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的故事

合集下载

闻一多先生的故事

闻一多先生的故事


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 在昆明遇害。7月15日,云南大学召开追悼李公朴 先生的大会,闻一多先生主持了这次大会,会上 由于混入了国民党分子,在李公朴夫人血泪控诉 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忌,说笑取闹,扰乱会场, 使人们忍无可忍,李夫人刚刚离开讲台,闻一多 先生就拍案而起,满腔悲愤的发表了这一篇演讲。 会后闻一多先生又参加了记者招待会,在他离社 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杀了。这篇演讲就成了 他的“最后一次演讲。”
情急之下,闻一多备了一张桌子,打算 去设摊。 闻一多的印摊只摆了一天,就 被人劝了回来。可是不摆摊,一家人怎 么生活?最后,校长梅贻琦联络朱自清、 沈从文等11名教授,联名在报纸上为闻 一多刊登刻印广告,让他在家里“设点” 代人刻印。 广告定了“金石润例”之条 例:“石章1200元,牙章每字3000元, 边款每分字作一字计,过大过小加倍。” 昆明人有收藏象牙章的爱好,加之又是 大学教授出手刻印,生意便源源而来。 两年多,闻一多在印谱上留下了1400多 方印。久而久之,闻一多手指头起了大 疙瘩,眼睛也花了。闻一多便自我解嘲: “我是一个手工业劳动者。再苦也得刻 呀!”

1925年6月,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回到中国,准备在国内开 展戏剧运动,并和一批热血文人创办大江会,奉行以国家 强盛为本旨的国家主义,想借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经验来 振兴中国。闻一多回到北京后,和留美归来的余上沅、赵 太侔联合北大教授胡适、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等一起筹办 “北京艺术剧院”,并创办崇尚唯美的格律诗派,但终因 经费无法筹齐,“北京艺术剧院”终成泡影,经徐志摩等 人推荐,闻一多进入国立艺专任教务长,并教授西洋画。 当时北京军阀混战,执政府滥杀抗议示威的学生,激起闻 一多等人极大愤慨,又因仗义执言力请蔡元培任艺专校长, 与当时校长刘百昭发生冲突,被同人诬为自己想当校长, 遂拂袖而去。

闻一多的主要事迹故事400字

闻一多的主要事迹故事400字

闻一多的主要事迹故事400字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大宣告结束,师生分批北返。

民主运动的力量遭到严重削弱后,昆明陷入白色恐怖之中。

7月11日,李公朴遭暗杀。

深夜,有人告知闻一多,嘱咐他多加小心,但次日看完李公朴遗体后,闻一多仍与楚图南、冯素陶等讨论并起草了抗议书。

15日,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闻一多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指出“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最后,闻一多表达了为民主正义赴死的决心。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演讲结束不久后,闻一多被特务暗杀在西仓坡家门口,陪同他的儿子闻立鹤也身受重伤。

为了中国民主运动、为了中国的前途、为了中华民族的命运,闻一多先生舍生取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闻一多小故事

闻一多小故事

闻一多小故事
闻一多(1910年- 1946年)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文学家、学者和诗人。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以下是一个简短的关于闻一多的小故事:
在20世纪初,闻一多出生在一个文学世家。

由于早逝的父亲,他由母亲抚养成人。

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时,闻一多展露出卓越的文学天赋,成为当时学界的佼佼者。

1933年,他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成为中国学者赴美留学的代表之一。

在美国,他不仅深造文学,还接触了西方的哲学和社会理论。

然而,他的留学生活并不平静。

由于反感当时国内政局的动荡,他曾多次写信表达对祖国的关切和思念。

同时,他在异国他乡也陷入了思想和情感的矛盾之中。

最终,闻一多于1946年返回中国。

然而,由于当时国内政治的复杂局势,他在重庆不久后就被捕入狱,最终于1946年在南昌被处决。

闻一多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对祖国的忠诚让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

他的诗歌作品和学术贡献仍然在中国文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闻一多的故事简短100字

闻一多的故事简短100字

《闻一多先生》
小朋友们,今天给你们讲讲闻一多先生的故事。

闻一多先生是个很了不起的人。

他特别爱学习,总是努力读书,想要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时候,国家面临着很多困难。

闻一多先生勇敢地站出来,为了让国家变得更好而努力。

他用自己的笔,写出很多有力的文章,告诉大家要团结起来,一起对抗不好的事情。

他不怕困难,不怕危险。

就算有人威胁他,他也不害怕。

最后,闻一多先生为了自己的理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了不起的闻一多》
从前有个叫闻一多的人。

