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导学案全册精品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
二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导学稿课型:新授课课题:认识乘法备课人:审稿人:数学组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一,认识乘法。
教学目标: 1. 在认识“几个几”相加的基础上,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加法算出乘法算式的积。
2. 在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联系与区别的过程中,体会求几个几相加列乘法算式比列加法算式简便。
3.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5分钟)1. 2+2+2+2 3+3 4+4+42+10 3+6 5+5+44+4-4 6+5+6 7+7+72、3个2是多少? 6与4的和是多少?二、合作探究(10分钟)1、教学例1.(1)、出示例题。
(2)、看图,说一说图意。
(3)、小组讨论。
(4)、展示交流。
2、试一试。
(1)、独立完成。
(2)、展示。
3、课堂小结。
只有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才能用几个几相加来表示。
4、教学例2、(1)、出示例题(2)小组讨论。
你是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台电脑?(3)、用乘法计算。
4 × 2 = 8 或 2 × 4 = 84是乘数 2是乘数 8是积读作:4乘2等于8 读作:2乘4等于85、课堂总结。
三、交流展示(8分钟),填++++=()个()相加得()四、课堂小结(2分钟)五、检测反馈(10分钟)六、拓展延伸(5分钟)读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多少。
3×5=15 6×4=24 2×7=14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导学稿课型:练习课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备课人:审稿人:数学组教学内容:第 4——6页。
教学目标:1、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把握乘法算式的读写法,了解相同数连加可以用两个乘法算式来表示。
3、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形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重难点:1、乘法的含义,乘法中的各部分名称。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优质导学案
1 连加、连减项目内容1.算一算。
9+3+4= 8+6+9= 3+2+7=10-8-2= 13-2-7= 19-6-5=2.计算:28+34+22。
3.计算:84-40-26。
4.通过预习,我知道了计算连加和连减时,按照从( )往( )的顺序计算,列式时列一个竖式简单些。
5.两位数的连加计算,相同数位( ),从( )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 )位进1,按照运算顺序列成一个竖式计算比较简便。
6.列竖式计算。
7.算一算。
54+20+6= 46+25+17= 7+59+20=90-58-30= 75-28-19= 72-6-44=温馨提示知识准备:两位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
1.16 23 12 0 4 82.84 62 84 62 843.18 184.左 右5.对齐 个 十6.42 83 65 81 28 11 39 14 80 897.80 88 86 2 28 222 加减混合运算项目内 容1.算一算。
32+40+7= 60-40-15= 20+6-7= 73-40+20=2.小华有4支铅笔,他又买了3支,用去了5支,他还有多少支?3.加减混合运算。
67-25+28=4.通过预习,我知道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按照从( )往( )的顺序计算。
5.我还有( )不明白。
6.列竖式计算。
56+34-20= 32+55-46=78-24+39= 43-13+42= 7.公园里开设了一个“垂钓角”供游人钓鱼。
某周六早上池中共有53条鱼,晚上工作人员统计出总共被游客钓走28条鱼。
为了保障周日正常的垂钓,工作人员又放进42条鱼,这时池中共有多少条鱼?温馨 知识准备: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相关知识。
提示1.79 5 19 532.4+3-5=2(支)3.70 42 42 70 42 704.左 右5.略6.70 41 93 727.53-28+42=67(条)3 使两个量一样多的实际问题项目内 容1.算一算。
25+25= 20+20= 47-25= 30+40= 50+20= 50-30= 60-20= 38+22=2.小军穿了8个彩珠,芳芳穿了12个彩珠,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有以下三种方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课本P1~P12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第1课时《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主备人:审定人:执教者:导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练习一第1题)导学目标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导学重点理解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导学难点将分步列式合成综合算式导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导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过程板书设计:解决问题问题:现在看戏的有几人?方法一:方法二22+13=35(人)22-6=16(人)35-6=29(人)16+13=29(人)22+13-6=29(人)22-6+13=29(人)教学反思:《解决问题一》导学案学习目标:通过观察情景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合作探究一:学习例1,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一种填上并汇报)1、原来有()人,走了()人,就先减去()人,算式是;后来又来了()人,就再加上()人,算式是;2、原来有()人,来了()人,就先加上()人,算式是;后来又走了()人,就再减去()人,算式是;合作探究二:将分步算式合成综合算式我观察到22+13=35(人)35-6=29(人)这两个分步算式与22+13-6=29(人)相同的数有:;不同的数有:;所以列出的综合算式是:当堂检测:1. 完成教材练习一第1题2、将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步算式合成综合算式:50+20=70 70—15=55 86—26=60 60+13=73综合算式是:综合算式是:3、变式练习(1)男生有22人,女生有27人,有16人参加接力赛,有多少人没参加接力赛?(2)公共汽车上原来有52人,到站后下车18人,又上来14人,车上现有多少人?4、扩展提高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请你口头编一道加减混合的解决问题,并解答出来。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导学案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导学案一、导学案概述《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导学案》是根据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编写而成,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本导学案包括对教材内容的梳理、重点难点的解析以及相关习题的解答,共计2000字以内。
二、教材内容梳理1. 数的概念:认识和理解0-100的数字,学会数数、比较大小、序数、分类等基本概念。
2. 计算:学习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基本运算,掌握计算法则,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测量:了解长度、质量、面积、体积等基本测量单位,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简单的测量和计算。
4. 几何图形:认识和理解点、线、面、体等基本几何概念,学会识别和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
5. 位置与方向:学会描述物体的位置和方向,掌握上下、左右、前后等基本方位词。
6. 时间:认识和理解年、月、日、时、分、秒等时间单位,学会时间计算和时间管理。
7. 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运用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三、重点难点解析1. 加法和减法: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掌握计算法则,熟练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
2. 乘法:理解乘法的概念,掌握乘法口诀,熟练运用乘法解决问题。
3. 测量:理解各种测量单位的概念,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简单的测量和计算。
4. 几何图形:认识和理解各种几何图形的特征,学会识别和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
5. 位置与方向:理解上下、左右、前后等基本方位词,学会描述物体的位置和方向。
6. 时间:理解年、月、日、时、分、秒等时间单位的概念,学会时间计算和时间管理。
