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三位一体”模式激励机制的探索

合集下载

三位一体考核机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三位一体考核机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三位一体考核机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可以介绍三位一体考核机制的背景和起源。

三位一体考核机制是一种综合评价体系,它综合考察了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素养和综合素质,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这种考核机制最早起源于教育领域,而后逐渐得到社会各个领域的推广和应用。

其次,可以介绍三位一体考核机制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内容。

其中,第一位是知识水平考核,即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进行评价。

这一方面主要侧重于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能力。

第二位是能力素养考核,即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应用能力进行评价。

这一方面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

第三位是综合素质考核,即对学生的素质特点和个性发展进行评价。

这一方面主要侧重于学生的道德修养、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文化素养等方面。

最后,可以强调三位一体考核机制的重要性和意义。

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主要注重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实际能力和个性特点。

而三位一体考核机制通过综合评价的方式,更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种考核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还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培养出更加全面素质的人才。

总之,三位一体考核机制是一种综合评价体系,它通过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素养和综合素质,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本文将进一步介绍三位一体考核机制的相关要点和展望。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篇长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分别为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概述本文的主题——三位一体考核机制,并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接着,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首先对三位一体考核机制的定义和背景进行深入探讨。

我们将介绍该考核机制的起源和发展背景,以及被考核的三个主要方面。

这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机制的来龙去脉和理论基础。

然后,我们将逐一介绍三位一体考核机制的关键要点和特点。

SRTP对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探索

SRTP对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探索

SRTP对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探索谢逸仙;孔庄;陈艳;陈一梅;程建川【摘要】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目前已成为国内外普遍认可的一种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文章基于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开展多年的SRTP项目的实践经验及相关数据分析,陈述了从项目动员、申报、中间管理到成果提炼的过程,阐明了SRTP对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作用和效果,并针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期刊名称】《江苏科技信息》【年(卷),期】2015(000)008【总页数】3页(P31-33)【关键词】本科生;SRTP;科研训练;人才培养【作者】谢逸仙;孔庄;陈艳;陈一梅;程建川【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江苏南京210096;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江苏南京210096;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江苏南京210096;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江苏南京210096;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江苏南京210096【正文语种】中文SRTP对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探索谢逸仙,孔庄,陈艳,陈一梅,程建川(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江苏南京210096)摘要: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目前已成为国内外普遍认可的一种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文章基于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开展多年的SRTP项目的实践经验及相关数据分析,陈述了从项目动员、申报、中间管理到成果提炼的过程,阐明了SRTP对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作用和效果,并针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本科生;SRTP;科研训练;人才培养作者简介:谢逸仙(1960-),男,江苏南京,本科,讲师。

0 引言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挑战,中国高等教育将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发展的核心任务,以契合当前全球范围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2]。

我国于2013年加入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国际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其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通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进行团队协作[3,4]。

“三维三位”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改革——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

“三维三位”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改革——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

思政研究“三维三位#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改革----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张君王美荣(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以往的实践教学体系,相关机制不够健全,一些教师缺乏实际实践教学经验,对实践教学认识不明确。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改革。

从理清思路、明确维度,保障实践教学需要、建立科学的相关机制,将学校特色精神融于实践教学体系中,实现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三结合,加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的培养力度五个方面入手,进行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打造符合高校特点的“三维三位”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三维三位创新新中国成立后,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蓬勃发展,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量合格的社会主义人才,其中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通过学校课堂、校园文化和社会资源的实践运用,大学生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环节提升学生对党、国家和社会的理性认识,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使学生树立辩主义和主义的-,化为党、社会主义的实动,培养,意识。

三维引导,三位一体。

三维指夯实基础、凝练特色和弘,三位指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

教学体系使大学生对中国党人的、建设、的、和成的认识,对马思主义中国化中形成的理论成的把,对中国党新的理论、和方的理,对运用思主义立、和方认识、和的提高实的。

一、一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状况(一)以往的实践教学体系容易-于形式吓11""。

一些地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课堂为中、教为中、教师为中的教学。

教学中重教的主导作用,效用校园文化、方政和的教学和实践资源,了学生主体用的发。

思政课实践教学发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合用,三I 节容易造成学生认识方面的不足。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相关机制不够健全。

未能健全全校性的,提的人、和,实践教学和的。

建立学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指标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相应的各种,才能实现实践教学由单一到多元、由校内到校外、由平到立体的。

