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学文 17 我们也要当红军_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教案)看图学文17我们也要当红军
看图学文17我们也要当红军六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的1.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和生字组成的新词。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重点1.学习本课的第三段,练习概括每句话的意思和自然段的意思。
2.观图时要重点观察毛主席和两个孩子的表情、神态及穿着打扮。
教学难点1.观图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
2.注意多音字的不同用法,巩固部首查字典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教学过程一、观察图画,了解图意1.老师贴出挂图,请同学们从整体上观察画面,看一看图上有谁。
(毛主席、红军队伍和两个穷人家的孩子。
)2.观察人物。
毛主席身材高大,穿着军装,脚穿草鞋,两手背在后面,微笑地看着两个孩子。
从毛主席的神态中看得出来,他对两个孩子怎么样?(非常喜爱)再看两个孩子,身上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都穿着草鞋,背着小包袱,左边高个的孩子背着一顶破草帽。
右边的孩子包袱上绑着一双布鞋。
他们好像在急切地向毛主席说着什么,请求着什么。
请同学们猜一猜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回答完问题后,老师要总结学生的发言,然后写出课题:17.我们也要当红军,全班齐读课题。
这是两个孩子的强烈要求,也是他们最大的愿望。
他们的愿望能实现吗?毛主席会批准他们的要求吗?你们从画面上能看出来吗?主要观察一下毛主席和红军战士的神态,说说自己的分析。
(毛主席微笑着,耐心地听着两个孩子的诉说。
从旁边走过的红军战士边走边向两个孩子微笑,露出喜爱之情)想一想红军战士可能会说什么?(欢迎你们参加红军队伍。
这里就是你们的家。
)3.观察环境。
按从上到下的顺序。
天色什么样?(白中透蓝,万里无云。
)地上什么样?(一洼一洼的积水,到处是烂泥。
人物的影子投在地上,说明刚刚下过一场大雨,天晴了,用简单的四个字来概括就是:雨过天晴。
)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画面的主要内容?(两个穷孩子向毛主席要求参加红军,毛主席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设计)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2022年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通过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历程的史事,感悟长征精神。
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事件,是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重要一课。
长征粉碎了国民党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促使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学习目标知道长征、遵义会议等基本史实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长征的过程,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运用史料分析长征的原因,认识长征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体会革命先烈们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长征精神,激发爱国之情。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遵义会议、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教学难点:红军长征及长征精神。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身心各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
青春期性成熟带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进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在学习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经初中七年级一年多的学习,对初中历史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已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
课前要求学生通过教师网络空间收看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相关资料,对长征的历史有所了解。
学生对本课的历史人物、各个战役比较感兴趣,这些人物性格、智慧、战役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精神对学生学习、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导入,让学生识记视频中关键词,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来进入本课。
【整体感知】壹明晰长征原因贰图画长征经过叁解读长征意义肆感悟长征精神【解读课标明确目标培育素养】【新课教学】【壹】明晰长征原因问题探究:红军为什么要长征?(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图表分析出红军长征是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课程教学设计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对史料的分析,探讨红军长征的原因及胜利的定义,提高史论结合及从史料内涵体会不深,因此在教学中要从人和事展开,创设情境,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图,提升读图看图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了解长征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争的精神面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多媒体视频《七律·长征》,然后教师提问:毛主席在什么情况荡气回肠写下这首七律诗呢?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二、讲授新课(一)一曲悲歌震宇寰教师讲解:红军长征的那个年代,中国处在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境地,社会危机四伏,日寇野蛮侵略,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向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围剿”。
