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种手段攻克文言解词

合集下载

破解:文言实词猜解之法

破解:文言实词猜解之法

【导语】《考试说明》中“文言文阅读”要求的第一项即“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文实词的考查是高考必考题。

在此介绍猜解词义之法,掌握之,便可迅疾突破实词把握的难点。

破解:文言实词猜解之法方法一:结构猜解利用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推断词义。

文句结构整齐,而处于同一位置上的词应该是用法(词性)一致,词义是相近或者相反的。

如:翻译下句: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相关语段】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方法}“恶人者”是何意?这是难点。

从语段可知,它与“爱人者”对应,“利人者”与“害人者”对应。

而爱人者是“喜爱他人者”,于是,恶人者应是“憎恶他人者”,而不是“危害他人者”。

于是,这句话应翻译为: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

高考链接:高考连接1:画线句子如何翻译?【相关语段】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

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

{方法}此画线句子中,最难翻译的是“督”字。

我们从前面句子“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可见“督”与对动词“节”(节约)对应,“督”应为动词“督责”之意。

由此可见画线橘子翻译为:耕种者不被督责而尽力耕种;消费者不据收入确定支出。

方法二:语境推断同一实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释义,于是,需是结合上下文的语意来推断猜解实词含义。

如翻译划线句子子张问政。

子日:“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论语〃颜渊){方法}“居之”“行之”是“住”“行”吗?我们看前文:子张问如何处理政务。

由此可知,居之为“居于官位”,行之为“执行君令”。

于是,这句话的翻译则是:居于官位要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高考连接2:2010年浙江题: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

十种方法推断文言文词义

十种方法推断文言文词义

1.温故知新法“温故知新法”又可称为“迁移法”,就是要善于举一反三,灵活地迁移、运用课内外学过的相关知识。

2.以今推古法同其他事物一样,语言也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现代汉语脱胎于古代汉语,因此不少词语中还保留有古汉语的义项。

据此,可以快捷地解释一些词语。

3.因形训义法也就是根据字形结构特点,运用“六书”知识猜读。

所谓“六书”指的是六种造字和用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和“转注”“假借”。

这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有详细的解说。

我们在初中阶段也多少有些了解。

据此,我们可以初步诠释一些实词。

比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辔”字,从“糹”,从“车”,从“口”,是个会意字,可见跟套马车的物件有关。

上文说买了“骏马”“鞍鞯”,下文又说买了“长鞭”,这马车还缺什么呢?就只有“马嚼子”和“缰绳”了。

那么,“辔”字该是“缰绳”了,因为该字中有两个“糹”字符。

查课文解释,果然:“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辔”,缰绳。

4.同义互训法“互训”,是指两处或几处的文字相互注释。

“同义互训”就是根据联合结构(同义联合)用词特点,以此推彼,以彼推此,互相参照着进行解释。

5.反义互训法“反义互训”就是根据反义对举的行文特点,猜断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例如,“布席之初,呕者百千,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新艳相角,雅俗既陈,妍媸自别。

”(袁宏道《虎丘记》)首先观察上下文,可知“雅俗”句与“妍媸”句有对仗关系,其结构特点应该是一致的。

其次,我们发现,“雅”与“俗”是对反义词,据此判定“妍”与“媸”也是反义关系。

那么,“媸”字到底该作何解呢?既然“妍”字有“美”的意思,那“媸”字就是“丑”的意思了,文中大概是指有的歌声不那么优美动听。

查工具书明确:妍媸,美和丑。

6.对偶互训法对偶句有其固定的特点,就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间。

对偶根据结构不同,可分为正对、反对和流水对三种。

十种方法推断文言文词义

十种方法推断文言文词义

1.温故知新法“温故知新法”又可称为“迁移法”,就是要善于举一反三,灵活地迁移、运用课内外学过的相关知识。

2.以今推古法同其他事物一样,语言也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现代汉语脱胎于古代汉语,因此不少词语中还保留有古汉语的义项。

据此,可以快捷地解释一些词语。

3.因形训义法也就是根据字形结构特点,运用“六书”知识猜读。

所谓“六书”指的是六种造字和用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和“转注”“假借”。

这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有详细的解说。

我们在初中阶段也多少有些了解。

据此,我们可以初步诠释一些实词。

比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辔”字,从“糹”,从“车”,从“口”,是个会意字,可见跟套马车的物件有关。

