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数学全套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导学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导学案(全册)-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1.1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1)【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2.理解集合的三个特征,能判断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正确使用符号∈. 3.能根据集合中元素的特点,使用适当的方法和准确的语言将其表示出来,并从中体会到用数学抽象符号刻画客观事物的优越性.【考纲要求】1.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2.理解集合的三个特征,能判断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正确使用符号∈.【课前导学】1.集合的含义:构成一个集合.(1)集合中的元素及其表示: .(2)集合中的元素的特性: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i)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记作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ii)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记作______或______读作“_______________”.【思考】构成集合的元素是不是只能是数或点?【答】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一般地,自然数集记作____________,正整数集记作__________或___________,整数集记作________,有理数记作_______,实数集记作________.3.集合的分类:按它的元素个数多少来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有限集;(2)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叫做无限集;(3)______________ _叫做空集,记为_____________4.集合的表示方法:(1)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列举法;(2)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叫做描述法.(3)______ _________叫做文氏图【例题讲解】例1、下列每组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1)高一年级所有高个子的学生;(2)平面上到原点的距离等于2的点的全体;- 2 -- 3 -(3)所有正三角形的全体; (4)方程22x =的实数解;(5)不等式12x +≥的所有实数解.例2、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①由所有大于10且小于20的整数组成的集合记作A ; ②直线y x =上点的集合记作B ; ③不等式453x -<的解组成的集合记作C ;④方程组20x y x y +=⎧⎨-=⎩的解组成的集合记作D ;⑤第一象限的点组成的集合记作E ;⑥坐标轴上的点的集合记作F .例3、已知集合{}2|210,A x ax x x R =-+=∈,若A 中至多只有一个元素,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课堂检测】1.下列对象组成的集体:①不超过45的正整数;②鲜艳的颜色;③中国的大城市;④绝对值最小的实数;⑤高一(2)班中考500分以上的学生,其中为集合的是____________2.已知2a ∈A ,a 2-a ∈A ,若A 含2个元素,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a 取全体实数; ②a 取除去0以外的所有实数;③a 取除去3以外的所有实数;④a 取除去0和3以外的所有实数3.已知集合{0,1,2}A x =+,则满足条件的实数x 组成的集合B =- 4 -【教学反思】§1.1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2)【教学目标】1.进一步加深对集合的概念理解;2.认真理解集合中元素的特性;3. 熟练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逐渐培养使用数学符号的规范性.【考纲要求】3.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4.理解集合的三个特征,能判断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正确使用符号∈.【课前导学】1.集合()(){}3,2,1,0=A ,则集合A 中的元素有 个.2.若集合{}|0,x ax x R =∈为无限集,则a = .3. 已知x 2∈{1,0,x },则实数x 的值 .4. 集合12|,6A x x N N x ⎧⎫=∈∈⎨⎬-⎩⎭,则集合A = . 【例题讲解】例1、 观察下面三个集合,它们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1){}2|1A x y x ==+(2){}2|1B y y x ==+(3){}2(,)|1C x y y x ==+- 5 -例2、含有三个实数的集合可表示为,,1b a a ⎧⎫⎨⎬⎩⎭,也可表示为{}2,,0a a b +,求20112011a b +.例3、已知集合{}222,(1),33A a a a a =++++,若1A ∈,求a 的值.【课堂检测】1. 用适当符号填空:(1){}2|,1_____A x x x A ==- (2){}2|60,3____B x x x B =+-=(){}C R x x x C ___52,,22|3∈≤=2.设,a b R ∈,集合{}1,,0,,b a b a b a ⎧⎫+=⎨⎬⎩⎭,则b a -= . 3.将下列集合用列举法表示出来:(){};6|1N m N m m A ∈-∈=且 ()⎭⎬⎫⎩⎨⎧∈∈-=N x N x x B ,99|2- 6 -【教学反思】§1.2 子集·全集·补集(1)【教学目标】1.理解子集、真子集概念,会判断和证明两个集合包含关系,会判断简单集合的相等关系;2.通过概念教学,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渗透等价转化思想;渗透问题相对论观点.【考纲要求】1.能判断存在子集关系的两个集合谁是谁的子集,进一步确定其是否是真子集.2.清楚两个集合包含关系的确定,主要靠其元素与集合关系来说明.【课前导学】1.子集的概念及记法:如果集合A 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 ),则称 集合 A 为集合B 的子集,记为_________或_________读作“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用符号语言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 ,如右图所示:________________.2.子集的性质:① A A ② ____A ∅ ③ ,A B B C ⊆⊆,则___A C【思考】:A B ⊆与B A ⊆能否同时成立?【答】3.真子集的概念及记法:如果A B⊆,并且A B≠,这时集合A称为集合B的真子集,记为_________或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4.真子集的性质:①∅是任何的真子集符号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②真子集具备传递性符号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例题讲解】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1)若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则A中的元素都属于B;(2)若集合A不是集合B的子集,则A中的元素都不属于B;(3)若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则B中一定有不属于A的元素;(4)空集没有子集.例2.以下六个关系,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1){}∅≠(6)∅⊆(4)0∉∅(5){0}∅⊆∅;(2){}∅∈∅(3){0}∅=∅{}例3.(1)写出集合{a,b}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子集的个数;(2)写出集合{a,b,c}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子集的个数.- 7 -- 8 -【思考】含有n 个不同元素的集合有 个子集,有 个真子集,有 个非空真子集.例4.集合{|1}A x x =>,集合{|}B x x a =>.(1) 若A B ⊆,求a 的取值范围;(2)若A B ≠⊂,求a 的取值范围.【课堂检测】1.下列关系一定成立的是________(){}13|10x x ≠⊂≤ ()2{1,2}{2,1}⊆ ()(){}(){}3|,2,13=+∈y x y x 2.集合{},0)2)(1(|=--=x x x x A 则集合A 的非空子集有 个.3.若{}{}{},,16|,,23|,,13|Z n n c c C Z n n b b B Z n n a a A ∈+==∈-==∈+==则集合A,B,C 的包含关系为 .【教学反思】§1.2 子集·全集·补集(2)【教学目标】1.理解全集、补集概念,会进行简单集合的运算;2.通过概念教学,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渗透等价转化思想;渗透问题相对论观点.- 9 -【考纲要求】1. 理解全集、补集概念,会进行简单集合的运算;2. 通过概念教学,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课前导学】1.全集的概念:如果集合U 包含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这时U 可以看做一个全集.全集通常记作_____2.补集的概念:设____________,由U 中不属于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U 的子集A 的补集, 记为_____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U C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U C A 可用右图阴影部分来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补集的性质:① U C ∅=__________________② U C U =__________________③ ()U U C C A =______________【例题讲解】例1已知全集2{2,3,23},{|21|,2},{5}U U a a A a C A =+-=-=,求实数a 的值.例2设,{|16},{|22}U R A x x B x a x a ==-≤≤=+≤≤,若U B C A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10 - 例3若方程20x x a ++=至少有一个非负实数根,求a 的取值范围.【课堂检测】1.全集{}{}1,2,3,4,5,1,5,,U U A B C A ≠==⊂则集合B 有 个. 2.全集{},321,23|,-=>==a x x A R U 则下面正确的有()1U a C A ≠⊂ ()2U a C A ∈ (){}3a A ∈ (){}4U a C A ≠⊂ 3.(1)已知全集{},3|-≥=x x U 集合{},1|>=x x A 则U C A = .(2)设全集{},|31,,U Z A x x k k Z ===±∈则U C A 为 .【教学反思】§1.3 交集·并集(1)【教学目标】1.理解交集和并集的概念,会求两个集合的交集和并集;2.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3.渗透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考纲要求】交集和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课前导学】1.交集: 叫做A 与B 的交集.记作 ,即: .2.并集: 叫做A 与B 的并集,记作 ,即: .3.设集合{}{},,3|,,2|N n n x x B N n n x x A ∈==∈==则________=⋂B A4.设{}{}{},3,3,1,13,2,12=⋂-=--=P M P m m M 则m 的值为 . 【例题讲解】例1.设{1,0,1},{0,1,2,3},A B =-=求A B 及A B .例2.设22{|20},{|6(2)50},A x x px q B x x p x q =-+==++++=若1{}2A B =,求A B .例3. 设集合{24},{}A x x B x x a =-≤≤=<.(1)若A B B =,求a 的取值范围;(2)若A B =∅,求a 的取值范围.【课堂检测】1.设集合{}{}{},4,3,2,3,2,1,2,1===C B A 则()__________.A B C = 2.若集合{}{}|23,|23,S x x x T x x =≤≥=≤≤或则_________S T =.3.设集合{}21,|0 2.5,|,32U R A x x B x x x ⎧⎫==<<=≥≤-⎨⎬⎩⎭或则()()U U C A C B = . 4.已知{}{},1,1,3,3,1,122+--=-+-=a a a B a a A 则{}2,______A B a =-=则.【教学反思】§1.3 交集·并集(2)【教学目标】、(1)掌握集合交集及并集有关性质;运用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2)掌握集合的有关术语和符号;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考纲要求】集合的交、并运算及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集合.【课前导学】1.有关性质:A A = A ∅= AB B AA A = A ∅= AB B A2.区间:设,,,a b R a b ∈<且规定[,]a b = ,(,)a b = ,[,)a b = ,(,]a b = ,(,)a +∞= ,(,]b -∞= ,(,)-∞+∞= .3. {1,2,3,4,5,6},{2,3,5},{1,4},())(),U U U U A B C A B C A C B ===求与(并探求(),U C A B ,U U C A C B 三者之间的关系.4.求满足{1,2}P Q =的集合,P Q 共有多少组?【例题讲解】例1设{}{}{},7,1,4,4,2,1,1,22-=+-=+--=C x y B x x A 且C B A = ,求y x ,的值及B A .例2设22{|1|,3,5},{21,2,21},A a B a a a a a =+=+++-若{2,3}A B =,求A B .例3设222{|40},{|2(1)10}.A x x x B x x a x a =+==+++-=(1)若A B B =,求a 的值;(2)若A B B =,求a 的值.例4设全集3{(,)|,},{(,)|1},{(,)|1}2y U x y x R y R M x y P x y y x x -=∈∈===≠+-,求().U C M P【课堂检测】1.设集合{},,3|Z x x x I ∈<={},2,1=A {},2,1,2--=B 则()U A C B 等于 .2.若{}{},,非正整数非负整数==B A 则=B A , =B A .3.设R U =,{},,50|<≤=x x A {},1|≥=x x B 则()()=B C A C U U .4.已知集合C B A ,,满足C B B A =,则C A ____.【教学反思】§2.1.1 函数的概念与图像(1)【教学目标】1.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得重要模型,理解函数概念;2.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并能说出他们的值域 .【考纲要求】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课前导学】1.函数的定义:设A ,B 是两个 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 ,使对于集合A中的 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 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叫做从A 到 B 的一个函数,记为 ,其中x 叫 ,x 的取值范围叫做函数 的 ,与x 的值相对应的y 的值叫 ,y 的取值范围叫做函数的 ;2.在对应法则R y R x b x y y x f ∈∈+=→,,,:中,若52→,则→-2 ;3.下列图象中不能..作为函数()y f x =的图象的是:y y【例题讲解】例1(1)N x x x ∈→,; (2)R x x x ∈+→,11; (3),y x →其中+∈∈-=N y N x x y ,,1;(4)y x →,其中{}{}3,2,1,0,1,1,0,1,21-∈-∈-=y x x y以上4个对应中,为函数的有 .变式:下列各组函数中,为同一函数的是 ;(1)()3-=x x f 与()962+-=x x x g (2)()1-=x x f 与12)(2+-=t t t g(3)24)(2+-=x x x f 与2)(-=x x g (4)2)(x x f π=与圆面积y 是半径x 的函数例2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x x f -=11)( (2)22y x =+*变式:若)(x f y =的定义域为[]4,1,)2(+x f 的定义域为 ;例3已知函数223y x x =--+,求1(0),(1),(),()(1)2f f f f n f n --.变式1:函数223,(32)y x x x =--+-≤≤的值域是 函数223y x x =--+,{}2,1,0,1,2--∈x 的值域是 .变式2:若一系列函数的解析式相同,值域相同,但定义域不同,则称这些函数为“同族函数”,那么函数2x y =,值域为{}4,1的“同族函数”共有 个;【课堂检测】1. 对于集合{|06}A x x =≤≤,{|03}B y y =≤≤,有下列从A 到B 的三个对应:①12x y x →= ;②13x y x →=;③x y x →=;其中是从A 到B 的函数的对应的序号为 ;2. 函数3()|1|2f x x =+-的定义域为 ____________3. 若2()(1)1,{1,0,1,2,3}f x x x =-+∈-,则((0))f f = ;【教学反思】§2.1.1 函数的概念与图像(2)【教学目标】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得重要模型,理解函数概念;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并能说出他们的值域 .【考纲要求】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课前导学】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22-⋅+=x x y (2)322--=x x y2.函数)(x f y =的定义域为[]4,1-,则函数)2(x f y =的定义域为 ;3.求下列函数的值域:(1))20(1≤<-=x x y (2)2y x=(3))30(322≤≤+-=x x x y【例题讲解】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01x yx x +=- (2)1y x =+例2.求下列函数的值域:(1)32y x =- (2)[)246,1,5y x x x =-+∈(3)2845y x x =-+ (4)y x =例3(1)已知函数y =R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2)设[]1,(1)A b b =>,函数21()(1)12f x x =-+,当x A ∈,()f x 的值域也是A ,求b 的值.【课堂检测】1.函数y =的定义域为 ,111y x=+的定义域为 .2.函数211y x =+的值域为 .3.函数y x =的值域为 .【教学反思】§2.1.1 函数的概念与图像(3)【教学目标】1.理解函数图象的意义;2.能正确画出一些常见函数的图象;3.会利用函数的图象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值域、判断函数值的变化趋势;4.从“形”的角度加深对函数的理解. 【课前导学】1.函数的图象:将函数()f x 自变量的一个值0x 作为 坐标,相应的函数值作为 坐标,就得到坐标平面上的一个点00(,())x f x ,当自变量 ,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函数()y f x =的图象.2.函数()y f x =的图象与其定义域、值域的对应关系:函数()y f x =的图象在x 轴上的射影构成的集合对应着函数的 ,在y 轴上的射影构成的集合对应着函数的 .3. 函数()f x x =与2()x g x x =的图象相同吗?并画出函数2()x g x x=的图像.4.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1)()1f x x =+; (2)2()(1)1,[1,3)f x x x =-+∈;(3)5y x =,{1,2,3,4}x ∈; (4)()f x =【例题讲解】例1. 画出函数2()1f x x =+的图象,并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比较(2),(1),(3)f f f -的大小;(2)若120x x <<(或120x x <<,或12||||x x <)比较1()f x 与2()f x 的大小;(3)分别写出函数2()1f x x =+((1,2]x ∈-), 2()1f x x =+((1,2]x ∈)的值域.例2. 已知函数()f x =⎪⎩⎪⎨⎧>≤≤-<+)1(,)1(-1,)1(322x x x x x ,x(1)画出函数图象; (2)求(((2)))f f f -的值(3)求当()7f x =-时,求x 的值;例3作出下列函数的图像;(1) 234y x x =+- (2) 221y x x =--【课堂检测】1.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2,3-,则()y f x =的图像与直线2x =的交点个数为 .2. 函数)(x f y =的图象如图所示,填空: (1)=)0(f ______;(2)=)1(f ______;(3)=)2(f _________;(4)若1121<<<-x x ,则)()(21x f x f 与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3.画出函数()xf x x x=+的图像.【教学反思】§2.1.2函数的表示方法(1)【教学目标】1.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图象法、列表法、解析法),理解同一个函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2.了解分段函数,会作其图,并简单地应用; 3.会用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求函数的解析式. 【考纲要求】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象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课前导学】1.一次函数一般形式为 .2.二次函数的形式:(1)一般式:;(2)交点式:;(3)顶点式: .3.已知()31f g x=,=+,则[()]=-,()23f x xg x xg f x= .[()]4.已知函数()f x.=+-=,求()f x是二次函数,且满足(0)1,(1)()2f f x f x x【例题讲解】例1.下表所示为x与y间的函数关系:那么它的解析式为 .例2. 函数()f x在闭区间[1,2]-上的图象如下图所示,则求此函数的解析式.1例3. (1)已知一次函数)(x f 满足[]34)(+=x x f f ,求)(x f .(2)已知2(1)2f x x x +=-,求()f x .【课堂检测】1.已知21,0()21,0x x f x x x ⎧+≥=⎨+<⎩,(2)f -= ;2(1)f a += .2.已知1)f x =+()f x = .3.若二次函数2223y x mx m =-+-+的图像对称轴为20x +=,则m = ,顶点坐标为 .【教学反思】§2.1.2函数的表示方法(2)【教学目标】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图象法、列表法、解析法),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会用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求函数的饿解析式;通过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纲要求】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象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课前导学】1.函数()01)(2≠+=x x xx f ,则)1(x f 是 ; 2.已知1)1(+=+x x f ,那么)(x f 的解析式为 ;3.一个面积为2100m 的等腰梯形,上底长为xm ,下底长为上底长的3倍,则高y 与x 的解析式为 ;4.某种笔记本每本5元,买x ({}4,3,2,1∈x )个笔记本的钱数记为y (元),则以x 为自变量的函数y 的解析式为 ;【例题讲解】例 1. 动点P 从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 的顶点A 出发,顺次经过B 、C 、D 再回到A ,设x 表示点P 的行程,y 表示线段PA 的长,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变式:如图所示,梯形ABCD 中,CD AB //,5==BC AD ,,10=AB 4=CD ,动 点P 自B 点出发沿DA CD BC →→路线运动,最后到达A 点,设点P 的运动路程为x ,ABP ∆的面积为y ,试求)(x f y =的解析式并作出图像.例2已知函数满足1()2()f x f ax x +=,(1)求(1),(2)f f 的值; (2)求()f x 的解析式.【课堂检测】1.周长为定值l的矩形,它的面积S是此矩形的长为x的函数,则该函数的解析式为;2.若函数()f x满足关系式1()2()3f x f xx+=,则(2)f= ;【教学反思】§2.1.3函数的单调性(1)【教学目标】1. 会运用函数图象判断函数是递增还是递减;2. 理解函数的单调性,能判别或证明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3. 注意必须在函数的定义域内或其子集内讨论函数的单调性.【考纲要求】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课前导学】1.下列函数中,在区间()2,0上为增函数的是 ;(1)xy 1= (2)12-=x y (3)x y -=1 (4)2)12(-=x y 2.若b x k x f ++=)12()(在()+∞∞-,上是减函数,则k 的取值范围是 ;3.函数122-+=x x y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 ;4.画出函数12+=x y 的图象,并写出单调区间.【例题讲解】例1:画出下列函数图象,并写出单调区间.(1)22y x =-+; (2)1y x=;(3)21, 0()22, 0x x f x x x ⎧+≤=⎨-+>⎩.例2.求证函数1()1f x x=-在()0,+∞上是减函数.思考:在(),0-∞是 函数,在定义域内是减函数吗?例3.求证函数3()f x x x =+在(),-∞+∞上是增函数.【课堂检测】1.函数1062+-=x x y 在单调增区间是 ;2.函数11-=xy 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 3.函数⎩⎨⎧<≥=)0()0(2x xx x y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 ,单调递减区间为 ; 4.求证:函数x x x f +-=2)(在⎪⎭⎫ ⎝⎛∞-21,上是单调增函数.【教学反思】§2.1.3函数的单调性(2)【教学目标】1.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极其几何意义;2.会用配方法、函数的单调性求函数的最值;3.培养识图能力与数形语言转换的能力.【课前导学】1.函数12+-=x y 在[]2,1-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是 ;2.函数x x y +-=2在[]0,3-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是 ;3.函数12+-=xy 在[]3,1上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是 ; 4.设函数)0()(≠=a xa x f ,若)(x f 在()0,∞-上是减函数,则a 的取值范围为 .【例题讲解】例1. (1)若函数2()45f x x mx m =-+-在[2,)-+∞上是增函数,在(,2]-∞-上是减函数,则实数m 的值为 ;(2)若函数2()45f x x mx m =-+-在[2,)-+∞上是增函数,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为 ;(3)若函数2()45f x x mx m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2,)-+∞,则实数m 的值为 .例2.已知函数)(x f y =的定义域是],[b a ,a c b <<.当],[c a x ∈时,)(x f 是单调增函数;当],[b c x ∈时,)(x f 是单调减函数,试证明)(x f 在c x =时取得最大值.例3.(1)求函数1()f x x x=+的单调区间; (2)求函数221()x x f x x -+=,1,44x ⎡⎤∈⎢⎥⎣⎦的值域.【课堂检测】1. 函数1)1()(--=x a x f 在()+∞∞-,上是减函数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2. 函数2()4(0)f x x mx m =-+>在(,0]-∞上的最小值是 .3. 函数()f x =的最小值是 ,最大值是 .【教学反思】§2.1.3 函数的奇偶性(1)【教学目标】3.了解函数奇偶性的含义;4.掌握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方法,能证明一些简单函数的奇偶性;5.初步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导学案及答案

