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名人故事

合集下载

名人成语故事精选

名人成语故事精选

名人成语故事名人成语故事精选成语故事是我们民族语言中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一部分精炼、形象、富于表现力而又寓意深刻的语言材料,它言简意赅,耐人寻味,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名人成语故事精选。

名人成语故事精选1:上行下效春秋时,齐景公自从宰相晏婴死了之后,一直没有人当面指谪他的过失,因此心中感到很苦闷。

有一天,齐景公欢宴文武百官,席散似后,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取乐。

每当齐景公射一支箭,即使没有射中箭鹊的中心,文武百官都是高声喝彩:“好呀!妙呀!”“真是箭法如神,举世无双。

”事后,齐景公把这件事情对地的臣子弦章说了一番。

弦章对景公说:“这件事情不能全怪那些臣子,古人有话说:“上行而后下效。

”国王喜欢吃什么,群臣也就喜欢吃什么;国王喜欢穿什么,群臣也就喜欢穿什么;国王喜欢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了。

”景公听了弦章的话,认为弦章的话很有道理,就派侍从赏给弦章许多珍贵的东西。

弦章看了摇摇头,说:“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为了要多得一点赏赐,如果我受了这些赏赐,岂不是也成了卑鄙的小人了!”他说什么也不接受这些珍贵的东西。

后人便把“上行下效”来形容上面的人喜欢怎么做,下面的人便也跟着怎么做。

在我们的现实社会里不是正多看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吗?例如一家公司的主持人经常在外吃喝玩乐,不理业务,他的下属也跟着不务正事,这便是“上行下效”。

这成语约含义是否定的,所以它形容的也一定是不好的事情了。

名人成语故事精选2:将心比心春秋时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一天晚上,为酬谢有功将士,摆了一席盛大的酒宴,要开怀畅饮。

在轻歌妙舞的气氛中,忽然,灯火全部熄灭。

黑暗中庄王的爱妾受到一个将士的调戏。

她急中生智,一把抓下那个将士的头冠,让庄王点灯,捉拿那个无冠带的人。

庄王不但没有发怒,反而说:“无妨,此刻宴乐饮酒自不必拘泥妇人之节。

”并让所有的人都取下头冠,当灯火再亮时,将士中无一人戴头冠。

真是难得的大度,十足的人情味。

数年之后,楚军与晋军交战,楚军处劣势,突然,一位将士冲向敌阵,使战争转败为胜。

成语中的7个名人故事

成语中的7个名人故事

成语中的7个名人故事范文1:成语中的七个名人故事众所周知,成语是中文文化的精髓,其中很多成语都与历史名人及其故事相关。

今天,我想讲述一下成语中的七个名人故事。

1. 夜郎自大夜郎是一个神话中的国家,被视为神秘而富有的国度。

相传,有位夜郎国王名叫夜郎,他自视甚高,认为自己的国家比其他所有国家都要强大。

但当汉武帝派使者前来访问的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无能,悔恨不已,于是便有了“夜郎自大”这个成语。

重点:讲述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清晰明了地阐述了成语的含义。

用词分析:运用了形象的词汇,如“自视甚高”、“无知无能”、“悔恨不已”,使整个文章更加生动。

2. 开门见山“开门见山”是一个用来形容开场白干脆有力的成语。

背后的故事是唐代的苏请旦,他拜访一位大官时,直接说出了自己来意,这种坦率的态度深得对方赏识。

后来,这个成语便流传于民间。

重点:通过一个人的直率生动地阐述了成语的含义。

用词分析:运用了“坦率”、“直接”等词汇,形象地展现了文中所述的苏请旦的行为,使文章更加生动。

3. 后来居上“后来居上”这个成语体现了努力和奋斗的精神。

在战国时期,晋国的田忌为了打败强大的赵国,他在马术比赛中选择了不那么拔尖的马匹,最终成功地反败为胜,成为了让对方心怀敬意的胜利者。

重点:通过一个具体的比赛来讲述了“后来居上”的含义。

用词分析:使用了“努力”、“奋斗”、“成功”等具体词汇,贴近人们生活经验,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4. 画蛇添足在春秋时期,齐国派人向楚国献贡,以一条画好的蛇为礼物。

