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事迹
记闻一多先生两三事内容复述
记闻一多先生两三事内容复述摘要:1.闻一多先生的生平简介2.闻一多先生的学术成就3.闻一多先生的爱国情怀4.闻一多先生的英勇事迹5.闻一多先生的精神传承正文:闻一多先生,一位卓越的学者、英勇的斗士,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原名闻家骅,后改名闻一多,字友三,号一二三。
闻一多先生出生于湖北黄冈,自幼聪颖过人,学业成绩优异。
他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对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毕业后,他赴美留学,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硕士学位。
随后,他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
闻一多先生的学术成就举世瞩目。
他在文学、史学、哲学等多个领域均有建树。
他在诗歌创作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如《红烛》、《死水》等,展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激情。
在学术研究方面,闻一多先生发表了众多论文和专著,如《周易卦象的研究》、《庄子·逍遥游》等,为我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闻一多先生一生热爱祖国,积极参与民族解放事业。
他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担任过抗日救亡同盟会的领导职务。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积极宣传抗日主张,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抵抗侵略者。
他还曾赴西北地区,组织和参与游击战争,为我国的民族解放事业英勇斗争。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闻一多先生积极参与反对内战、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然而,他因公开揭露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于1947年被暗杀。
闻一多先生的英勇事迹,成为了我国民主革命史上永垂不朽的篇章。
闻一多先生的英勇事迹和坚定的爱国信仰,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他的精神传承至今,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我们应当学习闻一多先生,将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英勇无畏的杰出人物。
他的一生,既取得了辉煌的学术成就,又为我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闻一多的主要事迹200字
闻一多的主要事迹200字
摘要:
一、闻一多简介
二、事迹一:反对独裁,呼吁民主
三、事迹二:投身教育事业,培养进步青年
四、事迹三:参与爱国民主运动,勇敢发声
五、事迹四:为民族复兴献身,英勇就义
正文: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字友三,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教育家、诗人。
他出生于1899年,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接受了先进的思想和良好的教育。
【事迹一:反对独裁,呼吁民主】
闻一多一直坚决反对独裁统治,主张实现民主政治。
他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痛斥当时的腐败政府,呼吁实行民主改革。
他的言论引起了广泛关注,为当时的民主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事迹二:投身教育事业,培养进步青年】
闻一多曾任教于多所大学,如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他致力于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
他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民族复兴的栋梁之才。
【事迹三:参与爱国民主运动,勇敢发声】
在抗日战争期间,闻一多积极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
他参与组织了一系列
抗日救亡活动,并勇敢地在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讲,呼吁民众团结起来抵抗侵略者。
他还写下了许多激昂的诗歌,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操。
【事迹四:为民族复兴献身,英勇就义】
1946年,闻一多因在爱国民主运动中的突出表现,被当时的国民政府视为眼中钉。
在一次群众集会上,他被特务暗杀,英勇就义,年仅47岁。
闻一多的故事
闻一多的故事篇一:闻一多事迹第二年春天,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学校出台新的规定:“学生全学程有三种不及格或必修学程两种不及格者令其退学。
”学生强烈不满,南下学生更是如此,他们组织“非常学生自治会”,罢课抵制考试,校长一怒之下辞职,校务由梁实秋等人执掌。
闻、梁两人坚持如期进行考试,并开除了九名“非常学生自治会”常委的学籍。
