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河中石兽 【一等奖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24河中石兽 【一等奖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24河中石兽1.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把握文本内容,体会作者对寺僧、讲学家的批评态度,发展和提升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3.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能力。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齐读,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文言文,它同样强调了实践的重要。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文学常识及背景介绍。
纪昀(1724—1805),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
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做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
3.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抄写词语。
圮.(pǐ)募.(mù)棹.(zhào)杮.(fèi)湮.(yān)啮.沙(niè)溯.流(sù) 欤.(yú) 曳.(yè) 铁钯.(pá) 臆.断(yì)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合作研讨1.朗读课文。
个别学生读或者集体读。
2.看课文注释,试译课文。
疏通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古今异义阅.十余岁(古义:经过,经历;今义:阅读)盖.石性坚重(古义:因为,原因是;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但.知其一(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是.非木杮(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求之下流,固.颠(古义:副词,固然;今义:坚固)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物理学)②一词多义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之一老河兵闻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③词类活用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洪水)④句式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三、板书设计河中石兽重点词古今异义:阅、盖、但、是、固、物理一词多义:为、之词类活用:棹、暴涨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重点积累了文言字词,并梳理了文章内容。
河中石兽优质课教案一等奖
《河中石兽》优质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阅读课文,分层次,理清大意,理解课文中心。
掌握文言文知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阅读课文,分层次,理清大意,理解课文中心。
掌握文言文知识。
难点:阅读课文,分层次,理清大意,理解课文中心
三、教学形式:讲授式与讨论式相结合(有多媒体展示)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曾学过很多的文言文寓言和故事,如《郑人买屡》、《鲁人执竿》《刻舟求剑》等文章,我们在嘲笑他们的愚蠢、固执的同时,是否也理智的想想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些可笑的行为呢?今天,我们即将学的课文便告诉了我们这一原因。
,请
同学们打开书本第十五课《河中石兽》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家简介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作品简介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河中石兽优秀教案河中石兽教案一等奖(3篇)
河中石兽优秀教案河中石兽教案一等奖(3篇)教案是老师按照课程规范、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结合学生实际状况,以课时或题目为单位,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设计和支配,使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文件,教学步骤、教学办法等。
下列是为大家收拾的关于河中石兽优秀教案河中石兽教案一等奖的文章3篇,欢送品鉴!第1篇: 河中石兽优秀教案河中石兽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
2、分清层次,理解层与层之间的联系。
河中石兽一、导入新课二、简介三、理解课文四、评价赏析五、谋篇立意六、写作特色导入:这篇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逼近河,庙门崩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
后来要修庙,确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
有人说,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游没找到。
一个读书人说,石狮一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沙泥里也没找到。
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真在上游打捞到了。
怎么会到上游去呢?阅读完课文后我们便知道了。
简介:纪昀(清代)出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明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
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灵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干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无数亲身经受,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留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经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本文选自他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千,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行得。
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河中石兽》创优一等奖教案
24《河中石兽》【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笔记小说。
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
全文层次分明,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节简单,趣味性比较强,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
新课标要求7—9年级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要掌握边默读、边摘录的阅读方法,还要注意把握文章内在的条理,理清作者的思路。
基于以上的分析,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学会运用注释来疏通文意,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养成注重实际调查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现象的出现。
