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与危机干预理论、模式及心理机制

合集下载

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

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

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与方法1、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危机干预(crisis intervention)对处在心理危机下的个人及其家庭应采取的明显有效的措施。

使之能最总战胜危机的逆境,重新建立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会生活。

主要是针对:①带有损失性质的负性生活事件。

例如,亲人亡故,撤职,失恋,婚姻失败,事业挫折,重大疾病。

②家庭内部暴力等问题。

诸如虐待妇女、儿童;少年在青春起因适应障碍与父母发生暴力冲突;夫妇失和与离婚等。

③人们对于境遇中发生紧急事故的应变问题。

例如,象火灾、地震、车祸等许多自然灾害造成的心理危机。

进行危机干预实际上是一种短时间的心理治疗措施。

这种心理治疗具有疏导思想情绪。

甚至拯救危难的性质。

其实施方法,如对局丧反映采取消除影响并给与支持性的措施。

对于少年在家庭内的暴力行为,应使家长了解其行为动机,不再采取暴力对付之,同时使暴力者也接受心理咨询。

对于夫妇纠纷则采用暂时性分局并同时接受干预,这对大多数人都能收到良好效果。

危机论(crisis theory)当代西方心理学届流行的一种青1少年观。

该理论从西方社会生活方式特点、人际关系和家庭结构的现状所造成的青少年反抗社会、反抗成人、藐视法律、铤而走险的事实出发,认为个体发展到青少年期,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反社会行为,要和现实社会、成人发生无法克服的矛盾。

并认为,青少年阶段是“犯罪期”。

2、危机介入咨询模式2.1简介2.1.1发展背景危机介入始於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自我心理学家(Ego psychologist)哈特曼(Hartmann),提出到自我的基本功能为适应(adsptaion)雷都(Rado)提出人在生活文化交流过程中需要不断适应,并且关注到人在适应中之挫败及强调协助来寻者建立新的健康行为模式。

艾里克森(Erikson),在成长阶梯中更把危机视作为成长的必经现象,称为常规危机(normative crisis)四十年代1994 危机介入之父连达文(Lindemam)认为人在生命历程中必会遇到令他觉得危险之情况而产生情绪危机,(Emotional crisis),并因而需要一段时间接受和适应情况,否则负面结果会产生。

第九章心理危机干预课件

第九章心理危机干预课件
(2)认知方面:身心沉浸于悲痛中,导致记忆和知觉改变。难 以区分事物的异同,体验到的事物间关系含糊不清,作决 定和解决问题能力受影响,有时害怕自己发狂,一旦危机 解决可迅速恢复知觉。
(3)躯体方面:有失眠、头晕、食欲不振、胃部不适等。
(二)非创伤性事件所致危机反应
(4)行为改变:不能专心学习工作或劳动;回避他人或 以特殊方式使自己不孤单;令人生厌或粘着性;与社 会联系破坏,可发生对己或周围的破坏性行为;拒绝 帮助,认为接受帮助是软弱无力的表现;行为和思维 情感不一致;出现过去没有的非典型行为。
构成危机的要素:
(1)存在重大心理应激;
(2)引起急性情绪扰乱(焦虑抑郁,烦躁), 认知改变(集中、注意、记忆 等 改变), 躯体不适(失眠、头昏、腰酸背痛), 行为改变(生活常规改变,如不晨起锻炼), 但这些均不符合任何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
(3)其时当事人用寻常解决题的手段暂时不能应付。
自然灾害
¨ 同样情况部分人能战胜
所有危机的共同特征: 均由负性的生活事件引起
是什么制造了危机? 负性事件本身
是由人们对事件的认知态度以及人们无 法有效处理这些负性事件所导致的
当人们所感觉到的生活压力超过了其可应 对的范围,危机就产生了
图1 心理危机时的危机反应
一切都在控制中 可预测的
公正和公平的 有意义的 不脆弱的
六、心理危机的四种后果
• 顺利度过危机,并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方法 • 度过了危机但留下心理创伤 • 经不住强烈的刺激而自伤自毁 • 未能度过危机而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创伤
后应激障碍)
第二节 危机干预的概述
一、危机干预概念(掌握)
• 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体进行简短而 有效的关怀和帮助,使他们顺利地渡过心 理危机,恢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达 到原有的社会功能水平。

危机与危机干预理论、模式及心理机制

危机与危机干预理论、模式及心理机制

危机与危机干预理论、模式与心理机制一、危机与危机干预理论没有任何一个单一得理论或学派能够包括每一个人类危机得观点、模式与危机干预系统,亚诺希克(Janosik EH)提出得危机理论概念有三个不同得层次:基本危机理论、扩展危机理论与应用危机理论。

詹姆斯(James RK)对危机与危机干预相关得理论进行了简短得概述,包括亚诺希克得三种危机理论与新兴生态系统理论。

(一)基本危机理论基本危机理论由林德曼(LindemanE)与卡普兰(CaplanG)等创立。

本理论对理解因亲人死亡所导致得悲哀性危机作出了实质性得贡献.她们认为人在经历亲人死亡后出现悲哀得行为就是正常得、暂时得,可以通过短期干预技术对正常得悲哀行为反应干预。

正常得悲哀行为反应包括:总回忆死去得人;认同于死去得人;表现出内疚或敌意;日常生活出现某些程度得紊乱;某些躯体得诉述等.林德曼主要就是针对悲哀反应得即时解决,卡普兰进一步完善与补充这一理论,将其结构扩大到整个创伤事件。

她认为,危机就是一种状态,造成这种状态得原因就是生活目标得实现受到阻碍,且用常规得行为无法克服;阻碍得来源既可以就是发展性得,又可以就是境遇性得.所有得人都会在其一生得某个时候遭受心理创伤。

