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词法
文言文有效复习六词法
文言文有效复习六词法随着古代文学和文化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古代汉语和文言文的学习也成为了学生们必须掌握的重要能力之一。
而文言文的六种词法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也是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掌握的。
一、形容词形容词在古代汉语中常常用来形容名词,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形容词+名词”的结构。
古代汉语中的形容词用法非常灵活,不仅可以单独使用,还可以在动词、副词、其他形容词和代词等词类前作定语或谓语。
如古人常用“青山”、“明月”等字眼,表示美好景象,让人感到美好和神秘。
二、动词古代汉语的动词和现代汉语也有一定的差别,古代汉语中的动词形式比较简单,一般只有一种词形。
古代汉语中的动词要比现代汉语中更加形象生动,常常通过形象化的表述来表达动作的特点,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三、副词副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中的类似,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等。
但是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中的副词更为丰富,含义更加深刻。
如“巍然”、“黯然”、“寥寥”等,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感性色彩,让人产生共鸣。
四、量词量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中的类似,用来表示数量和数量的单位。
不同的是,文言文中的量词较多,有些量词仅仅用于古代文化中,如“幅”、“页”、“篇”等。
在使用时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正确选择。
五、代词代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中的类似,用来代替名词。
不过文言文中的代词也比较丰富,有些代词还有特别的用法,比如“之”可以代替名词、动词或副词等,还可以用作介词。
六、数词以上就是文言文六种词法的基本情况,每种词法都有其独特的用法和特点,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掌握。
尤其是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词法对于理解文章的意思,感受到作者的情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言文有效复习六词法
文言文有效复习六词法六词法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借代、拟人、排比和对仗。
下文将针对这六词法进行详细的复习。
一、比喻比喻是将两种不同或相似的事物进行类比,以达到修辞、表达或说明的目的。
在文言文中,比喻可以通过类推、引喻等手法来实现。
例如:“君子如阳春,小人如草木。
”(《荀子·儒效》)这句话将君子和阳春相比,将小人和草木相比,以达到表达君子的高尚和小人的卑贱的目的。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红楼梦》)这句话将世事和学问相比,将人情和文章相比,以表达文章创作所需要的人情洞悉和学问积累。
二、夸张夸张是为了增强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和表达力,有意地将某些事物描述得过分、离奇、极端,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效果。
夸张可以通过夸大、缩小、虚构等手法来实现。
例如:“天不下雨,地不生草。
”(《诗经·小雅·鹤鸣》)这句话通过夸大的手法,表现出干旱的荒凉和惨烈。
“其言语甚至寡淡,不过如梨花带雨,如蓼花一笑而过。
”(《红楼梦》)这句话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出鸳鸯的美丽和淡泊。
三、借代借代是指用一个与要表达的事物相近或有关的事物来代替要表达的事物,以增强表达力和艺术感染力。
借代可以通过指示、隐喻等手法来实现。
例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九辩·孟子·离娄上》)这句话中,“十年生死”借代了人生的短暂和苦难,表达了孟子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哲学观点。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唐·李白·南园十三首·其三》)这句话中,“春草”和“园柳”借代了春天的到来,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四、拟人拟人是指把没有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性格、行为、情感等特征,以达到生动形象的表现效果。
拟人可以通过设问、比喻、擬声等手法来实现。
例如:“三有三无,一曰宜,二曰奉,三曰敬。
”(《周易·系辞上》)这句话中,“宜”“奉”“敬”拟人化,使得它们更具人性化的表现形式。
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 语法常识 精要了解
语法常识精要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同现代汉语相比较,总的来看是相同或相近的,但也有一些不同或差异较大的地方。
而这些地方,正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学习文言文,就要牢牢把握住这些差异。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词法与句法上,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为大家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词法常识(一)古今词汇的区别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间有少量双音节词。
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间有少量单音节词。
所谓单音节词,就是一个字一个词,如“山”“水”“江”“河”等。
所谓双音节词,一般是两个字一个词,如“憔悴”“执事”“行李”“奈何”等。
古今比较如下:了解了古代汉语常用词汇的这一特点,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时就要正确辨识其中的单音节词,翻译时将其准确替换为现代汉语的双(多)音节词。
(二)词汇分类——实词、虚词1.实词(1)概念: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注:古代汉语量词很少,现代汉语量词很多。
)(2)种类:①古今异义词。
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六种。
a.词义扩大: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b.词义缩小:如“谷”,古义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c.词义转移:如“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
d.词义弱化: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e.词义强化: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f.感情色彩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贬义。
