素质,史学的研究方法等等问题。

史学概论:产生于近代,它不是一个系统学科的名称,只作为一个传习知识的课程载体。

其主体内容应当是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但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有极密切联系,又离不开史学史内容的辅助,因此成为历史理论、史学理论、史学方法论、史学技能修养、史学史内容的综合组装体。

而各家的此类著述、各学校的课程内容,构成均有较大差异。

史学概论的这种性质,正好适合向大学生传授关于历史学的综合性理论知识。

二、史学的起源
1、口耳相传(经验的总结)
2、结绳记事、刻画符号(现
实的需要)
3、发明文字(认知的升华)
认识了解历史的途径
1、口头叙述
2、历史遗迹
3、文字资料
感性-知性-理性
1.感性认知
初级阶段—处理资料、理清事实。

2.知性认知
中级阶段—整理事实、复原过程。

3.理性认知
高级阶段—寻找内在联系,总结规律,完成从现象认识到本质认识。

三、史学的特点
1、滞后性
2、选择性(关联性)
3、不可重复性
4、偶然性与必然性
5、客观性与主观性
6、统一性与多样性
史学的层次
1、过去发生事(史实)
2、当事人的记述、遗留等(原始材料、遗址、遗迹)
3、后世编撰的史书(修史)
4、史学研究
5、通史类著作(教材之类)
延伸:演义(文学、影视创作)
四、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
1、历史学与自然科学
2、历史学与社会科学
3、历史学与人文学科
历史学的分支
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
通史和断代史
世界史与区域史、国别史
专门史(经济史、文献学、地理学)
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史学史、史学理论)
五、史学的价值
1、以史为鉴
2、读史明智
3、族群记忆
4、传承文明
5、服务社会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马克思
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黑格尔
六、研究历史的甘苦
历史学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我们要警惕,不要让历史学失去诗意,我们也要注意一种倾向,如我所察觉到的,某些人一听到历史要具有诗意便惶惑不安,如果有人以为历史诉诸感情会有损于理智,那真是太荒唐了。

—马克·布洛赫:《为历史学辩护》
我曾经从1993年到1994年用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除礼拜天休息外,每天跋涉五六里路跑一趟北大图书馆,风雨无阻,寒暑不错。

我面对汪洋浩瀚的《四库全书》和插架盈楼的书山书海,枯坐那里,夏天忍受书库里三十五六度的酷暑,挥汗如雨,耐心地看下去。

有时偶尔碰到一条有用的资料,便欣喜如获至宝。

但有时也枯坐半个上午,把白内障尚不严重的双眼累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却找不到一条有用的材料,嗒然拖着疲惫的双腿,返回家来。

——季羡林《我的学术总结》
我居住的地方,名皇城根,与紫禁城仅一箭之遥。

从西窗中望去,昔日御花园景山上的万春亭,在夕阳下隐隐闪亮。

我在位于紫禁城内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阅档时,因中午闭馆
也常常在宫中闲坐,坐在“金銮殿”前的汉白玉阶上遐想。

我也去过圆明园旧址,望着那些已无痕迹据说在航空照片上依稀可辨的中式花园区。

空间距离的接近,常使我感到时间跨隔的缩短。

我试图与逝者对话,虽不能心灵沟通,却也增加了对他们心思的理解。

尽管现代史学理论已经证明了再现历史之绝对不可能,但求真毕竟是治史者不灭的梦境。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自序》
史学仅仅是一门学术。

它既有科学的精深严谨,又像艺术一样美妙动人。

人类生活中有它的一席之地,会有一些人投身其中而以之为事业,也会有人关注他们的思考和探索。

从事学术不比其他行当更高贵,但也并不更低微;史学不比其它的学科更高明,但也并不更低微。

——阎步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