此举使闻一多、梁实秋顿时成为全校学生的“公敌”。
学生们贴出“驱逐不学无术的闻一多”“闻一多是准法西斯蒂”的标语。
还有人在黑板上画了一只乌龟和一只兔子,标题是。
闻一多毫不责怪,反而指着黑板上的乌龟和兔子问梁实秋:“哪一只是我?”“任你选择!”梁实秋故意满脸严肃地回答,说完两人击掌大笑。
闻一多虽然在青岛大学时因为坚持原则而遭到学生反对,但就其一生而言,大家还是非常喜欢他。
否则,他当年家境艰难时,联大同仁不会代他拟刻石润笔启事;他蒙难之后,不会有那么多学生写怀念文章。
大家对闻一多的好感,显然与他为人处世的真性情有关。
闻一多兼具才情、真诚与趣味,因此,才让人觉得可敬可爱。
篇二:闻一多事迹闻一多事迹1.由狂放归于沉静 1912年,年仅13岁的闻一多从湖北乡间一户富裕人家来到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到西方文化。
1922年他赴美留学专攻美术。
从考入清华到1925年留美归来这十余年间,闻一多基本是沉浸在艺术与文学之间,对政治只是偶有所涉。
在回国近两年的时间里,闻一多耳闻目睹的都是阴谋、战争、屠杀,面对民族的巨大灾难,他再也难抑悲愤,发表了、、、、、等充满爱国激情和痛挞社会现实的诗歌。
但火山喷发之后,他又备感无奈,最终走了一条文人的传统老路,躲进书斋,钻入故纸堆,成了对世事过问无多仅求独善其身的冷静学者。
2.由“自由学者”转为斗士抗日战争的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步行团。
对社会下层生活的真切了解,埋下了他思想变化的契机。
闻一多传事迹简短
闻一多传事迹简短闻一多传事迹简短如下:1、闻一多酷爱读书闻一多酷爱读书,并且读起来就会“成瘾”,一看就“醉”。
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娶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找不到。
大家只有分头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而当时的闻一多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正看得入迷,竟然忘记了举行婚礼的事。
2、最后一次演讲1946年7月15日,在李公朴追悼会上,闻一多毫无畏惧,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痛斥国民党特务。
并握拳宣誓说:“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
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下午,他主持《民主周刊》社的记者招待会,进一步揭露暗杀事件的真相。
散会后,闻一多在返家途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
3、怒写“七子之歌”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
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
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
4、身处异乡却心系祖国1922年,闻一多远渡重洋留学美国,他的行囊里装的还就是薄薄的一本杜甫诗集。
美国的发达他看在眼里,中国的贫穷和战乱他刻在心里。
在家书中,他说:“一个有思想的中国青年,留居美国的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
”在美国,有的中国同学去理发,却因为就是有色人种,门都没进去。
告到法院虽然胜诉,可就是店老板还就是要求中国学生只能偷偷地来理发。
毕业典礼上,惯例就是男女生成对上前接受毕业文凭。
但六个中国男生只能自己结成三对走向讲台,因为没有美国女生愿意和他们站在一起。
每每耳闻目睹这些事,闻一多都会痛苦地折断手中的笔。
闻一多传事迹200字
《闻一多传事迹》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他叫闻一多。
闻一多先生特别爱学习。
小时候,他家里条件不太好,可是他读书可努力啦。
没有灯,他就借着月光看书。
长大了,他去国外留学,学习了很多很多的知识。
闻一多先生还是一位很勇敢的人。
当时,我们的国家面临着很多困难,他不怕危险,站出来为我们的国家说话。
他写了很多很多的诗,用这些诗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
有一次,敌人不让他说话,可是闻一多先生一点儿也不怕,他还是大声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小朋友们,闻一多先生是不是很勇敢呀?
《闻一多传事迹》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讲闻一多先生的故事。
闻一多先生特别关心我们国家的文化。
他研究了很多古代的东西,想让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的文化有多厉害。
他上课的时候,讲得可有趣啦,同学们都特别喜欢听。
有一回,他发现了一些很珍贵的古代文献,为了保护这些文献,他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闻一多先生还经常和同学们一起讨论,鼓励大家要努力学习,为国家做贡献。
小朋友们,你们觉得闻一多先生棒不棒?
《闻一多传事迹》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再深入了解一下闻一多先生。
闻一多先生不仅是个有学问的人,还是个很有骨气的人。
当时,社会很混乱,但是他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
他写的诗,就像一把把利剑,刺向那些不好的东西。
有一次,他去参加一个活动,在台上大声地说:“我们要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勇敢地向前!”