②多义实词。
把握多义实词,就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如“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是它的引申义;“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坏人的党羽”,现在属贬义词;“莫”的本义是“日落”,“没有”是其假借义。
③通假字。
理解文言文的四种方法
理解文言文的四种方法
一、组词法
所谓组词法,也就是说文言文中的有些字,其实跟现代文的双音节字意思是相同的,如:《司马光》一文中的“儿”,就是“儿童”的意思;“戏”就是“游戏”的意思。
用一个通俗易懂的词来概括,就是组词。
意思是根据语境组成相应的词来理解。
二、换词法
换词法,也就是将文言文中的一部分词换成现代文中的词,有些词还是固定的。
如“于”,绝大多数时候是指“在”的意思 ; “其”大多数时候是指“他”和“他们”的意思。
遇上这样的语,只需要换一换就可以了。
三、上下文联系法
这跟现代文的词语理解差不多,就是“瞻前顾后”,想着上文,联系下文。
《司马光》一文中有好几个“儿”,但都代表不同的孩子,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才不会出错。
四、增删法
也就是知道部分字的意思后,如果硬凑在一起,句子是生硬的,读起来不符合现代的语言习惯,所以需要添加或者删掉部分字,将句子说通顺,达到文从字顺的效果。
文言文有效复习六词法
文言文有效复习六词法六词法是对文言文的六种基本句式和修辞方法的总称。
这六种方法分别是:比拟、夸张、反复、对仗、排比和倒装。
下面将对这六种词法进行详细介绍。
比拟是指通过比较来表达某种事物的特点或效果。
比拟的句式通常是"如……之……",用来描绘出与某一事物相似的另一事物。
比如"如骑虎难下"就是一种比拟句式,用来形容处境艰难的局面。
比拟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
夸张是指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或效果来达到修辞效果。
夸张的句式通常是"言过其实",通过夸张来引起读者的注意或强调某种感受。
比如"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在你身旁,你却不知道",通过夸张来形容感情的距离遥远。
夸张可以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反复是指通过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或句子来达到修辞效果。
反复的句式通常是"五言绝句"或者"对仗句",通过反复使用来强调某一句子或词语的重要性。
比如"问尔谁家子,路上才轻车",通过反复问句来强调对方的身份。
反复可以使文章更加有力、有节奏感。
对仗是指通过对称的句式来达到修辞效果。
对仗的句式通常是"前后呼应"或者"左右平衡",通过对称来强调某种感受或表达一种对立的关系。
比如"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通过对仗来表达对情感的长久和无穷的期待。
对仗可以使文章更加工整、音韵和谐。
倒装是指语序颠倒的句式来达到修辞效果。
倒装的句式通常是"倒装句"或者"倒装假设句",通过颠倒语序来强调某种感受或引起读者的注意。
比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倒装来表达作者的情绪和矛盾的心情。
倒装可以使文章更加变幻莫测、引人入胜。
以上就是对六词法的详细介绍。
通过灵活运用比拟、夸张、反复、对仗、排比和倒装等六种词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精彩,并增强其修辞效果。
文言文有效复习六词法
文言文有效复习六词法文言文为汉字经典之一,其文风雅致、语言优美,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和阅读文言文过程中,词法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掌握文言文的词法,对于正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以下为文言文六种词法的详细介绍:一、形容词形容词是文言文中最为常见的词性之一,主要表达事物的属性特征或状态。
其特点是具有字形的修饰和限制功能,与名词或动词连用,用于修饰名词或补充动词的性质,意义颇为丰富。
例如:美好、温柔、贵重、天真、明亮等。
二、动词动词是文言文中最为基本的词性之一,它是表达动作或状态的词语,主要用于叙述、说明、描写等方面。
文言文中的动词形式多样,形态活用也比较复杂,常见的如单纯动词、合二同调动词、副词动词、趋向动词等。
例如:行、飞、愁、思、怜等。
三、名词名词是文言文中表示事物或物品名称的词语,是文言文的基本构成单元之一。
在文言文中,名词的用法比较灵活,不仅可以作主语、宾语等,还可以作定语、状语、补语、宾语补足语等,语义十分丰富。
四、副词副词是文言文中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词语,它在文言文中的位置比较灵活,可以置于句首、句中、句尾等位置。
按照语义分类,文言文中的副词可以分为程度副词、时间副词、地点副词、方式副词、疑问副词等多种类型。
五、连词连词是文言文中用于连接句子、词语、词组的词语。
文言文中的连词功能比较多样,常用的连词有并列连词、转折连词、因果连词、条件连词等。
它在文言文中不仅可以用于句子的主从关系,还可以用于词语的逻辑关系。
六、助词助词是文言文中一种特殊的词性,是用来表示语义和语法等方面的辅助词语,其特点是没有实在的意义和含义。
文言文中常用的助词有“之”和“乎”等,它们通常用于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之后,起到加强语气或连接两个词语的作用。
例如:如之何、前车之鉴、知音乎、统括乎等。
总之,文言文的词法十分丰富多彩,掌握其中的六种词法对于正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自制)
• • • •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书》所述,要在安民 要:关键 B.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 责:需要 C.询之老成,验之行事 询:询问 D.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资:资财
• 【解析】A项“要”字作主语,当为名 词;B项“责”作谓语,当为动词 ;C项 “询”作谓语,当为动词;D项“资”支配 “生”,当为动词,不是名词,可以断定 解释错误。“资”当解作“资助、供给”。
四、联想推断法
• 如“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 孙趸诛封”一句中“诛”字的含义,我们就可 以联想到成语“口诛笔伐”中的“诛”是“讨 伐、谴责”的意思,这样就不难推断出题干 所说的“杀掉”是错误的。 • 如“使老弱女子乘城”中“乘”的含义, 联系高中课本第三册中《氓》一文中“乘彼 陒垣,以望复关”一句,这里的“乘”字应理 解为“登上”。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 项是: • 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堪:忍受 • B.拜住袖其疏入谏 袖:藏在袖 里 • 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拜:拜访 • 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少:稍微
• 【解析】 “堪”字联系成语“狼狈不堪”, 可推知为“忍受”义; “袖”字联系成语 “袖手旁观”,可推知为“藏在袖里”之 义;“拜”字联系熟语“封侯拜相”,可 推知为“授职”义,“拜”用在表官职的 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此 处解释错误;“少”字联系成语“少安毋 躁”,可推知为“稍微”义。 • 【答案】C