胜利油田“三位一体”科技管理模式创新探索

胜利油田“三位一体”科技管理模式创新探索
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三位一体”管理模式 较好地推动了胜利油田科技管理工作提升,科研规 划立项论证更加充分,各主体定位职责更加分明, 科技管理运行衔接更加紧密,科研资源循环更加流 畅,切实为破解油田生产经营难题、提高风险管控 能力、全面提升胜利油田发展质量提供了有效支 撑。例如,在化学驱开发方面,科技管理部面向基 层征集集团与油田科技项目立项需求,征求各级专 家意见,提出“拓展化学驱应用阵地”的立项指导 思想,进而组织科技立项专班进行研究讨论,统筹 梳理各层级立项需求,确定了高温高盐断块油藏化 学驱、特高温油藏抗水解聚合物驱等攻关方向的立 项指南,再由高级别专家把关,组织项目申报。
1 “三位一体”科技管理模式内涵
为有效整合科研资源,发挥科研体系整体效能, 推动科研管理更加高效,胜利油田创新构建了基 层—专班—专家的“三位一体”科技管理模式(图 1)。“三位一体”具体工作流程为:征集基层科技 需求—科技管理部汇总梳理—专班制定立项指南— 高层次专家把关—科技管理部发布立项指南。科技 管理部作为统筹引领科技创新的业务部门,充分发 挥“一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协调“三位”各司其 职、彼此依托、相互支持,做实调研分析、规划部 署、运行协调等工作,引领技术不断迭代深化。
石油科技论坛
2021 年·第 40 卷·第 2 期
胜利油田“三位一体”科技管理模式创新探索
冯 斌 1 王 锋 1 梁 栋 1 房 蕾 2 任群芳 2 (1.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科技管理部;2.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经济开发研究院 )
摘 要:为有效整合科研资源,发挥科研体系整体效能,推动科研管理更加高效,胜利油田创新构 建了基层—专班—专家“三位一体”科技管理模式。从优化顶层设计、构建科技攻关体系、推动科技成果 转化、提升科技管理运行效率、加大科技人才培育和激励等方面探索转型,持续推动科技管理创新创效。 “十三五”期间,胜利油田实施科研项目 1232 项,科研成果应用率达 90% 以上,科技贡献率达 60% 以上。 “十四五”时期将进一步统筹做好科技发展规划,着力构建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生态,持续加大创新人才队 伍培养和激励,加快成果转化、协同攻关、集成创新,支撑油田高质量发展。

创新团队建设管理研究与借鉴——述评我国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管理经验

创新团队建设管理研究与借鉴——述评我国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管理经验

(2014)认为 ,很多高校创新团队根据科研项 目需要成
立 ,成立时功利性和 目的性较强 ,团队成 员各 自负责各
作 者简 介 :张健 ,女 。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自部 分 ,相 互之 间协作 不够 ,不利于科 研 工作顺利 完

35 —
观 察思考
成 。罗鲲等学者 (2012)认为,一些创新团队中 ,团队负 力量的简单相加 ,充分发挥 创新 团队的整体效益 。
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作为气象部门的继续教育学 理还存在较多的不足 ,包括结构 、体制 、激励机制等方
院 ,也面临着新时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 。 面 ,这些问题对高校创新团队 的工作效率有很大影 响。
要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 ,需要学院积极地去谋划和加 目前关于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管理 问题的研 究 ,大
技 创新 的要求 ,科学研 究 日益 走 向 “集群化 ” ,跨 学 团结 协 作 ,充分 发 挥 群 体 力量 ,产 生 最佳 的群 体 效
科 、综 合性 、多人 员参加 的 团体性协 作成为现 代科 学 应 ,从而 提高高 校的 整体科研 水平 ,推动 高水平 大学
发 展的基 本组织 形态 。创新 团队作为 一种新 的人才 资 和 重点学 科的建 设 。这 与学 院对创新 团队 的定位 有着
建跨界 式的协 同创新 模式 ,转 变高校 创新 方式 ,在重 近 亲繁 殖现象 较为严 重 ,潜 移默化 形成 的 门户之见也
视高校 科技 创新带头 作用 的同时 ,鼓励跨 界 、协 同 、 严重制 约 团队的学 术创新 ,并且 在一定 程度上 还存在
合作 。对于高 校的 创新 团队建设管 理 ,近 些年 已经有 领军人才 匮乏的情况 。

