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靖江市新港城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幽径悲剧》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幽径悲剧》课堂活动导学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幽径悲剧》课堂活动导学案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8647203192e45361066f560.png)
课堂随笔:课堂随笔:【反馈练习】1.给下边加点的字注音。
猬.( )集惆怅..( ) 初绽.( ) 愚氓.(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1)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懦者立怯者强:(2)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
毛骨悚然:3.下边的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等闲视之蜿蜒曲折曲泾通幽不辩四时精神抖擞鲁殿灵光毛骨悚然闲情逸志依稀可辨人间仓桑阅读下面的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①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
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qiú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yè。
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
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成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
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②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
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hú闲愁。
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
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
我还有点自知之明,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于如此,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
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4.根据注音,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字。
5.“我吓了一大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当我看到被砍断的古藤时,古藤被砍的时间不久,这由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表明。
7.选段①表达出了十足的悲味,请写出相应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加粗的“如此”指代。
9.联系全文看,对古藤的被砍,表现了作者极大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抒写了作者热爱美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幽径悲剧》学案(2)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幽径悲剧》学案(2)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a2d9f096529647d272852ac.png)
幽径悲剧
学习目标:
1、能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唤起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2、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体会本文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课前学习:
1、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了解词的大意。
2、查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和北大燕园。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
1 组织学生交流课前学习对作者及燕园的了解。
交流
2 用一句话概括: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阅读、概括
3 组织交流交流
第二块:研读课文
1 找出文中具体描写幽径古藤萝形、色、味、声的语句,领略古藤萝的美丽,并用彩笔画出这棵古藤萝来。
阅读、赏析、绘画、交流
2 作者着力描写这棵幽径古藤萝的美有何作用?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描写古藤萝的美?而要先描写幽径之美?思考、讨论、交流
3 文章写的是“悲”却用大量笔墨写了“美”,你怎样理解?在行文中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思考、讨论、交流
4 你是如何看待“愚氓毁美”之事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讨论、交流
5 文章最后一段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讨论、交流
6 小结自我小结
拓展延伸:
1 本文作者在描写幽径时,从春、夏、秋、冬四季写其美景,请你模仿这一写法描绘一下你熟悉的环境。
描写、交流
2 以古藤萝的口吻写一段话,向人们提出劝告,保护好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提高审美的素质。
写作、交流
课后学习:印发《失去声音的鸟》一文,请写出读后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23幽径悲剧教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23幽径悲剧教案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003b354ff00bed5b8f31d23.png)