二、结构分析法
• 1.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2.举类迩而见义远 3.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 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三、语法分析法
• 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句 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 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 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 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语法分析包括: 根据句子结构推断该词的词性或语法成 分;根据语境分析该词可能涉及的文言词 法现象。
文言文用法总结
文言文用法总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其用法有很多特点和规则。
总结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古代文献中的文言文用法:1. 篇章结构:古代文献中文章多采用四六文体,即每句四个字或六个字。
常见的篇章结构有句读、段读、简察等。
2. 辞采手法:古代文献常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设问等,以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3. 句法结构:古代文献中句法结构严谨,常用复句结构,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排列有一定的规律。
4. 文言词汇:古代文献中的词汇较为古雅,多采用单音词和双音词,有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见。
二、文言文的语法特点:1. 语序:文言文的语序比现代汉语更加自由,可以灵活变换主谓宾的位置,以达到修辞和表达的需要。
2. 用字:文言文中使用的字词较为古雅,有些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用,需要根据语境理解其意义。
3. 词法:文言文的词法特点是多音字多义,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中可能有不同的发音和意义。
4. 助词:文言文中的助词使用较少,常用的有“之”、“乎”等,一些偏正结构和动宾结构也用得较少。
三、文言文的修辞手法:1. 典故引用:文言文中经常引用典故和历史事件,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2. 对仗句式:文言文中常使用对仗句式,通过平仄和押韵等手法,使文章既朴实自然又富有韵律感。
3. 数字象征:文言文中经常使用数字来象征事物的多少或次序,具有一定的修辞作用。
4. 修辞格:文言文中常使用修辞格,如比喻、夸张、反问等,以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四、文言文的阅读方法:1. 理解句法结构: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句法结构的理解,弄清主谓宾的关系以及修饰成分的作用。
2. 辨析字义:文言文中的字词有时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有差异,要通过上下文来推断其意义。
3. 熟悉典故:文言文中经常引用典故,熟悉典故和历史事件对于理解文章的意义十分重要。
4. 品味修辞: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很多,要仔细品味其中的味道,捕捉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
《过秦论》文言知识整理
《过秦论》文言知识整理:一、词法(结合具体语句)1、一词多义以、因、爱、延、制、亡、遗、利、度、区区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目的的连词,来)以致天下之士(目的的连词,来)以弱天下之民(目的的连词,来)尝以十倍之地(介词,凭借)然秦以区区之地(介词,凭借)以为桂林、象郡(介词,把)然后以六合为家(介词,把)因——因遗策(沿袭)因利乘便(趁着)于今无会因(机会)爱——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晋陶渊明独爱菊(喜爱)延——秦人开关延敌(迎战)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延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邀请)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帅)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跑的军队)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使…灭亡)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遗失)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赠送)利——金就砺则利(锋利)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快的)因利乘便(便利的形式)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好处)度——度长絜大(衡量)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内立法度(制度)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估计)臵之度外(考虑)区区——然秦以区区之地(小小的)何乃太区区(见识浅薄)感君区区怀(诚恳)★(其他重要词:举、之、属、徒、伦、北、藩篱、黔首、兵、向时、隳)2、词类活用(1)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做状语:像席子一样;想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名词做状语:像云一样;像响声一样;同“影”,像影子一样。
)(3)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名词做状语:在国内、在国外)(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名词做状语:往东、往西、往东、往北)(5)外连衡而斗诸侯(使动,使……相斗)(6)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使……退却)(7)序八州而朝同列(使动,使……朝见)(8)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作动,用破瓮当作;用绳子当作)(9)过秦论(名作动,指责……的过失)(10)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3、通假字(1)孝公既没(通“殁”,死)(2)约从离衡(通“纵”,合纵政策)(通“横”,连横政策)(3)而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4)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5)百有余年矣(通“又”,连接整数和余数的词)4、古今异义因河为池古义:黄河今义:河流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殽山以东,今义:我国的一个省份二、句法(判断句式特点并翻成现代汉语)1、判断句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然而陈涉是用破瓮当作窗用绳子当作户枢的穷困人家的子弟,是耕田的人,是被征发的人。