构建高校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研究

构建高校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研究

制障碍 、 体制壁垒 , 构建符合协 同创新要求 、 符合经
济社 会发 展需 要 、 符合 学校 发展 实 际 的体 制 机制 , 充 分 激 发人 、 技术 等方 面的活力 , 全 面 提 升 创 新 能
来, 高校创新力量存在分散、 封闭、 低效 , 创新要素与
其 他行 业未 能实 现 紧密结 合 、 有 机 融合等 突 出 问题 , 严 重影 响 了科 研 创新 能力 的提 升 。这些 问题 主要是 由于体 制机 制 的制约所 引起 的 , 主要 表现 为 :
会发展 。
关 键词 : 协同创新; 管理体系; 评价机制; 组织模式
中图分 类号 : G 6 4 7
文 献标 识码 : A
党 的 十 八 大 明确 指 出要 实 施 创 新 驱 动 发 展 战 略, 提 高原始 创 新 、 集 成创 新 和引进 消化 吸收再 创新 能力 , 更 加 注重 协 同创新 , 加快 推进 创新 型 国家 建设 步伐 。《 教育 部关 于 全 面 提高 高 等 教 育质 量 的若 干
人, 主要研究 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
7 9
共 同发 展 。从 校外 协 同看 , 高校 与企 业 、 科 研 院所 、
的 自愿协同创新还未普遍展开。高校应先立足于 自
身科 技工作 实 际 , 强 化 校 内协 同创 新 中心 建 设 培 育 力度 , 改革 小而 散 的科 研组 织管理 模式 , 通过 跨学 科
地方政府等的协同 , 由于参与协同创新的要素较多,
归属 于不 同 的部 门、 单位 、 区域 , 缺乏统 一集 中 、 高 效
运行 的协调组织机制 , 很难做到资源 、 人员 、 信息 、 技
术等 方 面要 素 的高 度集 成 和 有 效 配置 , 制 约 了高 校 学科 、 人才 等优 势在协 同创新 中的有效 发挥 。

科研与教学融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探索——以吉林农业大学动物药学专业培养模式为例

科研与教学融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探索——以吉林农业大学动物药学专业培养模式为例

交流与探讨138 2020年11月(下)/ 总第273期引 言吉林农业大学动物药学专业依托学校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农业大学的奋斗目标,依据我国畜牧业发展及保障动物和人类健康对动物药学专业人才的需要,立足东北、面向全国,培养掌握动物药学基本理论和技能,符合社会、经济及科技发展要求,拥有“明德崇智、厚朴笃行”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

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其中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职能,而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因此教学与科研是大学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1]。

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发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2],明确指出培养高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多年的教学证实,科研可为教学提供新的思想与启示,教学与科研融合可极大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二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3]。

本文以吉林农业大学动物学专业人才培养为依托,探讨如何通过科研与教学的融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1 吉农动物药学特色科学研究成果概况1.1开展了中药废弃物再利用研究,扩展了中药应用范围[1]吉农动物药学教师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主要以中药废弃物为原料,开发提高动物生产力、预防治疗药用动物、宠物等经济动物疾病的中兽药产品。

近5年来,专业在中药废弃物再利用研发领域,获得省部级科研立项支持10余项,如《西洋参茎叶作为中药添加剂新资源原料的研究与开发》获得吉林省医药健康领域—中药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立项支持等。

授权发明专利《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转基因黄芪疫苗及生产方法》利用转基因技术将病毒与中药相结合,开创了疾病防治新方法。

1.2开展动物药产品研发,促进了动物药产业的发展吉农动物药学教师开展了动物药(鹿茸、林蛙油等)天然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开发、质量控制技术、产品研发等研究,促进了吉林省动物药产业的发展。

双创时代下促进本科生创新与科研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双创时代下促进本科生创新与科研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双创时代下促进本科生创新与科研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摘要:在本科生创新和科研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结合大连工业大学尤其是机械学院的实践经验,从多层面分析了现在本科生科创培养模式的成果与不足,提出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方法。

通过构建综合能力培养新模式,完善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和科研能力评价体系等方式,将科研创新成果对接社会需求,与企业之间构建更深层次的协同育人机制,以提升本科生的科研和创新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创新;科研;本科生培养;模式探索1.引言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作为创新的主阵地,不仅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目标,更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与创业活动,尤其是科技创新活动。

