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师:闻一多
记闻一多先生两三事内容复述
记闻一多先生两三事内容复述摘要:1.闻一多先生的生平简介2.闻一多先生的学术成就3.闻一多先生的爱国情怀4.闻一多先生的英勇事迹5.闻一多先生的精神传承正文:闻一多先生,一位卓越的学者、英勇的斗士,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原名闻家骅,后改名闻一多,字友三,号一二三。
闻一多先生出生于湖北黄冈,自幼聪颖过人,学业成绩优异。
他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对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毕业后,他赴美留学,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硕士学位。
随后,他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
闻一多先生的学术成就举世瞩目。
他在文学、史学、哲学等多个领域均有建树。
他在诗歌创作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如《红烛》、《死水》等,展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激情。
在学术研究方面,闻一多先生发表了众多论文和专著,如《周易卦象的研究》、《庄子·逍遥游》等,为我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闻一多先生一生热爱祖国,积极参与民族解放事业。
他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担任过抗日救亡同盟会的领导职务。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积极宣传抗日主张,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抵抗侵略者。
他还曾赴西北地区,组织和参与游击战争,为我国的民族解放事业英勇斗争。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闻一多先生积极参与反对内战、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然而,他因公开揭露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于1947年被暗杀。
闻一多先生的英勇事迹,成为了我国民主革命史上永垂不朽的篇章。
闻一多先生的英勇事迹和坚定的爱国信仰,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他的精神传承至今,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我们应当学习闻一多先生,将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英勇无畏的杰出人物。
他的一生,既取得了辉煌的学术成就,又为我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现代文学名家名篇:闻一多
现代文学名家名篇:闻一多人物简介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2]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名家名篇死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创作于1925年的《死水》,是一首充满着对黑暗社会的诅咒与彻底不妥协的战歌。
诗人怀着对祖国炽热的爱、由衷的希冀从美国归来,但黑暗的社会现实令他痛心与失望。
炽烈的情感被冷酷的社会现实凝固,而构起诗人脑海中的“死水”形象。
“死水”是那个社会的真实写照:沤得发绿,没有活力,绝望呆滞。
通过这一沟“死水”倾泻了诗人迸发出的愤怒与痛苦。
诗歌的积极意义还在于对旧社会的诅咒不仅仅是主观情感的宣泄,而是狠狠的揭露与批判。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与“死水酵成一沟绿酒”等诗句正是诗人用以再现令人恶心的社会本质,所谓是入木三分!《死水》的笔触是辛辣而细腻的。
首先,多用反语,即运用绮丽、鲜亮的词语表达诗人极度的憎恨,如“绿成翡翠”、“锈出几瓣桃花”、“蒸出些云霞”等等,诗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勾勒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与之绝裂的态度。
其次,作为新诗格律化的倡导者,诗人竭力身体力行。
纵观全诗,共五节,每节四句,每句九字,隔行押韵,每节各押一韵,体式严整,朗读上口,富于韵味。
写闻一多先生的诗词
写闻一多先生的诗词写闻一多先生的诗词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闻一多先生有很多的诗词,大家看看下面的写闻一多先生的诗词。
写闻一多先生的诗词1《雨夜》几朵浮云,仗着雷雨底势力,把一天底星月都扫尽了。
一阵狂风还喊来要捉那软弱的树枝,树枝拚命地扭来扭去,但是无法躲避风底爪子。
凶狠的风声,悲酸的雨声——我一壁听着,一壁想着;假使梦这时要来找我,我定要永远拉着他,不放他走;还剜出我的心来送他作贽礼,他要收我做个莫逆的朋友。
风声还在树里呻吟着,泪痕满面的曙天白得可怕,我的梦依然没有做成。
哦!原来真的已被我厌恶了,假的就没他自身的尊严吗?写闻一多先生的诗词2《雪》夜散下无数茸毛似的天花,织成一件大氅,轻轻地将憔悴的世界,从头到脚地包了起来;又加了死人一层殓衣。
伊将一片鱼鳞似的屋顶埋起了,却总埋不住那屋顶上的青烟缕啊!缕缕蜿蜒的青烟啊!仿佛是诗人向上的灵魂,穿透自身的躯壳:直向天堂迈往。
高视阔步的风霜蹂躏世界,森林里抖颤的众生战斗多时,最末望见伊底白氅,都欢声喊道:“和平到了,奋斗成功了!这不是冬投降底白旗吗?”写闻一多先生的诗词3《睡者》灯儿灭了,人儿在床;月儿底银潮沥过了叶缝,冲进了洞窗,射到睡觉的双靥上,跟他亲了嘴儿又偎脸,便洗净一切感情底表象,只剩下了如梦幻的天真,笼在那连耳目口鼻都分不清的玉影上。
啊!这才是人底真色相!这才是自然底真创造!自然只此一副模型;铸了月面,又铸人面。
哦!但是我爱这睡觉的人,他醒了我又怕他呢!我越看这可爱的睡容,想起那醒容,越发可怕。
啊!让我睡了,躲脱他的'醒罢!可是瞌睡象只秋燕,在我眼帘前掠了一周,忽地翻身飞去了,不知几时才能得回来呢?月儿,将银潮密密地酌着!睡觉的,撑开枯肠深深地喝着!快酌,快喝!喝着,睡着!莫又醒了,切莫醒了!但是还响点擂着,鼾雷!我祗爱听这自然底壮美底回音,他警告我这时候那人心宫底禁闼大开,上帝在里头登极了!写闻一多先生的诗词4《诗人》人们说我有些象一颗星儿,无论怎样光明,只好作月儿底伴,总不若灯烛那样有用——还要照着世界作工,不徒是好看。
人物传记:闻一多先生
人物传记:闻一多先生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湖北省蕲水县(今黄冈市浠水县)人,杰出的诗人和学者,著名的民主战士。
