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上历史 第7课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优质教案
5.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从而逐条分析内容所产生的作用
6.材料分析
材料一:商鞅“徙木立信”的图片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hui)强大,赏不私亲——《战国策.秦策一》
(1)材料一中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想一想商鞅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问题2:哈,我现在有两种土地,一部分是公田,是要交纳贡赋的;另一部分嘛,不让上面知道,就全是我自己的了(私田)。我该怎么才能从这些土地中获得更多的好处呢?
问题3:我还偷偷吞并了一部分公田,其余的公田我也无心打理,渐渐都长满了荒草。国君也无利可图,我可是越来越富有了。但是私田面积越来越大,奴隶们的劳动强度更大了,他们不断怠工、逃跑、还破坏我的农具,这可大大影响了我的收成,而且田地广阔,管理起来还真有点力不从心,我该怎么办呢?
3.师生一起分析归纳出商鞅变法的背景(幻灯片13播放视频《商鞅变法》)
经济:铁制工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这是改革的根本原因。
政治新兴的地主阶级势力增强,要求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即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军事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纷纷变法以富国强。
4.学生找出商鞅变法的时间和支持者(链接《秦孝公图片》)幻灯片13
4.想一想: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战争体现出的时代特征有何不同?(幻灯片9)
(二)商鞅变法
1.思考: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A反对战争B渴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2.阅读故事《一个奴隶的烦恼》,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原来500人耕种的土地,现在只需300人就够了,余下200人我该让他们做些什么呢?我可不想让他们白吃饭不干活?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课标要求】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七雄和商鞅变法,知道都江堰水利工程。
理解战国兼并战争和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2.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要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历史作用和都江堰难点: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东周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写到“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可见,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重大的变革。
当时的政治局面是怎样的?出现什么重大的变革?让我们走进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1.简述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晋文公曾经称霸诸侯,春秋末年,晋国权力落到卿大夫手中,这些卿大夫经过长期的斗争,剩下了韩赵魏三家,三家一合计,把自己的“老板”晋国的国君废黜了,自己另起炉灶,这就是“三家分晋”。
齐国本来是姜子牙的封地,战国时期,齐国的卿大夫田氏也把自己的“老板”废黜了,自己当“老板”。
这就是“田氏代齐”。
2.观察课本第32页《战国形势图》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并说一说它们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3.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战役?你能说说他们的故事吗?桂陵之战: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
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
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
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_百家争鸣【课件】
何为百家?
国
“百家”为泛指,
家
意为数量多,主要
的
分为儒,墨、道、
治
法、阴阳家、杂家、
理
名家、纵横家、兵
方
家、小说家等十家。
略
何为争鸣?
是指各学派或思想家 著书立说、广收门徒、 高谈阔论、互相辩难, 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出自己治国救世的
主张。
二 百家争鸣
Q1:战国时期为何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材料一: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
好恶殊方。……(诸子)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原因一:王室衰微、诸—侯—变班法固的《需汉要书和·士艺阶文层志崛》起
材料二: 原因二: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材料三 :“西周时,“学在官 府”,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知识, 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下层贵族 降为平民者有之,官方学者流落 民间者有之,因而出现了文化知识 下移的现象,文化知识开始传播 到社会上,学在“私家”,私人 讲学之风兴起,打破了“官学”独 占局面。”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一 老子和孔子 二 百家争鸣
看课标 培素养
课程标准
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 理“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学习目标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 史观、时空观念) 运用史料了解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 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学习孔子和诸子百家独立思考、探索创新、变革实践的勇气和精神,增强民 族自豪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精品习题课件
5.(2021独家原创试题)《百家讲坛》节目中的“春秋战国记”第15集讲 述了“说不尽的商鞅”。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 ( ) A.齐国 B.赵国 C.秦国 D.楚国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 秦国。
6.(2020黑龙江龙东地区中考)公元前356年,任用商鞅主持变法的是 ( ) A.齐桓公 B.秦孝公 C.楚庄王 D.勾践
答案 C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其变法规定:确立县制,由国君 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 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 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 爵位并赏赐土地。C符合题意。
14.(2021独家原创试题)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商君(鞅)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 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史料二 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今民求官爵,皆 不以农战,而以巧言虚道,此谓劳民。劳民者其国必无力,无力者其国必削。
