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读后感

合集下载

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

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

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一)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说来很惭愧,再读《明朝那些事儿》以前,我对王阳明一点也不了解。

历史课本基本没怎么提过这个名字,可能主流的高考方向是唯物论吧,心学基本没有认真去了解过。

“良知者,心之本体。

”“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

”“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

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

”这是在王阳明文集《传习录》里能找到的话语。

近日,手头没离开这部影响后世颇为深远的大书,在字里行间,领悟着王阳明极具启迪意义的灼见,尤其对他的“致良知”思想印象颇深。

坦然面对人生王阳明教导弟子初学用功时,对自己的内心必须进行扫除荡涤,使它臻于清静澄明的境界,不要让自己的心陷入声色货利等东西之中,它们来了既不欢迎,去了也不留恋、惋惜,这样,才能以坦然的心情来对待所遇到的各种事物,才不会成为心灵上的负担,自然就会依顺自己本来的智慧去应对。

其实,这是王阳明先生在教我们一种处事的态度,那就是要以豁达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人生。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有。

但遇到不如意事时,有人怨天尤人,有人哭天抢地,也有人泰然处之。

其实我们都知道,最智慧的人应该是能以豁达、坦然心态面对一切的人。

这种人,面对名、权、利,拥有顺应自然,失去也不悲伤,只会认为这些与自己有缘无缘而已。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正能形容这类人的心态。

若能做到这样,就会在人生中活得潇洒自然,怎么能不实现自己心灵的快乐与自由呢?四、做回最优秀自己王阳明先生告诉我们每个人在天地间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每个人都是神圣而伟大的,在内心中都有一个完美的自我,只是由于我们受自卑等心理影响不能相信自己,致使这个最优秀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被埋没了。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回最优秀的自己呢?阳明先生给出了行动——知行合一,认识到了真正自我的优秀及智慧,那就要通过行动来显现。

致良知读后感优秀范文

致良知读后感优秀范文

致良知读后感优秀范文《致良知》读后感读《致良知》这本书,我的内心仿若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洗礼。

读到书中讲致良知是一种本能、一种直觉判断善恶是非的能力时,我感觉这是一种非常纯粹的观念。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很多时候内心似乎有一种声音在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想这也许就是所谓良知的初步体现。

可是往往,我们会被外界的各种因素干扰,让这微弱的声音被忽视。

比如,在工作当中,有时为了多争取一点业绩或者利益,可能会想采取一些不太光明磊落的竞争手段。

可当这样的想法出现的时候,内心总会有一丝不安,这丝不安或许就是良知在内心里的提醒,只不过往往会被“想要成功”的强烈欲望压制过去。

特别触动我的是书中那些关于伟大人物凭借良知做出壮举的描述。

他们总能在关键时刻坚守自己的良知底线,做出造福大众、弘扬正义的选择。

这让我想起了历史上的文天祥,他面临重金诱惑和生死威逼,毫不屈服,坚决不背叛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这就是致良知的一种崇高表现吧。

文天祥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下,听从内心坚定的声音,那就是对国家对民族忠诚的良知。

而对比我自己,在面对一些小小的诱惑,例如金钱可以驱使自己违背内心小小的原则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在致良知这条道路上远远不够。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并不是完全都理解的顺利,有时候对于书中高深的哲学内涵难以把握。

我不太确定在复杂现代社会的每一个场景下如何确切的运用良知。

例如在社会竞争中,有时候为了顺应规则,不得不做一些看似圆滑却感觉违背本心的事情。

后来我明白了其实良知并非与社会规则完全相悖,良知是一种内在的准则,而社会规则是外在的约束,我们应该找到平衡点。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致良知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道德歌颂,而是实实在在可以指导我们生活、为人处世的一种指南。

对了还想说,读完这本书,我有一种想要重新审视自己过往生活种种选择的冲动,想要更加敏锐地倾听内心良知的声音。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自己能够多一些反思,在面临选择的时候让良知占上风,从一个更长远的角度、一个更高的道德层面去做出选择。

《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范文(5篇)

《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范文(5篇)

《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范文(5篇)《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篇11,不以聪明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从来不喜欢被别人夸自己聪明,原因是觉得强调了父母遗传的天赋而被忽略了自身的努力,但却未深入思考,被夸聪明,可能是因为表现出了小聪明,而非真的勤奋好学。