他非常聪明,也很有正义感。

他看到国家有不好的情况,心里特别着急。

于是,他不停地写文章,想让更多的人明白道理。

有一次,他在台上大声演讲,鼓励大家要勇敢,要为国家做贡献。

台下的人都被他的话感动了。

闻一多先生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了国家努力奋斗。

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从来没有放弃。

《闻一多的勇敢》
小朋友们,来听听闻一多的故事。

闻一多先生是个很勇敢的人。

他生活的那个时候,国家不太安宁。

他想要改变这种情况。

他每天都在思考,怎么能让国家变好。

他写的文章,就像一把把利剑,刺向那些不好的东西。

有人不喜欢他这样做,想让他闭嘴。

可闻一多先生不怕,还是继续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他的勇敢,让很多人敬佩。

现代诗人闻一多的故事

现代诗人闻一多的故事

现代诗人闻一多的故事闻一多,汉族,原名亦多,族名家骅,字友三。

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斗士。

下面是关于闻一多的故事的内容,欢迎阅读!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他家学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与美术。

五岁时即进入私塾学习,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闻一多十三岁的时候,便以鄂籍复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即清华大学前身)。

清华是美丽的,但是恰恰是令中国人感到耻辱的庚子赔款办的。

民族的遭遇与命运,似乎已注定了他要承受这种煎熬。

在这样的煎熬里,闻一多将自己沉浸在中国的古诗词中,在那里找到了心灵的呼应与慰藉。

他在读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的时候种下了关心百姓疾苦的思想种子;他在品味屈原的冤郁绝望中,感受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责任与豪情。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远离城中心的清华园还处于平静之中。

但这个平静第二天就被打破了。

5月5日清晨,悬挂在食堂门口墙上的一幅手书的岳飞的《满江红》,吸引了清华师生的眼睛。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与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手抄这首诗激励清华师生的正是闻一多。

数日后,他与其他同学一起,从清华园徒步入城,发表街头演说,宣传反帝爱国思想。

那年5月17日,他在家书中写道:“国家育养学生,岁糜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今遇此事,犹不能牺牲,岂足以谈爱国?”这时的闻一多年仅21岁,国家与民族的根本利益与个人的一切相比,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身处异乡却心系祖国1922年,闻一多远渡重洋留学美国,他的行囊里装的还是薄薄的一本杜甫诗集。

美国的发达他看在眼里,中国的贫穷与战乱他刻在心里。

在家书中,他说:“一个有思想的中国青年,留居美国的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

”在美国,有的中国同学去理发,却因为是有色人种,门都没进去,告到法院虽然胜诉,可是店老板还是要求中国学生只能偷偷地来理发。

闻一多的故事

闻一多的故事

1899年11月闻一多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的一个书香门第。

他家学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闻一多十三岁时,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学校。

五四运动爆发时,他与同学一起,从清华园徒步入城,发表街头演说,宣传反帝爱国思想。

这时的闻一多年仅21岁,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与个人的一切相比,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1922年,闻一多远渡重洋留学美国。

美国的发达他看在眼里,中国的贫穷和战乱他刻在心里。

在家书中,他说:“一个有思想的中国青年,留居美国的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

”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他知道,很多不堪卒读的话语,都可以用来形容祖国的苦难,但他写下的诗句却是“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

1925年,他提前结束了留学生涯,急切地踏上回家的路。

然而,“五卅惨案”、“三·一八惨案”相继发生,无情地破坏了闻一多救国救民的愿望。

1930年秋,闻一多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的枪声,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帷幕。

一直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闻一多,他的人生历程也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此时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3年后,因目睹国民政府的腐败,闻一多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是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李公朴的大会上,发表了气壮山河、永垂青史的《最后一次的演讲》。

就在那天下午,返回宿舍途中,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多人狙击不幸身亡。

这个激情的诗人,这个热血的战士,就这样昂首挺胸凛然不屈地迎着“黑暗的淫威”走去。

他给我们留下了他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他的热血与千千万万革命烈士的鲜血一起汇入了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革命洪流,染红了人民共和国的旗帜。

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响彻云霄的民族正气之歌!。

关于闻一多的小故事五则

关于闻一多的小故事五则

关于闻⼀多的⼩故事五则
原来,将近⼗年以前,即1912年,⼗四岁的闻⼀多考上清华学校(清华⼤学前⾝)时,⽗母为他订了婚,对象名⾼孝贞,她1903年出⽣在⼀个官宦家庭,和闻家还是远房姨表亲。

闻⼀多考取清华后,⾼孝贞的⽗亲认为这孩⼦有出息,便主动提出要将⼥⼉嫁给他。

亲上加亲,⼜是门当户对,闻⼀多的⽗母欣然同意,便订下了娃娃亲。

当时,闻⼀多埋头学习,并积极从事校内的各种⽂学艺术活动,对此事并⽆多⼤考虑。

现在快毕业了,问题来了:清华是留美预备学校,学⽣毕业后可以公费贸学美国五年!⽗母怕他店铺,就拴不住了;即便回来了,也是⼆⼗七⼋岁了,太⼤了,⽽且要让⾼家的⼩姐在闺中等四五年,也不好交代。

