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机电技术应用(智能制造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技工院校智能制造类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技工院校智能制造类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技工院校智能制造类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作者:宁湘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1年第44期[摘要] 技工院校为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变化,为制造企业生产一线岗位输送高质量复合型技能人才,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构建、校企合作、师资结构优化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技工院校智能制造类人才培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技工院校;智能制造类;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4-0028-02一、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一)支撑本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制造业是娄底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是娄底市委市政府站在战略高度对当前和今后娄底经济发展提出的要求和产业定位。

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娄底企业对智能装备的操作、控制与维护,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中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

为本地区培养先进制造业发展所必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产业工人,是时代赋予技工院校的使命。

(二)技工院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引导下,技工院校办学环境明显改善,办学质量明显提升,但其人才培养仍滞后于产业转型的需要,专业设置相对狭窄、界限分明、技能单一、教学与岗位脱节、毕业生供过于求、就业稳定率低、工匠精神缺乏、人才培养缺乏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等现实状况,印证了当下技工院校应对智能制造挑战的人才供给结构性矛盾的现实存在,“技工荒”使企业陷入“设备易得,人才难求”的尴尬局面。

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迫切需要技工院校与时俱进,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有机衔接。

二、技工院校智能制造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一)分析岗位需求及岗位能力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经课题组调研分析,娄底制造企业对智能装备控制与维护、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数控加工与编程、数字化建模等技能岗位有迫切需求。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与工业信息化)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与工业信息化)

**部专业代码: 080202 校内专业代码: 0171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发展的,掌握机械设计、智能创造、工业信息化等专业方向领域内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现代科技理念、综合人文素质、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在机电工程领域从事机械设计、智能创造信息系统开发和工业机器人应用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材。

上述培养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四项:1. 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及机械工程相关理论,解决机械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 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运用现代设计方法、现代工程工具及信息技术工具、现代设计工具从事机电工程领域的机械设计、智能创造信息系统开发和工业机器人研发及应用。

3. 具备团队合作能力和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能够正确评价机械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4. 具备现代科技理念、综合人文素质,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机械设计、智能创造技术、机械电子及自动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机械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并了解机械设计创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机械行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基本原理,并通过文献研究,识别、表达、分析机械工程问题,以获得结论。

3. 设计/开辟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智能创造系统及工业信息系统,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 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机械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的结论。

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在机械工程实践中开辟、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分析机械创造中时常浮现的问题,制定智能创造系统 完整工作计划并具体实施;并了解其局限性。

机电培养方案

机电培养方案
1.修满规定学分;
2.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3.符合学校规定的其他毕业要求。
七、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以下领域寻求就业:
1.制造业:机械制造、电子制造、汽车制造等行业;
2.研发机构: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等;
3.工程项目:机电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
4.教育机构:从事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5.政府部门:从事与机电行业相关的行政管理、技术监督等工作。
4.实践教学环节
(1)金工实习
(2)电工实习
(3)课程设计
(4)毕业设计(论文)
(5)综合实践
五、培养措施
1.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3.加强校企合作,开展产学研结合,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4.组织参加各类竞赛、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5.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六、毕业条件
1.修满规定学分。
2.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3.符合学校规定的其他毕业要求。
七、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以下领域寻求就业:
1.制造业:机械制造、电子制造、汽车制造等行业。
2.研发机构: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等。
3.工程项目:机电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
(3)机械设计基础
(4)控制工程基础
(5)材料力学
(6)流体力学
3.专业核心课
(1)机械制造技术
(2)电气控制与PLC
(3)传器与检测技术
(4)机电一体化技术
(5)机器人技术及应用
(6)智能制造系统
4.实践教学环节
(1)金工实习

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战略定位及专业结构优化调整论证报告

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战略定位及专业结构优化调整论证报告

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战略定位及专业结构优化调整论证报告一、区域人才需求预测(一)国家省市重点发展战略分析(2000字)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同时强调,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加快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夯实融合发展的基础支撑,健全法律法规,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

