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
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知识点考点汇总
![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知识点考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d01c1801cc22bcd127ff0c81.png)
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复习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能量与生活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三单元:资源保护与环境危机第四单元:无限宇宙第一单元:能量与生活1、(能量)是一切活动的源泉。
2、能量的一形式多种多样,如:(电能)、(光能)、(热能)、(声能)、(水能)、(机械能)等。
3、汽车发动机是将(化学能)转化成(机械能)和(热能)。
4、电灯是将(电能)转化成(光能)和(热能);电磁铁是将(电能)转化成(电磁能);电话是将(电能)转化成(声能)和(电磁能);电动机是将电能转化为(电磁能)和(机械能);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5、(能量)可以通过某种物体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6、能量之间是可以转化的,起重机就是把(电能)转化成了(机械能)。
7、和运动有关的物体所具有的能量叫做(机械能)。
8、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能量)。
9、两只手互相摩擦会感觉热,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动能转化成了热能)。
10、人体进行各种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是从(食物)中获得的。
11、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等不同的形式。
12、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13、在反复弯折铁丝的过程中(动能转化成了热能)。
14、能源:能够直接或经过转换而获得内能、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等各种能量的资源。
15、能量与能源的区别:任何物体都具有能量,但不一定都是能源,能源能为人们提供能量。
16、能源的分类:按能源是否在自然界天然形成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在自然界天然形成,如:(煤)、(石油)、(风能)、(水能)等。
二次能源由一次能源经人工方法转换而得到的能源,如:(煤气)、(汽油)、(电能)等按能源能否再生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一次能源中可重复产生的天然能源。
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不可再生能源:短期内不能重复产生的天然能源。
如:煤、石油、天然气。
按能源是否被广泛利用:(常规能源)和(非常规能源)。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精心整理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精心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5c70272569eae009581becda.png)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与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
2、放大镜的构造:镜片、镜架(包括镜框和镜柄)。
3、(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4、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5、透过放大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5、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6、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7、人的实力最高可以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8、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9、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是由许多小眼睛组成的、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10、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触角具有嗅觉、听觉和触觉的功能。
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的形状(不同)。
11、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草蛉吸食蚜虫的体液。
12、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
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知识点考点汇总
![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知识点考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d01c1801cc22bcd127ff0c81.png)
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复习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能量与生活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三单元:资源保护与环境危机第四单元:无限宇宙第一单元:能量与生活1、(能量)是一切活动的源泉。
2、能量的一形式多种多样,如:(电能)、(光能)、(热能)、(声能)、(水能)、(机械能)等。
3、汽车发动机是将(化学能)转化成(机械能)和(热能)。
4、电灯是将(电能)转化成(光能)和(热能);电磁铁是将(电能)转化成(电磁能);电话是将(电能)转化成(声能)和(电磁能);电动机是将电能转化为(电磁能)和(机械能);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5、(能量)可以通过某种物体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6、能量之间是可以转化的,起重机就是把(电能)转化成了(机械能)。
7、和运动有关的物体所具有的能量叫做(机械能)。
8、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能量)。
9、两只手互相摩擦会感觉热,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动能转化成了热能)。
10、人体进行各种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是从(食物)中获得的。
11、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等不同的形式。
12、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13、在反复弯折铁丝的过程中(动能转化成了热能)。
14、能源:能够直接或经过转换而获得内能、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等各种能量的资源。
15、能量与能源的区别:任何物体都具有能量,但不一定都是能源,能源能为人们提供能量。
16、能源的分类:按能源是否在自然界天然形成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在自然界天然形成,如:(煤)、(石油)、(风能)、(水能)等。
二次能源由一次能源经人工方法转换而得到的能源,如:(煤气)、(汽油)、(电能)等按能源能否再生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一次能源中可重复产生的天然能源。
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不可再生能源:短期内不能重复产生的天然能源。
如:煤、石油、天然气。
按能源是否被广泛利用:(常规能源)和(非常规能源)。
2020年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资料(所有知识点考点)
![2020年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资料(所有知识点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685108740722192e4536f69f.png)
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资料(所有知识点考点)1.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获得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10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走进微小世界,去发现生命世界更多的奥秘。
2.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3.怎样正确地使用放大镜:观察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对,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观察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4.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应用。
