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观(出处)
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6749bee6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d8.png)
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的社会经济需求的同时,不破坏资源环境,以确保未来世代能够满足其自身需求的发展方式。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初提出于1987年的《布鲁特兰报告》,并
在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地球峰会)上得到国际
确认。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在三个方面实现平衡:社会、经济和环境。
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尊重人权、确保社会公正和包容性,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等基本服务。
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经济增长,同时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并提供就业机会。
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生态系统、减少污染和资源损耗,推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这包括推动清洁能源的开发和使用,推动循环经济的实施,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推进可持续的农业和林业发展,倡导绿色消费和可持续生活方式,加强国际合作和共享经验等。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被列为联合国的重要议题。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是当前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的指导
性框架,旨在实现到2030年之前的可持续发展。
各国政府、
企业和社会组织都应积极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共同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翻译文章-上市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翻译文章-上市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1db2579bfe4733687f21aa87.png)
论文(设计)研究目标:
世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本文旨在研究环境会计在我国上市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实现我国环境会计体系的完善,进而从上市企业开始打响我国环境会计的第一枪,从企业这个环保主力方面解决全球环境问题。
二、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国外出现立足于生态环境的新的发展观,社会-环境-经济的内在规律及相互联系的观念对人们思考人类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而传统会计无法为此提供足够的信息,更不能反映企业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经济后果。
比蒙斯( F.A.Beams)和马林(J.T.Malin)在英国《财会月刊》上发表了第一篇环境会计的文章。
Gray(1992)、Mathews(1997)、Lehman(1999)针对传统会计的不足,阐释了可持续会计的可能。 Gray、Milne(2002)比较明确地提出,企业的可持续会计是为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和人类社会服务的,考虑了生态公平的同时也包含了效率与效力。
(二)外部性角度
Pigou(1920)首先提出了外部性理论,他明确区分了边际净社会产品和边际净私人产品, 并将他们之间的区别称为外部性。
研究路线:1.通过国内外对比分析了解环境会计在国内外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找寻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会计实施方案。2.针对问题,结合国外经验进行思考总结,提出可操作性建议。
进度计划
1.阅读文献,完成文献综述。(2018年12月18日—2019年1月7日)
2.根据文献综述选定题目,编写开题报告并拟定提纲。(2019年1月8日—2019年1月21日)
(三)环境会计指标与分类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及意义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5fcff85767ec102de2bd89f3.png)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及意义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论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意义摘要:可持续发展是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永续性地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关系到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本身内涵了伦理道德因素,也体现了有限资源分配的公正性和平等性,强调环境保护的道德责任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引导社会朝着文明、健康、稳定、和谐的方向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关键字:可持续发展观、和谐、意义一、可持续发展观的简介可持续发展观首先以经济增长为核心转变为以社会的全面发展即人类的共同进步为宗旨。
其哲学特征是强调发展的整体性、长远性、主体性和综合性,要求将人、社会、自然、经济、文化当作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看待,同时指出发展的最终目标不是物质生活的提高,而是人的全面发展,整个人类向着真善美统一境界的趋近。
其次,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的发展观不同,这种新发展观所理解的发展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为这种新发展观的出发点是人。
再次,这种新的发展观必然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最初含义是指人与资源、人与环境的关系,强调当代人对后代人应当赋有自觉的类意识,即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必须切实保护环境和资源,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国际社会公认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是世界环境在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即“可持续发展是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这一定义包含有三个原则,第一,持续性原则,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受能力,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与环境,以保证发展的后续力和持续性,第二,公平性原则,它的和性是发展要满足整个人类的需要,不仅要求当代人的发展不应损害下一代人中的利益(代际间的公平)而且,要求同一代人中的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坏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代内公平)。
吉林省长春市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部编版综合诊断试卷
![吉林省长春市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部编版综合诊断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c52e1f70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92.png)