大学生作为创新的主力军,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对于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力、促进自身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提高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丰富社会实践经验和提高就业优势都有极大的帮助。

对高校而言,促进本科生参与科研和创新不仅能营造浓厚的科研和创新氛围,培养大量的预备科研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更能加强学校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为高等教育改革持续注入活力,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教育品质。

在社会层面,高校促进本科生的创新与科研能够有效地推动产学研融合,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人才,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1.现有问题在良好的顶层设计及政策支持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迭代已经越发成熟,但在基层教学工作实践中,还是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1)在学校层面,存在人才培养模式简单陈旧、创新氛围淡薄、教学指导师资有限、研究经费不足、创新基地运行管理机制不完善、国内外学术交流机会减少、社会实践条件不满足等问题。

(2)在教师层面,传统的双创课程大多是管理学院、工创中心的教师来承担,同时也引入行业专家、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兼职教师。

前者理论水平虽高,但说服力不足;后者有案例和人设支撑,但教学经验欠缺。

三位一体实践教学(3篇)

三位一体实践教学(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本文从理论、实践与创新的三个维度出发,探讨三位一体实践教学的理念、实施策略以及其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一、引言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界对实践教学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了“三位一体”实践教学的理念。

本文将从理论、实践与创新的三个维度对三位一体实践教学进行探讨。

二、三位一体实践教学的理念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实践与创新相结合创新是实践教学的灵魂。

三位一体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 教师与学生相结合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三位一体实践教学的实施策略1.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高校应根据自身专业特点,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确保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全面锻炼。

2. 优化课程设置高校应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在课程设置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实践教学的关键。

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一方面,高校应鼓励教师参加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另一方面,高校应邀请企业专家、行业能手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

4. 搭建实践平台高校应搭建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实践平台可以包括实验室、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选择。

推进全员创新、班组团队创新、创新工作室“三位一体”职工创新体

推进全员创新、班组团队创新、创新工作室“三位一体”职工创新体

推进全员创新、班组团队创新、创新工作室“三位一体”职工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发表时间:2018-01-07T21:12:18.64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30期作者:王学勤[导读]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较之于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人类创造价值的方式正在发生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日渐失去竞争力,在资源与能源约束、生态环境硬约束的双重影响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时代的呼声。

神华准能选煤厂原煤车间内蒙古鄂尔多斯 010300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较之于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人类创造价值的方式正在发生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日渐失去竞争力,在资源与能源约束、生态环境硬约束的双重影响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时代的呼声。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构建企业创新体系来推进创新,建立企业创新体系已经成为我国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企业的创新就是要加强全员创新、班组团队创新、职工创新工作室“三位一体”的职工创新体系建设,以创新工作室创新为引领,加强班组自主创新管理,实现班组团队创新,最终达到全员创新的目的。

关键词:创新;团队;企业文化;理念;工作室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兴旺的力量源泉,企业的创新更是企业的生命,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引进一种新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开辟新的市场;开辟和利用新的原材料;采用新的组织形式,这些都是创新的具体表现,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观念和思维的创新。

有了观念和思维的创新,再把创新思维付诸于实践,就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真正达到创新的目的。

企业的创新就是要加强全员创新、班组团队创新、职工创新工作室“三位一体”的职工创新体系建设,这就要求把这三方面有效的结合起来。

一、加强职工创新文化理念培育,增强企业全员创新的源动力在企业要想实现全员创新,首先要对职工进行创新理念的培育,如何进行职工创新理念的培育呢?首先要加强对职工进行企业文化的培训教育,提高职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浅谈技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浅谈技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 文章 摘 要 】
激 励 机 制是 人 力 资源 管理 的 重 要
从 中 体验 到 责 任 感 ,获 得 成 就感 的满 足 , 这 样 才会 产 生 持 久的 激 励 作 用 。
很 显 然 ,上 述 国有 企 业 激 励 方 式 中 , 工资 、奖金属于保健因素,职位升迁和荣 誉 奖励 属 于 激 励 因 素 。这 三种 激 励 方 式都 具有 计划经济体制的 人力资源激 励特 征, 了三 位 一 体 的 改 进 措 施 , 并 对 如 何 有 都存 在 一 问题 :一 是 物 质激 励平 均 主 义 效 实施 进 行 了探 讨 。 现象严重。 工资、 奖金的发放论资排辈 , 容 易挫 伤绩 效 突 出 员工 的 积 极性 ,对 得 过 且 【 关键 词 】 过 、业 绩 一般 者 反 而 是 一种 保 护 。二 是 荣 企业 ; 才 ; 励 机 制 人 激 誉 激 励缺 乏 权 威性 。一 些 荣誉 的 评 定 没 有 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 ,是指激 严格 的程 序 和 标 准 ,评 定 的对 象有 “ 流 轮 发 人的行 为的 心 理 过程 。企 业实 行激 励 机 坐庄 ” 现象 , 神 激 励 的 作 用 住 逐渐 减 弱 。 精