《中国制造2025》和《XXX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发布与实施,我国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25年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焊接、机器人、农机装备等十个重点领域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需要大批能够对智能制造设备进行操作和维护的高级技能人才。

未来十年,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两化融合迈上新台阶,宽带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关键工序制造装备数控化在规上企业得到广泛应用。

《关于xxx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指出,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行动,围绕重点产业厘清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应用领域图,着力推动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能源化工、建材、医药、造纸和林木加工等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升级,扶持XX股份、XXX等骨干企业技术改造、研发,推动配套完善,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传统产业提质扩量。

随着xxx地区装备制造业产业改造提升,需要一大批面向第一线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和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的高级技能人才。

(二)行业企业区域社会发展背景分析从智能制造机械行业分类和产业链看,包括自动化设备技术、工业控制软硬件研发与应用、工业互联/物联网技术、智能检测技术、物流技术等多个关联行业,形成了以智能制造关键装备为基础、系统集成为平台、装备应用为核心的“软硬并重、系统集成、互联互通”的产业链,涉及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焊接机器人等关键装备制造商,自动生产线系统集成企业,以及在汽车、3C等制造领域应用自动生产线等装备的生产企业。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中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中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中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摘要:2015年5月,国务院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策略。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建设“制造强国”战略目标,提出了顺应“互联网+”潮流,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推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发展,建设“升级版”的中国制造业,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今年,国家教育部公布了9个新增专业,人工智能技术服务是其中的一项,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服务。

由于人工智能专业开办时间较短,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文章从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加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的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职学校;人工智能;专业建设世界各国对人工智能的发展都十分重视。

美国政府提出要“重返制造业”,并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上下功夫。

欧盟提出了“新的工业革命”,以推动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日韩也把智能机器人机器人列入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并制订了具体的发展规划。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是否能够把握住智能机器人发展的契机,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将会影响到我国在全球制造领域的地位。

机器人行业属于“三高”行业,需要高科技、高人才、高投入,而我国目前很多公司仍处在“三低”的状态。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面临着人才大量短缺的问题,急需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

数据表明,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每年增长20%-30%,而人才供给不足10%。

在此背景下,不少职业学校都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紧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现状,密切联系学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的特点,进行了人工智能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

一、人工智能的意义(一)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人工智能是21世纪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代表,它使人类的生产力得到巨大的提升,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目前有关人工智能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它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上:首先,人工智能的一项重要意义是减少工人的体力劳动、简化繁杂的工作、提升自动化水平;第二,因为人工智能对劳动者的替代性作用,所以它可以弥补现有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使一部分劳动者能够获得更多的自由,有更多的时间去提高自身素质,并通过职业培训和其他教育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技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人工智能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行为习惯,还有人们的思考模式,这种思考模式将会导致技术的革新与发展,技术的发展能够渗透到各行各业,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机电技术应用专业(660301)二、入学要求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三、基本学制3年四、培养目标面向本地区五金刀剪行业、粤西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智能制造类、机电行业类企业的产品、自动化设备与生产自动线的制造、运行维护管理和维修的岗位群,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技能,了解相关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管理,具备机电产品、自动化设备、自动生产线调试、运行、维护与维修、营销和技术服务等岗位核心技能,适应相关机电产品和设备的生产、应用、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岗位。

五、职业范围六、人才规格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一)职业素养1.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信誉,爱岗敬业、遵纪守法。

2.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3.具有创新精神和服务意识。

4.具有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能力。

5.具有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6.具有借助词典阅读外文技术资料的能力。

7.具有安全文明生产、节能环保和遵守操作规程的意识。

8.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9.具有一定的标准意识、规范意识、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1.具有查阅专业技术资料的基本能力。

2.掌握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图等专业基础知识。

3.具有根据图纸要求,进行钳工操作的能力。

4.具有正确识读中等复杂程度机械零件图、装配图、电路原理图、电气控制原理图的识图能力,同时,熟悉相关CAD绘图软件,具有一定的绘图能力。

5.掌握机械加工设备的工作原理,熟悉普通机床、数控机床的基本结构,具有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掌握各种机床的操作与日常维护保养。