5.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放大镜镜片的特点: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7.昆虫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很广,他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但大多数昆虫身体比较小,肉眼不容易看清它们的身体构造。
8.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9.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10.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11.我们身边不仅有精彩纷呈的昆虫世界,还有一个种类繁多的物质世界。
12.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3.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4.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花岗岩是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的。
15.制作晶体的方法有:结晶和蒸发。
六年级下册科学各单元总复习资料(五四制)
![六年级下册科学各单元总复习资料(五四制)](https://img.taocdn.com/s3/m/94954ec1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bb.png)
六年级下册科学各单元总复习资料(五四制)第一单元:地球与宇宙1.1 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
* 地球的两极略微扁平,赤道略微鼓起。
1.2 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地球绕着自己的轴心旋转,一个自转周期为一天。
* 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旋转,一个公转周期为一年。
1.3 太阳系* 太阳系的中心是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有地球、火星、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 太阳系还包括无数的小行星、彗星、卫星和太阳系外围的柯伊伯带和奥尔特云。
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2.1 生物的特征* 生物需要营养。
* 生物能够进行呼吸。
* 生物能够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 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 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
*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2 生物的分类* 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将生物划分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2.3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适应环境:生物为了生存和繁衍,会逐渐适应所处的环境。
* 环境影响生物:环境的变化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 生物影响环境:生物通过各种方式影响所处的环境,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影响大气的氧气含量。
第三单元:物质与能量3.1 物质的组成*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
* 物质具有不同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3.2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物理性质:物质的颜色、形状、密度、硬度、导电性等。
* 化学性质: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能力。
3.3 能量的转化* 能量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如机械能、热能、电能、化学能和光能等。
* 能量可以在不同形式之间相互转化,如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电能可以转化为热能等。
第四单元:制作与设计4.1 制作与设计的基本原则* 制作与设计需要考虑实用性、美观性和创新性。
* 制作与设计需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和环境的影响。
4.2 常见的制作与设计方法* 切割:使用刀具将材料切割成所需形状和大小。
大象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复习总结
![大象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复习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6dd39d3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da.png)
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准备单元《投实心球的诀窍》知识点:1.一份完整的探究报告一般包含研究背景(问题与假设)、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结论等几个部分。
2.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水平投出去,实心球会很快落地,投出的距离就很近;如果竖直向上投,实心球会落在原地地,所以角度太小或者太大都投不远。
投实心球时,抛出点与落地点有一定的高度差,一般以以40°~42°的角度投球投得最远。
第一单元《生物的家园》知识点:1.动物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符合动物的生活习性,为它们提供了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充足的食物、阳光、空气、水和适宜的温度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动物的栖息地。
2.丹顶鹤常栖息于沼泽、湖泊、海滩等环境,那里的鱼、虾、水生昆虫和水生植物繁多,为丹顶鹤提供了必要的食物。
而大熊猫爱吃箭竹,所以喜欢栖息在茂密的竹林里。
3.金丝猴的栖息地以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原始森林最为合适。
这些地方气候温润,远离人群,丛林茂盛,野果、嫩芽、苔藓植物繁多,不仅能满足金丝猴的生存条件,三门峡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白天鹅过冬提供了食物、水、适宜的温度等必要的生存条件。
5.气候变暖可能影响动物的取食行为,并对动物的体形产生影响。
,被污染的水注入湖泊,,水藻疯长,使得鱼类等水生动物因缺氧而数量减少甚至全部死亡。
7. 当环境条件如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发生变化时,动物的行为也会相应改变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当动物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时,将会死亡甚至灭绝。
不同的环境里生活着不同的植物。
栖息地为植物提供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等基本生存条件。
不同的植物通常喜欢生长在温度不同的环境里。
一般来说,阔叶植物喜阳,针叶植物喜阴。
海拔高度每升高1千米,气温会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一般会比山下低。
植物的生长,,所以才有了让诗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奇妙现象。
11.地球是人类和其他动植物共同的家园,动植物都是人类的好朋友。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点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点](https://img.taocdn.com/s3/m/58db54c9a1c7aa00b52acbaf.png)
科学练习题第一课杠杆1、杠杆是一种常用的简单机械。
在力的作用下,一根像螺丝刀一样可以绕着固定点转动,能撬起重物的硬杆叫做“杠杆”。
2、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
常见的省力杠杆有:扳手、钳子、起钉锤、开瓶器、核桃夹等。
3、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费力,但是节省距离。
常见的费力杠杆有:理发剪、钓鱼竿、筷子、镊子等。
4、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有:跷跷板、扁担、天平、订书机等。
5.杠杆的组成要素:a.两力:动力和阻力; b. 两臂:动力臂和阻力臂;c. 三点:支点、动力作用点、阻力作用点。
第二课杠杆的平衡1.杠杆的平衡条件(原理):动力×动力臂 = 阻力×阻力臂,这是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发现的。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2.天平是用来测量物体质量的一种仪器,它是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制成的。
3.调节天平的平衡: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的刻度线处,这时天平就达到了平衡。
第三课滑轮、轮轴与齿轮1、三种常见的轮子:第一种,轮子的边缘带有槽,这种轮子在吊车上使用最多,通常叫滑轮;第二种,轮子由大轮和小轮叠在一起,由大轮带动小轮旋转,这种轮子称为轮轴;第三种,边缘都带齿的轮子是齿轮,主要用在动力传动装置上,它除了能把动力传递外,还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