2,立志为里,勤学为表。

立志在人,感愿在事。

立志在内心,勤学在表现。

勤学不止是勤奋,勤学更是思考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需要学习什么,怎样学习。

不只是学习知识,妆点门面,更是要真知真行,知行合一,不断自我提升。

3,人格的力量与真理的力量。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就是人格的力量。

学习的知识,方法,技能,工具,技巧,就是真理的力量。

两者需要相互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篇2何为“仁爱之心”?阳明心学说让我们放下私欲,便能生起一份仁爱。

白老师在回答中说:“要拥有这份仁爱,要有这么一份担当,和报效祖国的能量。

”我的理解是,要拥有一颗仁爱之心,担当、崇高感、洞察力三者缺一不可。

早在多年以前,任正非的著名语录已经广为流传:“华为没有院士,只有院土。

”因为担当,因为崇高的使命感,华为才得以快速发展壮大,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回归初心,回归仁爱之心,才能洞察发声者的诉求。

何为“无声的呼唤”?因为无声,所以这种呼唤是细妙的、微妙的,很难被觉察到,尽管很难被察觉,但是它却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那就是如何塑造以客户为导向的思维。

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

以一颗仁爱之心,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感知别人感知不到的东西,才能洞察什么是“无声的呼唤”,才能实现与“无声的呼唤”进行无缝链接。

今天的品牌该如何定位?像慈母一样感知自己孩子的所思所求,以一颗仁爱之心倾听消费者的“无声的呼唤”。

《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篇3规矩和场景非常重要:我已经有很久没有像今天晚上这样收摄自己。

观自己,观其心,正其身,让自己坐得笔挺。

致良知的读后感(精选5篇)

致良知的读后感(精选5篇)

致良知的读后感(精选5篇)致良知的篇1致良知”看似只有三个字,却是进入心学的不二法门,是心学的总纲,是心学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指导自己应对社会实践的强大理论武器。

明末清初的余姚先贤黄梨洲先生曾说:“大凡学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即学者之入门处。

天下之义理无穷,苟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约之使其在我?”(《明儒学案发凡》)。

而“致良知”就是学者入门的得力处,就是约束心学的总纲.“致良知”学问之所以能延续到今天,并重新绽放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它确实有用,也能够应用,而且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各有所得。

但是,“致良知”的真谛毕竟经历过许多岁月而覆盖了种种尘埃,使人不能认清其真相。

使得墙内开花墙外香,殊为可惜。

也就是说,在没有“致良知”的思想影响下,我们仍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也学习其它各种知识,为的是让自己活得不那么不明不白,不随波逐流。

只可惜长期以来我们不认识身边有价值的东西,或放着好的东西不用,却在苦苦追求残次的东西,可谓明珠暗投。

假如,今天我们能够明白“致良知”的作用并将其实际应用于工作和学习之中,无疑就多了一项强大的心理支撑,保持自尊无畏的心境。

其中的原由在于,人之所以能生存于世,在于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与身外的事、身外的物建立起某种联系,从世间获得生存的资源,并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反馈给世间。

也就是说,人类与自然,以及人类与社会之间不断地给予和不断地反馈的交互作用,建立起人类社会的全部内涵。

人若缺乏智慧,将不能与世间万事万物建立起某种联系。

而要建立智慧,最初必须切实找到一个理性的源头,才能满足初始条件。

水有源,树有根。

如无源头,那么水就不会奔流不息;如无根,那么树就不会生长繁育。

这就是说,水源或树根就是原点,就是水流足以形成,树木得以成长的初始条件。

纵观世间,万事万物都从一个初始条件开端,逐步成长起来。

因此,初始条件显得相当重要。

这好比,一个微小的、不起眼的基因就能决定一个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外观,是同一个道理。

《致良知》读后感

《致良知》读后感

《致良知》读后感《致良知》读后感1作者是一个诗文英杰,文思敏捷独特,述怀的同时往往包含着哲理,11岁时候便能够即兴作诗金山寺和蔽月山房,文字简朴,却气概非凡。

少年喜爱象棋一事并未被董教授提及,别处记载先生少年曾痴迷于象棋,后被父亲训斥,才醒悟沉迷非正道,作诗一首,亦是别有韵意,不可多得。

翻阅先生诗文,题材广博,深川幽谷,天心月圆,都留下他隽永的辞藻。

先生是一位军事天才,平定江西匪患,体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治理手段。

最著名的莫过于迅速平定宁王叛乱一事,从发起对南昌的进攻,到活捉宁王朱宸濠,只用了六七天的时间,何等的迅速,可能有些人会认为宁王准备不足,势力不强,包括当时朝中佞臣也是这样看待,可事实并非如此,宁王准备谋反并非一朝一夕,而且有着充足的准备,通过对安庆的猛攻也能窥得一二。