上文说买了“骏马”“鞍鞯”,下文又说买了“长鞭”,这马车还缺什么呢?就只有“马嚼子”和“缰绳”了。

那么,“辔”字该是“缰绳”了,因为该字中有两个“糹”字符。

查课文解释,果然:“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辔”,缰绳。

4.同义互训法“互训”,是指两处或几处的文字相互注释。

“同义互训”就是根据联合结构(同义联合)用词特点,以此推彼,以彼推此,互相参照着进行解释。

5.反义互训法“反义互训”就是根据反义对举的行文特点,猜断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例如,“布席之初,呕者百千,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新艳相角,雅俗既陈,妍媸自别。

”(袁宏道《虎丘记》)首先观察上下文,可知“雅俗”句与“妍媸”句有对仗关系,其结构特点应该是一致的。

其次,我们发现,“雅”与“俗”是对反义词,据此判定“妍”与“媸”也是反义关系。

那么,“媸”字到底该作何解呢?既然“妍”字有“美”的意思,那“媸”字就是“丑”的意思了,文中大概是指有的歌声不那么优美动听。

查工具书明确:妍媸,美和丑。

6.对偶互训法对偶句有其固定的特点,就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间。

对偶根据结构不同,可分为正对、反对和流水对三种。

文言文|文言文猜词有技巧,8种方法帮你搞定它

文言文|文言文猜词有技巧,8种方法帮你搞定它

文言文|文言文猜词有技巧,8种方法帮你搞定它文言文阅读是很多考生的失分项目,而文言文字词的理解不当是导致失分的最大原因。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如何文言文如何猜读。

文言文猜度并非胡乱瞎蒙,而是“用已知求未知”的一种科学解读,它有据可依,有法可循,只要熟练掌握,便能在平时阅读或考场上游刃有余,应对自如。

一、猜度虚词文言虚词大多“身兼数职”、灵活多变,因此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加强朗读、背诵,培养文言文语感的同时,探寻规律,掌握一定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的推断技巧。

以下八法,谨供参考。

1、语法分析法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而,据此也可推断出虚词的用法。

【例如】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③“夫晋,何厌之有”④“均之二策”我们可根据语法知识鉴别它的用法,从而找到突破口。

①中“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中“久”是时间副词,充当句首状语,因此紧随其后的“之”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

③中“晋”是主语,“有”是谓语动词,可知本句是宾语前置句,“之”起提宾作用。

④中“均”是动词,作“权衡”解,“二策”是名词,由此断定“之”与“二策”一起为“均”的宾语,作代词“这样”解。

可见,抽主干、析结构、判功能,不失为简便的虚词推断方法。

2、成语联想法成语是用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绝大多数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

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例如】“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可用“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等成语来推断,这里的“因”是介词“依照、根据”之意。

3、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如能牢记课文中出现过的这些有代表性的词,便有助于快速解题。

文言句式有两大类: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文言疑难词破解方法-高三语文复习冲刺素材

文言疑难词破解方法-高三语文复习冲刺素材

文言疑难词,破解有妙招曾经流传中国学生学习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其中,文言文名列第一,足见其难度之大。

的确,由于时代特点、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今人读古语难免望文兴叹。

面对一个陌生的文言文语段,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生僻的疑难字词。

这些字词就像一道道“路障”,给学生正确理解文意、厘清文本要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带来极大的阻碍,最终直接影响解题。

在文言文阅读中,学生只要平时多积累、多总结、多实践,找到语法规律,掌握破解技巧,就能够像庖丁解牛那样,顺乎规律,使一切疑难迎刃而解。

下面总结几条“破解”文言疑难词的方法。

1.多义优选法独立地看,绝大多数文言字词都有若干个不同的含义;而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单个字词的含义却是确定的。

在作答文言文阅读题遇到多义词时,不能轻率行事,造成误译,而应从多个义项中选取切合语境的最佳含义,准确翻译,把握文意。

文言文中的“多义现象”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①一词多义。

如2021年全国甲卷文言文阅读“坚守以老其师”中的“老”字有诸多含义,而在此句中只作“疲敝”解释,句意为“坚守城池来使他们的军队疲敝”。

②古今异义。

2021年全国甲卷文言文阅读“有故事,宜许之”中,“故事”的古义是指“旧例”,该句译为“有此旧例,应该答应他们”;2021年新高考Ⅱ卷文言文阅读“边境之间,稍得休息”中的“休息”,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中“暂时停止工作、学习或活动”的意思,而译作“休养生息”,该句译作“两国边境之间,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

③词类活用。

2021年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中“古刑人”意为“古代处决犯人”,“刑”名词活用为动词。

2021年新高考Ⅱ卷文言文阅读中“纠合骁健”意为“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骁健”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抚纳新附”译作“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附”动词活用为名词;“中流,击楫而誓曰”译为“在江中,敲打着船桨发誓说”,“中流”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