【预习提示】1.日积月累(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抄写词语。
圮(pǐ)募(mù)棹(zhào)杮(fèi)湮(yān)没啮(niè)溯(sù)流欤(yú)曳(yè) 铁钯(pá) 臆(yì)断(2)词语解释二石兽并沉焉(并:一起)阅十余岁(阅:经历)盖石性坚重(盖:句首发语词)但知其一(但:只)求之下流,固颠(固:副词,本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介词,被)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为:动词,成为)众服为确论(为:动词,是)一老河兵闻之(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其反激之力(之:结构助词,的)2.思悟发现(1)借助注释,同桌合作翻译课文。
(2)常人、学者、河兵分别从何处寻找二石兽?他们做事的依据分别是什么?3.学贵有疑【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作家吴德锋在他写的《博物记趣》中有这样的记载:西双版纳有一条河中有两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在水面。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一等奖公开课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一等奖公开课标题:河中石兽教学设计一等奖公开课引言: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在我国有了更为广泛的普及和关注,其中包括了对于石兽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石兽作为一种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不仅有助于增强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能够培养人们的创造力和艺术修养。
因此,本文将围绕着河中石兽的教学设计,介绍一场一等奖公开课的详细内容。
一、课程背景和目标1.1 课程背景石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河中石兽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广受关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河中石兽文化,本课程特别设计。
1.2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学习河中石兽的历史、形态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2.1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重点介绍河中石兽的起源和发展、艺术特点以及代表作品等内容。
同时,还将安排教师和学生亲自实践制作河中石兽的过程,以加深学生对于石兽文化的认识和体验。
2.2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观摩、实践等。
通过讲授,教师将为学生介绍河中石兽的相关知识;通过观摩,学生将能够欣赏到河中石兽的艺术魅力;通过实践,学生将亲自动手制作石兽,提升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步骤和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河中石兽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于石兽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授教师将重点讲解河中石兽的起源、发展和艺术特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石兽文化。
(3)观摩学生将观摩一些优秀的河中石兽作品,学习欣赏石兽的艺术魅力。
(4)实践学生将分组进行石兽的制作实践,通过动手实践提升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5)总结总结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展示学生制作的石兽作品,鼓励学生分享观点和经验。
3.2 时间安排本课程共计2课时,每个课时为40分钟,具体的时间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导入(5分钟)+讲授(15分钟)+观摩(10分钟)+实践(10分钟)第二课时:实践(30分钟)+总结(10分钟)四、教学评价和反思本课程的教学评价将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艺术表现和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河中石兽教案一等奖
河中石兽教案一等奖河中石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河中石兽的相关知识,包括外观特征、生活环境等。
2. 要求学生掌握观察和描述石兽的能力,并能准确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3. 要求学生培养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河中石兽的外观特征和生活环境。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并能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三、教学过程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有关河中石兽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河中石兽的外观特征和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3. 观察与描述(20分钟)学生们分成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河中石兽进行观察,并用所学知识对其外观特征进行描述。
4. 答辩与解释(15分钟)学生代表向全班展示并描述他们观察到的河中石兽的外观特征,其他同学也可以提问并进行解释。
5. 回答问题(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回答,以检查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6. 情景交流(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扮演河中石兽,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以增加学生对石兽生活环境的理解。
7. 总结(5分钟)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并强调河中石兽的价值和保护意义。
四、教学资源1. 河中石兽的图片和视频素材2. 小组讨论用的白板和笔3. 问题和答案的PPT五、教学评价1. 观察和描述河中石兽的能力教师在观察过程中评价学生们对河中石兽外观特征的描述是否准确,并根据学生们的描述程度给予评价。
2. 解释所学知识的能力教师在答辩和解释环节中评价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学生们在小组讨论、情景交流等环节中的积极程度和表现情况。
六、教学提醒1. 确保学生对河中石兽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后,再进行观察和描述的环节。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肯定,鼓励他们对自己的观察和描述进行反思和改进。
人教版初中语文河中石兽教案一等奖优秀范文
人教版初中语文河中石兽教案一等奖优秀范文《人教版初中语文河中石兽教案一等奖优秀范文》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人教版初中语文河中石兽教案一等奖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1、训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部分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部分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三、课时课型: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四、教学方法:串讲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家、作品简介纪昀(1724-1805),清代文学家、学者。