幽径悲剧一、导入对于季羡林先生,“2006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颁奖词中有这么一段:“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俗话说:字如其人,见文如见人。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幽静悲剧》,感悟大师创作及做人的真性情。
二、走进作品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写了一个什么悲剧?(在北大校园里燕园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无端被毁的悲剧。
)2、幽径悲剧即藤萝的悲剧,在怎样的幽径上的古藤萝呢?结合文章的语句说说,并以()的幽径来概括。
3、在这样的幽径上的这株藤萝美吗?“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里的悲剧是美的毁灭,藤萝越美,藤萝被毁的悲剧就越突出。
三、模拟法庭1、藤萝无端被砍,悲剧就此产生了。
原告藤萝向海淀区人民法院起诉,我们作为当事人(藤萝)的诉讼代理人,一同走进法院,参与此案的审理,为紫藤萝讨个公道!2、填写表格海淀区人民法院“藤萝”档案被害者紫藤萝年龄现住址正面描写形香色侧面衬托声藤萝临死时的情状性格行为特点最后露面的时间、缘由3理人的口吻,写一段讼词,提出控诉。
示例:我是原告(藤萝)的诉讼代理人,我当事人原本但如今,。
藤萝美的毁灭是谁造成的呢?(愚氓)种种证据都说明愚氓有罪。
4、愚氓不知欣赏藤萝之美,毁灭美,法官宣告:愚氓毁美,罪名成立。
四、探讨主旨1、我们这么多人为“藤萝”申诉,藤萝也该“含笑九泉”了。
但在这个时代,像大家这样关怀他的人多不多呢?结合文中原句来谈。
(作者心地善良、爱护花草、充满爱心)2、其他人的表现呢?愚氓——无端被杀害伟人——决不会这样关心——视而不见,冷漠无情世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争名逐利,没有爱心,缺乏情感燕园中人——决不会注意决不会关心决不会伤心2、小结:世人只知道追名逐利,缺少对自然、对于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其悲剧根源在于国民的愚昧无知,社会群体缺乏对“愚氓”灭美的现象的重视,缺乏爱美、护美的意识,所以说藤萝的悲剧是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人类的悲剧。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幽径悲剧(第一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幽径悲剧(第一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4dafdca4afe04a1b071deb9.png)
幽径悲剧(第一课时)一、目标导航学习目标:1.能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紫藤萝的美;2.学习多角度描写紫藤萝的方法;3.体会作者爱惜赞赏紫藤萝的感情。
重点:多角度描写紫藤萝的方法。
难点:体会作者爱惜赞赏紫藤萝的感情。
二、预习导学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潋滟..()猬.集()万斛.()毛骨悚.然()蜿蜒..()..()抖擞惆怅..()绽.开()摇曳. ( )(2)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是,大学教授、学者、作家。
2.二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等闲视之:相映成趣:鲁殿灵光:沧海桑田:毛骨悚然:史无前例:自知之明:3.三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1)悲剧的意思是什么?课题“幽径悲剧”实际上是写的什么悲剧?(2)作者是不是一下子就写“幽径悲剧”的?他是如何构思的?我的疑问:三、课堂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合作学习,理解下列问题。
1.感受幽径之美。
(1)读一读文中描写幽径美的段落,幽径上那些景物映入作者的眼帘,他所描绘的景物带给我们怎样的感觉?(2)“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感受藤萝之美。
(1)幽径如此神奇,如此生机勃发,生于其间,长于其间的藤萝应该是怎样的呢?说说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藤萝之美的呢?(2)“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
每次走在它下面,闻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为什么作者走到古藤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就“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3)你能理解作者写幽径之美与藤萝之美的关系吗?(4)作者把古藤萝的形、声、色之美写到极致,把自己对古藤萝的喜爱之情也写到极致,其目的是什么?(三)再读课文,再次感受幽静之美和藤萝之美。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幽径悲剧》学案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幽径悲剧》学案 苏教版.doc](https://img.taocdn.com/s3/m/2aaa754b02768e9951e738da.png)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幽径悲剧》学案苏教版班级姓名得分自主学习目标:1、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作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自主学习指导:1、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了解词的大意。
2、查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和北大燕园。
自主学习评价:一、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蜿蜒..()liàn yàn()wèi()集蓦.地()zhū()伐chóu chàng()荆棘..()虬.干()摇曳.()万斛.( )毛骨song()然愚氓.()二、解释词语司空见惯:鲁殿灵光:毛骨悚然:月白风清:林林总总:三、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8分)1、因为天天见面,也就司空见贯,对它有点漠然了。
()2、留在我记忆中的只是一点映象:这一条平平常常的路是有来头的,不能等闲视之。
()3、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蔚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
()4、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辩。