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
先入芝加哥美术学院,次年转入科罗拉多大学美术系。
1925年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
1927年后,任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改为中央大学,49年又更名南京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山东大学文学院长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抗战八年中,他蓄须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1943年后,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的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当天下午在西仓坡宿舍门口即被国民党昆明警备司令部下级军官汤时亮和李文山枪杀,闻一多之子闻立鹤也身受重伤。
代表作品:新诗集《红烛》、《死水》,著有《岑嘉州系年考证》《匡斋说诗》《天问释天》《诗新台鸿字说》《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离骚解诂》《敦煌旧钞本楚辞音残卷跋》《诗经新义·二南》及《释朱》等,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有《闻一多全集》出版。
学堂新思潮闻一多的家乡浠水县,位于浠水东北岸。
下巴河镇是稀水县的一个大镇,因巴河得名,南临长江,它在武汉下游,上距武汉大概有一百余里地。
临近下巴河镇的陈家岭,虽然是一个僻静的村庄,但距离武汉不远,交通便利,不乏书报流传,能较早较快地受到新思潮的影响。
闻一多的家世为浠水县地主阶级的望族,他从小就受到优越的文化教育。
他的祖父子淦公,知识广博,极好”广鸠群籍”,并修筑书房,名日”绵葛轩”,请名师教读子孙。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闻一多作品及生平简介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闻一多作品及生平简介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闻一多作品及生平简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闻一多生平简介闻一多原名闻家骅。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闻家铺的一个书香家庭。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喜欢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同时创作旧体诗。
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国立山东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的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山东大学文学院长。
出版书籍《闻一多全集》。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代表作有《红烛》、《死水》。
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1930年秋,闻一多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当时的青岛是一个殖民统治影响相当严重的海滨名城,日本人在此气焰嚣张,为非作歹。
曾有青岛大学学生在海滩上无端被日本浪人打得遍体鳞伤,日本浪人反把学生送到警察局扣押。
现代诗人闻一多的故事
现代诗人闻一多的故事闻一多,汉族,原名亦多,族名家骅,字友三。
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斗士。
下面是关于闻一多的故事的内容,欢迎阅读!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他家学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与美术。
五岁时即进入私塾学习,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闻一多十三岁的时候,便以鄂籍复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即清华大学前身)。
清华是美丽的,但是恰恰是令中国人感到耻辱的庚子赔款办的。
民族的遭遇与命运,似乎已注定了他要承受这种煎熬。
在这样的煎熬里,闻一多将自己沉浸在中国的古诗词中,在那里找到了心灵的呼应与慰藉。
他在读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的时候种下了关心百姓疾苦的思想种子;他在品味屈原的冤郁绝望中,感受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责任与豪情。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远离城中心的清华园还处于平静之中。
但这个平静第二天就被打破了。
5月5日清晨,悬挂在食堂门口墙上的一幅手书的岳飞的《满江红》,吸引了清华师生的眼睛。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与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手抄这首诗激励清华师生的正是闻一多。
数日后,他与其他同学一起,从清华园徒步入城,发表街头演说,宣传反帝爱国思想。
那年5月17日,他在家书中写道:“国家育养学生,岁糜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今遇此事,犹不能牺牲,岂足以谈爱国?”这时的闻一多年仅21岁,国家与民族的根本利益与个人的一切相比,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身处异乡却心系祖国1922年,闻一多远渡重洋留学美国,他的行囊里装的还是薄薄的一本杜甫诗集。
美国的发达他看在眼里,中国的贫穷与战乱他刻在心里。
在家书中,他说:“一个有思想的中国青年,留居美国的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
”在美国,有的中国同学去理发,却因为是有色人种,门都没进去,告到法院虽然胜诉,可是店老板还是要求中国学生只能偷偷地来理发。
闻一多ppt课件
批判专制主义
闻一多对专制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 判,认为它是阻碍社会进步和人性 发展的根源。
倡导民主改革
闻一多积极倡导在中国实现民主改 革,认为这是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 幸福的必经之路。