吉林省长春市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部编版综合诊断试卷学校: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汗流浃背B.螳螂捕蝉C.星火燎原D.牡丹盛开2.下列成语中能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B.流水不腐,户枢不蠹C.鹬蚌相争,渔翁得利D.风声鹤唳,草木皆兵3.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原始森林B.生物圈C.鸭绿江公园D.红树林湿地4.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A.生产者B.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C.食物链和食物网D.全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5.鲸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鲸需要时常呼出水面进行换气,这说明鲸具有的生命特征是()A.生物能进行呼吸B.生物能够运动C.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D.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6.下列诗句的描述中,不含有生命现象的是()A.无心插柳柳成荫B.春江水暖鸭先知C.桃花潭水深千尺D.两个黄鹂鸣翠柳7.下列哪一项不能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A.水和水蒸气在全球范围内运动B.黄河源自高原,流经森林、农田,进入大海C.鸟类的迁徙经过不同的生态系统D.鲨鱼生活在海洋中8.下列各食物链中正确的是( )A.阳光→草→兔→蛇B.植物→鼠→蛇C.植物→鹿→羚羊→狼D.鼠→蛇→鹰9.“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青山”中丰富的植被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A.生物依赖环境B.生物影响环境C.环境影响生物D.环境适应生物10.下列各项中能依次体现阳光、水分、温度、生物等因素对生物生活产生影响的顺序是()①荒漠中仙人掌叶片退化为刺②草原中的狼捕食牧民的牛羊③春江水暖鸭先知④蟑螂喜欢在夜间活动A.①③②④B.①③④②C.③①②④D.④①③②11.“山水林天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下列选项不能说明这观点的是( )A.蒲公英的果实随风飘散B.池塘里的鱼在自由游动C.迁徙的大象经过不同的生态系统D.水和水蒸气在全球范围内运动12.“南橘北枳”比喻同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异。
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https://img.taocdn.com/s3/m/d5f5b5bf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0a.png)
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
首先,可持续发展观是一个全球性的发展理念,强调以人为本、综合发展、保护环境、跨代传承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观认为,人类应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它提出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三个方面互为目标和相互制约的理念,强调在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兼顾社会公平和环境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确保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重要内容,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发展观鼓励科学探索和创新,倡导坚持以科学为依据、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发展。
它提出以发展为主题,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针,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注重社会和谐。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然而,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之间也存在一些不同。
可持续发展观更注重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而科学发展观更注重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创新。
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理念,注重跨代传承,而科学发展观更注重当前和未来的经济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d52e0daf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1a.png)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广泛的定义: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发表的布伦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是“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
科学性定义: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所以,由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也就不同。
(1)生态学家: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2)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3)经济学家: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4)科学家: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一一尽可能接近‘零排放' 或‘密封式',工艺方法一一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综合性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1世纪人才观
![21世纪人才观](https://img.taocdn.com/s3/m/5d323bf0f705cc17552709f7.png)
小农经济时代尚可应付,在生产不断社会化,人口的生产呈几何级数扩大,个别生产日益表现为社会生产,社会分
工日益细化,特别到近现代,社会分工呈全球化趋势,社会交往不断突破区域限制而呈国际化,科学技术高度发达
呼和呐喊。爱因斯坦曾经指出:“科学虽然伟大,但它只能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应当如何的价值目标,却在它
的视野之外。”(注:《爱因斯坦文集》,中文版,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页。 )因此科学素质必须与人文
素质相整合。
二、人文素质分析。什么是人文素质呢?所谓人文素质就是具有对感性生命深切的关怀以及对个体能动性积极
【 文献号 】1-404
【原文出处】江西社会科学
【原刊地名】南昌
【原刊期号】199910
【分 类 号】F102
【分 类 名】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
【复印期号】200002
【标 题】21世纪的人才观: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整合
【作 者】程承坪
【正 文】
所谓人才观,就是人们对人才的根本看法和习惯化的态度。从社会的角度看,它是一个社会核心价值理念的体
倡导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在品质。人文素质与人的知识水平密切相关。但并不一定知识水平越高的人,其人
文素质就越好,例如奸臣秦桧是状元出身,其知识水平不可谓不高,但却做出卖国求荣、陷害忠良的千古不耻的行
为。一般说来,知识水平还必须经过内化的过程,才能上升到素质的高度,成为稳定的精神品格。譬如知道怎样做
