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的故事
闻一多红色故事800字

闻一多红色故事800字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民盟盟员、民主战士。
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闻一多的红色故事,希望能够给您一些启发。
红色故事一:潜心学术挥斥方遒闻一多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他的祖父是清朝的官员,父亲是一名诗人兼画家。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闻一多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天资聪颖,特别用功,很小就显示出了在文学方面的天赋。
闻一多曾考入清华大学,后因不满学校的封建管理,愤然离校。
这段时间里,他曾用“多”的笔名在校刊上发表了大量的进步文章,宣传新思想,抨击封建礼教。
这段时间的闻一多,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充满着热情与斗志。
红色故事二:英勇斗士烽鼓不息在抗日战争时期,闻一多不畏强敌,坚持斗争。
他经常在公开场合痛斥国民党的腐败和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因此成为了日军的眼中钉。
然而,闻一多并没有退缩,他带领着学生们进行抗日宣传,组织义演等活动,积极为抗战贡献力量。
在昆明期间,闻一多还创办了一所名为“南屏高级中学”的学校,为当地穷苦家庭的子女提供教育机会。
他还亲自编写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红色故事三:献身民主舍生取义闻一多一生经历了许多磨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定地站在了民主的立场上。
在抗战胜利后,他积极投身于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斗争中。
他组织了“闻一多委员会”,起草了《告全国人民书》,谴责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罪行。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参加记者招待会回来的路上被暗杀。
他的去世让全国人民都感到非常悲痛和震惊。
毛泽东同志专门写了文章悼念闻一多,称他是“英勇的民主战士”。
闻一多的红色故事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奋斗历程,更是一段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缩影。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坚持正义、追求真理的人才能永垂不朽。
闻一多的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为理想而奋斗!。
闻一多的抗日故事

闻一多的抗日故事1. 闻一多的爱国事迹爱国无罪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入国内,犹如晴空霹雳。
五月四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爆发了。
强烈的反差撞击了青年人的心灵,顿然迸发起他们的爱国 *** ,这种爱国 *** 在青年闻一多身上也有反映。
一九一七年,胶州湾收复,青岛德国守军被缴械,其中部分军官关押在后来成为燕京大学的清华园正西一带。
这情景使闻一多所在的清华学校学生们兴奋异常,有人甚至产生了参战报国的念头。
据吴泽霖回忆:他们曾秘密地参加了译员招考,其中第一批刘沛漳、张邦永两人顺利出国,第二批吴泽霖、钱宗堡、方来、葛鼎祥四人也抵达威海卫候船赴欧,而闻一多则是第三批译员的组织者。
但是,事情这时泄露了,管理学生的斋务处开除刘沛漳、张邦永学籍的同时,还要给吴泽霖等以记大过。
按理说,同属筹划者的闻一多要想避免处分,唯有闭口不语。
可是,他非旦没有沉默,反而理直气壮地为吴泽霖等辩护道:“爱国无罪!”,“爱国的权利,不容剥夺!”。
他们一起去斋务处抗争,并威胁说要向清华董事会申诉,经过努力,终于争取到从轻发落。
闻一多在五四运动前的这些思想活动,虽然属于个体行为,但在当时的青年人中却不乏典型性。
换句话说,人们正是因为企图通过参战来改变国家虚弱地位的幻想过于浓厚,方对巴黎和会产生了过高的期望;也正是因为这种期望值过高,所以当它崩溃时而导致的社会震荡才尤为强烈。
2. 闻一多先生的故事年秋,闻一多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当时的青岛是一个殖民统治影响相当严重的海滨名城,日本人在此气焰嚣张,为非作歹。
曾有青岛大学学生在海滩上无端被日本浪人打得遍体鳞伤,日本浪人反把学生送到警察局扣押。
警察一面向日本人谄笑,一面打电话指责校方放纵学生。
闻一多闻而大怒,一面大声疾呼:“中国!中国!你难道亡国了吗?”一面找校长评理。
在闻一多和学生们的强烈抗议下,警方不得不释放学生。
1932年,南京国民 *** 和山东地方势力的争权夺利斗争延伸到青岛大学内部,派系纷争,风潮迭起,闻一多受到不少攻击与诽谤,被迫辞职。
现代诗人闻一多的故事

