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经济模式的本质分析(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莞经济模式的本质分析
改革开放30年, 东莞从一个传统农业县发展成一个知名的工业制造重镇, 东莞模式获得了巨大成功。其核心要素是外向型经济主导、区外劳动力支撑、合作共赢的营商文化、务实有效的政府管理和发展创新的主动力。如今, 传统东莞模式能量释放已近极限, 面临着粗放式的增长方式遭遇供给要素的制约、低端化的产业结构影响经济竞争力、特殊的人口构成制约经济社会转型、社会管理体制遭遇过渡期的两难选择等问题。要突破当前的难题, 实现东莞模式的转型, 必须推进两个升级、两个转型。
改革开放30年, 我国在创造经济发展辉煌成就的同时, 也造就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模式。其中, 由“三来一补”起步、以加工贸易为主、以外向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广东东莞模式,
一、东莞模式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前, 东莞是一个传统农业县, 其经济结构、经济规模和社会管理与其他农业县没有太大区别。农业以种植业为主, 除了水稻等粮食主产品外, 还种植香蕉、荔枝等水果及花卉, 沿海地区部分人以捕鱼为业。1978年, 东莞的GDP 仅611亿元, 财政收入为0166 亿。而截止到2007年, 东莞市生产总值已达到3151 亿元, 是1978年的51615 倍; 财政总收入53915 亿元, 是1978年的817倍。2006年东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320元, 排在深圳(22567元) 、上海( 20668 元) 北京( 19978 元) 和广州(19851元) 等发达大城市之前, 位居全国第一。同期广东全省为16015158 元, 全国为11759 元,东莞高出广东全省平均水平5811% , 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513%。2006 年东莞农民年均纯收入为10661元, 历史性地突破了元大关, 而同期广东全省农民纯收入为为507918元, 全国为3587元,东莞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919% , 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9712%。在上世纪90年代, 东莞还与同在珠三角的中山、顺德、南海并称为“四小虎”。进入新世纪后, 从经济总量来看, 东莞生产总值比原“四小虎”中总量居第二位的中山市高出了一倍多(中山市2006年GDP为1036亿元) , 已把另外几个“小虎”抛在了后面。东莞的外贸出口曾连续七年位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三位, 仅次于上海和深圳。2007年东莞进出口总额1068173 亿美元, 其中出口602132 亿
美元, 仍稳居全国第四, 不少研究者甚至认为东莞经济实力在全国地级市中居首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向前推进,东莞的城市化水平也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社会各个方面获得快速发展。到2007年底, 东莞人口城市化率已达8512% , 全国同期城市化率为4419% , 也即东莞的城市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差不多高出一倍。随着“村改居”工作深入, 东莞真正以农业为生的传统农民已廖廖无几。东莞的文化设施建设和群众文化也获得了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 东莞已有各类文化广场460 多个,
各镇街及村建设的各类图书馆、博物馆、文化活动室、阅览室等数量繁多, 各种类型的群众文化活动如龙舟赛、舞狮节、“卖身节”、粤剧等文化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 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与精神生活。东莞也因其快速发展多次成为各地媒体、研究机构和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在近年来诸多媒体和机构对城市发展水平的评比中, 东莞屡获殊荣。如2004年, 东莞在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评选中脱颖而出, 名列第三; 当年参加全国十大魅力城市角逐, 东莞也荣膺中国十大魅力城市;2005年在全国城市生活质量评选中, 东莞位列第二, 并被评为中国内地最佳商务城市; 近几年来东莞还获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典范品牌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广东省教育强市、广东省综合竞争力第一名城市、国际花园城市, 等等。仅仅20多年时间, 东莞从一个传统农业县,变成为一个全国乃至全世界知名的工业大市、制造业名城, 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
二、东莞模式的基本特质
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是东莞模式的巨大成功。归纳起来看, 东莞模式有以下一些核心要素。
1、外向型经济主导。
外向型经济是东莞模式的突出特征。东莞经济的外向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资本的外源性。改革开放以前, 东莞资源短缺, 也谈不上有什么资本。对外开放的政策, 为东莞打开了经济发展的大门, 作为启动工业化的关键要素, 资本有了进入的渠道。外资进入东莞有两个高潮期, 一个是始于1970年代末盛于1980年代中期香港资本和传统产业的进入, 这次产业转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东莞长期以来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把东莞从一个农业县变为一个工业市。第二个高潮
期是1990年代后台资企业的进入, 以电脑资讯产品为主。这次产业转移不仅使东莞成为全国台资企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也极大地改进了东莞的产业结构, 电脑资讯产品及相关产业迅速成为东莞的支柱产业, 提升了东莞的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这次产业转移也确立了东莞“现代制造业名城”的地位。二是产品的外销性。东莞经济以“三来一补”、加工贸易为主要形式。进入东莞的外商多数不是直接建厂房办企业, 而是租用东莞现成的厂房, 最初主要租用乡村的会堂、饭堂、祠堂(东莞人称为“三堂经济”) 等,后来东莞人按厂商对生产要求建设更加专业的厂房, 出租给投资者。投资者在东莞生产的产品绝大部分是出口外销。这也使得东莞在不长的时间内外贸出口跃升到全国第三位。
2.区外劳动力支撑。
我国经济是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的, 今天这种产业结构也并未从根本上改变, 东莞则是这种发展方式的典型代表。众多的外资之所以云集东莞, 除了土地成本低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里有着源源不断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廉价劳动力。目前, 关于东莞的外来劳动力规模,有多种说法:统计公报显示的东莞常住人口为694172 万, 除去户籍人口171126 万,流动人口约为520 万左右。显然,这不包括相当部分没有到公安部门登记的外来流动人口。据有关人士的估计,东莞的流动人口在800—1000 万左右。在流动人口中,农民工占了相当的比例, 他们文化程度并不高,但适应了东莞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要求。影响东莞经济的一个不应忽视的因素是“人口红利”。东莞人口呈现出比较年轻的特点, 多数打工者正处于一生中工作和创造财富的黄金时期。根据《东莞市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东莞15—59岁人口(可视为劳龄人口) 占全部人口的89.67%;同全省平均水平比较, 广东省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71.27% ,东莞高出19个多百分点。同全国平均水平比较, 全国15—59 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68.70% ,东莞劳龄人口比例高出全国近21个百分点。同时, 在劳龄人口中, 东莞青壮年占绝对优势, 年龄在45以下的人口占劳龄人口的93.47% , 占全部人口的83.8%。即目前东莞人口中有83.8%劳动力处在青壮年期。这是东莞人口的最大优势, 也是经济富于活力的重要原因。
3.合作共赢的营商文化。
经济的发展从来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东莞模式的成功, 东莞奇迹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