二 是职 位升 迁 有 效 用递 减规 律 。一 些 技 术 悉程 序 愈 高 ,_ 资也 愈 高 。 如果 人 才经 常 ¨ [
人 员职 位 升 迁 后 , 作干 劲 大 、 工 热情 高 、 业 绩也突出,但是过 了一段时间 ,就 会慢慢 随 波 逐流 ,消 沉下 去 。四 是激 励的 短 期 行 为 较 多
环 节。建立科 学合理 的人 才激励机制 是 推 进 企 业 发展 的迫 切 需要 。 本 文从 当前 激 励 机 制 存 在 的 问题 入 手 ,提 出

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校、院、系三位一体的协调管理机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校、院、系三位一体的协调管理机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校、院、系三位一体的协调管理机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校、院、系三位一体的协调管理机制是现代教育体制中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

在当前高校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为了适应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地方高校需要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机制,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校级、院级和系级三者之间的协调管理是这个机制的核心。

本文将从校级、院级和系级三个层面,探讨这一协调管理机制的要点和实施方案。

首先,我们将介绍背景,指出为什么需要建立这样的机制。

其次,我们将具体分析校级、院级和系级分别应该承担的职责和权责。

最后,我们将总结与展望,对该机制的得失进行评价,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可以揭示校、院、系三位一体的协调管理机制的优势和局限性,为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经验。

我们相信,只有建立起一个紧密协作、有机配合的管理机制,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各级管理者的作用,实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校、院、系三个不同级别的管理机制角度,探讨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协调管理机制。

具体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对本文的主题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基本结构和目的。

通过引言,读者将对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校、院、系三位一体的协调管理机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第二部分为正文,主要分为三个章节:校级管理机制、院级管理机制和系级管理机制。

每个章节将分别介绍背景和要点。

首先,我们将通过背景介绍,使读者了解到校、院、系三个级别管理机制的背景和重要性。

然后,我们将详细阐述每个级别管理机制的要点,如利用资源优势、重视人才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

通过这些要点的阐述,我们将揭示校、院、系三位一体的协调管理机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三部分为结论,主要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未来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校、院、系三位一体的协调管理机制进行展望。

在总结部分,我们将对校、院、系三个级别的管理机制进行梳理,并对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进行总结。

青年就业创业“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青年就业创业“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青年就业创业“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人力资源青年就业创业“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机制研究李静秋沈阳工学院基金项目:沈阳工学院博士启动科研基金项目“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与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中的人力资本积累互动研究”阶段性成果。

摘要:我国当前青年就业创业形势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有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教育工作除了高校教育以外还需要依靠政府和企业等社会组织的关注和扶植。

本文从高校、企业以及政府“三位一体”协同创新的角度出发,分析当前青年就业创业过程中相关政策与协同机制存在的问题,借鉴德国青年就业创业成功经验,提出构建“三位一体”就业创业协同创新机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就业创业“三位一体” 协同创新一、“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所谓“三位一体”即高校、社会企业或组织、政府三者以带动青年就业创业为目标,共同推进协同机制的形成。

“协同创新”是国家教育部2011年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中首次提出的概念,目的在于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地方政府及外企、科研机构等的深层合作,根据需求不同挖掘出不同的协同创新模式和路径。

从教育及实践的角度分析,高校、企业及政府三方在就业创业教育机制构建过程中各自发挥作用,青年就业创业机制的建立是一个多元因素的复杂过程,需要多个主体及多个要素的互动合作。