自1930年11月起,发动了五次“围剿”,前四次“围剿”皆被红军粉碎。
于是1933年秋,蒋介石又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材料一兵力,64个师,7个旅,6个团,空军11个队,飞机150架,总计百万兵力。
——王桧林主编、郭大钧副主编:《中国现代史》,231~232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材料二举办庐山“军事训练团”,人美英等国购买军火,增加部队的新装备;聘请一批德国专家当顾问,筹备作战计划,研究改用新的战略战术;在苏区周围修筑了几千个碉堡和建立经济封锁线。
——王桧林主编、郭大钧副主编:《中国现代史》,231~232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教师设问:第五次“围剿”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蒋准备充分,兵力强大,战法新颖。
)(过渡)面对蒋介石的新战略,当时的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采取了什么样的对策呢?他的王牌就是让一年前由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担任总指挥。
材料三李德认为,对付蒋介石的新战法,红军过去反“围剿”的方式已不适用。
他狂妄地说“游击战争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打正规战的时候”,坚决反对积极防御、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反对以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作为主要作战形式,主张打以堡垒对堡垒、阵地对阵地的正规战、阵地战,因而使红军陷入了极端被动的地位。
部编版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案
2.结合课本材料分析长征中的困难,引导学生理解长征精神。
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点拨。(6分钟)
五、小结:
知识脉络:国民党疯狂“围剿”、党左倾错误——长征开始——初期严重损失——转兵贵州——遵义会议,党历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长征结束、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材料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柏公馆的小楼上召开了政治局的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长征,长征初期损失严重,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的情况下召开的。这次会议的议题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军事问题,明辨红军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肯定了毛泽东等指挥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战略战术基本原则,指出“左”倾错误领导人推行的单纯防御路线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二是组织问题,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特别是解决军事最高指挥权问题——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会议后,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接替博古负总责,成立了以毛泽东、周恩来、王家祥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负责军事行动。
变式练习,互查检测,小组讨论。
教师调控课堂,个别点拨、个别辅导。 (10分钟)
交流
展示
三、质疑
1.基础知识掌握成果展示。
2.独学中没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讨论交流。
3.互学3解决成果展示交流。
组内交流展示,小组整理问题、小组之间互相质疑,教师注意调控。(6分钟)
四、点拨
1.教师利用补充材料、视频等加深对长征背景的了解。
(1)遵义会议在什么形势下召开的?
(2)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
(3)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意义。
我们也要当红军
6、我们也要当红军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八个生字和新词。
常用词语会用。
2、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使学生了解红军是过去毛主席领导的人民军队。
3、会用“谁看见谁正向哪儿怎么样”的句式说、写句子。
4、能流畅地、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会背诵和默写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5、能按要求预习课文。
二、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常用词语,理解句子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红军是过去毛泽东领导的人民队伍。
四、教具准备。
挂图、放大课文五、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板书:6 我们也要当红军二、新授: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检查学生词义填写情况。
2、学习生字新词。
(1)请学生自读课文,不懂的词语用笔画下来。
(2)让学生在放大课文上画出不懂的词语。
(3)指导学生理解词义,重点讲解以下几个词语。
雨过天晴——指大雨过后,天气晴朗。
泥泞——指下过雨后的路,很难走。
(结合实际讲解)清脆——指声音很清脆。
课文中指两个孩子的喊声清脆。
身材高大——(结合实际讲解)恳切——态度诚恳,态度迫切。
(表情演示)破破烂烂——破碎的意思。
(指图)包袱——(指图)贫苦——穷。
(联系实际讲解)(4)板书生字词。
ní nìng qīng cuì shēn cái kěn qiè 泥泞清脆身材恳切pò pò làn làn bāo fu pín kǔ破破烂烂包袱贫苦(5)指导学生读词语。
范读、指名读、齐读。
(6)指导书写。
让学生自由观察生字的结构,再让学生练写,最后教师评讲。
3、指导学生读课文。
三、巩固练习。
1、指名读生字词。
2、让学生讲讲词义。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课后要多练习。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新人教版
课
堂
探
究
板块一 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红军为什么进行长征?
