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观后感
大决战辽沈观后感800字
大决战辽沈观后感800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大决战辽沈观后感》《大决战辽沈》是一部承载着民族记忆的重要历史题材电影,影片通过讲述抗联将士英勇奋斗、消灭日寇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坚决抗战的勇气和决心。
观看完《大决战辽沈》,我深受震撼,不禁感叹那段光辉的历史。
电影中展现了抗联将士们面对强大的日寇入侵,毫不退缩,誓死捍卫家国的英勇精神。
在辽沈战役中,抗联将士们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忍受了惨痛的牺牲,但他们始终坚守着信念,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影片中那些血战到底、宁死不屈的场景让人热血沸腾,让人们见识到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电影中展现了普通老百姓在战争中的伟大奉献。
在辽沈战役中,不仅有战士们的英勇抗击,还有普通百姓的支援和参与。
在影片中,有一位老妇人因为家里缺粮,主动将身上的银子交给了抗联将士,表示支持抗日。
这种凝聚力和团结精神让人感动,它让我们懂得了团结互助的重要性,更让我们明白了没有人是孤立无援的,只有大家同心协力,才能战胜强敌。
影片中还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
在辽沈战役中,敌军虽然强大,但抗联将士们没有畏惧,坚决抗击,最终夺回了失地。
这种抗争气节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顽强性格和不屈的民族精神。
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和挑战,中国人民从不低头,他们像钢铁一样坚强、坚定,必能最终战胜一切敌人。
在今天这个和平年代,我们能够过上安定和幸福的生活,正是无数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应该向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们学习,传承和发扬他们那种不畏强敌、勇往直前的精神。
只有在充满困难和挑战的时刻,我们才能展现出真正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气节,只有在团结一心的时刻,我们才能战胜一切敌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观看《大决战辽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恩今天的美好生活,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对祖国和人民的信心和自豪。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珍惜和感恩今天的幸福生活,传承和发扬那种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辽沈战役馆观后感
辽沈战役馆观后感《辽沈战役馆观后感》走进辽沈战役馆,就仿佛踏入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之中。
刚踏入馆内,那大型的立体场景就把我震慑住了。
看到几十万军队在辽沈大地上对峙、激战,我感觉自己就像是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
炮声似乎在耳边响起,战士们奋勇冲杀的喊叫声好像也能真切地听到。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塔山阻击战那部分的展示,战场上的堡垒、简陋的防御工事,战士们却凭借这些死死地顶住了敌人一波又一波的猛攻。
看到这里我感觉热血在胸腔里沸腾,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怎么就能有如此坚定的意志呢?当时我就想到我们现在享有的和平,真的是这些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如果他们在战斗中有丝毫的退缩,可能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沿着展厅慢慢走,看到那些烈士的遗物,好多就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生活用品。
一支钢笔、一个破旧的水杯,这些在我们现在看来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东西,却是他们战斗之余的所有家当。
从这些遗物我能想象到他们当时的艰苦生活环境。
那时候他们肯定没有想过自己的舒适,满心都是为了解放全中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个宏伟的目标吧。
对了,还记得那段关于老百姓支援前线的展示,那一辆辆装满物资的小推车,就是人民群众对解放军最大的支持啊。
老百姓倾尽全力支援,战士们奋勇杀敌,如果军民不是这样的鱼水情深,这场战役也很难取胜吧。
再看到那些将军们的作战计划图,密密麻麻的标注和分析,这些都展现出我军在战役中的精心谋划。
而蒋介石一方作战计划的种种失误也呈现在眼前,这鲜明的对比让人颇为感慨。
一个周密的计划背后,是无数的智慧和心血,也关系着无数士兵的生死和整个战役的走向。
从辽沈战役馆走出来,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看完后我明白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富裕的时代是多么的幸运,同时也深深地意识到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弘扬这种伟大革命精神的责任。
这种精神要时刻激励我们,在面对生活的困难、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时候,像那些先辈一样坚定、无畏。
我们决不能让他们的牺牲变得毫无意义,要珍惜现在,努力去创造更美好的将来。
大决战之辽沈战 役观后感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观后感《大决战之辽沈战役观后感》前几天,我看了《大决战之辽沈战役》这部电影,心里那叫一个震撼!这一仗打得,那可真是惊天地泣鬼神啊!电影里的画面一帧帧地在我眼前闪过,枪炮声、喊杀声仿佛就在耳边回响。
那激烈的战斗场景,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先说那战场的布置,那可真是密密麻麻,到处都是战壕、碉堡和铁丝网。
战士们在里面穿梭,时刻面临着生命的危险。
我看到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坚定和无畏。
他们知道,自己肩负着解放全中国的重任,哪怕前面是枪林弹雨,也绝不退缩。
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是一场攻坚战,敌人的碉堡火力凶猛,我们的战士们冲锋了好几次都被打了回来。
眼看着战友们一个个倒下,一个年轻的小战士眼睛都红了。
他咬着牙,抱起炸药包,就往敌人的碉堡冲过去。
敌人的子弹像雨点一样打在他身边,溅起一片片尘土。
可他就像没感觉一样,一个劲儿地往前冲。
终于,他冲到了碉堡下面,拉响了炸药包。
“轰”的一声巨响,碉堡被炸上了天,小战士也壮烈牺牲了。