2、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称为“定滑轮”,它可改变用力方向,但不省力,不费时间;随着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它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费时间。
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了“滑轮组,使用它既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
3、对于一般的轮轴,其中大的那个圆叫做“轮”,小的圆叫做“轴”。
轮和轴连接在一起,并围绕着轴心转动。
轮越大,越省力。
常见的轮轴有门把手、螺丝刀、方向盘、水龙头、自行车脚踏板等。
第四课斜面1、人们常在低处和高处之间设一个斜坡,这个斜坡就叫做斜面。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95fd773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f7.png)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2、放大镜把通过透镜所能观察到范围称为视野。
第一课放大镜1、什么是放大镜?特点是什么?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做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即中间凸起)、透明。
2、放大镜的构造包括:透镜、镜柄、镜框。
放大镜的原理是光的折射原理,所以能放大、聚光、成像。
3、放大镜的作用:放大镜具有放大、聚光、成像的作用,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能观察到物体更多的细节。
4、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常用在公安、科技、教学、医院、农业、精密仪器维修等方面。
5、怎样正确使用放大镜?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有两种:①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上下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②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至图像大而清楚。
6、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系,与放大镜的大小无关,放大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则越小。
球形的透明体放大倍数最大。
7、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透明的物体都有放大的作用,如水滴、老花镜、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装水后,也有放大的功能。
8、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早在1000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
9、用放大镜看物体有什么不同?用放大镜看物体,物体的图像放大了,而且发现物体的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
如用放大镜看书报的字、图是由小点组成的;用放大镜看电视和计算机的屏幕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的小点组成的,看不到图像只能看到平行和垂直的亮条纹。
10、最早提出应用放大镜装置的是谁?最早制造出眼镜的是谁?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的。
最早提出应用放大镜装置的是13世纪英国的格罗斯泰斯特,最早设计并制造出能增进视力的眼镜的是培根。
11、回答下列问题①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镜片中央凸得越厉害,放大倍数越大)。
最全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最全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b9eddc5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f2.png)
最全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它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
放大镜之所以能够放大,是因为光线从空气进入放大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
2.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可以看到更多的细节。
放大镜下的物体不仅放大了,而且可以看到一些细节,例如报纸上的图片、计算机和电视机的屏幕是由许多红、绿、蓝三色小点组成的。
3.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
4.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是:首先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到图像变得大而清晰;其次,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5.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且中间较厚(边缘较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例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6.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而与镜片凸起的程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7.球形的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
随着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增加,观察对象的图像会变大,所获得的物体信息也会更多,但视野会变小。
8.使用工具可以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例如通过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例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9.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够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10.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11.常见的晶体有白糖、食盐、碱面、雪花等,它们的形状大多很规则。
12.制造晶体的方法包括减少水分法和降低温度法。
13.晶体包括白糖、食盐、碱面、味精、雪花、水晶等。
非晶体包括松香、玻璃、珍珠、琥珀、沥青等,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
14.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15.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它把人类带入了微观世界,并成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6.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最新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大全
![最新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50543448856a561253d36f11.png)
最新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大全第一单元人类祖先的足迹1、科学探究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
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猜想只是一种可能的答案,它和事实并不总是一样。
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确,必须设法验证。
3、把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和数据进行分类与整理,这也是获得事实与证据的重要步骤。
亲历探究,是我们学习科学的最佳途径;深入调查,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式。
科学家的研究结论不一定总是正确,但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学习4我国有女娲造人的古老传说。
5、科学家发现,人类与现代类人猿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6、在距今大约30万——5万年以前,人类祖先已经从天然火过度到人工取火7、贾兰坡发现的“北京人”,为从猿到人的进化理论提供了极有力的证据。
8、达尔文在他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中提出的进化论学说认为,现代生物有共同的祖先。
而我国古生物学家1984年7月所发现的云南澄江生物化石群,证明了寒武纪时生物物种出现了爆炸性增长。
“进化论”的核心观点: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9、生物进化论学说认为,一切生物包括人在内都是从单细胞生物长期发展来的。
10、美州大陆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物为距今大约1万年的尖状器。
11、人类皮肤颜色的多样性,是由于环境变化时自然选择所造成的,如非洲光照强烈,主要生活着黑种人,欧洲光照较弱,主要生活着白种人,亚洲东部主要生活着黄种人第二单元绿色社区调查1、2004年6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在北京举办了全国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并首次颁布了全国统一的绿色社区标志,2、绿色社区是指具备了符合环保要求的设施、建立了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的文明社区。