(2)红军长征途中哪一次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的内容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
板书
设计
当堂
达标
1.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以纪实性手法向西方国家大量介绍了红色中国以及红军长征的事迹,一度风靡全世界。今年(2017)是红军长征胜利(D)
A.51周年B.61周年C.71周年D.81周年
2.打乱了敌人追剿计划的行动是(A)
A.四渡赤水B.强渡大渡河C.飞夺泸定桥D.翻雪山、过草地
答案:(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遵义会议;内容: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意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板块三 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阅读材料:
材料 “事实、数字和一路上千山万水的名称,都不足以说明红军长征的历史性意义,它们更不能描绘出参加长征的部队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他们所遭受的苦难。”
——美国著名女记者史沫特莱
教
学
内
容
课
堂
探
究
小组合作:(1)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的精神。
难点: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的精神。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有三块内容: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这三块内容紧密联系,展现了红军从被迫长征到取得长征伟大胜利历时两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教材首先阐述了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
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这是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长征初期,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损失惨重。
在危急时刻,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红军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并召开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过雪山、草地,进行了一系列出色的军事作战。
红军战士展现了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最后,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出色指挥下,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最先完成了长征,到达了陕北吴起镇。
八年级历史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新课标人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www.5y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及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精神。
难点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教师:材料一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材料二反映长征的图片。
教师:作为新中国的儿女,我们都应该了解二万五千里长征,因为这是一部倾注了红军战士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的历史,没有这段历史,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
一、兵临城下突围败——长征原因教师:从1930年12月到1933年1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先后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围剿”。
中央革命根据地,地处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根据地面积约五万平方千米,是当时最大的一块革命根据地。
教师:材料一时间国民党兵力红军兵力比例第一次0万多4万多约2.5∶1第二次20万3万多约7∶1第三次30万3万多约10∶1第四次30多万7万多约4∶1材料二前四次反“围剿”是根据毛泽东指定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灵活出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教师:根据材料一提供的数据,并结合材料二,你认为中央红军能取得反“围剿”的胜利吗?请说明理由。
学生:前四次反“围剿”是根据毛泽东的避敌主力、击其虚弱、大步进退、寻机歼敌的作战的方法,采用游击战和运动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取得了胜利。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通过对分析 材料培养学生从 材料中提取信 息、总结归纳的 能力。
学生们既能 深切感受到革命 先辈们大无畏的 革命英雄主义, 又比较轻松地记 住了红军长征途 中强渡大渡河、 翻越大雪山等知 识点
习题
1、在第几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开始 进行长征( C ) A、三 B、四 C、五 D、六
2、毛泽东在党中央的核心地位确立是在 ( B ) A、第五次反围剿后 C、渡过金沙江 B、遵义会议后 D、长征结束后
学生阅读 课本归纳
图表述能力。
通过总结红 军遇到的困难, 使学生初步感受 长征的艰辛和红 军的英勇无畏的 精神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材料二 1955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 在中将以上的 254 名将帅中,有 222 人,参加过长 征,占总数的 87%,其中:元帅 9 位,大将 8 位, 上将 48 位,中将 157 位。——《数字看长征》 两则材料说明长征的胜利有什么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 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 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 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展示: 七律 长征 1935 年 10 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什么精神? 以苦为乐、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 怕牺牲、 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艰苦奋斗、 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讨论:今天如何弘扬传承长征精神? 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培养 艰苦奋斗精神。 学生集体 朗读
占中国东北,进而向华北进逼,中国的领土和主权 不断沦丧。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坚持“攘 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集 中力量“围剿”红军。 ——岳麓书社 高中必修一 材料三 在中央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 周恩来、 朱德等指挥红军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发动的四次 “围 剿” 。 ——北师版 八年级上册教材 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红军的壮大,成了蒋介石的心腹大患,不顾国 难,却积极围剿红军。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正 确指挥,红军前四次反“围剿”取得胜利。 出示红军五次反“围剿”的情况 2、第五次反“围剿”结果怎样?为什么会出 现这样的结果? 第五次反“围剿” 失败;失败原因有: 主观上, 博古、李德等人错误的战略战术;客观上,敌人的 力量过于强大。 出示“相关史事” 教师总结: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 军被迫进行长征。 掌握长征开始的原因、时间、出发地点、人数 3、结合地图掌握中央红军在长征初期的行军 路线 1934 年 10 月中央革命要根据地(瑞金)出发 → 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弃湘西改 向贵州→ 强渡乌江夺取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学生阅读课本 总结 学生阅读课本 讨论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附导学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供多个学习条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合作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图中展示的是毛泽东《七律·长征》,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战略战役和遵义会议1.教师讲解: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
2.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学生回答: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3.教师提问: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学生回答: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
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遵义。
4.教师过渡: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影响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会议。
那么这次会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17课工农红军长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2.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2.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3.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危机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的人格力量。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教学难点】遵义会议是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
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1.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
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及意义;遵义会议。
【难点】
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自主学习】
1.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会议是哪次会议?
3.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4.什么是长征精神?
【新课导入】
(材料式导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毛泽东在长征途中所写的一首诗,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征”,去感受长征的历程。
教师点拨:长征精神的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的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那传奇式的献身精神和坚忍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长征精神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朝着未来前进。
2.阅读教材P84内容及“材料研读”,分析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答案提示: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活动二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什么是长征精神?
答案提示: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2.结合P83插图,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11、请将下列长征中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
①强渡大渡河②冲破四道封锁线③解放遵义④翻越大雪山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
C.②③①④D.②①④③
12、非材料题: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是什么?
