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劝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导学案

课前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弄清字音。

3 .基本把握文章内容。

二、文题及背景:

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2.探寻背景:

荀子五十岁游齐,曾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机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讲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为此,荀子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

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

3.题解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三、基础导练:

1.识字注音:

(1)重点字

木直中()绳輮( )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

参省()()须臾()之所学跂()而望矣假舆()马者

假舟楫()者蛟()龙生焉不积跬()步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

2.辨字组词

(1)楫()辑()缉()揖()

(2)镂()缕()偻()褛()

(3)跂()歧()伎()岐()

3.通读课文,把握结构

本文一共4段,是围绕那句话展开的?每段的内容各是什么?

(学法指导:本文是议论文,可以从文体结构特点角度思考。)

四、知识链接

1、关于劝学的名言名句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金缕衣》)

2、关于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 本体” ,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 喻体” ,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喻词”(像、是、如等)。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

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课中探究案

学习目标:

1.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

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等词义。

一、.解释下列词语

学不可以已.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其曲.中规虽有槁暴

..金就砺.则利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矣跂.而望矣登高而招.声非加疾.也

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生.非异也风雨兴焉.故不积跬步

..

金石可镂.用心一.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躁.也

二、.翻译重点句子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三、文段分析思考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2、文章的最后一段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它们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3、讲学习的道理,鼓励人们学习,有可能流于空洞僵硬说理的俗套,给人以单调枯燥之感。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其原因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五、实战演练

请以“学能补拙”为写作中心,用《劝学》第三段的例子做论据,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写一段话,不少于1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