现代诗人闻一多的故事闻一多,汉族,原名亦多,族名家骅,字友三。
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斗士。
下面是关于闻一多的故事的内容,欢迎阅读!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他家学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与美术。
五岁时即进入私塾学习,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闻一多十三岁的时候,便以鄂籍复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即清华大学前身)。
清华是美丽的,但是恰恰是令中国人感到耻辱的庚子赔款办的。
民族的遭遇与命运,似乎已注定了他要承受这种煎熬。
在这样的煎熬里,闻一多将自己沉浸在中国的古诗词中,在那里找到了心灵的呼应与慰藉。
他在读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的时候种下了关心百姓疾苦的思想种子;他在品味屈原的冤郁绝望中,感受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责任与豪情。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远离城中心的清华园还处于平静之中。
但这个平静第二天就被打破了。
5月5日清晨,悬挂在食堂门口墙上的一幅手书的岳飞的《满江红》,吸引了清华师生的眼睛。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与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手抄这首诗激励清华师生的正是闻一多。
数日后,他与其他同学一起,从清华园徒步入城,发表街头演说,宣传反帝爱国思想。
那年5月17日,他在家书中写道:“国家育养学生,岁糜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今遇此事,犹不能牺牲,岂足以谈爱国?”这时的闻一多年仅21岁,国家与民族的根本利益与个人的一切相比,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身处异乡却心系祖国1922年,闻一多远渡重洋留学美国,他的行囊里装的还是薄薄的一本杜甫诗集。
美国的发达他看在眼里,中国的贫穷与战乱他刻在心里。
在家书中,他说:“一个有思想的中国青年,留居美国的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
”在美国,有的中国同学去理发,却因为是有色人种,门都没进去,告到法院虽然胜诉,可是店老板还是要求中国学生只能偷偷地来理发。
闻一多勤学故事

闻一多勤学故事闻一多是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民盟盟员、民主战士。
他在诗歌、学术研究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下面我将讲述闻一多的勤学故事,让我们一起感受他的勤奋和努力。
闻一多出生于1899年,湖北浠水人。
他从小就热爱学习,尤其是在文学方面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
他的父亲是一名乡村教师,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父亲不仅教他识字、背诗,还鼓励他阅读各种书籍,培养了他的文学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
首先,从他的童年时期开始,闻一多展现出了勤奋好学的特质。
他五岁入私塾,开始学习《三字经》、《幼学琼林》等传统经典,同时也学习博物、算术等自然科学知识。
他的少年时代是在清华度过的,1912年,13岁的闻一多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接下来的10年里,他都是这所“东方华胄的学府”的优秀学子。
闻一多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勤奋的精神。
他每天早晨起床后,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阅读各种书籍,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
他的父亲也经常给他讲述一些名人故事,激励他努力学习,追求卓越。
在进入清华大学学习后,闻一多更是发挥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勤奋精神。
他不仅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还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他的毕业论文《〈楚辞〉校补》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闻一多依然保持着勤奋学习的习惯。
他每天都要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研究各种学术问题。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在国际学术界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除了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很大的进展外,闻一多还积极参与了抗日救亡运动。
他经常参加各种抗日宣传活动,用诗歌和文章来表达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和不满。
他的诗歌作品《七子之歌》等成为了抗日救亡运动中的重要作品,激励了无数人的爱国热情和斗志。
闻一多的勤学故事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勤奋和努力,还启示我们要保持一颗谦虚、好学的心。
他在诗歌创作和学术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他始终保持着谦虚、低调的态度,不断学习和进步。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人物简介】闻一多(—)原名闻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
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留学。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
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
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
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
1927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
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
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
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
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
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
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闻一多步行入滇】1938年2月19日,长沙临时大学的师生,在韭菜园圣经书院临时大学召开出发誓师大会,会后即告别了三湘大地。
临时大学师生入滇的路线有三条:大多数教师、家眷及部分女同学从长沙乘火车到香港,然后由香港渡海到越南海防,乘火车入滇;经济条件较好的男同学和少数女同学,由长沙乘火车到广西桂林,再由桂林乘汽车途经柳州、南宁、镇南关进入越南,转乘火车入滇——这一路人数最多;而最艰苦的一路,便是由湖南出发,徒步行走到昆明的“湘黔滇旅行团”了。
闻一多的事迹材料