3、绿色社区建设,除了包括绿色建筑、社区绿化、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节水设施、节能设施、新能源设施以外,还包括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居民良好生活习惯等因素。
4、调查活动有: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等。
5、调查研究的步骤大致为:确定调查课题、选择调查对象、拟定调查项目、调查人员分工、制定调查计划、搜集和整理事实资料、写出调查报告。
六年级科学下带复习资料
![六年级科学下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c0dc75b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2f.png)
1.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的图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2.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中常用的观察工具,也叫〔凸透镜〕,它的特点是中间较〔厚〕,边缘较〔薄〕。
3.在使用放大镜时,我们既可以保持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也可以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4.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在放大镜下是由〔红〕、〔绿〕、〔蓝〕三色组成的。
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借助放大镜来〔看书〕、〔观察地图〕等。
6.像食盐、白糖、碱、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7.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组合而成的。
花岗岩中矿物晶体有〔长石〕、〔云母〕、〔石英〕三种。
8.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制作晶体常有的方法有〔水分蒸发〕法、〔降低温度〕法。
9.〔显微镜〕的创造,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10.〔列文虎克〕是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构造的显微镜。
11.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是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的人。
12.要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
13.生命体大多是由〔细胞〕组成的,它是生物最根本的单位。
14.〔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5.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创造,让我们看到了〔微生物〕和〔细胞〕。
16.〔伤寒〕、〔鼠疫〕、〔霍乱〕等可怕的传染病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17.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18.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大小〕、〔形状〕等,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19.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的特点是〔没有新物质产生〕,化学变化的特点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0.米饭里面的主要成分是〔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蓝〕,这种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48de36ecaaedd3383c4d31d.png)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1课、放大镜1、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它具有(放大)、(汇聚光)、(成像)、并且(透明)中间(厚)等特点。
2、人的眼睛可以收集到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
3、放大镜不仅能将物体图像(放大),而且能让我们观察到(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4、凡是具有放大镜片特点的器物也有(放大)的功能;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5、放大镜片中央凸得(越厉害),放大倍数(越大)6、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而人以为从物体反射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通过凸透镜看物体会感觉(放大)。
7、请简要回答放大镜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用途?答:放大镜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比如:用于老年人看一些书上的小字;用于一些考古学者研究文物时的观察;放映机的应用;望远镜;老花眼镜等地方。
8、怎样正确使用放大镜?答:第一种方法: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第二种方法: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对象大而清楚。
9、为什么印刷物上的照片是由点组成的?答:因为印刷上采用的是网点技术。
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1)对触角,胸部有(3)对足。
2、用放大镜观察发现,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的小鳞片);这些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蚜虫的天敌是(草蛉);我们可以利用(10)倍放大镜看到蚜虫的肢体。
4、使用(放大镜)观察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
5、蜻蜓的腿的作用是(捕食),它能在空中捕食的昆虫有(蚊子)、(蝇)、(蜜蜂)和(蝴蝶)。
6、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为什么说苍蝇对人体的健康危害很大?答:苍蝇身上常带有很多病菌和寄生虫卵,在进食、排便和吐唾液时都会污染食物。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40cf1f3ba0d4a7302763ae2.png)
复习资料(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第1课放大镜1、人的眼睛可以收集到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1/5 )毫米的微小物体。
2、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放大镜又叫(凸透镜),它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作用。
3、放大镜能将物体图像放大,而且能让我们观察到肉眼观察不到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4、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装上水也有(放大)的功能。
5、放大镜的特点(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6、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7、用放大镜看见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是(彩色的小圆点)组成的。
这些点的颜色由(红、绿、蓝)组成的。
8、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睛。
9、应该怎样正确地使用放大镜呢?答:书上第2页。
10、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答;因为放大镜镜片是凸透镜,光线通过凸透镜会发生折射,形成一个放大的虚像,所以放大镜能放大物体的图像。
判断题1、我们可以利用烧瓶、烧杯、广口瓶装上水自制放大镜。
(√)2、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或电脑的屏幕时,看到的点状物是由红绿蓝3色组成的。
(√)3、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光线不会发生改变。
(×)4、用眼睛直接观察数叶和用放大镜观察没有什么区别。
(×)5、早在1000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6、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透明水晶打磨成的。
(√)7、水滴也能放大物体的图像。
(√)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昆虫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