他那英勇的身姿,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还有那些指挥官们,他们在指挥所里,紧张地盯着地图,分析着战况,下达着一道道命令。
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智慧和果断,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战士们的生命和战斗的胜负。
我记得有一位指挥官,在关键时刻,当机立断地调整了作战方案,让部队成功突破了敌人的防线。
他那冷静沉着的样子,真让人佩服。
这场战役中的后勤保障工作也让我感动不已。
老百姓们推着小车,挑着担子,给战士们送粮食、送弹药。
他们自己饿着肚子,也要把最好的东西留给战士们。
有一位老大娘,把自己家里仅有的几只鸡都杀了,给战士们炖汤喝。
她说:“孩子们在前线拼命,咱可不能让他们饿着。
”听到这话,我的心里热乎乎的。
电影里的每一个细节都让我感受到了这场战役的艰难和伟大。
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大地,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看完这部电影,我深深地明白了,我们现在的和平是多么来之不易。
辽沈战役观后感
辽沈战役观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辽沈战役观后感以前历史课本上曾介绍过辽沈战役,此次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
观看《辽沈战役》影片,查了相关内容得知,在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国内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首先在东北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并制定了相应方针政策,定了主力南下北宁线,攻克锦州,把敌人关在东北就地歼灭的作战方针。
开始时,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不愿南下锦州作战,企图回师长春。
在毛泽东批评和纠正了林彪在攻锦打援问题上的犹豫之后,东北野战军按照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发起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2日,第四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
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开始攻锦作战,全歼守敌近9万人,生俘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
锦州的解放促使长春守敌一部分起义,其余全部投降。
东北野战军乘胜追击,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
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万人。
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也对国民党军队有了优势,使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
这次观看《辽沈战役》,让我对这段历史又有了新的认识。
影片中气势恢宏的战斗场景、催人泪下的牺牲精神时刻提醒着我现今美好兴奋的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我们的革命先烈用热血之躯铸就的幸福,用满腔的热情换来的安逸。
他们生活在吃不饱、穿不暖并备受压迫的环境中还能毅然为了国家牺牲小我、奉献国家,那成长在幸福摇篮并享受着生活的安逸的我们不是更应该为了国家努力奋斗吗?!我们要时刻铭记先烈的贡献精神,努力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辽沈战役的成败,我认为上级对下属的态度起了重要作用.毛主席对下属拥有充分的信任,并善于应用管理的艺术使得共产党的团队,能和谐地达到战略统一,并发挥各成员之长,取得最大的效益。
大决战第一部辽沈战役观后感
大决战第一部辽沈战役观后感这部电影啊,就像是把我一下子拉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一开场,那种紧张的气氛就扑面而来,让我整个人都绷紧了神经。
你知道吗,战争片要是拍得好,就像这部,那真的是能让你身临其境。
电影里的那些战斗场景,哇塞,太震撼了!那炮火连天的画面,士兵们奋勇冲锋的样子,感觉就像真的在战场上一样。
特别是攻打锦州那一段,我都感觉自己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
战士们勇往直前,根本不顾及危险,就想着怎么把锦州拿下。
我就在想啊,这得是多大的勇气啊!要是我在那个时候,我能像他们一样勇敢吗?真的很怀疑自己呢。
而且啊,电影里的人物刻画得也特别好。
那些将领们,各个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
林彪在指挥作战的时候,那种冷静、果断,真的让人佩服。
不过呢,我有时候也觉得他有点神秘,你能感觉到他心里有很多的想法,但是又不是完全表露出来。
还有其他的一些将领,他们之间的互动,那种战友之间的默契,也很让人感动。
看完之后,我一直在想,这场战役的意义可太大了。
它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的胜利,更是改变了整个局势的关键啊。
这让我对历史又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在课本上学到的东西,感觉都是干巴巴的文字,但是通过这部电影,就变得鲜活起来了。
我觉得这部电影有个地方特别妙,就是它没有把战争简单地拍成打打杀杀。
其实啊,在战争背后,还有很多的东西值得思考。
比如说战略决策啊,人心向背啊。
这些东西虽然没有直接在画面里表现得特别明显,但是你能从整个战役的推进过程中感受到。
这个电影的结局呢,虽然是我们胜利了,但是我却有点沉重的感觉。
毕竟战争是残酷的,有那么多的人牺牲了。
我就在想啊,那些牺牲的战士们,他们的家人该有多伤心呢?这真的是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儿。
你看了这部电影也会有同样的感觉吗?如果还没看的话,真的推荐你去看看!这真的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电影,它能让你对历史、对战争有更深的理解呢!。
听党指挥能打胜仗——《大决战之辽沈战役》观后感
听党指挥,能打胜仗!——《大决战之辽沈战役》观后感《大决战之辽沈战役》观后,我被深深的震撼了,52天的战斗,东北野战军总共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人,成功地打掉了东北“剿总”总司令部、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先后消灭了国民党军36个整师、11个军部、还有4个兵团部,拉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听党指挥,能打胜仗!在辽沈战役期间,从西柏坡(党中央)到牤牛屯(锦州前线指挥所)所建立的空中电波,传递了多达一百多封电报,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通过电波直接指挥了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决战,正是做到了听党指挥,人民解放军才能完胜国民党军队。