性不断得到解放,高科技必须与高人文品位相结合才能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为什么信息化、知识化时代,注重高
ISO14001-2015考试题及答案出处
![ISO14001-2015考试题及答案出处](https://img.taocdn.com/s3/m/6f38c3c0700abb68a982fb72.png)
ISO14001:2015标准换版考试试题(一)答案与出处(曾)姓名:日期:____年__月__日一、单项选择题(从下面各题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并将相应字母填在下面表格中。
每题1分,共50分)1.ISO14001:2015标准规定了使组织能够实现其为环境管理体系所设立的( A )的要求。
A.预期结果B.最终结果C.环境目标D.环境方针注:0.2 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本标准旨在为各组织提供框架,以保护环境,响应变化的环境状况,同时与社会经济需求保持平衡。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使组织能够实现其设定的环境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
2.依据ISO14001:2015标准,组织应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与有效性,以提升( B )。
A.体系绩效B.环境绩效C.公司形象D.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注:10.3 持续改进组织应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与有效性,以提升环境绩效。
3.采纳ISO14001:2015标准本身并不能保证得出最佳的环境结果。
不同组织对本标准应用的不同归于组织所处环境的不同。
两个从事类似的活动,但具有不同的( D )的组织,都可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A.合规义务,环境方针和环境目标B.合规义务,环境方针、环境技术和环境绩效C.合规义务、环境方针和环境技术D.合规义务,环境方针的承诺、环境技术应用和环境绩效目标注:0.3 成功因素环境管理体系的成功实施取决于最高管理者领导下的组织各层次和职能承诺。
组织可利用机遇,尤其是那些具有战略和竞争意义的机遇,预防或减轻有害的环境影响,增强有益的环境影响。
通过将环境管理融入到组织的业务过程、战略方向和决策制定过程,与其他业务的优先项相协调,并将环境管理纳入组织的整体管理体系中,最高管理者就能够有效地应对其风险和机遇。
成功实施本标准可使相关方确信组织已建立了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
然而,采用本标准本身并不保证能够获得最佳环境结果。
本标准的应用可因组织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可持续发展观范文
![可持续发展观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205e524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f2.png)
可持续发展观范文可持续发展观(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指在满足现代世代需要的前提下,不损害后代满足其发展需要的发展方式。
它是联合国在1987年发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的概念,被公认为世界各国发展的指导原则。
可持续发展观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因素,强调经济增长需要与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相平衡,以确保人类能够长期享受和利用地球资源。
在经济方面,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传统的经济增长常常伴随着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的破坏,使人类社会面临着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
可持续发展观提倡发展绿色经济,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广循环经济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措施,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在社会方面,可持续发展观追求社会公平和包容性。
它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关注社会公正和社会权益的平衡。
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减少贫困和不平等,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保障人的基本权益,尊重和保护各种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和享受发展成果。
在环境方面,可持续发展观强调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的活动常常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和物种的灭绝。
可持续发展观提倡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可持续利用。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各国政府、企业和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
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企业需要推行可持续经营的理念,减少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个人需要注意自己的消费行为,选择环保的产品和服务,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能源的浪费。
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气候变化、大规模灾害和贫困等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应对。
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共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总之,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一种科学的、全球化的发展理念,对于推动世界各国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咨询工程师之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题库及精品答案
![2023年咨询工程师之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题库及精品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c87660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1a.png)
2023年咨询工程师之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题库及精品答案单选题(共40题)1、最大限度缩减政府核准的项目目录范围,原则上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投资行为。
在一定领域、区域内先行试点推行的制度是()。
A.项目承诺制B.首问负责制C.项目备案制D.项目责任制【答案】 A2、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适当扩大建设用地供给的是( )。
A.优化开发区域B.重点开发区域C.限制开发区域D.禁止开发区域【答案】 B3、(2021年真题)关于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严格管控要求的是()。
A.有序增加用地规模B.逐步增加C.逐步减少D.大幅减少【答案】 C4、下列科目中,根据《预算法》,属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功能分类的是()。
A.教育支出B.工资福利支出C.商品和服务支出支出D.资本性支出【答案】 A5、着力解决资源使用利用率不高,需建立()。
