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普功能人物理论对《窃听风暴》的评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罗普功能人物理论对《窃听风暴》的评析作者:刘书芳

来源:《今传媒》2014年第07期

摘要:一部好电影会讲一个好的故事,一个好故事会有完整的人物组合,以及环环相扣的叙事方式。俄罗斯的艺术理论家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洛普提出的功能人物理论对故事创作的阐释与分析是创新而且独特的;电影《窃听风暴》曲折跌宕,紧抓人心,给观众呈现了一个好故事;本文将两者结合起来,运用普洛普的功能人物理论,对《窃听风暴》里的电影故事创作进行分析,如此,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普罗普关于故事叙事文本的解读,更能在此基础上探讨好电影所具备的关键要素。

关键词:普罗普;功能人物;窃听风暴;电影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7-0105-02

一、普罗普功能人物理论概述

俄罗斯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洛普于1928年撰写了《民间故事形态学》(Morphology of the Folktale),他根据对阿法纳西耶夫故事集里的100个俄罗斯童话故事进行了细致的形态比较分析,并引入了一个概念——“功能”,把它作为分析民间故事的最基本单位。普罗普认为“功能指的是从其对于行动过程意义的角度定义的角色行为。[1]”

在分析中,他发现了神奇故事的结构要素——31个功能项,并总结了民间故事功能的四条原则:1.角色的功能充当了故事的稳定不变因素,它们不依赖于由谁来完成以及怎样完成,它们构成了故事的基本组成成分。2.神奇故事已知的功能项是有限的。3.功能项的排列顺序永远是同一的。4.所有神奇故事按其构成都是同一类型[1]。

尽管在研究中,普罗普所探讨的是叙事体样本是童话故事,但是他突破性地采用了“功能”来定义故事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并且将它作为分析故事的构成单位,而且“在普罗普的研究中,人物是承载功能作用的角色”[2],这种人物功能理论对分析故事的叙事研究有一定的价值。

二、电影《窃听风暴》剧情简介

《窃听风暴》(Das Leben der Anderen)是一部德国影片,于2006年3月23日在德国首映。影片故事发生在1984年的东德柏林,前民主德国国家安全总局一名官员奉命暗中监视一名颇具声望的剧作家和女演员,然而,故事并没有如此单调地发展,随着调查的深入,这名窃听者逐渐对被监视者的生活产生了兴趣,甚至痴迷,这使他发生了变化,然而其它的窃听者却

依旧反面,矛盾就在这样的人物关系之间展开……电影举重若轻地将柏林墙倒塌之前东德大规模的间谍工作及对无辜人们的迫害展示出来。

当然普罗普的人物功能理论在解读故事时有一定的局限,它仅仅适用于“迫害/考验”的模式,从《窃听风暴》的剧情来看,它讲述的就是该模式的故事,所以用普罗普的人物功能理论来分析此电影是合适的。

三、普罗普功能人物理论对《窃听风暴》的分析

(一)角色分析

按照普罗普的分析,故事中千变万化的人物刻意抽象归纳成为七种“角色”,这七种功能性角色分别为:the hero——英雄,亦译为“主人公”;the donor(provider)——被害者;the villain——叛徒,亦译为“迫害者”;the helper——帮助者;the sought-for person (and her father)——受难者的家属;the false hero——伪英雄,亦译为“伪主人公”;the dispatcher——委派者,亦译为“送信者”[3]。影片《窃听风暴》中,并没有完全呈现这七种“角色”,它主要体现了以下3种功能人物,如表1所示。

表1 《窃听风暴》剧情中的三种人物角色

普罗普的功能角色影片中的角色

the hero(英雄,亦译为“主人公”) Hauptmann Gerd Wiesler戈德·维斯勒,代号“HGW

XX/7”

the donor(provider)被害者 Georg Dreyman乔治·德莱曼(代号“勇者”)

the villain(叛徒,亦译为“迫害者”) Oberstleutnant Anton Grubitz古比兹等秘密警察

依普罗普的功能理论,在七功能人物中,这三个角色“主人公”、“被害者”、“迫害者”处于中心的地位,它们构成了故事叙述的基本构架,形成了一个功能人物“金三角”,如图1所示。