第一,高校是对在校青年进行就业创业教育的基地,主攻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创新工作和团队合作等能力的训练等。

第二,无论在校还是毕业,青年就业创业实践需要企业或社会组织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岗位。

近年来,高校已开启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运用企业的优势,协同合作开展社会实践教育,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指导和机遇。

第三,青年就业创业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持和政策导向、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青年就业创业协同创新机制存在的问题1.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机制不健全。

近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不断深化,而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调整缓慢,虽然独立院校逐步将其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以适应市场需求为目标,但从根本上适应快速发展的外部经济也十分困难,从而造成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互脱节的状况,导致青年就业供需失衡,劳动市场上的就业岗位以及创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不协调,专业设置与企业所需不能够很好的形成协同机制。

“三位一体”探索大赛,助推师资培养新模式

“三位一体”探索大赛,助推师资培养新模式

编辑 靳 静TEACHERS师资培养文 / 赵玉星“三位一体”探索大赛,助推师资培养新模式摘 要:本文阐述了杭州市富阳区职业高级中学建立的“舞台、平台、擂台”三位一体的双创师资培养模式,“作品、商品、精品”三位一体的“学产创”双创实践模式及“基石、基地、基金”三位一体的双创条件保障模式。

关键词:双创教育 三位一体 职业技能大赛 师资培养职业教育如何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积极探索职业院校以职业技能大赛助推师资培养的模式,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杭州市富阳区职业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富阳高职)一直致力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力促教师专业成长。

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富阳高职建立了“舞台、平台、擂台”三位一体的双创师资培养模式,“作品、商品、精品”三位一体的“学产创”双创实践模式及“基石、基地、基金”三位一体的双创条件保障模式,并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舞台、平台、擂台”三位一体,用信心学会创新学校要给教师搭建“三台”:舞台——教师专业成长的“孵化器”;平台——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擂台——教师专业成长的“加速器”。

搭建“三台”的目的,是让教师树立信心。

首先,要给教师搭建一个舞台。

给舞台,就是让教师拥有一片能够充分展示其信心和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天地。

从2008年起,富阳高职就在不同的班级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讲座和SYB 创业培训课程。

2011年,富阳高职在浙江省内率先成立了创新创业教研组,组织开展双创教学工作,并逐步形成富有特色的双创课程体系,即培养双创意识的基础类课程、提升能力的专业类课程和孵化成果的实践类课程。

其次,要给教师搭建一个平台。

给平台,就是让教师拥有多个舞台,拥有一个才能叠加的空间,使教师不仅是课堂的教师,还是创新产品的设计师、创业项目的咨询师、生产项目的工程师、销售产品的营销师。

为此,富阳高职积极搭建平台:一是对接专业特色搞创新,面向有较强意愿和潜质的学生开设专业化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技能,教师主动转变角色,成为产品设计师和创业项目咨询师。

牢记嘱托 坚持特色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

牢记嘱托 坚持特色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

牢记嘱托坚持特色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作者:杨仁树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24年第06期摘要:北京科技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三年两次给学校回信,充分肯定学校的办学成就,深切勉励学校要坚持特色、争创一流。

学校融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重要论断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内容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深入辨析立德树人根本点、科技创新着力点和人才队伍关键点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学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

关键词: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根本点;着力点;关键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集中交汇点和最佳结合点,肩负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历史使命。

北京科技大学三年两次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学校牢记嘱托、聚力奋进,始终站在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高度,系统思考“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内在规律和发展逻辑,立足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各项工作,积极构建互促互进的良性循环格局,持续激发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紧扣立德树人根本点,强化“三位一体”协同能力“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学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科技创新、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同频共振,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第一,以更宽视野系统构建“钢筋铁骨”特色育人模式。

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挖新时代伟大实践中的育人富矿,深入实施“钢筋铁骨”育人行动,着力培养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

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源动力的探索

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源动力的探索

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源动力的探索作者:顾文秀,杨成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2期顾文秀,杨成(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无锡 214122)摘要: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源动力,使大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创业。

需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着手全面激发学生的源动力,充分发挥其潜能。

建立激发内在源动力、催生自主学习力、转化激情工作力“三位一体”机制,构筑大学生就业、创业品质提升培养体系,才能创造最佳教育效果,提升教育魅力。

关键词:大学生;主动学习;源动力;职业规划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2-0115-02大学生学习源动力不足,无目标、无激情,导致学习主动性不强、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最终难以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创业,这是目前高等教育普遍面临的难题。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能创造奇迹,自己想学的效果远比被迫地学强百倍。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如何利用有限的知识来激发学生无限的潜能,从而让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主动学习、拓展潜能、自主发展、自我完善。