A.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B.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C.空间规划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D.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答案】 D6、在总需求不足,失业率超过自然失业率,出现通货紧缩的情况下,财政当局应选择实施()财政政策。
A.扩张性B.紧缩性C.中性D.均衡【答案】 A7、我国实行食品安全战略的目的是()。
A.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B.预防控制重大疾病C.让人民吃得放心D.发展健康产业【答案】 C8、以下关于市场效率的说法,错误的是()。
A.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效率的实现条件是垄断市场B.帕累托效率是指经济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在不使他人境况变坏的同时使自己的情况变得更好C.帕累托改进是指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能够在其他人福利不下降的情况下,通过重新配置资源,使得至少一个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
D.帕累托效率状态是不存在帕累托改进可能的资源配置状态【答案】 A9、下列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规划实施评价报告经规划审批机关的同级发展改革部门认定后,方可开展规划的修改B.凡涉及改变土地利用方向、规模、重大布局等原则性修改,必须报同级人大批准C.上级机关可以修改下级政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符合法定条件,确需改变和占用基本农田的,必须报国务院批准【答案】 D10、我国规定,票据承兑、贴现、转贴现的最长期限是()B.三个月C.六个月D.一年【答案】 C11、关于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发政策的说法,正确的是( )。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edcbb5e0b4c2e3f5627632e.png)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序号知识点内容背诵检查情况1 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2 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简而言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3 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 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5 经济建设为中心兴国之要6 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7 改革开放强国之路8 改革开放有哪些重要意义?1)改革开放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9 我国是怎样推进改革开放的?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
10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哪些成就?(举措)(1)我国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2)我国逐步建立、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1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腾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经济方面: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文化方面: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民生方面: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与价值分析
![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与价值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514e5ff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eb.png)
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与价值分析持续发展观的形成与价值分析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理念,其意义在于维持发展过程中的平衡和和谐。
持续发展主要是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它通过构建整合可持续性经济,社会和环境系统,实现社会发展和进步。
一、持续发展观的形成1.世界可持续发展会议的召开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文·佩蒂斯发起了以“ 世界可持续发展会议”为主题的“联合国地球村”计划。
这次会议促进了世界各国政府对现有的生态环境的重视,探索了加强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途径,促进了国家之间的技术交流与经济合作,也为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发展中国家国际伙伴关系发展中国家国际伙伴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问题,也可以为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提供参考。
它要求政府和个人通过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性和环境可持续性等方面来推动发展进程,而且它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内生性技术的创新,以及支持社区发展、社会企业发展和就业机会增加等可持续性发展的可行措施,从而推动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
3.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全球气候变化是 21 世纪最重要的全球变化问题之一,也是持续发展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是不可逆转的,而能源转型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可以确保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推动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
二、持续发展观的价值分析1.节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以有效的方式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消耗,实现较高水平的可负担有形资源性能,并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资源。
相比开发新资源,可持续发展会更加侧重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帮助人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好地节约资源和维护环境。
2.保护环境支持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有助于防止各种环境污染,包括动植物的灭绝,水污染,空气污染,等。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可再生能源和可再利用的资源的开发和使用纳入到日常的社会和经济活动之中,从而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自然资源的利用及维护永续可持续的环境。
可持续发展观(出处)
![可持续发展观(出处)](https://img.taocdn.com/s3/m/4ba4de4e2b160b4e767fcffa.png)
可持续消费观研究摘要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环境危机、生存危机,人们不得不反思自己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消费主义观念及其消费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是造成环境危机的重要原因。