首先,毛主席为中心的党中央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即先打锦州,取齐要害,断绝国民党部队东北卫立煌集团与华北傅作义集团的联系,起到关门打狗的效果。
其次,以林彪为书记的东北局的同志们采取了正确的战术,放弃围攻长春,留下少量部队牵制,主力南下直取锦州。
三是广大东北野战军的战士们和指战员的英勇奋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在主力部队围攻锦州时,诞生了两场解放战争中最为惨烈的两场阻击战:塔山阻击战和黑山阻击战。
以少量的兵力牵制住了敌人来增员的部队,为解放锦州争取的宝贵的时间。
在得知锦州被解放的消息后,已经攻占彰武,切断了东野后勤补给线的廖耀湘仓皇后撤,我军衔尾追击,最终演化成国军的大溃败,诞生了亮剑中丁伟所说的“我一个师扫他廖耀湘一个军”的原型。
解放锦州后我军有成功占领营口,堵住国民党军队从海陆撤退的企图。
此次战役我军以优势兵力消灭敌东北主力部队,从根本上改变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通过观看本电影更加认识到革命先烈的创业艰难,今日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为先辈们的英勇无畏的精神所打动,我们更需要向先辈们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听党指挥,能打胜仗;听党指挥,兴我中华!。
辽沈战役馆观后感
辽沈战役馆观后感篇一辽沈战役馆观后感哎呀妈呀,最近去了辽沈战役馆,这一趟下来,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啊!一进那馆里,好家伙,满墙的照片、满屋子的展品,瞬间就把我拉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看着那些黑白照片上战士们坚定的眼神,我心里就在想:“他们咋就这么勇敢呢?难道他们不怕死吗?”也许,他们心中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解放,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我看到了那些破旧的武器,生锈的枪炮,想象着当时的激烈战斗,可能战士们端着这些家伙事儿,心里也犯嘀咕:“这能行吗?”但最后还不是打赢了!看着那些烈士的遗物,一件破棉袄,一双烂草鞋,我觉得眼睛酸酸的。
他们穿着这样简陋的装备,却有着钢铁般的意志。
我不禁反问自己:“如果我在那个年代,能有这样的勇气吗?”这一路参观下来,我心里波动可大了。
一会儿佩服得不行,一会儿又觉得特别难受。
辽沈战役,那可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啊!走出纪念馆的时候,我回头望了望,心里默默地说:“英雄们,这一路真好,因为有你们的付出,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好生活!”篇二辽沈战役馆观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去了辽沈战役馆,这感受,真的是没法用简单几句话说清楚。
一踏入馆内,仿佛时空穿越了一样,我好像一下子就置身于那场激烈的战斗之中。
墙上挂着的一幅幅历史图片,就像电影画面在我眼前不断闪过。
我就在想啊,当年那些战士们在冲锋的时候,也许心里会想:“冲啊,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可他们难道就没有害怕和犹豫的时候吗?我觉得可能也会有吧。
看到那些展示的战场沙盘,我仿佛能听到炮声隆隆,喊杀声震天。
说不定当时有个小战士,一边冲锋一边还在嘀咕:“妈呀,这仗打得可真够猛的!”那些牺牲烈士的名单,长长的一排又一排,看得我心里堵得慌。
他们多年轻啊,好多人可能还是个孩子呢,就把生命留在了战场上。
这到底值不值呢?我反复地问自己。
可再一想,如果没有他们的牺牲,哪有我们现在的安稳日子?这一路参观,我的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会儿激昂,一会儿沉重。
《辽沈战役》观后感辽沈战役观后感500九篇
《辽沈战役》观后感辽沈战役观后感500九篇【篇一】《辽沈战役》观后感辽沈战役观后感500我的家乡锦州是一座有着10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名城,也是一座着名的军事、科技、商贸重镇和优秀的旅游城市。
锦州地处东北和华北的咽喉要道,依山近海,是中国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这里曾发生了一场改变中国前途和命运的着名战役——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发生在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东北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辽沈战役历时52天,共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辽沈战役,从根本上改变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而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就是为了纪念辽沈战役而修建的一座专题性的纪念馆。
辽沈战役纪念馆馆区占地18万平方米,园区内松柏挺秀,绿草如茵,环境幽雅而肃穆。
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将门、塔、馆主体建筑联成一体,使我们产生逆岁月而上的感觉和纪念性历史情境。
其间的纪念馆、纪念塔、烈士名录碑、雕像碑、书法碑、大型组雕、胜利之门及纪念性装饰物,构成一组完整的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建筑群体,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更加引人入胜。
在五一小长假期间,我和同学参观了辽沈战役纪念馆。
当我们怀着十分庄重的心情走进辽沈战役纪念馆,看到馆里那一幅幅画面,展橱里那一件件战利品以及战士们所穿过的一件件血衣和那足以使人们泣然泪下的一封封遗书,我仿佛已置身于那硝烟迷漫的辽沈战场。
穿过胜利之门,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16米的辽沈战役纪念塔。
拾阶而上,104级台阶,象征着辽沈战役的52个昼夜,展现了一篇气势恢弘历史长卷,缔造了新中国的第一战役,胜利之役,决胜之役。
新中国从这里迈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开始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走进纪念馆,我们被纪念塔东西两侧林立的一块块革命烈士纪念碑所震撼,纪念塔的东西两侧林立着一块块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英名录碑上刻录着五万多位在辽沈战役中英勇牺牲的战士们的名字,烈士名录上那密密麻麻的名字对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次撞击。
大决战之辽沈战 役观后感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观后感《大决战之辽沈战役观后感》最近看了《大决战之辽沈战役》这部影片,那场面,那情节,真的是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影片里的每一个镜头,都仿佛把我拉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战场上的硝烟弥漫,战士们的呐喊冲锋,都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激烈。