初中时你听说过“集合”这一词吗?你在学习那些知识点中提到了“集合” 这一词?(试举几 例) 五、学习过程: 1、阅读教材 P2 页 8 个例子 问题 1:总结出集合与元素的概念: 问题 2: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 问题 3:集合相等: 问题 4:课本 P3 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
通过使用集合的语言感受集合语言在描述客观现实和数学问题中的意义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养成事实求是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课题: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集合中元素的 三个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了解,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 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三、学法指导:认真阅读教材 P1-P3,对照学习目标,完成导学案,适当总结。 四、知识链接: 军训前学校通知:8 月 13 日 8 点,高一年级在操场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 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问题 7.集合 {x | x >3 } 与集合 {t | t >3 } 是否表示同一个集合?
六、达标检测: A1.教材 12 页 A 组 3,4 题
B2.方程组
x y 2 的解集用列举法表示为________;用描述法表示为 x y 5
。 A (2)—7 A

B3. {( x, y ) | x y 6, x N , y N } 用列举法表示为 B4.已知 A {x | x 3k 1, k Z }, 用 或 符号填空: (1)5
2、集合与元素的字母表示: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 A,B,C…表示,集合的元素用小写的拉丁 字母 a,b,c,…表示。 问题 5: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A 例 1:设 A 表示“1----20 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 3、4 与 A 的关系? 关 系 属 于 不属于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册导学案集合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册导学案集合

§1.1 集合(复习)1. 掌握集合的交、并、补集三种运算及有关性质,能运行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掌握集合的有关术语和符号;2. 能使用数轴分析、Venn 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214复习1:什么叫交集、并集、补集?符号语言如何表示?图形语言?A B = ;A B = ;U C A = .复习2:交、并、补有如下性质.A ∩A = ;A ∩∅= ;A ∪A = ;A ∪∅= ;()U A C A = ;()U A C A = ;()U U C C A = .你还能写出一些吗?二、新课导学※ 典型例题例1 设U =R ,{|55}A x x =-<<,{|07}B x x =≤<.求A ∩B 、A ∪B 、C U A 、C U B 、(C U A )∩(C U B )、(C U A )∪(C U B )、C U (A ∪B )、C U (A ∩B ).小结:(1)不等式的交、并、补集的运算,可以借助数轴进行分析,注意端点;(2)由以上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吗?例2已知全集{1,2,3,4,5}U =,若A B U =,A B ≠∅,(){1,2}U A C B =,求集合A 、B .小结:列举法表示的数集问题用Venn 图示法、观察法.例 3 若{}{}22430,10A x x x B x x ax a =-+==-+-=,{}210C x x mx =-+=,A B A A C C ==且,求实数a 、m 的值或取值范围.变式:设2{|8150}A x x x =-+=,{|10}B x ax =-=,若B ⊆A ,求实数a 组成的集合、.※ 动手试试练1. 设2{|60}A x x ax =-+=,2{|0}B x x x c =-+=,且A ∩B ={2},求A ∪B .练2. 已知A={x|x<-2或x>3},B={x|4x+m<0},当A⊇B时,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册)导学案及答案汇总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册)导学案及答案汇总

