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文化理念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锁定——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意识形态原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6$) 境。 ” 其次, 他认为制度变迁同技术变迁一
外生变量的作用。再次, 他认为, 制度变迁的路径 依赖, 先 从 认 知 层 面 开 始, 经 过 制 度 层 面, 最后达 到经济层面。 信 念 决 定 了 制 度 结 构, 因为认知的 路径依赖, 制度也呈现出路径依赖的特性 ! 。 借鉴诺思的 方 法, 笔者着重从意识形态角度 探索中国封建 社 会 长 期 延 续 的 的 原 因, 据此作出 三点推论: 第一, 意识形态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和 停滞的主要原因。意识形态主要是指中国文化中 一 以 贯 之 的 四 大 基 本 理 念: 中 和 精 神、 农 本 精 神、 民本精神和 德 本 精 神。 第 二, 上述理念对于封建 国家的制度设计、 适应性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 利于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制度绩效的递增强 化了意识形态 理 念, 意识形态理念决定了封建社 会制度变迁 的 基 本 路 径。 第 三, 上述理念与封建 制度高度契合, 其制度效应形成了包括认知层面 的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意识形态将政治、 经济、 文化制度锁定 在 均 衡 状 态, 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 期延续的主要原因。
万方数据
— $!5 —
一、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和意识形态 的基本结构
分析贯穿 于 整 个 中 国 封 建 社 会 的 精 神 理 念, 并将之作为制度变迁的内在原因是必要的。为说 明持恒不变的 社 会 制 度, 需要找出持恒不变的意 识形态要素, 那些支持封建经济、 政治和文化结构 的基本理念。 —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 " 中和— “文 化 热” 以 来, 出现了 自 #$ 世 纪 %$ 年 代 的 对中国传统文 化 的 根 本 精 神 的 各 种 界 说, 新近张 立文先生以 “和合” 精神为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的 观点, 得到政 学 两 界 许 多 人 的 认 同。 这 种 观 点 言 之成理, 持之有据, 不仅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 般特征及其对 中 国 文 明 持 久 绵 延 的 影 响, 而且解 释了中国文化的 博 大 胸 襟、 “融 突” 能力和当代价 值。然而, 笔者以为这种解释也有一定的缺陷: 第 一, 作为根本的文化精神, 应是上升为哲学理念的 “形而上学” 范 畴。 虽 然 “和 合” 一 词 出 于 春 秋, 但 却是作为动词出现, 并非哲学范畴, 更不表示终极 实在、 终极解 释、 终 极 价 值。 第 二, 儒家文化在中 国文化中居主导 地 位, “和 合” 在儒学中不是重要 概念, 因此, 不能解释何以成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 神。第三, 在 《淮南子》 和王充哲学中, “ 合” 虽然反 映气生万物的过 程, 但 “合” 还不是一般的属性范 畴; 它虽然可以表征中国文化发展的聚合趋势, 但 是不能解释多种文化和合的价值尺度和依据的原 则。第四, 不能 解 释 宋 代 以 来 中 国 文 化 何 以 失 去 “和合” 能力, 日益走向保守、 自闭和僵滞。笔者认 为, 与 “和合” 范畴相比, “ 中和” 即中正和谐更能代 表中国文化的 根 本 精 神, 更能解释后来的文化与 社会发展。中和是中庸的表述之一。中庸不仅是 孔子的根本方 法 论, 也是其具有本体意义的终极 实在和终极价值范畴。 《礼记 ・ 中庸》 说: “ 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 也; 和 也 者, 天 下 之 达 道 也。 致 中 和, 天地位焉, 万 物 育 焉。 ” 中 正 有 中 道 之 意, 是 人 伦、 情感、 文化 “和 合 ” 的 前 提 和 价 值 标 准。 在 先 秦 已 经上升为儒家最高范畴之一。 “和” 在道家哲学中 指阴阳交合 之 气, 具 有 天 道 的 本 体 意 义。 儒 家 中 和概念, 后来吸收了道家本体论含义, “ 中和” 成为 具有终极解释、 终极价值和终极实在意义的哲学 范畴, 成 为 天 人 和 谐、 人 际 和 谐、 政治和谐的本体 根基。同时, 中和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与外来文明 冲突融合 的 基 本 趋 势 和 融 会 外 来 文 明 的 价 值 尺 度, 因此, 可以称之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 " 中国封建意识形态的基本结构