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二、检查预习情况1、给生字注音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三、教学过程:自主学习听范读课文录音。
要求:(1)注意停顿和语气节奏;(2)标出疑难字词。
合作共赢(1)学生齐读课文。
(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分小组解分段落解决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3)互相提问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及句子(被提问方答对问题,提问权交给该方,循环往复。
河中石兽教案一等奖
河中石兽教案一等奖背景介绍河中石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神秘生物,它们被认为是河神的守护兽,具有保护河流和水源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河中石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雕刻、绘画等领域。
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河中石兽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2.掌握河中石兽的基本形态和特征;3.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制作河中石兽模型;4.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河中石兽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1.讲解河中石兽的起源和文化背景;2.介绍河中石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享河中石兽在建筑、雕刻、绘画等领域的应用。
第二课:河中石兽的基本形态和特征1.展示河中石兽的基本形态和特征;2.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河中石兽的外观和特点;3.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河中石兽的形态和特征。
第三课:制作河中石兽模型1.介绍制作河中石兽模型的工具和材料;2.演示制作河中石兽模型的步骤和技巧;3.让学生动手制作河中石兽模型,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作品。
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河中石兽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2.观察法: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形式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河中石兽的形态和特征;3.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制作河中石兽模型,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作品。
教学评估1.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听课态度、参与讨论、提问等;2.学生的作品:包括河中石兽模型的制作过程和成品。
教学资源1.图片和视频:用于展示河中石兽的形态和特征;2.工具和材料:用于制作河中石兽模型。
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对河中石兽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掌握了制作河中石兽模型的基本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河中石兽的兴趣很高,他们非常认真地观察和分析河中石兽的形态和特征,并且在制作河中石兽模型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好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信念。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河中石兽》教案教材分析::本文是清代才子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
它记叙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和方法,告诉人们:再深的理论,不经过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
对待任何事物都不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臆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探究,感悟课文内容。
2.反复诵读课文,训练阅读与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独立思考与质疑思辨。
2.用实践检验认识,不可盲目臆断。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2)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2.难点:(1)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的能力。
(2)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过程:1.古今异义① 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今义:并列)② (阅)十余岁(古义:经历今义:阅读)③ (是)非木柿(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词,是)④ (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⑤ (但)知其一(古义:仅仅,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⑥ 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2.一词多义一老诃兵闻之(讲学者的观点)其反激之力(助词,的)如是再啮(像)如其言(按照)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众服为确论(认为)3.词性活用① 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②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洪水)4.通假字曳铁钯(“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二、特殊句式翻译1.反问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怎么能被洪水携带走呢?)2.疑问句--可据理臆断欤?(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二、合作探究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明确: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清纪昀《河中石兽》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清纪昀《河中石兽》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常;掌握文言字词,学习文言句式。
2,过程与方法:熟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分析人物,理解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践出真知,不可主观臆断;遇事多思考,全面分析问题。
【学习内容】重点:积累文常,背诵默写,掌握诗歌内容。
难点:把握关键诗句,品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哲理。