教具和教法
教具:电脑及多媒体设备、自制教学课件、有关插图
教法:情景导入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练习检测法、线索总结法。
教学过程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毛泽东《七律长征》:
师: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那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生。小学时就学过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如《金色的鱼钩》等。但他们的了解不是系统的、完整的,特别是对于长征精神及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的认识更容易魅力,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对长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长征精神和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让学生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把先辈们的精神传承下去。
4.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主要理由是()
A.结束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B.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C.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将军事指挥权交给他
D.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最高负责人
5.长征途中,标志着红军跳出包围圈的是()
A.攻占遵义B.巧渡金沙江
C.四渡赤水D.强渡大渡河
生:学生倾听、思考。
以毛泽东的诗做为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幼儿园我要当红军教案
幼儿园我要当红军教案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理解歌曲内容,感知当年红军与瑞金的老百姓们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通过欣赏歌曲,激发幼儿对红军战士的尊敬,让幼儿懂得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启发幼儿按照原歌词的结构,创编新歌词并演唱。
4、尝试仿编歌词,说说歌曲意思。
活动准备:
红军帽、红军衣服,红军战斗录像、舞蹈《十送红军》、歌曲《十送红军》。
一、引入主题,激发情感。
1、出示红军当年用的帽子和衣服,问:你知道这是谁的帽子和衣服吗?
2、红军是谁?(播放红军战斗的录像资料)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要战斗?你觉得他们是怎么样的人?
3、教师小结:他们就是红军,在我们瑞金,以前就有很多红军战士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为了保护老百姓的安全,很多红军战士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是非常伟大的人。
4、红军战士为了老百姓,不顾自己的生命,那老百姓们又会怎
样对待他们呢?(老百姓很感谢他们、热爱他们,给他们做衣服、做鞋、送吃的。
)
5、可是有一天,红军要走了,要离开我们进行长征,这时候,红军战士的心情会怎样?老百姓的心情会怎样?(很难过,依依不舍)
二、欣赏舞蹈《十送红军》
1、播放录像:舞蹈《十送红军》,小朋友看,这个舞蹈说的就是当年红军离开我们瑞金去长征时,老百姓去送他们的情景。
2、幼儿欣赏舞蹈。
3、提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之间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
三、欣赏歌曲《十送红军》
1、刚才的舞蹈里有一首歌曲叫《十送红军》,小朋友知道唱的是什么吗?
2、播放歌曲,幼儿倾听。
(1)、歌曲的名字叫什么?
(2)、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觉?。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远行教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远行教案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远行教案
一、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研究,学生将能够:
- 了解中国工农红军远行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 分析中国工农红军远行的战略和策略;
- 探讨中国工农红军远行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二、教学准备
- 教科书:《中国近代史》第三篇第五章;
-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中国工农红军远行的兴趣,并与之前研究的内容进行连接。
2. 知识讲解(20分钟)
通过教科书的讲解,向学生介绍中国工农红军远行的背景、目标和意义,并解释相关词汇和概念。
3. 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中国工农红军远行的战略和策略展开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并进行相互交流。
4. 总结(10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中国工农红军远行对中国革命的重要影响,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课的研究内容。
五、作业布置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国工农红军远行的研究心得或小短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描述和分析。
六、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工农红军远行的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其他作用和影响。
七、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工农红军远行的