答案 D 通过材料“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 姓乐用,诸侯亲服”我们可以看出,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商鞅变法改 变了旧的风俗;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而对于D选项所述内容,材料 并没有体现。
18.(2021河北唐山路北期末,8,★★☆)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 结晶。感受“智慧”所在,重点应探究都江堰的 ( ) A.修建背景 B.修建者 C.工程技术 D.灌溉面积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山西,简称“晋”,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晋国在战国时期分裂为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优质教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一课时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
【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战国七雄的由来及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作用;3、了解都江堰的建造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分析并理解商鞅变法的性质;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适应时代的需要、用于投身改革的人,一定会受到后世的尊敬。
【教学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教学难点】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图片。
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2008年5月12日,四川的汶川地区发生了8级大地震,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
在震区,许多建筑物倒塌,而处于震区的这一水利工程却没有损毁和垮塌。
经过专家的考察和评估,结论是整个水利工程是安全的。
人们不禁为这一建于22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感到惊叹。
这一水利工程的名称是什么?是谁建造的?起到了什么作用?二、进入新课:(一)比较历史地图,激发学史兴趣通过出示《战国形势图》回答如下问题:(1)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大国形势有什么变化?(2)“战国七雄”是指哪七个大国,它们分别在什么位置?各在哪里建都?(3)春秋时期大国晋国哪里去了,韩、赵、魏是怎么来的?“田氏代齐”又是怎么回事?(4)战国起止时间怎样?这一名称怎么来的?为什么要把这一时期称为战国?(二)讲述历史故事,阅读历史材料,感悟历史1、战国时期有许多著名战役,让学生讲述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的历史故事;2、结合教材内容归纳: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哪些重要特点?4、让学生思考:当时的人们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5、评价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残酷性。
(三)分析历史内容,培养理解能力1、商鞅变法春秋以前,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预习+知识梳理+习题
本课重点识记内容1、晋被瓜分成韩、赵、魏。
2、战国七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3、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变法。
4、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5、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6、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也反映出了我国人民的智慧。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预习提纲一、战国七雄1.三家分晋:战国初年,被三家大夫瓜分2.田氏代齐: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3.战国七雄:、、、、、、。
(东南西北到中间)4.著名战役: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减灶计)、长平之战()。
二、商鞅变法1.背景:战国时期,和进一步推广,社会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以求,在兼并战争中获胜。
3.时间:公元前356年,任用主持变法4.内容:1)政治:①确立,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②废除贵族的;③改革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④,禁止私斗。
2)经济:①废除,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鼓励,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统一。
3)军事:奖励,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意义:①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②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各国变法改革的历史意义: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修建者:战国时期(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在成都附近的上修建了都江堰。
2.构成: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
内江用于,外江用于。
3.作用: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建成之后,成为沃野,被称为“”。
预习填空答案:一、晋国;韩、赵、魏;齐、楚、秦、燕、赵、魏、韩;纸上谈兵二、铁制农具;牛耕;生产力;富国强兵;秦孝公;商鞅;县制;世袭特权;户籍;严明法度;井田制;耕织;度量衡;军功三、李冰;岷江;灌溉;分洪;成都平原;“天府之国”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识梳理一、战国七雄形成背景:春秋时期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大诸侯国左右政局,周王室的各种制度几乎完全崩溃。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PPT
转 变
允许自由买卖.
私有制(变)
奖励耕织
提高了农民积极性从而促进
经济发展(变)
国
富 3.军事:
奖励军功 军功授爵
军队战斗力 兵 增强(变) 强
意义
盛秦 的国 诸国 侯力 国大 ,为 为增 以强 后, 秦提 统高 一了 全军 国队 奠的 定战 了斗 基力 础, 。一
跃 成 为 最 强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围魏救赵” “减灶诱敌” “
魏
白 起
魏
春秋与战国战争之大比较
战役名称 军队规模
持续时间 战争结局
春秋 城濮之战 晋2万 楚4万 一天之内 晋军大败楚军,晋文 公成为中原霸主
战国 桂陵之战 齐8万 魏8万 2年内
马陵之战 齐国歼灭魏国 一年 军队10万余人
长平之战 秦活埋赵军40 三年 多万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的历史分期
前770年
前476年 前475年
前221年
春 秋
战 国
公元前3世纪
百位数字加1
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争战而得名。
战国初期形势图
齐 匈 战 国奴
楚 七雄 三
燕燕
秦
家
分赵
燕 赵
秦秦 晋晋 魏 韩宋
魏
韩
楚楚
东
南
田氏代齐 西
齐
北
到
吴
中
越
间
《春秋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1)对比两幅图,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大国形势有什 么变化?