§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1. 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 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3.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23讨论: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上午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 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引入: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集合是近代数学最基本的内容之一,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它还渗透到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其术语的科技文章和科普读物中比比皆是,学习它可为参阅一般科技读物和以后学习数学知识准备必要的条件.二、新课导学※ 探索新知探究1:考察几组对象:① 1~20以内所有的质数;②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③ 所有的锐角三角形;④ 2x , 32x +, 35y x -, 22x y +;⑤ 东升高中高一级全体学生;⑥ 方程230x x +=的所有实数根;⑦ 隆成日用品厂2008年8月生产的所有童车;⑧ 2008年8月,广东所有出生婴儿.试回答:各组对象分别是一些什么?有多少个对象?新知1: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 ),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set ).试试1:探究1中①~⑧都能组成集合吗,元素分别是什么?探究2:“好心的人”与“1,2,1”是否构成集合?新知2:集合元素的特征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是互异的,是无序的,即集合元素三特征. 确定性:某一个具体对象,它或者是一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或者不是该集合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互异性: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顺序.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称这两个集合.试试2:分析下列对象,能否构成集合,并指出元素:①不等式30x->的解;②3的倍数;③方程2210-+=的解;x x④a,b,c,x,y,z;⑤最小的整数;⑥周长为10 cm的三角形;⑦中国古代四大发明;⑧全班每个学生的年龄;⑨地球上的四大洋;⑩地球的小河流.探究3:实数能用字母表示,集合又如何表示呢?新知3:集合的字母表示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集合的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集合A,记作:a∈A;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集合A,记作:a∉A.试试3:设B表示“5以内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则5 B,0.5 B,0 B,-1 B.探究4:常见的数集有哪些,又如何表示呢?新知4:常见数集的表示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记作N;正整数集:所有正整数的集合,记作N*或N+;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试试4:填∈或∉:0 N,0 R,3.7 N,3.7 Z,. 探究5:探究1中①~⑧分别组成的集合,以及常见数集的语言表示等例子,都是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 这种方法语言文字上较为繁琐,能否找到一种简单的方法呢?新知5: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 }”括起来,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注意:不必考虑顺序,“,”隔开;a与{a}不同.试试5:试试2中,哪些对象组成的集合能用列举法表示出来,试写出其表示.※典型例题例1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① 15以内质数的集合;② 方程2(1)0x x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③ 一次函数y x =与21y x =-的图象的交点组成的集合.变式:用列举法表示“一次函数y x =的图象与二次函数2y x =的图象的交点”组成的集合.三、总结提升※ 学习小结①概念:集合与元素;属于与不属于;②集合中元素三特征;③常见数集及表示;④列举法.※ 知识拓展集合论是德国著名数学家康托尔于19世纪末创立的. 1874年康托尔提出“集合”的概念:把若干确定的有区别的(不论是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合并起来,看作一个整体,就称为一个集合,其中各事物称为该集合的元素. 人们把康托尔于1873年12月7日给戴德金的信中.※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A. 很好B. 较好C. 一般D. 较差※ 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计分: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某个村子里的高个子组成一个集合B .所有小正数组成一个集合C .集合{1,2,3,4,5}和{5,4,3,2,1}表示同一个集合D .1361,0.5,,,224 2. 给出下列关系:① 12R =;② Q ;③3N +-∉;④.Q 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3. 直线21y x =+与y 轴的交点所组成的集合为( ).A. {0,1}B. {(0,1)}C. 1{,0}2-D. 1{(,0)}2-4. 设A表示“中国所有省会城市”组成的集合,则:深圳A;广州A. (填∈或∉)5. “方程23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用列举法表示为____________.x x1.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由小于10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2)10的所有正约数组成的集合;(3)方程210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x x2. 设x∈R,集合2=-.A x x x{3,,2}(1)求元素x所应满足的条件;(2)若2A-∈,求实数x.§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2)1. 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 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3.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45复习1: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其中的每个对象叫作.集合中的元素具备、、特征.集合与元素的关系有、.复习2:集合2=++的元素是,若1∈A,则x= .A x x{21}复习3:集合{1,2}、{(1,2)}、{(2,1)}、{2,1}的元素分别是什么?四个集合有何关系?二、新课导学※ 学习探究思考:① 你能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2,4,6,8}吗?② 你能用列举法表示不等式13x -<的解集吗?探究:比较如下表示法① {方程210x -=的根};② {1,1}-;③ 2{|10}x R x ∈-=.新知: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描述法,一般形式为{|}x A P ∈,其中x 代表元素,P 是确定条件.试试:方程230x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用描述法表示为 . ※ 典型例题例1 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方程2(1)0x x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2)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练习: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方程340x x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2)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小结: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时,如果从上下文关系来看,x R ∈、x Z ∈明确时可省略,例如{|21,}x x k k Z =-∈,{|0}x x >.例2 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抛物线21y x =-上的所有点组成的集合;(2)方程组3222327x y x y +=⎧⎨+=⎩解集.变式:以下三个集合有什么区别.(1)2{(,)|1}x y y x =-;(2)2{|1}y y x =-;(3)2{|1}x y x =-.反思与小结:① 描述法表示集合时,应特别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如2{(,)|1}x y y x =-与2{|1}y y x =-不同.② 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1}x x >,{|3,}x x k k Z =∈.③ 集合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例如:{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 ,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 }也是错误的.④ 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动手试试练1. 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大于0的所有奇数.练2. 已知集合{|33,}A x x x Z =-<<∈,集合2{(,)|1,}B x y y x x A ==+∈. 试用列举法分别表示集合A 、B .三、总结提升※ 学习小结1. 集合的三种表示方法(自然语言、列举法、描述法);2. 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知识拓展1. 描述法表示时代表元素十分重要. 例如:(1)所有直角三角形的集合可以表示为:{|}x x 是直角三角形,也可以写成:{直角三角形};(2)集合2{(,)|1}x y y x =+与集合2{|1}y y x =+是同一个集合吗?2. 我们还可以用一条封闭的曲线的内部来表示一个集合,即:文氏图,或称Venn 图.※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A. 很好B. 较好C. 一般D. 较差※ 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计分:1. 设{|16}A x N x =∈≤<,则下列正确的是( ).A. 6A ∈B. 0A ∈C. 3A ∉D. 3.5A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等式253x -<的解集表示为{4}x <B.所有偶数的集合表示为{|2}x x k =C.全体自然数的集合可表示为{自然数}D. 方程240x -=实数根的集合表示为{(2,2)}-3. 一次函数3y x =-与2y x =-的图象的交点组成的集合是( ).A. {1,2}-B. {1,2}x y ==-C. {(2,1)}-D. 3{(,)|}2y x x y y x =-⎧⎨=-⎩4. 用列举法表示集合{|510}A x Z x =∈≤<为.5.集合A ={x |x =2n 且n ∈N }, 2{|650}B x x x =-+=,用∈或∉填空:4 A ,4 B ,5 A ,5 B .1. (1)设集合{(,)|6,,}A x y x y x N y N =+=∈∈ ,试用列举法表示集合A .(2)设A ={x |x =2n ,n ∈N ,且n <10},B ={3的倍数},求属于A 且属于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2. 若集合{1,3}A =-,集合2{|0}B x x ax b =++=,且A B =,求实数a 、b .§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 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2. 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3. 能利用Venn 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4. 了解空集的含义.67复习1:集合的表示方法有 、 、. 请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1)10以内3的倍数;(2)1000以内3的倍数.复习2:用适当的符号填空.(1) 0 N ; -1.5 R .(2)设集合2{|(1)(3)0}A x x x =--=,{}B b =,则1 A ;b B ;{1,3} A .思考: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如5<7,2≤2,试想集合间是否有类似的“大小”关系呢?二、新课导学※ 学习探究探究:比较下面几个例子,试发现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3,6,9}A =与*{|3,333}B x x k k N k ==∈≤且;{}C =东升高中学生与{}D =东升高中高一学生;{|(1)(2)0}E x x x x =--=与{0,1,2}F =.新知:子集、相等、真子集、空集的概念.① 如果集合A 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subset ),记作:()A B B A ⊆⊇或,读作:A 包含于(is contained in )B ,或B 包含(contains)A .当集合A 不包含于集合B 时,记作A B .② 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平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代表集合,这种图称为V enn 图. 用Venn 图表示两个集合间的“包含”关系为:()A B B A ⊆⊇或.③ 集合相等:若A B B A ⊆⊆且A B =.④ 真子集:若集合A B ⊆,存在元素x B x A ∈∉且,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proper subset ),记作:A B (或B A ),读作:A 真包含于B (或B 真包含A ).⑤ 空集: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empty set ),记作:∅. 并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试试:用适当的符号填空.(1){,}a b {,,}a b c ,a {,,}a b c ;(2)∅ 2{|30}x x +=,∅ R ;(3)N {0,1},Q N ;(4){0} 2{|0}x x x -=.反思:思考下列问题.(1)符号“a A ∈”与“{}a A ⊆”有什么区别?试举例说明.(2)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吗?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真子集吗?试用符号表示结论.(3)类比下列实数中的结论,你能在集合中得出什么结论?① 若,,a b b a a b ≥≥=且则;② 若,,a b b c a c ≥≥≥且则.B A※ 典型例题例1 写出集合{,,}a b c 的所有的子集,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它的真子集.变式:写出集合{0,1,2}的所有真子集组成的集合.例2 判断下列集合间的关系:(1){|32}A x x =->与{|250}B x x =-≥;(2)设集合A ={0,1},集合{|}B x x A =⊆,则A 与B 的关系如何?变式:若集合{|}A x x a =>,{|250}B x x =-≥,且满足A B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动手试试练1. 已知集合2{|320}A x x x =-+=,B ={1,2},{|8,}C x x x N =<∈,用适当符号填空:A B ,A C ,{2} C ,2 C .练 2. 已知集合{|5}A x a x =<<,{|2}B x x =≥,且满足A B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 .三、总结提升※ 学习小结1. 子集、真子集、空集、相等的概念及符号;Venn 图图示;一些结论.2. 两个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只有“包含”与“相等”两种,可类比两个实数间的大小关系,特别要注意区别“属于”与“包含”两种关系及其表示方法.※ 知识拓展 n 个元素,那么它的子集有2n 个,真子集有21n -个.※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A. 很好B. 较好C. 一般D. 较差※ 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计分: 1.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A B. {0}∅∈ C. {1,2}Z ⊆ D. {0}{0,1}∈2. 设{}{}1,A x x B x x a =>=>,且A B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 ). A. 1a < B. 1a ≤ C. 1a > D. 1a ≥3. 若2{1,2}{|0}x x bx c =++=,则( ). A. 3,2b c =-= B. 3,2b c ==- C. 2,3b c =-= D. 2,3b c ==-4. 满足},,,{},{d c b a A b a ⊂⊆的集合A 有 个.5. 设集合{},{},{}A B C ===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D =正方形,则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并用Venn 图表示.课后作业1. 某工厂生产的产品在质量和长度上都合格时,该产品才合格. 若用A 表示合格产品的集合,B 表示质量合格的产品的集合,C 表示长度合格的产品的集合.则下列包含关系哪些成立?,,,A B B A A C C A ⊆⊆⊆⊆ 试用Venn 图表示这三个集合的关系.2. 已知2{|0}A x x px q =++=,2{|320}B x x x =-+=且A B ⊆,求实数p 、q 所满足的条件.§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1)学习目标1. 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掌握交集与并集的区别与联系;2. 会求两个已知集合的交集和并集,并能正确应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问题;3. 能使用Venn 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89 复习1:用适当符号填空.0 {0}; 0 ∅;∅ {x |x 2+1=0,x ∈R }; {0} {x |x <3且x >5};{x |x >-3} {x |x >2}; {x |x >6} {x |x <-2或x >5}.复习2:已知A ={1,2,3}, S ={1,2,3,4,5},则A S , {x |x ∈S 且x ∉A }= .思考:实数有加法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探究:设集合{4,5,6,8}A =,{3,5,7,8}B =.(1)试用Venn 图表示集合A 、B 后,指出它们的公共部分(交)、合并部分(并);(2)讨论如何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分别表示两个集合的交、并?新知:交集、并集.①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作A 、B 的交集(intersection set ),记作A ∩B ,读“A 交B ”,即: {|,}.A B x x A x B =∈∈且Venn 图如右表示.② 类比说出并集的定义.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 与B 的并集(union set ),记作:A B ,读作:A 并B ,用描述法表示是:{|,}A B x x A x B =∈∈或.Venn 图如右表示.试试:(1)A ={3,5,6,8},B ={4,5,7,8},则A ∪B = ;(2)设A ={等腰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则A ∩B = ; (3)A ={x |x >3},B ={x |x <6},则A ∪B = ,A ∩B = . (4)分别指出A 、B 两个集合下列五种情况的交集部分、并集部分.反思:(1)A ∩B 与A 、B 、B ∩A 有什么关系?(2)A ∪B 与集合A 、B 、B ∪A 有什么关系?(3)A ∩A = ;A ∪A = . A ∩∅= ;A ∪∅= .※ 典型例题例1 设{|18}A x x =-<<,{|45}B x x x =><-或,求A ∩B 、A ∪B .变式:若A ={x |-5≤x ≤8},{|45}B x x x =><-或,则A ∩B = ;A ∪B = .小结:有关不等式解集的运算可以借助数轴来研究.例2 设{(,)|46}A x y x y =+=,{(,)|327}B x y x y =+=,求A ∩B .变式:(1)若{(,)|46}A x y x y =+=,{(,)|43}B x y x y =+=,则A B = ; (2)若{(,)|46}A x y x y =+=,{(,)|8212}B x y x y =+=,则A B = .反思:例2及变式的结论说明了什么几何意义?※ 动手试试练1. 设集合{|23},{|12}A x x B x x =-<<=<<.求A ∩B 、A ∪B .A练 2. 学校里开运动会,设A ={x |x 是参加跳高的同学},B ={x |x 是参加跳远的同学},C ={x |x 是参加投掷的同学},学校规定,在上述比赛中,每个同学最多只能参加两项比赛,请你用集合的运算说明这项规定,并解释A B 与B C 的含义.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1. 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图示、性质;2. 求交集、并集的两种方法:数轴、Venn 图.※ 知识拓展A B C A B A C =()()(), A B C A B A C =()()(), A B C A B C =()(), A B C A B C =()(), A A B A A A B A ==(),(). 你能结合V enn 图,分析出上述集合运算的性质吗?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计分:1. 设{}{}5,1,A x Z x B x Z x =∈≤=∈>那么A B 等于( ).A .{1,2,3,4,5}B .{2,3,4,5}C .{2,3,4}D .{}15x x <≤2. 已知集合M ={(x , y )|x +y =2},N ={(x , y )|x -y =4},那么集合M ∩N 为( ). A. x =3, y =-1 B. (3,-1) C.{3,-1} D.{(3,-1)}3. 设{}0,1,2,3,4,5,{1,3,6,9},{3,7,8}A B C ===,则()A B C 等于( ).A. {0,1,2,6}B. {3,7,8,}C. {1,3,7,8}D. {1,3,6,7,8}4. 设{|}A x x a =>,{|03}B x x =<<,若A B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5. 设{}{}22230,560A x x x B x x x =--==-+=,则A B = .课后作业1. 设平面内直线1l 上点的集合为1L ,直线2l 上点的集合为2L ,试分别说明下面三种情况时直线1l 与直线2l 的位置关系?(1)12{}L L P =点; (2)12L L =∅; (3)1212L L L L ==.2. 若关于x 的方程3x 2+px -7=0的解集为A ,方程3x 2-7x +q =0的解集为B ,且A ∩B ={13-},求A B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2)1. 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2. 能使用Venn 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1011 复习1:集合相关概念及运算.① 如果集合A 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 ,记作 . 若集合A B ⊆,存在元素x B x A ∈∉且,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 ,记作 . 若A B B A ⊆⊆且,则 .② 两个集合的 部分、 部分,分别是它们交集、并集,用符号语言表示为: A B = ; A B = .复习2:已知A ={x |x +3>0},B ={x |x ≤-3},则A 、B 、R 有何关系?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探究:设U ={全班同学}、A ={全班参加足球队的同学}、B ={全班没有参加足球队的同学},则U 、A 、B 有何关系?新知:全集、补集.① 全集: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Universe ),通常记作U .② 补集:已知集合U , 集合A ⊆U ,由U 中所有不属于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作A 相对于U 的补集(complementary set ),记作:U C A ,读作:“A 在U 中补集”,即{|,}U C A x x U x A =∈∉且. 补集的Venn 图表示如右:说明:全集是相对于所研究问题而言的一个相对概念,补集的概念必须要有全集的限制. 试试:(1)U ={2,3,4},A ={4,3},B =∅,则U C A = ,U C B = ;(2)设U ={x |x <8,且x ∈N },A ={x |(x -2)(x -4)(x -5)=0},则U C A = ; (3)设集合{|38}A x x =≤<,则R A = ;(4)设U ={三角形},A ={锐角三角形},则U C A = .反思:(1)在解不等式时,一般把什么作为全集?在研究图形集合时,一般把什么作为全集? (2)Q 的补集如何表示?意为什么?※ 典型例题例1 设U ={x |x <13,且x ∈N },A ={8的正约数},B ={12的正约数},求U C A 、U C B .例2 设U =R ,A ={x |-1<x <2},B ={x |1<x <3},求A ∩B 、A ∪B 、U C A 、U C B .变式:分别求()U C A B 、()()U U C A C B .※ 动手试试练 1. 已知全集I ={小于10的正整数},其子集A 、B 满足()(){1,9}I I C A C B =,(){4,6,8}I C A B =,{2}A B =. 求集合A 、B .练2. 分别用集合A 、B 、C 表示下图的阴影部分.(1) ; (2) ;(3) ; (4) .反思:结合Venn 图分析,如何得到性质:(1)()U A C A = ,()U A C A = ; (2)()U U C C A =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1. 补集、全集的概念;补集、全集的符号.2. 集合运算的两种方法:数轴、Venn 图.※ 知识拓展试结合Venn 图分析,探索如下等式是否成立? (1)()()()U U U C A B C A C B =; (2)()()()U U U C A B C A C B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计分: 1. 设全集U =R ,集合2{|1}A x x =≠,则U C A =( ) A. 1 B. -1,1 C. {1} D. {1,1}-2. 已知集合U ={|0}x x >,{|02}U C A x x =<<,那么集合A =( ). A. {|02}x x x ≤≥或 B. {|02}x x x <>或 C. {|2}x x ≥ D. {|2}x x >3. 设全集{}0,1,2,3,4I =----,集合{}0,1,2M =--,{}0,3,4N =--,则()I M N =( ).A .{0}B .{}3,4--C .{}1,2--D .∅4. 已知U ={x ∈N |x ≤10},A ={小于11的质数},则U C A = .5. 定义A —B ={x |x ∈A ,且x ∉B },若M ={1,2,3,4,5},N ={2,4,8},则N —M = .1. 已知全集I =2{2,3,23}a a +-,若{,2}A b =,{5}I C A =,求实数,a b .2. 已知全集U =R ,集合A ={}220x x px ++=,{}250,B x x x q =-+= 若{}()2U C A B =,试用列举法表示集合A§1.1 集合(复习)1. 掌握集合的交、并、补集三种运算及有关性质,能运行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掌握集合的有关术语和符号;2. 能使用数轴分析、Venn 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214复习1:什么叫交集、并集、补集?符号语言如何表示?图形语言? A B = ; A B = ; U C A = .复习2:交、并、补有如下性质.A ∩A = ;A ∩∅= ; A ∪A = ;A ∪∅= ;()U A C A = ;()U A C A = ; ()U U C C A = . 你还能写出一些吗?二、新课导学 ※ 典型例题例1 设U =R ,{|55}A x x =-<<,{|07}B x x =≤<.求A ∩B 、A ∪B 、C U A 、C U B 、(C U A )∩(C U B )、(C U A )∪(C U B )、C U (A ∪B )、C U (A ∩B ).小结:(1)不等式的交、并、补集的运算,可以借助数轴进行分析,注意端点; (2)由以上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吗?例2已知全集{1,2,3,4,5}U =,若A B U =,A B ≠∅,(){1,2}U A C B =,求集合A 、B .小结:列举法表示的数集问题用Venn 图示法、观察法. 例 3 若{}{}22430,10A x x xB x x ax a =-+==-+-=,{}210C x x mx =-+=,A B A A C C ==且,求实数a 、m 的值或取值范围.变式:设2{|8150}A x x x =-+=,{|10}B x ax =-=,若B ⊆A ,求实数a 组成的集合、.※ 动手试试练1. 设2{|60}A x x ax =-+=,2{|0}B x x x c =-+=,且A ∩B ={2},求A ∪B .练2. 已知A ={x |x <-2或x >3},B ={x |4x +m <0},当A ⊇B 时,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全部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全部导学案