()四、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课文揭露什么?2、课文说明什么?3、课文希望什么?《幽径悲剧》互动学习评价班级姓名得分一、阅读语段,完成后面的习题。
这一条路在燕园中是极为幽静的地方。
学生们称之为“后湖”,他们很少到这里来的,我上面说它平平常常,这话有点语病,它其实是颇为不平常的。
一面傍湖,一面靠山,蜿蜒曲折,实有曲径通幽之趣。
山上苍松翠柏,杂树成林。
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
不知名的小花,从春天开起,过一阵换一个颜色,一直开到秋末。
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
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
秋天,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
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
小径另一面是荷塘,引人注目主要是在夏天。
此时绿叶接天,红荷映日。
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儒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八年级语文上23.幽径悲剧备课教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23.幽径悲剧备课教案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40a793d10a6f524cdbf8500.png)
苏教版八上23.幽径悲剧备课指导【重点难点点拨】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猬集(wèi)虬干(qiú)潋滟(liànyàn)藤萝(1uó)万斛(hú)愚氓(méng)季羡林(xiàn)懦弱(nuò)凄清(qī)颇(pō)毛骨悚然(sǒng)胆怯(qiè)和睦(mù)清晰(xī)闲情逸致(yì)摇曳(yè)二、形似字正音组词三、掌握下列的多音多义字四、词语积累等闲视之:当平常事情看待。
相映成趣:相互衬托,富有情趣。
抖擞:振作。
大抵:大概,大都。
记述:用文字叙述,记载。
攀附:附着东西往上爬。
蓦地:突然地,出乎意料地。
意味:文中指情趣、情调。
顾而乐之:看到它而感到很快乐。
清晰:清楚。
幸免:侥幸地避免。
异化:相似或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不相似或不相同。
惆怅:伤感,失意。
摇曳:摇荡。
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
致,情趣。
和睦:相处融洽友爱;不争吵。
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大千世界:原为佛教用语,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
指广阔无边的世界。
偏偏:表示事实跟所希望或期待的恰恰相反。
十字架:罗马帝国时代的一种刑具,是一个十字型的木架,把人的两手、两脚钉在上面,任他慢慢死去。
据基督教《新约全书》记载,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因此基督教徒就把十字架作为信仰的标志,也看做受难或死亡的象征。
本文字面指苦难,实质是指作者的信仰。
五、文学常识作者简介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山东清平(今临清)人,生于1911年,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3课《幽径悲剧》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3课《幽径悲剧》教案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3f109c7f90f76c661371a5d.png)
第23课《幽径悲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唤起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2.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 体会本文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二、【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2.难点:强烈的悲剧效果。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语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
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
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幽径悲剧》这篇课文就很好地展示了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真诚丰富的情感世界。
<二>整体感知1.理清文章思路全文共17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写幽径美景。
第二部分(7—10),写幽静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7),写藤萝悲剧。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思考:这一部分可分为几层?怎样写幽径的美景?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1—2),写幽径自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
第二层(3—6),写幽径四季之美。
第二层写幽径四季之美。
先交代幽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的环境,然后分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
写山上之美,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园”。
春天小花的生命灿烂,“过一阵换一个颜色”;夏天绿阴之浓烈,“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秋天别具一格的生机,“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
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绿叶接天,红荷映日”的“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在分写山上与湖中春、夏、秋三季景象的基础上,文章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突出“白雪覆盖”,松柏“绿色更加浓烈”,着意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索”之感。
