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整理版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1肺肾两虚:补肺益肾,固涩止喘-参附汤加减(参附)2肾虚喘:补肾固本,润肺止喘-参苓白术散参苓)3肺虚喘:补肺定喘,润肺止咳-养阴清肺汤(养阴)4脾虚喘:健脾固涩,补肺止喘-理中丸加减理中)一、肺气虚耗:对于肺气虚耗的治疗,我们可以采用补肺益气养阴的方法,具体药方为生脉散合补肺汤。
二、肾虚不纳:肾虚不纳的治疗方法是补肾纳气,我们可以采用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的药方。
三、正虚喘脱:正虚喘脱的治疗方法是扶阳固脱,镇摄肾气,我们可以采用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的药方。
四、肺痈:对于肺痈的治疗,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药方。
初期可以使用银翘散,成痈期可以使用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溃脓期可以使用加味桔梗汤,恢复期可以使用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五、肺痨:肺痨的治疗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药方。
对于肺阴亏损,我们可以采用滋阴润肺的月华丸。
对于虚火灼肺,我们可以使用滋阴降火的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对于气阴耗伤,我们可以采用益气养阴的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对于阴阳两虚,我们可以采用滋阴补阳的补天大造丸。
六、肺胀:对于痰浊壅肺证,我们可以采用化痰降气,健脾益肺的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对于痰热郁肺证,我们可以使用清肺化痰,降逆平喘的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对于阳虚水泛证,我们可以采用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的真武汤合五苓散。
对于肺肾气虚证,我们可以采用补肺纳肾,降气平喘的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七、肺痿:肺痿的治疗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药方。
对于虚热证,我们可以采用滋阴清热,润肺生津的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
对于虚寒证,我们可以使用温肺益气的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加减。
对于上热下寒证,我们可以采用寒热平调,清温并用的麻黄升麻汤加减。
对于肾虚血瘀证,我们可以采用纳气定喘,活血化瘀的七味都气丸合柴胡疏肝散加减。
以下是格式正确、无明显问题的文章:十二、不寐失眠多梦,心神不宁,是为不寐。
中医内科学目录整理
中医内科学目录整理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它研究人体内脏、经络、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本文将对中医内科学的目录进行整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学科。
以下是具体内容:一、中医内科学的概述1.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 中医内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3. 中医内科学与西医内科学的对比与结合二、中医内科学的基础理论1. 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体系2. 中医内科学的核心概念和原则3. 中医内科学的病因病机理论三、中医内科学的临床应用1. 中医内科学的常见疾病分类和主要病症2. 中医内科学的诊断与辨证方法3. 中医内科学的治疗原则和方法4. 中医内科学的养生和预防保健四、中医内科学的专业领域1. 内科疾病的分科与专业2. 中医内科学在各个领域的研究与应用3. 未来中医内科学的发展方向和挑战五、中医内科学的经典著作与学术机构1. 中医内科学的经典著作和名医传承2. 中医内科学的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3. 中医内科学的重要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六、中医内科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1. 中医内科学在国际上的发展和影响力2. 中医内科学与西医内科学的交流与合作3. 国际中医内科学相关学术组织和合作项目七、中医内科学的现实问题和改革探索1. 中医内科学教育与医疗体系的现状和问题2. 中医内科学的现代化发展与技术创新3. 中医内科学的社会认同和学科特色塑造八、中医内科学的未来展望1. 中医内科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景2. 中医内科学在未来医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3. 推动中医内科学发展的重要措施和建议本文对中医内科学的目录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涵盖了学科的概述、基础理论、临床应用、专业领域、经典著作与学术机构、国际交流与合作、现实问题和改革探索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的内容。
希望读者能通过本文更全面地了解中医内科学,并对其发展方向和重要性有更深入的理解。
中医内科学目录整理
中医内科学目录整理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内脏和腑器的疾病,包括心脏病、肝病、肺病、肾病等。
二、中医内科学的研究内容:1. 内脏病理学:研究内脏和腑器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以及相应调治方法。
2. 诊断学:研究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标准、诊断方法和辨证论治。
3. 防治学:研究内科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膳食调理等。
4. 临床研究:通过临床实践,探索内科疾病的发展机理、疗效评价和优化治疗方案。