(2)春秋时期大国晋国哪里去了?韩、赵、魏国是怎么来的? “战国七雄”是指哪7个大国?它们分别在什么位置?
七年级历史第七课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历史第七课知识点归纳总结在七年级的历史课程中,第七课是一节关于中国古代的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解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其中包括了以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
古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在远古时代,原始人类通过打猎、采集和渔猎的方式生活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古代中国人逐渐形成了农业社会。
他们开始种植庄稼、养殖动物,并建立起了一个农耕社会。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集体劳动的形成,社会形成了更加稳定和有序的状态。
古代中国的朝代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朝代。
这些朝代是按照先后顺序来划分中国历史的时期。
其中一些重要的朝代包括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秦朝、汉朝等。
每个朝代都有其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在古代中国,存在着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即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是指君主对地方上的领主进行封赏,使他们获得土地和农民,同时也要求领主为君主提供军队和其他贡献。
这种制度使得社会形成了等级制度,君主和地方领主之间形成了一种互为依附的关系。
封建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影响了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古代中国在科技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中国古代人民在农业、纺织、医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
例如,他们发明了农具、编织机械和医疗器具,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如张衡、郭守敬等,他们的贡献在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总结通过这门历史课程,我们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古代中国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但它也是我们了解和认识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今天的中国,并且对于我们的发展和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本课程,我们还学习到了古代中国的朝代、封建制度以及科技发展等重要知识点。
部编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七年级历史第七课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七年级历史第七课教案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大体方位,理解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作用;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构造、功能和作用,从而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研究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XXX、XXX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改革是时代的需要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学会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1、铁农具的广泛使用,都江堰的修建。
(重点)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重点)3、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难点)【法律渗透】土地法、旅游条例【导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阐发会商相结合【情景导入】教师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的图片引入新课【讲解新课】(一)战国七雄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XXX、魏、韩2、著名战争:桂陵之战(魏--齐--赵)、马陵之战(魏--齐--韩)、长平之战(秦--XXX)。
(二)商鞅变法1、商鞅变法的背景:2、商鞅变法的目的:3、商鞅变法的内容:4、商鞅变法的作用(意义):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最后小结: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地主阶层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层和农夫阶层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从此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教师出示XXX及都江堰的幻灯片:让学生在教材中找出都江堰建筑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作用是如何的?讲解为什么XXX要在这个中央建筑呢?它是如何起到防洪、灌溉作用的?并了解XXX的贡献及人们对他的纪念。
【合作探究】1、商鞅变法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7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教案《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2.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3.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的故事,就从一个壶说起。
战国时期宴乐铜壶,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壶。
它与别的青铜器不同的地方就是其装饰纹样是一幅装饰画,把它展开,就是一幅完整的、独立的艺术作品。
第一层所表现的是战国时期的农业。
那个时候,养蚕业已经发展起来,这里表现的是采桑,也就是采摘桑叶。
左边和中间表现的是射箭,在当时是娱乐抑或是一种练习。
第二层内容左边是弋射,也就是打猎。
为什么叫“弋射”?因为那时候打猎箭上面都是带绳子的,一箭射出去打中了猎物就可以用绳子把猎物拖回来。
上面飞着鸟,湖里游着鱼。
右边是宫廷生活,跳舞、奏乐,等等。
第三层是征战,表现的是战争场面。
在春秋战国时代,征战是十分频繁的。
左边是水战,一对船互相攻打;右边是陆战,爬梯子攻城,上面一排均为守城的将士。
这是一幅反映战国时代各个方面内容的作品。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战国七雄1.社会背景:经过春秋300年纷争,大部分诸侯国被兼并,大诸侯国左右政局,周王室统治彻底崩溃。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2.赵韩魏三家分晋齐景公废长立幼政局不稳。
田乞趁机政变,操控齐国朝政。
前386年田和被周王册命齐侯,取得合法地位。
3.战国七雄简表4.材料研读: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
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5.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也不过六、七万人。
而在战国时期,随着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兵力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
苏秦游说六国合纵抗秦,身任六国宰相,苏秦以一己之力促成山东六国合纵,使强秦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又配六国相印,叱咤风云。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知识与能力:1.掌握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使用 2.了解都江堰构造和作用。 3.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改革是时代的需要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动脑筋
一是铁农具与石农具和青铜农具相比具有优越性;二是当时冶铁工业已相当发达,能够大量生产铁器。
牛耕图
春秋末年已使用, 战国时进一步推广
2.牛耕的使用
——是我国农业发展 史上的一次革命。
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 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水利工程的兴修
生产力发展
这是谁?他做了什么贡献?