应激与创伤得紧急状况二者本身都不构成危机。

只有在主观上认为创伤性事件威胁到需要得满足、安全与有意义得存在时,个体才会进入应激状态。

伴随着危机既有暂时得不平衡,也有成长得契机,危机得解决可能会导致积极得与建设性得结果,如自强得应付能力及减少消极得、自我否定性得与功能失调得行为。

(二)扩展危机理论扩展危机理论继承了林德曼等得基本危机理论,同时,也吸取了一些其她较为先进得理论成分,如心理分析理论、系统理论、适应理论与人际关系理论等。

1.心理分析理论认为通过获得进入个体无意识思想与过去情绪经历得路径,可以理解伴随危机得不平衡状态.关于为什么一个事件发展成为危机,心理分析理论假设某些儿童早期得固着可能就是主要得原因。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一心理危机的相关理论一心理危机的含义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亡故、突发威胁生命的疾病、灾难等,个体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某一事件是否会成为危机,有三个影响因素:第一,个体对事件发生的意义以及事件对自己将来的影响的评价;第二,个体是否拥有一个能够为自己提供帮助的社会支持系统;第三,个体是否获得有效的应对机制,也就是个体能否从过去经验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如哭泣、愤怒、向他人倾诉等.由于个体在这三个方面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相同的事件不一定对每个人都构成危机.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种类1.发展性危机.发展性危机是个人在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对急剧的变化或转变所产生的异常反应,如升学危机、性心理危机等.这些危机是大学生生命中必要和重大的转折点,每一次发展性危机的成功解决都是大学生走向成熟和完善的阶梯.2.境遇性危机.境遇生危机是指突如其来、无法预料和难以控制的心理危机,如交通事故、人质事件、突然的绝症或死亡、被人强暴、自然灾害等. 3.存在性危机.存在性危机是指一些人生中的重要事件出现问题,而导致的个人内心的冲突和焦虑,是伴随重要的人生目的、人生责任和未来发展等内部压力的冲突和焦虑的危机.三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第一,精神疾病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危机和自杀的重要因素;第二,人格成长中的挫折与早期经验不良现状;第三,适应困难、交往障碍与自卑;第四,学习、择业、就业压力带来的心理烦恼;第五,情感与性问题带来的心理困扰.四心理危机的特征1.突发性.危机常常是出人意料、突如其来的,具有不可控制性.2.紧急性.危机的出现如同急性疾病的爆发一样具有紧急的特征,它需要人们去紧急应对.3.痛苦性.危机在事前事后给人带来的体验都是痛苦的,而且还可能涉及人尊严的丧失.4.无助性.危机的降临,常常使人觉得无所适从,而且,危机使得人们未来的计划受到威胁和破坏.由于心理自助能力差、社会心理支持系统不完善,危机常常使个体感到无助.5.危险性.危机之中隐含着危险,这种危险可能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与交往,严重的还可能危及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五心理危机的结果第一种是顺利度过危机,并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方法策略,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第二种是度过了危机但留下心理创伤,影响今后的社会适应;第三种是经不住强烈的刺激而自伤自毁;第四种是未能度过危机而出现严重心理障碍.二如何识别大学生心理危机1 从宏观方面来说,大学生心理障碍、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自我期望值过高、在学习上遇到挫折后产生很大的失落感和心理落差、经济压力、家庭变故以及周边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会导致心理危机发生.还有抑郁心理、孤僻性格、自卑心理、抑郁症、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是引起心理危机、导致自杀等极端行为的主要原因.抑郁心理与孤僻性格往往与人格发展、早期经历不良等因素有关;自卑心理往往与自身缺陷、自我期望过高过低等因素有关;而抑郁症和精神分裂是心理问题已经危机化了,并且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极端行为.2 从微观方面来看,识别大学生个体心理危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1心理学认为:情绪是指个体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应,需要是情绪的基础.当需要满足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反之,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不良的情绪体验是心理发生问题的主要因素.异常情绪包括:抑郁、焦虑、淡漠、躁狂等.大学生的情绪突然改变、明显不同于往常,出现不良情绪反应,如: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焦虑不安,无故哭泣、意识范围变窄、忧郁苦闷、烦恼或喜怒无常、自我评价丧失、自制力减弱等消极情绪时,就有发生心理危机的可能.恶劣的情绪也是判定个体发生抑郁症的重要临床表象.2正常的行为活动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之一.当个体大学生出现行为异常,如:饮食、睡眠出现反常、个人卫生习惯变坏不讲究修饰、自制力丧失不能调控自我、孤僻独行等非常态行为时,就要注意是否有心理危机问题了.行为异常也是判定个体发生抑郁症的重要条件之一.行为变化也隋绪变化密切相关,不良的情绪必然导致行为的反常变化.3学习兴趣下降如上课无故缺席,常迟到早退,成绩陡然下降,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听课.心理学认为,正常、有效、良好的学习能力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前提和标准.当个体在智力正常的情况下突然丧失了学习这一功能时,就说明是心理状态发生了问题.4丢弃或损坏个人平时十分喜爱的物品这也是十分典型的识别根据.如果个体大学生不能正常有序的学习和生活,把自己平时很喜欢的东西随意丢弃或毁坏等,这意味着不正常的心理行为发生了,而且是心理障碍达到危机的程度时,才会出现的情况.5自杀意图的流露如谈论自己的死或与死有关的问题,或写下遗嘱之类的东西.有的甚至已经试图采取过某些手段企图自杀.三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步骤与技术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者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症状得到缓解,使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危机干预的主要目标是降低急性、剧烈的心理危机和创伤的风险,稳定和减少危机或创伤情境的直接严重后果,促进个体从危机和创伤事件中恢复或康复,帮助的及时性、迅速性是其突出特点,有效的行动是危机干预成败的关键.一危机干预的步骤在大学校园内,当我们发现学生面临心理危机时,可使用心理学家总结的“六步干预法”进行危机干预:1.确定问题危机干预的第一步是从求助者的立场出发,确定和理解求助者的问题.干预人员使用积极的倾听技术:同感、理解、真诚、接纳以及尊重.包括使用开放式问题.既注意求助者的语言信息,也注意其非语言信息.2.保证求助者安全在危机干预过程中,干预人员应该将保证当事人安全作为首要目标.这里的安全是指对自我和对他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危险性降低到最小的可能性.在干预人员的检查评估、倾听和制订行动策略的过程中,安全问题都必须给以同等的、足够的关注.3.给予支持和帮助危机干预强调与当事人沟通和交流,通过语言、语调和躯体语言让求助者认识到危机干预人员是能够给予其关心帮助的人,让求助者相信“这里有确实很关心你的人”.4.提出应对的方式帮助当事人探索可以利用的替代解决方法,促使当事人积极地搜索可以获得的环境支持、可资利用的应付方式,启发其思维方式.当事人知道有哪些人现在或过去能关心自己,有许多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可供选择.5.制订行动计划帮助当事人做出现实的短期计划,包括另外的资源的提供应付方式,确定当事人理解的自愿的行动步骤.计划应该根据当事人应付能力,着重于切实可行和系统地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计划的制订应该与当事人合作,让其感到这是他自己的计划.制订计划的关键在于让求助者感到没有剥夺他们的权力、独立和自尊.6.得到当事人的承诺帮助当事人向自己承诺采取确定的、积极的行动步骤,这些行动步骤必须是当事人自己的,从现实的角度是可以完成的.如果制订计划完成得较好的话,则得到承诺是比较容易.在结束危机干预前,危机干预工作者应该从求助者那里得到诚实、直接和适当的承诺.除以上六步之外,还应该启动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主要包括:来自于父母及其他亲人、来自于老师和同学、来自于其他方面如朋友和社区志愿者的支持等.这种支持不仅包括心理和情感的支持,也包括一些实质的救助行动.有调查表明,大学生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社会支持具有可靠同盟、价值增进、工具生帮助、陪伴支持、情感支持、亲密感和满意度等调节功能,这些功能对处于危机期的大学生具有重要作用.二危机干预主要应用技术1 支持技术.这类技术的应用旨在尽可能地解决危机,使病人的情绪状态恢复到危机前水平.由于危机开始阶段病人焦虑水平很高,应尽可能使之减轻,可以应用暗示、保证、疏泄、环境改变、镇静药物等方法;如果有必要,可考虑短期的住院治疗.2 干预技术.又称解决问题技术,帮助病人按以下步骤进行思考和行动,常能取得较好效果:1明确存在的问题和困难;2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3罗列并澄清各种方案的利弊和可行性;4选择最可取的方案;5确定方案实施的具体步骤;6执行方案;7检查方案的执行结果.在这里临床医务人员的作用在于启发、引导、促进和鼓励,而不是提供现成的公式.进一步讲,治疗人员在干预的过程中的职能是:1帮助患者正视危机;2帮助患者正视可能应对的方法;3帮助患者获得新的信息或知识;4可能的话在日常生活中给患者提供帮助;5帮助患者回避一些应激性境遇;6避免给予不恰当的保证;7敦促患者接受帮助.危机干预的倾听技术危机干预浓缩了一系列治疗技术和策略,要求危机干预工作者比日常心理咨询或治疗者更加主动、积极和自信.准确和良好的倾听技术是危机干预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实际上有时仅仅倾听就可以有效地帮助所有的人.为了做到很好地倾听,危机干预工作者必须会全神贯注于求助者.有效倾听的重要因素有:1.要在开始时就用自己的言语向对方真实地说明自己将要做什么.2.要让求助者知道,危机干预工作者能够准确地领会其所描述的事实和情绪体验.3.要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明确了解自己的情感、内心动机和选择.4.要帮助求助者了解危机境遇的影响因素.