汉语语法(二)——文言文语法
[今义]泛指河流(2)“股”: [古义]名词,⼤腿。
[今义]①⼤腿。
②事物的⼀部分。
③量词。
2、词义缩⼩如:(1)“狱”: [古义]①名词,监牢。
②名词,官司,案件。
[今义]监牢。
(2)“让”: [古义]①谦让。
②责备[今义]只表谦让3、词义转移如:(1)“窃”: [古义] ①私下,私意。
②“我”的谦词。
[今义]偷窃。
(2)“涕”: [古义]眼泪[今义]⿐涕4、感情⾊彩的变化如:(1)“卑鄙”: [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不含贬义。
[今义]品质恶劣,含贬义。
(2)“风流”: [古义] ①杰出、英俊。
②繁华的景象。
[今义]⽣活浪漫放荡;男⼥关系不正当。
5、双⾳词(1)“中间”: [古义] 中,当中;间,夹杂着。
[今义]当中。
(2)“指⽰”: [古义] 指点给…看。
[今义]为指导⼯作⽽发出的⼝头或书⾯意见。
四、偏义复词(⼀)定义:所谓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同或意反的词素构成的复合词,其中只有⼀个语素表⽰意义,另⼀个语素不表意义,只作陪衬,词的意义落在⼀个词素上。
(⼆)举隅:(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如:①则⼭下皆⽯⽳罅,不知其浅深(《⽯钟⼭记》)——“浅深”是反义词,此处只取“深”的意义②备他盗之出⼊与⾮常也(《鸿门宴》)——“出⼊”是反义词,此处只取“⼊”的意思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如:①今有⼀⼈⼊园圃,窃其桃李(《墨⼦·⾮攻》)——“园圃”是相近词,分别是“种树的、种菜的地⽅”,此处只取“园”之意第⼆节句法⽂⾔特殊句式⼀、判断句1、主语后⽤“者”表⽰停顿,谓语后⽤“也”表判断。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谓语后“者也”连⽤。
例: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谓语后⽤“也”表判断。
例:环滁皆⼭也。
4、⽤“为”表判断。
例:如今⼈⽅为⼑俎,我为鱼⾁。
5、⽤“乃”、“则”、“即”、“⾮”等表⽰判断。
例如:吾翁即汝翁。
此则岳阳楼之⼤观也。
⼈⾮⽣⽽知之者。
6、直接⽤名词充当谓语表⽰判断。
例:刘备,天下枭雄。
文言词法
文言实词第一节词类活用一、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一般活用(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1、在非判断句中,名词如做谓语,即活用为动词。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史记•项羽本纪》)◎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2、名词如用在代词前,活用为动词。
◎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
”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左传•成公二年》)◎张仪,材士也,将西游秦,愿君礼貌之。
(《吕氏春秋•报更》)3、名词后有介词结构、方位词组做补语,而名词前又无谓语时,活用为动词。
◎师还,馆于虞。
遂袭虞,灭之。
(《左传•僖公五年》)◎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吕氏春秋•上农》)4、用连词“而”、“以”连接的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
(《史记•淮阴侯列传》)◎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史记•白起王翦列传》)5、若被副词、时间名词修饰,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臣闻之,为臣必臣,为君必君。
(《国语•周语》)◎善克者不战,善战者不师,善师者不阵。
(《盐铁论•本义》)6、凡名词前加了助动词便活用为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7、不是并列关系、偏正关系的两个名词连用,则其中的一个活用为动词。
◎象曰:“谟盖都君咸我绩,牛羊父母,仓廪父母。
”(《孟子•万章》)[给……牛羊、仓廪]◎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封建论》)(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论贵粟疏》)(三)动词活用为名词1、单独的动词用在及物动词之后充当宾语,通常活用为名词。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论贵粟疏》)◎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文言文翻译_组词法
吾少时好学,尝游于江海之间。
观其阔远,心向往之。
遂乃结庐于江畔,筑室而居。
晨昏定省,动静有常。
遇风雨之夕,独坐于室,援笔赋诗,以寄怀抱。
时或逍遥于山水之间,或结友于江湖之上,乐此不疲。
译文(白话文):我小时候喜欢学习,曾经游历在江海之间。
看到那里的辽阔遥远,心中十分向往。
于是就在江边建造了一所房子,筑室而居。
每天早晨和晚上定时向父母请安,生活作息有规律。
遇到风雨交加的夜晚,我独自坐在室内,拿起笔写诗,以此寄托我的情感。
有时在山水之间自由自在地游玩,有时在江湖上结识朋友,乐在其中而不感到疲倦。
组词法分析:1. 少时好学:少时,小时候;好学,喜爱学习。
2. 尝游于江海之间:尝,曾经;游,游历;江海之间,江和海之间。
3. 观其阔远:观,观察;其,代词,指江海;阔远,辽阔遥远。
4. 遂乃结庐于江畔:遂乃,于是;结庐,建造房子;江畔,江边。
5. 筑室而居:筑室,建造房子;而,连词,表顺承;居,居住。
6. 晨昏定省:晨昏,早晨和晚上;定省,定时向父母请安。
7. 动静有常:动静,活动与安静;有常,有规律。
8. 援笔赋诗:援笔,拿起笔;赋诗,写诗。
9. 以寄怀抱:以,连词,表目的;寄,寄托;怀抱,胸怀。
10. 时或逍遥于山水之间:时或,有时;逍遥,自由自在地游玩;山水之间,山水之间。
11. 或结友于江湖之上:或,有时;结友,结识朋友;江湖之上,江湖上。
12. 乐此不疲:乐,喜爱;此,这;不疲,不感到疲倦。
通过以上组词法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文言文在表达上往往使用简洁的词汇和结构,通过省略现代汉语中的某些成分(如介词、助词等),使得句子更加精炼。
同时,文言文的词汇往往具有多重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在翻译时,需要将这些特点转化为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
文言文组词法翻译
叠词,即以相同的字或词连用,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翻译时,需根据上下文,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
例: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孔子言:“学之又学,习之又习,岂不乐哉?”二、联绵词法联绵词,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成,具有音节和谐、形象生动的特点。
翻译时,应保留其音节和谐之美。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译:燕雀岂知鸿鹄之志,岂能高飞?三、偏正词法偏正词,即由偏义复词和正词组成,偏义复词起修饰作用,正词表核心意义。
翻译时,应明确其核心意义,并传达出修饰之意。