2、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完整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8d5131f7f121dd36a32d82bb.png)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完整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填空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通过放大镜看到的视野(变小).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3、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4、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5、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6、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7、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9、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10、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11、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12、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光学显微镜的两个镜片都是(凸透镜)13、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了(细胞).14、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15、实验证明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16、(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17、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功能.18、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19、我们知道的微生物有(草履虫)(变形虫)(眼虫)(喇叭虫)(鼓藻)(船形硅藻)等.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20、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的屏幕其实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组成.21、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22、观察工具发展的流程图: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23、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二、选择题1、蚜虫的天敌是( A ).A 草蛉B 苍蝇 C蝗虫2( B )的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每只小眼都是六角形的.A 蝴蝶B 苍蝇 C蝉3、下列不属于晶体的是( A )A 玻璃B 白糖 C雪花4、在放大镜下( C)是柱状的颗粒.A 食盐B 白糖C 味精5、世界上最早的显微镜是( A )制成的.可以放大近300倍.A 列文虎克B 巴斯德C 罗伯特.胡克6、下列仪器中.( A )适合观察细菌.A 显微镜B 放大镜C 望远镜7、我们用( B )的方法.了解洋葱表皮细胞的形状.A 眼睛看B 显微镜观察C 手摸8、我们利用显微镜看到的物体是( B )A 放大的正像B 放大的倒像C 缩小的倒像9、有关细胞的说法()是错误的.A 不同生物细胞是不同的B 细胞的结构千差万别C 同一生物细胞是相同的10、在水中常见的微生物有( AB )A变形虫 B 草履虫 C蝴蝶11、用显微镜观察水中采集到的微生物时不需要用到的工具是()A 载玻片B 滴管C 碘酒12、有些微生物能为我们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下面食物中不是微生物帮助下生产的是( A )A 米饭B 臭豆腐 C白酒13、昆虫头上的(A )就是它的鼻子.A触角 B复眼 C鼻子14、自然界中的很多( C )物质都是晶体.A 液体 B气体 C固体15、( A )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A 细胞学说B 动力学 C仿生学16、用圆形的鱼缸养鱼.从侧面观赏鱼缸内的鱼.看到的那条鱼应该比( B )3、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因为发生折射而出弯曲(对)4、清晨.出现在树叶上的小露珠也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对)5、借助放大镜.我们观察到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外侧(错)6、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蜻蜓的眼睛是复眼(对)7、自然界中所有固体物质都是晶体(错)8、许多岩石是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对)9、晶体的形状是有规则的.都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 (错)10、调节显微镜两块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可获得更清晰的图像(对)11、把物体直接放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物体的精细结构(错)12、洋葱细胞中间的小黑点就是细胞核.细胞中还有大液泡(对)13、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 对 )14、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对)15、微生物非常小.因此很难繁殖(对)16、有些生物是由一个细胞构成(对)17、微生物也需要吃食物或者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对)18、微生物对人类都是有害的(错)19、伤寒、鼠疫、霍乱等可怕的疾病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对)20、放大镜的镜面越大.放大的倍数就越大(错)21、冰也能制成放大镜 ( 对 )五、简答题1、细胞对生命体来说意义重大.你知道它有哪些意义?答:生长、呼吸、繁殖、运动、排泄、发育、遗传、消化.2、制作微生物的标本过程是怎样的?答:1、采集标本 2、放在载玻片 3、盖上盖玻片 4、观察3、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你能举一些例子吗?答:医学领域: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使人们免于受细菌的侵染而死.食品领域:利用酵母菌分解面粉里的糖类产生二氧化碳.农业领域:利用固氮生物进行生物固氮.既能减少生产投入.又能避免环境污染.且能提高作物产量.4、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是什么?有哪些工作需要经常用到放大镜?答: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到图像大而清楚.方法二:把放大镜移到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考古学家用到放大镜;珠宝商用到放大镜;农业工作人员等.5、制作洋葱表皮切片标本的四个基本过程是怎样的?答:1、把洋葱切开两半.2、取一块洋葱表皮3、划井字 4、滴水洗载玻6、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答:(1)安放;(2)对光(3);上片(4)调焦 (5)观察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一、填空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2、我们要使铁丝发生变化.可以采用(折)、(拉)(锤打)等方法.3、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4、金属汤匙取一小勺白糖放在蜡烛火焰上慢慢加热.白糖会(熔化)、(炭化),(既有化学变化也有物理变化).5、我们可以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沙和豆子的混合是物理变化.6、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7、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8、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9、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10、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利用(物质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了温度计.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又如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11、通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我发现铁锈是(红褐色)、(有空隙)、(没有光泽)、(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粗糙)等.12、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在日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13、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铁钉.可以发现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新物质附着).同时蓝色的硫酸铜液体颜色会(变浅).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14、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二氧化碳)具有的特征是(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无色透明).15、含有淀粉的食物:玉米、土豆、番薯、苹果、面包、馒头、南瓜.不含淀粉的食物:花菜、胡萝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洋葱16、在生产实践中.