因此多次来信,催闻⼀多回去结婚。

闻⼀多据理⼒争,⽆济于事,这对闻⼀多是个极⼤的打击。

他在题为《⼗⼀年⼀⽉⼆⽇作》的诗中充分表现出这种痛苦的⼼情:“……你那被爱蜜饯了的肥⼼,⼈们讲,/本是为了滋养那些嬉笑的花⼉的,如今却长满了愁苦底荆棘--/他的根已将你的⼼越捆越紧,越缠越密。

/……⽣活对你偏是那样地凶残;/你看!⼜是⼀个新年--好可怕的新年!/张着⽛戟齿巨的⼤嘴招呼你上前;/你退既不能,进⼜⽩⽩地往死嘴⾥钻!”诗⼈甚⾄想到了死:“那也对啊!--死!你要来就快来,/快来断送了这⽆边的痛苦!……”“⼗⼀年”指的是民国⼗⼀年,即1922年,这年1⽉2⽇,可能是他被迫回家结婚的⽇⼦。

他以这⼀天为题写诗,⼤概是让⾃⼰牢牢记住这痛苦的⼀天吧!。

闻一多的事迹

闻一多的事迹

闻一多的事迹闻一多的事迹篇一:闻一多事迹闻一多事迹1.由狂放归于沉静 1912年,年仅13岁的闻一多从湖北乡间一户富有人家来到北京清华学校,开头接触到西方文化。

1922年他赴美留学专攻美术。

从考入清华到1925年留美归来这十余年间,闻一多基本是沉醉在艺术与文学之间,对政治只是偶有所涉。

在回国近两年的时间里,闻一多耳闻目睹的都是阴谋、战斗、屠杀,面对民族的巨大灾难,他再也难抑悲愤,发表了《贡献》、《罪过》、《收回》、《你指着太阳起誓》、《心跳》、《一句话》等布满爱国激情和痛挞社会现实的诗歌。

但火山喷发之后,他又备感无奈,最终走了一条文人的传统老路,躲进书斋,钻入故纸堆,成了对世事过问无多仅求独善其身的冷静学者。

2.由“自由学者”转为斗士抗日战斗的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学识分子的境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步行团。

对社会下层生活的真实了解,埋下了他思想变化的契机。

同时他本人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快速贫困化,使他洞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

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头的。

蒋介石在这本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

他不仅反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认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

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民所难以接受的。

闻一多这样写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

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 不久,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马上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

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头呐喊。

同时他急迫地阅读各种左倾书籍,具体了解共产党的各种状况。

闻一多的事迹

闻一多的事迹

闻一多的事迹闻一多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以丰富的才华和深刻的思想,在文学、教育、翻译等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不仅为中国的文化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

闻一多生于1906年,出生于湖南长沙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他自幼聪明好学,5岁能够背诵三字经,6岁能够读书,10岁写起了诗歌。

在湖南省第一中学读书期间,他获得了众多奖项,表现出色。

1923年,他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成为第一位赴日本留学的湖南高中毕业生。

在东大的三年里,他不仅学习了中日两国的文化,而且结识了众多文化名流,如南怀瑾、闵东甫等,同窗之间还互相开展文学创作和翻译活动。

1926年,闻一多回到中国,在江苏师范大学任教,同年被选为中国国民党第十次大会代表。

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并以教育为己任,在学校中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致力于培养青年才俊。

他创办了《新月》杂志,并被誉为“文学翻译巨擘”,出版了多部翻译作品,如高尔基的小说和法国文学作品等。

正是在这个时期,在他的思想脉络中,科学、文学、教育一大三通,对于思想创造和实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做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然而,闻一多的事业并没有得到长期的发展。

1935年5月,他因与学生谈论政治事件而被捕,并被指控为“异党分子”,被判处死刑。

在随后的审判中,闻一多表现出色,不仅开口自辩,而且面对枪口时也不屈服,最终被枪决。

他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灵,成为中国民间英雄的典范。

闻一多虽仅有短暂的36年艰苦而又充实的生命历程,却创造了辉煌的人生。

他的一生卓越的才华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细腻的创作和深厚的思想沉淀,极大地推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他的事迹和思想成就,不仅是对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对于中国近代文化史一道浓重的印记。

我们应当通过闻一多的事迹和奋斗精神,秉持梦想、奋斗前行,珍惜生命、追求内心深处的自我价值,让我们的人生充满光辉与荣耀。

闻一多的名人故事

闻一多的名人故事

闻一多的名人故事
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古代文学课,要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但当他写这四个字的时候,笔下一个败笔。