闻一多的事迹材料闻一多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1948年8月,闻一多的遗著《闻一多全集》出版。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闻一多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闻一多的人物故事1.人物经历1930年秋,闻一多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当时的青岛是一个殖民统治影响相当严重的海滨名城,日本人在此气焰嚣张,为非作歹。
曾有青岛大学学生在海滩上无端被日本浪人打得遍体鳞伤,日本浪人反把学生送到警察局扣押。
警察一面向日本人谄笑,一面打电话指责校方放纵学生。
闻一多闻而大怒,一面大声疾呼:“中国!中国!你难道亡国了吗?”一面找校长评理。
在闻一多和学生们的强烈抗议下,警方不得不释放学生。
1932年,南京国民党政府和山东地方势力的争权夺利斗争延伸到青岛大学内部,派系纷争,风潮迭起,闻一多受到不少攻击与诽谤,被迫辞职。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当时的中文系主任为朱自清,闻、朱两位诗人兼学者,开始论学共事,并且成为挚友。
除任清华教授外,闻一多还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艺专等校兼课,学术上也从唐诗的研究上溯到先秦两汉诗歌的研究,重点开拓了《诗经》与《楚辞校朴》的研究领域。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西南联大任教授,积极参加爱国民主斗争。
1938年9月28日,日军飞机第一次空袭昆明,闻一多在空袭中头部受伤。
为了安全,他一家于1940年底搬到北郊的大普吉镇,遂后又搬到陈家营。
就是这时,华罗庚的住所被日机炸毁。
闻一多听说后,立刻把华一家接到自己的房子同住。
闻一多租住的是二楼正面和一侧屋。
华罗庚一家来后,闻一多在正面最大的一间房子中间挂上一块布,一分为二。
这样,闻家八口与华家六口便开始了朝夕相处的“隔帘而居”生活,不但闻与华成为忘年之交,连孩子们也成了好朋友。
后来,华罗庚还写了首诗记载这段共同的生活:挂布分屋共容膝,岂止两家共坎坷;布东考古布西算,专业不同心同仇。
关于名人故事:纪念闻一多先生

名人故事:纪念闻一多先生关于名人故事:纪念闻一多先生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或多或少都了解过一些名人故事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名人故事:纪念闻一多先生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物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湖北蕲水人。
著名学者,新月派代表诗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
其诗沉郁奇丽,具有强烈而深沉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
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面亦成就非凡,郭沫若叹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生平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
后改名多,“五·四”以后又改名一多。
著名诗人、学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闻一多生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家学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
其间,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把闻一多推入校园运动的潮流。
他激清难捺,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
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闻一多的故事

总结归纳精选(1):英雄闻一多的故事出生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
6岁入私塾,10岁时进入武昌师范附属小学。
喜诗赋,爱美术。
1913年,14岁时,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在清华校园内,闻一多是一个活跃人物,他是《清华周刊》和《清华学报》的用心撰稿者,以后并担任过这两个刊物的总修改和编委。
五四时,任学生会秘书,用心投身学生户外。
动派出动大批军警和武装特务到昆明各学校杀害青年,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血案。
闻一多大义凛然地亲自撰写了《一二一户外始末记》,支持学生动。
1946年7月11日,著名爱国人士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闻讯后,义愤填膺。
15日在李公朴追悼会上,他发表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痛斥反动派的可耻行动。
当天下午为李公朴受害举行记者招待会,他再次揭露敌人的丑恶面目。
晚上返寓途中,不幸遭国民党特务暗杀,光荣牺牲。
噩耗传出,毛泽东和朱德从延安电唁闻一多家属。
正在南京与国民党谈判的周恩来,立即以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名义,致电闻一多夫人吊唁。
1949年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
对闻一多的革命气节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闻一多的著作由朱自清等编为《闻一多全集》四册八卷,另有选集数种。
解放后,他的骨灰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昆明一二一四烈士公园墓地有其衣冠冢。
哀悼总结归纳精选(2):闻一多的故事1938年2月19日,长沙临时大学的师生,在韭菜园圣经书院临时大学召开出发誓师大会,会后即告别了三湘大地。
临时大学师生入滇的路线有三条:大多数教师、家眷及部分女同学从长沙乘火车到香港,然后由香港渡海到越南海防,乘火车入滇;经济条件较好的男同学和少数女同学,由长沙乘火车到广西桂林,再由桂林乘汽车途经柳州、南宁、镇南关进入越南,转乘火车入滇这一路人数最多;而最艰苦的一路,便是由湖南出发,徒步行走到昆明的湘黔滇旅行团了。
旅行团由267名家庭贫困的男同学和11位中青年教师组成,配有4名军事教官及队医等。
闻一多的事迹