但是楚国人认为画蛇本来就是多余的,所以派人将实物的蛇送回去,意在“画蛇添足”。

重点:讲述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清晰明了地阐述了成语的含义。

用词分析:使用了“意在”、“多余”、“本来就”等具体词汇,有效地展示了楚国人的态度和行为。

范文2:成语中的七个名人故事中文成语既是语言文字的精髓,又是历史文化的见证。

许多成语都与历史名人及其故事相关,以下为您介绍成语中的七个名人故事。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一、“卧薪尝胆”——越王勾践。

话说在春秋时期啊,有个越国,国君是勾践。

这勾践呢,一开始有点膨胀,跑去跟吴国打仗,结果被吴国打得那叫一个惨啊,自己都成了人家的俘虏。

吴王夫差可没轻饶他,让他在吴国当马夫,干各种粗活累活。

勾践心里苦啊,但他知道不能就这么完了。

后来呢,勾践被放回越国了。

他回到越国后,就开始了自己的复仇计划。

他不睡舒服的床铺,而是睡在柴草堆上,还在屋里挂了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就尝尝那苦胆的味道,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在吴国受的苦。

就这样,勾践带着越国的百姓,努力发展生产,训练军队。

经过好多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变得强大起来,最后把吴国给打败了。

这个“卧薪尝胆”的故事就这么流传下来啦,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二、“纸上谈兵”——赵括。

战国时期,赵国那也是个大国呢。

赵国有个叫赵括的家伙,这赵括啊,那可是个军事理论的“小天才”,说起兵法来头头是道。

为啥呢?因为他老爸是赵国的名将赵奢,赵括从小就看各种兵书,对那些军事理论背得滚瓜烂熟。

有一次,秦国和赵国打仗。

赵国本来的大将是廉颇,廉颇很有经验,他知道秦军厉害,就坚守不出,想拖垮秦军。

可秦国就使了个坏心眼,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说他们不怕廉颇,就怕赵括。

赵王一听就信了,让赵括代替廉颇去打仗。

赵括那叫一个兴奋啊,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大显身手了。

他到了战场上,完全按照兵书上的套路来,一点都不考虑实际情况。

结果呢,被秦军打得落花流水,四十多万赵军都被秦军给坑杀了。

这就是“纸上谈兵”的故事,告诉我们光有理论知识,没有实际经验是不行的,做事得脚踏实地。

三、“负荆请罪”——廉颇和蔺相如。

还是在战国时期的赵国。

蔺相如这哥们可不得了,他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完璧归赵,又在渑池之会上让赵王保住了面子。

赵王可高兴了,就封蔺相如做了大官,地位比老将廉颇还高。

廉颇就不乐意了,他想啊:“我在战场上拼死拼活的,他蔺相如就靠耍嘴皮子,凭什么地位比我高?”于是就处处找蔺相如的茬儿。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最全)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最全)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最全)成语中的名人故事简介材料汇总1、成语名人四面楚歌、破釜沉舟——项羽刮目相看——吕蒙三顾茅庐、鞠躬尽瘁——诸葛亮一鼓作气——曹刿投笔从戎——班超负荆请罪——廉颇完璧归赵——蔺相如凿壁借光——匡衡指鹿为马——赵高纸上谈兵——赵括精忠报国——岳飞闻鸡起舞——祖逖入木三分——王羲之卧薪尝胆——勾践乐不思蜀——刘禅图穷匕见——荆轲胯下之辱——韩信煮豆燃萁——曹植一字千金——吕不韦2、成语故事《不耻下问》《悬梁刺股》《囊萤映雪》《一饭千金》《凿壁偷光》《望梅止渴》不耻下问释义: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

春秋时期,卫国人孔圉手不释卷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4、成语人物刮目相看——吕蒙鞠躬尽瘁——诸葛亮一鼓作气——曹刿投笔从戎——班超负荆请罪——廉颇完璧归赵——蔺相如纸上谈兵——赵括精忠报国——岳飞入木三分——王羲之卧薪尝胆——勾践乐不思蜀——刘禅胯下之辱——韩信煮豆燃萁——曹植一字千金——吕不韦5、成语人物及成语简介1.咏絮之材谢道韫形容能诗能文的才女。