[ !] ( "!#) 基数的经济 制 度 的 效 率 改 进” 来克服人口
一击, 短命猝 死。 反 思 亡 秦 教 训 成 为 汉 初 统 治 者 的政治主题。儒家的以民为本理念成了西汉统治 者的政治选择, 贾谊继承了西周民本观念和孟子 “民贵君轻” 思想, 作出了 “民为国本、 民为君本、 民 为吏本” 的系统论证; 董仲舒则以天人感应论完善 了 “天、 君、 民” 三者关系的说明, 发展了民本思想。 此时民本 思 想 的 前 提— — —君 “主” , 已经在法家思 想框架内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制度化实在。法家用 “集权” 、 “ 专制” 克服贵族化弊端的制度效率和比 较优势, 已被 历 史 所 证 实。 集 权 尊 君 与 固 本 安 民 成为后世制度变革的基本走势。 “以德为本” 是孔子秉承西周 “敬德保民” 传统 提出的与法家对立的政治理念。因不合春秋战国 的时代主题而受到诸侯们的政治冷落。韩非的道 德虚 无 主 义 却 成 为 非 尧 舜、 反 传 统、 损 世 爵、 伸君 权的利器。按 照 新 制 度 经 济 学, 普适性规则体现 平等和制度公正。因此 “法” 比差异化的 “礼” 和难 以监测的 “德” 更 具 有 制 度 效 率, 这为各国变法绩 效所证实。更重 要 的 是, “以 法 为 本” 才能建立自 上而下的外在 规 则 体 系, 建构中央集权封建制的 大厦。然而, 秦王朝也因法和罚的绩效产生了对 法的迷信和暴力崇拜。单纯追求统治者效益最大 化的横征暴敛和严刑峻法导致了秦的速亡。继承 秦制的汉初统治者的任务是坚持专制和刑治的同 时, 赋予其合情理性。 总结亡秦教训的思想家与统治者达成两点共 识: 一是马上得之, 不能马上治之, 逆取顺守、 文武 并用, 才是长 久 之 术。 二 是 废 弃 仁 义, 滥 用 法 刑, 迷信暴力, 致 秦 速 亡。 于 是, 在 陆 贾、 贾谊等人倡 导下儒学重新 兴 起, 以德为本在集权制下再度出 场, 为专制政治挂上了神圣的天道光环, 披上了温 情的德治面纱。以德为本的意识形态不仅提供了 君主 专 制 正 义 性、 合 法 性 证 明, 而 且, 可以为官僚 提供 “忠君保民” 的 非 功 利 价 值 理 想, 在相当大的 程度上克服 “委托—代理问题” , 节约控制成本, 提 高制度的运作效率。德本理念还与分散的小农经 济相应的宗法 家 族 组 织 高 度 契 合, 对维护社会稳 定具有重大 作 用。 重 建 德 法 并 用 的 意 识 形 态, 与 现代新制度经 济 学 的 结 论 相 合: 作为外在制度的 法律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 习俗、 惯 例等内在制度的互补。如果没有内在制度形成的 自发性服从, “ 政府靠强制在任何时候最多只能执
二、 意识形态理念与封建社会制度变 迁的双向自我强化
中国封建 社 会 之 所 以 长 期 延 续, 原因在于通 过春秋战国时 期 制 度 创 新 和 制 度 重 建, 克服了固 有的制度弊端, 实现了由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 制的转变, 由贵族分封制向君主集权制的转变, 建 立了经济统制、 政治专制、 文化专制高度一体化的 封建社会制 度。 所 以 将 制 度 潜 能 发 挥 到 了 极 致, 创造了辉煌的 封 建 文 明; 又成功遏制了新制度创 生和发展, 使资 本 主 义 生 产 关 系 和 意 识 形 态 萌 而 不生, 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 因此, 分析战 国 军 事 博 弈 背 后 的 制 度 创 新 和 制度选择是解 决 封 建 社 会 长 期 延 续 问 题 的 前 提, 找到变迁持久不变的路径走势是问题的关键。春 秋战国史说明, 传统意识形态资源, 影响了中央集 权、 君主专制 的 制 度 选 择。 制 度 选 择 和 制 度 变 迁 效率又强化了“一和三本” 的 意 识 形 态 信 念, 使制 度建构和制度变迁路径定型化。 西周宗法封建制, 具有权力分散的特点, 天子 所封的诸侯和诸侯所封的卿大夫具有对领地及其 人民 经 济、 政 治、 军 事 统 治 权, 每个封地都是主要
样存在着路径依赖。由于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 制, 使制度的演进一旦走上某一条路径, 它的既定 方向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要想摆 脱这种状态, 就十分困难, 往往要依靠外部力量或
《诺思制度变迁的 路 径 依 赖 理 论 新 发 展》 , ! 转引自刘和旺 《经济评论》 , !""# 年第 ! 期。
!""# 年 $$ 月 第 %% 卷 第#期
求是学刊 &’’()*+ ,-.,/