黑板上的字真是龙飞凤舞,怎么看都不对。

他重复写了几次,看上去都很难看。

学生们看着他,一个个都目瞪口呆。

这时,闻一多先生急中生智,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猎人在深山打猎,突然发现了一只大老虎。

猎人惊慌失措,转身就跑。

老虎呢,也不追,它向猎人冲过去,张开血盆大口,把猎人衔在嘴里。

猎人的头一歪,老虎死死咬住猎人的脖子。

这时候,忽然一声巨响,地面裂开一个深坑,老虎掉了下去。

这时猎人回头一看,不禁魂飞魄散。

你猜他看见了什么呢?他看见坑里长出一棵青草,上面写着:打一动物名。

学生都被这个故事吸引住了,于是有人猜道:“是龙。

”闻一多先生点头笑道:“你猜对了!龙是虎的克星,《箜篌引》里的箜篌就是这样啊!”说着就在黑板上认真写好那几个字。

闻一多爱国事迹(十篇)800字1秘书

闻一多爱国事迹(十篇)800字1秘书

闻一多爱国事迹(十篇)800字闻一多爱国事迹800字篇1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人,他是中国近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我眼中的闻一多,是一个从小就酷爱读书、刻苦学习、成绩优异的人。

他五岁入私塾读启蒙,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学前班,十岁到武昌就读于小学。

十三岁的时候他就以复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清华度过了十年的学子生涯。

由此可见,闻一多后来之所以能成为一代诗人,这绝非偶然,这跟他从小就酷爱读书、刻苦学习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我眼中的闻一多,是一位爱国诗人。

1919年五四运动时,闻一多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成为“五·四”运动中的开荒者之一,并代表清华学校出席全国学联大会。

1937年抗战开始,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决不剃去胡子,以此明志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1943年后,他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是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他曾出版了诗集——《红烛》和《《死水》,在这两部诗集中,在他尖锐的文笔下,都深切表达了他的爱国主义激情。

由此可见,闻一名是一位爱国诗人也就足可见一斑了。

我眼中的闻一多,是一位视死如归的勇士。

1976年7月11日,著名教育家李公朴在昆明被特务暗杀,在李公朴的追悼大会上,主持人为了闻一多的安全,没有安排他发言。

但闻一多毫无畏惧,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他说:“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读到闻一多先生的这一句话,我不禁暗暗地替他捏了一把汗,一股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他明明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是相当危险的,最后的结果可能就像李公朴先生一样会被国民党杀害,但是他不怕,他视死如归,他跟我们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一样,身上有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境界。

闻一多的事迹材料

闻一多的事迹材料

闻一多的事迹材料闻一多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1948年8月,闻一多的遗著《闻一多全集》出版。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闻一多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闻一多的人物故事1.人物经历1930年秋,闻一多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当时的青岛是一个殖民统治影响相当严重的海滨名城,日本人在此气焰嚣张,为非作歹。

曾有青岛大学学生在海滩上无端被日本浪人打得遍体鳞伤,日本浪人反把学生送到警察局扣押。

警察一面向日本人谄笑,一面打电话指责校方放纵学生。

闻一多闻而大怒,一面大声疾呼:“中国!中国!你难道亡国了吗?”一面找校长评理。

在闻一多和学生们的强烈抗议下,警方不得不释放学生。

1932年,南京国民党政府和山东地方势力的争权夺利斗争延伸到青岛大学内部,派系纷争,风潮迭起,闻一多受到不少攻击与诽谤,被迫辞职。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当时的中文系主任为朱自清,闻、朱两位诗人兼学者,开始论学共事,并且成为挚友。

除任清华教授外,闻一多还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艺专等校兼课,学术上也从唐诗的研究上溯到先秦两汉诗歌的研究,重点开拓了《诗经》与《楚辞校朴》的研究领域。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西南联大任教授,积极参加爱国民主斗争。

1938年9月28日,日军飞机第一次空袭昆明,闻一多在空袭中头部受伤。

为了安全,他一家于1940年底搬到北郊的大普吉镇,遂后又搬到陈家营。

就是这时,华罗庚的住所被日机炸毁。

闻一多听说后,立刻把华一家接到自己的房子同住。

闻一多租住的是二楼正面和一侧屋。

华罗庚一家来后,闻一多在正面最大的一间房子中间挂上一块布,一分为二。

这样,闻家八口与华家六口便开始了朝夕相处的“隔帘而居”生活,不但闻与华成为忘年之交,连孩子们也成了好朋友。

后来,华罗庚还写了首诗记载这段共同的生活:挂布分屋共容膝,岂止两家共坎坷;布东考古布西算,专业不同心同仇。

闻一多的事迹:闻一多先生的事迹闻一多的事迹

闻一多的事迹:闻一多先生的事迹闻一多的事迹

闻一多的事迹:闻一多先生的事迹闻一多的事迹话题:闻一多的事迹紫荆花文化遗产主要事迹红烛诗人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