必修2第一章§2-1 柱、锥、台体性质及表面积、体积计算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1-7,23-28完成下面填空1.棱柱、棱锥、棱台的本质特征⑴棱柱:①有两个互相平行的面即底面 ,②其余各面即侧面每相邻两个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即侧棱都 .⑵棱锥:①有一个面即底面是 ,②其余各面即侧面是 .⑶棱台:①每条侧棱延长后交于同一点,②两底面是平行且相似的多边形;2.圆柱、圆锥、圆台、球的本质特征⑴圆柱:.⑵圆锥:.⑶圆台:①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都是圆,②过轴的截面都是全等的等腰梯形,③母线长都相等,每条母线延长后都与轴交于同一点.4球: .3.棱柱、棱锥、棱台的展开图与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1直棱柱、正棱锥、正棱台的侧面展开图分别是①若干个小矩形拼成的一个 ,②若干个 ,③若干个 .2表面积及体积公式:4.圆柱、圆锥、圆台的展开图、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5.球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课初5分钟课前完成下列练习,课前5分钟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A.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的几何体叫棱柱;B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叫棱柱;C 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的几何体叫棱柱; D用一个平面去截棱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组成的几何体叫棱台;2.根据下列对于几何体结构特征的描述,说出几何体的名称:1由8个面围成,其中两个面是互相平行且全等的六边形,其他面都是全等的矩形;2一个等腰三角形绕着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旋转180°形成的封闭曲面所围成的图形;3.五棱台的上下底面均是正五边形,边长分别是6cm和16cm,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侧棱长是13cm,求它的侧面面积;4.一个气球的半径扩大a倍,它的体积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强调笔记:课中35分钟边听边练边落实5.如图:右边长方体由左边的平面图形围成的是图在教材P8 T1 36.已知圆台的上下底面半径分别是r,R,且侧面面积等于两底面面积之和,求圆台的母线长;7.如图,将一个长方体沿相邻三个面的对角线截出一个棱锥,求长方体的体积与剩下的几何体的体积的比;8.一个正方体的顶点都在球面上,它的棱长是2cm,求球的体积与表面积;强调笔记:课末5分钟知识整理、理解记忆要点1.2.3.4.课后15分钟自主落实,未懂则问1.填空题:1正方形边长扩大n倍,其面积扩大倍;长方体棱长扩大n倍,其表面积扩大倍,体积扩大倍;2 圆半径扩大n倍,其面积扩大倍;球半径扩大n倍,其表面积扩大倍,体积扩大倍;3 圆柱的底面不变,体积扩大到原来的n倍,则高扩大到原来的倍;反之,高不变,底面半径扩大到原来的倍;2.已知各面均为等边三角形的四面体S-ABC的棱长为1,求它的表面积与体积;3.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分别是3cm,4cm,5cm,绕着三边旋转一周分别形成三个几何体,求出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互助小组长签名:§2-2 投影与三视图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11-18完成下面填空1.中心投影、平行投影⑴叫中心投影,⑵叫平行投影,投影线正对着投影面时,叫 ,否则叫斜投影.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直观图平行投影下的正投影包括斜二测法和三视图: 1三视图的正视图、左视图、俯视图分别是从物体的、、看到的物体轮廓线即正投影被遮挡的轮廓线要画虚线;2直观图的斜二测画法①在已知图形中取互相垂直的x轴和y轴,两轴相交于O点,画直观图时,把它们画成对应的x′轴与y′轴,两轴交于O′,且使∠x′O′y′= ,它们确定的平面表示水平面;②已知图形中平行于x轴或y轴的线段,画成;③已知图形中平行于x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长度 ,平行于y轴的线段,长度 .课初5分钟课前完成下列练习,课前5分钟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三视图对应的几何体中,可以看作不是简单组合体的是.A B C D2.根据下列描述,说出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并画出它的三视图:由五个面围成,其中一个面是正四边形,其余四个面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的几何体; 3.下列结论正确的有1角的水平放置的直观图一定是角;2相等的角在直观图中仍然相等;3相等的线段在直观图中仍然相等;4若两条线段平行,则在直观图中对应线段仍然平行4.利用斜二测画法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1三角形的直观图是三角形;2平行四边形的直观图是平行四边形;3正方形的直观图是正方形;4菱形的直观图是菱形强调笔记:课中35分钟边听边练边落实5.画出下列几何体的三视图:6.根据下列三视图,画出对应的几何体:7.用斜二测画法画出水平放置的一角为60°,边长为4cm的菱形的直观图;8.已知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a,求出正三角形的直观图三角形'''A B C的面积;强调笔记:课末5分钟知识整理、理解记忆要点1.2.课后15分钟自主落实,未懂则问1.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等于.A.483π+ B.443π+ C. 84π+ D.103π2.已知几何体的三视图如下,画出它们的直观图:3.下列图形表示水平放置图形的直观图,画出它们原来的图形.互助小组长签名:必修2 第二章 §2-3 平面概念、公理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40-43完成下面填空1.平面及画法2.三个公理:公理1:文字语言: 符号语言: 图形语言:公理2:文字语言: 符号语言: 图形语言:公理3:文字语言: 符号语言: 图形语言:注意:公理1的作用:直线在平面上的判定依据; 公理2的作用: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用其证明点、线共面;公理3的作用:判定两个平面相交的依据,用其证明点在直线上——两平面的公共点一定在交线上.课初5分钟课前完成下列练习,课前5分钟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推断中,错误的是 .A .,,,A l AB l B l ααα∈∈∈∈⇒⊂B .,,,A A B B AB αβαβαβ∈∈∈∈⇒=C .,l A l A αα⊄∈⇒∉重合2.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A .经过三点确定一个平面B .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一点确定一个平面C .经过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D .经过两条平行直线确定一个平面3.用符号表示下列语句,并画出相应的图形: 1直线a 经过平面α外的一点M;2直线a 既在平面α内,又在平面β内;4.如图,试根据下列要求,把被遮挡的部分改为虚线: 1AB 没有被平面α遮挡; 2AB 被平面α遮挡强调笔记:课中35分钟边听边练边落实5.如果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直线都相交,那么这三条直线是否共面6.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 12点1,,B C D 是否在同一平面内3画出平面1AC 与平面1BC D 的交线,平面1ACD 与平面1BDC 的交线.7.空间四边形ABCD 中,E 、F 、G 、H 分别是AB 、BC 、CD 、DA 上的点,已知EF 和GH 交于P 点,求证:EF 、GH 、AC 三线共点. 8. ABC ∆在平面α外,AB P α=,BC Q α=,AC R α=,求证:P ,Q ,R 三点共线.强调笔记:课末5分钟 知识整理、理解记忆要点1.2.3.4.课后15分钟 自主落实,未懂则问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空间不同的三点确定一个平面B. 空间两两相交的三条直线确定一个平面C. 空间有三个角为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平面图形D. 和同一条直线相交的三条平行直线一定在同一平面内2.给出下列说法,其中说法正确的序号依次是 .① 梯形的四个顶点共面; ② 三条平行直线共面;③ 有三个公共点的两个平面重合;④ 每两条都相交并且交点全部不同的四条直线共面.3.已知空间四点中无任何三点共线,那么这四点可以确定平面的个数是 .4.下面四个叙述语其中A,B 表示点,a 表示直线,α表示平面① ,,A B AB ααα⊂⊂∴⊂; ②,,A B AB ααα∈∈∴∈; ③,,A a a A αα∉⊂∴∉; ④,,A a A a αα∉⊂∴∉.其中叙述方式和推理都正确的序号是5.在棱长为a 的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M,N 分别是AA 1,D 1C 1的中点,过点D,M,N 三点的平面与正方体的下底面A 1B 1C 1D 1相交于直线l , 1画出直线l ; 2设11lA B P =,求PB 1的长;3求D 1到l 的距离.互助小组长签名:必修2 第二章§2-4空间直线位置关系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44-50完成下面填空1.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异面直线的概念与画法1⎧⎧⎪⎨⎨⎩⎪⎩相交直线:;共面直线平行直线:;异面直线: .注意:常用平面衬托法画两条异面直线2已知两条异面直线,a b,经过空间任一点O作直线,把,a b''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异面直线,a b所成的角或夹角.注意:①,a b''所成的角的大小与点O的选择无关,为了简便,点O通常取在异面直线的一条上;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范围为,③如果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则叫两条异面直线垂直,记作a b⊥.2.空间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1直线与平面相交:;直线在平面内:;直线与平面平行: .2直线在平面外——直线和平面相交或平行,记作a⊄α包括a∩α=A和a∥α3.空间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平行: ;平面与平面相交: .课初5分钟课前完成下列练习,课前5分钟回答下列问题1.分别在两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是.A. 异面B. 平行C. 相交D. 以上都有可能2.直线l与平面α不平行,则.A. l与α相交B. l⊂αC. l与α相交或l⊂αD. 以上结论都不对3.若两个平面内分别有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则这两个平面的公共点个数.A. 有限个B. 无限个C. 没有D. 没有或无限个4.如果OA∥''O A,OB∥''O B,那么AOB∠与'''AO B∠大小关系.强调笔记:课中35分钟边听边练边落实5.如图,已知长方体ABCD-A'B'C'D'中,AB=,AD='1AA=.1BC和''AC所成的角是多少度2'AA和'BC所成的角是多少度6.下图是正方体平面展开图,在这个正方体中: ① BM 与ED 平行; ② CN 与BE 是异面直线;③ CN 与BM 成60º角; ④ DM 与BN 垂直. 以上四个说法中,正确说法的序号依次是 .7.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 各边长与对角线都相等,求AB 和CD 所成的角的大小.8.三棱柱ABC —A 1B 1C 1 的侧棱垂直底面,∠BCA=90°,点D 1、F 1分别是A 1B 1、A 1C 1 的中点.若BC=CA=CC 1,求BD 1 与AF 1 所成的角的余弦值.强调笔记:课末5分钟 知识整理、理解记忆要点1.2.3.4. 课后15分钟 自主落实,未懂则问1.两条直线a ,b 分别和异面直线c , d 都相交,则直线a ,b 的位置关系是 .A. 一定是异面直线B. 一定是相交直线C. 可能是平行直线D. 可能是异面直线,也可能是相交直线2.E 、F 、G 、H 是空间四边形ABCD 的边AB 、BC 、CD 、DA 的中点, 1EFGH 是 形;2若空间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 与BD 垂直,则EFGH 是 形;3若空间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 与BD 相等,则EFGH 是 形.3.若一条直线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平行,则这条直线与另一平面的位置关系是 .4.正方体各面所在平面将空间分成 个部分. A. 7 B. 15 C. 21 D. 275.一个平面内不共线的三点到另一个平面的距离相等且不为零,则这两个平面 . E A F B C M N DC. 平行或垂合D. 平行或相交6.正方体AC1中,E,F分别是A1B1,B1C1的中点,求异面直线DB1与EF所成角的大小.互助小组长签名:必修2 第二章§2-5空间平行关系1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54-57完成下面填空1.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1定义:,则直线和平面平行.2判定定理:,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为:.2.平面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1定义:,则平面和平面平行.2判定定理:,则这两个平面平行.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为:. 课初5分钟课前完成下列练习,课前5分钟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直线1l、2l, 平面α,1l∥2l,1l∥α, 那么2l与平面α的关系是.A.1l∥α B.2l⊂αC.2l∥α或2l⊂α D.2l与α相交2.以下说法其中,a b表示直线,α表示平面①若a∥b,b⊂α,则a∥α②若a∥α,b∥α,则a∥b③若a∥b,b∥α,则a∥α④若a∥α,b⊂α,则a∥b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是.A. 0个B. 1个C. 2个D. 3个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它就和这个平面内的任一条直线平行B. 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C. 如果一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则这两个平面平行D. 如果一个平面内任何一条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则这两个平面平行4.在下列条件中,可判断平面α与β平行的是.A. α、β都平行于直线lB. α内存在不共线的三点到β的距离相等C. l、m是α内两条直线,且l∥β,m∥βD. l、m是两条异面直线,且l∥α,m∥α,l∥β,m∥β强调笔记:课中35分钟边听边练边落实5.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为棱BC、C1D1的中点. 求证:EF∥平面BB1D1D.6.如图,已知P 是平行四边形ABCD 所在平面外一点,M 、N 分别是AB 、PC 的中点 1求证:MN //平面PAD ;2若4MN BC ==,43PA =,求异面直线PA 与MN 所成的角的大小.7.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M 、N 、P 分别是C 1C 、B 1C 1、C 1D 1的中点,求证:平面MNP ∥平面A 1BD .8.直四棱柱1111ABCD A B C D -中,底面ABCD 为正方形,边长为2,侧棱13A A =,M 、N 分别为A 1B 1、A 1D 1的中点,E 、F 分别是B 1C 1、C 1D 1的中点. 1求证:平面AMN ∥平面EFDB ; 2求平面AMN 与平面EFDB 的距离.强调笔记:课末5分钟 知识整理、理解记忆要点1.2.3.4.课后15分钟 自主落实,未懂则问1.已知a ,b 是两条相交直线,a ∥α,则b 与α的位置关系是 .A. b ∥αB. b 与α相交C. b ⊂αD. b ∥α或b 与α相交2.如果平面α外有两点A 、B ,它们到平面α的距离都是a ,则直线AB 和平面α的位置关系一定是 . A. 平行 B. 相交 C. 平行或相交 D. AB ⊂α 3.如果点M 是两条异面直线外的一点,则过点M 且与a ,b 都平行的平面 . A. 只有一个 B. 恰有两个 C. 或没有,或只有一个 D. 有无数个4.已知a 、b 、c 是三条不重合直线,α、β、γ是三个不重合的平面,下列说法中: ⑴ a ∥c ,b ∥c ⇒a ∥b ; ⑵ a ∥γ,b ∥γ⇒a ∥b ; ⑶ c ∥α,c ∥β⇒α∥β;⑷ γ∥α,β∥α⇒α∥β; ⑸ a其中正确的说法依次是 .5.P 是平行四边形ABCD 所在平面外一点,E 为PB 的中点,O 为AC ,BD 的交点. 1求证:EO ‖平面PCD ; 2图中EO 还与哪个平面平行6.已知四棱锥P-ABCD 中, 底面ABCD 为平行四边形. 点M 、N 、Q 分别在P A 、BD 、PD 上, 且PM :MA =BN :ND =PQ :QD .求证:面MNQ ∥面PBC .互助小组长签名:必修2 第二章§2-6 空间平行关系2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58-61完成下面填空 1.直线与平面平行性质定理:性质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为: .2.平面与平面平行性质定理:1性质定理: .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为: .2其它性质: ①//,//l l αβαβ⊂⇒; ②//,l l αβαβ⊥⇒⊥; ③夹在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课初5分钟课前完成下列练习,课前5分钟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直线l //平面α,m 为平面α内任一直线,则直线l 与直线m 的位置关系是 . A. 平行 B. 异面 C. 相交 D. 平行或异面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条直线若同时平行于两个相交平面,那么这条直线与这两个平面的交线的平行. B.平面外的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平行于这个平面,则另一条也平行于这个平面 C. 若直线a 、b 均平行于平面α,则a 与b 平行D. 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相等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如果两个平面有三个公共点,那么它们重合B. 