文化观念
弘扬传统文化
闻一多认为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 宝,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
倡导文化多元性
闻一多主张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 ,提倡文化多元性,以促进人类
闻一多ppt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闻一多的生平简介 • 闻一多的文学作品 • 闻一多的思想与观念 • 闻一多与现代文学史 • 闻一多的评价与影响
01
闻一多的生平简介
出生与家庭背景
01
02
03
出生地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出 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
详细描述
他对中外文学都有深入研究,撰写了大量文学评论文章,对不同流派的文学特点 和优劣进行了深入剖析。同时,他还致力于翻译工作,将外国文学作品引入中国 ,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01
闻一多的思想与观 念
民主思想
民主思想概述
闻一多强调民主是人类的共同理 想,主张通过民主制度实现平等
、自由和公正。
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因成绩优异被 保送美国学习,先后获得美国芝加哥 美术学院绘画奖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 金钥匙奖。
职业生涯
教育事业
回国后先后在武汉大学、 清华大学等高校任教,讲 授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课 程。
社会活动
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 文化团体,担任过多个文 化团体的领导职务。
文学成就
在文学创作上获得了多个 奖项,被誉为“人民诗人 ”。
高中语文《一代名师》 闻一多素材 人教版第一册
《一代名师》:闻一多主持人:作为诗人、美术家、学者的闻一多,短暂的一生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
他一生把“爱”看成是诗人的天赋,而一旦这种爱冲出了书斋,他就成了一位斗士,他的生命也就成了一篇真诚、刚烈的诗篇。
闻一多,著名诗人。
他的新诗曾一度影响了二十年代的诗风。
他提倡新诗要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在论文《诗的格律》中表示,诗人应“戴着脚镣跳舞”。
闻一多同时还是一位美术家、学者。
1932年被聘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他醉心中国古典文学,沉浸在书斋里,学术研究从唐诗发端,涉及诗经、楚辞、上古神话等领域。
因为不满蒋介石的独裁专制,拍案而起,呼吁民主,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
所以他把上午的课换到了晚上。
七点多钟,电灯已经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
学生们起立致敬又坐下之后,闻一多也坐下了;但并不马上开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和蔼地一笑: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不会有谁真的接受这绅士风味的礼让。
于是,闻一多自己点了一支,长长的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闻一多学生闻山:他那个男中音,我有在一篇文章里边写到,他像那个中提琴那个男低音,非常好。
闻一多学生秦泥:他每次上课的时候学生很多,除了本系的以外,外系的、甚至是外校的都来听,窗外窗里都站满了人,除了座位以外。
有时讲得兴致盎然,闻一多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光洒满校园的时候,才带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红烛啊!这样的红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闻一多在20年代先后出版的《红烛》和《死水》二部诗集,成就了他在中国诗坛的地位。
这位以模仿梁启超的文笔而获得作文高分的清华学生,在五四运动爆发后,便投入了胡适所倡导的用白话文写新诗的创作中,而且自认为白话新诗的成就要远远超过胡适。
闻一多的主要事迹
闻一多的主要事迹1、闻一多酷爱读书闻一多酷爱读书,并且读起来就会“成瘾”,一看就“醉”。
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娶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找不到。
大家只有分头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而当时的闻一多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正看得入迷,竟然忘记了举行婚礼的事。
2、最后一次演讲1946年7月15日,在李公朴追悼会上,闻一多毫无畏惧,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痛斥 *** 特务。
并握拳宣誓说:“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
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下午,他主持《民主周刊》社的记者招待会,进一步揭露暗杀事件的真相。
散会后,闻一多在返家途中,突遭*** 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
3、怒写“七子之歌”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
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
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 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
4、身处异乡却心系祖国1922年,闻一多远渡重洋留学美国,他的行囊里装的还就是薄薄的一本杜甫诗集。
美国的发达他看在眼里,中国的贫穷和战乱他刻在心里。
在家书中,他说:“一个有思想的中国青年,留居美国的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
”在美国,有的中国同学去理发,却因为就是有色人种,门都没进去。
告到*** 虽然胜诉,可就是店老板还就是要求中国学生只能偷偷地来理发。
毕业典礼上,惯例就是男女生成对上前接受毕业文凭。
但六个中国男生只能自己结成三对走向讲台,因为没有美国女生愿意和他们站在一起。