三、中医内科学的重点研究领域:1. 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2. 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3.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肝炎、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4. 泌尿系统疾病:包括肾炎、尿路感染、尿结石等泌尿系统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四、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1. 阴阳学说:中医内科研究中,阴阳学说被广泛运用于疾病诊断、分型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2. 脏腑学说:中医内科学强调脏腑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治疗内科疾病。
3. 经络学说:经络系统是中医内科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经络的病理变化和调治方法。
五、中医内科学的应用:1. 临床应用:中医内科学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在慢性病和功能性疾病的治疗中有独特优势。
2. 科学研究:中医内科学的研究成果不仅促进了中医学理论的深入发展,也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科学依据。
总结: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内脏和腑器的疾病,包括心脏病、肝病、肺病、肾病等。
其研究内容包括内脏病理学、诊断学、防治学和临床研究。
中医内科学的重点研究领域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泌尿系统疾病。
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中医内科学的应用范围广泛,并在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
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重要的一部分,而内科疾病对于中医学的研究更为深入、全面。
一、基本理论中医内科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传统理论,而辨证论治是其核心。
中医内科学所涉及的内脏是脾、胃、肺、心、肝、肾六脏。
内伤是中医内科学中独有的术语,其主要特征在于虚实较为复杂,易导致相互背离的多重矛盾,对中医学诊疗思维和方法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常见疾病1. 脾胃证脾胃证是中医内科学中的常见证候,其病机主要为脾胃不和,包括气不化、湿困、热盛、寒凝四个方面。
常见的疾病有:胃痛、腹泻、便秘、消化不良、呕吐等。
2. 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是中医内科学的研究重点,常见病包括:哮喘、咳嗽、支气管炎等。
中医内科学认为,这些疾病主要由外感风寒、内伤情志、火毒所致。
3. 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中医内科学的另一个研究重点,常见的疾病有:心绞痛、高血压、脑血栓等。
中医内科学认为,这些疾病主要由气血不足、痰火、火毒所致。
4. 肝肾疾病肝肾疾病也是中医内科学的研究对象。
肝疾可引起头痛、眩晕、耳鸣、口苦等症状,而肾疾则可引起腰痛、遗尿、尿频等症状。
三、常用治疗方法中医内科学的治疗重点在于辨证施治,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中药分为方剂和单味药,其治疗的重点在于辨证施治,更要注意剂型、组合、煎制等细节。
2.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内科学的治疗手段之一,其主要作用在于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通畅。
常见的针灸疗法包括:穴位刺激疗法、线刺疗法、火罐疗法等。
3. 推拿治疗推拿是中医内科学中的一种手法疗法,其主要作用在于调整经络和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缓解疼痛和扭伤等问题。
四、小结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传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重点在于辨证施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和推拿治疗。
在诊疗过程中,要把握好患者的个体特征,对症施治,切实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整理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整理
一、中医内科学概述
1、辨病论治的基本原则:以阴阳调和为主,运用辩证思维和方剂治疗。
2、内科学的治疗原则:托和养法,温补调理,固本培元。
3、内热与外热的界定:内热主要指肝脾阳明气血的病变,包括血热,
气热,湿热等;外热主要指病变的肌皮肤,表现为热毒、湿毒等。
二、气机学
1、气机学概述:气机学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人体有气
津液入脏络,进而构成中、外气机的关系。
2、气机分类:三焦、经络、腠理、筋骨、络脉等。
3、气机的作用:三焦气机主要调整内脏的活动,生理功能和免疫功能;经络气机主要调节内脏的活动,维持两脏相应的健康;腠理气机主要调节
体内的气机循环;筋骨气机主要调节肌肉的活动,维持关节的正常运动;
络脉气机主要调节脉血活动,保持血液循环畅通。
三、内分泌学
1、内分泌的概念:内分泌是由腺体发出的有组织的分泌物,在血液中
传递至身体的其它器官,直接影响身体各机能的体内调节系统。
2、内分泌器官:主要是脑下垂体、垂体、胰腺、性腺、肾上腺、甲状
旁腺等。
中医内科学重点整理
中医内科学重点整理中医内科学期末复材料1.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外感疾病,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和脉浮等症状。
伤风是感冒的轻度表现,而重伤风则是感冒的严重表现。
时行感冒是指在某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的感冒病毒所引起的病情。
2.咳嗽是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的表现,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咳嗽和嗽都是指不同类型的咳嗽,但通常都伴有痰声。
3.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其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喘息不能平卧和喉中哮鸣声。