【核心问题】诗句之中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导入作者、反复朗读、疏通全文、字词小结第二课时:梳理内容、分析人物、总结主旨、朗读背诵【前置学习】自读课文,阅读提示。
第一课时【四环导学】作家吴德锋在《博物记趣》中有这样的记载:西双版纳有一条河中有两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在水面。
十多年前,有一块石头被人炸碎,另一块也随之失踪,大家都不知道这块未炸碎的石头到哪里去了。
十多年后,有人在离原地十多里的上游,发现了那块失踪了的石头,经核对,它确实是本来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块。
它是怎么“游”上来的呢?【作者简介】纪昀(1724.7.26-1805.3.14)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
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
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
其所编写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华文化有很大贡献。
嘉庆十年(公元1805)二月,纪昀病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初读感知)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把握节奏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感知内容3,自读课文,把握停顿,了解大意【小组合作,解决疑难】1,自己结合书下注释,翻译疏通全文。
2,个别字词句难理解,交由小组讨论。
参考译文: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面对?)河边,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
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找到,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河中石兽教案国家一等奖
河中石兽教案国家一等奖章节一:教案简介本教案以“河中石兽”为主题,旨在通过对石兽文化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了解石兽文化的同时,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和民族精神独立性。
此教案获得了国家一等奖,是一份值得推广的教案。
章节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石兽,并了解石兽的历史和文化内涵;2.了解河中石兽的形态和特征;3.明白石兽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培养学生对艺术品的欣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小石兽塑造。
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祖国尊严感和自豪感;2.通过中华石兽文化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艺术的情趣和审美修养。
章节三:教学过程本教案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导入、学习、小组合作和总结。
一、导入通过展示河中石兽文化相关资料和图片,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石兽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帮助学生了解石兽文化的背景。
二、学习1. 讲解以PPT为主要教学工具,讲解石兽文化的概述、河中石兽的来源和特征,以及石兽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在讲解过程中,将重点突出,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既有讲解,也有展示、比较和互动等环节。
2. 欣赏通过石兽文化的相关艺术品进行欣赏,培养学生对艺术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三、小组合作1.分组: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5人;2.名称:为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名字,以增强凝聚力;3.操作: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自己的小石兽,并根据创作题意进行模仿塑造,体验石雕艺术创作过程;4.展示:让小组展示自己的创意,让全班进行评价评选。
四、总结在本节课结束之前,将对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小组合作和全班评选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和大家分享,以期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河中石兽和石兽文化。
章节四:教学效果在此教案的授课过程中,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生动的课堂教学、有趣的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学习中,对中华石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河中石兽教案一等奖
河中石兽教案一等奖教案标题:河中石兽教案一等奖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石兽文化,帮助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学生将了解石兽的起源、分类和象征意义,并通过制作石兽模型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理解。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石兽文化。
2. 掌握石兽的起源、分类和象征意义。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4. 学会制作石兽模型,并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理解。
教学重点:1. 理解石兽文化的起源和分类。
2. 掌握石兽的象征意义。
3. 制作石兽模型,并展示创造力和理解。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2. 石兽图片和相关资料。
3. 制作石兽模型所需的材料,如纸板、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中国传统建筑或文化遗产中的石兽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这些石兽的看法和猜测。
知识讲解:1. 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石兽的起源和分类,介绍不同种类的石兽形象和特点。
2. 解释石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龙代表权力和吉祥,狮子代表勇气和守护等。
活动一:石兽故事创作1.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种石兽形象,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个与该石兽相关的故事。
2. 学生可以利用图片、文字或口头表达来呈现他们的故事。
活动二:石兽模型制作1. 向学生展示一些简单的石兽模型样本,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并设计自己的石兽模型。
2. 提供所需材料,指导学生按照设计制作石兽模型。
3. 学生完成后,组织展示和分享,让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
总结与展示:1.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故事创作和石兽模型制作中的体会和收获。