图1 《窃听风暴》功能人物“金三角”

故事的基本矛盾在于,作家乔治·德莱曼受到古比兹等秘密警察的迫害,而主人公戈德·维斯勒作为“英雄”在这部影片中的特殊之处是:作为秘密警察,他首先对乔治·德莱曼产生怀疑,并向上级提出对其进行秘密监控;但是在窃听的过程中,乔治·德莱曼及其好友的思想使戈德·维斯勒受到极大的震撼,而自己所在组织的种种劣行也正向促使着他在意识形态的统治中彰显人性,在关键时刻“光荣背叛”,将乔治·德莱曼搭救出困境,而他也从迫害者的身份转为挽救被害者的英雄。这种身份的转变也是影片情节的焦点。

这三个角色是中心故事情节的支柱,而影片中的其它角色则在故事的展开中起到很大作用,他们的存在使情节更加跌宕起伏。“讲故事需要曲折,英雄也要有柳暗花明式的挫折和奋起,所以他也需要有‘帮助者’”[3]。影片中的“帮助者”设置的十分巧妙——真正帮助戈德·维斯勒挽救乔治·德莱曼于危难之间的是谁呢?这个非克里斯塔-玛丽亚·西兰德莫属,她是乔治·德莱曼的女友,也是东德戏剧界的瑰宝。在关键时刻,她告诉乔治·德莱曼那个“致使打字机”的位置,使他在秘密警察到达之前将这个重要的证据转移出去。但是克里斯塔-玛丽亚·西兰德的角色并非如此简单,于她而言,她要保住自己的演艺生,“不落得像雅斯卡一样”向汉普部长出卖身体。对于乔治·德莱曼来说,她又是一个迫害者,她同样为了保住自己的事业,作了秘密警察的帮凶,出卖了乔治·德莱曼。另外,记者豪瑟、导演雅斯卡也充当着“帮助者”的角色,他们与乔治·德莱曼站在同一战线上,以激进者的姿态生活着,他们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戈德·维斯勒的思想。而且雅斯卡的自杀使影片情节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促使乔治·德莱曼写了那篇探讨东德自杀现象的文章,并由明镜出刊,这引起了影片的高潮危机,使各个角色间呈现出紧张激烈的交错。

(二)剧情分析

《窃听风暴》是一部有着深刻历史背景的剧情电影,影片情节虽然复杂诡异,但它统一包含了历史故事的诸多要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普罗普按照童话本身记述的顺序列举出的角色的31项功能。

普罗普角色功能在电影《窃听风暴》中的应用:

1.对主人公下一道禁令(禁止)。在影片中主人公戈德·维斯勒主动请示要监听剧作家乔治·德莱曼,这便预示着他要完成服从于上级,禁止对上级隐瞒。

2.打破禁令(破禁)。在监听的过程中,主人公逐渐了解乔治·德莱曼的生活圈子及其全新的思想,这使他产生了同情心理,并打算打破禁令,对上级进行“光荣的背叛”。

3.对头试图刺探消息(刺探)。上级也就是迫害者“秘密警察”一直以来就试图从乔治·德莱曼找到可以打击他的理由,并通过戈德·维斯勒来刺探相关消息。

4.受害者上当并无意中帮助了敌人(协同)。同为受害者的乔治·德莱曼的女友克里斯塔-玛丽亚·西兰德为了保住自己的事业,同时为了得到禁药,向文化部长汉普出卖了身体,并且为以后的被抓捕提供了条件。

5.对头给一个家庭成员带来危害或损失(加害)。“秘密警察”将与乔治·德莱曼在同一战线的雅斯卡导演拉入所谓的“黑名单”,他绝望地选择了自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