4.喘证是一种以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轻者只表现为呼吸困难,重者则会出现喘息、张口抬肩、鼻翼扇动等症状。
严重者还可能出现喘脱等症状。
5.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常伴有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和耳鸣等症状,通常呈反复发作性。
6.胸痹是一种以胸部闷痛、呼吸欠畅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轻者只感到胸闷,重者则可能出现胸痛彻背、心痛彻背和背痛彻心等症状。
7.胃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的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8.腹痛是指腹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9.泄泻是由脾胃受损,肠道功能失司而致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的病证。
五更泄是指在黎明前后、阴寒正盛而阳气未复时发生的泄泻。
脾约是指脾的运化失调,导致肠中津液不足而引起大便秘结的病证。
10.痢疾是夏秋季节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和痢下赤白黏冻为主要表现。
11.黄疸是一种以目黄、身黄和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其中目睛XXX是其重要特征。
12.头痛是一种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常见于外感六淫和内伤杂病。
它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是多种疾病的表现之一。
13.眩晕是眼花或眼前发黑和头晕甚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的表现,通常同时伴有这两种症状,统称为眩晕。
尿总量明显减少或完全无尿。
淋证多由湿热蕴结下焦所致,常伴有小腹胀痛、尿道口灼痛等症状,而癃闭多由肾气虚弱,膀胱失于通畅所致,常伴有腰酸腿软、畏寒怕冷等症状。
中医内科学表格整理
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
益气摄血
归脾汤
便血
1)肠道湿热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地榆散
2)脾胃虚寒
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黄土汤
尿血
1)下焦热盛
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小蓟饮子
2)阴虚火旺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
补脾益气生血
归脾汤
4)肾气不固
补益肾气,固摄止血
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自汗
1)营卫不和
调和营卫
桂枝汤
2)肺气虚衰
益气固表
玉屏风散
3)心肾亏虚
益气温阳
保元汤或芪附汤
4)热郁于内
清泄里热
竹叶石膏汤
盗汗
1)心血不足
补血养心
是由外邪内陷,饮食不化,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以心下(胃脘部)痞塞,满闷不舒,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1)邪热内陷
泻热消痞,和胃开结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
2)饮食积滞
消食导滞,行气除痞
保和丸
3)痰湿内阻
除湿化痰,理气宽中
平胃散和二陈汤
4)肝郁气滞
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
解毒排脓
加味桔梗汤
4.恢复期
养阴补肺
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六、肺痨-补虚培元,治痨杀虫
《中医内科学》整理版第二季
第一章肺系病证第一节感冒【目的要求】1、了解感冒属外感疾病,明确临床主要特征。
2、掌握感冒的病因病机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
3、掌握风寒、风热、暑湿三个常见证型的证治方药。
4、熟悉治疗体虚感冒的方法。
一、定义:感冒是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所导致肺卫功能失调,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特征的常见外感病证。
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季多发,以其两季气候多变,人体正气不足者,感而发病。
其发病有轻重之分,轻者俗称“伤风”或“冒风”、“冒寒”;重者俗称“重伤风”;如在一个时期引起广泛流行,证候多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二、病因病机(一)病因:○1风为主因,常兼夹它邪;○2非时之时,时行疫毒;○3体质因素。
(二)病机:1、基本病机——外邪袭表,伤及肺卫,卫表失和,肺失宣肃,肺卫功能失调。
2、病位——主要在肺卫。
3、病理性质——本病以实证居多,如体虚感邪则可见虚实夹杂,本虚标实证。
4、病机转化:一般感冒,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时行感冒重症及年老、婴幼儿体弱者,可变生它病。
初起为外邪袭表,肺卫功能失调,风热不解,或寒郁化热,则可转为肺热证;病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以致内外俱实,发为表寒里热证;或时行病毒,人里化热较速,里热充斥内外,而为热毒炽盛之证。
若反复感邪,正气耗损,由实转虚,或体虚感邪,正气愈亏,则转化为本虚标实证。
5、预后:本病预后大多良好,且多以表证为主,很少传变,病程短而易治愈。
若年老、婴幼儿及时行感冒重症,体质虚弱者,外邪也可由表人里,或变生他病。
三、诊断要点1、临床特征:初起一般多见鼻塞、咽痒、流涕、喷嚏,声重、恶风等,继则恶寒发热、咳嗽、咽痛、头痛、肢体痠楚等。
2、病史:本病四季均可发生,但尤以冬春为多见,常见气候骤变,劳倦,酗酒,淋雨而发病,起病多急,病程3-7天,时行感冒呈流行性,且症状较重。
3、辅助检查: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单核细胞增加。
中医内科学整理笔记 方便总结版
中医内科学整理笔记方便总结版
概述
本文整理了中医内科学的相关内容,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方便