而作者在平叛之初,既没有公文任命,又没有一兵一卒,完全是凭借智慧与其周旋,后续征兵也是仓促而行,也没有得到周邻省份的支援,靠着临时征募的乌合之众,却将宁王生擒,不可谓不传奇。

先生在受人压迫排斥的忍耐中领悟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其实是有一个永远知道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东西”在的。

他把这个东西叫做“良知”。

先生强调说,“良知”是我们每一个人原本就具有的,是与生俱来的。

我认为蒙学《三字经》开篇就告诉了人们“良知”的存在,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先生认为,“良知”虽然是永远存在的,但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些外在的感觉器官是无时无刻不在与外界事物打交道的,并且它们在与事物打交道的过程中还往往自作主张、妄作分别,将偏见甚至是虚妄之见当做真理,这样就会使人们的生活偏离“良知”的引导,或者说,“良知”被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偏见掩盖和遮蔽起来。

这是十分危险的,先生主张“致良知”,一个是要自己的“良知”不被蒙蔽,第二个要将“良知”贯彻到生活实践中,所谓“知行合一”。

这的确是与当时主流思想相悖,程朱理学主要遵循道理,不能破旧立新,很多道理是不对的,不合理的,也要人去遵循,违背人的意愿,禁锢人的身心。

致良知的读后感通用范文4篇

致良知的读后感通用范文4篇

致良知的读后感通用范文致良知的读后感通用范文精选4篇(一)《致良知》是一部由现代作家余秋雨创作的小说,该书以1949年至1979年中国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许伯阳一生的故事。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对许多问题有了新的思考。

首先,通过主人公许伯阳的生活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在那个时期的巨大变革。

从许伯阳的创业时期到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时期,中国社会不断经历着新的变化和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许伯阳保持着对良知的坚守,始终追求自己心中的真理。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在历史的洪流中坚守良知是多么重要,即使面临困境和压力,也要坚守自己的信念。

其次,我对许伯阳对待家庭的态度有很大的共鸣。

虽然他在事业上非常成功,但他在家庭中却丧失了很多东西。

他与妻子的缺乏沟通和理解,使两人的婚姻破裂;他对儿子的冷漠和疏远,让儿子走上了错误的人生道路。

通过这些故事,我明白了人生中家庭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只顾自己的事业发展,更要注重与家人的交流和关爱。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我们要珍惜和维护家庭的温馨。

最后,本书对于人性的探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许伯阳一生中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伏和变故,但他始终保持着善良和正直的品质。

尤其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他能够始终坚守自己的良知,不被外界的纷扰和迷惑所动摇。

通过许伯阳的人物形象,我学到了要保持善良和正直,无论面临任何困难和诱惑,都要相信良善还是存在的。

总的来说,读完《致良知》给我启示良多。

这本书既是一部历史小说,又是人性的思考和对人生的反思。

通过主人公许伯阳的经历,我明白了在时间的长河中,良知的力量是永远不会被抹灭的。

无论面对怎样的挑战和压力,我们都应该保持良知的坚守,追求心中的真理和善良。

致良知的读后感通用范文精选4篇(二)致良知是一部启迪人心的书籍,读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作者的文字描述,我仿佛看到了人性的真正的光辉和力量。

首先,我被书中描绘出来的主人公陆子舟深深地吸引了。

致良知的读后感范文

致良知的读后感范文

致良知的读后感范文
《致良知》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内
心世界。

在这个物欲横流、利益至上的社会,我们往往被外界的诱
惑和压力左右,忽略了内心深处的良知。

然而,良知却是我们心灵
的指南针,它能够帮助我们分辨是非,指引我们走向正义和善良。

读完《致良知》,我深刻地意识到了良知的重要性。

它不仅是
我们内心的声音,更是我们做出正确选择的依据。

在面对诱惑和困
难时,良知能够帮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

同时,良知也是我们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基础,它能够让我们做出公
正的判断,避免伤害他人。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意识到了良知需要不断地培养和坚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面临各种选择,而良知就是我们做出这
些选择的依据。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定,保
持良知的清醒和敏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
持清醒的头脑,做出符合良知的选择。