他的声音特别响亮,让很多人都受到了鼓舞。
小朋友们,闻一多先生是不是很了不起呀?。
闻一先生钻研书籍事例
闻一多先生钻研书籍事例
【事迹1】
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
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
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
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事迹2】
夜已深,人们早已进入梦乡,只有闻一多先生的窗还亮着。
他手里捧着一本书,专心致志地看着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句诗唯恐错过哪一句优美的诗句,一边看他一边默默的拿起笔在书上勾画起来,每一处好的段落,闻一多先生都会在一旁做上清晰的标注。
也不知是过了多长时间,他似乎看得累了,放下书揉揉干涩的眼睛,站起身来,走到窗边去,看着天空中皎洁的月光,幽静的花草,细细的回味着刚才所看过的内容。
不一会儿,闻一多先生又回到自己的书桌前,不动声响地拿起笔,在主旨本子上,一笔一画写下读书时所收获的硕果。
最后,一声鸡鸣吵醒了他,他一看时间,原来已经一夜了。
闻一多的主要事迹
闻一多的主要事迹闻一多(1911年6月13日-1947年6月闰六)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学者和社会活动家。
他被誉为“新月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文学成就深受文坛和读者的赞誉。
他的主要事迹包括:一、文学创作方面。
闻一多在短暂的生命中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散文和小说作品,如《一个人的诗篇》、《湖上集》、《青春歌》等。
其中以诗歌创作为主,黄霑评价为:“闻一多无疑是他们之中,诗造诣最高的一个。
”二、翻译方面。
闻一多是中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之一,他翻译了大量的外国诗歌和文学作品,将西方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他译作中以《曼陀罗草》、《黑暗的早晨》、《崔泊夫人》等影响最大。
三、思想理论方面。
闻一多在文艺创作中始终坚持“情感自由化”、“表达理性化”、“语言审美化”的原则,他反对伦理小说、政治宣传文学,主张“把真与美融为一体”。
此外,他还关注社会文化、教育问题,提出了“美育”“灵育”等理念。
四、社会活动方面。
闻一多热心社会公益,赞成平等自由的社会和平共处。
他曾参加过学生运动、反法西斯主义运动等,并在抗日战争期间担任过国民政府维持社会秩序委员会委员,积极投身于保卫国家、拯救民族的事业中。
五、生命结局方面。
闻一多在1947年6月闰六日,因曾在1936年参加过新月派成员夏志清组织的“反官学会”事件,再次被请去检讨,他坚决维护自己的立场,遭到国民党政府的逼迫,最后被枪决。
他临刑前在信中写下:“人生真正可怕之处,就是不知所由来,不知所归去。
”闻一多是中国文坛的一位璀璨之星,他的文学和思想成果,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广泛的推动作用。
闻一多的事迹
闻一多的事迹闻一多的事迹篇一:闻一多事迹闻一多事迹1.由狂放归于沉静 1912年,年仅13岁的闻一多从湖北乡间一户富有人家来到北京清华学校,开头接触到西方文化。
1922年他赴美留学专攻美术。
从考入清华到1925年留美归来这十余年间,闻一多基本是沉醉在艺术与文学之间,对政治只是偶有所涉。
在回国近两年的时间里,闻一多耳闻目睹的都是阴谋、战斗、屠杀,面对民族的巨大灾难,他再也难抑悲愤,发表了《贡献》、《罪过》、《收回》、《你指着太阳起誓》、《心跳》、《一句话》等布满爱国激情和痛挞社会现实的诗歌。
但火山喷发之后,他又备感无奈,最终走了一条文人的传统老路,躲进书斋,钻入故纸堆,成了对世事过问无多仅求独善其身的冷静学者。
2.由“自由学者”转为斗士抗日战斗的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学识分子的境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步行团。
对社会下层生活的真实了解,埋下了他思想变化的契机。
同时他本人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快速贫困化,使他洞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
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头的。
蒋介石在这本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
他不仅反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认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
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民所难以接受的。
闻一多这样写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
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 不久,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马上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
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头呐喊。
同时他急迫地阅读各种左倾书籍,具体了解共产党的各种状况。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人物简介】闻一多(—)原名闻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
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留学。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
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
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
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
1927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
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
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
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
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
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
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闻一多步行入滇】1938年2月19日,长沙临时大学的师生,在韭菜园圣经书院临时大学召开出发誓师大会,会后即告别了三湘大地。