7. 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运用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四、习题解答本导学案提供了教材中部分习题的解答,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解答过程中注重解题思路的引导,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总结《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2.1 买文具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2.1 买文具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元、角、分的概念,并能正确使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观念和理财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元、角、分2. 买文具三、教学过程1. 认识元、角、分(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文具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文具的价格。
(2)讲解:介绍元、角、分的概念,让学生明白1元=10角,1角=10分。
(3)练习:让学生列举一些文具的价格,并尝试用元、角、分表示。
2. 买文具(1)导入: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买家和卖家,进行买文具的模拟活动。
(2)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买文具的过程,包括挑选、计算价格、付钱等。
(3)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买文具的活动,实际操作中掌握买文具的方法。
四、课后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购买文具,实际运用所学知识。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元、角、分的概念。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2. 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
3. 买文具活动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掌握知识。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3. 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引导学生正确消费,培养良好的理财意识。
4. 鼓励学生多参与买文具的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元、角、分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观念和理财意识,为他们的未来生活打下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买文具”的活动设计,因为这个环节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结合起来的关键步骤,能够有效检验学生对元、角、分概念的掌握程度,并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买文具活动的详细补充和说明:1. 活动前的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应提前准备好各种文具的图片或实物,以及模拟货币(元、角、分的纸币和硬币)。
同时,设计好买文具的活动流程和规则,确保活动有序进行。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导学案(全册)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课题:统一长度单位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
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会用实物测量,并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
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教学设想:本节课的教学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
因此,在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细想一想等活动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一、学前导学用小棒量一量一支新铅笔有几根小棒那么长,再用硬币量一量。
想一想,为什么量出的数据不一样呢?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量数学课本的宽:你想知道我们的数学课本有多宽吗?我们动手来量一量。
(1)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4)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5)然后再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如每组中都有用曲别针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
这说明什么呢?(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身边不同物体的长度。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2 儿童乐园(1)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2 儿童乐园(1)——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并能熟练运用。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4.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100以内加减法运算。
2.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加减法进行计算。
3. 学习乐园中的数学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00以内加减法运算。
2. 教学难点: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进入儿童乐园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100以内加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儿童乐园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进行计算。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2. 课堂表现,包括积极参与、合作交流、问题解决等。
3. 定期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 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本节课以儿童乐园为主题,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100以内加减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希望学生能够:1. 熟练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基本运算。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8的乘法口诀
第2课时8的乘法口诀学法指导:1、认真观察75页例2主题图,了解图意并列出算式。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1、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
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3、通过乘法口诀的学习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学习难点:编制并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一、复习铺垫1.我会“开火车”口算。
4X7 7X2 3X6 5X66X4 3X3 5X2 7X37X4+3 5X7+5 6X6-6 3X5+32、列式解答。
(1)7的5倍是多少?(2)4的3倍是多少?(3)6个4相加是多少?(4)7和5相加是多少?二,学习新课1.教学例2(1)通过主题图,我发现了一排乐队有()人,两排有()人,3排有(),依次类推。
(2)和小马比一比,谁会跑得更准确更快。
我是这样想的:(3) 口决编写我能行。
(4) 我问你答。
二八()三八()四八()五八()(5)齐读8的乘法口诀。
2.完成“开火车”。
三八(二十四)五八(四十)七八(五十六)八八(六十四)四六(二十四)……三、巩固测评。
想一想。
1、试一试,填上适当的数。
3X8=24 6X6=3624= X X 36= X X2、考一考。
(1)8碗水可以装满一壶,6壶水可以装满一桶,一桶可以装()碗水。
(2)一壶水可以倒满2瓶,一瓶水可以倒满4杯,一壶水可以倒满()杯。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2 儿童乐园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2 儿童乐园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儿童乐园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儿童乐园中的各种游乐设施,如滑梯、秋千、旋转木马等。
2. 学习用简单的数学语言描述儿童乐园中的数学问题,如比较高矮、长短、多少等。