背景、战略和影响。
为了保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小组讨论环节可以加入更多的互动和引导。
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第四册《我们也要当红军》教学建议
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第四册《我们也要当红军》教学建
议
张涛
【期刊名称】《陕西教育》
【年(卷),期】1997(000)0Z1
【摘要】《我们也要当红军》是一篇看图学文。
由一幅图画和一篇短文组成。
课文讲的是一支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遇到两个贫苦农民的孩子赶来要求当红军,毛主席答应了他们的要求的故事。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看图学
【总页数】1页(P36-36)
【作者】张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
【相关文献】
1.落实大纲精神培养学习能力—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复习”教学建议 [J], 孙秀云
2.地理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能力的初步探索 [J], 管勤
3.有层次地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初步的阅读能力——小语第三册《狼和小羊》教学建议 [J], 黎寄梅
4.自然教学中观察能力培养的初步尝试 [J], 漆永成
5.培养观察能力陶冶爱美情趣——第十二册第一组教材简析及教学建议 [J], 何绍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学做小红军幼儿园教案
学做小红军幼儿园教案一、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了解旗帜的含义,培养爱国情感。
2.学生能够正确地用红领巾并能够将其系好。
3.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锻炼,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和荣誉感。
4.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和创造力,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
二、教学内容•红领巾的含义及使用方法•学做小红军动作及连成一片的感觉•融入班级集体的小游戏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师生互动,相互问候、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给学生普及一下红领巾的含义。
2. 学习红领巾的使用方法(20分钟)•向学生展示怎样使用红领巾,正确地系在脖子上,并讲解红领巾的含义。
•对学生进行串讲,强调学生要爱护自己的红领巾,将其扣子拴紧,并及时更换。
3. 学做小红军动作(20分钟)•师生共同完成动作,在完成时要注意手势的协调和整齐划一的动作。
•让学生一步步地领会小红军的精神,形成进取、团结、勇敢的精神风貌。
4. 小游戏:红领巾团结(20分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代表手拿红领巾站在一起。
•给每个代表一段绸带,让他们分别绑在自己的手腕上。
•老师喊口令,代表们根据口令,尽可能将自己绑在了其他代表的手腕上。
•游戏结束后,让大家一起完成小红军动作,以此展现团结。
四、教学反思小红军教学的过程虽然简单易行,但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学会了使用红领巾的方法,还学会了小红军的动作。
同时,小游戏的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荣誉感。
在小游戏中,学生还学会了通过合作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还学会了共享对方资源的技巧。
教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由于时间的限制,小游戏环节的安排过于简单,可适当酌情增加难度,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此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更注重评估,对学生的表现及时做出评价与指导。
总之,通过此次教学,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有力的提升,红领巾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图学文 17 我们也要当红军
本文是关于看图学文 17 我们也要当红军,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的 1.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和生字组成的新词。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重点1.学习本课的第三段,练习概括每句话的意思和自然段的意思。
2.观图时要重点观察毛主席和两个孩子的表情、神态及穿着打扮。
教学难点 1.观图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
2.注意多音字的不同用法,巩固部首查字典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教学过程一、观察图画,了解图意 1.老师贴出挂图,请同学们从整体上观察画面,看一看图上有谁。
(毛主席、红军队伍和两个穷人家的孩子。
) 2.观察人物。
毛主席身材高大,穿着军装,脚穿草鞋,两手背在后面,微笑地看着两个孩子。
从毛主席的神态中看得出来,他对两个孩子怎么样?(非常喜爱)
再看两个孩子,身上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都穿着草鞋,背着小包袱,左边高个的孩子背着一顶破草帽。
右边的孩子包袱上绑着一双布鞋。
他们好像在急切地向毛主席说着什么,请求着什么。
请同学们猜一猜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回答完问题后,老师要总结学生的发言,然后写出课题:17.我们也要当红军,全班齐读课题。
这是两个孩子的强烈要求,也是他们最大的愿望。
他们的愿望能实现吗?毛主席会批准他们的要求吗?你们从画面上能看出来吗?主要观察一下毛主席和红军战士的神态,说说自己的分析。
(毛主席微笑着,耐心地听着两个孩子的诉说。
从旁边走过的红军战士边走边向两个孩子微笑,露出喜爱之情)想一想红军战士可能会说什么?(欢迎你们参加红军队伍。