六法轻松推断文言实词含义

六法轻松推断文言实词含义

六法轻松推断文言实词含义在2015年高考来临之前可认真复习,要注意根据已知的上下文的意思去推知个别的未知的难懂的字词的意思。

根据语境和语言规律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的方法有:1.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通五经,贯六艺。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

比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变姓名,诡踪迹。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2.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臣从其计,大王赤赦臣。

(言听计从)3.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

“造”的义为“辶”,联系后面的“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其是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4.声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的意义。

“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5.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步”的意义。

“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的“忧劳”与“逸豫”构成对举,与“忧劳”义相反的“逸豫”就是安逸享乐之意了。

同理可以推出“梅以欹为美,正则为景”句中“欹”的词义为“不正”或“倾斜”;“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中的“殚”义可由熟悉词“竭”的意义推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中的“弥”可由“愈”义推知。

文言实词意难解巧用方法可推断

文言实词意难解巧用方法可推断

文言实词意难解巧用方法可推断一.利用相邻实词推断词义他人有心,余忖度之。

二.利用文言特殊现象推断词义1、固定用法“所+实词”结构为例,这是一个名词性结构,结构中的实词无论其本来是名词或其他词性的词语,进入这一结构便临时具备了动词必,往往要作动词来对译。

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接触、沾染2、四字成语怨天尤人(埋怨、责备)文过饰非(掩饰)三.利用句法常识推断词义可先观察实词在句中的位置。

接着根据其位置确定其词性。

一般而言,在主语、宾语位置上的是名词,在谓语位置上的是动词。

受副词、数词修饰的是动词,受形容词修饰的是名词。

四.利用上下文语境推断词义五.利用对文结构推断词义古汉语行文有一种规则,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一般而言,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这种规则叫做对文。

如《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学好文言文,我们可以走近古典世界的精彩;积累了大量的实词,我们占领了学好文言文的制高点,掌握了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为学好文言文将提供极大的帮助,今天,我们一起探究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学习目标:1、通过练习,探究文言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建立知识坐标树。

2、能够利用方法探究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一、完成练习,探究方法,建立知识坐标树解释下列七组词语的意思(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近几年试卷中时有涉及,高考已考过“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如: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用事:凭感情做事题目解为“凭感情做事”,也是不明文化常识之故,古文中“用事”专指“掌权”,中学教材中学过的《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新用事”即是一例。

(2)联想迁移法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

文言文解词翻译方法

文言文解词翻译方法

夫文言文者,古人之言也。

其言简而意赅,辞藻华美,韵味悠长。

然今之人,鲜有能通其意者。

故解词翻译,乃学文言文之关键。

兹将文言文解词翻译之法,略述如下:一、字面解释法字面解释法,即根据字面意思来解释词语。

此法适用于一些常见的、基本的意思明确的实词。

如“日”字,本义为太阳,引申为时间、日子等。

在文言文中,“日”字多指时间,如“日暮途穷”,即指太阳落山,天色已晚。

二、语境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即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语境来解释。

文言文中的词语,往往因语境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

如“色”,在“面色如土”中,指脸色;在“色香味俱佳”中,指颜色。

因此,解词时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具体含义。

三、音韵分析法音韵分析法,即根据词语的音韵特点来解释。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因音韵相近而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意义。

如“马”与“吗”,“衣”与“夷”等。

通过音韵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

四、词性分析法词性分析法,即根据词语的词性来解释。

文言文中的词语,其词性往往与今文不同。

如“行”,在文言文中多为动词,如“行路”,“行礼”;而在今文中,多为名词,如“行列”,“行踪”。

因此,解词时需注意词性的变化。

五、修辞分析法修辞分析法,即根据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来解释。

文言文中,作者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通过分析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理解词语的含义。

六、成语典故法成语典故法,即根据成语中的典故来解释。

文言文中,许多成语都来源于古代的故事或传说。

如“杯弓蛇影”,“画蛇添足”等。

了解成语的典故,有助于我们理解词语的含义。

七、类推法类推法,即根据同类词语的含义来解释。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意思相近,可以通过类比来推断其含义。

如“青”与“碧”,“绿”与“翠”等。

通过类推,可以扩大我们的词汇量,提高解词能力。

八、归纳总结法归纳总结法,即对文言文中常见的词语进行归纳总结。

通过对常见词语的整理,我们可以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提高解词的准确性。

推断文言实词六法

推断文言实词六法

推断文言实词六法正确把握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不仅是我们解读文言文内涵的关键,而且是每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一。