四自杀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一自杀危险性的评估危机工作人员应评价自杀求助者三方面的警示信号,即:危险因素、自杀线索、呼救信号.1.危险因素;如果当事人无论何时具备了下述的4—5项危险,危机工作者就有理由认为该当事人正处在自杀的高危时期:1求助者有自杀家族史;2求助者曾有自杀未遂史;3求助者已经形成一个特别的自杀计划;4求助者的家庭因损失,个人虐待,暴力或遭受性虐待失去稳定;5求助者陷入特别的创伤损失而难以自拔;6求助者是精神病患者;7求助者有药物和酒精滥用史;8求助者最近有躯体和心理创伤;9求助者有失败的医疗史;10求助者独居并与他人失去联系;11求助者有抑郁症,或处于抑郁症的恢复期,或最近因抑郁症住院;12求助者有特别的行为或情绪特征改变,如冷漠、退缩、隔离、易激怒、恐慌、焦虑或社交、睡眠、饮食、学习、工作习惯的改变;13求助者有严重的绝望或无助感;14求助者陷于以前经历过的躯体、心理或性虐待的情绪中不能自拔;15求助者显示一种或多种深刻的情感特征,如愤怒、攻击性、孤独、内疚、敌意、悲伤或失望.2.自杀线索;深感矛盾或内心冲突的大多数想自杀的求助者,他们不仅提供一些自杀线索,而且以某种方式请求帮助.这些线索可能是言语的,行为的,处于某种状态或综合症的线索.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一般具有以下一些特征:遭遇了不能忍受的心理痛苦;心理需求遇到挫折;为了寻求解决的办法;在情感上感到绝望无助;对自杀的态度通常是矛盾的;想与别人交流,但找不到与人交流的途径;为了寻找出路和心灵的解脱.3 呼救信号;对于危机工作者来说,值得庆幸的是几乎所有想自杀的求助者都提供了几种线索或呼救信号.有些线索和寻求帮助的信号易于识别,但有些是难以识别的.按照施奈德曼以及他的同事所说的,没有任何人百分之百地想自杀.有强烈死亡愿望的人是非常矛盾的,茫然的,想抓住生命.他们的情绪和他们的想法是平行的.他们的思维模式是非逻辑性的,他们只看到两种可能的选择:痛苦或死亡.他们尤其不能想象自己还能得到幸福,还能走向成功.每一个求助者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对危机工作者来说,无论是否存在强烈的死的愿望或绝望感并伴随自杀方式,危机干预工作都必须鉴别自杀意念的强度以及自杀危险的程度.上面描述的这几个方面的警示信号,可使危机工作者或其他任何与求助者接近或亲近的人转换成挽救生命的行动.二自杀危机的干预在校园自杀危机的干预中,教师所起的是危机干预咨询师的作用,他们对学生自杀危机进行咨询和干预,帮助当事人摆脱自杀的危机.干预的方法主要是:1.在为自杀当事人咨询时,咨询老师必须耐心倾听当事人的诉说,逐步探究哪些抑郁情绪在影响着当事人.咨询老师首先必须排除自己的焦虑,这样他才可能有耐心引出当事人全部有关的信息.2.干预工作人员有必要与当事人一起体验他们绝望感、失助感、无用感、隔离感、沮丧的哀痛和失败感.干预工作人员可能干的最糟糕的事是对当事人保证说:事情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坏,事情会慢慢地好起来的,你有充分的理由活下去.尽管从现实角度看,干预人员这么说没有错.但从当事人的角度来看,这些话说明干预人员并不理解他,更使他感到隔绝于周围世界.为了有效地帮助当事人,干预人员必须从当事人看不到丝毫希望的冰冷的眼光出发去体验现实.这就意味着,干预人员要甘愿并且能够在某些事情中探寻和体会他自己的绝望感和空虚感.3.自杀咨询的规则首先,要弄清楚当事人已考虑或筹划用哪种方法自杀,一般来说方法越具体,离死期就越近.其次,劝导当事人多看光明面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如果当事人能够在情感上接受光明面,他也不至于陷入今天的境地.第三,咨询老师应该始终对自杀抱有高度的警惕.因为自杀者大多是性格高度内向者.他她可能并不暴露出任何自杀迹象,但只要他具有任何一点自杀的可能,就应千方百计引出他的内心自杀动机.4.自杀干预的原则五要:1保持平静、沉稳,对当事人随之而来的暴风雨般的情绪要有心理准备;2给当事人充分的机会倾诉,以便确定危机类型、诱发事件及严重程度.不要试图消解自己被当事人引起的沮丧感;3必要时询问客观问题,只要得当,可有镇静作用;4要直接面对事情,勿涉及深层及潜意识原因这些留待以后;5可向社区、医务、法律等机构求援.十不要:1不要对求助者责备或说教;2不要批评求助者或对他的选择、行为提出批评;3不要与其讨论自杀的是非对错;4不要被求助者所告诉你的危机已过去的话所误导;5不要否定求助者的自杀意念;6不要过急,要保持冷静;7不要分析求助者的行为或对其进行解释;8不要让求助者保持自杀的秘密;9不要把自杀行为说成是光荣的、浪漫的、神秘的,以防止别人盲目仿效;10不要忘记跟踪观察.5.大学心理危机的预防机制学校可以围绕着五级防护开展工作.一级防护:学生自我调节自觉地认识自己、独立地调节各种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二级防护:学生的朋辈互助有互帮互助意识和能力,通过互帮互助解决某些心理问题.指导学生心理协会,培训志愿者开展朋辈互助活动.三级防护:辅导员、班主任、教师的工作有发现学生心理问题,保护帮助学生解决某些心理问题的能力,能及时推荐某些学生去咨询.建立院系心理健康联系人制度,培训心理辅导员,合作开展重点学生工作.四级防护: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负责对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心理训练、心理健康教育等服务.五级防护:医院治疗与家庭护理工作医院能对问题学生心理疾病实施门诊药物治疗或住院治疗.家庭能协助并配合做好当事人的心理问题的防护和心理危机的干预工作.与校医院及校外医疗机构保持紧密联系.6.大学生自杀事件后的群体心理危机干预学生自杀事件发生后,在校园内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自杀事件的目击者和同学好友伤害更大,因此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必须尽快对相关人群进行心理危机干预:1个别咨询和干预.咨询师直接与学生交谈,为学生提供安全场所,让其发泄悲痛、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2团体咨询和干预.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讨论对未来和生命的看法,但不宜对自杀的学生进行太多的纪念,经验证明,不渲染自杀的戏剧性、浪漫性、神秘性,有助于防止别人盲目效仿;3及时公布事情真相,避免误传和谣言等失真信息的传播,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五如何判断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无一明确的界限,正常人在某个时期也会有异常心理活动,精神病人哪怕是最严重时也有正常心理活动,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心理学家为正确地区分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制定了不少测验工具和量表,并应用现代化的仪器去处理数据,使心理测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由于人的心理活动极其复杂,简单的量表测得的结果只能是起个参考作用,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异常及异常的程度,主要还靠认真观察.〈1〉主客观一致,观察心理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协调性.一个人正常的心理及受它支配的情感和行为,应与外界相协调,而不应发生矛盾和冲突,他们的言谈和举止行为,应该受到正常人的理解.比如说,一个同学在班级里唱一支一般化的歌曲,可引起大家的掌声,但如果在一个会议上突然引吭高歌,就会引起人们的惊讶.我们说前者为正常心理,后者为心理异常,因为和外界环境不协调.〈2〉知、情、意相统一,观察心理活动与情感和行为的一致性.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应与受它支配的情感和行为是一致的,人们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闷来肠愁睡多;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都说明这种一致性.比如一个同学面带笑容地讲述他的不幸遭遇,我们说他对痛苦的事件缺乏相应的内心体验.知觉、情感、意向不协调,也是一种异常心理.〈3〉人格相对稳定,观察心理活动的相对稳定性.一个人受遗传素质、家庭教育、环境影响,使他们对现实有个比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模式,这就是人的性格特点.它相对稳定,如果一个人几年来一直寡言少语,不明原因突然变得话多而爱交往,给人一种判若两人之感,这就说明心理异常了.六高校常见异常精神障碍的识别——1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患,病因不清,多起病于青壮年,病前可有一定的心理、社会因素.临床表现主要是在思维、感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出现紊乱和不协调,如怀疑有人迫害自已,饭菜里有毒,外出感到有人跟踪自已,自已的想法被他人洞悉,听到背后有人议论自已,或有声音时常对自已评头论足等等.精神分裂症的诊断目前仍主要依赖于临床,至今仍未发现有确诊意义的生物学指标,实验室的检查只能是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因.精神分裂症的诊断需要病程至少持续存在3个月以上,有社会功能明显受损或缺乏现实检验能力自知力丧失——否认自已有精神病,另外,在精神症状表现上至少有下述二项肯定存在:1联想障碍:明显的思维松弛,逻辑倒错,或病理性象征思维,如讲话缺乏中心内容,对事物叙述不中肯,使人感不易理解,将无关的几个词并凑起来,赋予特殊意义,他人吐痰是指自己痰迷心窍等.2妄想:原发性妄想或内容荒谬离奇,如认为自已的大脑受无线电波控制,房间里装上窃听器,被人跟踪,周围人都用异样眼光看着自已等等.3情感障碍:不协调,淡漠或倒错,如自言自语,痴笑,喜怒无常等.4幻听:听到有人评论自已的声音或命令、争论性幻听,感到自已的思维被大声地讲出来等.5行为障碍:紧张症状群木僵,或怪异的愚蠢行为.6意志减退:孤独、退缩、生活懒散,不注意个人卫生,数日不理发、不洗澡等.7被动体检:被控制感,思维被洞悉,思维被插入、被撤走或中断等.治疗与预防一般主张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维思通、氟哌啶醇、舒必利等.需要注意的是长期坚持服药治疗,辅助一定的心理社会康复训练.2抑郁症——抑郁症是以心境低落为主,与其环境不相称,可伴有思维缓慢和运动性抑制,患者表现为自我感觉不良、情绪低落、对外界反应缓慢、联想迟钝、言语动作减少,甚至发生木僵.患者可伴有自卑、自责和自罪观念,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有如下几点:1. 抑郁心境.这是抑郁症患者最主要的特征,轻者心情不佳、苦恼、忧伤,终日唉声叹气;重者情绪低沉、悲观、绝望.2. 快感缺失.对日常生活的兴趣丧失,对各种娱乐或令人高兴的事体验不到乐趣.轻者尽量回避社交活动;重者闭门独居、疏远亲友、杜绝社交.3. 无明显原因的持续疲劳感.轻者感觉自己身体疲倦,力不从心,生活和工作丧失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者甚至连吃、喝、个人卫生都不能顾及.4. 睡眠障碍.约有70%~80%的抑郁症患者伴有睡眠障碍,患者通常入睡无困难,但几小时后即醒,故称为清晨失眠症、中途觉醒及末期失眠症,醒后又处于抑郁心情之中.伴有焦虑症者表现为入睡困难和恶梦多,还有少数的抑郁症患者睡眠过多,称为"多睡性抑郁".5. 食欲改变.表现为进食减少,体重减轻,重者则终日不思茶饭,但也有少数患者有食欲增强的现象.6. 躯体不适,抑郁症患者。