!""# *01 2 ,来自百度文库304 2 %% *0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文的意识 形 态 是 指 政 治 文 化 基 本 结 构, 即 以 “中和” 、 “ 农本” 、 “ 民本” 、 “ 德本” 理念为内核, 所 构成的中国封建意识形态的元结构。 “一和三本” 是贯穿中国封 建 社 会 数 千 年 的 核 心 理 念, 也是中 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 农本即 “以 农 为 本” , 其 基 本 含 义 是: 农业为 本, 工商为末, 要崇本抑末; 农业是国力之本、 财富 之源、 国政之要。农本是最基本的经济、 文化理念 和最悠久的政治传统。 “民本” 的含 义 是, “ 民 唯 邦 本, 本 固 邦 宁” ( 《尚 民众的选择影 书 ・五子之 歌》 ) 。 天 立 君 做 民 的 父 母, 响天对天子的选择, 所以, 君、 臣要以民为本, 勤政 为民。民本的前提是 “君主” 而非民主。民本的真 谛是君 “为民作主” 而 非 人 民 自 主, 是 “为 人 民” 而 非 “由 人 民 ” 。民本是中国古代最核心的政治理 念, 表现了由君 臣 民 三 大 等 级 所 构 成 的 国 家 政 体 关系及其相互 作 用 的 理 性 认 知, 也表现了对专制 系统合法性的哲学解释。 以德为本是儒家提出的基本政治方略。内涵 是政治上行德政, 教育上施德化, 军事上兴仁义之 师, 用道 德 兴 国 安 邦, 用 礼 仪 治 国 维 民。 孔 子 的 “德政” 不排除 刑 罚, 主 张 怀 德 怀 刑, 宽 猛 相 济; 又 强调 “复礼” , 主张按伦理原则安排君臣父子的等 级秩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封建 社 会 上 下 数 千 年, 是世界史上绝无 仅有的历史奇观。中国封建社会为何长期延续问 题, 讨论了数十年之久, 足见论题之学术魅力。尽 管许多学者作 出 了 仁 者 见 仁、 智者见智的多种解 说, 但是从意识 形 态 角 度 论 证 这 一 问 题 的 专 论 尚 未见到。笔者试图以新制度经济学将意识形态作 为制度变迁重 要 变 量 的 理 论 重 新 阐 释 此 问 题, 以 求教于专家学者。 新制度经济 学 的 代 表、 诺贝尔经济奖得主道 格拉斯 ・ 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的重要论点如下: 首 先, 诺斯将意识 形 态 与 产 权 和 国 家 一 起 作 为 制 度 变迁的 基 本 变 量, 为 我 们 提 供 了 新 视 角。 他 说: “如果没有一种 明 确 的 意 识 形 态 理 论 或 知 识 社 会 学理论, 那么, 我们在说明无论是资源的现代配制 还是 历 史 变 迁 的 能 力 上 就 存 在 着 无 数 的 困
万方数据 — !&$ —
靠血缘维系的 独 立 王 国, 由此产生了不可克服的 体制弊端: 贵族化倾向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 附庸) 。或者叫委托—代理问题, 即作为天子代理 人并拥有自决权的诸侯, 不顾委托者天子的利益, 只追求自己的利益, 甚至取而代之。 随着血 缘 关 系 的 日 益 疏 远 和 人 口 压 力 的 增 加,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礼崩乐坏, 天下大乱。中 国进入制度大 变 革 的 春 秋 战 国 时 代。 围 绕 着 “富 国强 兵” 、统 一 天 下 的 目 标, 各 国 纷 纷 变 法 改 制, 进行制度创新, 以寻求国家产出和统治者收益的 最大化。诸子百家在传统意识形态资源基础上提 出新的理念, 并变成制度安排, 接受着 “制度绩效” 的检验。 由于第一次 经 济 革 命 的 成 果, 以农为本理念 成为商周以 来 的 文 化 传 统。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各国 为克服人口与资源比例矛盾, 开始 “通过改变资源
论传统文化理念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锁定
— —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意识形态原因 郭 忠 义
(辽宁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

要: 文章以新制度经济学将意识形态作为制度变迁的 重 要 变 量, 为解决中国封建社会为何长期延续问题
提供了启示。崇尚和谐的中和理念、 以德为本的文化理念、 以农为本的经济理念、 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构成了 中国传统意识形态的基本结构。它决定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制度设计和政治决策, 支撑了中国封建文明的长期 繁荣, 同时也对制度变迁的路径进行了锁定, 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主因。 关键词: 意识形态; 封建社会; 路径依赖; 制度锁定 作者简介: 郭忠义 ( $56# 7 ) , 男, 山东临朐人, 哲学博士, 经济学博士后, 辽宁大学哲学与 公 共 管 理 学 院 教 授, 从 事文化哲学、 经济哲学、 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 (!"8 文献标识码: 9 文章编号: (!""#) $""" 7 86": "# 7 "$!5 7 "6 收稿日期: !""# 7 "5 7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