2. 引导学生思考石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3. 展示学生的作品,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理解。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石兽研究,了解不同地区和时期的石兽文化。
2. 组织参观当地的石兽艺术展览或文化遗产,加深学生对石兽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2024年河中石兽获奖教案
2024年河中石兽获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河中石兽的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提高学生团队合作和创造力。
1.2 教学内容河中石兽的定义和特点。
河中石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河中石兽的保护和传承。
第二章:教学方法和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河中石兽的定义、特点和历史背景。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河中石兽的保护和传承。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河中石兽的保护和传承活动。
2.2 教学手段投影仪:展示河中石兽的图片和视频。
实物模型:展示河中石兽的实物模型。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
第三章:教学安排3.1 课时安排总共15课时,每课时45分钟。
第一课时:介绍河中石兽的定义和特点。
第二课时:讲解河中石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第三课时:讨论河中石兽的保护和传承。
第四课时:实践活动:参观河中石兽实物模型。
3.2 教学活动安排第一课时:引入河中石兽的话题,讲解其定义和特点。
第二课时:讲解河中石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第三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河中石兽的保护和传承。
第四课时:组织学生参观河中石兽实物模型,进行实践活动。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
学生理解度: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学生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表达能力。
4.2 教学效果评价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河中石兽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反思: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不足之处。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资源《河中石兽文化研究》教材。
《中国传统文化》教材。
5.2 非教材资源河中石兽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河中石兽的实物模型。
互联网资源:相关网站和学术文章。
第六章:教学活动案例6.1 案例一:介绍河中石兽的定义和特点教师通过展示河中石兽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河中石兽的外观和特征。
河中石兽教案一等奖
河中石兽教案一等奖### 教案名称:河中石兽###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2.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 教学重点:1. 文中生字新词的理解和运用。
2. 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隐含的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 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3. 情境模拟法: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 教学准备:1. 课文《河中石兽》的文本。
2. 相关的生字卡片和新词解释。
3. 多媒体课件,包括课文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1. 播放一段关于河流和动物的自然风光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你们见过河中的动物吗?它们通常是什么样子的?”#### 新课呈现(15分钟)1. 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语境和情感。
2. 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让学生跟读。
3. 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描述的场景。
#### 课文分析(20分钟)1.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讨论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塑造这些形象的。
2. 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人物,讨论他们的特点和在故事中的作用。
3.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隐含的环保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
#### 语言实践(10分钟)1. 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写作风格,写一段描述自己见过的动物或自然景观的文字。
2. 选取几篇学生作品进行朗读和点评。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0分钟)1. 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
#### 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河中石兽-省赛一等奖
景小凤
单位名称
奇台县第七中学
填写时间
2020年6月18日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七年级(下)
教材版本
部编教材
课题名称
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
难点名称
理解《河中石兽》“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读懂文言文,将生涩的文言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冲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坑洞,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跟前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三、质疑:老河兵的方法为什么是对的?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河中石兽》的故事。
二、质疑:故事中主要说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讨论并归纳:
(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将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这篇文言文中,石兽落入水中的三种情景学生较难感受,更不明白为什么老何兵的说法就是正确的,因为这高于他们的生活经验。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讲故事和画面展示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意思。
2.通过问题探究,明白“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何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听听《河中石兽》的故事,从中寻找答案吧!
河中石兽教案一等奖_河中石兽教案