每每耳闻目睹这些事,闻一多都会痛苦地折断手中的笔。
闻一多
闻一多诗歌的造型,是一种“节的匀称与句的均齐”,这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传承与发展。闻一多特别重视视 觉上的整齐,因为汉字是象形文字,而文学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可以通过空间产生的视觉形象来使诗歌产生美 感。均齐是闻一多诗歌造型最大的特点。翻开他的诗集,大部分诗歌的间隔、句从所选的两首诗来看,每一节句 子数量是相同的,相应的每一句的字数也是相同的,节与节、句与句完全对称。但是,均齐不等于整齐划一,在 整饬中又有变化,如《死水》等诗的排列格式,规范而灵活,凝重而放逸,这便是一种章节对应、回环摇曳的对 称型均齐的“建筑美”。这种美指向和谐,和谐产生快感,能诱发读者在视觉上的审美享受。显然,闻一多是在 通过多种途径,创造出更为多元的形式美和艺,中国闻一多研究会、武汉大学文学院、闻一多基金会共同发起了定于8月20 至23日在武汉举办的“2004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的主题一为“闻一多的学术研究与新诗的再考 察”,一为“闻一多的生平、思想及其他”。
感谢观看
闻一多诗歌奖由闻一多基金会设立,每年评选一届,旨在“倡导诗意健康人生,为诗的纯粹而努力”,《中 国诗歌》杂志每年的12位头条诗人即为当届候选人。因对作品质量的高标准要求和高额奖金,该奖项被誉为“中 国诗歌界最高年度奖” 。
2004年5月,湖北人民出版社与闻一多家属代表闻立雕在北京签订了《闻一多全集》重印合同。签约双方表 示:为了弘扬闻一多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向读者展示闻一多先生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成就,同意重印1993年湖 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闻一多全集》。
生命意识
闻一多认为,生命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生与死都是人的生命的组成部分。要认识人生,不仅要面对生, 而且要面对死。死是必然的,生是有限的,故需要每一个人对人生、生命进行积极筹划。他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对 “生死”进行解读:死与生都是生命的本质,两者交融在一起,死是生的动力,生是死的结束,生与死互为始终。 所以死亡是生命的一种特殊状态,也可以说它是新生命诞生时必然要经历的“奠基礼”。在他这里,死亡不再是 一个悲剧,而更像一个新的开始。他把死看作生命中一个必经的阶段,并且生命会因此而达到一种完满的状态。 他的这种观点异于中国传统的生死观,超越了一直以来人们叹息生命,忧思生死的范畴,更多的是一种自在、自 为的色彩。这种生命观贯穿了他的一生,在他的诗作、研究和人生经历中都有深刻的反映 。
闻一多先生简介
闻一多生平及作品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
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同时创作旧体诗。
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赴美留学。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
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
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
1927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
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
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
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
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
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
1944年加人民主同盟。
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著作书目:《冬夜草儿评论》与梁实秋合著,1922,清华文学社《红烛》(诗集)1923,泰东;1981,人文《死水》(诗集)1928,新月;1980,人文《闻一多全集》(1一4册)1948,开明;1982,三联《闻一多选集》1951,开明《闻一多诗文选集》1955,人文《闻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1983,云南人民《闻一多论新诗》(评论)1985,武汉大学出版社《楚辞补校》(古典文学研究)1942,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古典新义》(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984,重庆出版社《离骚解诂》(古典文学研究)1985,上海古籍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喻为七个与母亲离散的孤儿。
闻一多演示文稿
青岛闻一多像
清华大学校园内闻一多像
云南大学旳闻一多塑像
闻一多 —— 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三重人格”于一身
诗人
新诗集《红烛》 《死水》是当代
诗坛经典之作。 1925年3月在美 国留学期间创作
了组诗《七子之 歌》主战士
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 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
旧时官署陈设仪仗,全署属吏依次参谒长官,叫排衙。 群蚁排衙,指许许多多旳蚂蚁排列成行。 文中指闻一多先生写字十分仔细,他旳以百万字计旳手稿, 都是密密麻麻写得工工整整旳蝇头小楷,好像群蚁排衙。
迭 起: 迭(dié),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
赫 然: 赫(hè),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旳事物忽然出现。
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 《唐诗杂论》《楚辞校 补》《古典新义》等。
他一身正气,抗战 蓄髯八年。1943年 后来,面对国民党 统治旳日益腐朽, 拍案而起,走出书 斋,投身到反对独
他对《周易》《诗经》 裁、争取民主旳革
《庄子》《楚辞》四大 命洪流中去。1946
古籍旳整顿研究(后汇 年7月15日,在昆明
成“新义”),被郭沫
? 闻一多先生旳事迹诸多,作者在 本篇中选用了哪六件事?