说起辽沈战役,那可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
当时的局势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军队在东北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资源,这可真是一场决定生死存亡的较量。
我记得有一个场景,特别让我印象深刻。
那是解放军攻打锦州的时候,枪炮声震耳欲聋,火光冲天。
战士们一个个奋勇向前,丝毫不畏惧敌人的枪林弹雨。
有一个年轻的小战士,看起来也就十八九岁的样子,脸上还带着几分稚嫩,可眼神里却透着坚定和无畏。
他背着沉重的装备,在硝烟中奔跑着,冲锋着。
一颗炮弹在他不远处爆炸,掀起一阵尘土,他被震得摔倒在地。
但他迅速爬起来,继续往前冲,嘴里还喊着:“为了新中国,冲啊!”那一刻,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
这就是我们英勇的战士,为了心中的信念,为了人民的未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还有一幕,是在塔山阻击战中。
敌人的炮火异常猛烈,解放军的阵地几乎被炮弹翻了个遍。
可战士们依然坚守着,没有丝毫退缩。
有一位排长,他的胳膊被弹片划伤了,鲜血直流,可他简单地包扎了一下,就又回到了战斗岗位上。
他拿着望远镜,观察着敌人的动向,沉着冷静地指挥着战士们作战。
他的声音都喊哑了,但依然坚定有力:“同志们,守住阵地,绝不能让敌人前进一步!”在他的带领下,战士们顽强抵抗,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这场战役中,后勤保障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老百姓们纷纷自发地为解放军送粮食、送弹药。
有一位老大娘,她自己家里都没多少粮食了,可还是把省下来的粮食全都送给了解放军。
她拉着战士们的手说:“孩子们,你们在前线打仗,可不能饿着肚子。
只要能打赢这场仗,让咱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点粮食算啥!”看着老大娘那慈祥的面容和坚定的眼神,战士们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辽沈战 役纪念馆观后感
辽沈战役纪念馆观后感《辽沈战役纪念馆观后感》前些日子,我有幸参观了辽沈战役纪念馆。
走进那庄严肃穆的场馆,仿佛一下子就被拉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一进纪念馆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
塔上那挥舞着战旗、冲锋陷阵的战士雕像,仿佛在诉说着当年战斗的激烈与残酷。
那一刻,我的心不由自主地凝重起来。
进入展厅,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文物、一个个逼真的场景复原,把我带回到了 1948 年的辽沈大地。
我看到了战士们用过的破旧的枪支、简陋的背包,还有那满是补丁的军装。
这些物件虽然陈旧,但每一件都承载着战士们的英勇和坚韧。
在一个展柜里,摆放着一封战士的家书。
信纸已经泛黄,字迹也有些模糊,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家人的思念和对胜利的渴望,却清晰无比。
我不禁想象着,在战火纷飞的间隙,这位战士是怎样在微弱的灯光下,一笔一划写下这封饱含深情的信。
他或许知道,自己随时可能牺牲在战场上,但他依然坚定地为了理想而战斗。
还有一处展示的是战役中的一个指挥所场景。
狭小的空间里,摆放着一张简单的桌子和几部破旧的电话。
指挥员们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制定着作战计划,指挥着千军万马。
我仿佛看到了他们紧皱的眉头、专注的眼神,听到了他们急促的话语和坚定的决心。
走着走着,我看到了一组关于后勤保障的展示。
老百姓们推着独轮车,挑着担子,为前线的战士们送粮食、送弹药。
他们的脸上满是汗水和尘土,但眼神中却充满了坚定。
有一位老大娘,她的脚受伤了,却依然一瘸一拐地坚持着。
她的嘴里念叨着:“战士们在前方拼命,咱们可不能拖后腿!”这样朴素的话语,却让人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一个角落里,展示着一面布满弹孔的军旗。
那一个个弹孔,就像是历史的眼睛,见证着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我凑近仔细看,仿佛能听到子弹呼啸而过的声音,能看到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前进的身影。
参观过程中,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是一个模拟的战场,硝烟弥漫,炮声隆隆。
战士们在战壕里,有的在射击,有的在装填弹药,还有的在包扎伤口。
辽沈战役观后感
辽沈战役观后感篇一:辽沈战役观后感以前历史课本上曾介绍过辽沈战役,此次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
攻锦役。
的幸福,用满腔的热情换来的安逸。
他们生活在吃不饱、穿不暖并备受压迫的环境中还能毅然为了国家牺牲小我、奉献国家,那成长在幸福摇篮并享受着生活的安逸的我们不是更应该为了国家努力奋斗吗?!我们要时刻铭记先烈的贡献精神,努力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辽沈战役的成败,我认为上级对下属的态度起了重要作用.毛主席对下属拥有充分的信任,并善于应用管理的艺术使得共产党的团队,能和谐地达到战略统一,并发挥各成员之长,取得最大的效益。
反观国民党内,蒋介石与卫立煌始终没能达成共识,反而专断独行,最终的下场不言而喻。
这也教育我们要充分信任和尊重自己的下属,并善于引导来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每一场战争都有尸体和鲜血的堆砌,无数血淋淋的事实在告诫我们战场多变,但是必须努力适应并懂得用最小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成功。
现今生活亦然,我们要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在生活中要懂得变通和思考,当机立断,努力前行。
打援问1个炮兵两路增援锦州。
解放军在塔山、虹螺岘一线对敌东进兵团进行英勇阻击;敌西进兵团也被解放军顽强阻击于黑山、大虎山东北地区。
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发起总攻,经过31个小时的激战,全歼守敌近9万人,生俘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
锦州的解放促使长春守敌一部分起义,其余全部投降。
东北国民党军队向关内的退路已被切断。
蒋介石仍严令廖耀湘率领西进兵团夺回锦州。
东北野战军在攻占锦州后,立即从南北两翼合围包括国民党军队精锐主力新一军和新六军在内的廖兵团。
10月26日完成对廖兵团的分割包围。
经过两日一夜激战,全歼该敌十万人,生俘廖耀湘。
东北野战军乘胜追击,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
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2万人。