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王师征战北方,定中原之日,家祭时勿忘告慰先父。
四、状中词法状中词,即由状语和中心词组成,状语修饰中心词,使其更加生动形象。
翻译时,应准确传达出状语对中心词的修饰作用。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译:春风吹绿江南之岸,明月何时照耀我归途?五、动宾词法动宾词,即由动词和宾语组成,动词表示动作,宾语表示动作的对象。
翻译时,应准确表达出动作及其对象。
例: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译:青青衣领,令我心情悠然。
形容词,即表示事物性质、状态的词。
翻译时,应准确传达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
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译:大江东流而去,波涛淘尽,千古英雄豪杰。
总之,文言文组词法翻译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 保留原意:确保翻译后的句子与原文意义相符。
2. 传达韵味:尽量保留文言文的韵味和美感。
3. 适应语境:根据上下文,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
4. 适度调整:在保证原意的基础上,对翻译后的句子进行适度调整,使其更加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总之,文言文组词法翻译是一项既具挑战性又具趣味性的工作。
通过深入了解文言文组词法,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古汉语之美,还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文言实词积累方法
文言实词积累方法
1、记忆解词法
识记是理解的基础,教材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词义一定要牢记。
如: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邹忌讽齐王纳谏》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跑《口技》
只有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
2、组词解词法
古代汉语大多是单音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基本上都演变变成了双音词,有的词语只是在文言词语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字便是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如: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赐福《曹刿论战》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轻视《唐雎不辱使命》
3、成语解词法
现代汉语中的很多成语都是从古代汉语中词直接继承下来或由某个故事概括而成的,成语个别字词的解法就是古代汉语的解法。
如:陶后鲜有闻少《爱莲说》
与现代成语“鲜为人知”的“鲜”意思相同。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口技》
与现代成语“莫名其妙”的“名”意思相同。
所以,如果碰到不懂的字词,不妨联想一些包含此词的成语,问题有时便能迎刃而解。
4、活用解词法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灵活运用,就叫作词类活用。
如: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那样;像蛇那样。
《小石潭记》
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
根据词类活用这一特殊用法,在碰到活用现象的词语时,必须解释它活用后的意义。
总之,文言实词的理解,除了上面的方法以外,还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
文言文常见词法句法
连词 连接词、词 表并列:与、及、而、且 组或句子 表层进:而、况 表选择:如、抑、其、或 表承接:而、以、乃、则、遂 表转折:而、然、但、则、乃、顾、虽 表因果:以、为 表假设:若、苟、向使、假令 表修饰:而、以
助词 结构助词 之、者、所、然
语气助词 也、矣、焉、耳、乎、与(欤)、邪(耶)、哉、夫、惟、盖
叹词
嗟乎、呜呼、唉
兼词 一个字兼有 常用有:诸、焉、盍、叵
两个字的读
音或意义
句子的成分:
[时地间点状状语语](定)主[状]谓<补>(定)宾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 或 “什么事物”
谓语: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宾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
“谁”或“什么”的问题 定语:名词前面的 状语: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 补语: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 独立成分:称谓、感叹等
疑问代词 谁、孰、何、胡、奚、曷、安、恶、焉 指示代词 是、此、斯、兹、之、然、彼、夫、其、或、某、他、莫、无等
副词: 程度副词 修饰 动词、 范围副词 形容 词 或 时间副词 其他 副词, 作句 子的 状语 或补 语
语气副词
频率副词
谦敬副词
少、稍、略、愈、益、弥、尤、更、最、极、甚、殊、太、至、良、大、 绝、特、颇等 悉、皆、尽、咸、俱、举、毕、凡、胜、惟、特、徒、独、直、第、但、 止、则、仅、共、同、并、相等 表示“已经、曾经”:既、已、曾、尝 表示“以前、当初”:向、初、曩、始、昔 表示“常常、经常”:尝、素、雅、恒 表示“正在、恰逢”:方、正、适、会 表示“一会儿、片刻”:俄、旋、寻、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 表示“立刻、突然”:急、遽、猝、立、即 表示“将要、接近”:将、且、行将 表示“终于、终了”:终、卒、竟 表肯定:必、诚、信、固、果 表否定: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 表推测:殆、盖、庶、或、其、得无、无乃、庶几 表反接:岂、宁、庸、其 表多次:屡、数、辄、每、频、累 表再、第二次:复、更、再常见词法、句法
完整word版《病梅馆记》文言知识整理.docx
《病梅馆记》文言知识整理一、词法1、古今异义① 遏其生气。
【生气,古:生长之势;今:不开心】②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智力,古:智慧,力量;今:智慧】2、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绳,约束】②而江浙之梅皆病【病,变成病态】(2)形容词作动词①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穷,用尽】(3)形容作名①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密、正【直,挺直的枝干;密,密集的枝干;正,正直的枝条】② 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明告鬻梅者【,衷】(4)使用法① 以夭梅病梅以求也【夭,使⋯⋯早死;病,使⋯⋯呈病】② 必复之全之【复,使⋯⋯恢复;全,使⋯⋯健全】*(5)用法①既泣之三日【泣,⋯⋯哭泣】3、一多明未可明大号以天下之梅也(公开)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明告鬻梅者(明白地)病病梅(病的)以夭梅病梅(使⋯⋯呈病)而江浙之梅皆病(成病)之江宁之蟠(助,的)梅之欹之疏之曲(助,的,一主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文人画士之之烈至此哉(助,的;助,主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既泣之三日(代,代梅)以梅以曲美(介,把⋯⋯当作)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明告鬻梅者:( 介,把⋯⋯ )未可明大号以天下之梅也(,来)又非蠢蠢求之民能以其智力也:(介,凭借)以求重价(,来)以夭梅病梅以求也(作)又非蠢蠢求之民能以其智力也(到)二、句法1、省略句①(予)既泣之三日,乃誓之。
