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记(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骑行记(3)

前几天二十多度的气温过山车式的又降到了今天十度以内。虽冷风飕飕,可依然春暖花开,阳光明媚。不愿局促一室之内,更不愿辜负大好春光,于是打点行装,骑行上路,去瞻仰杨捷将军陵墓。

略微顺风,一路经关塘、金集,轻松地来到目的地。

杨捷墓位于天长市谕兴乡,地处苏皖交界处的草庙山,依山傍水,气势恢弘,十分壮观。资料显示杨捷陵墓建于康熙乙丑年(1685年)占地25亩。墓葬群用人工挖土堆积20-30亩左右的高大土丘,墓区原建有双碑亭、双碑坊,墓前神道长约400米,宽30米,用青天条石、箩底砖铺砌,两侧分列文官武将、狮、马、虎、羊、狗等七对石像生和一对望柱。

然而历经岁月的洗礼,变得破败不堪,文物被盗被损严重,天长市政府于上世纪末对墓区进行了维修开发,清除杂草,铺砖神道,补充石像,还修建了墓墙和墓池边走道,如今已基本恢复当初的原貌,成了供人瞻仰和踏青的去处。

走在墓池边道上,凝视着坟丘,杨捷的尸骨还有残留吗?钻出来的小草,是不是吸收了将军的滋养?墓池正面有几方烛台,这是杨捷后人祭奠的吗?

很疑惑,墓碑上只是简单的“杨捷墓石刻”几个字,既没有将军的称呼,更没有杨捷事迹文字介绍。

站在墓池台基上,向神道方向眺望,远处是杨府水库,背部是草庙山,依山傍水,应该是风水不错之地。据说杨捷定居扬州时,说扬

州地势低洼,不利于安置坟场,于是选择了这里。神道分四、五级台阶向前延伸几百米,直到水库边,中间低洼之处建有小桥。神道是青砖铺就,两旁的高大的石像生依次矗立,有石人、石羊、石马等,威严整齐,可见清朝对杨捷的厚遇。靠近水边的是两根较高的望柱,顶上分别蹲着一只动物,大概就是民间俗称的望天吼,终日注视远方,守望着主人。

参观完后,打道回府,本着尽量不走回头路的原则,向西取道南京六合区,然后沿着乡村弯曲的水泥路,来到长兴,然后沿205省道经关塘,一路回骑。回程顶风,用尽洪荒之力,依然蜗牛速度,到家已是筋疲力尽。

杨捷,江苏宝应人。生于明代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官至清光禄大夫,昭武将军,少保兼太子太保,督江南总兵。卒于清代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他戎马一生,曾率兵参加了平三藩、收台湾、征准噶尔等许多重要战争战功卓著,死后封赠少傅太子太傅。

杨捷为清王朝立下赫赫战功,可历史教科书只字不提,后人知之甚少,为什么呢?或许是他效忠的是满清王朝的缘故吧。清朝早期,反清叛乱时有发生,但都遭到血腥镇压。在康熙十七年、十八年,杨捷在福建平定叛乱,两次就斩首四千多人。杀的可都是汉人同胞啊!后人对他难道是崇敬和怀念吗?杨捷墓碑如此简单大概也有了解释。

杨捷为明朝将领的时候,也是何等的勇敢善战,可明朝颓势已成,气数已尽,杨将领识时务调转风头效命清朝。可《清史稿》里对英勇

的明朝将领杨捷只字不提,大书特书英勇的清朝将领杨捷,这正是杨捷后人所忌讳的。

我先前对杨捷墓上的明人石像的猜测似乎有一定的合理性。

杨捷难比岳飞,难比林则徐。岳飞是抗金英雄,林则徐是民族英雄,杨捷算什么呢?充其量叫做清朝名将。

中国人大汉人主义在冥冥之中还是根深蒂固的。

附:两年前去过杨捷墓,当时的不解及推测缀文《杨捷墓上为什么会是明人石像?》如下:

前几天参加俱乐部徒步谕兴活动,参观了杨捷墓,对杨捷墓上矗立着明人石像百思不得其解。后查找资料,并作适当推论。虽是杜撰,自认合理,聊表一说,仅供参考。

杨捷生于明万历末年,那时努尔哈赤势力在东北崛起并不断壮大。成年后杨捷参加过明末的抗清斗争,曾立下赫赫之功。

可明朝大势己去,清军在1644年入关,杨捷遂投降了清军。康熙朝杨捷在平定三藩、出征准噶儿、收复台湾的战事中又屡建战功。

杨捷戎马一生,战功卓著,死后获得极大荣誉。康熙24年开始为其修建坟墓,由于清政府初期对汉人势力还存有忌惮,康、雍、乾三朝文字狱大行其道,因此在修建杨捷墓时不可能是明代官员石像。

那么杨捷墓上明代官员石像是怎么回事呢?