河中石兽教案一等奖_河中石兽教案教案分析:本文节选自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故事围绕着“如何才能找到十多年前掉进河中的石兽”展开,僧、讲学家、老河兵分别给出了不同的意见。
故事的结局证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目标:1、落实文言重要实词,反复朗读,知晓文章大意。
2、了解“叙述”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理解“借事说理”的方法。
3、深入理解三类人“河中寻石兽”的方法,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4、培养学生客观对待分析事情的态度。
教学重点:落实重要字词;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三类人“河中寻石兽”的办法,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检测字词落实情况)PPT展示河中石兽清.纪(ji)昀——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师:朗读推开记忆的门,在朗读中回忆重要字词。
PPT展示圮并阅棹设帐物理是携耳确论湮颠二、字句落实1、落实第三段重要字词PPT展示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如是再啮:像;冲刷,侵蚀。
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
固颠:本来。
如其言:依照。
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
但知其一:只。
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2、结合字词挑战自己PPT展示(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3)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再次朗读,整理内容(了解故事大意)PPT展示文章记叙了(概括),得出了的道理(原文)。
提示: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明确:短文前面记叙,后面议论,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三、研读赏析,讨论人物PPT展示三类人:僧——出家人,居于寺庙,四大皆空;讲学家——居于书塾,研究经史,讲学教书;老河兵——长年驻扎河边,巡河,镇守河防。
思考:1、讲学家和老河兵分别为了什么而“笑”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正确的办法明确:(1)讲学家嘲笑僧的错误做法;老河兵嘲笑僧的错误做法,以及对众人的盲目追寻的世风而无奈。
河中石兽教案一等奖
河中石兽教案一等奖
教案:河中石兽
目标:通过了解河中石兽的特点,培养学生对自然奇观的欣赏能力。
素材:图片、视频或文字描述河中石兽的特征。
步骤:
1. 热身活动:与学生共享一些关于自然奇观的照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自然奇观的兴趣。
2. 导入话题:给学生展示一张描绘河中石兽的图片(或文字描述),询问学生对这个奇特景象的了解和感受。
3. 知识讲解:介绍河中石兽的特征,例如河中石兽是一种岩石形态奇特的自然奇观,形似动物或人类,常出现在河床中,由长时间流水侵蚀形成。
4. 互动探究:分小组让学生就河中石兽的形状、出现地点等进行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5. 观察实践:组织学生前往附近河流或利用多媒体展示真实的河中石兽照片或视频,让学生亲身观察、感受和欣赏河中石兽的美丽与独特性。
6. 学生总结: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他们对河中石兽的观察和感受,进行小结和交流。
7. 创作分享:鼓励学生以河中石兽为题材进行绘画、写作或其他形式的创作,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
8. 总结回顾:让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他们对河中石兽的理解和体验。
延伸活动:
1. 学生可利用互联网等资源进一步了解其他类型的自然奇观,扩展他们对自然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前往其他著名的自然奇观地点,体验和观察自然现象,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河中石兽优质课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D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一项是( )
A、一个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 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个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 应当到河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个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 析,认为应到兽落水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只但是实践更主要。
个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心态。老河兵 “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一 个否认,也表现出老河兵自信和沾沾自喜。
第27页
寻找
兽 并沉焉。 阅十余岁, 僧 募金重修, 求二
终于,船到桨底, 这认里为名作动, 划船
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 认为顺流下矣, 棹
拉, 拖
数小舟, 曳铁钯, 寻十余里, 无迹。
第3页
讲学, 教书 听说 代这件事 你们 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 之笑曰:“ 尔辈不
推究 事物道理 这不是 动作怎名么, 指被洪水 能究 物理, 是非 木杮,岂能 为暴涨
第15页
(2)善于在叙述中制造 节奏波澜, 层层铺垫。作者 先写打捞石兽无果, 再写讲 学家议论令“众服为确 论”——岂止众人, 连读者 也几乎认为这就是定论了, 谁知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 “又笑曰”, 谜底这才揭晓。
第16页
(3)寓理于事, 立意 高远。作者兴趣所在, 不 是渲染寻找石兽神奇过程, 而是引出最后深层思考。
水流
结果
人物形象
• 考虑不周,没 无迹 有通过深思熟
虑就盲目行动
讲 地中 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学
湮于沙上,
渐沉渐深
家
石性 沙性
众服为 • 自视清高而轻
确论 视别人, 空谈
(却没 有找到)
河中石兽获奖教案
河中石兽获奖教案河中石兽获奖教案清代有一位闻名学者,他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遗著有《阅微草堂笔记》。
他叫纪昀,那么他的作品《河中石兽》大家阅读了?一、课文分析: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设计的立足点是本单元课文内容。
本单元的内容以科学报道为主,而本文所描述的故事看似与科学没有关系。
我从以下两点思索本课的教学:一是本课中的科学道理,这在本文中表现为反作用力;二是本课中体现出的科学精神,也就是对文中“究物理”这一道理的表现。
我从今动身,设计了本课的教学。
《河中石兽》这篇文章表面上看是在说一件趣闻异事,其寓意好像也很简洁,即做事应考虑全面,不能想当然,要有亲身经受。
如此理解,不仅使文章的内涵变得浅薄,也无法与本单元的其它课文内容联系起来。
假如我们细细品读这篇文章,探究文章的核心内容,比较讲学家与老河兵所说的核心内容,我们会发觉,这篇文章还有着更加深刻的内涵,这一内涵不仅可以体现出中国儒家学问分子所奉行的最核心的学习方式,也可以与本单元所体现的科学精神联系起来。
本文的核心是一个“理”字,讲学家“闻之笑曰”,他称赞寺僧等人“尔辈不能究物理”,老河兵在听了讲学家的意见后同样“笑曰”,他也在称赞讲学家也并没有能够真正“究物理”,结果一样“颠乎”。
由此得出“可据理臆断欤”的结论。
“理”在这里指事物的道理、规律,假如我们从这个字本身的含义动身,并且结合文章的内容,就可以发觉熟悉“理”必需具备几点熟悉。
“理”是一个形声字,“玉”为其形旁,对此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如此解释:“《战国策》‘郑人谓玉之未理者为璞’,是理为剖析也。