过两条异面直线中的一条可以作无数个平面与另一条直线平行C. 在两个平行平面中,一个平面内的任何直线都与另一个平面平行D. 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分别在两个平面中的两条直线平行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直线平行B. 经过两条平行线中一条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另一条直线平行C. 经过平面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平面平行D. 经过平面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平面平行强调笔记:N MPD CQB A课中35分钟边听边练边落实5.经过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BB 1作一平面交平面AA 1D 1D 于E 1E ,求证:E 1E ∥B 1B6.已知正三棱柱的棱长都是a , 过底面一边和上、下底面中心连线的中点作截面,求此截面的面积..7.如图,设平面α//平面β,AB 、CD 是两异面直线,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且A 、C ∈α,B 、D ∈β. 求证:MN//α.8.已知平面//αβ,直线AB,CA 交于点S,A,C 在平面α内,B,D在平面β内,且线段AS=2cm,BS=4cm,CD=8cm,求线段CS 的长度.强调笔记:课末5分钟 知识整理、理解记忆要点1.2.3.4.课后15分钟 自主落实,未懂则问1.梯形ABCD 中AB //CD ,AB ⊂平面α,CD ⊄平面α,则直线CD 与平面α内的直线的位置关系只能是 . A. 平行 B. 平行和异面 C. 平行和相交 D. 异面和相交2.如图:已知l 是过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顶点的平面AB 1D 1与下底面ABCD 所在平面的交线,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β α _ N_ M _ D_B _ C_ AA. D1B1∥lB. BD//平面AD1B1C. l∥平面A1D1B1D. l⊥B1 C13.设不同的直线a,b和不同的平面α,β,γ,给出下列四个说法:①a∥α,b∥α,则a∥b;②a∥α, a∥β, 则α∥β;③α∥γ,β∥γ,则α∥β;④a∥b,b⊂α,则a∥α.其中说法正确的序号依次是. 4.在正方体''''ABCD A B C D-中,下列四对截面中,彼此平行的一对截面是.A. '''BDC B D C与 B. '''A BC ACD与C. '''B D D BDA与 D. '''A DC AD C与5.已知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平行四边形,点E、F在PC上,且PE:EF:FC=1:1:1,问在PB上是否存在一点M,使平面AEM∥平面BFD,并请说明理由;互助小组长签名:必修2 第二章§2-7空间垂直关系1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64-69完成下面填空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1定义: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直线都垂直,则直线l与平面α互相垂直,记作lα⊥. l是平面α的,α是直线l的,它们的唯一公共点P叫做. 2判定定理:,则这条直线与该平面垂直.线线垂直→面面垂直符号语言表示为:. 3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是;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范围是:. 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1定义:所组成的图形叫二面角. 这条直线叫做,这两个半平面叫做.记作二面角ABαβ--. 简记P AB Q--2二面角的平面角:在二面角lαβ--的棱l上任取一点O,以点O为垂足,在半平面,αβ内分别作射线OA和OB,则射线OA和OB构成的AOB∠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范围:.3定义:两个平面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记作αβ⊥.4判定:,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线面垂直→面面垂直课初5分钟课前完成下列练习,课前5分钟回答下列问题1.下面四个说法:①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②过空间一定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平面垂直;③一条直线在平面内,另一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④经过一个平面的垂线的平面与这个平面垂直;其中正确的说法个数是.A.1B. 2C. 3D. 4 2.若三条直线OA,OB,OC两两垂直,则直线OA垂直于.A.平面OAB B.平面OACC.平面OBC D.平面ABC3.在三棱锥A—BCD中,如果AD⊥BC,BD⊥AD,△BCD是锐角三角形,那么.A. 平面ABD⊥平面ADCB. 平面ABD⊥平面ABCC. 平面BCD⊥平面ADCD. 平面ABC⊥平面BCD4.设三棱锥P ABC-的顶点P在平面ABC上的射影是H,给出以下说法:①若PA BC⊥,PB AC⊥,则H是ABC∆垂心;②若,,PA PB PC两两互相垂直,则H是ABC∆垂心;③若90ABC∠=,H是AC的中点,则PA PB PC==;④若PA PB PC==,则H是ABC∆的外心.其中正确说法的序号依次是.强调笔记:课中35分钟边听边练边落实5.四面体ABCD中,,,AC BD E F=分别为,AD BC的中点,且EF AC,90BDC∠=,求证:BD⊥平面ACD.6.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分别取边BC、CD 的中点E、F,连结AE、EF、AF,以AE、EF、FA为折痕,折叠使点B、C、D重合于一点P.1求证:AP⊥EF;2求证:平面APE⊥平面APF. 7.在长方体ABCD-A1B1C1D1 中,AB=BC=2, AA1=1,求BC1与平面BB1D1D 所成角的正弦值.8.Rt△ABC 的斜边BC 在平面α内,两直角边AB、AC 与平面α所成的角分别为30º、45º,求平面ABC 与平面α所成的锐二面角的大小.强调笔记:课末5分钟知识整理、理解记忆要点1.2.3.4.课后15分钟 自主落实,未懂则问1.把正方形ABCD 沿对角线AC 折起,当以A 、B 、C 、D 四点为顶点的三棱锥体积最大时,直线BD 和平面ABC 所成的角的大小为 .A. 90°B. 60°C. 45°D. 30° 2.在直二面角AB αβ--棱AB 上取一点P ,过P 分别在,αβ平面内作与棱成45°角的斜线PC 、PD ,则∠CPD 的大小是 . A .45° B .60°C .120°D .60°或120°3.E 是正方形ABCD 的AB 边中点,将△ADE 与△BCE 沿DE 、CE 向上折起,使得A 、B 重合为点P ,那么二面角D —PE —C 的大小为 .4.棱长为a 的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E F 分别为棱AB 和BC 的中点,M 为棱1B B 的中点. 求证:1EF ⊥平面11BB D D ;2平面1EFB ⊥平面11D C M .5.在四棱锥P-ABCD 中,底面ABCD 是边长为a 的正方形,并且PD=a. 1求证:PD ⊥平面ABCD ; 2求二面角A-PB-C 的大小;3在这个四棱锥中放入一个球,求球的最大半径互助小组长签名:必修2 第二章§2-8 空间垂直关系2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70-72完成下面填空1. 线面垂直性质定理: 线面垂直→线线平行 用符号语言表示为: .2. 面面垂直性质定理: . 面面垂直→线面垂直用符号语言表示为: .课初5分钟课前完成下列练习,课前5分钟回答下列问题1.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若平面α内的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β内的任一直线,则α⊥βB. 若平面α内任一直线平行于平面β,则α∥βC. 若平面α⊥平面β,任取直线l ⊂α,则必有l ⊥βD. 若平面α∥平面β,任取直线l ⊂α,则必有l ∥β2.给出下列说法:①直线上有两点到平面的距离相等,则此直线与平面平行;②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两条异面线段的中点连线平行于这两个平面;③直线m ⊥平面α,直线n ⊥m ,则n ∥α; ④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其中正确的两个说法是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3.已知m 、n 是不重合的直线,α、β是不重合的平面,有下列说法:①若m ⊂α,n ∥α,则m ∥n ; ②若m ∥α,m ∥β,则α∥β;③若α∩β=n ,m ∥n ,则m ∥α且m ∥β; ④若m ⊥α,m ⊥β,则α∥β.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是 .A. 0B. 1C. 2D. 34.已知两个平面垂直,给出下列一些说法:①一个平面内已知直线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②一个平面内的已知直线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的无数条直线;③一个平面内的任一条直线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④过一个平面内任意一点作交线的垂线,则此垂线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其中正确的说法的序号依次是.强调笔记:课中35分钟边听边练边落实5.把直角三角板ABC的直角边BC放置于桌面,另一条直角边AC与桌面所在的平面α垂直,a是α内一条直线,若斜边AB与a垂直,则BC是否与a垂直6.如图,AB是圆O的直径,C是圆周上一点,PA⊥平面ABC.1求证:平面PAC⊥平面PBC;2若D也是圆周上一点,且与C分居直径AB的两侧,试写出图中所有互相垂直的各对平面. 7.三棱锥P ABC-中,PA PB PC==,PO⊥平面ABC,垂足为O,求证:O为底面△ABC的外心.8.三棱锥P ABC-中,三个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相等,PO⊥平面ABC,垂足为O,求证:O为底面△ABC的内心.强调笔记:课末5分钟知识整理、理解记忆要点1.2.3.4.课后15分钟自主落实,未懂则问1.P A垂直于以AB为直径的圆所在平面,C为圆上异于A、B的任一点,则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A. PA⊥BCB. BC⊥平面PACC. AC⊥PBD. PC⊥BC2.在ABC ∆中,90ACB ∠=︒,AB =8,60BAC ∠=︒,PC ⊥面ABC ,PC =4,M 是AB 边上的一动点,则PM 的最小值为 . A. 27 B. 7 C. 19 D. 53.已知平面,αβ和直线m,给出条件 ①m∥α;②m⊥α;③m α⊂ ;④αβ⊥ ;⑤//αβ.1当满足条件 时,有m∥β ; 2当满足条件 时,有m⊥β.4.如图,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 求证: 1B 1D ⊥平面A 1C 1B ;2B 1D 与平面A 1C 1B 的交点设为O ,则点O 是△A 1C 1B 的垂心.5.已知PCBM 是直角梯形,∠PCB=90°,PM∥BC,PM=1,PC =2,点A 是平面PCBM 外一点,又AC =1,∠ACB= 90°,二面角P-BC-A 的大小为60°.1求证:平面PAC⊥平面ABC ; 2求三棱锥P-MAC 的体积.互助小组长签名:立体几何检测题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5分1.若直线上有两个点在平面外,正确结论是A.直线在平面内B.直线在平面外C.直线上所有点都在平面外D.直线与平面相交2.以下四个正方体中,P 、Q 、R 、S 分别是所在棱的中点,则P 、Q 、R 、S 四点共面的图是PQR SDCSR QPP QRSB ASR QP3.如图, 过球的一条半径OP 的中点O 1 ,作垂直于该半径的平面,所得截面圆的面积与球的表面面积之比为A. 3:16B. 9:16C. 3:8D. 9:32第3题图'4. 右上图,水平放置的三角形的直观图,D '是A 'B '边上的一点且D 'A '=31A 'B ',A 'B '∥Y '轴, C 'D '∥X '轴,那么C 'A '、C 'B '、C 'D '三条线段对应原图形中的线段CA 、CB 、CD 中 A .最长的是CA,最短的是CB B .最长的是CB,最短的是CA C .最长的是CB,最短的是CD D .最长的是CA,最短的是CD5.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1,则点A 到△A 1BD 所在平面的距离= A .1B .21C .23D .336.在正四面体P —ABC 中,D 、E 、F 分别是AB 、BC 、CA 的中点,下面四个结论中不成立...的是 A . BC ∥平面PDF B . DF ⊥平面PAE C . 平面PDF ⊥平面ABC D. 平面PAE ⊥平面ABC7.关于直线a 、b 与平面α、β,有下列四个命题:①若a ∥α,b ∥β且α∥β,则a ∥b ②若a ⊥α,b ⊥β且α⊥β,则a ⊥b ③若a ⊥α,b ∥β且α∥β,则a ⊥b ④若a ∥α,b ⊥β且α⊥β,则a ∥b 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20分8.用数学符号语言将“直线l既经过平面α内的一点A,也经过平面α外的一点B”记作.9.正六棱台的两底边长分别为1cm,2cm,高是1cm,它的侧面积等于.10. 给出以下四个命题:①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②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③如果两条直线都平行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④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其中正确的命题的是;把正确命题的题号都填上11.P是△ABC所在平面α外一点,O是P在平面α内的射影. 若P到△ABC的三个顶点距离相等,则1O是△ABC的__________心;2若P到△ABC的三边的距离相等,则O是△ABC的_______心;3若PA,PB,PC两两垂直,则O是△ABC的_______心.三、解答题:共45分12.12分如图,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2,O是底面ABCD的中心,E是C1C的中点.⑴求异面直线OE与BC所成角的余弦值;⑵求直线OE与平面BCC1B1所成角的正切值;⑶求证:对角面AA1C1C与对角面BB1D1D垂直.。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册)精品导学案汇总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册)精品导学案汇总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册)精品导学案汇总第一章§1.1.1 任意角【学习目标】1.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学会在平面内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讨论任意角.2.能在0º到360º范围内,找出一个与已知角终边相同的角,并判定其为第几象限角.3.能写出与任一已知角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学习重点】任意角的概念,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知识链接】问题1:在初中我们是如何定义一个角的?角的范围是什么?问题2:(1)手表慢了5分钟,如何校准,校准后,分针转了几度?(2)手表快了10分钟,如何校准,校准后,分针转了几度?【基础知识】一、任意角的概念1.任意角的定义: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O,从起始位置OA旋转到终止位置OB,形成一个角α,点O 是角的顶点,射线,OA OB 分别是角α的终边、始边. 说明:在不引起混淆的前提下,“角α”或“α∠”可以简记为α. 2.角的分类: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叫做正角;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叫做负角;零角:如果一条射线没有做任何旋转,我们称它为零角. 说明:零角的始边和终边重合. 3.象限角:在直角坐标系中,使角的顶点与坐标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轴重合,则 (1)象限角:若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如:30,390,330-都是第一象限角;300,60-是第四象限角.(2)非象限角(也称象限间角、轴线角):如角的终边在坐标轴上,就认为这个角不属于任何象限.例如:90,180,270等等.说明: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不能说成是“与x 轴的正半轴重合”.因为x 轴的正半轴不包括原点,就不完全包括角的始边,角的始边是以角的顶点为其端点的射线. 二、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由特殊角30看出:所有与30角终边相同的角,连同30角自身在内,都可以写成30360k +⋅()k Z ∈的形式;反之,所有形如30360k +⋅()k Z ∈的角都与30角的终边相同. 从而得出一般规律: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360,S k k Z ββα==+⋅∈,即:任一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α与整数个周角的和. 说明: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相等的角终边一定相同.三、等分角若α是第三象限角,那么2α是第几象限角?你能用作图表示吗?规律是什么?【例题讲解】例1 在0与360范围内,找出与/12950-终边相同的角,并判断它们是第几象限角?例2 写出终边在y 轴上的角的集合.例3 写出终边在直线x y =上的角的集合S ,并把S 中适合不等式0720360-<≤β的元素β写出来.例4如图所示,试分别表示出终边落在阴影区域内的角.说明:区间角是指终边落在坐标系的某个区域的角,其写法可分三步:(1)先按逆时针的方向找到区域的起始和终止边界;(2)按由小到大分别标出起始、终止边界对应的0°到360°范围内的角α,β,写出最简区间{x |α<x <β};(3)再加上起始、终止边界对应角α,β出现的k 倍的周期,即得区间角的集合. 【达标检测】1. 若时针走过2小时40分,则分针走过的角是多少?2. 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 )终边相同的角一定相等。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2全册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2全册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2全册导学案及答案第一章:集合及其运算1. 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法a) 集合的定义: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互不相同的对象构成的整体。

