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朗读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朗读指导在小学阶段,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就逐步加深。因此,朗读训练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一工具性、基础性学科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现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浅谈一下如何有效实施朗读指导。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读出情趣
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朗读不是简单地吧文字转换成声音,照本宣科,而是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而这种情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小学生往往对直观、生动的事物最感兴趣,课堂上我们可以适当的运用一些多媒体、音乐、图片以及老师的范读来渲染课文情景,可以激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带着身临其境的感觉,才会对所读的内容产生兴趣,产生读书的欲望。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点有声有色了。
二、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品评朗读,读出时效。
在很多阅读教学课堂中常常存在朗读时间不充分的现象,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还有不少同学连一篇课文都未读完,老师就示意学生停下来,马上转入到下一个程序了,朗读成子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而我们常常观摩学习的名师课堂中,老师往往要让学生在文中走几个来回,熟读课文后才进入学习理解环节。所以我们要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每个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勿勿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绪,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学生朗读完毕后,老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适当点拨,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逐渐在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
三、教师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
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有助于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有声有色的朗读,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作品中的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教师本人的态度,范读时的鲜明的爱憎,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
鸣。叶圣陶曾指出:“教师的范读可以把文章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教师的范读不宜做作,不能故意拿腔拿调,应从自身的情感出发,以情感人,使学生如临其境,教师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使他们都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例如,我在教《清平乐村居》中,因为这是一首词,学生一时间无法把握朗诵时的感情,于是我利用一段恬静优美的古筝音乐创设情境,同时老师再配上声情并茂的朗诵,让学生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再慢慢地揣摩,化为己用。再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同时我觉得范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而是根据学情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只要发现有读得不够好的地方,马上停下来范读,再多
加练习,和学生一起把这个难关闯过。此外,也并不是老师读的才称之为标准的范读,教师可以加大优生的合理资源利用,让班里读得最好的同学起模范作用,通过他们的范读,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
四、保证朗读时间,教给朗读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出现重写轻读的现象,造成很多学生的朗读能力差。鉴于此,教师必须依据不同年级、教材特点设计每节课的朗读时间,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朗读。在初步理解课文之后,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准、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课堂上不能一味地“讲—问—答”,必须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朗读,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读—想想—品品,这样,通过足量的时间,多样的方式,加强了朗读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