2.东山再起谢安形容失败之后卷土重来。

3.绝妙好辞蔡邕(曹娥碑)5.床头捉刀人曹操比喻代人做事,多指写文章而言。

6.囊萤映雪车胤孙康形容在艰困的环境中,勤奋读书。

7.凿壁引光匡衡后比喻刻苦勤学。

8.韦编三绝孔子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

9.七步成诗曹植形容才思敏捷之人。

10才高八斗曹操称曹植比喻才学极高。

11.洛阳纸贵左思比喻著作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13.穷途末路阮籍形容走投无路,处於十分穷困的境况。

15.一饭千金韩信比喻报恩隆厚。

16.不求甚解陶渊明古:读书著重理解义理,而不过度钻研字句。

上的解释。

今:多指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只求略懂皮毛而不深入理解。

17.如鱼得水刘备得诸葛亮比喻得到和自己意气相投的人或很适合的环境。

18.家徒四壁司马相如形容家境非常穷困19.梅妻鹤子林逋比喻清高或隐居20学富五车惠师形容人书读的很多,学士渊博。

成语中名人故事大全

成语中名人故事大全

成语中名人故事大全
1. 九牛一毛:
这个成语出自《淮南子·谷梁传》,源于古代的谷梁传说。

传说谷梁是楚国的大夫,楚王派他去调停楚国与燕国的争端。

燕国的王子燕商有一头金色的九牛,谷梁给他一毛钱就买下了这头九牛。

因此,“九牛一毛”这个成语比喻物以寸计,贵重物品低价出售。

2. 龙生九子: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滑稽列传》,源于古代的滑稽传说。

传说滑稽的妻子曾经怀孕九个月,而他的妻子给他生下了九个孩子,他们被称为“龙生九子”。

因此,“龙生九子”这个成语比喻一次性生育了很多子女。

成语典故对应人物

成语典故对应人物

以下是一些常见成语典故及其对应人物:1. 凿壁借光:出自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讲述了匡衡克服艰苦的学习条件和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最终学有所成的故事。

对应人物:匡衡。

2. 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为了谋权篡位诬陷丞相李斯,企图篡位的故事。

对应人物:赵高和李斯。

3. 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讲述了项羽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下令破掉了自己军队的鼓,烧掉自己的船只,表示不回头、不后退的决心。

对应人物:项羽。

4. 卧薪尝胆:出自《左传》,讲述了越王勾践在战败后,卧薪尝胆,不忘国耻,最终成功复国的励志故事。

对应人物:越王勾践。

5.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宽容大度地原谅了曾经冒犯他的廉颇的故事。

对应人物:蔺相如和廉颇。

6. 破竹之势:出自《晋书·杜预传》,比喻事情进行的非常顺利,犹如破竹一般。

对应人物:杜预。

7.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讲述了一个人画蛇时不小心多添了脚,导致失败的故事。

对应人物:某人。

8.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实际战斗中却一败涂地的事。

对应人物:赵括。

9. 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巧妙地保护了和氏璧,最终完好无损地归还给赵国的故事。

对应人物:蔺相如。

10. 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讲述了一个士兵听信谣言,导致楚军士气崩溃的故事。

对应人物:楚军士兵。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成语典故及其对应人物,每个成语背后都蕴含着一个故事和一种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40个历史名人,一人一成语典故,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40个历史名人,一人一成语典故,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40个历史名人,一人一成语典故,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语即是五千年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

您对以下40个成语典故以及这些历史人物故事了解多少呢?40个历史名人,一人一成语典故,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1.梦笔生花(李白)简析:李白年少之时,梦见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来天才赡逸,名满天下。

比喻写作能力有很大进步。

也形容文章写的很出色。

2.洛阳纸贵(左思)简析:原指西晋洛阳之纸,因大家都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赋》,以致一时供不应求。

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很广。

3.成竹在胸(文与可)简析:出自宋苏轼《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

画竹前竹子的完美形象已在胸中。

比喻处理事情之前已有完整的谋划打算。

4.力透纸背(颜真卿)简析:出自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穿透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

也用来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炼。

5.马革裹尸(马援)简析:出自《后汉书》:“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用马革把尸体裹起来。