始知李太守, 伯禹亦不如.
1、我300亩土地现在只要300奴隶就可以了,剩余的200个白吃白住我该怎么办呀?
叫他们去开垦行的土地
2、几年后,我有那两种土地,一部分是受封300亩土地(公田)另一部分是新开垦行的土地(私田),公田要交贡赋,而私田的收成全是我的,但我还是觉的我的收成太少我该怎么办?
叫更多的努力去开肯更多的土地
商鞅
建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2.奖励耕战.
奖励耕织
奖励军功
3.建立县制:
由国君派官吏治理
经济发展
军队战斗力增强
国富
兵强
加强中央集权
建立封建制度,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内容及作用
铁农具 牛耕 水利工程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化
封建地主
农民
封建社会形成
各国变法
动脑筋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知识点总结
四、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识点 1.战国七雄歌谣记忆:“战国七雄的名称及位置”:齐楚秦燕,东南西北分四方;赵魏韩,从北到南居中央。
1.形成过程(1)三家分晋: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2)田氏代齐: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3)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春秋时期曾经称霸的诸侯国在战国时期依然称雄的有:齐国、楚国、秦国。
2.社会特点:此时的诸侯各自为政;七国相互之间展开大规模的战争,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3.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4.影响:战国中期以后,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中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知识点2.商鞅变法1.背景(1)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根本原因)(2)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各国经过变法改革,封建社会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加速了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
2.地位: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内容5.作用:使奉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3.造福千秋的都江堰都江堰不仅是一个灌溉工程,也是一个防洪工程。
它是古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例。
【重点难点讲解】知识拓展1.春秋时期、战国时期战争的不同知识拓展2.商鞅变法的作用知识拓展3.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和启示1.原因:秦孝公的支持;得民心;讲求诚信;符合历史潮流;商鞅具有献身精神和顽强毅力。
2.启示:(1)改革是实现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
(2)改革会遇到各种阻碍,如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以取得成功。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精品教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战国七雄和都江堰水利工程。
2.知道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到秦国是通过改革强大起来的,提高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是时代的需要,要学习商鞅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教学难点】商鞅变法的背景、都江堰的构造及功能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社会上的变化从春秋到战国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时间,采取复习式导入。
“春秋”源自于孔子整理修订的鲁国编年体史书《春秋》。
由于《春秋》记载的历史时期与东周前期历史发展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就把东周前期称为春秋时期。
战国这一名称又是怎么来的呢?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源自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因各个诸侯国战争频繁、争夺激烈而得名。
二、讲授新课(一)争霸战争请同学们观察两幅地图,思考春秋初期到春秋后期,诸侯国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对,就是数量逐渐减少,那么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诸侯国的数量不断减少,小国不断地被大国兼并。
这些看起来减少的诸侯国,都是在一次次兼并战争中消失的。
我们继续来观察地图,春秋后期的诸侯国与战国形势图思考,春秋霸主中的晋国在战国时出现了什么变化?春秋时的霸主晋国消失。
那么去哪里了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1页第一段,找出,晋国发生了什么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中的信息对比,分析诸侯国数量的变化,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1.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室”是指诸侯国国君,代表旧贵族势力。
“私家”是指诸侯国内卿大夫,代表新兴势力。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诸侯国势力崛起且操控政治局面,由春秋时期的众多诸侯国变为战国时期的十几个诸侯国,主要的只有7个。
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该时期长期爆发兼并战争B.该时期产生了新兴地主阶级C.该时期各国都进行了改革D.该时期各国疆域得到拓展2. “春秋一霸谢幕去,战国三雄傲世立。
风云际会龙虎斗,华夏进入战国期。
”这首历史歌谣中的“春秋一霸谢幕去,战国三雄傲世立”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A.三家分晋,赵、魏、韩建立B.田氏代齐,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C.晋国灭亡,春秋结束D.战国七雄形成,中国进入封建社会3. 某中学刚调来一位风趣的历史老师,她在自我介绍时说:“我与战国有缘,我的姓是战国七雄中最西边的一个诸侯国的名称,我的名是战国七雄中最北边的一个诸侯国的名称。
”由此可知,这位老师的名字是()A.秦燕B.秦楚C.齐楚D.齐燕4. 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最多不超过2万,楚军也不超过4万。
而至战国时期,魏国在马陵之战中动用“十万之军”,长平之战中秦国坑杀赵军俘虏40多万。