的总结版。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内科疾病的
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
- 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脏腑学说等。
阴阳学说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五行学说研究事物之间的相互
关系,脏腑学说描述了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与诊断
- 中医内科疾病通常根据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进行分类。
常见的疾病包括感冒、高血压、糖尿病等。
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 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辨证施治、药物治疗、针灸和
中药调理等。
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来确定治疗方
案,药物治疗主要使用中药,针灸是利用针刺和刺激穴位来调节气
血运行,中药调理则是通过合理的饮食和中药调理来改善患者的健
康状况。
发展趋势和前景
- 在现代医学的发展影响下,中医内科学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
中西医结合已成为一种趋势,中医内科学的研究也在探索中医药在
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以上是对中医内科学的整理笔记的简要总结,希望对读者有所
帮助。
详细内容可参考相关教材和资料。
参考文献:
1. 张三,李四. 中医内科学教程. 出版社,年份.
2. 王五,赵六. 中医内科学概论. 出版社,年份.。
中医内科学目录整理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1.实喘
1)风寒闭肺
宣肺散寒
麻黄汤
2)表寒里热
宣肺泄热
麻杏石甘汤
3)痰热遏肺
清泄痰热
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
化痰降气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参苏饮
5.阴虚感冒
滋阴解表
加减葳蕤汤
2、咳嗽-宣肺散邪
肺气不清,失于肃降,发为咳嗽。有外感、内伤两类。外感为六淫犯肺;内伤为脏腑功能失调而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为咳嗽。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1)风寒袭肺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犯肺
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桑菊饮
3)风燥伤肺
疏风清肺,润肺止咳
桑杏汤
4)痰湿蕴肺
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
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
清肺平肝,顺气降火
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亏耗
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沙参麦冬汤
3、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宿降,肺气上逆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
证型
解表化饮
小青龙汤
10、心悸-补益气血,调理阴阳
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中医内科学目录整理
中医内科学目录整理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1.3 研究意义第二章:中医内科学基础知识2.1 中医内科学概述2.1.1 定义与特点2.1.2 发展历程2.2 中医内科学理论2.2.1 中医基本理论2.2.2 内科学理论2.3 中医内科学分类2.3.1 按疾病分类2.3.2 按脏腑分类2.3.3 按病因病机分类第三章:中医内科疾病及诊疗方法3.1 呼吸系统疾病3.1.1 慢性支气管炎 3.1.2 肺结核3.1.3 哮喘3.1.4 肺癌3.2 心血管系统疾病 3.2.1 冠心病3.2.2 高血压3.2.3 心力衰竭3.2.4 心律失常3.3 消化系统疾病3.3.1 胃炎3.3.2 胃溃疡3.3.3 脂肪肝3.3.4 胆囊炎3.4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3.4.1 尿路感染3.4.2 肾结石3.4.3 前列腺炎3.5 免疫系统疾病3.5.1 系统性红斑狼疮3.5.2 风湿性关节炎3.5.3 白血病3.5.4 HIV感染第四章:中医内科疾病治疗方法 4.1 中药治疗方法4.1.1 中草药治疗4.1.2 中药配方治疗4.2 针灸治疗方法4.2.1 针刺疗法4.2.2 艾灸疗法4.3 推拿按摩治疗方法4.4 中医内科辨证论治4.4.1 八纲辨证4.4.2 气血津液辨证4.4.3 脏腑辨证4.4.4 经络辨证第五章:中医内科学的应用与发展5.1 中医内科临床实践5.1.1 临床诊疗流程5.1.2 病例分析与诊断5.2 中医内科学的研究进展5.2.1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5.2.2 中医内科学新技术与新方法5.3 中医内科学的争议与前景5.3.1 中西医结合的争议5.3.2 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前景结论参考文献请注意,以上仅为中医内科学目录整理的笼统示例,具体内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与研究要求进行编写。
对于每个小节,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或减少相关子主题,以确保整体内容的精确准确且完整连贯。
同时,在撰写全文时请注意语言表达的清晰准确,段落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以提高阅读体验。
中医内科学整理笔记 方便查阅版
中医内科学整理笔记方便查阅版
简介
此文档是关于中医内科学的整理笔记,旨在为读者提供方便查
阅的资料。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知识点,供读者参考。
五脏六腑
中医内科学以五脏六腑为基础,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每个脏腑都有特定的
功能和相应的病理变化。
病因分型
中医内科学中,常通过病因分型来确定疾病的起因。
病因包括