闻一多的事迹闻一多的事迹篇一:闻一多事迹闻一多事迹1.由狂放归于沉静 1912年,年仅13岁的闻一多从湖北乡间一户富有人家来到北京清华学校,开头接触到西方文化。
1922年他赴美留学专攻美术。
从考入清华到1925年留美归来这十余年间,闻一多基本是沉醉在艺术与文学之间,对政治只是偶有所涉。
在回国近两年的时间里,闻一多耳闻目睹的都是阴谋、战斗、屠杀,面对民族的巨大灾难,他再也难抑悲愤,发表了《贡献》、《罪过》、《收回》、《你指着太阳起誓》、《心跳》、《一句话》等布满爱国激情和痛挞社会现实的诗歌。
但火山喷发之后,他又备感无奈,最终走了一条文人的传统老路,躲进书斋,钻入故纸堆,成了对世事过问无多仅求独善其身的冷静学者。
2.由“自由学者”转为斗士抗日战斗的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学识分子的境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步行团。
对社会下层生活的真实了解,埋下了他思想变化的契机。
同时他本人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快速贫困化,使他洞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
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头的。
蒋介石在这本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
他不仅反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认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
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民所难以接受的。
闻一多这样写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
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 不久,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马上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
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头呐喊。
同时他急迫地阅读各种左倾书籍,具体了解共产党的各种状况。
闻一多的故事简短100字

《闻一多先生》
小朋友们,今天给你们讲讲闻一多先生的故事。
闻一多先生是个很了不起的人。
他特别爱学习,总是努力读书,想要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时候,国家面临着很多困难。
闻一多先生勇敢地站出来,为了让国家变得更好而努力。
他用自己的笔,写出很多有力的文章,告诉大家要团结起来,一起对抗不好的事情。
他不怕困难,不怕危险。
就算有人威胁他,他也不害怕。
最后,闻一多先生为了自己的理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了不起的闻一多》
从前有个叫闻一多的人。
他非常聪明,也很有正义感。
他看到国家有不好的情况,心里特别着急。
于是,他不停地写文章,想让更多的人明白道理。
有一次,他在台上大声演讲,鼓励大家要勇敢,要为国家做贡献。
台下的人都被他的话感动了。
闻一多先生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了国家努力奋斗。
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从来没有放弃。
《闻一多的勇敢》
小朋友们,来听听闻一多的故事。
闻一多先生是个很勇敢的人。
他生活的那个时候,国家不太安宁。
他想要改变这种情况。
他每天都在思考,怎么能让国家变好。
他写的文章,就像一把把利剑,刺向那些不好的东西。
有人不喜欢他这样做,想让他闭嘴。
可闻一多先生不怕,还是继续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他的勇敢,让很多人敬佩。
关于闻一多的小故事五则

关于闻⼀多的⼩故事五则
原来,将近⼗年以前,即1912年,⼗四岁的闻⼀多考上清华学校(清华⼤学前⾝)时,⽗母为他订了婚,对象名⾼孝贞,她1903年出⽣在⼀个官宦家庭,和闻家还是远房姨表亲。
闻⼀多考取清华后,⾼孝贞的⽗亲认为这孩⼦有出息,便主动提出要将⼥⼉嫁给他。
亲上加亲,⼜是门当户对,闻⼀多的⽗母欣然同意,便订下了娃娃亲。
当时,闻⼀多埋头学习,并积极从事校内的各种⽂学艺术活动,对此事并⽆多⼤考虑。
现在快毕业了,问题来了:清华是留美预备学校,学⽣毕业后可以公费贸学美国五年!⽗母怕他店铺,就拴不住了;即便回来了,也是⼆⼗七⼋岁了,太⼤了,⽽且要让⾼家的⼩姐在闺中等四五年,也不好交代。
因此多次来信,催闻⼀多回去结婚。
闻⼀多据理⼒争,⽆济于事,这对闻⼀多是个极⼤的打击。
他在题为《⼗⼀年⼀⽉⼆⽇作》的诗中充分表现出这种痛苦的⼼情:“……你那被爱蜜饯了的肥⼼,⼈们讲,/本是为了滋养那些嬉笑的花⼉的,如今却长满了愁苦底荆棘--/他的根已将你的⼼越捆越紧,越缠越密。
/……⽣活对你偏是那样地凶残;/你看!⼜是⼀个新年--好可怕的新年!/张着⽛戟齿巨的⼤嘴招呼你上前;/你退既不能,进⼜⽩⽩地往死嘴⾥钻!”诗⼈甚⾄想到了死:“那也对啊!--死!你要来就快来,/快来断送了这⽆边的痛苦!……”“⼗⼀年”指的是民国⼗⼀年,即1922年,这年1⽉2⽇,可能是他被迫回家结婚的⽇⼦。
他以这⼀天为题写诗,⼤概是让⾃⼰牢牢记住这痛苦的⼀天吧!。
闻一多的轶事典故