这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A.人口迅猛增长B.战争规模很大C.武器更加先进D.周王权威下降5.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出自《韩非子》,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中最符合这一主张的是()A.确立县制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C.按军功授爵赐田D.改革户籍制度6.下图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该文物是商鞅变法推行哪一措施的历史见证()A.鼓励生产B.加强刑罚C.统一度量衡D.推行县制知识点3造福千秋的都江堰7.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除鱼嘴部分有轻微损坏外,其余基本完好。
该工程建造于()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时期D.西汉时期8.作家余秋雨曾经写道:“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至今还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堂笔记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导入今天我们将学习的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一段非常特殊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发生了许多的变化,给中国历史和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一起来了解这个时期发生的一些重要变化。
一、战国时期的基本面貌1.国家的形成在春秋时期,中国分裂成了许多小国家,其中有一些非常强大,比如齐、楚、韩和秦。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国家之间的矛盾和争斗越来越激烈,最终导致了秦国的统一。
在战国时期,中国的国家形成了一种比较特殊的状态,就是七个国家都相互独立,互相之间保持了一种平衡状态。
这七个国家是:齐、楚、魏、赵、燕、韩和秦。
这种状态被称为“分裂割据的局面”。
2.社会的动荡与变化在战国时期,中国的社会发生了许多的变化,这些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在这个时期,农民开始拥有自己的土地,并且开始和贵族和官僚们展开争斗,争夺土地的产权。
这种现象被称为“土地革命运动”。
3.军事的变革在战国时期,军事的形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战争方法的改变。
在这之前的春秋时期,中国的战争方法主要是靠步兵和战车,但是在战国时期,军队开始发展出新的战争方法,比如火器和骑兵等。
二、秦国的崛起1.秦国的历史背景在战国时期,秦国是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它的历史十分悠久。
秦国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之一。
2.秦国的优势秦国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够成为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是因为它有着许多的优势。
首先,秦国有着非常强大的军队,这是因为秦国的军事改革非常彻底,军队的组成也比其他国家更加规范。
其次,秦国还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来发展经济,比如开凿渠道和建造道路等。
这些措施使得秦国的经济比其他国家更加发达。
3.秦国的扩张在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中国的领土非常分散,每个国家都只掌握着一小部分的土地。
2.7《百家争鸣》课件精品-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B. 是现代中国建设经验的总结
C. 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
D. 根植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10.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内涵丰富, 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 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以柔克刚。
(4)政治上主张“_无__为__而__治__”,追求“小国寡民” 的
理想社会。
经典著作:《老子》(又称《道德经》)。
概述: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 _儒__家__学派创始人。
百 家 争 鸣
孔 子
思 想 主 张
(1)思想核心是“_仁___”。他提出“仁者爱人”, 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 准则和道德规范。
6.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经常引经据典,展现了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里的东方智慧。2015年,他在浙江乌镇
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讲道:“天下兼相爱则
治,交相恶则乱。”这句话出自 A. 老子
(C )
B. 孔子
C. 墨子
D. 韩非
7. “□□□□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
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材料三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 熠熠生辉,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 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 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 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 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当今国家重视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何积极意义。(2分)
知识点一:老子和孔子
1. 他的思想包含了对世界本原的认识、朴素的辩证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历史思维导图ppt(图片版)(20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历史思维导图ppt (图片 版)(2 0张)( 精品系 列PPT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历史思维导图ppt (图片 版)(2 0张)( 精品系 列PPT )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历史思维导图ppt (图片 版)(2 0张)( 精品系 列PPT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历史思维导图ppt (图片 版)(2 0张)( 精品系 列PPT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历史思维导图ppt (图片 版)(2 0张)( 精品系 列PPT )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列PPT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历史思维导图ppt (图片 版)(2 0张)( 精品系 列PPT )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历史思维导图ppt (图片 版)(2 0张)( 精品系 列PPT )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历史思维导图ppt (图片 版)(2 0张)( 精品系 列PPT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历史思维导图ppt (图片 版)(2 0张)( 精品系 列PPT )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历史思维导图ppt (图片 版)(2 0张)( 精品系 列PPT )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民族的内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历史思维导图ppt (图片 版)(2 0张)( 精品系 列PPT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历史思维导图ppt (图片 版)(2 0张)( 精品系 列PPT )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历史思维导图ppt (图片 版)(2 0张)( 精品系 列PPT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历史思维导图ppt (图片 版)(2 0张)( 精品系 列PPT )