危机干预的理论与技术

危机干预的理论与技术
导致死亡。
自杀姿态——死亡愿望不是很强烈,主要想伤害
自己,以减轻痛苦或引起注意。
中国人群自杀的发生率:
·中国是仅次于冰岛的自杀率高发国家。 • 在中国,自杀是全人口的第五位死因。 • 自杀是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 • 我国每年有287,000人死于自杀,22.2人/10万。
• 1,500,000人因家人或亲友自杀出现长期而严 重的
沉湎于对 除了危机 危机事件 事件外, 的思虑, 不能集中 因为强迫 精力。因 性 思 维 、 为受强迫、 自我怀疑 自我怀疑 和犹豫而 和犹豫的 明显影响 影响丧失 求助者解 了解决问 决问题和 题和做决 做 决 定 的 定的能力。 能力,对 对危机事 危机事件 件的认识 的认识和 和感知与 感知与现 现实情况 实有实质 有明显差 性 的 差 异 。异 从 而 影 响了其正 常的生活。
确定“危机”的三项标准: (1) 存在具有重大心理影响的生活事件; (2) 引起急性情绪扰乱或认知、躯体和行为等方面
的改变,但又均不符合任何精神病的诊断标准;
(3) 当事人或病人用平常解决问题的手段暂时不能 应对或应对无效。
二、危机干预(crisis intervention)的定义:
危机干预就是从心理上解决迫在眉睫的危机,使症状得到
立刻缓解和持久的消失,使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并 获得新的应付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 心理危机时常见的心理和躯体反应: 1、认知改变
2、情绪改变
3、行为改变
对危机的合理认识
危机由个体无力处理内心压力或外在事件引起 危机情境之性质反映出当事人的认知经验而非病态 危机是暂时性的,而且有特定发展阶段,但持续时间 因人而异 危机也提供人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危机干预》PPT课件

《危机干预》PPT课件
认知模式(cognitivemodel)。该模式是通过改变思维方式,获得理性和强化思维中 的理性,使个体能够获得对自己生活中危机的控制。适合危机稳定下来并回 到接近危机平衡状态的求助者。
心理社会转变模式(psychosocial transition model)。该模式认为个体是遗传和社 会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要结合适当的内部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和环境资 源以帮助他们获得对自己生活的自主控制。最适合已经稳定下来的求助者。
只有等待当事者情绪已有改善,方可问及有关细节, 令其补充说明,同时根据情况给与相应的解释、建议和 鼓励,以最终促使问题的解决。
危机干预工作者要避免走入以下两个误区:
1、劝阻危机个体陈述或痛哭。
2、凭着自己的感觉问过多问题,或评价危机个体的经
历或感受。
返回
干预技术
此方法是通过启发、引导、鼓励、提供卖个信息等方式帮 助当事人处理面临的问题。基本的干预策略有: 1、主动倾听并热情关注,给与心理上的支持; 2、提供疏泄机会,鼓励当事人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 3、解释危机的发展过程,使当事人理解目前的境遇、理解 他人的情感,树立自信;给与希望和保持乐观的态度和心境; 4、培养兴趣,鼓励积极参与有关的社交活动; 5、 主义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多与家人、朋友、同事接触 和联系,减少孤独和隔离。
3、危机水平的评估
帮助者一般要完成两个水平的评估,
一是需要评定求助者是否存在生命危险,即、 他杀、冲动攻击等,这一水平的评估至关重要;
二是评定危机者是否已丧失了原有的社会角色 能力,是否与周围环境隔绝或离开原先所处的 自然社会环境。
4、危机评估的注意事项
(1)危机评估与危机干预是紧密相关的。 (2)危机评估要求尽快完成。 (3)评估的关键是明确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不是做人格分 析。 (4)既往经历或童年期创伤体验不是重点,强调“此时此 地”。 (5)帮助是建立在双方良好关系的基础上,双方相互尊重 和理解。 (6)评估需要考虑到有关的生活方式、社会和文化等因素。

危机与危机干预讲座(PPT 91页)

危机与危机干预讲座(PPT 91页)