b) 集合的表示方法:i)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逐个列举出来,用大括号括起来表示,如A={1, 2, 3}。

ii) 描述法:用条件描述集合中的元素,如A={x|x是自然数,且x<4}。

2. 集合的运算a) 交集:设A和B为两个集合,A∩B表示同时属于A和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b) 并集:设A和B为两个集合,A∪B表示属于A或者属于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c) 差集:设A和B为两个集合,A-B表示属于A但不属于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d) 互斥与互补:若A∩B=∅,则A和B互斥;若A∪B=U(全集),则称A和B互为互补集。

练习题:1. 设A={1, 2, 3, 4},B={3, 4, 5},求A∩B和A∪B。

2. 若A={1, 2, 3, 4},B={2, 3, 4, 5},求A-B和B-A。

3. 设全集U={1, 2, 3, 4, 5},A={1, 2, 3},B={3, 4},求A的补集和B的补集。

答案:1. A∩B={3, 4},A∪B={1, 2, 3, 4, 5}。

2. A-B={1},B-A={5}。

3. A的补集U-A={4, 5},B的补集U-B={1, 2, 5}。

第二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 不等式的概念a) 不等式的定义:设a和b是两个实数,用符号"<"表示a小于b,用符号">"表示a大于b,用符号"≤"表示a小于等于b,用符号"≥"表示a大于等于b。

b) 不等式的解集:使不等式不等号成立的实数的集合,称为不等式的解集。

2. 一元一次不等式a) 不等式的性质: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实数,不等式的大小方向不变;两边乘以正实数(或除以正实数),不等式的大小方向不变;两边乘以负实数(或除以负实数),不等式的大小方向相反。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册导学案函数及其表示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册导学案函数及其表示

课题:1.2 函数及其表示 (习题课)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对函数()f x 记号的理解与运用,会根据条件求函数的解析式,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简单应用,掌握函数的图像及其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函数及其应用的理解、初步体会学习函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函数()f x 记号的理解与运用,会根据条件求函数的解析式,掌握函数的图像及应用。

难点:函数的图像及其应用。

三、知识链接:1、函数的概念 :2、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四、学法指导:回顾前几节函数知识的内容,认真学习导学案中的例题,灵活运用函数知识解决问题,并注意方法规律总结。

五、学习过程:A1. 函数()f x 记号的理解与运用:已知函数)(x f =4x+3,g(x)=x 2,求f[4] g[6].,f[g(x)],g[f(x)]。

B2.解析式法及应用:例1求函数的解析式:(1)已知f (2x +1)=x 2+1,求f (x );解:(1)设t =2x +1,则x =t -12, ∴f (t )=(t -12)2+1.从而f (x )=(x -12)2+1.(2)已知f (1x )=x1-x 2,求f (x ).解法一:设t =1x , 则x =1t (t ≠0),代入f (1x )=x1-x 2,得f (t )=1t 1-(1t)2=t t 2-1, 故f (x )=xx 2-1(x ≠0).解法二:∵f (1x )=x 1-x 2=1x (1x)2-1, ∴f (x )=xx 2-1(x ≠0).(3)已知f (x )是一次函数,且满足3f (x +1)-2f (x -1)=2x +17,求f (x );解:设f (x )=ax +b (a ≠0),则3f (x +1)-2f (x -1)=3ax +3a +3b -2ax +2a -2b =ax +b +5a =2x +17, ∴a =2,b =7,∴f (x )=2x +7. (4)已知)(x f 满足12()()3f x f x x+=,求)(x f . 解:2f (x )+f (1x)=3x ①,把①中的x 换成1x ,得2f (1x )+f (x )=3x②,①×2-②得3f (x )=6x -3x ,∴f (x )=2x -1x.方法总结:第(1)题用代入法;第(2)题用配凑法;第(3)题已知一次函数,可用待定系数法;第(4)题用方程组法。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册导学案尊敬的读者: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提供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册导学案。

这是一份由数学教师编写的全面指导学生学习高中数学课程的材料。

以下是每个单元的导学案,旨在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数学概念和技巧。

第一单元:函数的概念与基本性质本单元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们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掌握如何用映射、关系、对应等方式描述函数的概念,并了解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图像等基本性质。

第二单元: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在这个单元的导学案中,学生将学习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和应用。

学生将学会如何识别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特点,并学习如何利用函数的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单元:指数与对数函数这一单元的导学案将帮助学生们理解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学生们将学习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图像以及它们的运算法则,并能够应用指数和对数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单元:三角函数本单元的导学案将介绍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学生将学习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性质和图像,并掌握化简三角函数表达式的方法。

第五单元:数列与数学归纳法这个单元的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和性质,并学习数列的求和公式和通项公式。

学生们将学习如何应用数学归纳法解决数列相关的问题。

第六单元:排列与组合在这个单元的导学案中,学生将学习排列和组合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通过学习排列和组合的问题,学生可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七单元:概率与统计在概率与统计的导学案中,学生将学习如何计算事件的概率和统计数据,并了解一些常见的概率分布和统计方法。

第八单元: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在这个单元的导学案中,学生将深入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学生将学习如何识别二次函数的图像特点,并学习如何应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单元: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这个单元的导学案将介绍更多关于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学生将学习如何识别三角函数的图像特点,并学会通过图像推导三角函数的性质和公式。

人教新课标版数学高一-高中数学必修1导学案 2.1.2(2)指数函数

人教新课标版数学高一-高中数学必修1导学案 2.1.2(2)指数函数

2.1.2(2)指数函数(学生学案)完成下列表格:1a >01a << 图象定义域值域性质(1)过定点 ,(2) (2)例1: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310x y =; (2)10.8x y = ; (3)413-=x y ; (4)x y )21(1-= 变式训练1:解下列指数不等式:(1)232x >;(2)1()162x <;(3)21327x +>例2:比较下列各题中两个数的大小: (1) 3.541.9 1.9,; (2)0.20.10.60.6--,; (3)0.3 3.11.80.7,. 变式训练2:(1)已知3355m n ⎛⎫⎛⎫> ⎪ ⎪⎝⎭⎝⎭,试比较m n 与的大小; (2)已知0.564x>,求实数x 的取值范围. 例3: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1)x )31(y =(2)x )21(y =(3)x 2y =(4)x 3y =(5)x 5y = 变式训练3:如图,则d c b a ,,,与1的大小关系是 ( )A d c b a <<<<1B c d a b <<<<1C c d b a <<<<1D d c b a <<<<1例4: 说明下列函数的图象与指数函数y=2x 的图象的关系,并画出它们的示意图:(1)y=2x+1; (2)y=2x-2.变式训练4:作出下列函数的图像:(1)||2x y =;(2)|1|2x y +=布置作业:1、(tb0114001)函数y=3x 与y=(31)x 的图象( )。

(A )关于x 轴对称 (B )关于y 轴对称(C )关于原点对称 (D )关于直线y=x 对称1、(课本P59习题2.1 B组 NO:1)2、(课本P59习题2.1 B组 NO:4)3、函数f(x)=a x-b的图像如图所示,其中a,b为常数,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a>1,b<0B.a>1,b>0C.0<a<1,b>0D.0<a<1,b<0。