本文力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从地球生物圈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伟大目标出发,从消费观、可持续消费观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消费主义的危害,分析中国在消费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构可持续消费观念的构想,试图建构一种继承中国古代崇尚节俭的传统美德,体现科学发展观精神的有益于破解全球性最大的时代课题和难题的“可持续消费观”。
本文由6部分组成:第一章,“概述”。
主要表述了可持续消费的提出,及可持续消费观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消费观的基本概念”。
阐述了“消费”、“消费观的含义”,论述了消费和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和消费观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
第三章,“消费主义的概念、实质及问题”。
从消费主义的概念及消费主义所遇到的问题切入,分析了消费主义对社会的危害。
并着重研究了消费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并分析了美国消费主义的现实危害对中国的警示。
第四章,“可持续消费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论述了可持续发展及可持续消费观的理论内涵,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阐述了树立可持续消费观的重要意义。
第五章,“我国当代消费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了中国消费中存在的粮食浪费,建筑浪费和能源浪费的突出问题。
第六章,“建构可持续消费观念的基本构想”。
即以中国崇尚节俭的传统美德为民族文化根基,以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天人和谐”、“合理消费”和“以人文本”的消费公平为基本原则,以科学态度解决可持续消费同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关系;用经济、税收政策促进可持续消费社会风尚的形成;培养有可持续消费观的消费者等为主要路径来建构中国的可持续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本文的上述探讨,希冀能对我国开展可持续消费观的启蒙和缓解我国的资源短缺、环境危机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经济发展理论的演变:一个文献综述
![经济发展理论的演变:一个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5fbe957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40.png)
经济发展理论的演变:一个文献综述王必达【专题名称】理论经济学【专题号】F11【复印期号】2004年09期【原文出处】《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02期第103~107页【英文标题】Evolu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oriesWANG Bi-da(School of Economics,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310028,China)【作者简介】王必达(1964-),男,甘肃庄浪人,博士,兰州商学院副教授,从事经济发展理论研究.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流动站,浙江杭州310028【内容提要】经济发展理论在经历结构主义的发展和新古典主义的危机之后,于19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复兴。
新制度主义发展观、新增长理论、可持续发展观和后发优势假说的形成与发展,说明新生的发展经济学是多种理论的融合。
The paper holds that,after the phases of Structuralism and Neo-Classicism,economic theory witnessed,in the middle 1980s,a revival of NewInstitutionalism,a theory encompassing new augmentation,sustaineddevelopment and the delayed advantage hypothesis.【关键词】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新古典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新兴发展经济学structuralistic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ories/new-classicistic economic development/new development economics.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04(2004)02-0103-05经济发展的思想源远流长,但成为一门经济学分支,则始于上个世纪30~40年代。
彼得.德鲁克主要观点摘录及出处
![彼得.德鲁克主要观点摘录及出处](https://img.taocdn.com/s3/m/38232091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70.png)
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学家之一,他对管理和领导理论的贡献被广泛认可并深受人们推崇。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彼得·德鲁克的主要观点进行摘录,并共享我个人的理解和观点。
1. 管理的本质德鲁克认为,管理的本质是使组织有效地实现其目标。
他强调,管理不仅关乎如何做事,更关乎应该做什么事。
在《管理的实践》中,他指出:“管理就是决定和设置组织的目标,并使之实现。
”2. 知识工作者的管理德鲁克提出了知识工作者的概念,并强调知识工作者对组织的重要性。
他认为,管理者的工作是激发、激励和发展知识工作者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为组织创造价值。
3. 创新和变革德鲁克坚信创新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他认为,管理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创新,不断寻求改进和变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社会环境。
“一切都在变,而我们拥有为自己选择的一切权利。
”这是德鲁克对创新和变革的态度。
4. 效率与效力德鲁克强调效率和效力的区别。
他认为,效率是做事的正确方式,而效力则是做正确的事。
管理者需要在追求效率的更重要的是追求效力,即确保组织的行动能够产生最大的影响和价值。
5. 领导与管理德鲁克对领导和管理的关系进行了深刻而独到的思考。
他认为,领导者的职责是确保组织的长期成功和可持续发展,而管理者的职责是使组织能够高效地运转和实现目标。
领导者和管理者需要相互配合,共同推动组织的发展。
对于彼得·德鲁克的这些观点,我个人深有体会。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这些观点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管理的本质是使组织实现其目标,在实践中,我深刻理解到管理者需要明确组织的目标,并且激励团队成员为之努力。
知识工作者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对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
对我而言,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是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环境的关键。
总结起来,彼得·德鲁克的管理观点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可以指导实践。
可持续发展观名词解释
![可持续发展观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d085906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03.png)
可持续发展观名词解释