第7课 百家争鸣(导学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高效课堂(部编版2024)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7课百家争鸣【学习目标】①了解老子及其思想主张,知道孔子的思想主张及其教育成就。
(史料实证)②知道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培养社会责任感。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③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其历史影响,认识社会变革与思想发展的关系。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
学习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其影响。
【课前预习】一、老子和《道德经》1、老子,春秋后期楚国人。
2、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
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3、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一书中,又称《道德经》。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1、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
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的创始人。
2、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提出“为政以德”。
在文化教育上,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
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
3、孔子的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私学勃兴,诸子蜂起,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
2、学派①儒家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
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分别被保存在《孟子》和《荀子》两书中。
②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墨子的思想集中保留在《墨子》一书中。
2.7《百家争鸣》课件精品-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设和谐社会中的
归纳后,进行各个击破式的 类,以表格、示意图、文字表述等形式
体现”
分类学习记忆
展现出来
材料 春秋时代,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促成这一社会变革的物质因素, 是生产力的发展……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的诸侯国,积极从事霸业活 动……到了战国时期,夺权胜利的地主阶级为了巩固和扩展利益,先后开展了社会改 革,掀起了变法运动。面对当时的社会大变革,人们提出不同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 鸣”的局面。
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核心思想“仁”。
【思维构建】
1.诸子百家思想在当今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体现。 (1)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2)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3)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 (4)墨家的“兼爱”“非攻”——反对战争、热爱和平、平等博爱。
2.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1)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 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各 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解析】题干中“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 垂后世”的意思是从曹沫到荆轲五个人,他们的侠义之举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但他 们的志向意图都很清楚明朗,都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名声流传到后代,体现的精神内 涵是忠义与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反映的思想与材料相符。
出处 《左传》 《尚书》 《孟子·离娄上》
A.“无为而治”的主张
B.“仁者爱人”的观点
C.“尊卑有序”的理念
D.“以人为本”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
大梁
庞涓
孙膑
齐
围 魏 救 赵
目标导学二:商鞅变法
合作探究:
(1)商鞅变法的原因是什么? (2)商鞅变法的目的、时间?支持者? (3)说出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4)商鞅变法的意义是什么? (5)商鞅变法成效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商鞅变法的原因
①经济方面: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进一步推 广,为适应这一先进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这是改 革的根本原因。 ②政治方面: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壮大,要求废除旧贵 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这是改革的政治原因 。 ③军事方面: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纷纷变法以 求富国强兵,秦国也不得不实行变法。在各国变法中 ,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春秋五霸先后出现 战国七雄同时并存
“战国”名称的来历?