人教版高一数学全套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数学全套导学案

目录第一章 三角函数1.1.1 任意角 ..........................................................................................1 1.1.2 弧度角 ..........................................................................................5 1.2.1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 ........................................................................8 1.2.1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 ........................................................................12 1.2.2 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1) .....................................................................15 1.2.2 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2) .....................................................................17 1.2.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1) .....................................................................19 1.2.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2) .....................................................................22 1.2.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3) .....................................................................25 1.3.1 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27 1.3.2 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 ..................................................................30 1.3.2 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 ..................................................................33 1.3.2 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3) ..................................................................36 1.3.3 函数)sin(ϕω+=x A y 的图象(1) ......................................................38 1.3.3 函数)sin(ϕω+=x A y 的图象(2) ......................................................41 1.3.4 三角函数的应用.................................................................................44 三角函数复习与小结 (46)第二章 平面的向量2.1 向量的概念及表示..............................................................................49 2.2.1 向量的加法.......................................................................................52 2.2.2 向量的减法.......................................................................................55 2.2.3 向量的数乘(1) .................................................................................58 2.2.3 向量的数乘(2) .................................................................................62 2.3.1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 ........................................................................65 2.3.2 向量的坐标表示(1) ........................................................................68 2.3.2 向量的坐标表示(2) ........................................................................70 2.4.1 向量的数量积(1) ...........................................................................72 2.4.1 向量的数量积(2) (75)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3.1.1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77 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 .....................................................................81 3.1.3 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 .....................................................................85 3.2.1 二倍角的三角函数(1) .....................................................................88 3.2.1 二倍角的三角函数(2) (92)第一章 三角函数 1.1.1 任意角【学习目标】1. 了解任意角的概念;正确理解正角、零角、负角的概念2. 正确理解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并能判断其为第几象限角,熟悉掌握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表示【学习重点、难点】用集合与符号语言正确表示终边相同的角 【自主学习】 一、复习引入问题1:回忆初中我们是如何定义一个角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学的角的范围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在体操、跳水中,有“转体0720”这样的动作名词,这里的“0720”,怎么刻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建构数学 1.角的概念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______绕着它的_____从一个位置_____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2全册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2全册导学案及答案
高一数学必修2导学案主备人: 备课时间: 备课组长:
1.1.1棱柱、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2)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3)会表示有关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概括出柱、锥、台的几何结构特征。(2)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B例2.用斜二测画法画长、宽、高分别是4cm、3cm、2cm的长方体 的直观图。
B例3.课本P18图1.2-13,请说出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并用斜二测画法画出它的直观图。
六、达标测试
A1、利用斜二测画法得到的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①三角形的直观图是三角形 ②平行四边形的直观图是平行四边形
③正方形的直观图是正方形 ④菱形的直观图是菱形
B问题3:什么是棱柱、锥、台?有何特征?如何表示?如何分类?
C问题4;探究一下各种四棱柱之间有何关系?
C问题5:质疑答辩,排难解惑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
2.棱柱的任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A例1:如图,截面BCEF把长方体分割成两部分,这两部分是否是棱柱?
①点H与点C重合; ②点D与点M与点R重合;
③点B与点Q重合; ④点A与点S重合.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注:把你认为正确的命题的序号都填上)
12、在三棱锥S—ABC中,SA=SB=SC=1,∠ASB=∠ASC=∠BSC=30°,如图,一只蚂蚁从点A出发沿三棱锥的表面爬行一周后又回到A点,则蚂蚁爬过的最短路程为_____.
13、高为H的水瓶中注水,注满为止,如果注水量V与水深h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那么水瓶的形状是______.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章复习导学案大全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章复习导学案大全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复习导学案1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学习目标】1.了解集合的含义,明确集合元素的特征; 2.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3.体会元素与集合的“从属”关系.【知识回顾】(一)知识点填空:1.一般地,我们把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的叫做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的、的、的. 2.集合的表示方法: (1);(2).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是.(二)课前检测:1、用“∈”或“∉”填空:(1)0N ; (2)πQ ; (3)1-; (4)a {}a ;(5N *;2、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1)奇数集合;(2)5除余1的数的集合; (3)不等式237x ->解集; (4)方程组的解集; (5);(6)抛物线22y x x =-+上的点组成的集合. 解:(1)(2) (3) (4) (5) (6)【例题讲解】例1、用列举法表示集合 A=.例2、用描述法表示图中阴影部分(含边界) 的点组成的集合.例3、已知{}232,25,12a a a -∈-+,求a 的值.【跟踪训练】1、已知集合M=,求a 的值.2、已知集合A=(){}222,1,33a a a a ++++,若1∈A ,求实数a 的值.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学习目标】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21.区别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2.理解集合的包含关系及相关概念; 3.能用Venn 图表示集合间的关系;4.理解空集、集合相等的概念,会判断集合是否相等;5.能利用集合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的参数问题.【知识回顾】(一)知识点填空:1.对于集合A 和B ,如果集合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就说集合A 与集合B 具有关系,集合是集合的子集,记作A (或),如果A ,且存在元素x ∈B ,但x ∉A ,就说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记作 AB (或)2.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记作. 3.子集的性质:(1)A ;(2);(3)如果A ,B ,那么A.4.对于两个集合,如果它们的元素完全相同,就说这两个集合,记作.用子集来定义就是:如果A ,B ,那么A=B.(二)课前检测:1.用“” 填空:(1){}a {},a b ; (2)∅{}0; (3)0{}0;(4){}0,1N ; (5)QR ;(6).2.写出集合{}1,2,3的所有子集.3.已知集合P={},,a b c ,那么满足Q 的集合Q 的个数是( )A.5;B.6;C.7;D.8.4.已知A=,B=,C=,D=,用Venn 图表示四个集合之间的关系,并用符号表示四个集合中的所有包含关系.【例题讲解】例1、已知集合M=,集合N=,若NM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例2、已知集合A={}1,x y -,B={}0,x y +,若A=B ,求2x y +的值.【跟踪训练】 1、设A=,B=,若AB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A.2a ≥;B.1a ≤;C.1a ≥;D.2a ≤.2、集合M=与集合N=之间的关系是( )A. ;B. ;C.D..3、满足条件 的集合B 有个.4、设集合A=,B=,若,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1)【学习目标】1、 掌握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含义,会求两个集合的交集与并集;2、 能用Venn 图表达集合的关系与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知识回顾】(一)知识点填空:1、由所有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集合B 的并集,记作,由所有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集合B 的交集,记作,用符号语言可表示为: , . 用Venn 图表示为: ①②3(二)课前检测:1、设集合{}12M =,,{}=2,3N ,则等于( )A. {}1223,,,; B. {}2; C. {}123,,; D. {}13,. 2、设集合P={}1-,0,1,Q={}24-,,则等于( )A.;B. {}11014--,,,,;C. {}4;D. {}01,. 3、设集合A={}79,;B={}3a ,,,则a =. 4、设全集U={}1,2,4,8,M={}14,,则 . 5、已知M=,N=,则等于( )A.,B.;C. R ;D..6、已知全集U ,集合A= ,求集合B.【例题讲解】例1、设{}2|20A x x x =--=,{}2|0B x x x a =++=,若A B A =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跟踪训练】1、设全集U={}13568,,,,,A={}16,,B={}568,,,则()U A B ð等于( )A. {}6;B. {}58,;C. {}68,; D. {}3,5,6,8. 2、已知全集U={}|4x x ≤,集合A={}|23x x -<<,B={}|31x x -<≤,求: (1)U A ð;(2)A B ;(3)()U A B ð;(4)()UA B ð.3、已知集合A=[]25,, B={}2|0x x px q ++=,A B A = ,{}5A B = ,求p 、q 的值.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41.2.1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学习目标】1、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构成函数的三个要素;2、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能够正确使用区间表示函数的定义域;3、理解实际问题中对定义域的要求.【知识回顾】1、设A 、B 是两个数集,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 ,对于集合A 中的元素x ,在集合B 中都有的数y 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 A B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y f x x A =∈,,其中x 叫作 ,x 的取值范围A 叫做函数的 ,与x 的值对应的y 的值叫做 ,函数值的集合{}()|f x x A ∈叫做函数()y f x =的.是集合B 的子集.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是:、和.它们是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的依据..3、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1)一次函数:(2)反比例函数:(3)二次函数:4、用区间表示数集(略)【课前检测】1、判断下列各组函数是否相等(对的打“√”,错的打“×”):(1)24()2()2x f x x g x x -=+=-,( );(2)()2()1()1f x x g x x =-=-,( );(3)2()()f x x g x ==,( );(4)22()1()1f x x x g t t t =++=++,( ). 2、区间[)5,8表示的集合是( )A. {}|58x x x ≤>或;B. {}|58x x <≤;C. {}|58x x ≤<;D. {}|58x x ≤≤. 3、函数21y x =+的定义域是,值域是.4、函数y =的定义域是. 5、已知函数2()2(12)f x x x x =--≤≤, (1)画出函数()f x 图象的简图;(2)根据图象写出函数的值域.【题型讲解】例1、已知1()(1)1f x x R x x =∈≠-+且,2()2()g x x x R =+∈.(1)求(2)f 、(2)g 的值;(2)求[](3)f g 的值.例2、(1)已知函数(21)f x -的定义域为[)01,,求(13)f x -的定义域;(2)若函数(3)f x +的定义域为[]5,2--,求()(1)(1)F x f x f x =++-的定义域.例3、已知()f x 为一次函数,且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复习导学案5[]()43f f x x =+,求函数()f x 的解析式.例4、已知111f x x ⎛⎫+=-⎪⎝⎭,求()f x 的解析式.例5、已知2()()32f x f x x +-=+,求()f x 的解析式.例6、已知函数()()21f x x x =-+. (1)作出函数()f x 的图象;(2)判断关于x 的方程()21x x a -+=的解的个数.【跟踪训练】1、函数1()11f x x =+-的定义域是.2、函数22y x =-的定义域是{}1012-,,,,其值域是.3、设221()1x f x x -=+,则(2)12f f =⎛⎫⎪⎝⎭.4、已知则(3)f =,(2)f -=.5、函数2()=43f x x x +-的值域是.6、若函数()21f x x =+,则函数(23)f x -的表达式为(23)f x -=.7、已知一次函数()f x 满足(0)5f =,且图象经过点()2,1-,求()f x 的解析式.8、已知2(1)2f x x x +=+,求()f x .9、已知函数()f x 满足:()2()f x f x x +-=,求()f x .10、(1)已知函数()f x 的定义域是[]1,4-,求函数(21)f x +的定义域.(2)已知函数(21)f x -的定义域是[]3,3-,求函数()f x 的定义域.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61.2.2函数的表示方法(续)【学习目标】1、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能在实际问题中列出分段函数,并能解决有关问题;2、了解映射的概念,会判断给出的对应是不是映射.【知识回顾】1、如果一个函数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有不同的对应关系(或不同的表达式),这样的函数就叫做分段函数.2、设A 、B 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照某一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 ,使对于集合中A的任意一个元素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的元素y 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 为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映射,记作“f A B →:”.注意:函数是特殊的映射,但映射不一定是函数.【课前检测】1、已知函数()2230()3(0)x x f x x x ⎧-≥⎪=⎨-<⎪⎩, 则()1f f =⎡⎤⎣⎦.2、已知函数()210()2(0)x x f x x x ⎧+≤⎪=⎨->⎪⎩, 若()10f t =,则t 的值为.3、分别画出函数()1f x x =-与函数()1f x x =-的图象.4、下列对应不是映射的是( )A . B. C. D.【题型讲解】例1、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1)22y x x =+;(2)21y x x =-++;(3)243y x x =-+例2、某汽车以53km/h 的速度从A 地到260km 远x x O xy O xx O x O x O x x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复习导学案7处的B 地,在B 地停留112h 后,再以65km/h 的速度返回A 地.写出汽车离开A 地后行走的路程S (km )与时间(t )的函数关系式.例3、已知函数221(1)()2(1)x x f x x x x -+<⎧=⎨-≥⎩.(1)试比较()3f f -⎡⎤⎣⎦与()3f f ⎡⎤⎣⎦的大小;(2)求使()3f x =的x 的值.例4、下列对应为集合到集合的映射的是( )A.{},|0,A R B x x f x y x ==>→=:;B.2,,A Z B N f x y x *==→=:;C.,,A Z B Z f x y ==→=:D.[]{}1,1,0,0A B f x y =-=→=:.1.3 函数的基本性质1.3.1 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学习目标】1、 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会判断函数的单调性,会求函数的单调区间;2、 会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3、 理解函数最值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4、 掌握简单函数最值的求法.【知识回顾】1、函数单调性的概念(1)设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I ,如果对于定义域I 内的某个区间D 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1x ,2x ,当12x x <时,都有12()()f x f x <,那么就说函数()f x 在区间D 上是增函数,如果对于定义域I 内的某个区间D 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1x ,2x ,当12x x <时,都有12()()f x f x >,那么就说函数()f x 在区间D 上是减函数.如果一个函数在某个区间上M 上是增函数或减函数,就说这个函数在这个区间M 上具有单调性,区间M 称为单调区间.2、证明函数单调性的一般步骤:(1)取值:在区间D 上任取两个值1x 、2x ,且12x x <;(2)作差:计算12()()f x f x -; (3)断号:判断12()()f x f x -的符号; (4)定论:作出函数单调性的结论.3、设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A ,如果存在实数M 满足:(1)对于任意的x A ∈,都有()f x M ≤或()f x M ≥;(2)存在实数0x A ∈,使得0()f x M =, 那么就称M 为函数()f x 的最大值或最小值.【课前检测】1、如图为函数()f x ,[]4,7x ∈-的图象,则它的单调增区间为,单调减区间为,最大值为,最小值为.3、函数()11y x x =++的最大值为.4、证明函数3()f x x x =+在R 上是增函数.x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85、求函数2()12f x x x =--的单调区间.【题型讲解】例1、证明函数1()f x x x=+在区间()0,1上是减函数.例2、设()f x 是定义的()0+∞,上的增函数,且()()()f xy f x f y =+,若(3)f =,且()()12f a f a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例3、已知()2()212f x x a x =+-+在(],4-∞上是减函数,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例4、求二次函数2()22f x x ax =-+在[]2,4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例5、已知函数()f x 对任意的x 、y R ∈,都有()()()f x f y f x y +=+,且当0x >时2()0,(1)3f x f <=. (1)求证:()f x 是R 上的减函数; (2)求()f x 在[]3,3-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95、函数()1()11f x x x =++的最大值为.6、函数2()368f x x x =++在区间[]3,2-上的最大值为.7、用定义法证明函数1()1x f x x -=+在区间(),1-∞-上是增函数.8、画出函数124y x x =-+-的图象, 并写出该函数的单调区间.函数也不是偶函数.4、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确切一点说:“奇函数的图象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原点;偶函数的图象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y 轴.5、若奇函数()f x 的定义域内有0,则()00f =.6、奇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区间上的单调性一致,偶函数则相反.【课前检测】1、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偶函数的图象一定与轴相交;B .奇函数的图象一定过原点;C .偶函数的图象若不经过原点,则它与轴的交点的个数一定是偶数;D .奇函数在定义域上一定单调. 2、若函数(),y f x x R =∈是奇函数,且()()12f f <,则必有( )A .()()12f f -<-;B .()()12f f ->-;C .()()11f f -=;D .()()21f f -=. 3、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10(1)()21x f x x+=;(2)()42231f x x x =-+;(3)()11f x x x =++-;(4)()21x xf x x -=-.【题型讲解】例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1)()()()2200x x x f x x x x ⎧+<⎪=⎨->⎪; (2)()f x =例2、已知奇函数()f x 当0x >时,()21f x x x =--,求()f x 的解析式.例3、设()f x 是(),-∞+∞上的奇函数,且()()2f x f x +=-,当01x ≤≤,()f x x =,则()7.5f =( )A .0.5;B .0.5-;C .1.5;D .1.5-.例4、若()f x 为偶函数,其定义域为R ,且()f x 在[)0,+∞上为增函数,试比较34f ⎛⎫- ⎪⎝⎭与()21f a a -+的大小.【跟踪训练】1、若函数()f x 为偶函数,且当0x >时,()1f x x =-,则当0x <时,()f x =.2、若函数()f x 是偶函数,且()0f x =有两个根1x 、2x ,那么12x x +=.3、已知函数()()()()2212712f x m x m x m x =-+-+-+为偶函数,则m 的值是.4、若偶函数()f x 在(],1-∞-上是增函数,则下列关系式成立的是( )A .()()3122f f f ⎛⎫-<-< ⎪⎝⎭;B .()()3122f f f ⎛⎫-<-< ⎪⎝⎭; C .()()3212f f f ⎛⎫<-<- ⎪⎝⎭;D .()()3212f f f ⎛⎫<-<- ⎪⎝⎭.5、若()1f x x a=-是奇函数,则下列关系式成立的是( )A .()()34f f <;B .()()34f f <--;C .()()34f f -<-;D .()()34f f -<-.6、已知()24f x ax bx =+-,其中a 、b 为常数,若()22f -=,则()2f 的值为( )A .2-;B .4-;C .6-;D .10-.7、判断函数()2223,00,023,0x x x f x x x x x ⎧++<⎪==⎨⎪-+->⎩的奇偶性.8、已知定义在()1,1-上的奇函数()f x 为减函数,且()()1120f a f a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函数2.1指数函数2.1.1 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学习目标】1、 理解n 次方根及根式的概念,理解指数幂的含义,掌握根式与指数幂的互化,明确根式与指数幂有意义的条件;2、掌握根式及指数幂的有关性质,能运用相关性质进行根式的化简与运算.【知识回顾】1、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n 次方等于,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n其中n 叫做根指数,a 叫做被开方数.当n为奇数时,a 为任意实数都有意义;当n 为偶数时,对于非负实数a 都有意义,对于负实数a 没有意义.2、na =a =.3、m na =,m na-=0a >,,1m n Nn 、且*∈>.41mna =(0,,1,1)a m n N m n *>∈>>、且. 5、整数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对于分数指数幂同样适用.【课前检测】1、(1=;(2=;(3=; (4)()____a b =<;(5)______=;2、用根式表示分数指数幂:(1)233_______=;(2)34_______a =;(3)125_______-=.3、用分数指数幂表示根式: (1)______=;(2______=;(32______=.4、设33x -<<,【题型讲解】例1、将下列根式化为分数指数幂的形式:(1(2例2、计算:(1)()()401130.7532370.0642160.018---⎛⎫⎡⎤--+-++-⎪⎣⎦⎝⎭; (2)0a >.例3、(1)已知22x xa -+=,求88x x-+的值;(2)已知12x y +=,9xy =,且x y <, 求11221122x y x y-+的值.【跟踪训练】1、1481625-⎛⎫⎪⎝⎭的值是( ) A .35; B .53; C .325; D .259.230)a a >的结果是( )A .1;B .a ;C .12a ; D .1710a . 3、计算22⋅的结果是( ) A .a ; B .2a ; C .4a ; D .8a .4、计算: (1))21313410.027256317--⎛⎫--+-+ ⎪⎝⎭;(2)-+ (3),0a b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学习目标】1、 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明确指数函数的图象的形状;2、 通过指数函数的图象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3、 应用指数函数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知识回顾】1、 形如()01x ya a a =>≠且的函数叫做指数函数.2、 指数函数的图象及性质:(略)【题型讲解】例1、指出下列函数中,哪些是指数函数: (1)4x y =;(2)4y x =; (3)4x y =-;(4)()4xy =-;(5)x y π=;(6)24y x =,(7)x y x =; (8)()121,12xy a a a ⎛⎫=->≠ ⎪⎝⎭且. 例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1)y =2)112x y -=;(3)22312x x y --⎛⎫=⎪⎝⎭.例3、比较大小: (1) 2.51.5与 3.21.5; (2) 1.20.5-与 1.50.5-;(3)0.31.5与 1.20.8.【跟踪练习】1、函数y =的定义域是( )A .(]0,2;B .(],2-∞;C .()2,+∞;D .[)2,+∞. 2、函数()220,1x y aa a -=+>≠的图象必经过定点( )A .()01,;B .()11,;C .()22,; D .()23,. 3、已知0.70.8a =,0.90.8b =,0.81.2c =,则a 、b 、c 的大小关系是( )A .a b c >>;B .b a c >>;C .c b a >>;D .c a b >>. 4、函数(0,1)x y a a a =>≠且,对于任意实数都有( )A .()()()f xy f x f y =⋅;B .()()()f xy f x f y =+;C .()()()f x y f x f y +=⋅;D .()()()f x y f x f y +=+.5、函数2121x x y +=-是( )A .奇函数;B .偶函数;C .非奇非偶函数;D .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6、若1112x +⎛⎫< ⎪⎝⎭,则x 的取值范围是.7、若()121x f x a =+-是奇函数, 则_____a =.8、函数10xy =与y x =-的图象的交点的个数为个.9、已知函数11642x xy 骣骣鼢珑=-+鼢珑鼢珑桫桫,求当[]3,4x ?时y 的值域.10、已知0x >,函数()215xy a =-的值恒大于1,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2.1对数与对数函数一、知识要点:(一)对数及其运算1、如果(01)baN a a =>≠且,那么b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log a b N =.a 叫做底数,N 叫做真数.以10为底的对数叫做常用对数,记作lg N ,以e 为底的对数叫做自然对数,记作ln N由对数的定义得:①a log a N =N (对数恒等式);②log 1a a =(底数的对数等于1);③log 10a =(1的对数等于0).2、对数的性质:①log log log aa a M N M N ⋅=+;②log log log aa a MM N N =-; ③log log na a M n M =3、对数换底公式:log log log m a m ab b=.由对数换底公式可得:①log log mn a a nb b m=;②log log 1a b b a ⋅=;③log log log a b a b c c ⋅=.(二)对数函数及其性质:形如log (0,1)a yx a a =>≠且的函数叫做对数函数,其定义域为()0,+∞,值域为R .对数函数的图象过定点(1,0);当01a <<时,对数函数log a y x =是减函数,当1a >时,对数函数log a y x =是增函数.二、题型讲解例1、填空: (1)log 3=;(2)e=;(3)5log 715-⎛⎫= ⎪⎝⎭;(4)252log 7log 545+=; (5)13log =.例2、求下列各式中的x : (1)已知82log 3x =-,则x =; (2)3log 274x =,则x =. (3)若()2log lg 1x =,则x =;若()25log log 0x =,则x =.例3、(1)已知lg 2a =,lg3b =,用a 、b 表示lg15例4、计算:(1)235log 25log 4log 9⋅⋅ (2)()2lg 25lg 2lg50lg 2+⋅+例5、解答下列各题:(1)设45100ab==,求122a b ⎛⎫+⎪⎝⎭的值; (2)若2.51000x =,0.251000y=,求11x y-的值.例6、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y =)12(log 21-x ;(2)2log (164)xy =-; (3)()()21log 6x y x x +=-++.例7、作函数()2log 11y x =++的图象例8、比较大小: (1)124log 5与126log 7;(2)12log 3与13log 3;例9、(1)比较0.7log 6与60.7及0.76;(2)已知()lg f x x =,比较13f ⎛⎫ ⎪⎝⎭与()2f 的大小.例10、解不等式:()()22log 21log 5x x -<-+例11、.求下列函数的单调区间及值域:(1)23213x x y -+⎛⎫= ⎪⎝⎭;(2)23log (43)y x x =+- .三、跟踪练习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已知log 162x =,则x =( )A .4±;B .4;C .256;D .2. 2、若12log 16x =,则x =( )A .4-;B .3-;C .3;D .4.3、已知2log 3x =,则12x -=()A .13; BC D .4. 4、使()()1log 2x x -+有意义的x 的取值范围是( )A .1x ≥;B .1x <;C .2x <-;D .1x >且2x ≠. 5、已知32a =,那么33log 82log 6-用a 表示是( )A .2a -;B .52a -;C .23(1)a a -+;D .23a a -. 6、2log (2)log log a a a M N M N -=+,则NM 的值为( )A .41; B .4; C .1; D .4或1. 7、如果方程2lg (lg5lg 7)lg lg5lg 70x x +++⋅= 的两根是α、β,则αβ 的值是( )A .lg5lg 7⋅;B .lg35;C .35;D .351.8、已知732log [log (log )]0x =,那么12x -等于() A .13; BC ; D9、函数2lg 11y x ⎛⎫=- ⎪+⎝⎭的图像关于( )A .x 轴对称;B .y 轴对称; C.原点对称; D .直线y x =对称.10、函数(21)log x y -=( ) A .()2,11,3⎛⎫+∞⎪⎝⎭ ;B .()1,11,2⎛⎫+∞ ⎪⎝⎭;C .2,3⎛⎫+∞ ⎪⎝⎭;D .1,2⎛⎫+∞ ⎪⎝⎭.11、函数212log (617)y x x =-+的值域是( )A .R ;B .[)8,+∞;C 、(),3-∞-;D 、[)3,+∞.12、2log 13a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A .()20,1,3⎛⎫+∞ ⎪⎝⎭ ;B .2,3⎛⎫+∞ ⎪⎝⎭;C .2,13⎛⎫ ⎪⎝⎭;D .220,,33⎛⎫⎛⎫+∞ ⎪ ⎪⎝⎭⎝⎭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3、21log 32=,4=,9log =. 14、已知()23409a a =>,则23log a =. 15、已知()3log ln 2x =,则x =. 16、已知()62logf xx =,则()8f =.17、若log 2,log 3a a m n ==,则2m na+=.18、函数(-1)log (3-)x y x =的定义域是。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册导学案指数函数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册导学案指数函数