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

“七子”是指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澳门只是“七子”之一。

祖国母亲被掠去的七子分别是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和旅大(旅顺大连)。

历史不会忘记1842年那个屈辱的8月,清政府官员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在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环视下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条约规定中国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从此拉开。

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的姐妹”九龙半岛其余部分划为“新界”,租给英国99年。

1887年,中葡签署《友好通商条约》,在明代中叶以“晾晒货物”为名获准在澳门居留的葡萄牙人从此强据了“莲花宝地”澳门。

1895年,中日签署《马关条约》,“东海的一串珍珠”宝岛台湾割让日本,与她同时被割让的还有渤海湾畔的“孪生兄弟”旅顺和大连。

1898年,中英签署订租威海卫专条,“防海的健将”威海卫租借英国25年。

1899年,中法签署广州湾租借专条,“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广州湾被租让给法国。

到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已在中国土地上强行开辟商埠上百处,在10多个城市划定租界20余处。

“中华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的淫威下四散飘零。

有一首诗代表了当时爱国志士们的心境:“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七子尽泪下,诗人独悲歌。

关于闻一多的故事大全

关于闻一多的故事大全

关于闻一多的故事大全关于闻一多的故事大全导读:闻一多先生是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之一,是坚定的民主革命战士,他以短暂的一生,一拍震山河的豪气,谱写了一首“最完美、最伟大”的史诗。

他是一个天生的诗人,一个民主的斗士。

本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闻一多的故事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故事一闻一多是湖北省浠水县人。

他在私塾读书时,由于手不释卷,废寝忘食,还得了一个“书痴”的雅号呢!有一次,闻一多在室外看书,一条大蜈蚣沿着天井边缘爬到他的脚边,又爬到他的鞋上,眼看就要咬着脚了。

从旁经过的嫂子看到这种情景便惊叫起来:“蜈蚣咬你的脚啦!”闻一多以为是开玩笑,毫不在意,仍埋头读书。

幸亏侄儿眼疾手快,抓过一把笤帚把蜈蚣扫到了地上,接着又狠狠踩了两脚。

这一下可惹恼了闻一多。

他“呼”地站起来,责怪侄儿不该“胡打乱闹,扰乱他读书”。

家里人看到他那认真的样子,都哈哈大笑起来,指着那条被踩死的毒虫说:“要不是这小鬼,你的脚早肿起来了!”闻一多低头一看,恍然大悟,他不好意思地自我解嘲说:“一条小虫,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说着,又捧著书钻进屋里读去了。

【感悟】这个故事从侧面反映了闻一多读书时的专注。

故事二闻一多教子的故事曾经跟闻一多先生一起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采风的马学良先生曾经回忆起和闻一多教育子女时的“脚皮”事件。

那时每天记录完毕以后,回到宿营地,稻草铺在地上,闻一多先生老叫马学良同他一起整理文献。

他们点着蜡烛,整理完才睡觉。

闻一多先生总是支着一只脚,挑脚上的水泡。

挑完了,他把挑下来的脚皮,用一个小袋子装进去。

马学良很不解,从水泡上挑下来的脚皮可谓登不得大雅之堂,一般人避之而惟恐不及,可为什么闻先生却视之如珍宝呢?后来,马学良才知道闻一多先生这些脚皮的用处:等到它们集到满满一袋的时候,就将他们寄给自己的夫人和孩子。

为的是让孩子们记住闻先生所受的苦。

这苦既是国难当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所受的非人的煎熬,也是一个真正学者所必须具备的“板凳要坐十年冷,灯红酒绿奈我何”的优良素质。

闻一多的事例

闻一多的事例

闻一多的事例关于闻一多的事例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小编整理的闻一多的事例,供参考!闻一多的家风故事躬心似水笔耕世业闻一多出生于书香世家。

父亲闻廷政是清末秀才,长于诗词曲赋。

闻氏家族几代同堂,家里办有私塾,家中子弟除学习《三字金》》《四书》等传统教材外,还学习国文、历史、博物、修身等新课程。

“清白乃躬心似水,笔耕世业是家风”,闻家家训要求闻家子弟清白做人,朴实做事,心地善良,利用科学文化知识报效国家。

闻一多从读私塾起就养成了刻苦学习的习惯,一捧起书本就如痴如醉,废寝忘食。

他热爱祖国文化,尤其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即便是在新婚蜜月中,他也整天不出门,不是看书就是读诗、研究诗。