辽沈战役纪念馆观后感
辽沈战役纪念馆观后感辽沈战役观后感(一)今年是建党九十周年,再加上这一学期的中国近代史课接近尾声,我们有幸观看了历史题材的电影——《大决战第一部——辽沈战役》,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令人震撼的塔山阻击战还有那些反映我党精神的种种细节。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
这场战役打了52天,用三个半小时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相较于以往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在场面设计和人物造型上都属于经典之作,尤其是宏大的战争场面和细腻的人物刻画。
从影片中,我感受到我党与国民党的种种不同,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还记得有这么一些场景,都反映出我军与国民党的最大不同:我军战士为打仗而挖土豪时,老百姓挑来了自家的木箱当挡板,一位大婶还将自己的头巾围在了一名小战士颈上;毛主席和战友们调侃,一点架子都没有,特别是与同学谈天时,为人谦虚;在战斗中,战士们奋勇搏击,哪怕年龄小,也要为祖国的和平统一献出自己的生命,当坦克驶过战友的尸首时,他毅然决然的拔出了塞子,消失在他热爱的土地上,而在远处炊事员手中的猪肉炖粉条,他却连一口都来得及尝。
相对于我军,国民党则显得失去了民心,将自己摆在一个过高的位置上,又怎能和人民达成一致呢;上下层之间的那份猜疑之心,不团结勾心斗角只能让让内部变得混乱,对于蒋介石,至始至终与卫立煌都没有达成共识,最后空降沈阳直接指挥,由主帅降为将军,以一人之智对多人之谋,焉能不败?就连他的美国参谋也说:因为毛泽东没有专机,所以只有在家里等待捷报即可。
相比之下,毛泽东在面对林彪的反对意见上,选择以退为进,在不影响局势的程度上,加以引导来达到战略统一。
可见,在上下层关系中,充分相信自己的下属,给予足够的尊重是多么的重要。
胜利是用鲜血换来的,这场战役我军歼敌47.2万人,也有无数革命先烈埋骨东北。
虽然是一场胜战,但却十分不易。
辽沈战役观后感
辽沈战役观后感辽沈战役是我国现代战争史上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它打响了三大战役开始的序幕,同时也代表着人们解放军解放全中国的开始,关于这一仗,人们都有不同的感受,那么关于辽沈战役,看完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这三篇关于辽沈战役的观后感范文吧,辽沈战役观后感【1】以前历史课本上曾介绍过辽沈战役,此次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
观看《辽沈战役》影片,查了相关内容得知,在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国内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首先在东北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并制定了相应方针政策,定了主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把敌人关在东北就地歼灭的作战方针。
开始时,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不愿南下锦州作战,企图回师长春。
在毛泽东批评和纠正了林彪在攻锦(州)打援问题上的犹豫之后,东北野战军按照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发起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2日,第四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
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开始攻锦作战,全歼守敌近9万人,生俘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
锦州的解放促使长春守敌一部分起义,其余全部投降。
东北野战军乘胜追击,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
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2万人。
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也对国.民.党军队有了优势,使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
这次观看《辽沈战役》,让我对这段历史又有了新的认识。
影片中气势恢宏的战斗场景、催人泪下的牺牲精神时刻提醒着我现今美好兴奋的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我们的革命先烈用热血之躯铸就的幸福,用满腔的热情换来的安逸。
他们生活在吃不饱、穿不暖并备受压迫的环境中还能毅然为了国家牺牲小我、奉献国家,那成长在幸福摇篮并享受着生活的安逸的我们不是更应该为了国家努力奋斗吗?!我们要时刻铭记先烈的贡献精神,努力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4年辽沈战役观后感
2024年辽沈战役观后感2024年辽沈战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
这场战役标志着中国军队在革命战争中的重要胜利,也是中国人民为了保卫祖国、捍卫和平而进行的一次伟大斗争。
作为一个活在那个时代的普通人,我有幸亲身见证了这一场战役的发展和结果。
下面,我将就自己的观察与感受,谈谈我对辽沈战役的观后感。
辽沈战役的胜利离不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奋发努力和无私奉献。
战役中,中国军队经历了艰苦的战斗,对抗着强大的国民党军队。
他们用自己的血和汗,以顽强的意志和过人的智慧,战胜了敌人,赢得了这一场重要的战役。
辽沈战役的胜利确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地位,使之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战役中,中国军队展现出超凡的作战能力和无比的勇气,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敌人的武力强大,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目标。
战胜国民党军队的先进装备和强大实力,中国军队证明了自己在战争中的强大能力,为中国人民赢得了胜利。
辽沈战役的胜利也使我看到了中国军队的进步和壮大。
在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仅展现出了过硬的战斗技能,更体现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和战斗精神。
他们举行了一系列巧妙的战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他们利用地形和气候的优势,合理地调动了兵力和资源,精巧地部署了战斗计划,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辽沈战役的胜利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伟大团结。