学 者 写《唐诗杂论》 做了再说 (1-7) 写《楚辞校补》 做了不说 口旳巨人
写《古典新义》 行旳高标
起稿传单 革命家 (8-18) 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
说了就做 (19-20) 敢说敢做
言行一致
作为学者旳闻一多是怎样 说、怎样做旳?他身上有着怎 样旳精神?
我们学过了他旳诗作《有旳人》。
臧克家
——从“农民诗人”,走到“诗坛泰斗”。
朱自清: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
肉旳以农村为题材旳诗。
人物简介: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简介字号:原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生卒: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年代:民国籍贯: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评价:著名学者,新月派代表诗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生平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
后改名多,“五·四”以后又改名一多。
著名诗人、学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闻一多生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家学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
其间,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把闻一多推入校园运动的潮流。
他激清难捺,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
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他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进行学习,在专攻美术且成绩突出时,他更表现出对文学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对诗歌的酷爱。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闻一多简介及经典语录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闻一多简介及经典语录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闻一多简介及经典语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闻一多简介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闻一多人物评价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终审评委马悦然认为:“闻一多,1946年被暗杀了。
他的《死水》和《红烛》很好,非常好。
他的《死水》我认为是非常伟大的作品——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死水》是闻一多在诗歌构建方面最成功的实验,是五四运动期间诗歌中最悲哀的一首诗,是现代中国文学中韵律最完美的挽歌式的诗歌。
他的诗有一种建筑的美,他是个诗歌建筑家,他的诗歌都有一个美丽的形式,非常好。
他有一些短诗诗意很像唐朝时代的绝句。
闻一多不光是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他是五四运动之后非常杰出的作家。
他还有一首诗《闻先生的书桌》,写得非常好,写他书桌上的笔墨、纸砚,他看着那些东西就开始发牢骚。
他的诗歌都是用民间语言写出来的,像《飞毛腿》,完全是用北京的拉车夫的语言写的——“我说飞毛腿那小子也真够别扭,管保是拉了半天车半天歇着”,这首诗非常好。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闻一多经典语录1.铁是愈锤炼愈坚韧的。
2.青年永远是革命的,革命永远是青年的。
闻一多经典语录3.尽可多创造快乐去填满时间,哪可活活缚着时间来陪着快乐。
闻一多的简介
闻一多的简介闻一多是中国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人,一生为了国家民主事业而奋斗。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闻一多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闻一多的简介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诗人、学者。
生于湖北黄冈浠水。
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
新月派代表诗人,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1946年夏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1948年8月,闻一多的遗著——《闻一多全集》出版,由朱自清主编。
闻一多的故事1930年秋,闻一多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当时的青岛是一个殖民统治影响相当严重的海滨名城,日本人在此气焰嚣张,为非作歹。
曾有青岛大学学生在海滩上无端被日本浪人打得遍体鳞伤,日本浪人反把学生送到警察局扣押。
警察一面向日本人谄笑,一面打电话指责校方放纵学生。
闻一多闻而大怒,一面大声疾呼:“中国!中国!你难道亡国了吗?”一面找校长评理。
在闻一多和学生们的强烈抗议下,警方不得不释放学生。
1932年,南京国民党政府和山东地方势力的争权夺利斗争延伸到青岛大学内部,派系纷争,风潮迭起,闻一多受到不少攻击与诽谤,被迫辞职。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当时的中文系主任为朱自清,闻、朱两位诗人兼学者,开始论学共事,并且成为挚友。
除任清华教授外,闻一多还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艺专等校兼课,学术上也从唐诗的研究上溯到先秦两汉诗歌的研究,重点开拓了《诗经》与《楚辞校朴》的研究领域。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西南联大任教授,积极参加爱国民主斗争。