在清华学校读书时,闻一多每逢暑假回家,他都把侄子们找到一起,教他们背诗作诗。

谁作得好,还给谁发奖品,奖品是他自己用的笔、梳子之类的小物件。

闻一多在抗日战争时期为生计所迫挂牌治印据闻一多次子闻立雕回忆,闻一多提倡“诗化吾家庭也”,只要有时间,就教妻子和孩子们学诗,用诗歌感染和熏陶家庭成员。

闻一多讲诗歌出神入化,生动传情,不仅把自己融化到诗情诗景中,“而且把孩子们和夫人,有时甚至连做饭的赵妈,都吸引进去了。

”至今一提起那些难忘的日日夜夜,闻一多的子女们就会倍感温馨,沉醉在无比幸福的漩涡之中。

勤俭持家立德修身上世纪40年代,在昆明联大当教授的闻一多先生,薪水不足以养家,妻子多病,家里孩子多,生活难以维持。

他不得不雕刻印章以补贴家用。

久而久之,手指头起了大疙瘩,眼睛也花了。

有一段时间,家里饭桌上只有一锅豆渣炖白菜,偶尔吃到一点豆腐,大家都兴高采烈地称它做“白肉”。

在昆明的那些年,闻一多先生一家不仅吃得苦,住得也很差。

有一段时间,一家八口挤在普通农舍的楼上。

晚上,小孩们打地铺,白天卷起铺盖,腾出地方吃饭和读书写字。

闻一多在西南联大有一次,一位朋友来看望闻一多,看到他们家的居住条件这样艰苦,不禁为之动情。

闻一多却念起了杜甫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尽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冗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闻一多感慨地说:“教了好多年的杜甫诗,只有亲身体验之后,才能领会到杜甫的心境和胸怀。

闻一多的故事

闻一多的故事

总结归纳精选(1):英雄闻一多的故事出生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

6岁入私塾,10岁时进入武昌师范附属小学。

喜诗赋,爱美术。

1913年,14岁时,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在清华校园内,闻一多是一个活跃人物,他是《清华周刊》和《清华学报》的用心撰稿者,以后并担任过这两个刊物的总修改和编委。

五四时,任学生会秘书,用心投身学生户外。

动派出动大批军警和武装特务到昆明各学校杀害青年,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血案。

闻一多大义凛然地亲自撰写了《一二一户外始末记》,支持学生动。

1946年7月11日,著名爱国人士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闻讯后,义愤填膺。

15日在李公朴追悼会上,他发表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痛斥反动派的可耻行动。

当天下午为李公朴受害举行记者招待会,他再次揭露敌人的丑恶面目。

晚上返寓途中,不幸遭国民党特务暗杀,光荣牺牲。

噩耗传出,毛泽东和朱德从延安电唁闻一多家属。

正在南京与国民党谈判的周恩来,立即以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名义,致电闻一多夫人吊唁。

1949年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

对闻一多的革命气节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闻一多的著作由朱自清等编为《闻一多全集》四册八卷,另有选集数种。

解放后,他的骨灰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昆明一二一四烈士公园墓地有其衣冠冢。

哀悼总结归纳精选(2):闻一多的故事1938年2月19日,长沙临时大学的师生,在韭菜园圣经书院临时大学召开出发誓师大会,会后即告别了三湘大地。

临时大学师生入滇的路线有三条:大多数教师、家眷及部分女同学从长沙乘火车到香港,然后由香港渡海到越南海防,乘火车入滇;经济条件较好的男同学和少数女同学,由长沙乘火车到广西桂林,再由桂林乘汽车途经柳州、南宁、镇南关进入越南,转乘火车入滇这一路人数最多;而最艰苦的一路,便是由湖南出发,徒步行走到昆明的湘黔滇旅行团了。

旅行团由267名家庭贫困的男同学和11位中青年教师组成,配有4名军事教官及队医等。

闻一多的故事

闻一多的故事

闻一多的故事闻一多,一位伟大的诗人和学者,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悲剧。

闻一多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聪颖好学,深受家庭和师长的熏陶,自幼酷爱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

闻一多年少时即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他的诗歌在当时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他的诗作清新脱俗,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

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被誉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

然而,闻一多的一生并不如意。

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他深受时局的影响,先后经历了抗战、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创作和生活。

尤其是在抗战期间,他的诗歌更是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战争的反思,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文学精神的象征。

闻一多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他的作品中蕴含着对理想和现实的思考,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被誉为“新月派”然而,闻一多的一生并不如意。

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他深受时局的影响,先后经历了抗战、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创作和生活。

尤其是在抗战期间,他的诗歌更是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战争的反思,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文学精神的象征。

闻一多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他的作品中蕴含着对理想和现实的思考,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被誉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