临时大学师生入滇的路线有三条:大多数教师、家眷及部分女同学从长沙乘火车到香港,然后由香港渡海到越南海防,乘火车入滇;经济条件较好的男同学和少数女同学,由长沙乘火车到广西桂林,再由桂林乘汽车途经柳州、南宁、镇南关进入越南,转乘火车入滇——这一路人数最多;而最艰苦的一路,便是由湖南出发,徒步行走到昆明的“湘黔滇旅行团”了。
写关于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300字
写关于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300字第一篇闻一多,1899年出生于湖北浠水县的一个书香之家,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正在清华就读的闻一多手书岳飞的《满江红》,贴在学校饭厅门口,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
随后他还利用自己的绘画特长,创作了学生街头演讲的画作,反映当时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1922年7月,闻一多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学画三年,却在那里找到了他的诗人之笔,先后出版了《红烛》《死水》等诗集。
就是在那里,他创作出著名的组诗《七子之歌》,将中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 7 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7个孩子。
1932年,闻一多回到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闻一多到昆明西南联大任教,他选择从北平步行到昆明,这一走就是68天。
由于行程紧凑,时间紧迫,闻一多经常来不及刮胡子,时间一长,留起的胡子还有了特殊的意义——留须明志,直到抗战胜利他才把胡子剪掉。
第二篇1925年5月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并从事《晨报》副刊《诗镌》的编辑工作。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标志着他在新诗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
[17]从武汉大学开始,闻一多开始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他从唐诗开始,继而上溯,由汉魏六朝诗到《楚辞》、《诗经》,由《庄子》而《周易》,由古代神话而史前文学,同时对古文字学、音韵学、民俗学也下了惊人的功夫,涉猎之广,研究之深,成果之丰,郭沫若叹为不仅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
1930年秋,闻一多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第三篇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闻一多随校迁往昆明,任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后的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毅然抛弃文化救亡的幻想,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和争民主、反独裁的斗争中。
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国民党当局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闻一多的名人事迹故事
闻一多的名人事迹故事闻一多,20世纪中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思想家,他的名字常被人们记住,而他的人生也注定不凡。
接下来,我将与您分享关于闻一多的名人事迹故事。
闻一多的家庭背景闻一多于1899年2月13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他的家庭背景十分显赫,他的祖父早期曾任清朝的武举人,从事过许多重要的政府职务,而他的父亲则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商人。
虽然如此,闻一多却并没有因此而变得自豪和骄傲,相反,他非常谦虚和低调,对人特别友善。
闻一多的求学之路闻一多在上海法商学院主修外语,这也是他非常喜欢语言和文学的原因之一。
在他大学期间,他愿意与当时的一些名人交往,并广泛涉猎各种学术领域。
他一直非常努力和勤奋,在学校期间就已经掌握了10多种语言,其中包括英语、日语、俄语、法语等。
在1922年,闻一多毕业后得到了一份国家教育部的研究工作。
他成为了教育部的官员和教师。
在那个时代,许多知识分子都憧憬着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做出贡献。
而闻一多也如此。
他意识到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并积极地参与研究和翻译工作。
他经常与外国文学作品相处,从而提高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学水平。
闻一多翻译文学作品闻一多把自己的生命倾注在文学创作和翻译中。
他是中国第一位翻译十分重要的外国文学作品的人物之一。
他将许多经典世界文学作品,如莎士比亚和埃德加·爱伦·坡的作品翻译成中文,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闻一多的文学成就闻一多为中国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作品清新、有趣、深刻。
他从30年代开始,在全国性的刊物和报纸上发布他的文学作品,如《白玉苦草》、《沙堆》、《南柯记》、《世界文学新论》等。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他的才华被广泛传播,且得到了大量的荣誉和奖励。
闻一多的人生晚年闻一多的一生非常坎坷,晚年生活阴影密布。
1949年后,闻一多多次遭到政治迫害,十多年流落异乡,并一度被推上了媒体。
然而,他的心灵如此开放和真诚,他对人如此尊重和怜悯,使得他的理念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让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中的一位伟大人物。
闻一多爱国事迹(十篇)800字1秘书
闻一多爱国事迹(十篇)800字闻一多爱国事迹800字篇1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人,他是中国近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我眼中的闻一多,是一个从小就酷爱读书、刻苦学习、成绩优异的人。
他五岁入私塾读启蒙,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学前班,十岁到武昌就读于小学。
十三岁的时候他就以复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清华度过了十年的学子生涯。
由此可见,闻一多后来之所以能成为一代诗人,这绝非偶然,这跟他从小就酷爱读书、刻苦学习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我眼中的闻一多,是一位爱国诗人。