■ 42岁的重庆某派出所民警彭世杰在执行 任务途中心跳骤停导致心肌梗塞死亡。
■ 35岁的重庆某派出所所长郭林因连续加 班过劳,突发心肌梗塞死亡。
■ 49岁的重庆刑警总队副总队长杜成华因 肝功能衰竭、肺部感染去世。
第三节 危机干预的模式
一、平衡模式 根据:危机中的人通常处于一种心理或
情绪的失衡状态,在此种状态下,原有的 应付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他们 的需要。
★ 一生中没有作出任何有影响的事情; ★ 一个40多岁的人还是独身,从未离开过父母, 从没过独立的生活,而到现在却永远丧失了机会; ★ 一个60岁的人觉得自己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
警察心理危机的表现
■ 2004年重庆市涪陵区公安分局民警彭雪 松因工作压力过大、身心疲惫、失眠乏力、 情绪低落从12楼跳下身亡。
四、折衷模式 根据:所有的人和所有的危机都是独特的,即虽
然是类似的事件导致的危机,但危机的影响对不同 的人有不同的作用;所有的人和所有的危机都是类 似的,即各种特殊的危机类型中存在一致的成分
基本原则:鼓励危机干预者从所有可以帮助求助 者的方法中,选择、整合和应用有效的概念和策略。
第四节 基本的危机干预技术
二、确定危机的三个标准
1、存在具有重大心理影响的生活事件; 2、引起了急性情绪扰乱或认知、躯体和行为等方
面的改变,但又不符合任何精神疾病的诊断; 3、当事人用平常解决问题的手段暂时不能应对或
应对无效。
三、危机的特征
1、危险与机遇并存; (危险:自杀与精神崩溃;机遇:学会应对技巧)
2、危机的情境和症状复杂; (不遵守一般规律;个体环境;家庭、同事的因 素;整个生态系统的干预)
(二)求助者情绪状态的评估 1、求助者的危机是急性状态还是慢性状态 • 急性危机需要直接的干预,逐步恢复平衡; • 慢性危机需要较长时间的咨询,应付机制、资

心理危机与危机干预有何区别危机干预有几种模式

心理危机与危机干预有何区别危机干预有几种模式

贝尔金提出三种基本的危机干预模式:1.平衡模式:危机中的人通常处于一种心理或情绪的失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原有的应付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平衡模式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平衡模式最适于早期干预,这时人们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分部清解决问题的而且不能作出适当的选择,除非个人在获得了一些应付的能力,否则主要精力应集中在稳定病人心理和情绪方面。

在病人重新达到了某种程度的稳定之前,不能采取也不应采取其他措施。

例如:除非病人已同意活下去是值得的,而这种思想稳定达到至少一个星期,否则挖掘求助者产生自杀意念的原因就没有多少好处。

2.认知模式:危机干预的认知模式基于这样一种认知:危机根植于对事件和围绕事件的境遇的错误思维,而不是事件本身或与事件和境遇有关的事实。

该模式的基本原则是,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尤其是通过认识其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部分、通过获得理性和强化思维中的理性和自强的成份,人们能够获得对自己生活中危机的控制。

在现实情况中,人们通常给予自己否定和扭曲的信息。

持续的、折磨人的两难处境使人衰竭,推动其对境遇的内部感知向越来越消极的自言自语发展,直到再也不能使他们相信,在他们的境遇中还存在积极的成分。

接着,他们的行为会跟随消极的否定性的自言自语,自以为对境遇是无能为力。

有鉴于此,危机干预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练习和实践新的自我说服,使个体的思想变的更为积极,更为肯定,直到旧的、否定性的和懦弱的自言自语消失为止。

认知模式最适合于危机稳定下来并回到了接近危机平衡状态的求助者。

在埃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这一程序的基本步骤被发现。

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人是遗传天赋和从特别社会环境中学习的产物。

因为人们总是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和成长,他们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影响总是在不断的变化,危机可能与内部和外部(心理的、社会的、环境的)困难有关。

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与求助者合作,以测定与危机有关的内部和外部困难,帮助他们选择替代他们现有行为、态度和使用环境资源的方法。

危机事件的心理干预和处理

危机事件的心理干预和处理
十三、心理干预的监测与评估
1.干预过程监测:对心理干预的实施过程进行监测,确保干预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2.干预效果评估:建立科学的效果评估体系,定期对心理干预的效果进行评估,为干预策略的调整提供依据。
3.质量控制:通过同行评审、专家咨询等方式,提高心理干预的质量,确保干预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十四、心理干预的普及与教育
3.联合培训与演练:与其他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协作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
八、心理干预的伦理与法律规范
1.保护隐私:在心理干预过程中,严格保护受助者隐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2.尊重自主权:尊重受助者的自主权,确保干预措施在受助者自愿的基础上进行。
3.伦理审查:对心理干预方案进行伦理审查,确保干预措施符合伦理规范。
2.定期回访与评估:对接受过心理干预的个体和群体进行定期回访,评估心理状况,及时调整干预措施。
3.社区心理服务:在社区层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民众心理素质,预防危机事件造成的心理问题。
七、跨部门协作与信息共享
1.建立协作机制: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专业机构等建立协作机制,共同应对危机事件。
2.信息共享平台:搭建信息共享平台,确保危机事件相关信息及时、准确传递,提高心理干预的针对性。
3.心理干预技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创伤治疗、情绪调节等方法,帮助个体和群体缓解心理压力。
4.心理康复:在心理干预过程中,关注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康复,提高心理韧性,预防心理疾病。
四、心理干预流程
1.启动应急预案:危机事件发生后,立即启动心理干预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心理援助工作。
2.情况调查与评估:了解危机事件影响范围、程度,评估受影响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状况。
危机事件的心理干预和处理

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
第十四章 心理危机干预
第一节 心理危机干预
• 定义: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面临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死亡、婚姻破裂或天灾人祸等时, 不能回避而又无法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应对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
• 危机干预: • 是给处天危机中的个体提供有效帮助和心理支持一种技术,通过调动他们自
身的潜能来重新建立或恢复到危机前的心理平衡状态,获得新的技能,以预 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
二、心理危机历史与现状
(一)心理影响
• 1、认知能力改变:感知觉功能的降低;回忆和提取功能下降;思维迟钝。 • 2、情绪改变:焦虑;恐惧;抑郁;愤怒。 • 3、意志行为反应: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失助与自怜;
物质滥用;病态固执。
• 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 • 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 • 神经免疫系统
(一)四阶段法
• 介绍期 • 事实期 • 感受期 • 反应期 • 症状期 • 教育期 • 再登入期
(二)紧急事件应激报告
(三)危机干预六步法:
• 1、确定问题:从求助者的角度,确定和理解求助者本人所认识的问题。 • 2、保证求助者安全:保证求助者对自我和对他人的生理和心理危险性降低
到最小可能性,是危机干预过程的首要目标。 • 3、提供支持:强调与求助者沟通与交流,使用求助者相信工作人员是能够
胁,而且也是一个人成长的与自我实现的机会。这也是危机理论的一个基本 观点,
• 精神分析理论 • 系统理论 • 适应理论 • 人际关系理论
(二)扩展危机理论
• 发展性危机 • 境遇性危机 • 存在性危机
(三)应用危机理论
• 整理有效的成分 • 了解与危机有关的一切 • 开放的观点开展工作
(四)折衷的危机干预理论
二、灾难