闻一多的轶事典故
《闻一多先生的轶事典故》
嘿,你们知道吗?闻一多先生有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儿呢。
那时候啊,闻一多先生在学校里给学生们上课。
有一天,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有点调皮捣蛋,不好好听讲。
闻一多先生就停下讲课,看着那个学生,慢悠悠地说:“嘿,你小子,咋不好好听呢?知识可不会自己跑到你脑袋里去哟!”那学生有点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然后呢,闻一多先生又接着说:“我在这里辛辛苦苦地讲,你倒好,在那走神儿。
你得认真听,不然以后怎么能有出息呀!”学生赶忙点头,说:“知道啦,闻一多先生,我以后一定好好听讲。
”接着闻一多先生笑了笑,说:“这才对嘛,好好学,以后为国家做贡献!”
就这样,那堂课在闻一多先生的教导下,大家都听得格外认真。
闻一多先生就是这样,既严格又风趣,让学生们又敬又爱呀。
现在想想,还真是怀念那个时候呢,闻一多先生的这些轶事典故真的是让人印象深刻呀!。
闻一多的主要事迹故事400字

闻一多的主要事迹故事400字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大宣告结束,师生分批北返。
民主运动的力量遭到严重削弱后,昆明陷入白色恐怖之中。
7月11日,李公朴遭暗杀。
深夜,有人告知闻一多,嘱咐他多加小心,但次日看完李公朴遗体后,闻一多仍与楚图南、冯素陶等讨论并起草了抗议书。
15日,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闻一多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指出“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最后,闻一多表达了为民主正义赴死的决心。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演讲结束不久后,闻一多被特务暗杀在西仓坡家门口,陪同他的儿子闻立鹤也身受重伤。
为了中国民主运动、为了中国的前途、为了中华民族的命运,闻一多先生舍生取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关于闻一多的故事大全

关于闻一多的故事大全关于闻一多的故事大全导读:闻一多先生是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之一,是坚定的民主革命战士,他以短暂的一生,一拍震山河的豪气,谱写了一首“最完美、最伟大”的史诗。
他是一个天生的诗人,一个民主的斗士。
本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闻一多的故事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故事一闻一多是湖北省浠水县人。
他在私塾读书时,由于手不释卷,废寝忘食,还得了一个“书痴”的雅号呢!有一次,闻一多在室外看书,一条大蜈蚣沿着天井边缘爬到他的脚边,又爬到他的鞋上,眼看就要咬着脚了。
从旁经过的嫂子看到这种情景便惊叫起来:“蜈蚣咬你的脚啦!”闻一多以为是开玩笑,毫不在意,仍埋头读书。
幸亏侄儿眼疾手快,抓过一把笤帚把蜈蚣扫到了地上,接着又狠狠踩了两脚。
这一下可惹恼了闻一多。
他“呼”地站起来,责怪侄儿不该“胡打乱闹,扰乱他读书”。
家里人看到他那认真的样子,都哈哈大笑起来,指着那条被踩死的毒虫说:“要不是这小鬼,你的脚早肿起来了!”闻一多低头一看,恍然大悟,他不好意思地自我解嘲说:“一条小虫,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说着,又捧著书钻进屋里读去了。
【感悟】这个故事从侧面反映了闻一多读书时的专注。
故事二闻一多教子的故事曾经跟闻一多先生一起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采风的马学良先生曾经回忆起和闻一多教育子女时的“脚皮”事件。
那时每天记录完毕以后,回到宿营地,稻草铺在地上,闻一多先生老叫马学良同他一起整理文献。
他们点着蜡烛,整理完才睡觉。
闻一多先生总是支着一只脚,挑脚上的水泡。
挑完了,他把挑下来的脚皮,用一个小袋子装进去。
马学良很不解,从水泡上挑下来的脚皮可谓登不得大雅之堂,一般人避之而惟恐不及,可为什么闻先生却视之如珍宝呢?后来,马学良才知道闻一多先生这些脚皮的用处:等到它们集到满满一袋的时候,就将他们寄给自己的夫人和孩子。
为的是让孩子们记住闻先生所受的苦。
这苦既是国难当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所受的非人的煎熬,也是一个真正学者所必须具备的“板凳要坐十年冷,灯红酒绿奈我何”的优良素质。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
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留学。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
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
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
1927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
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
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
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
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
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
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1925年5月,闻一多忍受不了“金元帝国”对黄种人的歧视,提前一年结束“流囚”生活,先后在北京、南京、武汉、青岛等地任教。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国立临时大学从长沙迁往昆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
闻一多的名人故事