对于这方面的复习,除了平时注意积累,加强对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偏义复词的识记之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推断实词的解题技法。

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1.代入语境检验法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将所给的义项放在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通常会有不同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

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

【技法小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

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陈友谅屡胁之,不应。

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

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长:执掌B. 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结:聚合C. 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延:招聘D. 乃留愈幕府赞.军事赞:辅佐C [解析] 本题可采用“代入语境检验法”。

A项,代入选项解释的意思是“执掌龙溪书院”,符合文意,正确;B项,代入选项解释的意思是“熊鼎聚合乡兵自守”,符合文意,正确;C项,代入选项解释的意思是“邓愈镇抚江西,多次招聘他来相见”,再结合下文的“奇其才,荐之”,不符合文意,应为“邀请”的意思;D项,代入选项解释的意思是“于是把他留在邓愈的将军府中,辅佐军事”,符合文意,正确。

2. 联想课本迁移法尽管高考题目对考生来说是陌生的,但所考查的知识点均源于课内,考生应善于把考题与教材联系起来,找到命题的“本真源头”,从而提高答题效率。

有的文言实词的意义与课文中的意义完全相同,有的甚至连其所在句子的句式都相同。

【技法小练】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元褒,字孝整,便弓马,少有成人之量。

年十岁而孤,为诸兄所鞠养。

性友悌.,善事诸兄。

文言实词六种推敲词义方法

文言实词六种推敲词义方法
不符。"过"也同理,也可译为"拜访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 形旁来忖度实词的含义。 如2006年天津卷考查“有牧人御众之才”中“牧”的含义。 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 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 来,就是 “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 是“统治,治理”之意了。所以该项的解释是正确的。 又如2004年全国高考试题甲卷要求解释“郡不产谷实,而海 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这其中涉及 对一个“籴”字的考查,而这个字对于大多数的考生而言都 比较陌生。如 果观察这个字的字形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 由“入”字和“米”字组成的会意字,故其本意应为“买进 粮食”,与“粜”相对。
析 :
其六,借教材推敲词义。最根本的方法,当 是联系教材中的文言现象,当然,这需要考生 对教材的熟练。
例析:颜回索米,得而爨之. 人言陛下欲幸南山.
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
方法归纳:
一、形声字法 二、同位语法 三、组词法 四、迁移法 五、语境法
形声字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 形旁具有表意功用。因此,我们可以根 据形声字的形旁去推断实词的含义。
迁移法
除南清河太守。 除臣冼马(李密:《陈情表》) 授予官职。 善才绳之。绳之以法
约束、制裁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 联系课文相应迁移。 如:94年高考"扬州辟从事吏"同课文的"连辟公府不就" 中的"辟";97年高考"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同 课文的"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上海卷中"不肖人也, 不足爱也"同课文"向使六国各爱其地"中的"爱";"既有 令名,复求寿考"同课文的"便言多令才"。2001年仿真 卷第五篇25题B项中"伐其功"跟课文《屈原列传》中"平 伐其功"中的"伐"均是"夸耀"之义。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制胜方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制胜方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易错题诊断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

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

“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

“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

“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

“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可记住口诀: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1.(2007年湖北卷)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

……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

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

……高祖讳重光,字廷宣。

……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

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

公深入其阻。

冲风瘴疠,勤事以死。

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

壬戌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

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

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

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

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

遇事慷慨,不避艰险。

及卒,无一语及家事。

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解析】(1)扶:古代的长度单位,四寸为扶。

“枝叶扶疏”是说枝叶相距很近,意译为“枝叶繁茂”。

“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既承前省主语(善人公),又是介宾短语(“于其下”)后置。

翻译时既要“补”——补出主语,又要“调”——把“于其下”放到谓语“作”前。

小学语文解词的方法有哪些

小学语文解词的方法有哪些

小学语文解词的方法有哪些1小学语文解词的方法1、扩充解释法扩充解释法就是将需要解释的词进行适当扩充而对词语进行解释的方法。

其中组词法是常用方法,如:欢乐--欢喜、快乐宽阔--宽敞、辽阔幽香--清幽的香味电灯--用电发光的灯诚实守信--为人诚实、遵守信用2、近义解释法近义解释法是用需解释词语的近义或同义的词或词组短语等进行词语解释的方法。

如:增添--增加关怀--关心美丽--漂亮3、反义解释法反义解释法是用需解释词的反义词或相反意思的词组短语等前面加否定副词进行词语解释的方法。

如:紧张--不镇定懦弱--不勇敢缓慢--不快速4、归类解释法根据词义有概括性和模糊性的性质,对一些比较简单但又不好解释的词语可以采用把需解释的词语进行归类的方法进行解释。