清朝晚期,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内忧外患,百姓水深火热民不聊生。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杨捷后人心有感愧,先人曾为明朝将军,当年抗击清军时的赫赫战功。

投降清军,毕竟不光彩,又在平定叛乱中斩杀了许多汉人,情何以堪。于是,杨捷将军后人在杨捷将军墓神道边上添换了明朝官员的石像,以表明自己不与清人为伍的态度,迎合当时反清的潮流。

于是明朝官员石像高高矗立在杨捷将军墓前,虽历经风吹雨打,战争侵凌,文革劫难,盗贼黑手,依然巍然肃立,尽职地守护着杨捷将军的陵寝。

现在来看,更换石人的,不仅仅是杨捷的后人,可能也是更多的人的意愿。

附《清史稿列传四十八杨捷传》:

杨捷,字元凯,义州人,先世居宝应,明初,以军功授后屯卫指挥使,世袭,遂家焉。捷初为明裨将,顺治元年来降,授山西抚标中军游击。岚县土寇高九英等聚众剽掠,巡抚马国柱檄捷捕治,斩九英,毁其巢。国柱迁总督,以捷为督标中军参将,旋擢副将。

四年,师定广东,命捷率宣化、大同兵三千往镇抚。五年,行次池州,金声桓、李成栋叛。大将军谭泰请以捷驻防九江会剿,即授九江总兵,率兵复都昌,获声桓所置吏余应柱等,斩之。江西平,叙功,予世职拖沙喇哈番。十年,从靖南将军喀喀木讨广东叛镇郝尚久,复潮州。调陕西兴安,经略大学士洪承畴请留原镇,加右都督。调福建随征右路总兵,十二年,叙复潮州功,进左都督。郑成功侵掠福建,与战云霄、铜山诸处,屡捷。十六年,擢江南提督。会成功陷镇江,窥江宁,加太子少保,充江南随征左路总兵,驻扬州,防江北要汛。

十八年,命署庐凤提督,寻调山东。土寇于七败窜入海,捷捕治其党五十馀人,诛之。

康熙十二年,调江南。十七年,郑锦攻漳州,陷海澄。调捷福建,辖水陆各军,进少保兼太子太保。疏言:“臣前剿贼云霄、铜山间,深知闽兵不力战。自任江南提督,召募材健,训谏有年。拟选三千人随征福建。”诏允之。捷至福州,闻锦犯泉州,即督兵趋惠安。锦将刘国轩断洛阳桥,以三千人据陈山坝阻我师,捷遣游击李琏等袭破之。总兵黄大来与副都统禅布等会师洛阳桥南夹击,国轩遁,泉州平。锦将王一鹏复窥惠安,捷令总兵张韬御之,捕斩略尽。其别将叶明、纪朝佐等出没德化、永春间,萧武等以舟师泊湄州,窥兴化。捷遣将防守策应,移师至漳州。偕副都统吉尔塔布等败国轩於江东桥,又分兵屯守柯坑山、凤山、万松关诸要隘,遣别将扼守榴山寨。

捷初上官,疏请别设水师提督,得以专御陆路。上授捷昭武将军,领福建陆路提督事。十八年,国轩率众劫榴山寨,欲夺江东桥。捷会平南将军赉塔等分两翼夹击,大败之於下坑山及欧溪头,斩级千馀,获甲仗无算。国轩屯狮子山,联络远近各寨为声援。十九年,捷亲率健卒剿平乌屿诸寨,与总督姚启圣、总兵姚大来等分下玉洲、三汊、石码,连破十九寨,进取海澄。锦将苏侃以城降,遂乘胜与浙江提督石调声复厦门,国轩自铜山窜归台湾。

是年,以老病乞罢,命还任江南提督。叙复海澄功,进世职三等阿达哈哈番。三十九年,卒,年七十四,赠少傅兼太子太傅,谥敏壮。孙铸,袭职,请改籍扬州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