闻一多的名人故事
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古代文学课,要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但当他写这四个字的时候,笔下一个败笔。
黑板上的字真是龙飞凤舞,怎么看都不对。
他重复写了几次,看上去都很难看。
学生们看着他,一个个都目瞪口呆。
这时,闻一多先生急中生智,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猎人在深山打猎,突然发现了一只大老虎。
猎人惊慌失措,转身就跑。
老虎呢,也不追,它向猎人冲过去,张开血盆大口,把猎人衔在嘴里。
猎人的头一歪,老虎死死咬住猎人的脖子。
这时候,忽然一声巨响,地面裂开一个深坑,老虎掉了下去。
这时猎人回头一看,不禁魂飞魄散。
你猜他看见了什么呢?他看见坑里长出一棵青草,上面写着:打一动物名。
学生都被这个故事吸引住了,于是有人猜道:“是龙。
”闻一多先生点头笑道:“你猜对了!龙是虎的克星,《箜篌引》里的箜篌就是这样啊!”说着就在黑板上认真写好那几个字。
闻一多的名人事迹故事

闻一多的名人事迹故事闻一多,20世纪中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思想家,他的名字常被人们记住,而他的人生也注定不凡。
接下来,我将与您分享关于闻一多的名人事迹故事。
闻一多的家庭背景闻一多于1899年2月13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他的家庭背景十分显赫,他的祖父早期曾任清朝的武举人,从事过许多重要的政府职务,而他的父亲则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商人。
虽然如此,闻一多却并没有因此而变得自豪和骄傲,相反,他非常谦虚和低调,对人特别友善。
闻一多的求学之路闻一多在上海法商学院主修外语,这也是他非常喜欢语言和文学的原因之一。
在他大学期间,他愿意与当时的一些名人交往,并广泛涉猎各种学术领域。
他一直非常努力和勤奋,在学校期间就已经掌握了10多种语言,其中包括英语、日语、俄语、法语等。
在1922年,闻一多毕业后得到了一份国家教育部的研究工作。
他成为了教育部的官员和教师。
在那个时代,许多知识分子都憧憬着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做出贡献。
而闻一多也如此。
他意识到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并积极地参与研究和翻译工作。
他经常与外国文学作品相处,从而提高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学水平。
闻一多翻译文学作品闻一多把自己的生命倾注在文学创作和翻译中。
他是中国第一位翻译十分重要的外国文学作品的人物之一。
他将许多经典世界文学作品,如莎士比亚和埃德加·爱伦·坡的作品翻译成中文,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闻一多的文学成就闻一多为中国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作品清新、有趣、深刻。
他从30年代开始,在全国性的刊物和报纸上发布他的文学作品,如《白玉苦草》、《沙堆》、《南柯记》、《世界文学新论》等。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他的才华被广泛传播,且得到了大量的荣誉和奖励。
闻一多的人生晚年闻一多的一生非常坎坷,晚年生活阴影密布。
1949年后,闻一多多次遭到政治迫害,十多年流落异乡,并一度被推上了媒体。
然而,他的心灵如此开放和真诚,他对人如此尊重和怜悯,使得他的理念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让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中的一位伟大人物。
闻一多小故事

闻一多小故事
闻一多(1910年- 1946年)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文学家、学者和诗人。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以下是一个简短的关于闻一多的小故事:
在20世纪初,闻一多出生在一个文学世家。
由于早逝的父亲,他由母亲抚养成人。
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时,闻一多展露出卓越的文学天赋,成为当时学界的佼佼者。
1933年,他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成为中国学者赴美留学的代表之一。
在美国,他不仅深造文学,还接触了西方的哲学和社会理论。
然而,他的留学生活并不平静。
由于反感当时国内政局的动荡,他曾多次写信表达对祖国的关切和思念。
同时,他在异国他乡也陷入了思想和情感的矛盾之中。
最终,闻一多于1946年返回中国。
然而,由于当时国内政治的复杂局势,他在重庆不久后就被捕入狱,最终于1946年在南昌被处决。
闻一多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对祖国的忠诚让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
他的诗歌作品和学术贡献仍然在中国文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闻一多的事例