6.具有运用PLC的基本指令和部分功能指令编制和调试较简单的控制程序的能力。

7.掌握典型机电产品、机电设备和自动生产线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8.掌握机电产品、机电设备和自动生产线中采用的机、电、气等控制技术。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0年6月)一、培养目标以区域智能制造发展为导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机械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和信息管理技术等专业知识,具备智能制造系统分析、设计、规划、实施、调试及维护能力,有较强实践能力和一定创新思维,能在制造领域从事智能制造系统设计开发、应用运维、智能生产管理、智造技术应用等方面工作,具有忠诚、奉献、进取、合作特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生在毕业五年左右应达到以下目标:目标1:能够有效应用机械、智能制造工程相关专业知识,并考虑社会、环境、政策法规等因素综合分析和解决智能制造工程领域实际工程问题。

目标2:具有团队精神,能在项目组或工作团队中发挥骨干作用,能够进行有效沟通、交流。

目标3:具有人文科学素养、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有意愿并有能力服务社会。

目标4:胜任岗位职责,具有终身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二、培养规格或毕业要求三、毕业要求达成矩阵和培养目标达成矩阵(一)毕业要求支撑培养目标(二)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四.主干学科机械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技术。

五、专业核心课程工程制图与CAD、运筹学基础、机械设计基础、人工智能基础、控制工程基础、机械制造基础、PLC与触摸屏技术、嵌入式技术及应用、机器人编程与集成应用、传感与检测技术、数控加工技术、工业物联网与数字孪生等。

六、学制、学位及学分要求①基本学制4年,弹性学习年限为3~6年。

②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③毕业最低学分:161+16学分(其中16学分为课外学分);实践教学环节学分58.5学分,占总学分比例33.05%,其中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学分42.5学分,占总学分比例24.01%。

(见附表)七、学分学时结构要求1. 各类课程学时数和学分数统计2. 课程结构比例及学时学分分配八、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见附件1。

九、课程结构图见附件2。

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方案

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方案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智能制造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名称:机电技术应用(智能制造方向)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学制与学历:三年制中专一、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1.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教职成[2009]2号)2.《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的原则意见》。

——(教职成[2009]8号)3. 《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教职成[2000]1号)4. 《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0号)5.国务院于2005年10月28日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机电技术应用(智能制造方向)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能从事自动化设备的操作与编程,产品质量的检验,自动化设备的管理、维护、营销及售后服务等工作,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能胜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三、人才培养规格(一)专业知识1. 了解合同法、刑法等基本法律知识;2.掌握应用写作方面的基本知识;3.掌握基本的政治理论知识;4.了解基本的体育锻炼、个人养生知识;5.掌握信息检索、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6.掌握基本电工知识;7.了解常见电子元器件知识;8.掌握电子技术的常见电路基本知识;9.掌握基本的光学知识;10.掌握机械制图、机械装配的基本知识;了解自动化原理知识;11.12.了解自动化加工工艺知识;13.掌握电气控制基本知识;14. 关注自动化应用技术的动态情况。

(二)职业能力1.具备熟练完成求职简历、总结材料等应用文方面的写作能力;2.具有基本识图能力,并能利用计算机进行绘图;3.具有各种常见的工业用中小功率固体和气体自动化器装配与调试能力;4.具有操作常见工业用自动化器进行自动化加工的能力;5.具有识别常见金属材料的能力;6.具有简单自动化加工工装设计能力;7. 具有与自动化器使用客服的沟通能力;8.具有对自动化器设备常见故障的判断、分析、维护能力;9.具有一定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基双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基双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基双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发布时间:2022-11-11T05:39:10.241Z 来源:《中国教工》2022年第13期作者:李德生[导读]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必须研究的问题。

李德生成都电子信息学校【摘要】: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必须研究的问题。

本文从“一基双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背景、内涵解读和构建内容入手,着力解决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研究背景1.电子信息产业对中职毕业生的需求量呈断崖式下降状态。