3. 学习用数学方法解决儿童乐园中的实际问题,如计算游乐设施的数量、比较价格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儿童乐园中的数学问题,并能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儿童乐园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儿童乐园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熟悉的游乐设施。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观察儿童乐园中的数学问题,如比较高矮、长短、多少等,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儿童乐园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如计算游乐设施的数量、比较价格等。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操作,解决儿童乐园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 总结提升:让学生总结自己在儿童乐园中学到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观察自己家附近的儿童乐园,用数学语言描述其中的数学问题,并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
2. 让学生与家长一起讨论儿童乐园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家庭学习氛围。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
前言错误!未指定书签。
【学案使用说明】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一单元加与减错误!未指定书签。
课题:谁的得分高课题:秋游课题:秋游课题:星星合唱队课题:加与减的练习题第二单元购物误!未指定书签。
课题:买文具课题:买衣服课题:小小商店课题:购物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误!未指定书签。
课题:有多少块糖课题:儿童乐园课题:儿童乐园课题:有多少点子课题:动物聚会课题:练习二课题:练习二课题:图形的变化课题:图形的变化课题:图形的变化第五单元乘法口诀误!未指定书签。
课题:数松果课题:做家务课题:课间活动课题:需要几个轮子课题:小熊请客课题:小熊请客课题:回家路上课题:回家路上课题:整理与复习(一)错误!未指定书签。
课题:整理与复习(二)错误!未指定书签。
课题:整理与复习(三)错误!未指定书签。
课题:整理与复习(四)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六单元测量错误!未指定书签。
课题:教室有多长错误!未指定书签。
课题:课桌有多长错误!未指定书签。
课题: 1米有多长错误!未指定书签。
课题:试一试错误!未指定书签。
课题:练习四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错误!未指定书签。
课题:分物游戏错误!未指定书签。
课题:分苹果错误!未指定书签。
课题:分糖果错误!未指定书签。
课题:分香蕉错误!未指定书签。
课题:分一分与除法错误!未指定书签。
课题:小熊开店错误!未指定书签。
课题:练习错误!未指定书签。
课题:快乐的动物错误!未指定书签。
课题:花园错误!未指定书签。
课题:练习六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八单元 6——9的乘法口诀错误!未指定书签。
课题:有多少张贴画错误!未指定书签。
课题:一共有多少天错误!未指定书签。
课题:买球错误!未指定书签。
课题:买球错误!未指定书签。
课题:做个乘法表(一)错误!未指定书签。
课题:做个乘法表(二)错误!未指定书签。
课题:班级旧物市场错误!未指定书签。
课题: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九单元除法错误!未指定书签。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精校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目录如下:第1单元长度单位第2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3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4单元表内乘法(一)第5单元观察物体(一)第6单元表内乘法(二)第7单元认识时间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1课时统一长度的必要性学法指导: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2、3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1、亲身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比较。
3、锻炼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仿照课本第2页,请你用不同的物体量量书的宽,并记录下来。
书的宽大约有()个( )长。
书的宽大约有()个( )长。
书的宽大约有()个( )长。
书的宽大约有()个( )长。
……2、仿照课本第2页,请你自由测量:用不同的物体量你喜欢的东西(如文具盒、桌子、凳子等),并记录下来。
()大约有()个( )长。
()大约有()个( )长。
()大约有()个( )长。
()大约有()个( )长。
……3、我想问、我想说:(以上各题第二天给全班同学展示展示你的杰作,可请你家长帮忙,表演给你家长看一看)二、合作探究(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互评交流,展示。
)1、小组间相互说说你的测量结果并展示展示你的量法。
2、说说你的想法。
三、过关检测:第2课时厘米的认识学法指导: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4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实际感知1厘米。
2、感受用尺子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锻炼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准备一把尺子并观察尺子,说说你知道什么。
2、自学课本第3页,认识1厘米。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第一单元导学案
人教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二年级上数学导学案(统一长度单位)年级:二年级学科数学课题:统一长度单位课时:1课时主备人:陈庆丽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学习重难点: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年级上数学导学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年级:二年级学科:数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课时:1课时主备人:陈庆丽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一)、长度单位本单元是在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
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
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加强估算思路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
关键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加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算理的理解。
(三)、角的初步认识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四)、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
难点是“4”、“6”乘法口诀的学习。
关键是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建立乘法的含义。
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五)、观察物体本单元包括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
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
重点是指导学生观察物体、建立空间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导学案全册精品版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课题:统一长度单位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
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会用实物测量,并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
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教学设想:本节课的教学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
因此,在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细想一想等活动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一、学前导学用小棒量一量一支新铅笔有几根小棒那么长,再用硬币量一量。
想一想,为什么量出的数据不一样呢?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量数学课本的宽:你想知道我们的数学课本有多宽吗?我们动手来量一量。