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以社会全体之幸福为核心的发展思想,指出了为了保护实
现全民共同福祉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重视的指导理念。
首先,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所依据的普遍原则,是指必须向生态友好、社会公正、经济合理、政治民主四个方面努力创造发展模式,并遵循原则是"尊重、关心和保
护生态系统、维持全球环境稳定平衡及全球生态系统之长远承诺",亦即从生态层
面上谋求可持续发展,以保护生物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生存稳定性。
其次,不断推进社会的整体水平和其余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它比起简单的经济
增长更具一种以长远着想的更有文化意涵的发展,注重的是未来的可持续性,并不只是临时的增长。
它是按照永续发展的可持续机制來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就是要考虑社会、文化、环境三者间的平衡发展,以此达到资源可用性和幸福度最大化的目的。
最后,实现政治民主性:可持续发展亦是一种政治民主,它不仅注重国与国相
互的治理,也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治理,建立以共生为基础的重要活动,努力营造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中的社会行为。
通过实施政治参与权,维护社会大众及政治公民参与可持续发展中所确定的规则,进一步落实全民共同应尽的责任。
总之,可持续发展观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愿景的核心思想,是当今各国共同努力
的方向。
可持续发展观即关乎社会、经济和环境之全方位发展,其各项内容涉及社会文化、经济成长、生态共存、政治参与等,从而让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得以实现。
关于国家总体安全形势的句子和出处
![关于国家总体安全形势的句子和出处](https://img.taocdn.com/s3/m/228eb348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95.png)
关于国家总体安全形势的句子和出处1.引言1.1 概述国家总体安全形势是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层面上所面临的安全威胁和挑战的综合表现。
随着世界格局的不断演变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家的整体安全面临着日益复杂和严峻的形势。
在国内方面,社会稳定是国家总体安全的基础。
社会稳定的维护是国家安全的前提和保障,它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稳定、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以及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
然而,经济发展问题、社会矛盾和民生问题等仍然存在,这些问题对国家社会稳定带来了威胁,需要我们密切关注和应对。
在国际方面,国家外部安全形势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整体安全。
地缘政治局势的变化往往伴随着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冲突,并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此外,国际关系的错综复杂也是国家面临的挑战之一,国家之间的合作与斗争、互信与猜忌形成了一个国际安全的复杂网络。
因此,全面评估国家的总体安全形势尤为重要。
只有准确地把握国家内部和外部安全形势,才能有效地制定应对策略和措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出处】本部分主要参考了《国家安全法》以及相关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文章的目的和结构安排。
接着正文部分分为国家内部安全形势和国家外部安全形势两个大的部分,分别探讨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以及地缘政治局势和国际关系对国家总体安全形势的影响。
最后,结论部分对总体安全形势进行评估并提出应对策略建议。
通过这样的结构,我们将全面地分析和论述国家的安全形势,为国家的安全保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对国家总体安全形势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评估,以及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国家内部和外部的安全形势,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当前所面临的安全威胁和挑战,为国家安全立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国家安全能力的提升。
在分析国家内部安全形势时,我们将关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
这些极美的古诗词,用作“题记”超高级(附适用主题)
![这些极美的古诗词,用作“题记”超高级(附适用主题)](https://img.taocdn.com/s3/m/79d998dc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36.png)
这些极美的古诗词,用作“题记”超高级(附适用主题)主题一青春成长1.人生一世,草生一春。
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增广贤文》适用主题: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珍惜时光、描述豁达的情怀等。
2.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适用主题:珍惜,世事多磨等。
【出处】唐·白居易《简简吟》【译注】世上好的东西大多数都不坚固牢靠,彩云绚烂却容易飘散,琉璃明丽但质脆易碎。
琉璃:一种用铝和钠的硅酸盐化合物烧成的釉料,常烧制成缸、盆、砖瓦等。
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孔融适用主题:珍惜时间,脚踏实地,奋斗等。
4.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适用主题:人生短促,且行且珍惜。
【出处】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译注】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匆匆远行的过客。
忽:急速。
5.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
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了凡四训》适用主题:活在当下,旷达豪迈等。
6.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劝学》适用主题:回忆青春,珍惜时光等。
7.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王阳明适用主题:讨论设立目标的重要性,成功的必备条件等。
主题二为人处世1.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
只消闲处遇平生。
——辛弃疾适用主题:宁静致远,淡泊名利,修身养性等。
2.但有路可上,更高人也行。
适用主题:借助外物(路),奋斗,前行等。
这是收入《全唐诗外编》的唐代诗人龚霖《老学庵笔记》之四中的诗句,仅此两句。
“但有路可上,更高人也行”,意思说,只要有可以向上攀登的路,更高的山,人也能攀登上去。
诗句是条件复句。
“但有路可上”是“更高人也行”的必要条件,有了这个必要条件,就有可能产生“更高人也行”的结果。
这两句诗虽然说的是登山之事,但有丰富的哲理情趣。
3.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
——《资治通鉴》适用主题:提高自我修养等。
4.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墨子》适用主题:保持开放的心态,包容多元思想,拥抱多样的人生等。
可持续发展观[1]
![可持续发展观[1]](https://img.taocdn.com/s3/m/0836d1a5bb4cf7ec4afed062.png)
持续性原则-寻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公平性原则-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公平。 共同性原则-树立了一切为了人类共有的家园的理想。 精神追求原则-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法制原则-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PPT文档演模板