如:苹果-- 一种水果机枪-- 一种现代兵器玫瑰-- 一种花朵火车-- 一种交通工具5、比喻解释法比喻解释法是将需要解释的词与一些常见的、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用比喻句式进行词语解释的方法。

如:红色--像鲜血一样的颜色绿色--像树叶一样的颜色6、功能解释法功能解释法就是用需解释词的使用功能进行词语解释的方法。

其中“形容__是一种常见形式,如:马虎--形容做事不认真。

人山人海--形容人非常多震耳欲聋--形容声音非常的大7、下定义法用简练的语言对词语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特征作确切的叙说、解释。

它适用于解释某些有关科学概念的词语和一般性名词。

如:学者--在学说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沁园春--词牌名。

8、描写说明法描写事物、概念的性状;说明词语的引伸义、比喻义。

如:莽莽--①形容草木茂盛。

②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忸怩--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9、比喻揭示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通过打比方来揭示很难用确切语言释义的抽象概念。

如:血洗--像用血洗了一样,形容残酷的屠杀人民。

10、同义词解释法用同义词解释,必要时作适当限制、补充。

如:休憩--休息。

竣工--(建筑物)完工。

11、反义词解释法用反义词加“不”解释。

《高考复习:巧解文言实词七种方法最新》

《高考复习:巧解文言实词七种方法最新》

《高考复习:巧解文言实词七种方法最新》学习要讲究方法,不能一味地靠死记硬背,那样的学习只是短暂的记忆,并不能长久地烂熟于心。

下面是整理的高考复习:巧解文言实词七种方法最新,一起来看看吧。

方法一: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正误。

(2021高考江苏卷)呜乎!其志亦大矣。

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

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要必申其意申:施展正误:错误。

推导方法总结:可用代入推断法,将题中的解释放在原文的语境中推断是否正确。

申解释为施展,放到语境中不通,这里应该是说明、表明的意思,前文说他议论事情对错时不屈从权贵,要必申其意的意思是一定要表明他的意思。

参考译文:唉,他的志向远大啊!然而他与人相处不随便附和,议论事情是非分明,遇到有权有势的人也不稍稍屈服,一定要表明他的意思,因此也不肯轻易运用他所拥有的(知识),别人也很少能了解他。

欧阳发去世了,眉山苏轼为他哭泣,认为欧阳发得到了文忠公的学问,是和汉代伯喈、晋代茂先一样的人。

方法指导:代入推断法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疏通文意,解释正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解释,反之即为错误解释。

方法二: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正误。

(2021高考安徽卷)闻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

其雅操如此。

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必合古人矩度矩度:气度正误:错误。

推导方法总结:运用因文定义法。

矩度的意思是规矩,法则,合矩度即符合规矩,从上下文看这里是说先生作文规范,而不是说他有气度,故错误。

参考译文:听说宋仲温写的《兰亭十三跋》在松江府亭被临摹了,赵子昂写的《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如果您能够各惠赠一篇给我,我要感谢您的恩赐。

【文言文实词学习】五种方法攻克文言实词理解

【文言文实词学习】五种方法攻克文言实词理解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四》)
拓展疆域
解析:“广地宁邑”,由语法结构可知,“广地”应为动宾结构,“广”是动词,是 “扩大”的意思,“地”是名词,是“土地”的意思;结合语境,“广地”可译为:拓 展疆域。
译文:谅毅亲自接受了使命,前往秦国。到了秦国之后,向秦王献书说:“大王拓展疆 域得到宁邑,诸侯都来祝贺,敝国大王也私下为大王高兴,不敢安闲地坐在朝堂上,于 是派使臣捧着礼物三次来到大王的宫门前,都没能得到大王召见。我国使臣如果没有罪 过,希望大王不要拒绝他们的示好;如果使臣有罪过,希望大王能够指出来。”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词义推断:“骐”和“骥”的偏旁都是“马”,马字旁的字大多和马 有关,推测这可能是一种“马”,再结合语境推测,“骐骥”在这里 应是“骏马”的意思。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解析:整句话句式比较整齐,“以”与“用”处于相同的位置,意思应相关,联系 语境,“用”的意思是“任用”,据此可推导出“以”也是“任用,起用”的意 思。
译文: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贤者不一定被起用。
3.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 沟高垒,坚营勿与战。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深挖战壕,高筑营垒
文言文中的排比、对偶(包括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等比 较多,在这类句子中,位置一致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 或相反。
据此规律,我们可以由已知推出未知,能够推断出未知词 语的词性和词义。
例如:
追亡逐北
(贾谊《过秦论》)
词义推断:这句话是成分对偶,“追”对应“逐”,“亡”对应“北”,结合语境 可知,“亡”的意思是“逃亡”,即“溃败”,“北”也应有逃亡、失败之意。我 们也常说“败北”,因此,“北”即“败走,败逃”。