”从形状上看,玉璞与石头差别不大,只有将之剖析开,才能发觉藏在其中的玉,因此“理”就是指剖析的过程,这个过程少不了对玉璞特点的分析,因此剖析本身就包含了分析、推究的意思。
对比讲学家与老河兵的话,我们可以发觉,两人都留意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这一特点,并且都用了“渐”字说明石在沙上的位置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河中石兽-市赛一等奖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教学设想《河中石兽》记述了从上游寻找河中石兽这件奇闻异事,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僧人、讲学家和老河兵等形象,寄托了作者要善于综合分析,正确把握事物规律,并且注重实践的思想主张。
1.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的寄托和感慨。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格物致知的实践精神,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教育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学习这篇课文,对于认识今天的世界,形成自己的判断力和培养实践精神,具有一定的意义。
2.积累文言,熏陶感悟。
这是一篇文言笔记小说,纪昀的语言平易、简洁、明快。
引领学生积累丰富文言词汇,感受领会文言简洁生动之美。
3.把握纪昀笔记小说的风格:短小精悍,波澜起伏;寓意于事,立意高远,篇末让人掩卷沉思。
、4.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生,善于小组合作,掌握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1.掌握难词、难句,翻译关键句,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语言之美。
2.学会怎样欣赏文言小说,理解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寄托和感慨,培养实践精神。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理解小说内容及作者的寄托和主张。
课前准备:学生:充分预习,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教师:小黑板一块、编写剧本,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联想,导入新课上课前,我们来认识一下两个古代人物,他们是父子,而且他们的人生因为哪一样事物紧紧联系在一起鲧、禹。
——水。
启示:每样事物都有自身规律,顺应遵循这些规律,我们才能一帆风顺。
今天要学的这个故事也与“水”紧紧相关。
让我们一起走进纪昀《河中石兽》。
二、诵读课文,走进文本1.师生合作,配乐诵读。
注意字音:圮(pǐ)棹( zhào)曳( yè)木杮(fèi)啮( niè)欤(yú)断句:是/非木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请同学们自由诵读。
文言虚词停顿鲜明:焉、矣、耳、之、乎、欤,彰显文言特色。
3.纠正后齐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河中石兽1.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把握文本内容,体会作者对寺僧、讲学家的批评态度,发展和提升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3.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能力。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齐读,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文言文,它同样强调了实践的重要。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文学常识及背景介绍。
纪昀(1724—1805),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
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做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
3.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抄写词语。
圮.(pǐ)募.(mù)棹.(zhào)杮.(fèi)湮.(yān)啮.沙(niè)溯.流(sù) 欤.(yú) 曳.(yè) 铁钯.(pá) 臆.断(yì)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合作研讨1.朗读课文。
个别学生读或者集体读。
2.看课文注释,试译课文。
疏通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古今异义阅.十余岁(古义:经过,经历;今义:阅读)盖.石性坚重(古义:因为,原因是;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但.知其一(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是.非木杮(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求之下流,固.颠(古义:副词,固然;今义:坚固)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物理学)②一词多义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之一老河兵闻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③词类活用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洪水)④句式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三、板书设计河中石兽重点词古今异义:阅、盖、但、是、固、物理一词多义:为、之词类活用:棹、暴涨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重点积累了文言字词,并梳理了文章内容。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句读。
教师提问文言知识,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探究故事的道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下面问题,深入探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明确: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
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2.根据文章内容,分析这篇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文章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写的。
可分为四层: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原地水中和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说明遇事不能主观推断的道理。
3.对于落入水中的石兽,人们提出了几种方法,理由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请大家根据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4.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明确: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和泥沙的关系。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5.如何看待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明确:在打捞石兽这件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