总的来说,读完《致良知》让我对良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它让我意识到了良知的重要性,以及需要不断地坚守和培养良
知。

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能够更加注重内心的声音,做出符合良知的选择,成为一个真正善良和正直的人。

致良知读后感(通用10篇)

致良知读后感(通用10篇)

致良知读后感(通用10篇)致良知读后感(通用10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致良知读后感(通用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致良知读后感1读完《致良知》之后,我觉得王守仁真的可以用神奇来形容,以一介书生先后平定多场叛乱,但创立王学才是他在历史中辉煌的根本原因。

王学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基本内涵是知识不仅仅是在理论上有它的意义,还一定要还愿到生活的实践当中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它的价值。

在提倡知行合一的同时,王守仁创造了心学,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寻外面的圣人之道,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良知,这个良知是善的、纯洁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个人的本心;应该好好地去发现自己的良知,让良知主宰自己。

我感觉,良知学说的提出,是对儒家修身养性观点的发展,其间明显的有佛家的思想影响。

事实上,一个人真正的要优秀,不管怎么学,怎么做,根本的还是内心。

而且,良知还有一个扩大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内心现有的,境界有多大,良知愈多,实践能力愈强。

后世的大人物们,无不是自我修炼和不断扩大境界的典范。

王守仁对善恶的剖析,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善人也都有个恶人,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明辨是非守住底线。

在工作当中,认真履职不辜负每位消费者的信任就是善,敷衍塞责让消费者不满意就是恶。

唯有此,我们才能更好履行工作职责,提高服务质量。

阳明哲学归纳起来,即是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其中第四句即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知行合一。

阳明哲学的核心即是致良知。

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它本来就存在于每个人心中。

致良知,就是发掘人的良知,去掉私心杂念,以符合心中本有之正。

提升心性,磨炼灵魂!如何做到提升心性、磨练灵魂?劳动有战胜欲望、磨炼精神、创造人性的效果,其目的不只是简单地获得生存所需粮食。

致良知读后感

致良知读后感

致良知读后感《致良知》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读物,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让我对道德和良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良知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去践行良知。

首先,书中提到了良知是人类内在的一种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道德选择中所依据的标准。

良知是人类天生就具备的,它是一种在内心深处的声音,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通过读《致良知》,我明白了良知是我们内心的导航仪,它会指引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而且,良知也是我们人生道德行为的准绳,它会帮助我们在道德选择中做出正确的决定。

其次,书中还提到了良知的培养和践行。

良知的培养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要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所左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不做违背良知的事情,要勇于维护良知,不做违背道德的事情。

通过读《致良知》,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良知的培养和践行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做的事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有良知的人。

最后,书中还提到了良知对社会的影响。

良知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每个人都有良知,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

而且,良知也是社会公德的重要体现,只有每个人都能够践行良知,社会才能更加文明、进步。

通过读《致良知》,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良知对社会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的道德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致良知》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读物,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让我对道德和良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良知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去践行良知。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读一读这本书,让我们一起努力,践行良知,让社会更加和谐、文明。

《致良知》心得怎么写_读《致良知》有感_《致良知》心得体会范文5篇

《致良知》心得怎么写_读《致良知》有感_《致良知》心得体会范文5篇

《致良知》是一本启迪人心灵的书籍,它提醒我们要保持良知,坚持做正确的事情,不要让贪欲和世俗的诱惑左右自己的行为。

这本书让读者深入反思自己的行为方式,直面内心,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在阅读《致良知》后,我对如何更好地掌控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致良知》告诉我们要有清晰的目标,有明确的做事计划。

只有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和计划,才能更好地抵抗诸如懒惰、拖延和浪费时间等行为,才能更好地做出清晰而明智的决策。

同时,《致良知》也提醒我们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不要心浮气躁,以保持清醒。

读书学习是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所必需的过程,不断学习和思考将有助于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

其次,《致良知》还提出了做事的正确态度。

这包括要有坚定的信仰和正直的品德。

坚定的信仰和正直的品德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个性塑造至关重要。

谦虚的态度和尊重他人同样也是成功的关键,任何一位成功的人都有一个谦虚的心态。

第三,《致良知》还教会我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可以说,修行最难得的是待人接物,与人相处容易发生矛盾,出现误解将影响人际关系。