二十三 幽径悲剧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二十三 幽径悲剧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https://img.taocdn.com/s3/m/13cf94e2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58.png)
二十三幽径悲剧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情境分析教学目的•了解戏曲中的人物关系与情节发展•熟悉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需要通过课外阅读、观影、文艺活动等多种途径,获取戏曲文化知识,提高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
本课主要针对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戏曲篇章中的一篇剧目《幽径悲剧》进行教学。
本篇剧目情节紧凑,人物关系错综复杂,需要对剧情有较全面的理解,对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重点•理解戏曲剧目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掌握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教学难点•四要素的表演形式理解和认识•剧目情节的分析和确认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安排第一课时:介绍剧目,了解四要素教学目标•了解《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掌握唱、念、做、打四要素的表演形式教学内容1.介绍《幽径悲剧》的故事背景和情节2.分析剧中人物关系3.聆听老师演示唱、念、做、打四要素的表演形式教学安排1.班级集体观看《幽径悲剧》视频2.教师介绍剧中故事背景、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内容3.分组探讨和共同确认人物关系4.教师演示唱、念、做、打四要素的表演形式5.鼓励学生模仿演绎第二课时:剧目分析,角色扮演教学目标•分析剧中情节,探讨人物形象•学生掌握角色扮演表演技巧教学内容1.分析《幽径悲剧》的情节和结构2.探讨剧中人物形象3.组织学生完成角色扮演,并进行评价教学安排1.教师分析剧中情节结构,解读人物形象等问题2.学生自主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表演,每组分别扮演不同人物形象3.评价每组表演的质量,提出改进建议第三课时:唱段练习,台词演绎教学目标•学生掌握唱段的表演形式•提高学生台词演绎能力教学内容1.学生分组进行唱段表演2.学生练习台词演绎教学安排1.学生分组演绎剧中唱段,教师现场指导和点评2.学生练习台词演绎,班级集体答辩教学方法和手段1.视听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包括视频观看、教师讲解和演示、学生角色扮演和表演等。
2.教学手段有:多媒体课件,视频、播音、模拟演练等。
第23课《幽径悲剧》学案(苏教版初二上) (3)doc初中语文 (1)
![第23课《幽径悲剧》学案(苏教版初二上) (3)doc初中语文 (1)](https://img.taocdn.com/s3/m/49f9086605087632311212f3.png)
第23课《幽径悲剧》学案(苏教版初二上) (3)doc初中语文 (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要紧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明白得文章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不移地爱护真、善、美的决心。
[重点难点]1、重点:明白得文章的中心意思。
2、难点:强烈的悲剧成效。
[教学时数] 二教时第一教时一、导入作者简介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作家、学者。
本文写北大燕园内,作者自家住处邻近一条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的悲剧。
作者把这株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三、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共17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写幽径美景。
第二部分〔7-10〕,写寂静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7〕,写藤萝悲剧。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摸索:这一部分可分为几层?如何样写幽径的美景?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1-2),写幽径自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
第二层〔3-6〕,写幽径四季之美。
第二层写幽径四季之美。
先交代幽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的环境,然后分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
写山上之美,按时刻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园"。
春天小花的生命辉煌,"过一阵换一个颜色";夏天绿阴之浓烈,"人们看起来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秋天独树一帜的生气,"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
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绿叶接天,红荷映日"的"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在分写山上与湖中春、夏、秋三季景象的基础上,文章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突出"白雪覆盖",松柏"绿色更加浓烈",着意讲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索"之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0e99e8c16fc700aba68fc67.png)
《幽经悲剧》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以文章内容为例来解读“悲剧”的内涵;2.再读课文,借助文章内容探寻“悲剧”的性质;3.三读课文,从文中捕捉“悲剧”的价值规律。
教学重点1.“悲剧”的真正内含;2.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3、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师活动一、联系旧课,导入新课。