人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防止、减缓铁制品生锈的速度?答:(1)制成合金;(2)铁制品表面涂防护层;(3)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17、米饭遇到(碘酒).颜色发生了变化.这(蓝紫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18、咀嚼馒头会感觉到有(甜味).这是因为馒头里面主要的成分是(淀粉)19、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的(泡泡).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能使燃烧着的火焰( 熄灭 )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20、把铁与(水)和(空气)隔绝开是防止生锈的好办法.21、铁上涂上油漆.便切断了铁和( 水)接触.防止铁生锈.22、化学变化不同于物理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23、硫酸铜溶液是一种(蓝色)透明的溶液.能与(铁钉)发生反应.二、选择题:1、在下列四种变化.产生新物质的有( AC ).没有产生新物质的有( BD ).A 汽油燃烧 B水结成了冰 C米变成了饭 D钢丝被折断2、下列变化中.物质的形态、大小发生变化的是(AC )产生新物质的是( BD ).A 纸被撕碎 B火柴燃烧 C玻璃杯掉到地上碎了 D铁钉生锈3、下列现象是物理变化是( C )A澄清石灰水吹气后变浑浊 B馒头发霉 C 树木做成家具4、固态的白糖在加热的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是( C ).A化学变化B物理变化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5、烧开水时有白色雾气产生.这是( B )A化学变化B物理变化C都不是6、咀嚼米饭会感觉到甜味.这是因为米饭中含有( B )A糖 B淀粉 C甜蜜素7、下列几组食物中.( C )都含有淀粉.A花菜萝卜菠菜 B胡萝卜番茄米饭 C玉米小麦土豆8、马铃薯遇到碘酒会变色.这种变色物质是( C)A 是马铃薯 B是碘酒 C 是马铃薯中的淀粉9、把小苏打和白醋在玻璃中进行混合.触摸玻璃杯外壁( A )A有点凉 B有点烫 C没有什么感觉10、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 C )A氧气 B水蒸气 C 二氧化碳11、影响铁生锈的原因( C )A空气 B水分 C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12、下列变化中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的是(B )A 铁钉生锈 B水结成冰 C蜡烛燃烧13、把铁锈连接在电路中.接通电流.小灯泡( A )A 不会亮B会亮C有时亮.有时不会亮14、把铁钉的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我们看到铁钉变( A )A 红色B蓝色C没有变色15、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后颜色( B )A没有变化B变浅C变深16、铁钉在( C )的情况下容易生锈.A刷油漆B抹油C放入盐水中17、( C )的房屋铁门容易生锈.A缺水的沙漠 B干燥的高原 C潮湿的海边三、判断:1、光和火焰都是物质(对)2、水在三态变化中.没有生成新物质(错)3 、面粉可以蒸馒头.馒头也可以变回面粉(错)4、因为我们摸不到声音.所以它不是物质(错)5、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动物和人不是由物质构成(错)6、“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说明钻石这种物质是不会发生变化的(错)7、水变成冰是化学变化(错)8、物质变化只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对)9、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些事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对)10、小苏打是立方体(错)11、蜡烛燃烧也有二氧化碳(对)1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磁铁把生锈的铁钉吸起来 ( 错 )答: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例如:我们每天要吃饭.不吃饭就饿死.要喝水.没有水.生活无法过.3、蜡烛燃烧和电灯亮了.它们都在发光发热.它们都是化学变化吗?答: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电灯亮了是物理变化.4、你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答:米饭.面包、麦片、包子、香蕉六、实验题:1、探究铁生锈与空气和水有无关系?(1)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吗?我的假设: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实验材料:食用油适量、铁钉2支、试管1支.这个(对比)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是否接触空气.不改变的条件:干燥环境、温度.实验方法:将一根铁钉放在空气中.另一根铁钉放在装有食用油的试管中.食用油要完全浸没铁钉.阻隔空气.每天进行观察.实验现象:几天后.空气中放置的铁钉生锈了.而浸没在食用油中的铁钉没有生锈.实验结论:铁生锈与空气有关.(2)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水分有关吗?我的假设:铁生锈与水分有关.实验材料:铁钉2支、盘子2个、餐巾纸2张、水.这个(对比)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水分.不改变的条件:空气、温度.实验方法:将一根铁钉放在自然状态下的盘子中.并保持干燥.另一根铁钉放在用水浸湿的餐巾纸上.也放入另一个盘子.每天进行观察.实验现象:几天后.干燥状态下放置的铁钉几乎没有生锈.而放在用水浸湿的餐巾纸上的铁钉生了许多锈.实验结论:铁生锈与水分有关.第三单元宇宙一、填空题: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的半径大约为地球半径的(四分之一).它的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体积是地球的(四十九分之一).质量是地球的(八十分之一)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38万千米).昼夜温差(310℃).2、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是美国的(阿姆斯特朗).3、月球环形山的形状大多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4、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测中.公认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5、月球围绕地球(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运行.6、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7、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8、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9、古代人们对月相有特别的称呼.“初一”称为(新月).“十五”称(望月).10、月相在一个月中的变化规律是(上半月由缺变圆.下半月由圆变缺).11、日食有(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三种.月食只有(月全食)(月偏食)两种;日食发生在(农历初一).而月食发生在(农历十五或十六).12、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一颗(恒星).太阳的直径约是(140万)千米.13、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就会发生日食.当月球运动到地球的背面.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就会发生月食.14、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这些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由近及远排列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15、人们把看起来相互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群.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并以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命名.人们把这些区域称为(星座).其中有一个星座的流星雨特别有名.这个星座就是(狮子星座).16、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组成的(北斗七星).在北部天空的小熊座上有著名的(北极星).17、“夏季大三角”是指:天津四(天鹅座)、织女星(天琴座)和牛郎星(天鹰座).18、天空中闪亮的银河光带.实际上是由(1000亿—2000亿)个(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它的直径大约有(10万光年).银河系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这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成为(河外星系).19、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光年)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20、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的古籍上就出现了(火箭)21、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重要位置.(神州)飞船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又发射成功.