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模拟题通史专题汇编24元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24 元朝训练题

1.据记载,元代中书省多次要求各地行省“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凡事都请示中书省)”。这反映了元代行省( )

A.部纷争使行政效率低下B.具有决策重大事务的权力

C.缺乏地方管理上的自决权D.部存在着权力制衡机制

2.在元人叶子奇《草木子》一书中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有一个说法:管行政的中书省是我的左手,管军事的枢密院是我的右手,管监察的御史官是我用来医治这两手的。这说明( ) A.官僚政治的工具性B.三权之间相互牵制

C.大大提高行政效率D.家国一体政治特征

3.元朝设置行省时,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以及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差距很小,不将它们划人而划入。可推知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 )

A.传达行政命令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防止地方割据D.扩大的疆域

4.《元史·百官志》记载:“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材料表明宣慰司属于( )

A.行省属下分治军民的机构B.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C.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D.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

5.元朝时,科举制经历了先废除后重建的过程,实行时间并不长的科举考试却选用了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精髓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考试容,而且要求学生按程朱理学的观点答题。这反映元朝( )

A.游牧文化与汉文化的完全融合B.重视文化遗产的政治利用价值

C.削弱科举制度的人才选拔功能D.致力于提高读书人的社会地位

6.从灭南宋之后湖广、、江淮、数省的辖区均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接壤,其治所均在与京师最近的水陆交通线上,也不难窥见行省代中央“分镇方面”之职能是相当突出的。这反映了元代行省( )

A.战略地位的相当重要B.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

C.实现了地方高度自治D.削弱了地方与中央的联系

7.元史专家箫启庆认为,元朝视儒士与僧侣一样,为了救济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甚至沦为奴隶的儒士,元朝特别设立了“儒户”,让部分读书人取得优先赋役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储备人才的用意。比较而言,成为儒户的读书人,其地位应在贵族、官吏之下,与僧侣相同,但较一般民众为高。这种说法( )

A.不符合元朝读书人的真实生活状况B.体现了不同学者对史料的不同解读

C.揭示了元朝文化落后的政策原因D.为认识元朝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

8.“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这说明该制度( )

A.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B.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地方政事推进

C.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9.终元一代,行省官发动叛乱或自行举兵,约有三次,这三次极少数短暂的反派或举兵,均是

以皇位争夺为中心的朝廷政治斗争的组成部分,而且多半是在皇位空虚之际,行省官各保其主所致。这表明行省的设置( )

A.使的军政大权旁落B.导致地方割据势力膨胀

C.容易引发皇族部纷争D.有利于社会政治的稳定

10.元朝在行省辖区和疆界围上有很明确的划分,尤其是江浙行省所辖的“四至八到”,史书记载最为明晰,即东至大海,西至鄱阳湖与行省南康路接界,北至扬子江与行省路接界,南与行省路接界,东南到路海岸接界,西南与行省建昌路接界,东北到松江府海岸,西北与行省路接界。从材料可以得出元朝设行省主要目的( )

A.加强中央集权满足中央财政需要B.打破地理界限加强中央军事控制

C.有利于地方官员在行省的管理D.防止武将专权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11.2017年4月1日,中央设立雄安新区,其“副首都”的城市定位使京津冀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追溯历史,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元代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该历史现象表明( )

A.历史发展具有区域差异B.城市发展受制于行政因素

C.地方行政区划一脉相承D.地理环境决定城市的发展

12

13

之宜,好礼之家或所遵用,然不免讪笑。非出朝廷著令,使通习之,殆于不可然。”材料说明元朝( )

A.官方拒绝采用朱熹定制的民间礼仪B.程朱理学的官方哲学地位受到冲击

C.统治者感受到汉文化威胁其统治D.礼制与朱熹的《家礼》互相冲突

14.在元代,汉儒的地位低下,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之说。可也就是在元代,施行时间并不长的科举考试却选用了最能体现汉儒思想精髓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考试容,而且要求考生严格按程朱理学观点答题。这说明元朝( )

A.民族歧视,控制思想B.等级森严,制度矛盾

C.重视礼教,维护统治D.重视理学,以备顾问

15.清人渔《闲情偶寄》载:“(元杂剧)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

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满足统治阶级宴乐需要B.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

C.更好体现社会教化功能D.社会环境的相对宽松

16.元朝书法之意表现为刻意求工的形式美的追求,如孟頫鼓吹“用笔千古不易”。明末清初的

书坛呈现出放浪笔墨、狂放不羁和愤世嫉俗的风气,如朱傅山等人的作品表现出自我在的生命和一种不可遏止的情绪表现。这种状况表明( )

A.书法艺术具有求异求新的特征B.书法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C.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不断完善D.书法艺术具有时代的局限性17.(2018·八校高三新起点联盟考试·2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 材料元)世祖既定天下(1272年迁都北京),王鹗献计(科举取士),许衡立法,事未果行。至仁宗延祐(1313年)间,始斟酌旧制而行之,取士以德行为本,试艺以经术为先,士褒然举首应上所求者,皆彬彬辈出矣。天下选合格者三百人赴会试,于取中选者一百人,蒙古(约100万人)、色目(约200万人)、汉人(约2000多万人)、南人(约5000多万人)分卷考试,各二十五人。

(明代)初制,礼闱取士,不分南北。自洪武丁丑(1397年),考官三吾、白信蹈所取宋琮等五十二人,皆南士。三月,廷试,擢安为第一。帝(明太祖)怒所取之偏,命侍读信等十二人覆阅,()安亦与焉。帝犹怒不已,悉诛(白)信蹈及()信、()安等,戍()三吾于边,亲自阅卷,任伯安等六十一人。六月,复廷试,以韩克忠为第一。皆北士也。然讫永乐间,未尝分地而取。洪熙元年,仁宗命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宣德、正统间,分为南(江南各地)、北(江北各地)、中卷(及西南各地),以百人为率,则南取五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中取十名。

——整理自《元史》和《明史》

(1)根据材料,说明元代科举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后期的科举分卷在利益调整方面与元代的不同及

其各自的影响。(9分)

18.(2017·广西、二模·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元史》记载:元天历二年(1329年)3月,由于前年冬天没有降雪,春天又少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