学会平和、谦虚地与人交往将更好地满足人际关系的需要。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也要关注到自己的言辞及行为的影响,应该避免过激的言辞和不友善的行为,不要让人感到受到了攻击。

总体而言,《致良知》教导我们成为一个有思想和品德的人,掌握重要的道德、行为和人际关系技巧,使我们更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更好地适应社会,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读完该书后,我更明确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及路线,并更清晰地理解了自己在不同场合表现出的态度及言谈举止的影响。

此外,《致良知》还教育我们如何表现出自己的品性和良知,如何处理自己的情感及沟通技能。

在这个时代,工作与系统性学习成为了我们的主要任务,而人际关系却无法忽视。

借鉴《致良知》中的观点,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合理安排时间、提高自我责任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好生活起伏和人际关系问题。

总之,《致良知》对我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致良知读后感

致良知读后感

致良知读后感
《致良知》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让我对道德和良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探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的。

他指出,良知是人类的一种天赋能力,它可以指导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让我们遵循内心的声音,做出符合道德标准的决定。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意识到良知是我们内心的一盏明灯,它能够帮助我们区分是非,引导我们走向正义和善良。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会被物质利益和外部压力所左右,容易迷失自己的良知。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坚守自己的良知,不被外部因素所左右。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良知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一个拥有良知的社会,才能实现和谐与进步。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培养和坚守自己的良知,同时也要促进社会的良知觉醒,让良知成为社会的共同价值观。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让我对
良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会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内心的声音,坚守自己的良知,同时也会努力促进社会的良知觉醒,让良知成为
我们共同的追求和价值。

致良知读后感

致良知读后感

致良知读后感
《致良知》是一部关于道德与良知的哲学书籍,作者是中国古
代的儒家思想家朱熹。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哲学观念,对人们
的道德修养和内心的良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读完《致良知》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朱熹对于人性的理
解和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颗良知,这颗良
知可以指引我们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迷
失方向。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不断地修养自己的内心,培养良
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物质和功利所迷惑,道德观念也逐渐
淡化。

然而,读完《致良知》后,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良知的重要性。

它是我们内心的一盏明灯,可以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让我们
在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选择。

通过这本书,我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到
了自己的不足和缺陷。

同时,我也更加坚定了修养自己的内心,培
养良好品德的决心。

只有通过不断地修炼和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
发挥良知的作用,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总的来说,《致良知》是一部富有哲理和深刻内涵的书籍,它让我对道德和良知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修养自己内心的决心。

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地修炼和提升自己,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让良知成为我们内心的明灯,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王阳明先生致良知读后感7篇写范文网

王阳明先生致良知读后感7篇写范文网

王阳明先生致良知读后感7篇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篇1】我是一个心里放不了事的人,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会钻牛角尖,会为一点小事吃不下睡不着。

读了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对我有很大的触动。

王阳明提倡众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所以每个人都不应该把自己看的轻贱。

讲求的是“存天理,去人欲”。

王阳明心学认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与佛家的枯坐亦没有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个度内。

按照他的学说,良知自然也成为了这个控制的度。

如果王阳明在世的话,他一定会说:这一切都是你的私欲在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这些私欲就会被控制,而你自己也会活的更加自在。

良知的学业是一步步跟进的,不可一蹴而就。

在良知的路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听从第一感觉,这第一感觉往往便是良知发出的声音,它会指导你走向正确的道路。

王阳明先生还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寻外面的圣人之道,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良知”,这个良知是善的、纯洁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个人的本心;应该好好地去发现自己的良知,让良知主宰自己。

事实上,一个人真正的要优秀,不管怎么学,怎么做,根本的还是内心。

而且,良知还有一个扩大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内心现有的,境界有多大,良知愈多,实践能力愈强。

后世的大人物们,无不是自我修炼和不断扩大境界的典范。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往往会不知不觉被功名利禄所困扰,很少能静下心来深度思考,人就容易浮躁,与圣人之道渐行渐远。

因此,我们要培养一种摆脱世事纷扰、潜心做学问的能力,拍去身上的烦嚣,滤掉心中的渣滓,不受名利诱惑,保持一颗淡定之心,聚精会神做有意义的事情。

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篇2】致良知”包含“致知”和“实行”两方面的内容,即:一方面,我的良知能够让我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行为,并且能确保这种选择是具有道德意义的;另一方面,我又必须按照我的选择去实施我的行为,否则就谈不上真正的“知”。

