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的职业化倾向及其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课程的职业化倾向及其思考

[摘要]高校课程的职业化倾向已是大势所趋,文章将通过对有关理论和我国的现实社会需要进行分析,进而说明大学课程的职业化倾向原因及当前大学课程职业化倾向的现状,最后对大学课程职业化倾向的现象进行反思。

[关键词]高校;课程;职业化倾向;反思

在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经济全球化、现代化的背景下,新世纪对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增强大学生适应现代化世界和步入这一世界的能力,以及现实中大学生更关心自己的就业能力、社会适应性和自我在未来工作中的发展,为此提出了大学课程的职业化。

大学课程的职业化倾向是将大学教育与社会密切结合的一个动向,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在考虑职业与学科专业之间的关系,设立以职业培养为方向的主修课或专业,将学生的工作经验与学科学习结合起来。如,在英国,半工半读的学生近年来不断增加,所有大学都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就学期间就了解工作的需要。在印度,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率比较高,选择文科专业的学生比较多。为了提高文科学生的就业能力,从1991年起,印度的大学拨款委员会发表了《第一学位教育的职业化》文件,组成了四个专家小组(人文和社会科学、商业、经济学和管理科学和工程及技术),对职业教育科目进行遴选,并指定相应的教学大纲。新成立的职业班实行科目组合的教学方式,学生以一种职业为主,辅以其他两种与职业科目相近的学术性科目。而在美国,高等教育的职业化程度被认为是非常高的,从1983年起,每所学校从学生注册那一天起到毕业为止都应为他们提供系统的就职指导,每所大学都设有职业指导中心,学生可以随时到中心查找资料。而在中国,以前设立专业和课程多是依靠有关专家的主观判断或经验,现在为了解决职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发明了很多研究方法,对现有职业进行分析,然后将研究的结果作为设置专业和课程的依据等等。[1]

一、我国大学课程职业化倾向的原因分析

在前言部分提到,我国大学课程必须不断向职业化靠拢,其有充分的理论根源和现实依据,这部分将从理论根源和现实社会需要两个方面来分析我国大学课程出现职业化倾向的原因。

(一)理论根源

1.杜威的职业教育观:为职业做准备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于1916出版了他最具有影响力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这一著作,其中有一章——《教育与职业》专门论述了教育与职

业的关系。在这一章中,杜威提出了在高等教育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重要的职业准备。杜威在《教育与职业》一章中论证学校有必要通过知识传授、智力开发来为学生进行职业准备奠定坚实的基础。杜威首先认为大学教育与职业劳动有着必然的联系,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他指出学校有必要通过“作业”的形式、途径并且根据学生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爱好这几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有个性化的职业准备。杜威并不局限于以简单的机械劳动作为职业的前提,指出在高等教育教学中也应根据学生的各方面实际情况(特长、兴趣、爱好)进行职业训练和职业准备。[2]杜威通过以大学教育与职业劳动的关系为视角,研究了学校教育与职业工作的连接,从而深入追问大学教育的本质,为我国大学教育改革及培养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提供理性的支撑。杜威的大学教育教学与职业准备是对大学生顺利做好由学校到工作的准备,对高校及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服务价值。

2.教育社会学的结构——功能论流派对大学教育的功能的批示

功能主义学派于上世纪50年代初产生于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帕森斯、默顿、克拉克等人。这一学派是运用社会学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来研究教育而形成的。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由许多既相互协作,又彼此承担着不同社会化功能的部分组成的有机体,只有每个部分都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功能,才能维持和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故功能主义流派又被称为和谐理论。结构功能论流派认为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同质和异质):一是帮助个体完成社会化,使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都能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以达到和谐;二是教育具有传播技术与选拔人才的功能,教育可以把人培养成相应的角色,并把其分配到社会结构的适当部位中去,以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3]因此,对于大学教育的功能,可以借鉴之,即帮助大学毕业生顺利地在其毕业后适应这个社会,即通过知识技术的传授,培养大学毕业生担当社会中相应的角色。为了做到这两点,大学课程的职业化倾向不可避免。从而,大学课程日益呈现职业化倾向有了相当的依据。

(二)现实社会需要

1.高校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组织方面的不足

高校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组织方面的不足使大学毕业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是日益高涨。自从扩招以来,大多数高校的学生人数成倍增长,随之而来,教师紧缺,教学任务繁重,高校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大多数高校仍然沿袭的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教育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上来说,重理论教学轻实验实习,重学科知识传授轻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课程多,新兴学科与应用学科课程少;从教学活动组织方式来说,实行的仍然是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大学生学习期间更多的是在课堂上接受理论知识,很少有机会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高校对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素质结构和标准关注不够,与用人单位缺乏充分必要的联系。因此,高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从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等方面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

岗位后还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和培训过程,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都不能很快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2.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其对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冲击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的进步,随着世界范围内大力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也日益重视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使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因为,近年来出现的“技工荒”,是观察职业教育中存在问题的重要视角。我国高技能人才存量有限,国内的就业市场大量缺乏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水平的技工、技师。因此,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得到了劳动力市场的热烈欢迎,因为目前的社会缺乏了既懂得理论又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而作为高校上百万大学毕业生为找工作而发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学毕业生很大部分只懂得理论而不懂得动手操作。时下,随着国人对职业教育的“低人一等”的观念的转变,职业教育所培养的许多技能型、技术型人才对普通大学的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因此大学普通本科教学只能不断地通过学术理论的传授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使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能够得到提升。二、我国大学课程的职业化倾向的现状

通过上文对大学的职业化倾向的原因的分析,我们已明了其中的缘由,而至于高校是如何具有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来说明他们的课程的职业化倾向呢?在这一部分,将重点谈谈我国大学课程的职业化倾向的现状。

(一)在传统的学术性课程融入并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在人才培养方式上,高校改正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实践教学相对薄弱的现象。在传统的学术性课程中融入并加强有效的实践教学。

[4]通过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使高校师生广泛接触社会,接触实际,从而推动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也使高校的学术思想、服务方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直接受到社会实践的检验,从反馈信息中了解到社会所需人才的种类和规格,不断改进教学。同时通过高校与企事业合作项目的建设和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学分的比例,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式,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重视学生进入职业前的准备

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的发展,大学生获得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目前,大学生(并不仅仅是指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不再局限于政策、程序和择业技巧等层面,已扩展到个性测定、职业测评、职业生涯设计、职业目标的选择与决策、择业心理辅导、形象设计等领域。[5]

当前,为了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相当部分的高校已建立了健全的就业指导体系,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强化大学生的职业准备,从理论、现实的社会需要等角度对大学教育与职业的内在关系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大学毕业生通过社会的职业选拔,进入社会从事职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