1. 1、在“苏园”(苏州园林)中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杆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2.在北京燕园,也有一株这样的藤萝,它引起了北大教授、学者、作者季羡林先生的注意。
它本是那么灿烂夺目,可是遭人毁坏,悲剧酿成。
3、什么是悲剧?4、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起去看一出悲剧,演一出悲剧,品一出悲剧。
二、一读课文,交代故事。
1、读课文,请你作为《幽径悲剧》的编导,把故事梗概介绍给演员听。
2、统一答案(略)三、再读课文,编排程序。
1、再当编导,您将怎样安排演出程序,向演员解释原因。
写幽径环境,渲染美写藤萝印象,赞美美写藤萝悲剧,痛诉丑。
文章一路行来,如从一座山脚爬到峰顶,曲折盘旋,摇曳多姿,引人入胜。
学生活动1、诵读佳段,回忆“美图”。
2.听讲3.抢答。
“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1、诵读课文圈点勾画2、交流阅读结果形成答案。
四、三读课文,寻美贬丑。
1、三读课文,请作为藤萝的扮演者自陈外表与内心特征。
苍黑古劲 真外美 幽香扑鼻 内美 善绿叶繁花 美2、 假设你是心理医生,剖试析愚氓的心理特征。
3、 小结:绝美被绝丑毁灭,谓之“悲剧”。
五、寻读课文1、如果你是舞台总监,你会为藤萝设计一个什么样的生存环境?这对悲剧的发生有何用处?美: 悲环境: 傍湖靠山 根干被砍 苍松翠枯 万分委屈杂树成林 投诉无门2、小结:写幽径美景无非是要渲染藤萝之美;正写藤萝,更加深了它的美意。
如此“绝美”的东西,被无情的“愚氓”毁掉了,谓之“悲剧”。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幽径悲剧》学案(1)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幽径悲剧》学案(1)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7a3d46819e8b8f67c1cb9ac.png)
《幽径悲剧》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并说出它的作用。
2、体会、感受作者文中表达的情感。
课前学习:
1、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了解词的大意。
2、查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和北大燕园。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1 (或从学过的十三岁际遇导入课文)。
组织学生交流课前学习对燕园的了解。
交流
2 让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你认为本文文题揭示的是怎样的悲剧,你能为文题加上一些定语来阐述吗?本文写了哪三部分内容,请为每部分内容拟一个尽可能简洁的小标题。
巡视,参与小组讨论阅读、讨论
3 组织学生交流、评价交流,学生互评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1 导入,文章写的是“悲”却用大量笔墨写了“美”,你怎样理解?在行文中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任务
2 组织活动,(让学生先划出感受描写美的语段和悲的语段,再小组讨论)阅读、思考、讨论
3 组织交流、评价组内交流,讨论
第三块:语文活动:我谈季羡林
1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而季羡林却常常为一些小动植物而落泪,你怎样看待其人?明确任务
2 组织学生展示所搜集的作者资料,以便资源共享展示搜集成果
3 组织学生思考、交流、评价思考、交流、互评
课后反思
课后学习:
1、写一篇周记,描写你喜爱的一种动植物体现出其美好的一面。
2、在你的生活周围是否也有类似本文作者所揭示的现象或问题,请谈谈并与其以书面
或口头方式与其交流你学习本文的感受,对其所为提出你的想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23幽径悲剧学案1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23幽径悲剧学案1无答案新版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7933af3dd36a32d737581fa.png)
《幽径悲剧》第1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写作背景,积累词语。
2.能根据课文具体内容说出紫藤萝悲美之处。
3.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对“愚氓灭美”的痛惜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的主题。
4.引导学生珍爱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学生树立和捍卫真、善、美的人文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1.能根据课文具体内容说出紫藤萝悲美之处。
2.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对“愚氓灭美”的痛惜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效果三、学习过程(一)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北京大学燕园有这样一条幽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蜿蜒曲折,实有曲径通幽之趣。
季羡林先生每天都走这条小路。
可是有一天当他走过这条路时,却倍感忧伤,这是为什么呢?请让我们一起走进《幽径悲剧》。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⑴一生无数头衔,唯独喜欢“教授”这一称号。
一生精通英、德、印等多种语言,唯独热爱着祖国的文字。
出生山东清平县,家境也十分清贫,唯独满腹诗书之足。
就读清华,博得“四剑客”之一的美誉。
留学德国,二战的烽烟造就他成为东方语言大师。
回归祖国,执教北大。
文革间挨斗受批受尽凌辱,可从未放弃救世治学之道。
十年磨一剑,译成了印度人都惧怕的《罗摩衍那》。
是他-------大力的沟通了东西方文化。
是他-------推动了东方文化的前进。
他就是一代宗师——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被称为“东方学大师”。
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季羡林论人生》、《病榻杂记》等。
⑵写作背景:文章写于1992年,这一棵藤萝毁于写作时的“今年春天”,“十年浩劫”已结束十五年,改革春风劲吹,取得了伟大成就。
但是,由于国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因而出现了“愚氓灭美”的现象。