2014年高考语文知识点 攻克文言文的方法

2014年高考语文知识点 攻克文言文的方法

高考语文知识点:攻克文言文的方法不少学生害怕学文言文,觉得自己虽然花了不少精力学习,有了一定量的知识积累,但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却不强,应对考试常会感觉比较困难。

其实,攻克文言文并不难,只要找对了方法。

怎样学习文言文才能更有效呢?具体来说,可以按读、译、诵、析、结、练六个主要步骤进行学习。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高考语文知识点:攻克文言文的方法,希望能给高考考生带来帮助。

读。

学文言文一定要读,应该在理解句意和正确断句的基础上多朗读。

因为文言文的语感培养很重要。

译。

根据课下注释或课外资料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这样可以利用意义记忆的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便于记忆诵。

诵。

背诵是培养文言文语感的最佳方式。

背诵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内容分为几个组块,比方《过秦论》最后一段,共有六句话,可以分为三个组块,只要理解了意思,背下来是很容易的。

析。

析就是对课文的大意、思想、人物进行挖掘。

分析过程中,首先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比方《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侯赢为什么要自杀,联系当时士人的追求和立身之本,这个问题才得到合理的解释。

其次,要注意古为今用。

文言文教学强调加强人文教育,古为今用,同学们要对其中的故事、人物有创新的理解和评价。

结。

即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

把零散的知识分为八项:通假字、活用词、特殊句式、一词多义、虚词用法、双音词古今异义、成语名句、生字生词。

做一个表格,对每一课的基础知识进行总结。

练。

指学完本课后为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出一些题进行测试,练的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

八种方法帮你解决文言释义的难题

八种方法帮你解决文言释义的难题

八种方法帮你解决文言释义的难题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余锡宝在文言文阅读中,解释词义是常见的考试题型,高中阶段的文言文阅读又通常考课外语段,所以解释词义就成了一个难点。

要解决这个难点,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文言释义诀窍,现在就介绍这样一些诀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组词”释义法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多音节词为主。

但现代汉语的多音节词是从古汉语的单音节词发展而来的,古今词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据此,我们阅读古汉语时,如果某个词难以理解,可以尝试先把这个单音节词组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再根据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提供的信息找到答案。

如《项脊轩志》中“前辟四窗”的“辟”,可以先把“辟”组成现代汉语“开辟”一词,再根据“开辟”推知“辟”在这里就是“开”的意思;再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句中的“兴”可以组成“兴起”一词,根据“兴起”可以推知,“兴”就是“起”的意思。

“水波不兴”即风浪未起,风平浪静。

2009年各地高考试卷中解释加点的词:安徽卷“延余两人坐。

”延:延请,邀请;山东卷“犯风而罢虞人。

”犯:冒犯、冒着、顶着;湖南卷“及繁霜夜零。

”零:零落、降落;广东卷“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驰:松弛、松懈、懈怠。

二、“成语”释义法成语是一种被人们广泛运用的固定短语,它脱胎于古汉语。

成语中很多语素保留了古汉语的意义,而古汉语中很多词语的解释自然也可以从成语中找到答案。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中的“负”,与“忘恩负义”中的“负”,都是“背弃”的意思;《游褒禅山记》“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中的“旷”与“心旷神怡”中的“旷”,都是“开阔”的意思;《石钟山记》“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的“斤”,与“运斤成风”中的“斤”都是“斧头”的意思。

基于古汉语与成语这样一种密切的联系,文言文阅读中,如果某个词难以理解,我们可以联想一下与之相关的成语,也许成语中这个词的解释,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三、“偏义复词”释义法古汉语中有一种复合词,由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代表这个复音词整个的意义,另外一个词素只是起陪衬作用。