(1)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4)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5)然后再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如每组中都有用曲别针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
这说明什么呢?(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身边不同物体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等去量桌子、铅笔盒、椅子等物体的长度。
(2)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够怎么办?(可以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用一个物品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
(3)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5把小刀长?(4)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怎样才会避免这种情况呢?2、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都用方木块测量数学书的长、宽,还有铅笔的长度,看看结果如何三、自我检测课本第2页1——3题。
注意引导学生说出估测的方法。
四、变式练习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后反思: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目标:1、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
2、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的认识。
3、学生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的能力,通过活动提高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教学设想:本节课采用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厘米。
由于厘米这个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因此,课中安排的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厘米的风丰富表象,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理解1立尼究竟有多长。
一、学前导学1、前置作业: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长度,测量时有许多不方便,也不准确。
在生活中,我们要用到统一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尺子,来测量。
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一、认识直尺1、小组交流: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全班汇报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之间是1厘米长?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2)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厘米。
(3)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
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2.统一测量的方法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3)量一量你的手掌宽度是()厘米。
(取整数)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
(取整数)三、自我检测课本第6页练习一1——3题。
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下量。
四、变式练习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拿出不同长度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3、看图填空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后反思:课题:认识米用米量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设想:本节课的设计也厘米的教学相似,采用一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丰富实际测量的经验,巩固长度的概念。
一、学前导学前置作业:用直尺量一量窗户的宽度,你发现了什么?找一找有没有比“厘米”更长的长度单位和更适合量窗户宽度的尺子。
准备一把米尺,或一米长的木棍。
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一、认识米尺1、小组交流:用直尺量一量窗户的宽度,你发现了什么?找一找有没有比“厘米”更长的长度单位和更适合量窗户宽度的尺子。
2、全班汇报3、比较厘米尺和米尺有什么不同。
二.感知米的实际长度1.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2.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米。
(3)用手势表示1米的长度。
3.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一、小组合作探究:厘米、米之间的关系1.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
(应该注意什么问题?)2.再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这条1米长的绳子,看看它有多少厘米?3.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4.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二、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1.一般的米尺不方便携带,不过我们有一种比米尺更方便的卷尺。
出示卷尺。
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
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
你在哪里见过它?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自我检测课本第6页练习一4——6题。
四、变式练习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2.小组测试立定跳远的成绩,并作好记录。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8()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4.填空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后反思:课题:认识线段教学目标: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设想:线段在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
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比较低,因此,本课在教学认识线段时,可采用直观的描述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
课中设计的“比较”活动,是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线段直的特征。
一、学前导学前置作业:你知道什么是线段吗?了解一下线段有什么特征?在生活中你经常见到线段吗?用彩笔在白纸上画一条线段。
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一、认识线段1、预习反馈(1)、小组交流:你知道什么是线段吗?了解一下线段有什么特征?在生活中你经常见到线段吗?(2)、全班汇报2、感受线段的特征。
(1)展示学生课前画的线段。
选出和补充出以下几种图形:①②③④⑤⑥(2)把上面6条线分成两类,并说说原因。
①③是弯的;②④⑤⑥是直的。
(3)把②④⑤⑥分成两类,怎样分,说说原因。
②④两端有端点;⑤⑥两端没有端点。
(4)像②④这样的线就叫做线段,你现在知道线段有什么特征吗?二、量线段1、利用线段的特征,自己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两条线段。
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2、先估一估,再量一量自己画的线段有多长,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画线段1、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2、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3、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4、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小结: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自我检测课本第6页练习一7—10题。
第10题:同样长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四、变式练习1.画一条比4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3、数线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