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6.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明确: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判断的错误。
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
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同时也诠释了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目标导学二:归纳总结,拓展延伸1.对于课文,我们如果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看,也会产生疑问。
阅读下面这则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
唐代开元年间在渡口两岸各铸造了四尊铁牛(平均每尊重约36.5吨)、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拴系浮桥所必需的锚碇系统。
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
1989年,东岸铁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在原址。
明确:对于书上的知识和古代的知识,我们不能不加思索就接受,要独立思考,善于质疑思辨,提出切合实际的看法。
2.你还知道哪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判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与同学交流这类小故事。
示例: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
课堂小结:这篇课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
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课文告诉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判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同时也诠释了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三、板书设计河中石兽寺僧水中不可得下游无迹讲学家地中失败老河兵上游成功实践经验1.重视阅读,通过个体读、集体读、示范读等9阿长与《山海经》1.感受文本的情感变化,理清全文情感脉络,提升快速阅读以及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层次的能力。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选材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把握细节,多角度、多侧面地把握人物形象,感受文本中刻画人物的幽默笔调。
4.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5.分析关键词语,体会“大词小用”的词语运用之妙。
6.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思念和感激以及歉疚之情,从而学会关注并尊重生活中的普通人,使自己成为一个善良、重情义的人。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吗?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
”这段话中的故事是什么故事?说这个故事的人是谁?对,是“美女蛇”的故事,说这个故事的人是长妈妈。
长妈妈是谁?为何她能说出如此丰富有趣并让小鲁迅担忧一阵子的故事来?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答案就藏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阿长与〈山海经〉》。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梳理叙事事件,把握文本内容1.快速阅读课文,说说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对于每一件事情,作者对于阿长的情感态度如何。
请简要概述。
明确:①“常喜欢切切察察”,爱告状,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实在不大佩服);②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我”所不耐烦的);③讲长毛攻城的故事(有了空前的敬意);④谋害“我”的隐鼠(敬意消失);⑤“我”十分渴慕《山海经》,求而不得时阿长竟为“我”买来了(新的敬意)。
2.通过上述分析,你的眼里也一定出现了一个“阿长”的形象,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呢?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用“阿长是一个______的人”表述。
(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方面说,可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各抒己见) 明确: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阿长是一个限制“我”行动的人;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小结:长妈妈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目标导学二:分析叙事特点,领会作者情感1.文章虽然围绕长妈妈写了诸多琐事,但并不是详细记述所有事件,而是有详有略,请同学们说说,课文略写了哪些内容,详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切切察察”的毛病、限制“我”的行动、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等,详写了她名字的由来、睡相粗俗和为“我”买《山海经》等事。
叙事写人散文,若叙多件事,必然有详略之分,否则一概详记,不仅可能犯啰唆毛病,也可能导致逻辑上主次颠倒。
本文略写部分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全面的多角度了解,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
且部分略写内容,看似写长妈妈的毛病,实际也有诸多趣味,如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等,读来令人不禁莞尔一笑。
这些略写事件,它们起着反衬作用,并不能削弱“我”对长妈妈的敬意。
详写阿长的名字来源,则另有讲究,结合历史背景,这是为了更加突出长妈妈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身份,有这一层介绍,略写部分长妈妈的诸多毛病不仅情有可原,且更让人对时代的缩影表示同情。
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立即将略写的诸多毛病一律洗去,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也在详略得当之中得以适当表现。
2.文章所述的事件虽然有详略特点,却仍是诸多琐事,而文章读来完全不显杂乱,似乎有一条固定的线贯穿在其中,你觉得这条线是什么?明确:是情感线,文章所述的事件虽然琐碎,但是由于情感变化穿插在其中,又使文章结构十分清晰,读来也十分自然。
3.请说说贯穿在文中的情感线主要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纵观全文,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
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纯朴热情、善良仁慈、关心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同情、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三、板书设计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叙事写人散文,叙事上采取多件琐事并叙,详略得当,以情感变化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与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