然而,闻一多的一生并不如意。

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他深受时局的影响,先后经历了抗战、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创作和生活。

尤其是在抗战期间,他的诗歌更是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战争的反思,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文学精神的象征。

闻一多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他的作品中蕴含着对理想和现实的思考,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被誉为“新月派”然而,闻一多的一生并不如意。

闻一多传事迹200字

闻一多传事迹200字

《闻一多传事迹》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他叫闻一多。

闻一多先生特别爱学习。

小时候,他家里条件不太好,可是他读书可努力啦。

没有灯,他就借着月光看书。

长大了,他去国外留学,学习了很多很多的知识。

闻一多先生还是一位很勇敢的人。

当时,我们的国家面临着很多困难,他不怕危险,站出来为我们的国家说话。

他写了很多很多的诗,用这些诗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

有一次,敌人不让他说话,可是闻一多先生一点儿也不怕,他还是大声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小朋友们,闻一多先生是不是很勇敢呀?
《闻一多传事迹》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讲闻一多先生的故事。

闻一多先生特别关心我们国家的文化。

他研究了很多古代的东西,想让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的文化有多厉害。

他上课的时候,讲得可有趣啦,同学们都特别喜欢听。

有一回,他发现了一些很珍贵的古代文献,为了保护这些文献,他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闻一多先生还经常和同学们一起讨论,鼓励大家要努力学习,为国家做贡献。

小朋友们,你们觉得闻一多先生棒不棒?
《闻一多传事迹》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再深入了解一下闻一多先生。

闻一多先生不仅是个有学问的人,还是个很有骨气的人。

当时,社会很混乱,但是他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

他写的诗,就像一把把利剑,刺向那些不好的东西。

有一次,他去参加一个活动,在台上大声地说:“我们要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勇敢地向前!”
他的声音特别响亮,让很多人都受到了鼓舞。

小朋友们,闻一多先生是不是很了不起呀?。

闻一多的主要事迹

闻一多的主要事迹

闻一多的主要事迹1、闻一多酷爱读书闻一多酷爱读书,并且读起来就会“成瘾”,一看就“醉”。

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娶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找不到。

大家只有分头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而当时的闻一多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正看得入迷,竟然忘记了举行婚礼的事。

2、最后一次演讲1946年7月15日,在李公朴追悼会上,闻一多毫无畏惧,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痛斥 *** 特务。

并握拳宣誓说:“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

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下午,他主持《民主周刊》社的记者招待会,进一步揭露暗杀事件的真相。

散会后,闻一多在返家途中,突遭*** 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

3、怒写“七子之歌”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

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

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 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

4、身处异乡却心系祖国1922年,闻一多远渡重洋留学美国,他的行囊里装的还就是薄薄的一本杜甫诗集。

美国的发达他看在眼里,中国的贫穷和战乱他刻在心里。

在家书中,他说:“一个有思想的中国青年,留居美国的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

”在美国,有的中国同学去理发,却因为就是有色人种,门都没进去。

告到*** 虽然胜诉,可就是店老板还就是要求中国学生只能偷偷地来理发。

毕业典礼上,惯例就是男女生成对上前接受毕业文凭。

但六个中国男生只能自己结成三对走向讲台,因为没有美国女生愿意和他们站在一起。

每每耳闻目睹这些事,闻一多都会痛苦地折断手中的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一多的故事
篇一:闻一多事迹
第二年春天,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学校出台新的规定:“学生全学程有三种不及格或必修学程两种不及格者令其退学。

”学生强烈不满,南下学生更是如此,他们组织“非常学生自治会”,罢课抵制考试,校长一怒之下辞职,校务由梁实秋等人执掌。

闻、梁两人坚持如期进行考试,并开除了九名“非常学生自治会”常委的学籍。

此举使闻一多、梁实秋顿时成为全校学生的“公敌”。

学生们贴出“驱逐不学无术的闻一多”“闻一多是准法西斯蒂”的标语。

还有人在黑板上画了一只乌龟和一只兔子,标题是。

闻一多毫不责怪,反而指着黑板上的乌龟和兔子问梁实秋:“哪一只是我?”“任你选择!”梁实秋故意满脸严肃地回答,说完两人击掌大笑。

闻一多虽然在青岛大学时因为坚持原则而遭到学生反对,但就其一生而言,大家还是非常喜欢他。

否则,他当年家境艰难时,联大同仁不会代他拟刻石润笔启事;他蒙难之后,不会有那么多学生写怀念文章。

大家对闻一多的好感,显然与他为人处世的真性情有关。

闻一多兼具才情、真诚与趣味,因此,才让人觉得可敬可爱。

篇二:闻一多事迹
闻一多事迹
1.由狂放归于沉静 1912年,年仅13岁的闻一多从湖北乡间一户富裕人家来到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到西方文化。