一、大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积极性的成因1.学习目标的缺失。

步入大学之前许多学生最大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然而这一目标实现后,有一部分人变得迷茫而缺乏下一个目标。

目标犹如黑夜中的一盏灯塔,指引着航行的方向,没有目标很容易迷失方向。

塞涅卡说:“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

”表现在学习上,目标的缺失则会直接导致学习动力不足甚至丧失学习动力。

2.学习态度的松懈。

进入大学之后,有些学生觉得可以松口气了,并且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也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监督,精力主要放在了各种感兴趣的娱乐活动上[1],甚至有了网瘾。

3.学习方式的不适应。

大学的学习方式和中小学的“填鸭式”教学是截然不同的。

中小学时期,老师们在课堂上教授的知识,进度一般比较慢且会反复强调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也会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

科技创新的途径

科技创新的途径

科技创新的途径1.准确的定位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前提科技创新有三部分内容:一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原始性知识创新,二是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的集成创新;三是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的再创新。

我校具有多学科优势,在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方面具有一定的有利条件,在基础性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学校科技创新的侧重点,应与学校的研究力量、研究水平相适应,明确定位,才能有的放矢,推动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开展。

2.学科建设是实现高校科技创新的关键学科是集教学、科研、拔尖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群体。

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及突破,社会各方面的每一进步,都和某一学科的发展与创新密切相关。

所以学科建设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关键。

没有一流的学科,没有特色和创新的学科,要实现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是不可能的。

学科建设的重点是适应科技发展、社会进步趋势,抓好学科的重组、综合、交叉、渗透、融合,调整好学科的结构,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学科及学科群。

3.队伍建设是实现科技创新的核心实现科技创新的核心是人,是队伍,是群体。

没有人,没有队伍,没有学科带头人和骨干组成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优秀群体,要想实现科技创新是不可能的。

教师队伍是高校队伍建设的核心。

要着力解决高素质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拔尖人才太少问题。

队伍建设的另一个重点是科研基地的队伍建设,实验技术人员的知识老化及人员的稳定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环境、氛围和机制是实现科技创新的保证创新源于个性特色的充分发挥,成功在于团队的密切合作。

科技创新既需要高水平的仪器设备和重点实验室等组成的基地环境,也需要有利于个性特色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良好、宽松、和谐、以及学术活跃、自由的氛围,更离不开规章、制度所形成的机制和体制,以及相应的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对于实现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的保证。

通过制度创新,建立良性的业绩贡献激励机制和平庸无为的制约机制,以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主观能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三位一体”模式激励机制的探索【摘要】随着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对创新、实践型人才需求量日益加大,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度逐年加大。

本文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分析了“三位一体”科技创新团队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现状、问题,并提出了“三位一体”科技创新团队激励机制的设想。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高校“三位一体”科技创新团队即学生科技创新教师指导团队、学生科技创新管理团队、学生科技创新技术团队。

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工作需要准确运用“三位一体”模式,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措施,将三支团队有效结合,共同培养能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高科技实践型人才。

一、“三位一体”科技创新团队激励机制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综合国力竞争已转化为技术人才的竞争,高等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高校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必须立足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以提高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形成敢于创新、追求创新的氛围,促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达到培养和造就一批一批拔尖创新人才的目的。

二、”三位一体”科技创新团队激励机制的问题分析
我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日益重视。

2006年我校大学生科技
创新“三小”立项总数为41项,2007年“三小”立项总数为103项,2008年“三小”立项总数为121项,2011年“三小”立项总数达642项。

“三小”立项数字逐年增加,这与教师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是分不开的,更与学校制定相关的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密不可分。

表1
(1)学生科技创新教师指导团队激励机制问题。

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创新人才的高标准需求,高校对科研及学科建设工作格外重视。

繁重的工作量让老师们抽不出时间来指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我校针对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没有完整的激励机制措施,仅针对于获奖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而日常课堂、课后指导学生未参加比赛或参赛未获奖的教师却名利全无,导致教师主动承担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工作积极性下降,动力不足,缺乏稳定的教师指导团队。