这里就是你们的家。
)
3.观察环境。
按从上到下的顺序。
天色什么样?(白中透蓝,万里无云。
)地上什么样?(一洼一洼的积水,到处是烂泥。
人物的影子投在地上,说明刚刚下过一场大雨,天晴了,用简单的四个字来概括就是:雨过天晴。
)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画面的主要内容?(两个穷孩子向毛主席要求参加红军,
毛主席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己小声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然后标出自然段。
(共有4个自然段) 2.四个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大家注意听他们是否读准了字音。
如果发现有的字音不准,教师要在黑板的一侧把字和字音都板书出来,全班订正。
三、认读本课生字词 1.读小黑板上的生字词。
(个人读或集体读) 2.读准本课的三个多音字并会组词:(要、答、转。
) 3.读生字卡片,会口头组词,做到脱口而出。
四、讲读课文 1.读第一自然段,使学生了解红军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
老师问“泥泞”是什么意思?(地上淤积着烂泥。
)刚下过雨,道路很不好走,红军战士都穿着草鞋、扛着枪,他们干什么去?(打仗,消灭敌人,解放劳动大众,让穷人翻身过上幸福的生活。
)老师要引导学生懂得红军是毛主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他们的战斗生活非常艰苦,但他们都很坚强、勇敢,不怕牺牲。
2.学习课文第二段,体会两个孩子要求参加红军的迫切心情。
(1)一个同学读第二自然段,大家想:这段主要写的什么?(两个孩子向毛主席请求参加红军队伍。
)指导学生有语气地读两个孩子的话。
两个孩子共说了几句话?(两句)第一句要读出“喊”的语气,表现出两个孩子一心一意投奔红军,渴望参加红军队伍的急切心情。
第二句要读出恳切请求的语气,最后的感叹号说明这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请求。
为什么说“也要”当红军?(因为他们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他们羡慕红军战士的英勇,渴望参加红军,亲手消灭敌人。
)(2)从这段里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一心要参加红军队伍?(①“奔”、“满头大汗”说明他们也许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顾不得歇一会儿。
②从他们肯切的话语里也能看出他们参加红军的决心。
)
3.两个孩子当红军的愿望实现了吗?带着这个问题,默读第3自然段,标出共有几句话(5句)用①、②……的序号标出。
请5个同学每人读一句,大家边听边想每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每句话的意思和这一段的意思是什么。
重点抓住“谁,干什么”的句式练说。
第一句讲毛主席仔细打量两个孩子。
要让学生理解“打量”是什么意思。
(认真地观察人的衣着、外貌)“量”的本音是第二声,在“打量”一词中读轻声。
第二句介绍两个孩子的穿着;第三句和第四句介绍两个孩子带的东西,第五句说毛主席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这一段的意思是讲毛主席在认真打量了两个孩子后,决定答应他们当红军的请求。
老师问:毛主席是怎么知道他们是贫苦农民的孩子?(从两个孩子的穿着打扮上看出来的。
)读有关的句子。
两个孩子的愿望实现了,他们多高兴啊!他们为什么一心要当红军呢?小组讨论,然后在班上说。
(因为他们家里很穷;也许他们的亲人都让敌人杀害了,他们要参加红军报仇雪恨;他们知道红军队伍是穷人的队伍,也许村里的许多穷孩子都当红军去了,他们也一直想当红军,这次终于有了机会,所以他们非常恳切。
)
4.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为什么说“红军队伍就是你们的家?全班一齐讨论。
(1)参加红军的绝大多数都是穷人。
他们远离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把部队就当成了自己的家。
(2)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情同手足,出生入死,像一家人一样。
)
老师总结:学习了这一课,我们知道了今天我们虽然过上了幸福生活,但是不能忘记当年红军是怎样浴血奋战,克服困难,艰苦斗争的。
要珍惜幸福生活,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第二节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1.读生字卡片并口头组词。
2.读作业3的多音字组词,一定要读准字音。
此项练习要求同学们用部首查字法查出带点字的读音,写在括号里。
有的同学认为自己不用查字典也会写出带点字的读音,就懒得去查字典。
老师必须强调按要求去做,因为这项练习的目的不只是会写出多音字的不同读音,还要巩固查字典的方法,确定部首的能力并迅速地查到字的正确读音,所以不能只图省事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
如果课上时间不够,可留作作业。
本课生字中的“背”也是一个常用的多音字,可以把它也补充到作业中来。
二、指导书写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9个生字,看一看哪些生字可以用熟字带着学。
把学生提到的生字贴在黑板上并在旁边写出熟字。
如:(物)忽、(转)传、(危)脆、(很)恳。
让每一个学生都小声说说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抄写四个生字的字头。
2.“奔”和“量”这两个生字笔画较多,也不太好记,要多让学生书写几遍。
“奔”撇和捺要大一些。
“量”中间的横要长,学生抄字头。
3.“背”的下面是“月”第一笔是竖,结构特点是上宽下窄。
4.“支”和“另”的笔画较少,也容易记忆,让学生自己学习。
“支”和“只”的意思要加以区别。
“支”
常用于“一支军队”、“一支歌曲”、“一支笔”等,作量词用。
“只”常用于某些成对的东西中的一个,如:“一只手”、“一只鞋”、“一只手套”、“一只耳朵”。
并且多指飞禽走兽,如“一只鸡”、“一只鸟”等。
三、反馈练习 1.学生抄完字头后,做书上课后作业4“看拼音写字组成词语”。
然后全班齐读词语。
2.为检查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老师判一个组,其它同学互相判,谁写错了在班上说说自己错在哪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桌同学互相读互相检查。
也可采取打分的形式,把朗读的分数记在书上课题的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