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6.黄袍加身(赵匡胤)简析:出自《宋史太祖本纪》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用来指发动政变获得成功。

7.赤膊上阵(许褚)简析:出自罗贯中《三国演义》:“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光着膀子上阵。

比喻做事鲁莽,没有策略。

8.初出茅庐(诸葛亮)简析:出自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比喻新露头角。

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者学校出来工作。

缺乏经验。

9.退避三舍(重耳)简析:出自《左传》:“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其锋芒,避免冲突。

10.闻鸡起舞(祖逖)简析:出自《晋书祖逖传》听到鸡叫就起来练剑。

成语背后的人物故事透过成语了解历史名人与传说

成语背后的人物故事透过成语了解历史名人与传说

成语背后的人物故事透过成语了解历史名人与传说成语背后的人物故事:透过成语了解历史名人与传说成语是汉语中的珍品,它们凝结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

每个成语都能带给我们许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通过学习成语背后的人物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名人及相关的传说。

下面就让我们透过几个经典的成语来一窥其中的奥秘。

一、李白装疯卖傻(杜甫流传)成语“装疯卖傻”源自唐代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五》中的一句诗:“夫公犹云时多士,汝徒不见李白焉。

”这句诗意在嘲讽当时的文坛名士借病装疯卖傻,以此来逃避社会压力,李白作为无人知晓的部分则让人无法揣摩。

李白(公元701年-762年),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和文学家,他的创作风格奇特,诗句激情澎湃,思想宏大,被誉为“诗仙”。

他自诩是“天上地下唯吾独尊”、“白马非马”以及成为现代汉文学界中广泛传诵的诗人之一。

二、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成语“过五关斩六将”源自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形容人勇猛无畏、战胜艰难险阻。

关羽,字云长,三国时期蜀国名将,与刘备、张飞结义,并肩抗击曹操的侵略。

在《三国演义》中,记载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经典故事。

关羽作为一个仁义勇猛的武将,他勇猛无比、义薄云天的形象深入人心。

三、曹操画眉深浅入时无成语“画眉深浅入时无”源自文言诗《七步诗》中的一句,“曹操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句诗形容曹操眉毛画得很深,不管什么场景都显得正确。

曹操(公元155年-220年)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重要人物,同时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角色之一。

他一生崇尚儒家文化,善于诗文,善于用兵,以其才华和智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

四、柳暗花明又一村成语“柳暗花明又一村”源自清代文学家李渔的小说《儿女英雄传》中的一句话,形容前景变得一片光明,可以再度期待。

李渔(1611年-1680年),字青阳,是明代文学批评家和清代小说家。

他以才华横溢的文学作品而闻名,其中包括《阅微草堂笔记》和《儿女英雄传》等。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成语中的名⼈故事成语中的名⼈故事(15篇)成语中的名⼈故事1⽜⾓挂书 ⽜⾓挂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当侍卫。

他⽣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不⼤⽼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

有⼀回,李密骑了⼀条⽜,出门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上,抓紧时间读书。

此事被传为佳话。

成语中的名⼈故事2 1、孟母三迁 战国的时候,有⼀个很伟⼤的⼤学问家孟⼦。

孟⼦⼩的时候⾮常调⽪,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呢!有⼀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就和邻居的⼩孩⼀起学着⼤⼈跪拜、哭嚎的样⼦,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我不能让我的孩⼦住在这⾥了!”孟⼦的妈妈就带着孟⼦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和邻居的⼩孩,学起商⼈做⽣意的样⼦。

⼀会⼉鞠躬欢迎客⼈、⼀会⼉招待客⼈、⼀会⼉和客⼈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的妈妈知道了,⼜皱皱眉头:”这个地⽅也不适合我的孩⼦居住!”于是,他们⼜搬家了。

这⼀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应该住的地⽅呀!” 后来,⼤家就⽤“孟母三迁”来表⽰⼈应该要接近好的⼈、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2、囊萤映雪 孙康家⾥很贫穷,买不起灯油。

⼀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透进⼀丝光亮。

原来那是⼤雪映出来的光。

他发现可以利⽤它来看书。

于是他倦意顿失,⽴即穿好⾐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阔的⼤地上映出的雪光,⽐屋⾥要亮多了。