闻一多的事例关于闻一多的事例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小编整理的闻一多的事例,供参考!闻一多的家风故事躬心似水笔耕世业闻一多出生于书香世家。
父亲闻廷政是清末秀才,长于诗词曲赋。
闻氏家族几代同堂,家里办有私塾,家中子弟除学习《三字金》》《四书》等传统教材外,还学习国文、历史、博物、修身等新课程。
“清白乃躬心似水,笔耕世业是家风”,闻家家训要求闻家子弟清白做人,朴实做事,心地善良,利用科学文化知识报效国家。
闻一多从读私塾起就养成了刻苦学习的习惯,一捧起书本就如痴如醉,废寝忘食。
他热爱祖国文化,尤其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即便是在新婚蜜月中,他也整天不出门,不是看书就是读诗、研究诗。
在清华学校读书时,闻一多每逢暑假回家,他都把侄子们找到一起,教他们背诗作诗。
谁作得好,还给谁发奖品,奖品是他自己用的笔、梳子之类的小物件。
闻一多在抗日战争时期为生计所迫挂牌治印据闻一多次子闻立雕回忆,闻一多提倡“诗化吾家庭也”,只要有时间,就教妻子和孩子们学诗,用诗歌感染和熏陶家庭成员。
闻一多讲诗歌出神入化,生动传情,不仅把自己融化到诗情诗景中,“而且把孩子们和夫人,有时甚至连做饭的赵妈,都吸引进去了。
”至今一提起那些难忘的日日夜夜,闻一多的子女们就会倍感温馨,沉醉在无比幸福的漩涡之中。
勤俭持家立德修身上世纪40年代,在昆明联大当教授的闻一多先生,薪水不足以养家,妻子多病,家里孩子多,生活难以维持。
他不得不雕刻印章以补贴家用。
久而久之,手指头起了大疙瘩,眼睛也花了。
有一段时间,家里饭桌上只有一锅豆渣炖白菜,偶尔吃到一点豆腐,大家都兴高采烈地称它做“白肉”。
在昆明的那些年,闻一多先生一家不仅吃得苦,住得也很差。
有一段时间,一家八口挤在普通农舍的楼上。
晚上,小孩们打地铺,白天卷起铺盖,腾出地方吃饭和读书写字。
闻一多在西南联大有一次,一位朋友来看望闻一多,看到他们家的居住条件这样艰苦,不禁为之动情。
闻一多却念起了杜甫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尽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冗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闻一多感慨地说:“教了好多年的杜甫诗,只有亲身体验之后,才能领会到杜甫的心境和胸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
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 在昆明遇害。7月15日,云南大学召开追悼李公朴 先生的大会,闻一多先生主持了这次大会,会上 由于混入了国民党分子,在李公朴夫人血泪控诉 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忌,说笑取闹,扰乱会场, 使人们忍无可忍,李夫人刚刚离开讲台,闻一多 先生就拍案而起,满腔悲愤的发表了这一篇演讲。 会后闻一多先生又参加了记者招待会,在他离社 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杀了。这篇演讲就成了 他的“最后一次演讲。”
情急之下,闻一多备了一张桌子,打算 去设摊。 闻一多的印摊只摆了一天,就 被人劝了回来。可是不摆摊,一家人怎 么生活?最后,校长梅贻琦联络朱自清、 沈从文等11名教授,联名在报纸上为闻 一多刊登刻印广告,让他在家里“设点” 代人刻印。 广告定了“金石润例”之条 例:“石章1200元,牙章每字3000元, 边款每分字作一字计,过大过小加倍。” 昆明人有收藏象牙章的爱好,加之又是 大学教授出手刻印,生意便源源而来。 两年多,闻一多在印谱上留下了1400多 方印。久而久之,闻一多手指头起了大 疙瘩,眼睛也花了。闻一多便自我解嘲: “我是一个手工业劳动者。再苦也得刻 呀!”
五
1925年6月,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回到中国,准备在国内开 展戏剧运动,并和一批热血文人创办大江会,奉行以国家 强盛为本旨的国家主义,想借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经验来 振兴中国。闻一多回到北京后,和留美归来的余上沅、赵 太侔联合北大教授胡适、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等一起筹办 “北京艺术剧院”,并创办崇尚唯美的格律诗派,但终因 经费无法筹齐,“北京艺术剧院”终成泡影,经徐志摩等 人推荐,闻一多进入国立艺专任教务长,并教授西洋画。 当时北京军阀混战,执政府滥杀抗议示威的学生,激起闻 一多等人极大愤慨,又因仗义执言力请蔡元培任艺专校长, 与当时校长刘百昭发生冲突,被同人诬为自己想当校长, 遂拂袖而去。
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乐 观,勇敢,无畏,正直,爱国的民族战 士,他就是铁骨铮铮―闻一多。永远秉 着“别人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的原则。