在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一系列有力的抗日斗争,调动了全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了全国抗战的强大力量。
战役中,全国人民自发地支援前线,为中国军队提供了必要的物资和人力资源,形成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力量。
这种团结一心的精神,使中国军队战胜了强大的敌人,赢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辽沈战役的胜利对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战役的胜利不仅标志着中国军队在革命战争中取得的重大胜利,也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开创了新的局面。
战役胜利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推进了解放全国的行动,最终使整个中国实现了解放,建立了新中国。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观后感100字
(原创版3篇)编写人员:_______________审核人员:_______________审批人员:_______________编写单位:_______________编写时间:____年___月___日序言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3篇《大决战之辽沈战役观后感100字》,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下载文档后,可根据您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3篇)《大决战之辽沈战役观后感100字》篇1影片《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是一部描绘中国革命历史的电影,观看该片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和伟大。
影片中,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前赴后继,勇敢无畏,不屈不挠地斗争,震撼了我的心灵。
同时,我也感受到了中国革命精神的伟大,这种精神不仅在过去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观后感100字》篇2影片《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是一部描述中国革命历史的电影,讲述了革命先烈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进行的斗争。
观看该片后,我被影片中的英雄事迹所感动,对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深感敬佩。
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铭记他们的贡献,珍惜当下,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观后感100字》篇3电影《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是一部描述中国革命历史的影片,讲述了革命先烈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进行的斗争。
观看该影片后,我深感革命先烈的伟大牺牲和奉献精神,他们用满腔热血和忠诚铸就了新中国的辉煌。
我们应当时刻铭记他们的贡献,珍惜当今的幸福生活,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观后感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观后感《大决战之辽沈战役观后感》最近看了《大决战之辽沈战役》,真的是感慨万千。
看到战争刚开场的时候,那宏大的战争场面就让我感到无比震撼。
数不清的士兵,各种军事装备,那种紧张的气氛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那段历史当中。
当时我就想到,这场战役肯定特别残酷,毕竟这是关系到整个中国命运走向的大对决。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塔山阻击战那一段。
解放军战士们日以继夜地坚守阵地,在敌人的猛烈炮火攻击下毫不退缩。
看到他们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人墙,我感觉他们背后有着一股强大的信念支撑着。
那个场景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视死如归。
敌人的炮弹不停地在阵地上爆炸,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倒下,但后面的战士立即又补上,没有丝毫犹豫。
那时候我就在想,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定真的是这些战士们用生命换来的,他们可能和我一样年纪轻轻,但他们却承担起了如此沉重的使命。
还有林彪指挥作战时的场景。
他在地图前的各种部署,真的是尽显军事谋略。
我不太确定在真实的战争进程中每一个决策到底有多少波折,但从影片中可以看出,每一个选择都关乎着无数战士的性命和战役的成败。
从战略上先攻打锦州这一点来说,这是非常高明的决定。
这就像一个棋局中的关键一步,这一步走对了,后面整个局势都能变得对自己有利。
看完这个我明白了战争不仅仅是兵力的较量,还有军事决策的智慧之战。
锦州之战也是打得惊心动魄。
解放军战士们的奋勇冲锋画面还在我的脑海中不断涌现。
当时我的心情也随着战斗的进程而起伏。
刚开始为战士们的进攻而紧张,又为他们的一点点推进而激动,当最后取得胜利的时候,我又为他们感到骄傲。
辽沈战役整个过程中,老百姓在背后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们为军队送粮、运物资,军民一心让人动容。
这场战役中体现出的这么多精神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总之,看完这部电影让我对那段历史和先辈们的付出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理解。
电影辽沈战 役观后感
电影辽沈战役观后感《电影<辽沈战役>观后感》前几天,我看了电影《辽沈战役》,看完之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影片中的画面一帧帧在我眼前闪过,那激烈的战斗场景、战士们英勇无畏的身影,仿佛把我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辽沈战役,那可是解放战争中的关键一役。
电影里,硝烟弥漫,炮声轰鸣,整个战场都被紧张和激烈的气氛所笼罩。
我看到解放军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他们的眼神中没有丝毫的畏惧,只有坚定的信念和对胜利的渴望。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攻打锦州的那一段。
锦州,那可是战略要地啊,敌人重兵把守,城防坚固。
解放军战士们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但他们没有退缩。
一个个战士扛着炸药包,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冲向敌人的碉堡。