危机干预理论

危机干预理论
能力
国内外实务治疗技巧
问题
危机干预的步骤
具体 步骤
确定问题 保证安全 给予支持 应对方式 制定计划 得到承诺 后续服务的跟进
危机干预模型的六个步骤
摘自 B. Gilliland, et al. 危机干预策略
倾听
评估
行动
1. 确定问题 2. 保证求助者的安全 3. 重新找回控制并给予支持
帮助者是非指导性的
发展历程
卡普蓝继续 从事精神疾 病预防的重 要性,卡普 蓝被称为 “现代危机 父”。
深入 研究
危机干预理论假设
危机干预的概念
危机干预是指采取某些措施来干预或改善危机情景,以防止伤 害处于危机情景中的个人及其周围的人们。
危机干预又称危机调停,是以急诊访问或劝导的形式,改善那 些有自杀念头或正在实施自杀行为的人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各种 条件,以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03 考虑现实因素增加自杀的可能
性:重大事故疾病,无法战胜 的困境,连续的失败等。
危机自我干预的技巧
01
评估自己,确定 什么情况下,什 么时候,需要专 业人员介入
幸存者的内疚应
03 对技巧 (1)仪式化: (2)升华:
02 放松和转移注 意力的技巧
04 。。。。。。
案例分析
国内案例
青海玉树“4.14”地震
欧洲和北美诸国每个城市(指10一20万人以上)均有危 机干预中心,人员由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护士和社会工 作员组成,均系专职,与由志愿者投入的热线服务是不同的。 但我国危机干预服务和研究起步较晚、国内目前危机干预机 构较少, 社会工作员缺乏,不能满足危机干预工作的需要,
而从事干预的人员不外志愿者、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他 们无法替代社会工作员的职责,这在一定程度影响危机干预的 质量。

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及管理制度

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及管理制度

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及管理制度
一、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1. 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专业团队:组建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社工、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负责危机干预工作。

2. 提供危机干预热线:设立24小时心理咨询热线,随时解答
与处理由各种心理危机引起的紧急情况。

3. 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团体,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公众对心理危机的认识与提高。

二、心理危机干预管理制度
1. 形成危机干预流程:建立危机干预的详细流程,明确干预的具体步骤、责任人和时间节点等,使干预工作有序进行。

2. 建立案例记录档案:对每个危机干预案例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干预内容、干预效果等信息,以便后期总结和改进。

3. 加强信息共享与联动: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与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及时共享信息,共同应对危机。

三、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1. 心理支持与倾听:向受困者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倾听,帮助他们宣泄情绪、减轻心理压力。

2. 快速评估和介入:对危机事件迅速进行评估,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并确保干预措施的实施。

3. 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根据不同的危机类型,提供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帮助受困者调整心态、面对困境。

4. 寻求专业帮助:对于复杂和紧急的心理危机,及时引导受困者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确保他们得到及时的支持和帮助。

以上是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及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通过建立完善的机制和策略,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类心理危机,保护受困者的心理健康。

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概论

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概论

第六,给予希望。 第七,可以跟他谈论自杀。 第八,相信他们说的话;当他们说要自杀时,应认真对待。第九,如果发现一个人有自杀倾向,不要承诺你会对此保守秘密。 第十,如果你发现一个人马上要自杀,一定不能让他独处。
三要原则
第一要倾听;第二要建立关系;第三要针对自杀求助者寻找他实施自杀的各种可能性,他计划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方式自杀,这些都要尽可能多地了解。
二、如何识别心理危机
言语表现:直接表露自己处于痛苦抑郁、无望或者无价值感中。 情绪反应:情绪不稳定,容易流泪,注意力不集中,也容易被激怒或者过分依赖。行为表现:出现行为异常,或伴有失眠、食欲不振、体重明显减轻或明显增加,时常感觉疲劳、疲惫,还可能出现一些自伤、自虐行为。
校园心理危机高发人群
下述11类大学生是危机高发人群,应予以高度关注,特别是在敏感时段更应重点关注排查: 1.既往有自杀未遂史或自杀企图与计划者。2.在心理健康测评中筛查出来的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的学生 。3.由于学习压力过大而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4.遭遇突然打击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遭遇性危机、受到意外刺激的学生等。
(二)对自杀危机的防范与处理
自杀危机的防范:不能单靠心理咨询。因为心理咨询一般来说是学生自愿前来求助,有自杀企图的人,往往是深陷于精神痛苦之中,一门心思去想关于死的问题,而无心去考虑心理咨询。自杀的防范必须同学、任课老师、班主任、辅导员、心理老师、家长等共同进行。
自杀防范的基本措施
1、观察了解、注意前兆。自杀者的共性是其不健康的性格特征,而这些特征必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可观察了解、早期发现。2、发现前兆,尽快对其主动关注、采取救助措施。3、建立同学之间的互助网络。在学生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同学之间的互助网络,ຫໍສະໝຸດ 早发现问题,有利于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反应机制

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反应机制

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反应机制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建立心理危机反应机制,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危机前的积极预防——教育和宣传在建立学校危机反应机制时首先要强调教育和宣传的预防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在学校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和讲座,提升学生自我了解和认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发展沟通能力(尤其是和成人的沟通),学习积极解决冲突和压力的各种方法,知道应急情况的处理和求助的技巧。

对教师尤其对管理人员、班主任进行危机预防的培训,使他们在处理学生异常行为和心理问题时就更有针对性,而不只是把学生的行为看成为思想问题或道德问题,在和学生的沟通中多些倾听、尊重和了解,而不是过多的说教、劝解和批评。

二、危机中的及时干预——短期治疗一般来说短期治疗的危机干预包括多方面内容:一是迅速检查和评估当事人的危机程度,采取适当的方法评估当事人的行为、情感和认知方面情况,以判断当事人的危机严重状况,把对自己和他人的生理和心理危险降到最低,以确保当事人和其他人的安全。

二是从当事人的角度帮助他探索和确定问题,在危机干预中不要批评当事人的行为或想法,也不评价他的行为和处境,而是和当事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以无条件的接纳、真诚和尊重的态度让当事人感受到支持和帮助,让他在有安全感的氛围中宣泄各种情绪,表达自己,从而使失衡的心理状态恢复平衡。

三是帮助当事人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处于危机状态中的当事人经常是思维不灵活或封闭了周围的资源,当当事人恢复到危机前的平衡状态后,帮助当事人从不同角度和途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选择改变自己应对压力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使当事人能够在危机中成长。

需要注意的是当事人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情况选择新的方法,而不是别人替他做选择。

最后,要得到当事人的承诺和保证。

为了实现当事人所选择的新方法,要让当事人有所保证和承诺,否则应对问题的新方法会没有意义。

三、跟进咨询——心理治疗和辅导危机干预机制中一个很重要的步骤是后干预,它包括了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如果当事人的精神状况严重的话,需要接受精神病学的治疗。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危机与危机干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危机与危机干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危机与危机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如今的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虽然大学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阶段,但也存在着许多心理危机问题。

本文将讨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危机以及危机干预,以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1. 学业压力:大学生需要面对大量的学业压力,包括繁重的课业任务、考试压力、论文写作等。

这些压力可能导致学生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 人际关系:大学生离开家庭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需要重新适应新的人际关系。

与室友、同学、老师等的相处可能会产生矛盾和压力,进而导致心理危机。

3. 就业压力:大学生毕业后需要面临就业压力。

担心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经济收入等问题可能会造成心理负担,甚至引发心理危机。

4. 自我认同困惑:大学生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和价值观等方面都需要进行重新思考和认同,这可能引发心理危机。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1. 情绪问题:焦虑、抑郁、愤怒等消极情绪的出现可能是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

2. 行为问题:大学生可能表现出自闭、社交退缩、不合理的冲动行为等,这些行为可能是对心理问题的回应。

3. 生理问题:身体健康问题如睡眠障碍、食欲改变、体重波动等也可能是心理危机的反映。

4. 学业问题:学习成绩的下降、失去学习动力等都可能是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体现。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1. 提供信息和知识:为大学生提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信息和知识,使他们了解心理问题的常见原因、表现和解决方法,以增强他们对心理危机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2. 情感支持: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让大学生感受到他们并不孤单,有人关心他们的心理状态。