1938年9月28日,日军飞机第一次空袭昆明,闻一多在空袭中头部受伤。
为了安全,他一家于1940年底搬到北郊的大普吉镇,遂后又搬到陈家营。
就是这时,华罗庚的住所被日机炸毁。
闻一多听说后,立刻把华一家接到自己的房子同住。
闻一多新文化时期的大师
闻一多新文化时期的大师闻一多(1906年-1947年),湖南岳阳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闻一多在中国文坛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本文将详细介绍闻一多在新文化时期的贡献和影响。
一、学术成就作为一个多才多艺的学者,闻一多在多个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
首先是在文学方面,他以散文、诗歌等作品展现了出色的才华。
他的散文作品如《巴山夜雨》、《小杂舍笔记》等,充满了现实主义的风格,呈现了深刻的社会观察和人性思考。
他的诗歌作品如《船灯初上》、《十五的月亮》等,以清新抒情的笔调表达了对人生和自然的独特感悟。
除了文学创作,闻一多还在教育和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他曾在燕京大学(现北京大学)担任教授,致力于推动文学研究的发展。
他提出了“古文新义”,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闻一多还关注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对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新文化时期的代表人物作为新文化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闻一多积极参与并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场思想革命,倡导了科学、民主和平等的思想,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闻一多作为运动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为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思想和能量。
闻一多通过其出色的文学作品,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和理念进行了宣传和表达,同时也受到了运动的影响。
他的作品中展现了对旧传统观念的抨击和对新思潮的追求,体现了时代的精神特征。
他在文人圈子中的影响力和声望也使他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闻一多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见解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和风格。
闻一多的文学作品广泛传播,对于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现实主义作品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框架,使文学更加贴近人民生活。
他的抒情诗歌则展示了内心世界的深情和温度,使人们产生共鸣。
闻一多的事例
闻一多的事例关于闻一多的事例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小编整理的闻一多的事例,供参考!闻一多的家风故事躬心似水笔耕世业闻一多出生于书香世家。
父亲闻廷政是清末秀才,长于诗词曲赋。
闻氏家族几代同堂,家里办有私塾,家中子弟除学习《三字金》》《四书》等传统教材外,还学习国文、历史、博物、修身等新课程。
“清白乃躬心似水,笔耕世业是家风”,闻家家训要求闻家子弟清白做人,朴实做事,心地善良,利用科学文化知识报效国家。
闻一多从读私塾起就养成了刻苦学习的习惯,一捧起书本就如痴如醉,废寝忘食。
他热爱祖国文化,尤其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即便是在新婚蜜月中,他也整天不出门,不是看书就是读诗、研究诗。
在清华学校读书时,闻一多每逢暑假回家,他都把侄子们找到一起,教他们背诗作诗。
谁作得好,还给谁发奖品,奖品是他自己用的笔、梳子之类的小物件。
闻一多在抗日战争时期为生计所迫挂牌治印据闻一多次子闻立雕回忆,闻一多提倡“诗化吾家庭也”,只要有时间,就教妻子和孩子们学诗,用诗歌感染和熏陶家庭成员。
闻一多讲诗歌出神入化,生动传情,不仅把自己融化到诗情诗景中,“而且把孩子们和夫人,有时甚至连做饭的赵妈,都吸引进去了。
”至今一提起那些难忘的日日夜夜,闻一多的子女们就会倍感温馨,沉醉在无比幸福的漩涡之中。
勤俭持家立德修身上世纪40年代,在昆明联大当教授的闻一多先生,薪水不足以养家,妻子多病,家里孩子多,生活难以维持。
他不得不雕刻印章以补贴家用。
久而久之,手指头起了大疙瘩,眼睛也花了。
有一段时间,家里饭桌上只有一锅豆渣炖白菜,偶尔吃到一点豆腐,大家都兴高采烈地称它做“白肉”。
在昆明的那些年,闻一多先生一家不仅吃得苦,住得也很差。
有一段时间,一家八口挤在普通农舍的楼上。
晚上,小孩们打地铺,白天卷起铺盖,腾出地方吃饭和读书写字。
闻一多在西南联大有一次,一位朋友来看望闻一多,看到他们家的居住条件这样艰苦,不禁为之动情。
闻一多却念起了杜甫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尽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冗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闻一多感慨地说:“教了好多年的杜甫诗,只有亲身体验之后,才能领会到杜甫的心境和胸怀。
闻一多
1925年5月,闻一多忍受不了“金元帝国”对黄种人的歧视,提前一年结束“流囚”生活,先后在北京、南京、武汉、青岛等地任教。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国立临时大学从长沙迁往昆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
闻一多一面教书,一面关注时局的发展。
1944年初夏,向共产党人周新民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周新民请求党组织后告诉闻一多,认为他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更有利于在民主运动中发挥作用。
1938年2月,在清华大学任教的闻一多先生由湖南南岳来到沙,参加湘黔滇旅行团,他放弃了乘车坐船较舒服的条件,毅然和青年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经贵州到云南昆明。