1919年五四运动时,闻一多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成为“五·四”运动中的开荒者之一,并代表清华学校出席全国学联大会。
1937年抗战开始,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决不剃去胡子,以此明志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1943年后,他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是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他曾出版了诗集——《红烛》和《《死水》,在这两部诗集中,在他尖锐的文笔下,都深切表达了他的爱国主义激情。
由此可见,闻一名是一位爱国诗人也就足可见一斑了。
我眼中的闻一多,是一位视死如归的勇士。
1976年7月11日,著名教育家李公朴在昆明被特务暗杀,在李公朴的追悼大会上,主持人为了闻一多的安全,没有安排他发言。
但闻一多毫无畏惧,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他说:“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读到闻一多先生的这一句话,我不禁暗暗地替他捏了一把汗,一股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他明明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是相当危险的,最后的结果可能就像李公朴先生一样会被国民党杀害,但是他不怕,他视死如归,他跟我们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一样,身上有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境界。
闻一多的事迹
闻一多的事迹闻一多,原名李闻,字卓如,江苏扬州人,生于1910年3月23日,逝世于1947年6月27日,享年37岁。
他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亦是一位杰出的作家、翻译家、诗人、戏剧家、语言学家、研究者等学术领域中的杰出人才。
他最著名的一篇诗歌《再别康桥》现在已被评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被世人传诵不衰。
闻一多的一生跌宕起伏,如同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早在十三岁时他便开始创作诗歌,入读复旦大学后成为了“复旦诗歌社”的成员,很快就成为了一名杰出的诗人和思想先锋,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3年,闻一多离开中国前往英国留学,成为了中国第一批赴欧美留学的学生之一。
在英国期间,他不仅学习了现代西方文学,还大量接触了当时的西方新思想和知识体系。
他还和卓别林、伏尔泰等知名人士交往,开阔了思想视野,深入了解了英国社会和文化。
他在这段留学生涯中,写下了许多具有深刻思想和情感的诗歌作品,并充分利用了这段留学经历,翻译了许多古典英语、希腊和拉丁文的经典文学著作,并将之介绍给了中国的读者们。
他所翻译的文学作品涵盖了各个领域,包括文学、戏剧、历史和哲学等。
闻一多灵魂中的传奇之作《再别康桥》发表于1936年,描述了一位临别前向康桥告别的人的感慨和留恋。
这首诗的情感渲染和文笔流畅,首次让世人看到了闻一多作为一名杰出诗人的才能和自信,也奠定了除其翻译成的西方名著之外,他写作才华的基础。
《再别康桥》后来被作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成为了全球华人文化宝库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中外文学界和广大读者中的持续影响力和非凡的历史地位都已是有目共睹。
闻一多的文学和学术生涯不仅仅局限于此。
在回国后的日子里,他继续挖掘并推广了现代语言学和人类语言学的学术研究成果,并开办了“语言学文化研究社”,激发了广泛的语言研究热潮,并在此领域中涌现了多位杰出的学者和研究者。
闻一多的文学才华和博学多才在当时就已经成为了广为人知的事实,并得到了诸多文化名人和学者的赏识。
闻一多的事迹材料
闻一多的事迹材料闻一多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1948年8月,闻一多的遗著《闻一多全集》出版。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闻一多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闻一多的人物故事1.人物经历1930年秋,闻一多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当时的青岛是一个殖民统治影响相当严重的海滨名城,日本人在此气焰嚣张,为非作歹。
曾有青岛大学学生在海滩上无端被日本浪人打得遍体鳞伤,日本浪人反把学生送到警察局扣押。
警察一面向日本人谄笑,一面打电话指责校方放纵学生。
闻一多闻而大怒,一面大声疾呼:“中国!中国!你难道亡国了吗?”一面找校长评理。
在闻一多和学生们的强烈抗议下,警方不得不释放学生。
1932年,南京国民党政府和山东地方势力的争权夺利斗争延伸到青岛大学内部,派系纷争,风潮迭起,闻一多受到不少攻击与诽谤,被迫辞职。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当时的中文系主任为朱自清,闻、朱两位诗人兼学者,开始论学共事,并且成为挚友。
除任清华教授外,闻一多还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艺专等校兼课,学术上也从唐诗的研究上溯到先秦两汉诗歌的研究,重点开拓了《诗经》与《楚辞校朴》的研究领域。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西南联大任教授,积极参加爱国民主斗争。
1938年9月28日,日军飞机第一次空袭昆明,闻一多在空袭中头部受伤。
为了安全,他一家于1940年底搬到北郊的大普吉镇,遂后又搬到陈家营。
就是这时,华罗庚的住所被日机炸毁。
闻一多听说后,立刻把华一家接到自己的房子同住。
闻一多租住的是二楼正面和一侧屋。
华罗庚一家来后,闻一多在正面最大的一间房子中间挂上一块布,一分为二。
这样,闻家八口与华家六口便开始了朝夕相处的“隔帘而居”生活,不但闻与华成为忘年之交,连孩子们也成了好朋友。
后来,华罗庚还写了首诗记载这段共同的生活:挂布分屋共容膝,岂止两家共坎坷;布东考古布西算,专业不同心同仇。
闻一多的事迹:闻一多先生的事迹闻一多的事迹
闻一多的事迹:闻一多先生的事迹闻一多的事迹话题:闻一多的事迹紫荆花文化遗产主要事迹红烛诗人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
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
“七子”是指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澳门只是“七子”之一。
祖国母亲被掠去的七子分别是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和旅大(旅顺大连)。
历史不会忘记1842年那个屈辱的8月,清政府官员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在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环视下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条约规定中国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从此拉开。