所以“致良知”既反对“坐而论道”,亦反对“随事体认天理”(一边实践,一边体会所实践之事所蕴含的天理),因为前者会流于空谈,后者则会导致将“天理”当作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从而把“良知”与人的现实行为割裂开来。

致良知读后感

致良知读后感

致良知读后感
《致良知》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发的书籍。

通过作者的深刻洞
察和生动的写作,读者得以领略到人生的真谛和智慧。

在阅读《致良知》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良知的重要性。

良知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声音,它指引着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帮助我们区分是非,善恶。

正是因为良知的存在,我们才能够在纷
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决定。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通过丰富的例子
和深刻的分析,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物质的享受,而
在于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只有通过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才能够找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通过阅读《致良知》,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良知的力量和人生的
真谛。

我相信,只有在良知的指引下,我们才能够走出迷茫,找到
人生的方向。

这本书给予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让我更加珍视内心
的声音,更加珍惜人生的意义。

希望能够通过不断地修炼和提升,
让自己成为一个拥有良知的人,活出真正的自己。

致良知的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

致良知的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

致良知的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致良知的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当阅读文章了一本名篇后,你有什么样的理解呢?这时候就会有务必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是否难以落笔、沒有条理?下列是我搜集整理的致良知的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仅作参考,大家一起来瞧瞧吧。

致良知的阅读感想1近日感受,致良知是总体目标,由于良心是人的原本情况,致良知便是要修复人的原本情况,让良心具体指导人的全部个人行为。

但致良知不可以躲入深山中,或离去尘世人世间,那般修的仅仅空禅。

致良知的途径便是事上磨炼,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情况下都追求完美良心,有急事时这般,静处时也是这般。

而实际怎样致良知,我觉得是一个三部曲的全过程:1、觉察。

要致良知,就最先要時刻觉察自身的心理状态,仅有先维持觉察,才还有机会去致良知;2、感受。

针对眼鼻口角身情意,在觉察后,要深层感受,感受其产生全过程,越密越高;3、变换。

在感受后,变换到良心情况,让良心充分发挥,这个时候很有可能会采用信念的功效,但这时候信念充分发挥是有感受在先,因而就不容易是“执着”。

个人感悟,与志同道合者沟通交流。

致良知的阅读感想2“致良知”看起来仅有三个字,则是进到阳明心学的不二法门,是阳明心学的总纲,是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所属,也是具体指导自身解决社区实践活动的强劲基础理论武器装备。

明末清初的余姚先辈黄梨洲老先生曾说:“但凡学有服务宗旨,是其人之有力处,亦即专家学者之新手入门处。

天地之辞章无限,苟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约之使其在我?”(《明儒学案发凡》)。

而“致良知”便是专家学者新手入门的有力处,便是管束阳明心学的总纲、“致良知”大学问往往能持续到今日,并再次绽开出强劲的活力,取决于它的确有效,也可以运用,并且每一个人可依据自身的认知水平各有所得。

可是,“致良知”的最高境界终究经历过很多岁月而遮盖了诸多浮尘,让人不可以正确认识其实情。

促使墙里盛开墙内香,殊为遗憾。

换句话说,在沒有“致良知”的观念危害下,大家仍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和学习培训,也学习培训其他各种各样专业知识,为了让自身过得不那麼不清不楚,不随波逐流。

致良知读后感优秀范文

致良知读后感优秀范文

致良知读后感优秀范文《致良知读后感》读《致良知》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丰富的内心体验。

读完一部分之后,我感觉“致良知”这三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良知这个概念,好像很虚,但又好像无处不在。

作者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观念的诉说,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倡导。

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提到的一些古人致良知的故事。

读到这些故事的时候,我就在想,古人为了遵循自己的良知可以不顾仕途得失,可以冒着生命危险坚守正义的底线,而我们处在现代社会,似乎被太多的外界因素干扰。

比如说在工作中,有时候会为了利益而违背自己内心觉得正确的做事态度。

有一次,公司有一个项目,按照流程需要细致地测试才能保证质量。

但因为时间节点很紧张,领导们又希望尽快完成,同事们都有放松检测标准的想法。

我当时其实知道这样是不对的,但是又担心如果坚持自我会被大家排斥,也担心影响项目进度从而受罚,于是也跟着默认放宽标准了事后这个项目虽然没有出大的差错,但我的内心一直觉得不安。