这时的闻一多先生还不满40岁,布履长衫,安闲沉静,口角略含微笑,非常的和蔼可亲,完全没有一点学者的架子。
同学们知道和闻一多先生同行很受鼓舞,但旅途的艰辛、安危,令同学们担忧,有同学劝闻一多先生还是乘学校安排的车船更安全。
闻先生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前方将士在浴血抗战,许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在后方吃些苦怕什么?我的身体还可以,保证走得到昆明,你们不必担心,我不是给你们讲过《楚辞》吗?屈原之所以能写出那些爱国爱民的诗篇,和他大半生过流放的生活,熟悉民间疾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屈原的书,就要走屈原的路。
”原计划是由长沙开始步行,后临时改为乘船,时任国民政府湖南省主席的抗曰名将张自忠将军特地前来送行。
1946年,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师生大部分复员北上,昆明警备司令霍揆彰为讨好蒋介石,密拟黑名单,经国防部长陈诚同意后于七月十一日暗杀知名人士李公朴,昆明城里人心惶惶,许多人都力劝闻一多不要再在公众面前演讲,已知悉内情的朋友也告诉黑名单上排在李公朴后面的就是闻一多,闻一多明知有险,仍毫不畏惧,主持召开李公朴的追悼会,并当场怒斥捣乱的军统特务,发表了有名的“最后一次讲演”。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闻一多先生主持了这次大会,会上由于混入了国民党分子,在李公仆夫人血泪控诉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忌,说笑取闹,扰乱会场,,使人们忍无可忍,当李夫人刚离开讲台,闻一多先生就拍案而起,满腔悲愤的发表了这一篇演讲。
闻一多
作者
臧克家 现代诗人 闻一多的学生
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shuāi 衰微 lì hè 赫然 qiá n jiŏng dié 迭起 qiè zhuó 锲而不舍 卓越 kāngkăilí nlí kuī kăi wù
沥尽淋漓 小楷 目不窥园 兀兀
气冲斗牛 穷年
词语积累:
闻一多先生雕像
闻一多先生画像
闻一多先生纪念馆
臧克家简介
臧克家,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 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 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 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 《淮上吟》等诗集。抗战胜利后,在上 海主编《文讯》,写了许多揭露、批判 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1948年由于 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回到 解放后的北平。
老马
作者: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死水
作者: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在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后半部分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 么品格?
• 表现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 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
作者使用了许多四字语(特别是成 语)以及整齐的对偶句。使文章读起 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 美。 请举出几个例子。
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
对偶句:
1. 2. 3. 4. 5. 6.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 动人心,鼓壮志。 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高考语文闻一多简介及经典语录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闻一多简介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闻一多人物评价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终审评委马悦然认为:“闻一多,1946年被暗杀了。
他的《死水》和《红烛》很好,非常好。
他的《死水》我认为是非常伟大的作品——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死水》是闻一多在诗歌构建方面最成功的实验,是五四运动期间诗歌中最悲哀的一首诗,是现代中国文学中韵律最完美的挽歌式的诗歌。
他的诗有一种建筑的美,他是个诗歌建筑家,他的诗歌都有一个美丽的形式,非常好。
他有一些短诗诗意很像唐朝时代的绝句。
闻一多不光是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他是五四运动之后非常杰出的作家。
他还有一首诗《闻先生的书桌》,写得非常好,写他书桌上的笔墨、纸砚,他看着那些东西就开始发牢骚。
他的诗歌都是用民间语言写出来的,像《飞毛腿》,完全是用北京的拉车夫的语言写的——“我说飞毛腿那小子也真够别扭,管保是拉了半天车半天歇着”,这首诗非常好。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闻一多经典语录1.铁是愈锤炼愈坚韧的。
2.青年永远是革命的,革命永远是青年的。
闻一多经典语录3.尽可多创造快乐去填满时间,哪可活活缚着时间来陪着快乐。
4.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
5.青春像只唱着歌的鸟儿,已从残冬窗里闯出来,驶放宝蓝的穹窿里去了。
闻一多名言6.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代名师》:闻一多
主持人:作为诗人、美术家、学者的闻一多,短暂的一生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