文言文实词解释的七种方法

文言文实词解释的七种方法

七、借助汉字字形
课文《曹刿论战》中“齐师伐我”一句中的 “伐”是什么意思?“伐”字可以分解为“人” 和“戈”,人拿着“戈”这种兵器当然就是 “攻打、征伐”的意思。又如课文《唐雎不辱 使命》中“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 耳”。“跣”字的左边是“足”部,可以推断 这个与脚有关。“徒手”是“空手”,“徒跣” 就应是“赤脚”的意思了。
系列资料
文言文实词解释 的七种方法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借助前后语境
如《韩非子》里的一 段文字:“杨朱之弟 曰布,衣素衣而出。 天雨,解素衣,衣缁 衣而返。其狗不知, 迎而吠之。杨布怒, 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 子亦犹是也。向者使 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子岂能无怪矣?”
这段文字中的 “素”“缁”是什么 意思?如果能够根据 下文“向者使汝狗白 而往,黑而来”就不 难判断,“素”就是 下文所说的“白”, “缁”就是下文所说 的“黑”。
六、借助例句推断
如“母恒自纺绩,夜分而寐”的“分”,课文《三峡》中有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课本注解为“夜分:半 夜。”“夜分”中的“分”,就是“半”的意思。借助课本 例句,可以对“夜分”的意思做出正确推断。如《出师表》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中的“简”就是“选择”的意思。 初二《核舟记》一文有“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一句,其中 “简”就是“挑选”的意思。利用学过的课文中积累的词语, 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新课文甚至课外的文言文。这种“滚雪球” 式的学习,效果很好。
二、借助对称结构
利用文言文整齐对称的结构特点,来推断文言 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如“追亡逐北”的“北” 是什么意思?只要我们注意到了“追”“逐” 同义,而且它们处于相同的语法位置,那么我 们也可以推断,因为“亡”和“北”也处于相 同的语法位置,所以它们可能语义相同或相近, 因此将“北”理解为名词,意思是“败北的人, 逃跑的人”。

高考语文:六种手段攻克文言解词

高考语文:六种手段攻克文言解词

高考语文:六种手段攻克文言解词高考语文:六种手段攻克文言解词?词义的理解是疏通整篇文言文的基础和关键。

文言文的解词题也一直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头戏。

我们如能将课本的基础文言文篇目烂熟于心,再适当向课外延伸,以课内为主、课外为辅,过文言解词关当无甚大碍。

当然,文言解词也有方法和规律可循。

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

这种考题在高考中经常出现。

如今年试题中四个词有三个词在课本里出现过:“固”作动词体现在“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一句中,“济”作“成功”讲体现在“事又不济,反为所笑”中,“相与”为“一起”之义包含在“于是舍人相与谏曰”一句中。

其他如2017年春考的“属”、“怿”、“弥”,在教材中都能找到依托的语句,句子虽不同,但词义相同。

2、组词解词法古代汉语大多是单音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基本上都演变成了双音词,有的词语只是在文言词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字便是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掌握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这一联系,将文言文中单音词组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或合成词,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词。

如2017年春考的“属”、2006年秋考的“排”都可依此法得到答案。

另外,还有一些由两个单音词组成的词语,在解释时要分别组词,如2007年秋考第18小题D选项的“可以”一词是由有单独意义的“可”和“以”构成的,解为“可以用来”。

3、成语解词法现代汉语的很多成语都是由古代汉语中的词直接继承下来或由某个故事概括而成的,成语中个别字词的解法就是古汉语的解法。

所以在解释中碰到不懂的字词不妨联想一些包含此词的成语,问题有时便能迎刃而解。

如2017年春考的“弥”,我们可以联想成语“弥天大谎”的“弥”来理解,2006年秋考的“跻”,可以借助成语“跻峰造极”的“跻”来理解。

又如一则文言文里有“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的句子,这里“登”的含义也许不好理解,如能联系成语“五谷丰登”,那么这句话里“登”的意思就可以确定了,即“庄稼成熟”。

语文中解词的方法

语文中解词的方法

语文中解词的方法拟写此文主要出于三点考虑:第一,无论那种语言,它的语词总是最基本的单位,学习中对词义的把握显得非常重要,学习汉语文也不例外,那么,让学生学会一些实用的解词方法,对学生学习语言是有直接帮助的。

第二,有这样一句流行的话,叫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其实,这句话有它的片面性,因为,没有大量的各种类型的鱼的积累,授渔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这句话对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来说,无疑是正确的,因为中学生已经拥有了大量的感性积累。

因而,对中学生传授实用的解词方法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

第三,现代教育理念反对死记硬背,重视语感,要求揣摩语言,品味语言,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语言实践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使每一个语词都按字典辞书去做解释。

所以,看上去带点模糊特性的实用解词方法有利于学生按新的理念学习语言。

一、拆字法有些合成词的词义就是构成这个词的几个语素意义的综合,先搞清每个语素的意义然后组合起来就有了整个词的含义。

这是先分析再综合的`方法。

例如:文静可释为文雅而安静,驯良可释为和顺善良,平展可释为平坦而宽阔,豪爽可释为豪放直爽,窥测可释为窥探推测,十恶不赦中十恶指不道、不孝、不睦、不义等十种罪恶,词义为犯了十种罪的一种就不可避免地要严惩。