作者迫切地感到必须努力实行科教兴国,迅速提高国民的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于是,怀着重大的使命感写下此文(二)自主学习1、概括主要内容快速阅读文章。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幽径悲剧》学案2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幽径悲剧》学案2 苏教版.doc](https://img.taocdn.com/s3/m/51a36fda551810a6f52486d8.png)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幽径悲剧》学案2 苏教版《幽径悲剧》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所写一篇散文。
其文章内涵丰富而深邃;其文语言精练,纯粹,通俗而又雅致;其情渗透字里行间,沉痛不失其含蓄。
文中古藤萝的悲剧,是整个幽径的悲剧,是燕园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更是人性的悲剧。
所以说《幽径悲剧》是一篇极佳的阅读教学的文本。
本着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其品德修养”,“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论指导,设计此课。
为达到以上标准要求,可选用创设情境,教师点拨,学生自学,讨论,朗读为主的教学方式。
本课预期达到的学习目标:1、阅读描写藤萝的有关语段,能说出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原因。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感受文中表达的情感,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
学习重点:学会通过读、品、悟理解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效果。
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课前学习:查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和北大燕园。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交流课前学习对燕园的了解。
交流2、师: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越美的事物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
在北大燕园,一条幽径发生的这一场悲剧,使得季羡林先生伤心落泪,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设计说明: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增加学生知识积累,点明悲剧本质,深化学生思维 ] 二、情感画廊:(形象)(一)感受这株藤萝的魅力师1:仔细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在这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明确:是一条幽径上一株古藤萝被毁灭的悲剧。
师2:在没被毁灭之前,这是一株怎样的藤萝,请找出相关语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出示:我觉得这是一株藤萝,从文中等句子中可以看出,我的理解是。
明确:可以从写幽径的角度来说,幽径四季之美是为了托出幽径藤萝,写藤萝不仅是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而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这一棵古藤萝也显得“最得特色”;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历史悠久、文化气息;可以从其古藤萝形、色、味、声入手,感受其美丽;还可以从其品质来体验,从无害人之心。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3课《幽径悲剧》精品教案(新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3课《幽径悲剧》精品教案(新版)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617d36e14791711cc791778.png)
二十三幽径悲剧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
2.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3.感受文中表达的情感,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
【学习重难点】1.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重点)2.感受文中表达的情感,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
(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老师先跟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一次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上,一只小鸟被一个高速飞行的网球击中,鸟儿堕地身亡。
接下来的一幕让世人震撼:击中小鸟的运动员神情沮丧,马上终止比赛,跑到小鸟跟前,毫不犹豫地双膝跪地,双手合拢,表示忏悔。
他因自己的失误而深深地一跪已经成为经典的一幕让世人永远难忘。
而在我国,北大教授季羡林悲天悯人,因为一株藤萝被他人无情地砍伐,引发内心深深的痛惜,其博大的胸怀可见一斑。
他奋笔疾书,将痛楚化为文字,呈现于世人的面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幽径悲剧》。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清平人。
北京大学教授、作家。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蜿蜒..(dǒusǒu)..(liàn yàn) 抖擞..(wān yán)潋滟弥.(mí)补虬.干(qiú) 惆怅..(chóu chàng)毛骨悚.(sǒng)然愚氓.(méng) 荆棘.(jí)3.理解词义。
相映成趣:相互衬托,富有情趣。
潋滟:①形容水满或满而溢出。
②形容水波流动。
猬集:比喻事情繁多,像刺猬的硬刺那样聚在一起。
蓦地:突然地,出乎意料地。
顾而乐之:看到它而感到很快乐。
虬干:弯曲的枝干。
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
致,情趣。
愚氓:愚蠢的人。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一下本文可以分为哪三部分?明确:第一部分(第1-6段)写幽径美景。