可持续发展观[1]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战略选择
• 人口资源战略选择 人口资源与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人
• “可持续发展”概念应该是“可持续性”和“持续发展”的 结合,既要考虑发展也要考虑环境、资源、社会等各方面保 持一定水平。
PPT文档演模板
可持续发展观[1]
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
• 10多年来,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之所以成为热点,其原因就是人 类的发展由于陷入到片面性,依靠对自然界的掠夺和破坏环境来发 展经济,而自然界对人类采取了报复,各种灾害不断发生,给社会 带来了很大破坏。人们不得不注意到,要创造舒适的生存条件,满 足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就必须通晓环境的演变规律,认识 环境的结构与功能,维护环境的生产能力,恢复能力和补偿能力, 使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以满足人类的生态需要, 这就需要合理调节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环 境保护的关系。
• 令人不安的环境恶化
– 大气污染 – 森林资源减少和覆盖率降低 – 荒漠化在扩展 – 水资源危机 – 环境恶化趋势
PPT文档演模板
可持续发展观[1]
孩子们的断臂也许是工业污染的可怕代价。1973年以后在莫斯科
。 工业区附近,已经出生了90名四肢不全的畸形儿
•历史上重大公害事件
•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 多诺拉烟雾事件 • 伦敦烟雾事件 • 水病事件 • 骨痛病事件 • 美国三里岛核站泄漏事故 • 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 • 莱茵河污染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持续消费观研究摘要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环境危机、生存危机,人们不得不反思自己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消费主义观念及其消费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是造成环境危机的重要原因。
本文力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从地球生物圈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伟大目标出发,从消费观、可持续消费观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消费主义的危害,分析中国在消费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构可持续消费观念的构想,试图建构一种继承中国古代崇尚节俭的传统美德,体现科学发展观精神的有益于破解全球性最大的时代课题和难题的“可持续消费观”。
本文由6部分组成:第一章,“概述”。
主要表述了可持续消费的提出,及可持续消费观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消费观的基本概念”。
阐述了“消费”、“消费观的含义”,论述了消费和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和消费观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
第三章,“消费主义的概念、实质及问题”。
从消费主义的概念及消费主义所遇到的问题切入,分析了消费主义对社会的危害。
并着重研究了消费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并分析了美国消费主义的现实危害对中国的警示。
第四章,“可持续消费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论述了可持续发展及可持续消费观的理论内涵,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阐述了树立可持续消费观的重要意义。
第五章,“我国当代消费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了中国消费中存在的粮食浪费,建筑浪费和能源浪费的突出问题。
第六章,“建构可持续消费观念的基本构想”。
即以中国崇尚节俭的传统美德为民族文化根基,以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天人和谐”、“合理消费”和“以人文本”的消费公平为基本原则,以科学态度解决可持续消费同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关系;用经济、税收政策促进可持续消费社会风尚的形成;培养有可持续消费观的消费者等为主要路径来建构中国的可持续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本文的上述探讨,希冀能对我国开展可持续消费观的启蒙和缓解我国的资源短缺、环境危机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消费消费社会消费主义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可持续消费观目录1概述 (5)1.1引言 (5)1.2可持续消费观研究的目的、意义 (5)1.3国内外研究现状 (5)1.4本文的研究方法 (6)1.4.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6)2.消费观的基本概念 (7)2.1消费的含义及与生产的关系 (7)2.2消费观的内涵 (7)2.2.1 消费观的含义; (7)2.2.2 消费观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8)3.消费主义的概念、实质及问题 (8)3.1消费主义的概念和特点 (8)3.2消费主义的实质 (9)3.3消费主义盛行的严重危害 (10)3.3.1消费主义是造成人的异化的重要文化因素 (10)3.3.2 消费主义危害人的健康 (11)3.3.3 消费主义是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11)3.3.4消费主义导致社会矛盾和社会不公平 (11)3.4消费主义对当代中国人消费观念的影响 (12)3.4.1中国即将步入,或正在步入消费社会 (12)3.4.2 消费主义的标志——奢侈品的消费在中国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4)4. 可持续消费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18)4.1.可持续发展观的由来与发展 (18)4.2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 (19)4.3可持续消费观的内涵。
(19)4.4可持续消费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0)4.5树立可持续消费观的重大意义 (21)4.5.1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1)4.5.2建立可持续消费观也是遏制气候变暖的必然选择。
(23)5.我国当代消费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26)5.1食品的浪费 (26)5.2建筑的浪费 (26)5.3能源的浪费 (27)6.建构可持续消费观念的基本构想 (28)6.1继承中国崇尚节俭的传统美德是建构可持续消费观念的历史文化根基 (28)6.1.1中国古代节俭思想举要 (28)6.1.2中国传统消费观的优缺点 (30)6.1.3中国传统消费观的扬弃 (30)6.2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作为建构可持续消费观的理论基础 (31)6.2.2恩格斯关于自然报复人类的思想是我们研究可持续消费重要警示。
(32)6.2.3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建构可持续消费观的指导思想 (32)6.3建构可持续消费观应坚持的几个基本原则 (33)6.3.1坚持“天人和谐”的价值原则 (33)6.3.2坚持基于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合理消费尺度原则 (36)6.3.3坚持“以人为本”,消费公平的原则 (37)6.4正确处理可持续消费与就业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38)6.5制定有利于合理消费的经济、税收政策促进可持续的消费社会风尚的形成 (38)6.6大力宣传可持续消费观,营造良好的可持续消费的社会氛围 (39)6.7培养有责任感的消费者,是在全社会倡导可持续消费方式的关键 (41)7.结论 (42)致谢 (42)1绪论1.1引言劳动创造了人,劳动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需求。