孙康不顾寒冷,⽴即看起书来,⼿脚冻僵了,就起⾝跑⼀跑,同时搓搓⼿指。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

后来,他当了⼀个御史⼤夫。

晋代时,车胤从⼩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亲⽆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关于古代名人的成语故事

关于古代名人的成语故事

关于古代名人的成语故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代名人众多,流传至今的成语故事也不计其数。

以下选取了一些与古代名人相关的成语故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富有智慧和启迪的故事吧!孔融让梨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孔融,他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

小时候,他和哥哥们一起分享梨子,每次都是挑选最小的梨子给自己,而把最大的梨子让给哥哥们。

当被问到为什么这么做时,他回答说:“我小,应该吃小的梨子;哥哥们大,应该吃大的梨子。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提醒我们要懂得尊老爱幼,关爱他人。

韦编三绝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孔子,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非常热爱读书,对于经典著作更是反复研读。

据传,《易经》是孔子反复研读次数最多的书之一,以至于编简的牛皮带都被磨断了三次。

这个故事不仅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还告诉我们只有刻苦钻研、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成就。

指鹿为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赵高,他是秦朝时期的一位官员。

有一次,赵高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故意在朝廷上指着一头鹿说是马。

没有人敢反驳他,因为赵高当时掌握着大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权力和地位并不能掩盖事实真相,真理永远存在。

同时,这个故事也警示我们不要盲目跟从权威,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画龙点睛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张僧繇,他是南北朝时期的画家。

有一次,他在寺庙的墙上画了一条龙,但是龙的眼睛没有画上。

人们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果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

”大家都不相信,于是他画上了眼睛,结果龙真的飞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画龙点睛的神奇之处在于恰到好处的点睛之笔能够使整个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这个故事也鼓励我们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胸有成竹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文与可,他是北宋时期的画家。

他喜欢画竹子,而且每次画之前都会在心中想象出竹子的形象。

有一天,他的朋友来拜访他,看到他画的竹子非常逼真,就问他:“你画的竹子怎么这么像真的呢?”文与可回答说:“我心中已经有了竹子的形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先在心中有清晰的目标和计划。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最全)#(精选.)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最全)#(精选.)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最全)5.床头捉刀人曹操比喻代人做事,多指写文章而言。

6.囊萤映雪车胤孙康形容在艰困的环境中,勤奋读书。

7.凿壁引光匡衡后比喻刻苦勤学。

8.韦编三绝孔子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

9.七步成诗曹植形容才思敏捷之人。

10才高八斗曹操称曹植比喻才学极高。

11.洛阳纸贵左思比喻著作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13.穷途末路阮籍形容走投无路,处於十分穷困的境况。

15.一饭千金韩信比喻报恩隆厚。

16.不求甚解陶渊明古:读书著重理解义理,而不过度钻研字句。

上的解释。

今:多指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只求略懂皮毛而不深入理解。

17.如鱼得水刘备得诸葛亮比喻得到和自己意气相投的人或很适合的环境。

18.家徒四壁司马相如形容家境非常穷困19.梅妻鹤子林逋比喻清高或隐居20学富五车惠师形容人书读的很多,学士渊博。

22.负荆请罪廉颇形容向对方承认错,请求责罚和原谅23.目不窥园董仲舒比喻治学刻苦专心。

24.削简抄书公孙弘形容在艰困的环境中,勤奋读书。

25.披蒲抄书路温舒形容在艰困的环境中,勤奋读书。

26.牛角挂书李密形容在艰困的环境中,勤奋读书。

27.断虀画粥范仲淹形容不畏艰苦,刻苦勤学。

28.口舌成疮,手肘生胝白居易形容读书非常专心、勤奋。

29鹤立鸡群嵇邵比喻才能超群。

30悬梁刺骨孙敬苏秦比喻人发愤苦读。

31负薪悬书朱买臣形容贫困好学。

32期期艾艾周昌、邓文说话不流利的样子,口吃。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详细材料1、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30字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30字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30字范文一:成语中的名人故事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很多成语的背后都有有趣的故事和深刻的含义。