第二部分(第7-10段)写古藤萝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学习目标:1、阅读描写藤萝的有关语段,能说出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原因。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感受文中表达的情感,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
二、学习重点:学会通过读、品、悟理解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效果。
三、教学过程:㈠导入新课。
1、交流对燕园的了解。
2、教师导入㈡整体感知:仔细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在这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㈢赏藤萝之美1、阅读课文,请找出文中表现藤萝之美的语句,并说说你所感受到的美。
(出示:我觉得这是一株藤萝,从文中等句子中可以看出,我的理解是。
)(提示:可以从用词、修辞、形象描写、情感表达等角度来谈。
)2、文章正面描写了藤萝之美,那么文章开头就写的是藤萝吗?那么写的是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3、再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这株藤萝所怀有的感情,以及“这一株古藤萝”在作者心中占据的地位。
㈣观藤萝之惨1、可以说这株古藤萝在燕园,它是唯一的最美,在“我”的心中,它是唯一的最爱,都占据着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然而如此美丽的古藤萝却被毁灭了,永远消失了,找出文中描写藤萝被毁之后的语段,划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藤萝被毁后的惨状的语句,并谈谈你的感受。
2、作者的这种悲愤、痛苦之情在13、14段得到了充分的宣泄,同桌互读体会感情。
㈥探悲剧之因1、古藤萝被毁灭,这可以说是一起发人深省的冤案,找出制造这个冤案的凶手以及冤案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原因。
并就此问题谈谈你的理解。
2、第12段中,作者说自己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其他人对待小花小草以及这株藤萝的态度与作者有何不同呢?从文中找出语句。
㈦抒心中之情假如你就是这株被砍断的古藤萝,你想对人们说些什么?四、课后积累,读读背背这些经常被误用的成语1 曾几何时:表示“过去没有多久”。
常误用为“曾经”“不知何时”。
2 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才能”。
不能在其前加上“整天”“整月”等修饰词语。
“学”为名词,常误作动词。
3 不可理喻:指“无法用道理使之明白”,常误用为“不可思议”。
4 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正确的”。
常误用为“不以为意”,表示“不放在心上”“无所谓”。
5 守株待兔:贬义词,指“不主动努力,心存侥幸,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常误来形容公安干警的机智。
6 耳提面命:褒义词,形容师长殷切教导。
常误用为贬义词。
7 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形容文章的“悲”。
常误用为形容文章写得不好。
8 鼎力相助;敬词,指对别人对自己的帮助。
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
9 蹉跎岁月:指虚度光阴。
常误用来形容“岁月艰难、艰苦”。
10 名噪一时:指在当时很有名声。
常误用为贬义词。
11 始作俑者:指某种坏风气的创始者。
常误用为贬指。
12 不胜其烦:贬义词,指不能忍受其烦琐。
常误用为“不厌其烦”。
13 脑无城府:指为人坦率,褒义词。
常误用来形容“贬义词”,贬义词。
14 身无长物:指人贫困。
常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
15 目无全牛:指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易误作缺乏整体观念。
16 鬼斧神工:形容人的制作技艺高超,常误用为形容自然景观。
相类似的还有“巧夺天工”。
17 求全责备:指对人苛求完善,后面不能带宾语,与此类似的还有“漠不关心”。
18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易误用为形容人专心,没有听到。
19 瓜田李下:形容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易误用为形容田园生活。
20 卓尔不群:形容非常优秀,超出常人。
易误用为形容人的性格。
21 出神入化:形容技艺高超。
易误用为形容听得出神。
22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易误用为“进入”。
23 如坐春风:形容受到良好的教化。
与“景物”无关。
24 对簿公堂:在公堂上受到审问。
易误解为“争论,明辨是非”。
25 相敬如宾:特指夫妻相敬相爱。
另有“举案齐眉”。
26 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强调过程,易和“浮光掠影”相混。
后者指印象不深刻,强调结果。
27 师心自用:形容固执已见,自以为是。
易误用为“善于学习借鉴,为我所用”。
28 安土重迁:安居故土,不愿随便迁往别处。
易理解相反。
29 罪不容诛:形容罪大恶极,与“死有余辜”同义。
易误解为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
30 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易误解为“没有成功”。
31 无所不至: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无所不为”。
32 安之若泰:指身上逆境,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时能泰然处之,跟平常一样。
与此类似的还有“泰然自若”。
33 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易和“娓娓而谈(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相混。
34 期期艾艾:形容人口吃。
易误指吞吞吐吐。
35 首鼠两端:形容迟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
易误解为行为前后不一致。
36 处心积虑:千方百计盘算,贬义词。
常误解为“殚精竭虑“(用心精力,费尽心力)。
37 侧目而视:形容畏惧而又愤恨,易误解为尊敬。
38 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
易和“鞭长莫及”(指力量达不到)混用。
39 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针、政策。
易和“改弦易辙(比喻改变方向或做法)混用。
40 不知所云:不知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它指的是说话人。
易误解为“听者没有理解”。