他给我们留下了他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他的热 血与千千万万革命烈士的鲜血一起汇入了中国人 民争取解放的革命洪流,染红了人民共和国的旗 帜。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响彻云霄的民族 正气之歌。
二
1937年,正是闻一多在清华任教满五年之时,按清华大学制度,教 授任职满五年就有一年的休假,这一年可以出国,经费由清华提供; 也可以在国内做研究,薪水照发。如果没有战争,正应该是闻一多 生活中最惬意的一段时光,但抗战的爆发,打破了闻一多在清华大 学平静而安详的生活。卢沟桥事变前一个月,闻一多妻子先行带着 两个大点的孩子回浠水省亲,家中留下了三个不懂事的小孩,孩子 的吵闹让一向不理家务的闻一多焦头烂额,加之随后传来的战争的 消息,平静生活的安排被战争打破,所有的一切都让闻一多焦躁不 安,闻一多在给妻子高孝贞的信中诉苦道:“这一星期内,可真难 为了我!在家里做老爷,又做太太,做父亲,还要做母亲。小弟闭 口不言,只时来我身边亲亲,大妹就毫不客气,心直口快,小小妹 到夜里就发脾气,你知道她心里有事,只口不会说罢了!家里既然 如此,再加上耳边时来一阵炮声、飞机声,提醒你多少你不敢想的 事,令你做文章没有心思,看书也没有心思,拔草也没有心思。”
事变伊始,闻一多并没有想到离开北平。“卢沟桥事变” 最初,清华的许多知识分子并没有感觉出它在中国历史天 平上的沉重份量,大家都以为这和近年来中日间经常发生 的冲突一样,用不了多久就会通过谈判签约得到解决。闻 一多尽管有担忧,但他同样有着这样的心理。事变发生后, 直到7月15日,闻一多还在给妻子的信中说:“好了,现 在计划是有了,要走,三天内一定动身,再过四五天就可 到家。不过,最好时局能好转,你们能短期内回北平。万 一时局二天之内更恶化了,那就根本走不动。不过照目下 情势看来,多半不至如此。”跟大多数人一样,此时的闻 一多感受更多的是中日战争爆发的紧张和愤慨,而没有想 到这个事件将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多么大的影响,闻一多 回忆说:“大体上说,那时教授们和一般人一样只有着战 事刚爆发时的紧张和愤慨,没有人想到战争是否可以胜利。 既然我们被迫得不能不打,只好打了再说。”“记得教授 们每天吃完晚饭,大家都聚在一间房子里,一边吃着茶, 抽着烟,一边看着报纸,研究着地图,谈论着战事和各种 问题。”
闻一多先生的故事
一
上世纪40年,在明昆联大当教授的 闻一多先代生,薪水不足以养家, 是,昆明市的市面上,便出现了闻 一多治印的“润例”。不过靠妻子 多病,家里孩子多,生活难以维持。 他曾到中学兼课挣钱以补贴家用。 但只教了一年就被学校以“向学生 散布民主自由思想”的罪名开除。 朋友出主意:刻印章。 于熟人弄来 的小生意几乎挣不到钱劝了回来。
三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 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 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 直到迎亲的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 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 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 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 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四
有人把闻一多六十年前所刻印章在抗日战争胜利 六十周年前夕捐赠给有关部门。中新社消息说, 这枚玉石印章的边款,用行草刻著一百二十六个 字:「忝与毓{yu四声}棠为忘年交者十有余年,抗 战以还,居恒相约:非抗战结束,不出国门一步。 顷者强虏屈膝,胜利来临也。而毓棠亦适以牛津 之邀,而果得挟胜利以远游异域。信乎!必国家 有光荣而后个人乃有光荣也。承命作印,因附数 言,以志欣慰之情,非徒以为惜别之纪念而已也。 卅四年九月十一日一多於{yu二声}昆明之西仓坡寓 庐。」消息称这是一封抗战「家书」。
7月16日,形势进一步恶化,日本拒绝了英国驻华大使的 调停。清华园内的空气变得越来越紧张,离开北平南行的 人越来越多。7月19日,闻一多带着三个孩子和保姆赵妈, 离开北平南下。闻一多当时根本没有想到这场战争会延续 八年,他总觉得这场战事一个月总能见分晓,所以离开北 平时他只是携带了随身的衣物以及《三代吉金文存》和 《殷墟书契前编》两部书,其馀贵重钱财以及妻子陪嫁的 首饰,他统统留在清华园委托司厨赵秀亭(保姆赵妈的丈 夫)照应。此时的闻一多也绝对没有想到,此次匆匆离别, 竟是他与北平这座古城的永诀。在逃出北平的途中,在天 津乘车时闻一多遇到了自己的学生臧克家。臧克家看到闻 一多只是携带着家眷和一点随身的东西,很疑惑地问: “闻先生那些书籍呢?”闻一多随口回答:“只带了一点 重要稿件。国家的土地一大片一大片的丢掉,几本破书算 得了什么?”臧克家回忆两人此时见面的情况说:“很感 慨,我很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