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方式提供情感支持。

3. 培养应对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学习有效的应对策略,如积极的情绪调节、压力管理、时间管理等,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心理危机。

4. 建立支持体系: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和体系,包括心理咨询中心、学生心理导师等资源,为大学生提供持续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危机和危机干预理论模式和心理机制

危机和危机干预理论模式和心理机制

危机和危机干预理论模式和心理机制
危机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危机,它是一种由于个人或家庭遭受重大损失
而产生的极端情绪反应。

危机干预是一种心理干预方法,旨在帮助个体处
理危机,以及使个体避免可能发展成严重或持久的心理问题。

危机干预理
论和模式以及心理机制研究着重于寻求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实践路径。

危机干预理论和模式是基于心理健康的实证指导,由一组框架组成,
提供了以管理心理危机为核心的综合服务。

根据研究,常见的危机干预的
模式可以分为三大类:短期的、应急性的干预;中期的、综合的干预;以
及长期的、长期的干预。

危机干预模式具有多样性,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危机识别,危机干预的规划,危机干预的实施,危机干预的跟踪,以及危
机干预的评估。

通过研究发现,心理危机的解决需要在两个方面发生变化:处理内在
的心理因素和处理外在的环境因素。

利用心理机制,涉及从心理可塑性到
建立有效的解决方案等方面的研究。

首先,心理可塑性探讨了在看法、行
为和情绪之间的连接,以及在个体和家庭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为危机处理
者提供了知识和工具,它还涉及对个体及其家庭的心理调查,以及目前心
理和社会的状况,以获得更好的解决方案。

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及干预措施

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及干预措施

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及干预措施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制定本预警机制及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1、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目标,促进全体学生健康成长。

2、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全面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心理调节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

3、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善待人生,悦纳自我与他人,培养学生正确应对危机的方法。

让学生做到自爱自信,自立自强。

4、协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鼓励同学之间互相关爱、理解和宽容,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尤其在遇到困难时,同学之间有同情心、有耐心,能彼此支持,克服困难。

5、危机干预工作要准确判断、果断处理、有效干预。

、工作目标1、心理危机干预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或群体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

2、通过心理危机教育和宣传,加强大学生对危机的了解和认知,提高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为应对危机做好准备。

3、通过心理咨询等支持性干预,协助处于危机中的学生把握现状,重新认识危机事件,恢复心理平衡,顺利度过危机难关,并学会正确的应付危机的策略与方法。

4、通过提供适时的介入和援助,避免或减少学生中出现自伤或伤及他人事件的发生。

5、通过构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工作体系,做到心理困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应对,避免或减少危机对学校正常工作的影响。

6、通过积极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大学生成长营造健康氛围,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大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每一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危机与危机干预理论模式及心理机制

危机与危机干预理论模式及心理机制

危机与危机干预理论模式及心理机制危机与危机干预理论模式及心理机制,是指在人们面临各种压力和困境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和应对机制。

危机的发生,会使人们感到挫败、无助、绝望和焦虑等负面情绪,而危机干预的目的,就是通过恰当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人们重新找回控制感和适应力,以克服困境和改善心理健康。

德梅约的危机干预模式认为,危机是其中一种事件对个体产生重大冲击时出现的一种过渡状态。

他将危机干预过程分为七个阶段:冲击、反应、评估、携手合作、改变、恢复和证实。

这种模式强调,危机对个体来说不仅是压力,同时也是一种重新评估和调整的时机。

霍尔金斯的危机干预模式则将危机分为不可控的生物性危机和可控的社会性危机,他认为社会性危机是人类行为引起的。

这种模式主要强调,在危机干预中,需要建立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使危机性因素减少。

卡普兰的危机干预模式则是基于生态观点,强调个体与环境的关系。

他认为,危机是人类和环境之间的不协调状态,危机干预的重点在于恢复个体与环境的稳定适应性。

这种模式注重通过识别个体特点和支持系统,提供个体需要的资源和支持。

在心理机制方面,危机与危机干预的心理机制主要有认知评估、情绪调节和适应性增强等。

认知评估是指个体对危机事件进行认知和评估的过程。

个体在危机事件面前,会对事件进行评估,判断其对自身的影响和能否应对。

认知评估会影响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危机事件所产生的消极情绪进行调节和调整的过程。

面对危机,个体常常会感到焦虑、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情绪调节能够帮助个体缓解情绪压力,增强情绪稳定性。

适应性增强是指通过适应性的方式来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个体在危机干预过程中,通过积极应对和适当的行为调整,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和应对策略,以达到从危机中恢复和成长的目标。

综上所述,危机与危机干预的理论模式及心理机制对人们的心理健康起到重要的作用。

了解这些理论和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危机,并提供有效的干预和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机和危机干预理论、模式和心理机制一、危机和危机干预理论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理论或学派能够包括每一个人类危机的观点、模式和危机干预系统,亚诺希克(Janosik EH)提出的危机理论概念有三个不同的层次:基本危机理论、扩展危机理论和应用危机理论。

詹姆斯(James RK)对危机和危机干预相关的理论进行了简短的概述,包括亚诺希克的三种危机理论和新兴生态系统理论。

(一)基本危机理论基本危机理论由林德曼(Lindeman E)和卡普兰(Caplan G)等创立。

本理论对理解因亲人死亡所导致的悲哀性危机作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他们认为人在经历亲人死亡后出现悲哀的行为是正常的、暂时的,可以通过短期干预技术对正常的悲哀行为反应干预。

正常的悲哀行为反应包括:总回忆死去的人;认同于死去的人;表现出内疚或敌意;日常生活出现某些程度的紊乱;某些躯体的诉述等。

林德曼主要是针对悲哀反应的即时解决,卡普兰进一步完善和补充这一理论,将其结构扩大到整个创伤事件。

他认为,危机是一种状态,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是生活目标的实现受到阻碍,且用常规的行为无法克服;阻碍的来源既可以是发展性的,又可以是境遇性的。

所有的人都会在其一生的某个时候遭受心理创伤。

应激和创伤的紧急状况二者本身都不构成危机。

只有在主观上认为创伤性事件威胁到需要的满足、安全和有意义的存在时,个体才会进入应激状态。

伴随着危机既有暂时的不平衡,也有成长的契机,危机的解决可能会导致积极的和建设性的结果,如自强的应付能力及减少消极的、自我否定性的和功能失调的行为。

(二)扩展危机理论扩展危机理论继承了林德曼等的基本危机理论,同时,也吸取了一些其他较为先进的理论成分,如心理分析理论、系统理论、适应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等。

1.心理分析理论认为通过获得进入个体无意识思想和过去情绪经历的路径,可以理解伴随危机的不平衡状态。

关于为什么一个事件发展成为危机,心理分析理论假设某些儿童早期的固着可能是主要的原因。

在受到危机情况影响时,这个理论可以帮助求助者理解其行为的动力和原因。

2.系统理论认为人与人、人与事件之间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而不只是单独强调处于危机中的个体的内部反应。

构成系统的所有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成分的改变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改变。