其中不少成语都与历史上的名人有关,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几个成语背后的名人故事。

如雷贯耳:春秋时期的晋国名将乐毅曾策反了魏文侯的大将雷无嗣,使其投降晋国。

后雷无嗣成为晋国名将,征战无数,名声大噪。

如今用“如雷贯耳”形容声音传播之广,源于此故事。

落井下石:春秋时期的齐国名将孟尝君有一次在井边取水,不小心把瓶子掉到了井里,他便在下面翻找。

这时路过的仇商看到了这一幕,他故意往井里扔了一块石头,正好砸中瓶子。

后人用“落井下石”这个成语形容趁机加害。

割席断交:春秋时期,秦穆公想联合鲁国对抗晋国,派出宾客孟轲前往鲁国求援。

鲁国公子开门见山地问孟轲:“秦国使臣诚心相猎,还是借此机会断绝两国之交?”孟轲回答说:“秦国派我来是真心希望与鲁国合作,断交只会损害双方利益。

”后人用“割席断交”来形容断掉彼此之间的友谊、关系。

以上三个成语背后的故事都与历史上的名人有关,这说明我们应该深入研究成语的背景故事和含义,学习其中的智慧和道理,拓展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

写作重点:1.介绍了三个成语的故事和涵义,引发读者思考。

2.好的成语故事都有人物联系,因此讲述成语背后的名人故事是这篇文章的重点。

3.在文章中使用了大量时态动词,如过去时、现在时等,使文章的逻辑流畅、自然。

用词分析:1.使用了多个春秋时期的名人和他们的故事,符合主题。

2.使用了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简单易懂。

3.使用了多个形象的比喻,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成语和背后的故事。

范文二:成语中的名人故事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

许多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和深刻的意义,其中不少成语与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有关。

接下来,我将介绍几个这样的成语,让你了解它们的起源和涵义。

井底之蛙:古代有只青蛙住在井里。

它只看到井底上的一小块天空,以为这就是整个世界,所以它的世界观非常狭窄。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大全_成语典故素材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大全_成语典故素材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大全1.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

2.韦编三绝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

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

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

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3.闻鸡起舞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古代名人成语故事.doc

古代名人成语故事.doc

古代名人成语故事在我们有所空闲的时候,可以找一些有趣的成语故事来看看,下面是我整理的古代名人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篇1:上行下效春秋时,齐景公自从宰相晏婴死了之后,一直没有人当面指谪他的过失,因此心中感到很苦闷。

有一天,齐景公欢宴文武百官,席散似后,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取乐。

每当齐景公射一支箭,即使没有射中箭鹊的中心,文武百官都是高声喝彩:“好呀!妙呀!”“真是箭法如神,举世无双。

”事后,齐景公把这件事情对地的臣子弦章说了一番。

弦章对景公说:“这件事情不能全怪那些臣子,古人有话说:“上行而后下效。

”国王喜欢吃什么,群臣也就喜欢吃什么;国王喜欢穿什么,群臣也就喜欢穿什么;国王喜欢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了。

”景公听了弦章的话,认为弦章的话很有道理,就派侍从赏给弦章许多珍贵的东西。

弦章看了摇摇头,说:“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为了要多得一点赏赐,如果我受了这些赏赐,岂不是也成了卑鄙的小人了!”他说什么也不接受这些珍贵的东西。

后人便把“上行下效”来形容上面的人喜欢怎么做,下面的人便也跟着怎么做。

在我们的现实社会里不是正多看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吗?例如一家公司的主持人经常在外吃喝玩乐,不理业务,他的下属也跟着不务正事,这便是“上行下效”。

这成语约含义是否定的,所以它形容的也一定是不好的事情了。

篇2:将心比心春秋时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一天晚上,为酬谢有功将士,摆了一席盛大的酒宴,要开怀畅饮。