2、固定句式① 以⋯⋯翻成“把⋯⋯当作”例:梅以曲美,直无姿梅以曲美,直无姿;以欹美,正无景;以疏美,密无。
3被句甘受三、文言句翻1、梅以曲美,直无姿梅以曲美,直无姿;以欹美,正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译:梅以枝干弯曲为美,笔直了就没有风姿;以枝干横斜为美,端正了就没有景致;以枝干疏朗为美,稠密了就没有姿态。
2、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译:文人画士所造成的祸害酷烈到了这个地步啊!3、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文言实词释义九法
文言实词释义九法文言实词释义九法解答文言文试题的关键在于牢固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分析判断的综合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注重实词.虚词学习,逐个落实词义.用法,进而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下面介绍几种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1. 从字形推词义.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形声字分声符和意符两部分,其中的意符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例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2. 从通假字推字义.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理顺文句的一种障碍,但我们只要根据通假字规律,就可以推出本字的含义来.如〝兵不顿而利可全〞,把〝顿〞理解为〝劳顿〞,就成了〝武器不劳顿就可以取得完全的胜利〞,意思显然不通,这时〝顿〞的意思就成了理解全句的关键了.这时,如果我们根据同音形似通假的规律,联想到表示〝不锋利〞意思的〝钝〞字,就可以将全句译为〝(未经战斗)武器还很锋利而胜利可以完全取得了〞,句意就通畅明白了.3. 根据词语结构推词义.汉语的构词规律是有法可循的,循其构词法就可以推断词义了.例如〝民殷富而不知存恤〞中〝存恤〞,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词组.我们只要知道〝恤〞有〝怜悯〞之意,那么,〝存〞与之同义并列,就具有与〝恤〞有联系的〝安抚〞之意了.又如〝存亡之理〞中的〝存亡〞是反义并列,〝存〞就有〝生存〞的意思.4. 按互文推词义.互文这种组合格式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现象.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这里的〝殚〞和〝竭〞是互文.如果知道〝竭〞的意思是〝尽〞,就可以推知〝殚〞的意思也是尽了.5. 凭对文推词义.在句中,如果表达的意思互为相反,其所用词语的一方对另一方就构成了反义.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们知道〝终日〞与〝须臾〞.是反义对文,这样就可以由〝终日〞是〝整天.时间长〞的意思推知〝须臾〞的意思是〝时间短〞了.6. 凭上下文推词义.这种方法就是结合上下文的语意来推断出要解释的词语的含义.如缪贤对赵王称赞蔺相如时说〝臣窃以为其人勇士〞中的〝勇士〞,如果解释为〝勇敢〞或〝勇气〞显然不妥,但如果联系到后面词语〝有智谋〞和他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的表现来推敲,就可以推知〝勇士〞在句中是指〝有胆识的人〞.7. 随文引申推词义.词有本义和引申义.如果我们按词的本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从词的引申义去考虑.如〝朝服衣冠,窥镜〞中的〝窥〞的本义是从小孔或隙缝向里看,按这一本义显然解释不通,我们可以顺其本义联想而推断出是〝照〞的意思.8. 填补省略成分推词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成分被省略,这无疑增加了理解句意的难度.例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字意义难以落实,若在〝奔〞字后面补上一个〝马〞字,则〝奔〞字意义就可落实为〝奔跑的马〞,这样整个句子就文通字顺了.9. 用析句法推词义.在文言文翻译和理解中,可以利用对句法的分析来确定词类,再据词类去推求词义.这种方法,对解释跨几个类别的多义词.活用词.通假字.虚词的作用较大.例如:〝信〞字在〝烟涛微茫信难求〞一句中,从结构上看是在状语〝难〞和谓语〝求〞的前边,可以推断其词性为副词,这样就可以解释为〝确实〞的意思了.上面谈的几种释义方法,在解题中可以根据题干和题肢的具体要求采用某一种,也可以综合运用,从不同的几个侧面加以反复推断,以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文言词法特点(下)
文言词法特点(下)
朱子殷
【期刊名称】《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1980(000)004
【摘要】<正> (一)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些词具备了动词的语法功能.先看名词用作动词的例子:①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答司马谏议书》)——两个名词迭用,其中一个用作动词.句中前一个“事”用作动词,“做”的意思.②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名词,后面用代词“之”做宾语,这个“蹄”就用作动词,“踢”的意思.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总页数】3页(P45-47)
【作者】朱子殷
【作者单位】平湖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
【相关文献】
1.在翻译视角下浅析俄汉公文事务语体的词法、句法特点 [J], 王佳诺
2.文言词法的特点 [J], 朱子殷
3.浅谈文言课文中的“互训见义”——文言文释词法之一 [J], 陈崇凯
4.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编排特点下的教学策略 [J], 踪红
5.把握文言文特点,实施梯度教学
——统编教材文言文梯度教学的实施策略 [J], 苏梅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阐述文言文的语法和词法特点
阐述文言文的语法和词法特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形式,它具有独特且深厚的语法和词法特点。
通过阐述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古老而优雅的文字。
首先,文言文的语法结构较为复杂,主要表现在语序灵活、句式繁多和多义性。
在语序方面,文言文的基本语序是主谓宾,但它允许在不改变意义的前提下进行语序的变换。
这种灵活的语序使得作者在表达时可以借助词语的位置和词序的变化来突出某一信息。
此外,文言文中也常出现倒装语序,尤其是在句首出现,以起到强调的作用。
句式方面,文言文有文辞华丽、修辞繁复的特点,所使用的句式种类丰富多样。