再如:初犯、重犯、惯犯,都指犯罪,区分了初(第一次)、重(再次)惯(习以为常)词义就十分清楚。

使命、奉命、复命、抗命、待命等词语中的命都是命令的意思,区分了使、奉、复、抗、待,每个词的词义就明白了。

二、举例法有些词如果脱离语言环境孤立地去解释,往往使人难以透彻了解,这就必需恰当地引用例句,把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解释。

看下面的例子。

过目:看一遍。

例:名单已经排好,请过目一下。

过心:①多心。

例:我实话实说,你别过心。

②知心。

例:咱俩是过心的朋友,有什么话不能说?象征:①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

例:火炬象征光明。

②用来象征某种特别意义的具体事物。

例:火炬是光明的象征。

与:等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种手段攻克文言解词
发布时间:2009-01-07 14:57 来源:网络作者:佚名[打印] [评论] 词义的理解(特别是实词的理解)是疏通整篇文言文的基础和关键。

文言文的解词题也一直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头戏(其实句子翻译也包含着词语解释)。

我们如能将课本的基础文言文篇目烂熟于心,再适当向课外延伸,以课内为主、课外为辅,过文言解词关当无甚大碍。

当然,文言解词也有方法和规律可循。

1、记忆解词法
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

这种考题在高考中经常出现。

如今年试题中四个词有三个词(义项)在课本里出现过:“固”作动词体现在“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一句中,“济”作“成功”讲体现在“事又不济,反为所笑”(《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相与”为“一起”之义包含在“于是舍人相与谏曰”(《廉颇蔺相如列传》)一句中。

其他如2008年春考的“属”、“怿”、“弥”,在教材中都能找到依托的语句,句子虽不同,但词义相同。

2、组词解词法
古代汉语大多是单音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基本上都演变成了双音词,有的词语只是在文言词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字便是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掌握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这一联系,将文言文中单音词组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或合成词,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词。

如2008年春考的“属”(下属)、2006年秋考的“排”(排挤)都可依此法得到答案。

另外,还有一些由两个单音词组成的词语,在解释时要分别组词,如2007年秋考第18小题D选项的“可以”一词是由有单独意义的“可”和“以”构成的,解为“可以用来”。

3、成语解词法
现代汉语的很多成语都是由古代汉语中的词直接继承下来或由某个故事概括而成的,成语中个别字词的解法就是古汉语的解法。

所以在解释中碰到不懂的字词不妨联想一些包含此词的成语,问题有时便能迎刃而解。

如2008年春考的“弥”,我们可以联想成语“弥天大谎”的“弥”来理解,2006年秋考的“跻”,可以借助成语“跻峰造极”的“跻”来理解。

又如一则文言文里有“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的句子,这里“登”的含义也许不好理解,如能联系成语“五谷丰登”,那么这句话里“登”的意思就可以确定了,即“庄稼成熟”。

4、对文解词法
也叫互文解词法。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相关联的词语。

根据这一点,有些词语依据上下文就能断定其含义。

如2001年秋考的“再”一词,“再”有两个基本含义:“第二次”和“两次”,据上文“一射而矢堕”一句,“一”与“再”应为对文,“一”为“第一次”之义,所以“再”解为“第二次”。

又如此文中“身不暇骑,骑不暇彀,彀不暇的”加点字也可借助此法理解。

教材中的对文现象更是不胜枚举,兹举两例:①“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与朱元思书》);②“于是六国之士,有……之属为之谋;……之徒通其意;……之伦制其兵。

”(《过秦论》)。

5、活用解词法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根据词类活用这一特殊用法,在碰到有活用现象的词语时,必须解释它活用后的意义。

如2007年春考的“宝”字,在“至今宝之”中后还跟代词“之”,为意动用法,应解释为“把……看作珍宝(像珍宝一样收藏)”;2006年秋考的“冠”一词,在“文章冠世”一句中明显作动词用,意为“居于首位”。

类似的情况如“甲”(“最余杭而甲灵隐也”)解释为“居于第一”、“是最好的”(2005年春考)。

6、语境解词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

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如今年高考试题中的“乘”字,在教材和平时的训练中多为“趁着”“乘机”义,但这里解不通,根据前文项城为叛军围困,县令李侃妇杨氏激励大家“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的叙述和后文“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等的描写,可以推断出“乘”为“防守”、“登”义。

其他诸如2007年秋考的“矜”(注重),2005年秋考的“峻”(高傲),都必须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分析,才能准确理解和翻译。

(崇明中学李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