对文件《2019年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生产制造企业技能人才需求调研报告》、《成都市人才开发指引(2021)》等的数据分析和到企业调研情况分析发现,招聘和录用中职学生占比8%,专科以上学历是起点,70%以上集中在本科层次。

2.国家对中职人才培养政策由“就业导向”转向“升学导向”“生涯导向”。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中职学段已不能满足,必须继续深造。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为中职打通升学道路,“升学导向”、“生涯导向”的趋势明显。

3.中职对接高职的一对多专业态势,突出中职学段基础性学习要求。

通过对2022年四川省招收信息技术二类的16所公办大专院校的专业开设情况进行调研,共有11个对口专业。

中职阶段培养的学生,对口升学时将面临多个专业方向可供选择,所以在中职阶段打下从事本专业所需的通用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必备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

4.电子信息产业“机器换人”趋势,使得中职毕业生必须再深造。

电子信息产业在智能制造大背景下,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运用,导致许多劳动密集型的重复劳动都被机器取代,使得人的职业活动是一个充满科学思维与智力活动的过程,指向了编程、接口、调试、现场设计等综合技能。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作者:韩伟芳张娜贾然郝光华李苗帅佳慧来源:《科技风》2022年第13期摘要:智能制造新技术对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些新的技术发展必将推动职业教育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变革,培养一批能够适应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的专业人才,并且这批人才能够从事智能控制技术领域的高技能复合型工作。

在此背景下,本文调研了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分析了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机遇,从专业定位、培训规格的整合与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及创新教师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智能制造;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中国制造业将继续发展,促进智能升级。

然而,随之带来的是新技术和制造模式的变革、新的职业岗位出现和职业岗位内涵的变化。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要求具备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和技術、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现状随着我国装备制造业不断向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智能制造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本由技能型人才操作的设备,随着智能制造设备集成化程度的提高,技能型人才可能无法承担相关工作,因此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1.1人才培养方向与实际脱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中的制造业,不仅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还是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的物质保障,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随着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业的发展,生产企业岗位设置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中国制造2025”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企业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增多,对传统一线操作工的需求量大大降低,取而代之的是机器人的操作、编程、维护和调试等方面的人才。

企业需要在智能控制技术领域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技能创新人才。

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案

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要求
(二)职业能力与素质结构
(1)职业能力与素质
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 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意识和能力,能适应不断 变化的职业社会;熟悉智能制造的工作流程,严 格执行智能制造相关设备设施操作规定,遵守各 项工艺规程,重视环境保护,并具有独立解决非 常规问题的基本能力;能指导他人进行工作或协 助培训一般操作人员。
案例
序号
1
典型工作任务 (一体化课程)
简单零件钳加工
职业能力要求
1.能阅读生产任务单,并读懂钳加工零件图样,与班组长、工具管理员等相关人员进行专业沟通,明确工作任务 和技术要求。 2.能准确查阅钻床、砂轮机等设备的操作规程等资料,明确钳加工的工艺流程,制订工作方案,并根据工作方案, 正确领取所需工量刃具及辅件 3.能按照零件钳加工的工作流程与规范,在规定时间内采用划线、锥削、锯削、錾削、钻孔、扩孔,铰孔、攻螺 纹和套螺纹等方法完成手锤加工,对开夹板加工和凹凸模配作等工作任务。 4.能按企业内部的检验规范进行相应作业的自检,并在任务单上正确填写加工完成的时间、加工记录以及自检 结果,签字确认后提交质检部门进行质量检验 5.在作业过程中严格执行企业操作规范,安全生产制度、环保管理制度以及65管理规定,严格遵守从业人员的职 业道德,具有吃苦耐劳爱岗业的工作态度和职业责任感 6.能与班组长,工具管理员等相关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
5年
高中毕业 3年
03
培养目标
案例
讨论填空
面向
类企事业单位,
适应
职业岗位群工作,
胜任
等工作任务,
具备
素养和能力,
达到
高级职业资格(国家
职业资格三级)要求的技能人才。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作者:和光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05期从“制造大国”迈向“智造强国”对人才有着更高的需求,这要求职业院校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构建全新的培养标准与培养路径。