贝尔金(Belkin G S)进一步指出,该理论“涉及到一个情绪系统、一个沟通系统及一个需要满足系统”,所有属于系统的成员都对别人产生影响,也被别人所影响。

系统理论采用人际关系系统构建思维方式。

传统理论仅将焦点集中于个体将发生的变化。

3.适应理论认为适应不良行为、消极的思想和损害性防御机制对个体的危机起维持的作用。

当适应不良行为改变为适应性行为时,危机就会消退。

打开功能适应不良链,意味着变化到适应性行为,促进积极的思想以及构筑防御机制以帮助个体克服因危机导致的失能,并向积极的功能模式发展。

在危机干预工作者的帮助下,个体能够学会将旧的、懦弱的行为变化为新的、自强的行为,这样的新行为可以直接在危机条件下起作用,最后将达到危机解决。

4.人际关系理论以科米尔(Cormier S)等所谓的增强自尊的诸多维度为基础,如开放、诚信、共享、安全,无条件的积极关心和天真。

人际关系理论要点是:如果人们相信自己,相信别人,并且具有自我实现和战胜危机的信心,那么个人的危机就不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如果人们将自我评价的权力让给别人,他们就会要依赖于别人才能获得信心。

因此,一个人控制权的丢失与他的危机会持续相等的时间,人际关系理论的最终目的即在于将自我评价的权力交回自己的手中,这样做会使人心中获得对自己命运的控制,重新获得能力以采取行动应付危机境遇。

(三)应用危机理论危机理论的应用需要有一个灵活的态度,每一个人和每一次危机都是不同的。

因此,危机干预工作者必须将每一个人和造成危机的每一个事件都看作是独特的。

布拉默应用危机理论将危机分为正常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和存在性危机。

詹姆斯从生态理论的视角提出了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ecosystemic crises)是指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的现象。

是生态失调的恶性发展结果。

主要由人类盲目和过度的生产活动所引起。

生态危机通常是由某个事件引起,该事件的后果几乎会影响到在环境中居住的每一个人。

自然现象中的环境危机,如飓风、洪水、地震、火山爆发、海啸、暴风雪、泥石流、干旱、饥荒和草原/森林大火等;生物学的生态危机,如流行性疾病、一个巨大的石油泄漏事故的影响等;政治方面的生态危机,如战争中,一个灾难性的难民危机,或种族清洗;经济方面的生态危机(经济危机),如二十世纪早期的经济大萧条。

生态危机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这种危机在潜伏时期往往不易被察觉,但危机一旦形成,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难以恢复。

(四)生态系统理论随着危机干预作为一种专门治疗技术的出现,以及将研究扩展到危机的即时后果,危机干预工作者逐渐懂得,如果危机没有得到解决,不仅个体及其周边社会、经济和环境资源会受到很大的破坏,而且个体所在的整个生态系统也在劫难逃。

因此,在我国从学校到国家已经在发展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危机干预的方法。

危机干预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危机是整体生态系统之中的一部分,灾难性事件能够影响和改变整个生态结构,仅仅处理危机幸存者的情绪创伤是不够的。

因为灾难会造成整个生态组成系统的持久性损害,需要大量有经验的各种人类服务与环境科学专家组成快速反应小队,以恢复稳定和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目前,危机干预的理论研究已逐渐从任务指向操作,将各种理论和方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选择适当的方式以切合危机个体的需求。

从所有危机干预的方法中,有意识地、系统地选择和整合各种有效的概念和策略来帮助危机个体。

不局限于任何教条式的理论方法。

二、危机干预的基本模式目前常用的危机干预模式是由贝尔金等提出的三种基本的危机干预模式。

1.平衡模式(equilibrium model)认为危机是一种心理失衡状态,危机干预的目的和策略是使个体恢复到原来的心理平衡状态。

平衡指个人情绪是稳定的、受到控制的,心理活动是灵活的。

不平衡则是指一种不稳定的、失去控制和心理活动受限制的情绪状态。

当个体用以往的方式不能解决目前的问题时,会出现心理或情绪的失衡。

危机干预应该使危机个体的负性情绪得到宣泄,从而恢复到危机前的状态。

在危机刚刚出现时,个体措手不及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此时危机干预者的主要任务是使其情绪得到稳定,之后再进行干预使其获得应付危机的能力。

只有当个体自己觉得情绪稳定时,并持续一周左右才能继续往下进行干预,在此之前不宜分析个体产生危机的深层原因。

平衡模式适合于危机的早期干预。

2.认知模式(cognitive model)源于埃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和贝克等人的认知疗法,适合于危机稳定后的干预。

认知模式认为,心理危机的形成不是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个体对应激事件的主观判断,人们对危机事件错误的歪曲的思维是干预的重要对象。

通过校正错误的思维方式,帮助危机个体克服非理性思维与自我否定,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获得恢复平衡的信心。

因此,危机干预者要通过角色训练等技术使危机个体变得积极主动,调动自我潜能恢复心理平衡。

这一模式适合于危机趋于稳定后的危机个体。

3.心理社会转变模式(psychosocial transition model)认为人是先天遗传和后天学习以及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危机的产生也是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危机应对和干预应从这三个方面寻求方法,要求从系统的角度综合考虑各种内部外部困难,帮助个体选择新的应对方式,善用各种社会支持与环境资源,重新获得对自己生活的自主控制。

这一模式同样适合于已经趋于稳定的个体。

三、危机干预的心理机制1.危机产生的认知过程根据建构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人类思维的基本依据是图式,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经过相互作用,推动认知活动的发展,图式正是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构成更高一级的形式。

其中,图式是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是个体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新信息相互融合的基础上,通过同化和顺应形成的心理活动架构。

认知的发展依赖于同化、顺应和平衡三个过程,同化是个体把外界的信息纳入已有的图式,使之不断扩大;顺应是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体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平衡是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较低的平衡状态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在危机事件中,突发的刺激情境对个体原有的图式结构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面对外界的刺激,个体会运用已有的图式和新信息进行融合,这个融合过程包括同化、顺应和平衡。

在同化过程中,个体把新的刺激信息纳入到原有图式之中,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若此过程获得成功,便可以得到暂时的平衡,个体不会产生心理危机。

如果原有的图式无法同化新信息,个体便会调整自己去适应,调节原有的图式或重建图式,直到获得另一种平衡。

此时,个体能够依赖自身资源去应付,尚不能产生心理危机。

当个体经历了同化、顺应过程,启用社会支持和自身的各种资源还不能融合新信息,依旧无法运用惯有思维模式去应对当前情境,不能获得平衡,便会产生心理危机。

危机干预是帮助危机个体重建图式,使其获得新的平衡。

2.危机的应激状态生理心理学研究发现,当面临一种突如其来的刺激情境的时候,人们会产生应激,进入到应激状态。

应激是指个体对应激源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危机事件的爆发,容易让个体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到应激状态,身心会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即应激状态。

由此,致使个体在生理、心理、情绪和行为方面会出现异常。

生理方面出现心跳加速、面色绯红、出汗、颤抖和呼吸困难等;心理方面表现出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不稳定、过度反应、敏感等;意识模糊,判断能力下降,行为盲目,轻信他人,易冲动等。

这些异常反应主要是个体对当前刺激情境的认知失调引起的,是心理应激导致的生理应激。

此外,异常反应是有机体自身本能的反应,是无意识的,这种本能的反应会反作用于有机体的心理层面。

当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超过人们的心理阈限,应激状态受到破坏,形成强烈的心理情感冲击,使个人失去自控能力,产生一系列的异常症状。

如果异常的生理反应过度,让有机体自身难以进行调适,会直接导致有机体的心理承受能力下降,心理免疫机能降低,从而导致心理危机。

在危机干预中,引导危机个体接纳生理应激反应,减轻生理应激对心理的刺激作用,采取心理放松技术,可有效缓减生理应激反应。

3. 危机中的应对策略在压力应对理论中,情境论观点认为:情境是影响应对的重要因素,在环境中的应对资源、个体对事件的评估会影响到个体的应对行为和结果。

研究表明,正确的应对可以有效缓解和调节刺激对个体的压力、保持人们的身心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