例如,“假设法”、“设问法”、“排比法”等修辞手法常常被运用。
这些句式的使用丰富了句子的表达方式,使得文言文的语言更加优美、雄辩。
多义性是文言文的又一特点。
文言文中许多词汇具有多重含义,需要通过上下文和语境来确定其具体意义。
这种歧义性要求读者对文言文的语言背景和上下文进行深入理解和推敲,增加了对文本的解读难度,但也为文言文赋予了更多的诗意和含义。
其次,文言文的词汇特点主要表现在词汇精准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言文中的词汇往往更加准确精练,用词稳重而富有力量感。
这是因为古代的作者在表达时追求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注重选用准确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而这种准确的词汇选择也给予了文言文更加沉稳庄重的书写风格。
另外,文言文的词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深相连。
许多词汇既有字面意义,又有象征意义,需要读者对文本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有所了解。
这种文化内涵丰富了文言文的意境,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然而,尽管文言文具有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特点,但随着现代汉语的演变,人们对文言文的理解与应用逐渐减少。
现如今,文言文主要在学术领域和文化传承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研究文言文时需要更多地理解其语法特点和词汇内涵,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总而言之,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特点是其独有的魅力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实词第一节词类活用一、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一般活用(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1、在非判断句中,名词如做谓语,即活用为动词。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史记•项羽本纪》)◎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2、名词如用在代词前,活用为动词。
◎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
”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左传•成公二年》)◎张仪,材士也,将西游秦,愿君礼貌之。
(《吕氏春秋•报更》)3、名词后有介词结构、方位词组做补语,而名词前又无谓语时,活用为动词。
◎师还,馆于虞。
遂袭虞,灭之。
(《左传•僖公五年》)◎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吕氏春秋•上农》)4、用连词“而”、“以”连接的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
(《史记•淮阴侯列传》)◎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史记•白起王翦列传》)5、若被副词、时间名词修饰,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臣闻之,为臣必臣,为君必君。
(《国语•周语》)◎善克者不战,善战者不师,善师者不阵。
(《盐铁论•本义》)6、凡名词前加了助动词便活用为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7、不是并列关系、偏正关系的两个名词连用,则其中的一个活用为动词。
◎象曰:“谟盖都君咸我绩,牛羊父母,仓廪父母。
”(《孟子•万章》)[给……牛羊、仓廪]◎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封建论》)(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论贵粟疏》)(三)动词活用为名词1、单独的动词用在及物动词之后充当宾语,通常活用为名词。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论贵粟疏》)◎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过秦论》)2、动词用在做定语的他称代词“其”之后,或相当于“的”字的结构助词“之”之后,也活用为名词。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论贵粟疏》)◎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碚。
(《捕蛇者说》)(四)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煖不足于体与?(《孟子•梁惠王上》)◎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史记•陈涉世家》)二、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一)名词的使动用法◎乘势,则哀公臣仲尼。
(《韩非子•五蠹》)◎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史记•晋世家》)◎我疆我理,南东其亩。
(《诗经•雅•信南山》)◎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荀子•天论》)(二)动词的使动用法◎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左传•宣公二年》)◎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孟子•梁惠王上》)(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以令吏完客馆,高其閈閎,厚其墙垣。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蘧伯玉使人于孔子。
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论语•宪问》)三、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一)名词的意动用法◎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述而》)◎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滕王阁序》)(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张旄曰:“韩强秦乎?强魏乎?”王曰:“强秦。
”(《战国策•魏策》)◎“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孟子•梁惠王下》)]四、名词作状语(一)普通名词做状语1、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孙子•谋攻》2、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舜勤民事而野死。
(《国语•鲁语》)◎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蜡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韩非子•五蠹》)3、表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
◎陛下父事天,母事地,子养黎民。