在轻歌妙舞的气氛中,忽然,灯火全部熄灭。

黑暗中庄王的爱妾受到一个将士的调戏。

她急中生智,一把抓下那个将士的头冠,让庄王点灯,捉拿那个无冠带的人。

庄王不但没有发怒,反而说:“无妨,此刻宴乐饮酒自不必拘泥妇人之节。

”并让所有的人都取下头冠,当灯火再亮时,将士中无一人戴头冠。

真是难得的大度,十足的人情味。

数年之后,楚军与晋军交战,楚军处劣势,突然,一位将士冲向敌阵,使战争转败为胜。

这位将士就是当年调戏庄王爱妾的那人。

庄王当年是“经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充分表现了他的宽厚仁爱之心和令人叹服的人情味;他并没有期求回报而却得到回报,这正是他事业成功之所在。

名人四字成语故事

名人四字成语故事

名人四字成语故事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名人四字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名人四字成语故事1:望梅止渴的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非常辛苦。

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

曹操的j队已经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

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秃岭,没有人烟,方圆数十里都没有水源。

将士们想尽了办法,始终都弄不到一滴水喝。

头顶烈日,战士们一个个被晒得头昏眼花,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干舌燥,感觉喉咙里好像着了火,许多人的嘴唇都干裂得不成样子,鲜血直淌。

每走几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体强壮的士兵,也渐渐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这样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

他策马奔向旁边一个山岗,在山岗上极目远眺,想找个有水的地方。

可是他失望地发现,龟裂的土地一望无际,干旱的地区大得很。

再回头看看士兵,一个个东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难得再走多远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的名人故事
四面楚歌的故事
主要人物:项羽
故事: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rïng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
彭越、刘贾jiǎ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pãng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终于布
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gāi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
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

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yú姬jī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
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

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
逃走。

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破釜沉舟的故事
主要人物:项羽
故事: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复国后的赵国。

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军包围。

被项梁、项羽叔侄等各路义军拥立的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让他们带领军队前去援救赵国。

但是,宋义把兵带到安阳就不再前进了,在此停留了四十
六天。

项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与赵军里应外合,一举打败秦军。

而宋义则希
望赵、秦两军打得精疲力尽之时再发兵,以坐收渔翁之利。

于是他严令军中不准轻举妄动。

与此同时,宋义又宴请宾客,大吃大喝,而士兵、百姓却忍饥挨饿。

项羽实在忍不下去,
便杀死了宋义,将士们马上拥戴项羽为上将军。

之后,项羽立即派出两名将军,率两万人
马渡河解救巨鹿。

取得小胜后,项羽下令全军渡河救援赵军。

在全军渡河之后,他采取了
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船只凿沉,把煮饭的锅都打破,把营房都烧掉,只携带三天的
干粮,以此表示决一死战的决心,不给士兵留一点儿退路。

项羽领军到达巨鹿外围,立即
包围了秦军,经过九天激战,最终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

班门弄斧的故事
主要人物:鲁班
故事: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也称鲁般。

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

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

谁敢在鲁班面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
前弄大斧”,简作“班门弄斧”。

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卧薪尝胆的故事
主要人物:越王勾践
故事: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

两年后
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
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

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
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

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
会消磨意志。

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
艰苦的生活环境。

他晚上睡觉不用褥rù,只铺些柴草,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
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最后并找到时机,灭亡吴国。

围魏救赵的故事
主要人物:孙膑
故事: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
军往救。

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
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

这个典故是
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
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

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三顾茅庐的故事
主要人物:刘备
故事:刘备很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统一国家。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
了刘备。

刘备只得投靠刘表。

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shù,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
让徐庶立刻去许都。

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

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
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

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

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

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

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

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

刘备
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有一次来到隆中。

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


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

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
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并因诸葛亮不答应而哭,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便答应与刘备共图大业。

那年诸葛亮才27岁。

完璧归赵的故事
主要人物:蔺相如
故事: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

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

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
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

他想来想去,拿不定
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

到那
里我见机行事。

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


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

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

秦王
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

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
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
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

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
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

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
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
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

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
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
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

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
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

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

现在
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
5 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面对柱子,就要
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撞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


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

赵王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
的赠送宝玉的仪式。

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
的仪式,我这才能把宝玉献上。


秦王本不想这样做,但见蔺相如态度坚决,只得无奈地说:“好!就这么办吧!”说完,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

叫一个手下人打扮
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

至于
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
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恐怕打不赢。

最后,秦王十分恼怒,可又见蔺相如机智勇敢,是位难得的人才,也没有为难他,便
放他回到赵国去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