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每种病因都对应着不同的病理变化和
治疗方法。
诊断要点
中医内科学中的诊断要点主要包括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并结合患者
的病史、症状进行综合分析。
常见疾病与治疗
在中医内科学中,常见的疾病包括感冒、高血压、糖尿病等。
针对不同的疾病,中医有着独特的治疗方法,包括草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注意事项
在进行中医内科学的研究和实践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尊重传统中医理论,不盲目排斥或绝对依赖。
- 注重观察患者的整体病情,而不只关注个别症状。
- 确保中医诊疗行为合法,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以上是中医内科学的整理笔记,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如需更
详细的内容或有其他问题,请及时咨询专业医师或相关机构。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精校整理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总论:一、气的生理:气的来源,一为禀受先天父母之气,称为元气,入藏于肾;其二源于后天水谷之气,此气承脾胃之输布,充泽于五脏,而成为个脏之气。
两气相合,即成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二、血的生理:血来源于水谷之精气,通过脾胃的生化输布,注之于脉,化而为血。
另外,血与肾的关系也极为密切,精血互生,故有“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之说。
血的功能主要是充润营养全身。
目之视,足之步,掌之握,指之摄,皮肤的感觉,五脏六腑功能之协调,无不赖血之营养。
各论:感冒:病名:感冒: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
历史沿革:感冒一词始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病因病机:风。
辨风寒风热:风寒感冒者,多见于一般体质或阳虚体质,冬季为多,症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不痛不肿,咽痒,苔白,脉浮紧。
风热感冒者,多见于一般体质或阳盛之体,春季易发,以发热重,恶寒轻,鼻塞流黄涕,口渴,咽痛,苔白少津或薄黄,脉浮数为特征。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分证论治:1、风寒感冒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葱豉汤加味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感冒治法:辛凉解表,清肺透邪方药:银翘散加减3、暑湿感冒治法:清暑祛湿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咳嗽:4、体虚感冒⑴气虚感冒治法:益气解表方药:参苏饮加减⑵阴虚感冒治法:滋阴解表方药:加减葳汤化裁病名: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症。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一个主要症状,又是具有独立性的一种疾患。
历史沿革:有声无痰谓之咳,无声有痰谓之嗽,有声有痰谓之咳嗽。
张景岳《景岳全书·咳嗽》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病因病机: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
病机关键: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辨外感与内伤:外感咳嗽,多是新病,常突然发生,病程短,初起多兼有寒热、头痛、鼻塞等肺卫症状,属于邪实。
内伤咳嗽,多是宿病,常反复发作,迁延不已,常兼他脏病证,多属邪实正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滋阴解表
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葱白桔梗随
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若血虚感冒,可用葱白七味饮
阳虚证
恶寒重,发热轻,四肢欠温,语音低微,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
助阳解表
再造饮
再造饮用参附芪,桂甘羌防芎芍齐
再加细辛姜枣煮,阳虚寒闭最相宜
病因:①六淫外感②内邪犯肺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病位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伤肾);内伤咳嗽的病理因素主要为火、痰
证治分类:(外感忌用敛肺、收涩之法;内伤感用宣肺散邪之法)
分类
证型
临床表现
治法
方剂
组成
附注
外
感
风寒袭肺证
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留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夏令夹暑加六一散清热解暑
风燥伤肺证
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丝,☐干,初期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舌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小数
疏风பைடு நூலகம்肺
润燥止咳
桑杏汤(温燥)
桑杏汤中渐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
干咳鼻涸又身热,清宣凉润温燥医
凉燥: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
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
症状平稳后可服六君子汤以
资调理,或合杏苏二陈丸标本兼治
痰热郁肺证
咳嗽,气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咯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干而黏,欲饮水,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清热肃肺
豁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
清金化痰黄芩栀,桔梗麦冬桑贝知
瓜蒌橘红茯苓草,痰热犯肺咳嗽消