战 国 形 势 图
战国时期重要战争
战争名称 交战各方兵力 持续时间
桂陵之战 魏军8万; 齐军8万
公元前354 年——公元前 353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交战区域 交战结果
典故
赵,魏
齐胜,擒魏国 围魏救赵 主将庞涓,魏 国元气大伤
马陵之战 魏军10万; 齐军10万
始知李太守, 伯禹亦不如。
泄洪
灌溉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 府’也”。
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 展有什么影响?
有效控制了灌溉水量,使沿岸地区既有便 利的水源,又免受水患灾害。
成都平原
课堂小结
战
国
变 化
时 期 社
会
的
战国七雄: 政治局面
——《战国策·秦策一》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译文)商君治理秦国,法令一到就要执行,而 且公平无私。处罚不回避有权势的人;论功行赏,不 偏袒自己的亲信。
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 格执法。
假如你是当时的新兴地主、农民或者奴隶 主贵族,你是怎样看待这场商鞅变法的???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
具体措施
建立县制;废除旧贵族
政 治 世袭特权;改革户籍;
严明法度
作用
加强中央集权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
经 济 自由买卖;鼓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确立封建土地制度,提 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从 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国富)
军 事 奖励军功
军队战斗力加强了(兵 强)
材料研读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 (huì)强大,赏不私亲近……
新课探究
目标导学一: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形成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农 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封建经济有 很大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要求取代旧 贵族掌握国家政权,发展经济。
燕4
东
赵5
齐1
南
魏6
西
秦3
北
韩7
到
中
央
楚2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战国七雄与春秋五霸在出现时间上有什么不同?
商鞅变法: 重大改革面
都江堰:水 利工程面
齐楚秦燕赵魏韩 政治、经济、军事 防洪、灌溉、水运
预习作业
• 1.老子的姓名,生活的历史年代与历史地位。 • 2.老子的思想主张。 • 3.老子的著作。 • 4.孔子生活的年代与政治思想。 • 5.孔子的教育成就。 • 6.孔子的地位,著作及影响。 • 7.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 • 8.各学派代表人物及主张。 • 9.什么是“百家争鸣”?它产生什么影响?
历史七年级上册( RJ )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导入新课
新课探究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导入新课
商鞅舌战群臣
都江堰
学习目标
1.掌握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 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 3.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公元前341年 魏,韩
齐胜,杀魏国 主将庞涓,魏 国由盛转衰, 一蹶不振。
增兵减灶; 四面埋伏; 走投无路
长平之战
赵国军民约45 万;
秦国军民约60 万
公元前260年5 月——10月
赵国长平
秦胜,伤亡约 纸上谈兵,
20万;
反间计
赵国死亡45万,
元气大伤。
赵王……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 将以击秦……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佯 败而走……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 人降武安君(白起)……(武安君)乃挟诈而 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 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上述材料是战国时期哪一次战争?试着讲 一讲此次战争的历史故事。
结合图片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哪些 特点?
秦赵长平之战
反 间 计
纸 上 谈 兵
提示:长平之战。战国兼并战争特点归纳:规
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伤亡大。
《孟子·离娄上》中评价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的残酷性,说当时“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 城以战,杀人盈城”。你怎样评价战国时期兼 并战争的影响?
(1)负面影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 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
(2)正面影响:促进政治改革、国家统一和 民族交融,也有利于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 成。
战国时期三次经典战役
时期
战 国
主要 战役
桂陵之战
交战 国家
魏、赵、齐
典故
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魏、齐 秦、赵
减灶计 纸上谈兵
邯郸
赵
桂陵
商鞅变法对不同阶级的影响
内容
不利阶层
有利的阶层
鼓励耕织,生产粮 食、布帛多的人可 免除徭役
奴隶主阶级;懒惰 的人;弃农经商的 人
封建地主阶级;勤 劳的农民
奖励军功,对有军 功者授予爵位并赏 赐土地
没有军功的旧贵族
打仗有功的人
确立县制,由国君 旧贵族 直接派官吏治理
国君
目标导学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