有个小战士,看上去也就十八九岁的样子,脸上还带着几分稚嫩。
可他的眼神里,却有着一种超越年龄的坚毅。
他背着炸药包,在战友的火力掩护下,一点点地往前爬。
子弹在他身边呼啸而过,打得地上尘土飞扬,可他愣是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终于,他爬到了碉堡下面,拉响了炸药包,随着“轰”的一声巨响,敌人的碉堡被炸上了天。
可这个小战士,也永远地倒在了那里。
他连名字都没留下,但他的英勇事迹,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
还有一场战斗,是在一片开阔地上。
敌人的炮火猛烈得让人喘不过气来,解放军的冲锋一次次被打退。
但是,战士们没有放弃。
他们重新组织,再次冲锋。
有个排长,胳膊已经受伤了,鲜血染红了他的衣袖,可他依然举着枪,大声喊着:“同志们,跟我冲!”他的声音都已经沙哑了,但那种气势,让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大家跟着他,又一次发起了冲锋。
这一次,他们终于突破了敌人的防线。
电影里的每一个场景,都让我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的英勇。
他们不是不怕死,而是为了国家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幸福,把生死置之度外。
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连一顿饱饭都没吃过,一件新衣服都没穿过,但他们却有着无比坚定的信仰和勇气。
看着电影,我不禁想起了我的爷爷。
爷爷曾经也是一名军人,虽然他没有参加过辽沈战役,但他经历过其他的战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沈战役观后感以下是关于辽沈战役观后感,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篇一:辽沈战役观后感以前历史课本上曾介绍过辽沈战役,此次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
观看《辽沈战役》影片,查了相关内容得知,在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国内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首先在东北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并制定了相应方针政策,定了主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把敌人关在东北就地歼灭的作战方针。
开始时,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不愿南下锦州作战,企图回师长春。
在毛泽东批评和纠正了林彪在攻锦(州)打援问题上的犹豫之后,东北野战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发起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2日,第四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
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开始攻锦作战,全歼守敌近9万人,生俘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
锦州的解放促使长春守敌一部分起义,其余全部投降。
东北野战军乘胜追击,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
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2万人。
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也对国民党军队有了优势,使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
这次观看《辽沈战役》,让我对这段历史又有了新的认识。
影片中气势恢宏的战斗场景、催人泪下的牺牲精神时刻提醒着我现今美好兴奋的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我们的革命先烈用热血之躯铸就的幸福,用满腔的热情换来的安逸。
他们生活在吃不饱、穿不暖并备受压迫的环境中还能毅然为了国家牺牲小我、奉献国家,那成长在幸福摇篮并享受着生活的安逸的我们不是更应该为了国家努力奋斗吗?!我们要时刻铭记先烈的贡献精神,努力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辽沈战役的成败,我认为上级对下属的态度起了重要作用 .毛主席对下属拥有充分的信任,并善于应用管理的艺术使得共产党的团队,能和谐地达到战略统一,并发挥各成员之长,取得最大的效益。
反观国民党内,蒋介石与卫立煌始终没能达成共识,反而专断独行,最终的下场不言而喻。
这也教育我们要充分信任和尊重自己的下属,并善于引导来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每一场战争都有尸体和鲜血的堆砌,无数血淋淋的事实在告诫我们战场多变,但是必须努力适应并懂得用最小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成功。
现今生活亦然,我们要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在生活中要懂得变通和思考,当机立断,努力前行。
以后的生活中,要铭记先烈精神,敢于拼搏勇于奋斗。
篇二:《辽沈战役》观后感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
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当时,东北战场是全国五大战场中我正规军数量超过国民党正规军数量并掌握了战争主动权的第一个战场。
因此,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首先在东北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制订了《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规定了主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把敌人关在东北就地歼灭的作战方针。
开始时,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不愿南下锦州作战,企图回师长春。
在毛泽东批评和纠正了林彪在攻锦(州)打援问题上的犹豫之后,东北野战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集中了12个纵队和1个炮兵纵队,连同各独立师共53个师,70余万人,发起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2日,第四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
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开始攻锦作战。
蒋介石急忙调集华北、山东的一部分兵力组成东进兵团,并以沈阳主要兵力组成西进兵团,两路增援锦州。
解放军在塔山、虹螺岘一线对敌东进兵·团进行英勇阻击;敌西进兵团也被解放军顽强阻击于黑山、大虎山东北地区。