近200年来,特别是近100多年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人类的需求也在不断的膨胀,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已进入“高消费”社会;20世纪后半叶,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赶超发达国家的同时,也出现了追求高消费的趋势。
正是这种为满足日益增加的巨量人口(1999年世界人口已达到60亿)的基本需要和部分富裕人口的高消费的需求的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活动,已经,并将继续成为造成全球性环境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
人类到了反思自己的消费观和消费方式的关键时期了!为了破解环境危机,为了使人类社会可以在满足自身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更好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改变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形成可持续的消费观。
可持续的消费观的研究变的越来越现实和迫切。
1.2可持续消费观研究的目的、意义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在解构当代中国人的消费观,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消费观。
从西方消费主义入手,并结合中国在消费方式、消费观念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消费主义的危害,以马克思主义有关论述和中国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消费观。
建构可持续消费观的意义重大,归纳起来,其意义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建构可持续消费观是应对环境危机、生存危机和气候变化的客观需要。
第二,建构可持续消费观是全面贯彻科落实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第三,建构可持续消费观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第四,建构可持续消费观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1.3国内外研究现状在经历环境资源问题的长期困饶之后,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了对传统的工业文明时代的消费观的全面批判检讨。
90年代形成了一种新型消费观,即“可持续消费观”。
自从20世纪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增长极限论”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
1987年,布伦特兰夫人首次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此同时,可持续消费的理念也孕育而生。
联合国世界组织积极倡导并研究可持续消费观,1994年联合国环保署在内罗毕发表了《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传统消费模式的批判,要求改变现代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强调消费及其研究要回到“消费”本来的意义上,而不应该忽视人类作为自然人的基本点。
提出消费是人类对自然物质和能量的改变,消费是实现使物质和能量尽可能的达到可利用的限度、并使得其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最小化,从而不威胁人类的健康、福利和其他行为。
可持续消费的研究已经从单纯的经济学“市场均衡”的假设研究,回到人类行为的本来概念上。
2000年以后,国内学者对此研究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关于可持续消费方面的著作主要有杨家栋的《可持续消费引论》、周梅华的《可持续消费理论研究》、俞海山的《可持续消费模式论》。
曹凤中、杨家栋、秦兴方等学者对可持续消费的定义进行了界定,并就制度安排对可持续消费的影响以及可持续消费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国内学者对可持续消费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可持续消费的内涵、原则、理论价值的探讨上,理论上缺乏系统性,实践上缺乏可操作性。
总体而言,当前我国的可持续消费的研究尚没有形成适合我国的理论体系,以现有的消费理论难以揭示可持续消费深层次的问题,也不能解决可持续消费和可持续发展中的许多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1.4本文的研究方法本文论述主要采取以下几种研究方法:1.4.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理论来源于实践,必须回到实践,经实践检验,为实践服务。
可持续消费观的理论研究也必须同具体实践相联系。
为消费实践服务。
可持续消费观的研究需要我们研究我们当前的消费实践,同时借鉴国内外消费观研究的成果,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可持续消费观。
1.4.2一般与特殊相结合哲学需要研究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内容,而一般性、普遍性又来源于特殊性、个性性。
消费观的研究需要研究消费实践中具有一般性、普遍性问题,但我们作为中国学子,还必须研究中国带有某些特殊性、个性的现实问题。
1.4.3本文坚持从人与自然统一的观点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法来研究消费观的问题。
辨证的理解可持续消费与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关系问题。
1.4.4系统的研究方法在本文的立论中,消费观是“人”的消费观,不仅仅研究经济领域消费观的问题,而且系统的包括了人和人的关系,人和环境的关系。
2.消费观的基本概念2.1消费的含义及与生产的关系消费是人类满足物质和精神需要的一种永恒的生活行为。
在商业社会,消费就是人通过购买消费品,从而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
消费总是由某种生活需引起的,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的行为模式。
本论文所研究消费是特指消费者使用或享用商品的行为。
消费和生产的关系不是生产完全决定消费,也不是消费完全决定生产,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种依存关系。
首先,生产决定了消费的对象,生产力的高低也决定了消费的水平。
生产的发展为消费创造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没有生产就没有可以消费的商品。
但是,消费也对生产有着巨大的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和目的,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为生产提供新的劳动力,只有通过消费,满足劳动者的需要,才能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效率。
没有消费,就不可能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
产品只有通过人的消费才能体现它的商品属性,才能让生产有意义。
生产也是为了满足消费的需要才产生的。
没有消费也不可能有生产。
在现实生活中,生产和消费的关系随着供给和需求的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但在生产匮乏的时候,生产起决定的作用。
因为供给小于需求,所以生产就显得更加重要;在生产扩张、商品过剩时期,由于供给大于需求,所以消费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
总之,生产与消费是一种互为前提,互相作用,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
2.2消费观的内涵2.2.1 消费观的含义;消费观是指人们对消费方式、消费水平等问题的总的倾向和总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