读了《致良知》之后我明白,当时的我就没有遵循自己的良知,被外界的压力和利益所左右。

书中还说到,良知是与生俱来的,是本心的光明之处。

那这个本心如何才能让它时时刻刻照亮我们的行为呢?这是我的一个疑惑。

后来通过更多的阅读和思考我想,大概就是需要不断地自我反省。

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都像是一场对良知的考验。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老人需要帮助,你如果视若无睹的话那就是良知没有发挥作用。

正确的做法就是听从内心的善良声音,给予帮助。

“致良知”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去的行为,有许多曾经觉得无关紧要的事情,现在看来都涉及到良知的问题。

它也对我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有着很大的启发。

在未来遇到难题或者面临选择的时候,我要更重视内心良知的声音,不再被外界的因素轻易左右,努力做真正遵循本心、符合良知的事。

而且,我也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这样才能让良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动。

致良知读后感

致良知读后感

致良知读后感
《致良知》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道德观念。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和人生经历,引发了我对内心良知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阅读《致良知》,我意识到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道德的声音,这种声音会指引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这种良知让我们在面对诱惑和困难时能够保持清醒和正直,让我们能够勇敢地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和善良。

同时,我也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因为外部的压力和诱惑而忽视了自己的良知,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这让我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曾经忽视了自己的良知,做出了不符合道德准则的行为。

我意识到要时刻保持警觉,不让外部的诱惑和压力影响自己的良知,做出符合良知的选择。

总的来说,阅读《致良知》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道德观念,让我意识到良知是人性中最珍贵的财富,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的指南针。

我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注重内心的声音,努力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致良知优秀读后感语文作文【7篇】写范文网

致良知优秀读后感语文作文【7篇】写范文网

致良知优秀读后感语文作文【7篇】致良知优秀读后感【篇1】王明阳先生在文中所说的求正道,学会“收放心”,无论事实如何,总要有时间让自己的心放下,才可以“才学便须知有着力处,即学便须知有得力处。

”现在社会正能量已逐步在加强,但还有许多人以追名逐利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甚至做事时会不择手段,社会需要正能量,需要有志向。

有抱负、有进取、有善心的人来引领,才能达到和谐、幸福。

在工作中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不断为自己的专业知识添砖加瓦,有了目标,还要努力学习,不断创新。

日常工作中和同事之间要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学习致良知是为自己而学,为修养美德而学。

“故不贵于而过,而归于改过。

”在工作中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隐藏自己的不足,通过问题分析出自己的不足,或是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而后改之,“责善”与人相处,要相互监督,提醒,指出他人错误时,要致其婉曲,人人容易接受,尽心尽力体现你对他人的关心爱护。

学习致良知,就是来逐步净化自己,就是擦亮那边被染污的玻璃,重新洁净,照亮他人。

致良知优秀读后感【篇2】学习圣贤之术,学习致良知,为更好的工作及生活。

《寄闻人邦英、邦正》里最喜欢此段:此昔人所以有不患妨功,惟患夺志之说也。

夫谓之夺志,则已有志可夺;倘若未有可夺之志,却又不可以不深思疑省而早图之。

大致意思是说古人会说:「不怕妨碍了自己的功业,只怕被夺去了自己志向」。

所谓「夺志」,是已经有志向才会被夺取,倘若还没可以或值得被夺取的志向,那么就应该早点去深思、反省为何会没有立志。

生活日复一日,平淡如水,梦想的影子是否已销声匿迹,看到身边的朋友同事一步一步向理想迈步时,内心也会泛起涟漪;人一旦有了信念做支撑,无论做什么都是动力十足,因为有目标在前方,所以不敢懈怠,便会风雨兼程。

我们工作更是如此,各项业务指标是工作压力更是动力,目标一旦形成,就应毫不动摇,全力以赴达成。

致良知优秀读后感【篇3】最早接触到王阳明这个名字是在考研政治中,出于好奇,后来查询了些资料,才知道原来历史上还有这么一个大家,后来人冠之以唯心主义思想家的名号,可能因此不为人熟知,在《明朝那些事》中记述了王阳明一些传奇的经历,但感觉有些戏说的成分,今拜读董平教授的《传奇王阳明》加以印证,感触颇多。

《致良知》读后感(优选15篇)

《致良知》读后感(优选15篇)