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发起总攻,经过31个小时的激战,全歼守敌近9万人,生俘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
锦州的解放促使长春守敌一部分起义,其余全部投降。
东北国民党军队向关内的退路已被切断。
蒋介石仍严令廖耀湘率领西进兵团夺回锦州。
东北野战军在攻占锦州后,立即从南北两翼合围包括国民党军队精锐主力新一军和新六军在内的廖兵团。
10月26日完成对廖兵团的分割包围。
经过两日一夜激战,全歼该敌十万人,生俘廖耀湘。
东北野战军乘胜追击,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
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2万人。
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也对国民党军队有了优势,使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
这次观看《辽沈战役》,让我对这段历史又有了新的认识。
拨云见日,一些浅见与同仁们共勉。
一、方法不计,正确的方针,要坚持执行。
在辽沈战役中,毛泽东早在 1948年2月7日,就致电东北野战军,提出"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的设想。
并要求东北野战军下一步考虑南下北宁线作战,截断敌军由陆上撤向关内的通路。
毛泽东的·主张,显然是先打锦州。
但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考虑到部队只带了从后方南下的单程汽油,后方运输线又过长,并担心华北傅作义集团由关内北上。
于是,他决定先打离解放军后勤基地最近的长春,并得到毛泽东的批准。
5月下旬,林彪以2个纵队试攻长春,却发现攻占长春并非像想象的那样容易,遂改用长困久围的方针。
7月,林彪与东北局其他要员磋商后,最终下定南下作战的决心,并电告中共中央。
毛泽东复电同意,并明确指出:"应当首先考虑对锦州、唐山作战。
"9月7日又电示:"置长、沈两敌于不顾,专顾锦、榆、唐一头".在辽沈战役中,我军在对敌作战的总的态度上是不变的,就是要化整为零,分而吃之,然而,在具体策略上面,作为战役的直接领导者林彪和方针规划人毛泽东之间是有分歧的。
毛泽东做为大局掌舵人,以大局出发,会着重从布局上考虑,而林彪,作为方针政策的执行人也就是基层执行人,在细节上面考虑的更多些,就操纵的可执行程度上面考虑的更多些。
所以,在执行毛泽东的命令时,会看到毛看不到的困难,因为那些是直接摆在他面前的,也是他在完成战斗之前必须考虑解决的问题。
所以,他决定先打长春,完成自身补给,给自己的部队留下余地。
林彪的顾虑并没有错,可是在当时的环境,辽沈战役对于共产党在战略上的位置来看,打锦州吃东北势在必行。
以其在实战部队心存疑虑,信心不足的情况下,强令执行中央方·针,最后落到失败收场,还不如先同意打长春,在可放宽的程度内让其一试,用事实说话,证明中央决策的真确性,让林彪自觉自愿的打锦州。
这样,方向不变,还能充分调动作战部队的积极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想毛泽东反复说的"我们不强迫,靠自愿"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吧。
他心里不是不着急,从大局上来看,打锦州无疑是最快最有效的一步,也是有难度的一步。
怎么才能在困境中得胜利,毛泽东选择隐忍,选择相信,他的以退为进成就了辽沈战役的胜利。
换一种方式坚持,只要达到目的即可。
二、充分相信自己的下属,给予足够的尊重在影片中,蒋介石和毛泽东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对下属的态度上。
辽沈战役,无论对共产党还是对国民党来说都至关重要。
可谓是生死存亡之战。
这点,毛泽东知道,蒋介石也知道。
在具体的指挥上,两方的最高领导人都参与了指挥。
但是,双方在管理艺术上面截然不同。
前面说到,毛泽东在面对林彪的反对意见上,选择以退为进,在不影响局势的程度上,让其一试,再加以引导,达到战略统一。
但是在具体操作上,他给予林彪充分的信任,对于林彪几次战略部署调整基本上给予肯定,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尊重事实。
共产党的团队,每个个体都舍短求长,就如田季赛马,当然能造就出最强的团队了,取得胜利也就没什么悬念了。
·而蒋介石,至始至终与卫立煌都没有达成共识,最后空降沈阳直接指挥,由主帅降为将军,如此越俎代庖,以一人之智对多人之谋,焉能不败?因为他不懂授权管理,放大权不能,放小权不舍。
就连他的美国参谋也说:因为毛泽东没有专机,所以只有在家里等待捷报即可。
我认为,充分相信自己的下属,给予足够的尊重,领导人要忍得住寂寞,面对热闹的战场,管得住自己跃跃欲试的心。
三、胜利是用鲜血换来的,一定要精心刻画,步步为营。
所谓伤敌一万,自损三千,任何胜利都需要血汗付出。
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2万人,然而又有多少革命先烈埋骨东北?在做任何决策的时候,时刻记着,控制我方伤亡,保存我方实力。
两败俱伤,险胜收场并不是完美结局。
形势时刻在变,我们也要跟着变,没有万全之策,只有围绕既定目标,不断微调,才能成功。
世界上,很少有一条直路走下去的,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左右摇摆着前进,我们要做的是,让这条路趋进于直,坚定信念走下去。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电影看完了,感慨发完了,但是工作在继续,生活在继续,困难仍在,希望仍在。
希望我们大家一起不要仅仅发发感慨而已,要继承革命先烈顽强拼搏的精神,一起走过今后的道路,走得更好,更远。
篇三:辽沈战役观后感·昨天,还在学校。
上晚自习的时候,历史老师来叫我们去阶梯教室看"辽沈战役".是因为最近我们在复习解放战争,老师说,他以前看过电影三大战役,然后我们也就缠着要他放给我们看。
老师最后还是答应了。
高三虽有些紧张,但这样也可以加深记忆啊。
我就说一说我的观后感吧!1948年,共产党已经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开始转入防御。
在军队数量,武器装备上,两方都发生了大的改变。
三大战役中,为什么中共选择先打辽沈战。
是因为东北地区我军力量远远超过敌军,打第一仗胜算很大。
当时的东北是林彪任总司令,罗荣桓任政委辽沈战役是一种关门打狗的打法,中共解放军现攻占锦州,锁住东北大门,让敌人无法增援,也无法逃跑。
因为国民党内举棋不定,到底要不要撤出东北,国民党受美国的控制。
在锦州失陷时,蒋介石对美驻华大使说,他要亲自飞往沈阳指挥作战。
大使说,你和毛泽东的区别就是,你有专人飞机,而毛泽东没有。
蒋介石还是飞往了沈阳。
1948年,蒋介石已有62岁了,身体也不大好,加上前方战场的连连失败,都气得吐血了。
然而,胜负已成定局,蒋介石还抱着一丝希望,同在北平的傅作义商量着攻打中央所在地西柏坡,夺回锦州。
林彪虽是黄埔军校的四期学生,也精明的很,早已料到敌方攻占锦州若失利,·便会逃亡营口。
廖耀湘任总司令的国民党军,在退去求援时,发电报时用明语,直接被林彪的通讯员截获,就这样,明确廖耀湘的确切位置后,林彪包围,直接擒获廖耀湘,廖耀湘都不明白,共军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真的是可笑死了,国民党糊里糊涂就这样丢了东北。
从1931年日本反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之后,截至1948年11月,东北解放,之后,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胜利,全国已大部分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