将来我国宇航员还将(登月考察).二、选择题1、月球的直径大约是地球的(B)A 1/3 B1/4C1/52、地球质量是月球的(A)A80倍B70倍C1/803小明在地球上最多能举起30千克的物体.那么他在月球上能举起(A)的物体.A180千克B240千克C200千克4、月相变化是由于(B)而发生A地球公转B月球公转C月球自转5、目前公认的(C)认为.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月球遗留下来的痕迹A火山说B流行说C撞击说6、在月食形成的模拟试验中.手电筒代表( C )A 地球B 月球 C太阳7、月食要经过(C )的过程A偏食---偏食---全食---复圆B偏食---全食---复圆---偏食C偏食---全食--- 偏食---复圆8、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就有可能产生(A)A日食B月食C地震9、形成日食从(B)开始.月食从(A)开始.A 东边B 西边 C不确定10、下列不可发生的天文现象是()A 月全食B 月偏食C 月环食11、关于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叙述错误的是(C)A水星距日最近.体积最小B海王星永远距日最远C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最长12、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远的行星是(C)A 木星B 火星 C海王星13、借助(B)星座.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北极星A 大熊座B 小熊座C 大犬14、角宿一位于(A)星座A 室女B 狮子 C大熊15、(C)位于猎户座A 北极星B 轩辕十四 C参宿四16、(B)的时候是观察星座的最好时节A 春天B夏天 C秋天17、牛郎星位于(C)A 天鹅座B 天琴座 C天鹰座18、心宿二位于(C)A 天鹰座B天鹅座C天蝎座19、首次使人类踏上月球的飞船是()A “阿波罗”11号B“神州”二号C神州五号20、关于光年的说法正确的是( B )A光年是时间单位B光年是速度单位C光年是长度单位21、农历下半月的月相变化规律是( B )1、月球绕着太阳顺时针方向运行 ( 错 )2、月球的直径大约地球的五分之一(错)3、月球围绕地球转动叫自转(错)4、月球不停的围绕着地球运动(对)5、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很大.没有动植物(对)6、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只能用耳机 ( 对 )7、月相变化有时有规律.有时没有规律(错)8、月相变化的周期是一年(错)9、月相最圆的时间大约是农历十五或者十六(对)10、月球的明亮部分总是向着太阳(对)11、在白天.我们早上上学时.有时会发现天空中有月亮.这是农历上半(错)12、环形山数量众多.但是他们深浅都是一样的(错)13、环形山分布上没有规律(对)14、月球地表不仅分布着环形山.同时还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火山(错)15、日食一般发生在农历十五.月食一般发生在农历初一左右(错)16、相对来说.月食发生的机会比日食多(错)17、日食和月食都有全食、偏食、环食三种形式(错)18、太阳系里海王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错)19、八大行星中金星是体积最大的行星(错)20、太阳系里金星是自转周期最长(对)21、地球处在太阳系的正中心(错)22、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对)23、北极星非常亮.我们可以借助北极星找到北斗七星(错)24、天空中的大多数发光的星星都是行星(错)25、星座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错)26、织女星是天鹅座上的一颗亮星(错)27、把相互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群.划分成不同区域.天空中这些区域就称为星座(对)28、银河系是由许许多多的恒星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我国民间又称它为“天河”.它看起来像一条白茫茫的亮带(对)30、所有的恒星都在不停的高速运动(对)31、所有的恒星都在有节奏地膨胀和收缩(错)32、中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的发源地(对)33、现在宇航员还不能在太空站上过太空生活(错)34、月球上可以长植物(错)35、月球也有引力.但比地球小很多(对)五、简答题:1、观察月相.我们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答: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2、请你说一说形成日食的条件?答:条件一:月球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自西向东)公转同时自转.条件二:月球运动在太阳和地球中间.每月的初一.条件三;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条件四:在地球上处于月球影子里的人.只能看到太阳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3、发生日食的夜晚.能否观察到月亮?为什么?答:不能.因为日食是在初一才可能发生.而初一的月正是新月.也就是说看不到.而且遮住了太阳.即不能发生日食.初一的月亮也看不到.4、太阳系的天体(行星、彗星等)为什么不停地围绕太阳转动?答:是太阳队这些天体的吸引力使得它们围绕不停地转动.六、实验题请你设计环形山的形成的模拟实验(1)从不同的高度往沙盘里丢下大小相同的石子假设:从不同高度往沙盘里丢下大小相同的石子.深度不一样.实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往沙盘丢下大小相同的石子实验现象:深度不一样实验结论:从不同高度往沙盘里丢下大小相同的石子.深度不一样.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一、填空1、人们在生活中产生大量(垃圾).丢弃的垃圾(危害环境).目前主要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和(焚烧).简单的填埋和焚烧同样会造成环境污染.2、填埋场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园、体育场).但不能(建筑房屋和种植庄稼).3、(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4、(过度包装)会造成(资源浪费)且产生大量垃圾.滥用塑料袋也会造成的(环境污染).5、(重新使用)是指多次或用另一种方法来使用已用过的物品.它也是减少垃圾的重要方法.6、垃圾可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生活垃圾一般可以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8、要有效地回收垃圾.必须改变垃圾(混装)的习惯.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分装).它便于对有毒垃圾的处理.废电池和医疗垃圾是一种需要谨慎处理的垃圾.9、(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11、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农业污水)、(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也可能来自动物的尸体等.由此可见.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12、大多数地区的自来水水源取自(水库)、(湖泊)和(河流).自来水是主要的(饮用水).(饮用水源)不能洗澡.13、污水的处理比较复杂.一般要通过三种方法.即(沉淀)、(过滤)、(加入药物进行灭菌)获得净化.14、我们面临的污染有(垃圾污染)(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此外.还有“白色污染”(塑料制品)和(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环境问题.15、(人类滥捕乱猎)和(过度开发利用).更使得许多生物资源濒临枯竭.。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总复习知识点全套整理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总复习知识点全套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b19f35f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0a.png)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知识点全
套整理
一、植物的形态结构
1. 植物的主要结构:根、茎、叶和花
2. 根的结构和功能
3. 茎的结构和功能
4. 叶的结构和功能
5. 花的结构和功能
二、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1.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2. 种子的发芽和成长
3.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三、动物的形态特征和分类
1. 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有机体结构和运动方式
2. 动物的分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四、动物的生长和发育
1. 动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2. 昆虫的变态发育过程
3. 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五、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1. 人体的主要器官:头部、躯干和四肢
2. 人体的各系统及其功能: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感觉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 生物的生活环境
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 生物的适应性和保护环境的意义
七、物质的物理性质