①冬春风寒当令季节→贯众汤
②夏令暑湿当令季节→藿佩汤
③兼见内郁化热或肺有郁热,复感风寒→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
本病因人而异,若老人小儿得之,可见热入里而犯肺或逆传心包
2、咳嗽:首见于《内经》;《诸病原候论·咳嗽候》有十咳之称《五脏咳+风、寒、胆、厥阴咳);《景岳全书·咳嗽》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宜辛温发散,内伤宜甘平养阴:喻昌《医门法律》创立温润、凉润治咳之法。临床:咳嗽、咳痰,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一般二者并见
分类
证型
临床表现
治法
方剂
组成
附注
发作期
寒哮
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稀薄色白,咳吐不爽,面色晦滞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畏冷;初起多兼恶寒、发热、头痛等表证;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射干麻黄汤
射干麻黄治寒饮,咽喉不利在宣肺细辛紫菀款冬花,姜枣半夏与五味
滋阴润肺
化痰止咳
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
秋燥耗津伤肺胃,咽涸干咳最堪尝
燥咳每成痨;久咳自汗出者,
可用玉屏风散或生脉饮
①咳嗽白天多于夜间,咳而急剧,声重,或咽痒咳作者→外感风寒、风热、风燥;②咳声粗浊者→风热或痰热;③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痰湿、痰热咳嗽;
④午后、黄昏咳嗽加重,或夜间有单声咳嗽→肺燥阴虚;⑤夜卧咳嗽加剧,持续不已→虚寒证;⑥痰白清稀,呈泡沫样→虚、寒;⑦咳嗽,咯吐粉红色泡沫痰,咳而气喘→心肺阳虚;⑧疾腥臭→痰热;⑨痰甜→痰湿;⑩痰咸→肾虛
哮病,又称哮证,是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症的反复发作性肺系疾病。元·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并阐明病理因素“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
病因:痰伏于肺病机:内有“伏痰”,偶遇外邪引发,邪气触动停积之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气道挛急,痰气相搏击成哮
辛温解表
荆防达表饮;
荆防败毒散(湿)
荆防达表苏芷苓,姜葱神曲橘杏仁
荆防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
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若表湿较重,肢体酸痛,头重头胀,身然不扬,可用羌活胜湿汤
风热束表型
身然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面赤咳嗽,痰黏或黄,鼻塞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黄浊涕,☐干欲饮,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辛凉解表
银翘散(清解);葱豉桔梗汤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煮勿过
葱豉桔梗薄荷翘,山栀竹叶加甘草
暑温伤表型
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溏小便短赤,苔薄黄腻,脉濡数
清暑
祛湿
解表
新加香薷饮
鼻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
舌苔淡白而干,用杏苏散
内
伤
痰湿蕴肺证
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止,痰黏腻或稠厚如块,色白或带灰色,早晨或食后较甚,进甘甜油腻之品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便时溏,苔白腻,脉濡滑
燥湿化痰
理气止咳
二陈平胃散
三子养亲汤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
平胃散内君苍术,厚朴陈草姜枣煮
香薷饮内扁豆朴,祛暑解表化湿阻
易豆为花加银翘,新加香薷治阴暑
若小便短赤,加六一散
虚证
气虚证
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无力,痰白,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益气解表
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
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若表虚自汗,易伤风邪,用玉屏风散
阴虚证
亦可用清气化痰汤
肝火犯肺证
咳逆振作,咳时面赤,咽干☐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黏,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清肺泻肝
顺气降火
黛蛤散
泻白散
青黛蛤壳
泻白桑皮地骨皮,粳米甘草扶肺气
肺阴亏耗证
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声音逐渐嘶哑,☐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日渐消瘦,神疲,舌红少苔,脉细数
疏风散寒
宣肺止咳
三拗汤
止嗽散
三拗汤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不低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
风热犯肺证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伴鼻流黄涕,☐渴头痛,恶风身热。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疏风清热
宣肺止咳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1.感冒:首见于《仁斋直指方·诸风》(时行感冒首见于《类证治裁·伤风》)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两大法则
临床: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等
病因:六淫;时疫→从口鼻而入病机:卫表不和、肺失肃降
分类
证型
临床表现
治法
方剂
组成
附注
实证
风寒犯表型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咽痒,咳痰稀而色白。☐不渴成渴喜热饮,苔薄白而润,脉浮或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