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的姐妹”九龙半岛其余部分划为“新界”,租给英国99年。
1887年,中葡签署《友好通商条约》,在明代中叶以“晾晒货物”为名获准在澳门居留的葡萄牙人从此强据了“莲花宝地”澳门。
1895年,中日签署《马关条约》,“东海的一串珍珠”宝岛台湾割让日本,与她同时被割让的还有渤海湾畔的“孪生兄弟”旅顺和大连。
1898年,中英签署订租威海卫专条,“防海的健将”威海卫租借英国25年。
1899年,中法签署广州湾租借专条,“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广州湾被租让给法国。
到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已在中国土地上强行开辟商埠上百处,在10多个城市划定租界20余处。
“中华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的淫威下四散飘零。
有一首诗代表了当时爱国志士们的心境:“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七子尽泪下,诗人独悲歌。
闻一多的主要事迹故事400字
闻一多的主要事迹故事400字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潘水县巴河
真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大宣告结束,师生分批北返。
民主运动的
力量遭到严重削弱后,昆明陷入白色恐怖之中。
7月11日,李公朴遭暗杀。
深夜,有人告知闻一多,嘱咐他多加小心、,但次日看完李公朴遗体后, 闻一多仍与楚图南、冯素陶等讨论并起草了抗议书。
15日,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闻一多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指出“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
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最后,闻一多表达了为民主正义赴死的决心。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演讲结束不久后,闻一多被特务暗杀在西仓坡家门口,陪同他的儿子闻立鹤也身受重伤。
为了中国民主运动、为了中国的前途、为了中华民族的命运,闻一多先生舍生取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闻一多传事迹简短100字
闻一多传事迹简短100字
闻一多传事迹简要介绍如下:
闻一多 (1899 年 11 月 24 日 -1946 年 7 月 15 日),字希菪,湖北浠水人,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之一,中国现代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他是中国新诗奠基人之一,被誉为“新诗运动的总司令”。
闻一多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家庭教育,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他 20 岁时考入清华学堂,毕业后赴美留学,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回国后,他一直致力于文学和哲学的研究,发表了大量诗文和论文。
闻一多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尤为显著,他的诗歌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性和感染力,被誉为“白话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还致力于学术研究,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然而,闻一多在政治上的表现也十分突出。
他曾参加民主革命运动,积极呼吁和平、民主和自由,最终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年仅 47 岁。
闻一多的牺牲,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大损失”。
拓展:
闻一多出生于湖北浠水县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家中虽有藏书,但他的早期教育却主要是靠自学。
1912 年,13 岁的闻一多进入县立高等小学读书,在校期间他开始接触古文和诗词,并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18 年,闻一多考入清华学堂,在校期间他广泛涉猎各种学科,学习了外语、哲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1922 年,他毕业于清华学
堂,随后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在国外留学期间,闻一多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并深受其影响。
他回国后,一直致力于文学和哲学的研究,并发表了大量诗文和论文,成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关于闻一多的英、、雄事迹
关于闻一多的英、、雄事迹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他家学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五岁时即进入私塾学习,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闻一多十三岁时,便以鄂籍复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即清华大学前身)。
清华是美丽的,但恰恰是令中国人感到耻辱的庚子赔款办的。
民族的遭遇和命运,似乎已注定了他要承受这种煎熬。
在这样的煎熬里,闻一多将自己沉浸在中国的古诗词中,在那里找到了心灵的呼应和慰藉。
他在读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时种下了关心百姓疾苦的思想种子;他在品味屈原的冤郁绝望中,感受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责任和豪情。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远离城中心的清华园还处于平静之中。
但是这个平静第二天就被打破了。
5月5日清晨,悬挂在食堂门口墙上的一幅手书的岳飞的《满江红》,吸引了清华师生的眼睛。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手抄这首诗激励清华师生的正是闻一多。
数日后,他与其他同学一起,从清华园徒步入城,发表街头演说,宣传反帝爱国思想。
那年5月17日,他在家书中写道:“国家
育养学生,岁糜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今遇此事,犹不能牺牲,岂足以谈爱国?”