1922年他赴
美留学专攻美术。

从考入清华到1925年留美归来这十余年间,闻一多基本是沉浸在艺术与文学之间,对政治只是偶有所涉。

在回国近两年的时间里,闻一多耳闻目睹的都是阴谋、战争、屠杀,面对民族的巨大灾难,他再也难抑悲愤,发表了、、、、、等充满爱国激情和痛挞社会现实的诗歌。

但火山喷发之后,他又备感无奈,最终走了一条文人的传统老路,躲进书斋,钻入故纸堆,成了对世事过问无多仅求独善其身的冷静学者。

2.由“自由学者”转为斗士抗日战争的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步行团。

对社会下层生活的真切了解,埋下了他思想变化的契机。

同时他本人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迅速贫困化,使他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

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始的。

蒋介石在这本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

他不仅反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认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

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们所难以接受的。

闻一多这样写道:“一书的出版,在我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

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太深,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不久,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立即写了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

随后他又写了一系
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始呐喊。

同时他急切地阅读各种左倾书籍,详细了解共产党的各种情况。

赵超构的中关于全延安只有“四个警察”的记述使他印象极为深刻,认为“只有在那样的新社会秩序下,青年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接受民主的教育。

”具有诗人浪漫气质的闻一多的转变是迅猛彻底的。

他于1944年夏在罗隆基、吴晗的介绍下秘密加入民盟,并表示“将来一定请求加入共产党”。

从此,他在共产党的秘密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争民主的运动中去。

当然在内心深处他对学术并不能完全忘怀,曾多次对人说自己感到有些空虚,希望实现政治民主之后便回到书房好好读十年、二十年书。

但这已无法实现了,1946年7月15日,他在勇敢地作了后,便被暗杀于昆明街头。

篇三: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

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

1921年 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留学。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具有唯美倾向。

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

1926年参与创办,发表了著名论文。

1927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
术股长。

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

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

1928年3月在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

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

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

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
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
1925年5月,闻一多忍受不了“金元帝国”对黄种人的歧视,提前一年结束“流囚”生活,先后在北京、南京、武汉、青岛等地任教。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国立临时大学从长沙迁往昆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

闻一多一面教书,一面关注时局的发展。

1944年初夏,向共产党人周新民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周新民请求党组织后告诉闻一多,认为他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更有利于在民主运动中发挥作用。

1945年10月,蒋介石集团在昆明发动军事政变,从此,在昆明国民党反动派与爱国民主力量之间的斗争更为激烈。

1945年11月25日,昆明大中学校学生6000余人在西南联大举
行反内战时事讲演晚会。

国民党反动当局动用武力包围校园,。

次日,经民青、民盟和学联商定,发动昆明市3万学生举行总罢课,抗议国民党当局破坏群众集会的罪行。

1945年12月1日,国民党云南地方当局调动武装特务军警,冲入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校园,残酷镇压爱国学生,死4人,伤数十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

闻一多得知惨案消息后,悲愤已极。

带领家属子女赴烈士灵堂祭奠,并亲书“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挽联。

他同罢联、民青负责人密切合作,全力支持罢联工作,对举行烈士入殓仪式、灵堂布置、成立治丧委员会、法律申诉等问题提出具体意见。

1946年6月,蒋介石彻底撕毁政协决议。

发动了全面内战。

国民党反动当局利用西南联合大学师生复员北上,进步力量减弱的空隙机会,企图一举摧毁昆明的爱国民主力量,特授予云南省警宪特务部门以“于必要时得便宜处置”之权。

7月11日夜,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当闻一多于次日清晨五时赶往云大医院时,李公朴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

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天快亮了吧!”闻一多流着热泪,不停地反复的说着:“公朴没有死!公朴没有死!”随后,闻一多与民盟其他同志一起组成李公朴治丧委员会。

这时昆明的气氛异常紧张,盛传下一个暗杀对象就是闻一多。

许多朋友劝他应该避一避。

还不时有一个“疯女人”闯入西仓坡宿舍院内,进行蛊惑宣传和恶意恫吓。

7月15日上午,在云南大学至公堂
召开李公朴先生遇难经过报告会。

闻一多毅然前往参加。

开始报告会没有安排他发言。

当李夫人在报告李先生被害经过泣不成声时,混入会场的国民党特务乘机捣乱。

此时,闻一多忍无可忍,拍案而起,发表了。

强烈谴责国民党特务杀害李公朴的罪恶行径。

当天下午,闻一多又赶赴社,参加民盟为李公朴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

五时许,在返回西仓坡宿舍途中,惨遭国民党特务多人狙击身亡,同行的长子闻立鹤为保护父亲也身负重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