作为智能制造产业链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当前智能制造专业群在人才培养方面普遍存在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链需求不一致、项目教学与岗位活动匹配度不高、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不准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立足服务区域智能制造产业,遵循技术知识生产规律,创新应用谱系学、教育生態理论,坚持产教融合、政行企校协同,精准溯源产业链与专业群关键要素,探索构建了“产教谱系指引、能力素养集贯通、全流程项目支撑、岗学教评一致”的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产教谱系指引。

依托AI大数据平台,追溯调查产业界的技术、岗位和教育界的专业、课程等要素的发展历史,绘制出表达产教要素对接的整体结构关系、互动关系以及随时间变化的可视化产教谱系。

产教谱系以生物谱系学为基础,突破传统的单一产业或者教育生态群落,从社会生态学视角,挖掘产教对接要素,明晰产教两大领域关键要素的映射关系和相互作用机理,创建产教融合生态系统模型,促进产教系统内信息流、物质流、能量流和人才流的互动,形成产教融合新生态。

二是能力素养集贯穿。

面向产业链所需要的通用能力、专项能力和拓展能力,从岗位群职业能力谱系出发,解构典型工作任务核心能力,重构知识能力素养,形成专业群人才培养规格;突破传统培养规格边界,细分解构可测可评的指标点,形成专业群、专业、课程和课堂四层统一贯穿的能力素养集,创建教产随动对接点;依据产教任务对接谱系,根据岗位任务能力变化,开发覆盖能力素养的全流程项目课程体系;以能力素养集指标为学业评价内容观测点,将能力素养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流程。

三是全流程项目支撑。

以培养规格为起点,对接关键岗位,研制由岗位任务结构、内容和情境等组成的岗位任务谱系,贯通能力素养集,基于生产流程和认知规律重构不同层级“流程化项目”,形成纵向进阶、横向整合的“课程项目小流程+课程模块中流程+专业项目大流程+专业群项目全流程”的四层递进流程化项目课程体系,渗透能力素养集观测点,实现学习项目与岗位任务的精准对接。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

107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刘 莉淄博职业学院 山东淄博 255000摘 要:智能制造企业的生产模式、岗位能力需求发生重大变化,企业更加需求多元化、复合型人才。

明确了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内涵,调研分析了智能制造型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提出了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基于专业基础知识、专项技术学习、综合实践模块强化、工程实践项目提升,构建了“核心技术技能+X ”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具备现代科技理念、综合人文素质、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机电;课程体系;核心技术技能作者简介:刘莉,工学硕士,副教授。

基金项目:2019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和平台建设”(编号:2019164 );2018年山东省第二批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现代机电装备技术应用;淄博职业学院行动研究课题《基于工作室平台的杰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随着先进制造装备的精密化、智能化、集成化以及产业链的延伸,智能制造企业的生产模式、岗位能力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更加需求多元化、复合型人才。

工业机器人被大量使用,熟练单一的操作岗位被取代,维修、维护、维保等岗位的专业综合性逐渐增强,对从事技术支持、客户服务、产品销售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面对新形势下的人才需求,一方面,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另一方面,现有技能人才培养的结构和质量与产业需求存在不适应之处[1]。

根据调研结果,制造企业普遍缺乏掌握机械、电子、信息化综合技术,集操作、调试、维护维修于一体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从人才培养看,在部分高职院校机电类人才培养中,重技能、轻素质、轻技术,导致学生的设计、开发、创新和应用转化能力不足[2]。