《致良知》读后感(优选15篇)《致良知》读后感1心存良知,便无惧那些蝇营狗苟,鼓唇弄舌,那些卑微的乞讨者,无论你再搬弄是非,唯恐天下不乱,这些卑劣谣言,荆棘路障,将会一一击破,不过是对心学悟道的践行破冰而已。

王阳明的心学,讲究的是人人平等,讲究的是光明良知,讲究的是内心的平静,王阳明则认为物就在己心,只要良知是光明的,就能得到其中的真谛。

王阳明的心学讲求的'都是“存天理,去人欲”。

王阳明心学则认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与佛家的枯坐亦没有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个度内。

按照他的学说,良知自然也成为了这个控制的度。

如何把握这个度,学习致良知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人心不可蒙尘”,但现如今的我们使自己的良知蒙上了一层污秽:对名与利的向往,私欲的产生,使我们不能正确因心而为。

当然目前社会环境更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而我个人也认为,生活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我们怎么去把握这个度,怎么去践行良知,怎么去无欲则刚,则是我们用一生去实践目标。

有了目标,才能去行动,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过“知行”,但却是分开提出的,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对那些只知道实践却不知道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只知道学理论知识而不去实践的人提出的建议。

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则认为,当我们有了知就会有行的出现。

生活工作中都会遇到都会遇到一些琐事,烦心事,而苦恼,而忧愁,钻牛角尖,致良知让我学会怎么去控制你的情绪,心境,让你自己也会活的更加自在,在处理问题时才会头脑清晰思路明确,不至于半途而废。

光明良知的学业是一步步跟进的,不可一蹴而就。

在光明良知的路程中,遵从本心,在失败中汲取营养,一步一步到达彼岸。

以上仅是本人学习致良知的拙见,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博大精深,需我辈躬身前行,践行到底。

经过这些时间经历的人和事,有些许感触,“吾心向善,善惠于人”,只有心存善念,为人平和,做事有理有据,方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做人还是踏实一些好,记得一位领导说过,做人做事莫要浮着,漂着,听说过漂汤菜吗,汤面漂着一层菜叶,蛋花,实则汤内除了这些就只剩汤了,华而不实,应脚踏实地,挖干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良知》读后感之五
柏金辉 2017年7月30日
今日读王阳明先生《致良知》,结合自己工作实际中遇到的困难、职场生涯的心得体会和提升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思考感悟,做此读后感。

一、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工作职责
在《告谕浰头巢贼书》一文,是阳明先生在江西剿匪的时候所作的招安文告,第一段是施之以威,借着打下桶岗,横水两地山贼的胜利,压制还未被剿灭的浰头山贼的气势。

第二段则是动之以情,让山贼自己回忆造反心路,反省自己的错误。

第三段是晓之以理,从实际利害出发,告诉山贼投降才有活路,负隅顽抗只有死路一条,敦促他们自己速作决断。

最后一段则是三者皆有,糅杂在一起,软硬兼施,充分显示了阳明先生的智慧和对对方心理的把握。

实际上,本文从另外一个角度展现了王阳明对善恶的剖析,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善人也都有个恶人,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明辨是非守住底线。

在工作当中,认真履职不辜负每位消费者的信任就是善,敷衍塞责让消费者不满意就是恶。

唯有此,我们才能更好履行工作职责,提高服务质量。

二、善于把握趋势迎接机会挑战
在《与王纯甫书其一》一文中讲到,“金之在冶,经列焰,受钳锤,当此之时,为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视之,方喜金之益精炼,而惟恐火力锤锻之不至。

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锻炼之有成矣”。

王阳明先生以冶金时“金”与“他人”不同角色不同感受,及至去除杂质炼得真
金他人喜爱,金亦因千锤百炼有所成而高兴,来阐述艰苦卓绝的困难磨砺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在工作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困难对于任何一个人或团队的发展都是不可避免的,是成功的助力石。

本文的核心主旨告诉我们在困难面前我们不能气馁,更不能失去理智,而是更加努力的发挥我们团队和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善于把握发展中的规律和趋势,在挑战和机遇面前更好的提升自己,更好推动工作走向成功。

三、坚持勤奋学习注重团队建设
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王阳明先生认为立志、勤学、改过和责善最为重要。

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没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

已经立志做一个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问,凡是求学不能勤奋的人,必定是他的志向还没有坚实的缘故。

说到过失,虽然大贤人也不至于完全没有,但是不妨碍他最后成为大贤人,因为他能改正啊。

所以作人不注重于没有过失,可是注重在能够改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