他一生把“爱”看成是诗人的天赋,而一旦这种爱冲出了书斋,他就成了一位斗士,他的生命也就成了一篇真诚、刚烈的诗篇。
闻一多,著名诗人。
他的新诗曾一度影响了二十年代的诗风。
他提倡新诗要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在论文《诗的格律》中表示,诗人应“戴着脚镣跳舞”。
闻一多同时还是一位美术家、学者。
1932年被聘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他醉心中国古典文学,沉浸在书斋里,学术研究从唐诗发端,涉及诗经、楚辞、上古神话等领域。
因为不满蒋介石的独裁专制,拍案而起,呼吁民主,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闻一多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
所以他把上午的课换到了晚上。
七点多钟,电灯已经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
学生们起立致敬又坐下之后,闻一多也坐下了;但并不马上开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和蔼地一笑: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不会有谁真的接受这绅士风味的礼让。
于是,闻一多自己点了一支,长长的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
闻一多学生闻山:他那个男中音,我有在一篇文章里边写到,他像那个中提琴那个男低音,非常好。
闻一多学生秦泥:他每次上课的时候学生很多,除了本系的以外,外系的、甚至是外校的都来听,窗外窗里都站满了人,除了座位以外。
有时讲得兴致盎然,闻一多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光洒满校园的时候,才带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红烛啊!这样的红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闻一多在20年代先后出版的《红烛》和《死水》二部诗集,成就了他在中国诗坛的地位。
这位以模仿梁启超的文笔而获得作文高分的清华学生,在五四运动爆发后,便投入了胡适所倡导的用白话文写新诗的创作中,而且自认为白话新诗的成就要远远超过胡适。
梁实秋曾称赞闻一多是“清华现在惟一的诗人”,说他“满脑子都是诗”。
在美国留学期间,面对内忧外患的祖国,激情难抑的闻一多写下《醒呀》《七子之歌》等大量的爱国主义诗篇。
闻一多学生李晓:他有句名言,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这是最能反映他思想感情的一句话,也是他终身实际上做的这句话。
闻一多从结婚时起就着手实施“诗化家庭”的计划,即使在后来物质生活异常困苦的抗战岁月里,诗化家庭的活动也不曾中断过。
闻一多二子闻立雕:我们四个人都坐在旁边,他一篇一篇讲,跟讲课似的。
而且讲的中间,你说这什么意思,然后让我们说一说。
说完之后,他就讲这个词儿是什么意思,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一篇一篇地给我们讲,讲完之后呢让我们还要背。
闻一多三子闻立鹏:在他写作累的时候,晚上他把我们叫到一块,完了让我们挨个背。
闻一多二子闻立雕:他一般的是什么情况呢,都是靠在床上,背后搁个枕头坐在那儿。
他半靠在那儿讲,我们在旁边坐着。
然后呢孩子们就轮流地一个一个给他捶腿,后来就背的时候你们好好背,看谁能会背,背不下的要罚你们捶腿,多捶一百下。
闻一多是湖北浠水人,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
在清华园里他写新诗,演戏剧,搞美术,整整学习生活了十年。
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学习美术,为此他成了清华历史
上第一个到国外攻读西洋美术的毕业生。
1932年闻一多回到了母校,被聘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闻一多出名是因为他写新诗,他的专业是美术,现在要他教中国古典文学,而和他同时被聘为教授的有陈寅恪、朱自清这样的著名学者,这种背景让闻一多自己备感压力。
闻一多二子闻立雕:清华因为是留美学校,你去了到美国去你不是学中文去的。
所以它是工科啊,或者是什么其他课程到美国学去,又是美国人在这儿出钱办的,用美国钱办的,所以它重视其他的课程就是不重视中文课。
而我父亲恰恰就对中文很有兴趣,在清华的时候他自己就利用很多时间来读书。
每一年的暑假他都回到家乡去,要读两个月的古书,所以他把他的书房叫做“二月庐”。
闻一多是自学成才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讲搞中文的中国文学的。
闻一多长女闻名:有时候听我母亲说,他有时候半夜里头睡着觉忽然一下子坐起来,那我母亲就醒了,说干什么干什么?他说我想起来了,我想起来那一个字,那个字应该怎么考证怎么考证。
)
闻一多的学术研究是从唐代文学开始的,为了研究杜甫一个人,闻一多就收集了与杜甫交往过的360多人的资料,写成《少陵先生年谱会笺》。
闻一多编纂的《全唐诗人小传》虽然书名冠以“小”字,却是60多万字、涉及了406位诗人的厚厚一大本。
(采访:闻一多学生,赵宝煦:我看他那书上都用蝇头小楷,真是苍蝇脑袋那么大,在那个书上批注。
)
曾经有段时候,闻一多为了整理学术手稿,除了上课,不轻易出门。
饭后教授们相约出去散步,闻一多也不肯浪费这点时间,历史系教授郑天挺劝他“何妨一下楼呢?”闻一多还是坚持坐在书桌前,由此他赢得了一个“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
(采访:闻一多三子,闻立鹏:他要是认准一件事情他会给你非常认真去做,一定要做成功,而且做得最好还不是一般的。
)
(采访:闻一多学生,李晓:根据郭沫若序言讲,他这个著作,他的学问,眼光的犀利,考索的赅博,立说的新颖而详实,不仅是前无古人恐怕是后无来者。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传来的枪炮声打断了闻一多教书、做学问的惬意生活。
北京的局势一天比一天紧张,闻一多不得不带着家人撤离故都。
这时妻子正好不在身边,从不打理家务的闻一多对如何搬家不知所措。
(采访:闻一多三子,闻立鹏:我父亲一个人,一个从来不管家的大男人,要管家还要带着我们三个孩子,要从那儿走要到昆明。
那是非常复杂的事情对他来说,所以他可以说什么也没带。
)
最后,闻一多只带了两本书离开了北京。
随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也相继南迁,在湖南长沙合并成立了临时大学。
因为南京失守,临时大学只好往昆明搬迁,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