1.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固体、液体和气体
2. 物质的溶解和结晶
3. 物质的熔化和凝固
八、物质的化学性质
1. 物质的燃烧
2. 物质的酸碱性:酸、碱和中性物质
3. 物质的氧化和还原
以上是六年级科学下册的总复习知识点全套整理,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总复习背诵要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总复习背诵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8f7db569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24.png)
1、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使铁生锈。 2、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3、知道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
第八课:物质变化与我们
六年级下册科学
本课在前面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对物质变化的情势、物
质变化的种类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关于物质
变化的概念。同时希望学生了解物质变化与人类生产生
少垃圾、勤俭资源。 2、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和对一些有毒垃圾
的处理。 3、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 4、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
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垃圾箱可分为可回收、有毒垃 圾与其它垃圾。 5、能辨认国际世界通用的回收标志,(可回收标志)
六年级下册科学
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如根、茎、叶等各个器官的细胞是不同的)
六年级下册科学
第七课:用显微镜视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不同 的微生物的形状也是不同的)
六年级下册科学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单元内容:本单元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有些是自然现象, 但更多的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学生时刻可以在感 受到物质的变化。从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的标准去区分物质 的变化,可以分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
六年级下册科学
第五课:铁生锈了 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视察和实验,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 于铁的新物质。 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 物质。(可以从颜色、间隙、光泽、粗糙、导电等 2、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六年级下册科学
第六课: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总结化学变化的一些现 象,帮助学生从现象初步判断物质是否产生了 化学变化,然后通过寻找证据,判断是否产生 了新物质,最后确定是否产生了化学变化。视 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9、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6、(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7、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的屏幕其实由许多(荧光点)主成,彩色屏幕的色彩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组成。
18、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在(10)倍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清它的肢体,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13、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了(细胞)。
14、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是:(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15、实验证明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使用观察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是:(1)、移动放大镜: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人眼和观察对象直接来回移动,直至图形大而清晰;(2)、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观察对象,直至图形大而清晰。
10、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1、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2、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19、观察工具发展的流程图:
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是在不断(变化)的,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2、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是美国的(阿姆斯特朗)。
3、月球环形山的形状大多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测中,公认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
2、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3、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白糖)和(水)混合;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4、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总复习
(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根据之一。放大镜是中间较厚、边缘薄、透明的(凸透镜),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作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5、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
6、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7、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
8、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在日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6)、实验结果: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其中水的作用较大。
10、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铁钉,可以发现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新物质附着),同时蓝色的硫酸铜液体颜色会(变浅),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11、用长柄金属汤匙去一小勺白糖,在蜡烛火焰上慢慢的加热,白糖会发生物理变化(熔化)和化学变化(碳化)。
1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是(二氧化碳)气体。
13、在生产实践中,人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防止、减缓铁制品生锈的速度?
答:(1)制成合金;(2)铁制品表面涂防护层;(3)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
第三单元宇宙
一、填空题: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的半径大约为地球半径的(四分之一),它的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体积是地球的(四十九分之一),质量是地球的(八十分之一)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38万千米),昼夜温差(310℃)。
9、探究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假设实验:
(1)、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吗?
(2)、我们的假设: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
(3)、实验材料:三个盘子、三枚铁钉、水和菜油;
(4)、实验方法:将三枚铁钉分别放在三个盘子中,其中两个盘子分别装上水和菜油;
(5)、实验现象:放在空盘子中与空气接触的铁钉有点生锈,放在水盘子中与水和空气接触的铁钉生锈较多,浸没在菜油盘子中的铁钉没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