这时的闻一多年仅21岁,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与个人的一切相比,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关于闻一多相关的事例、挽联、人物评价
关于闻一多相关的事例、挽联、人物评价
闻一多的主要事迹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字友三。
他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赴美留学。
1923年9月,他的第一本诗集《红烛》在国内发表。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闻一多南迁,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并于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翌年出任民盟中央执委。
1946年7月15日,他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怒斥国民党特务,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暗杀。
他的主要著作有《红烛》《死水》等。
2009年闻一多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人物评价
毛泽东: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郭沫若:他(闻一多)那眼光的犀利、考索的赅博、立说的新颖而翔实,不仅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的。
散文家朱自清:抗战以前,他(闻一多)差不多是唯一有意大声歌咏爱国的诗人。
瑞典汉学家马悦然:闻一多不光是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他是五四运动之后非常杰出的作家
闻一多挽联:
闻道无论先后,先生皆楷模,乾坤天地一大儒
为民主为和平为大众成仁取义
反独裁反内战反特务虽死犹生
拍案而起激活千年似水
仗义无畏点燃树枝红烛
严谨地做却低调地说,以文为药.
高调地说更无畏地做,舍己为国.
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闻一多的生平事迹和简介句子
闻一多的生平事迹和简介句子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
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 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 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1920 年 4 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 9 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 年 11 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 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 年 7 月赶美留学。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 年9 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
1925 年 5 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
1926 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
1927 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
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
1928 年 1 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
1928 年 3 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
1928 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1930 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 年 8 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 8 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
1944 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
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1946 年 7 月 15 日在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1925 年 5月,闻一多忍受不了“金元帝国”对黄种人的歧视,提前一年结束“流囚”生活先后在北京、南京、武汉、青岛等地任教。
1937 年 12 月 13 日南京沦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国立临时大学从长沙迁往昆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年春天,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学校出台新的《青岛大学学则》规定:“学生全学程有三种不及格或必修学程两种不及格者令其退学。
”学生强烈不满,南下学生更是如此,他们组织“非常学生自治会”,罢课抵制考试,校长一怒之下辞职,校务由梁实秋等人执掌。
闻、梁两人坚持如期进行考试,并开除了九名“非常学生自治会”常委的学籍。
此举使闻一多、梁实秋顿时成为全校学生的“公敌”。
学生们贴出“驱逐不学无术的闻一多”“闻一多是准法西斯蒂”的标语。
还有人在黑板上画了一只乌龟和一只兔子,标题是《闻一多与梁实秋》。
闻一多毫不责怪,反而指着黑板上的乌龟和兔子问梁实秋:“哪一只是我?”“任你选择!”梁实秋故意满脸严肃地回答,说完两人击掌大笑。
闻一多虽然在青岛大学时因为坚持原则而遭到学生反对,但就其一生而言,大家还是非常喜欢他。
否则,他当年家境艰难时,联大同仁不会代他拟刻石润笔启事;他蒙难之后,不会有那么多学生写怀念文章。
大家对闻一多的好感,显然与他为人处世的真性情有关。
闻一多兼具才情、真诚与趣味,因此,才让人觉得可敬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