因此,专业建设需紧跟产业需求变化,深入企业调研,分析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变化,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培养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及代码(一)专业名称机电技术应用(二)专业代码660301二、入学要求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全日制学历教育,三年四、职业面向表1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主要职业面向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理想信念坚定,主要面向机电设备制造及机电技术应用行业企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照明线路安装技术、电动机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机械装调技术、液压与气压控制技术及电子线路装调技术等知识;熟悉常用机床控制线路的安装、调试及维修、常用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各种照明线路的安装与维护及简单的自动化生产线运行与维护等技能;面向装备制造行业企业和智能制造职业群,能够胜任机电设备装调工、维修电工、自动化生产线维护工、产品质量检验,机电设备管理、维护、营销及售后服务等一线职业岗位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1.素养(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崇尚宪法、遵纪守法、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3)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服务意识、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4)具有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

(8)勇于奋斗、乐观向上,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9)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1—2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智能制造方向)
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机电技术应用(智能制造方向)
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
学制与学历:三年制中专
一、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
1.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教职成[2009]2号)
2.《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的原则意见》。

——(教职成[2009]8号)
3. 《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
——(教职成[2000]1号)
4. 《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04]10号)
5.国务院于2005年10月28日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机电技术应用(智能制造方向)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能从事自动化设备的操作与编程,产品质量的检验,自动化设备的管理、维护、营销及售后服务等工作,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能胜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三、人才培养规格
(一)专业知识
1. 了解合同法、刑法等基本法律知识;
2.掌握应用写作方面的基本知识;
3.掌握基本的政治理论知识;
4.了解基本的体育锻炼、个人养生知识;
5.掌握信息检索、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6.掌握基本电工知识;
7.了解常见电子元器件知识;
8.掌握电子技术的常见电路基本知识;
9.掌握基本的光学知识;
10.掌握机械制图、机械装配的基本知识;
11.了解自动化原理知识;
12.了解自动化加工工艺知识;
13.掌握电气控制基本知识;
14. 关注自动化应用技术的动态情况。

(二)职业能力
1.具备熟练完成求职简历、总结材料等应用文方面的写作能力;
2.具有基本识图能力,并能利用计算机进行绘图;
3.具有各种常见的工业用中小功率固体和气体自动化器装配与调试能力;
4.具有操作常见工业用自动化器进行自动化加工的能力;
5.具有识别常见金属材料的能力;
6.具有简单自动化加工工装设计能力;
7. 具有与自动化器使用客服的沟通能力;
8.具有对自动化器设备常见故障的判断、分析、维护能力;
9.具有一定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综合素质
1.爱国爱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法制观念、文明行为习惯和完美的品格;
3.养成爱岗金敬业、遵守纪律、一丝不苟的优良职业道德;
4.具有较强的人文素养,具备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5.具有较强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创新的意识;
6.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心理承受能力较强;
7.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流能力。

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要求见表一
表一: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要求
三、培养模式
紧密联系“·中国光谷”核心圈和都市圈的自动化加工设备制造企业和自动化加工加工设备使用企业,实行“订单培养、工学交替”、“课堂与车间、实训与生产”产学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四、职业岗位群及就业面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级各类机械加工企业、广告业等,从事自动化设备的操作等工作,能担任自动化设备售后服务员、操作员、销售员、装配员等岗位群。

(一)职业岗位群
表二:职业岗位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及职业书一览表
(二)就业面向
1、自动化设备装配工程师;
2、自动化设备售后工程师;
3、自动化加工操作工程师;
4、自动化设备销售工程师;
五、课程体系
(一)三年制教学安排总表
教学时间分配总表见表三。

表三:教学时间分配
(二)教学进程表及课时、学分分配表
教学进程安排表见表四。

表四:机电技术应用(智能制造方向)教学进程表
六、主要专业课程教学要求
七、毕业要求
(1)所修课程(包括实践教学)的成绩全部合格;(2)通过中职计算机应用合格考试;
(3)通过自动化初级职业技能鉴定;
(4)通过电工电子初级职业技能鉴定
八、实践教学条件配置与要求
校专业实践教学条件配置与要求
九、继续专业学习深造指导
机电应用技术专业(智能制造方向)毕业生可以在本专业向设备装调与维修方向强化或拓展到光学应用专业、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等继续学习深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