2.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李东真是别出心裁....,制作的航船模型与众不同,令人叫绝。
B.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C.这些豆蔻年华....的小伙子,也许在没有喝酒前想也不敢想能干出这些伤天害理的事。
D.“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和顺利返回,是2005 年举世瞩目....的大事。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项是()A.这座寺庙经过数月的修缮,如今已整修完毕。
整座庙宇看上去古朴庄严,惟妙惟肖....。
B.冬去春来,夏隐秋至,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变化无常....。
C.每逢节假日,中央大街两旁的店铺,就会顾客盈门,生意葱茏。
D.家中的相册里,总有一些年代久远、发黄褪色的老照片。
这些照片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掌握自然规律以前,人们往往认为沙漠里有魔鬼在作怪;但是掌握了科学知识以后,人们便可以把这种光怪陆离....的现象解释清楚。
B.贾里弄不懂,为什么平日他那些可歌可泣....的行为不被人重视,而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却被当成了不起的大事。
C. 由于山体滑坡,奔赴汶川抗震救灾的队员往往突然会走投无路....,但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及时赶到目的地,开展救援工作。
D. 连云港地理区位非常重要是毋庸置疑....的。
她是我国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一个重要战略枢纽,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将发挥巨大作用。
5.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2 分)A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对学校组织的这次扔款贩灾活动,我们应踊跃参加,不应袖手旁观....。
B.法家主张君权至上,纵横家以士为贵,在当时的诸子百家中,孟了的民贵君轻思想可谓别具匠心....。
C.在毕业晚会上,同学们吹拉弹唱,载歌载舞.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D.初中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
三年时光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现在想来,犹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奥运“样云”火炬所经之处,“中国加油、四川加油”的口号络绎不绝....。
B、北部弯以它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投资者前来投资开发。
C、在经历“修旧如旧”的修复工程之后,北海老街古朴、沧桑的风格一如既往....。
D、诗人匠心独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清景交融的山水画。
7、选出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2分)A.汹猛洪涝,罕见冰雪,特大地震……当我们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不由生出多难兴邦....的历史感慨。
B.集电话、电脑、相机、信用卡等功能于一体,这款新型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被发挥得酣畅淋漓....。
C.现代社会信息量与时俱上网已成为追求时尚的当代中学生经常挂在路边嘴边的炙手可热....的话题。
D.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播放古典音乐能促使食客情不自禁地慷慨解囊....,从而增加酒店收入。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嫦娥一号”于10月24日晚成功发射,举国人民弹冠相庆....,共同感受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
B.3月10日,俄罗斯部分华人华侨代表在莫斯科举行座谈会,大家义愤填膺....,严厉声讨陈水扁近期的“台独”言行。
C.国庆促销活动中,家用电器一马当先、频繁降价,强力提升了市民的消费积极性,原本濒临滞销的数字彩电一下子成为炙手可热....的商品。
D.参加了今年中考作文阅卷的张老师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学生的作文水平令人担忧,很多文章语句不通、表意不明、层次不清,文不加点....的低分作文也越来越多。
9、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2分)()A.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文学家以脍炙人口....的诗句吟咏它,绘画家以使人迷恋的丹青描绘它,摄影师以令人神往的镜头记录它。
B.今年我国将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届时通过电视直播,地球上的观众对航天员在空行走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
C.改革开放30年来,南通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经济社会发展取季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人民生活安居乐业....。
D.“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0、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中华民族从未低头,冰冻雪灾更不可怕,因为我们有不屈不挠、众志成城....的十三亿人民。
B.一个很大很大的困难,除以13亿,就会变得微不足道....;一个很小很小的爱心,乘以13亿,就会聚成爱的海洋。
C.“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无疑是为我国航天事业建立了一座巍峨的海市蜃楼....。
D.大家认为张湛同学提出的“争做奥运文明小卫士”的倡议很有意义,都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从我丈夫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匪浅....。
B、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C、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更应当不断学习,见异思迁....,积极进取。
D、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