2.2.2指数函数(2)【自学目标】1.进一步深刻地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能熟练地运用指数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解决有关指数函数的问题;2.能熟练地解决与指数函数有关的复合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和奇偶等问题,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描述】1.)x (f a y =性质⑴定义域:与)x (f 的定义域相同。

⑵值域:其值域不仅要考虑)x (f 的值域,还要考虑1a >还是1a 0<<。

求)x (f a y =的值域,先求)x (f 的值域,再由指数函数的单调性求出)x (f a y =的值域。

⑶单调性:单调性不仅要考虑)x (f 的单调性,还要考虑1a >还是1a 0<<。

若1a >,则)x (f a y =与)x (f y =有相同的单调性;若1a 0<<,则)x (f a y =与)x (f y =有相反的单调性。

⑷奇偶性:奇偶性情况比较复杂。

若)x (f y =是偶函数,则)x (f a y =也是偶函数;若)x (f y =是奇函数,则)x (f a y =没有奇偶性。

2.)a (g y x =类型的函数的性质可采用换元法:令t a x =,注意t 的取值范围,根据)t (g y =与x a y =的的性质综合进行讨论。

【预习自测】例1.将六个数3130322131)35( , )2( , )65( , )23( , )53( , )32(---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例2.求函数1x 4x2)31(y +-=和7x 4x 222y ---=的单调区间。

例3.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⑴4x 12y -=; ⑵124y 1x x ++=+.例4.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2)|x |)32(y -=; (2)2a a y xx --=(0a >,1a ≠);例5.若2x 0≤≤,求函数5224y x x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一章 三角函数1.1.1 任意角 ..........................................................................................1 1.1.2 弧度角 ..........................................................................................5 1.2.1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 ........................................................................8 1.2.1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 ........................................................................12 1.2.2 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1) .....................................................................15 1.2.2 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2) .....................................................................17 1.2.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1) .....................................................................19 1.2.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2) .....................................................................22 1.2.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3) .....................................................................25 1.3.1 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27 1.3.2 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 ..................................................................30 1.3.2 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 ..................................................................33 1.3.2 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3) ..................................................................36 1.3.3 函数)sin(ϕω+=x A y 的图象(1) ......................................................38 1.3.3 函数)sin(ϕω+=x A y 的图象(2) ......................................................41 1.3.4 三角函数的应用.................................................................................44 三角函数复习与小结 (46)第二章 平面的向量2.1 向量的概念及表示..............................................................................49 2.2.1 向量的加法.......................................................................................52 2.2.2 向量的减法.......................................................................................55 2.2.3 向量的数乘(1) .................................................................................58 2.2.3 向量的数乘(2) .................................................................................62 2.3.1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 ........................................................................65 2.3.2 向量的坐标表示(1) ........................................................................68 2.3.2 向量的坐标表示(2) ........................................................................70 2.4.1 向量的数量积(1) ...........................................................................72 2.4.1 向量的数量积(2) (75)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3.1.1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77 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 .....................................................................81 3.1.3 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 .....................................................................85 3.2.1 二倍角的三角函数(1) .....................................................................88 3.2.1 二倍角的三角函数(2) (92)第一章 三角函数 1.1.1 任意角【学习目标】1. 了解任意角的概念;正确理解正角、零角、负角的概念2. 正确理解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并能判断其为第几象限角,熟悉掌握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表示【学习重点、难点】用集合与符号语言正确表示终边相同的角 【自主学习】 一、复习引入问题1:回忆初中我们是如何定义一个角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学的角的范围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在体操、跳水中,有“转体0720”这样的动作名词,这里的“0720”,怎么刻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建构数学 1.角的概念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______绕着它的_____从一个位置_____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射线的端点称为角的________,射线旋转的开始位置和终止位置称为角的______和______。

2.角的分类按__________方向旋转形成的角叫做正角,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叫做_________。

如果一条射线没有作任何旋转,我们称它形成了一个_________,它的______和_______重合。

这样,我们就把角的概念推广到了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 终边相同的角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α在内,可构成一个_________,即任一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 。

4.象限角、轴线角的概念我们常在 直角坐标系 内讨论角。

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使角的________与__________重合,角的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合。

那么,角的_________(除端点外)落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角的终边落在坐标轴上,则称这个角为____________________。

象限角的集合(1)第一象限角的集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象限角的集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象限角的集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象限角的集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轴线角的集合(1)终边在x 轴正半轴的角的集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终边在x 轴负半轴的角的集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终边在y 轴正半轴的角的集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终边在y 轴负半轴的角的集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终边在x 轴上的角的集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终边在y 轴上的角的集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的集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前练习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各角,并说出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00000030,150,60,390,390,120---【典型例题】例1 (1)钟表经过10分钟,时针和分针分别转了多少度?(2)若将钟表拨慢了10分钟,则时针和分针分别转了多少度?例2 在03600到的范围内,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同的角,并分别判断它们是第几象限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