演变成现在的自下而上,盲目找老师的“闭门造车”,慕名找老师的导师成果移花接木的现状。

(2)学生科技创新管理团队激励机制问题。

近年来,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与育人工作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我校是以校团委为主体,分团委为抓手,社团协会为依托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工作体系。

学院团委书记担任科技创新管理团队责任人,学生会、团委学生干部担任科技创新管理团队指导教师。

我校现状,学院团委书记除承担团学、科技创新工作外、还承担了辅导员、组织员等多项工作。

团委、学生会学生干部除协助团委书记开展团学工作外,还要配合团委书记
进行各类科技竞赛选拔、通知、协调等工作。

如此繁重工作量的同时还经常受到教师、学生埋怨。

长此以来导致科技创新管理团队积极性受到打击,工作效率下降,动力不足。

(3)学生科技创新技术团队激励机制问题。

目前,各大高校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加大力度,制定配套的激励机制调动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但未形成科学合理、相互协调的长效机制。

我校制定了《南昌航空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管理办法》,针对参与省级、国家级比赛获奖学生给予相应的奖金。

而学生科技创新技术团队日常培训、选拔、比赛、获奖等一系列相对应的考核制度、保障制度、评价体系、奖励制度等都未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事实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多数都是在课余时间进行,学生白天除了完成基本的课程外,经常要加班加点做项目。

团队协作项目的学生经常由于课程紧,成员间时间不统一等问题,中途退出,导致团队项目流产。

长期以来,学生积极性减弱,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越来越少,个体类竞赛多,团体类竞赛少的现状,更严重的是在没有健全的激励机制的保障下调动不了低年级学生参与的热情,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梯队培养中断,大量科技创新型人才流逝。

三、构建“三位一体”科技创新团队激励机制
(1)完善科技创新教师指导团队激励机制。

高校可依据学校自身发展特色,以学院为单位,以不同系部涉及到的大赛为平台,建立以系部为单位的学生科技创新教师指导团队。

团队也可选聘科研能力强的校内外专家作为团队核心成员。

我校分别从科研工作量、
教学工作量、管理工作量三方面作为教师岗位聘任的考核指标。

首先应建立工作量转换、工作量抵扣等激励机制,保障教师完成岗位考核。

只有将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工作转换了相应的教学工作量,教师才有足够的动力投入到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工作中去。

学校应从教师课外指导学生开展的科技论坛、讲座、实验实践环节等入手,按课时计算工资和教学工作量。

教师若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科技类比赛获奖,可根据获奖等级进行科研工作量的转换,减轻教师科研工作的负担的同时也对教师所在的团队给予适当物质奖励。

学校也可根据教师能否带领学生完成科研课题和学生能否做好科研实践作为考核评价教师教学业绩与教师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

(2)建立科技创新管理团队激励机制。

科技创新管理团队所做的工作多数都是隐性的,难以得到大众的认可。

打造敬业的学生科技创新管理团队学校应针对这支队伍日常对学生开展的一系列科技创新工作进行量化考核。

对于分值多、贡献大的管理团队年度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上奖励。

(3)加强科技创新技术团队激励机制。

学生总是希望取得成绩后能够得到奖励,既包括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

构建“激励机制”就是要使大学生在取得绩效后能够得到合理的奖励,从而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创新热情,否则大学生就可能丧失积极性。

培养专业的学生科技创新技术团队,学校可将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与学分设置、学生评价制度、学生保研加分制度等密切挂钩,实施创新学分制,对参加校级及以上各类学科竞赛比赛获奖、研究成果、科技发明获得专利、所创作的作品获得省
级以上奖励的学生和团队均给予创新学分奖励。

“三位一体”科技创新团队是高校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三支队伍,构建其激励机制可以激发整个科技创新工作中团队成员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激励措施使得学生科技创新教师指导团队更稳定、学生科技创新管理团队更敬业、学生科技创新技术团队更专业,学生在“三位一体”科技创新团队模式下会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创作能力,满足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健,淡天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2(19):62~46
[2]王祚桥,周培松,孟三爱.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38~328
[3]杨振海.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构建——基于浙江省高校的调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6):82~484
项目基金: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课题编号:jxjg-10-7-2;南昌航空大学教学改革研究校级课题,课题编号:jy10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