(《汉书·鲍宣传》)◎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
(《孟子•万章下》)4、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或方式。
◎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汉书·霍光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5、表示动作行为依据的形势或道理。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同上)(二)方位名词做状语1、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
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史记•淮阴侯列传》◎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2.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史记•陈涉世家》)◎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荀子•劝学》)(三)“岁、月、日、时”等时间名词做状语1、放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前做状语,具有“每年”、“每月”、“每日”的意思。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养生主》)◎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孟子·滕文公下》)2、“日”用在表示发展变化的动词或性状形容词前做状语,相当于“一天一天地”、“一天天地”、“一天比一天地”。
◎道明则国日强,道幽则国日削。
(《商君书·错法》)◎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史记·屈原列传》)3、“日”放在句首主语之前,用来追溯往事,也做状语,相当于“往日”、“从前”、“当初”。
◎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
(《左传•昭公二十年》)◎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
(《国语•晋语》)五、动词作状语1、动词直接在谓语前做状语。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2、动词在谓语前做状语,两者之间用连词“而”或“以”连接。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先生伏踬就地,匍匐以进,跽而言曰:“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
”(《中山狼传》)第二节数量词一、古汉语数量词的特点(一)量词不发达先秦的物量词主要是随着度量衡制度的建立而出现的。
表度量衡的词,如“尺、丈、寻、常、仞”;“升、斗、斛、钟”;“两、镒、斤、钧”等。
表示天然单位的物量词只有“匹”、“乘”(一车四马)、张、个、两等极少数几个。
汉以后物量词有所发展。
如“枚、头、株、只、颗、枝、条、片、朵、粒”等。
这些物量词一般是由普通名词演变而来。
◎成都有桑八百株。
(《三国志•诸葛亮传》)◎东方朔得风声木十枝以献。
(《洞其记》)动量词则在魏晋时代才开始出现,到唐代才逐渐多起来,在古汉语书面语中动量词一直不发达。
(二)语序差异1、表动量的数词古汉语中,表动量的数词,其位置是直接放在动词前,充当状语。
◎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
(《左传•桓公二年》)◎子三困我于朝,吾惧,不敢不见。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2、表示物量的数词,其位置有两种情况。
其一,数词(有时还带了量词)放在名词后面。
◎遣大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
(《战国策•齐策》)其二,也有的数词其位置在名词前面,与现代汉语相同。
◎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左传•宣公二年》)(三)表数法上的差异1、基数表示法其一,个位数前常加“又”或“有”字。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韩非子•解老》)其二,零本义为雨落,原无“没有”之类的词义,因此缺位处,不用“零”补位。
◎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寒食。
(《荆楚岁时记》)2、分数表示法其一,分母、分子之间加“分”或“之”。
◎黄钟长八寸十分一,宫。
大吕长七寸五分三。
太簇长七寸十分二……(《史记•律书》)其二,分母、分子连写,分母常为“十、百”等。
“十”通常又做“什”。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
”(《孟子•滕文公下》)其三,在分子前插入名词。
◎岁行三十度十六分度之七,率日行十二分度之一。
(《史记•天官书》)其四,只用分母,不用分子,实际表示分子是“一” ;或只用分子,而不用分母,实际却表示分母是“十”。
◎贪贾三之,廉贾五之。
(《史记•货殖列传》)◎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论语•颜渊》)3、倍数表示法其一,用专字表倍数。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
(《孟子•滕文公上》)其二,两数连用表示倍数,前面一数表示倍数,后面一数表示基数。
◎夫诸侯上象四七,垂耀在天。
(《后汉书•陈蕃传》)4、以定数表示虚数。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论语•宪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5、概数其一,相邻两数连用,表示其数大约在二者之间。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史记•陈涉世家》)◎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
(《孟子•公孙丑上》)其二,十以上的整数后加“余”,表示略多于此数。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其三,数词后加“所”、“许”等助词,相当于“左右”。
◎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
(《史记•滑稽列传》)其四,数词前加“且、将、几”等副词,表示“将近”。
◎钦子及昆弟支属至二千石者且十人。
(《汉书•杜钦传》)◎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
(《孟子•滕文公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战国策•魏策》)◎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孟子•梁惠王上》)◎六王毕,四海一。
(《阿房宫赋》)二、数词的其他用法(二)数词用为副词◎予壹不知夫丧之踊也。
(《礼记•檀弓》)◎蔡、许之君,一失其位,不得列于诸侯。
(《左传•成公三年》)◎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
(《诗经•邶风•北门》)◎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史记•商君列传》)“一何”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做状语,增强某种感叹语气,相当于“多么”。
◎拔剑割肉,壹何壮也。
(《汉书•东方朔传》)◎罗敷前置词,使君一何愚。
(《陌上桑》)◎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