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之病因辨证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病因辨析(二)

中医诊断学——病因辨析(二)

中医诊断学——病因辨析(二)1.大怒易损伤的脏腑是A 心B 肺C 肾D 肝E 脾2.过度思虑可导致的是A 气上B 气下C 气结D 气消E 气乱3.过度恐惧可导致的是A 气上B 气下C 气结D 气消E 气乱4.患者因受精神刺激而气逆喘息,面红目赤,呕血,继则昏厥卒倒。

其病机是A 怒则气上B 悲则气消C 喜则气缓D 思则气结E 恐则气下5.七情刺激,易导致心气涣散的是A 喜B 怒C 悲D 恐E 惊参考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暴怒或过于愤怒,导致肝气横逆、阳气上亢。

2、【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思则气结,神气郁滞。

3、【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恐则气下,肾气不固,胆气不壮,神气不宁。

4、【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怒则气上,大怒不止,可使肝气升发太过,阳气上亢而成本证。

肝气上逆,血随气涌,故见面红目赤,甚至呕血;阳气暴张而化火,冲扰神气,可突致昏厥。

5、【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喜乐无制,则可损伤心神,使心气弛缓,神气不敛。

细目二情志辨证要点一喜证的临床表现喜证是指由于过度喜乐,导致神气失常,以喜笑不休、精神涣散等为主要表现的情志证候。

1. 临床表现喜笑不休,心神不安,精神涣散,思想不集中,甚则语无伦次,举止失常,肢体疲软,脉缓。

2. 证候分析喜则气缓,喜乐无制,则可损伤心神,使心气弛缓,神气不敛,故见肢体疲软,喜笑不休,心神不安,精神涣散,思想不集中等症;暴喜过度,神不守舍,诱发痰火扰乱心神,则见语无伦次,举止失常等症。

要点二怒证的临床表现怒证是指由于暴怒或过于愤怒,导致肝气横逆、阳气上亢,以烦躁多怒、胸胁张闷、面赤头痛等为主要表现的情志证候。

1. 临床表现烦躁多怒,胸胁胀闷,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眩晕,或腹胀、泄泻,甚至呕血、发狂、昏厥,舌红苔黄,脉弦劲有力。

2. 证候分析怒则气上,大怒不止,可使肝气升发太过,阳气上亢而成本证。

肝气郁滞而欲发,则见胸胁胀闷,烦躁易怒;肝气上逆,血随气涌,故见面红目赤,头胀头痛,眩晕,甚至呕血;阳气暴张而化火,冲扰神气,可表现为发狂,或突致昏厥;肝气横逆犯脾,则见腹胀、泄泻;舌红苔黄,脉弦劲有力,为气逆阳亢之征。

中诊 12 病因辨证-16

中诊 12 病因辨证-16

三、饮食劳倦辨证
• 询问饮食劳倦辨证,除可获知其病情外, 还可根据其特定的临床症状,进行辨证。 1.饮食所伤
• 饮食伤在胃,饮食不佳,胸膈痞满,吞酸 嗳腐,舌苔厚腻,脉滑有力。饮食伤在肠, 则腹痛,泄泻。一般饮食伤,脉见滑疾或 沉实,舌苔厚腻或黄。若不慎误食毒品, 则呕吐恶心,或吐泻交作,腹痛如绞。
(一)七情所伤
1.喜伤,则心神不安,或语无伦次,举止失常。 2.怒伤,则肝气逆,甚者血菀于上,可致神昏暴厥。 3.忧伤,则情志抑郁,闷闷不乐,神疲乏力,食欲不 佳。 4.思伤,则健忘,怔忡,睡眠不佳,形体消瘦; 5.悲伤,则面色惨淡,神气不足; 6.恐伤,则怵惕不安,常欲闭户独处,如恐人将捕之。 7.惊伤,则情绪不宁,甚则神志错乱,语言举止失常。
(二)临床表现
1.过喜则伤心,喜则气缓,可见心气缓散不守,甚或出现语无伦 次等。 2.过怒则伤肝,暴怒则肝气逆而血乱,甚则血菀于上而暴厥。 3.过忧则伤肺,亦可伤脾,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闷闷不乐,久 之伤及于脾,则食欲不佳。 4.过思则伤脾,心脾受伤则怔忡、健忘、失眠、消瘦。 5.过悲则伤肺,肺主气,肺伤则气消,而见面色惨淡。 6.过惊则伤肾,则肾气亏虚,表现为怵惕不安及恐人将捕之。 7.过惊则气乱,《素问• 举痛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 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气乱,则情绪不宁,甚或神志错乱。
1.风淫证候 2.寒淫证候 3.暑淫证候 4.湿淫证候 5.燥淫证候 6.火淫证候
1.风淫证候
• 发热恶风,头痛,汗出,咳嗽,鼻塞流涕,
苔薄白,脉浮缓。或肢体麻木,强直,痉
挛,四肢抽搐,角弓反张,或皮肤瘙痒。
• 为风邪袭表,卫气不固,肺气失宣或风邪 袭于肌腠、经络之征。
2.寒淫证候
•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喘咳,苔薄白,

中医诊断:病因及辩证

中医诊断:病因及辩证
中医除指六*为病因外,也将六气的特征与该病症状联系起来认识而形成病证名称,即风证、寒证、湿证、火证、燥 证……等。些病证与六*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如风邪侵袭引起外感风寒,但有的并不要外感疾病而有类似风寒湿燥火的证候, 如风疹块,临床表现起病急,消退快、瘙痒等,与风的“善行而数变”的特点相似,一般多认为是由风邪所致,由于脏腑阴阳气 血功能失调也可产生与外感六*所具有的某些类似的性质和证候特点,中医为区别外感六*称之为内风、内寒、内燥、内火、内 湿等。以下所讨论的以外感六*为主,包括致病因素的特点和与病因相关的证候。
(2)内燥:吐泻汗下过甚,或热病久而伤津或久病致精血耗伤均可形成内燥。表现口渴咽燥,干咳,皮肤干燥,粗糙, 毛发干枯不荣,大便秘结,舌苔薄而无津,脉细涩,治宜润燥。
(六)火及火证
火与热互称,火证热象,且较热更为明显,并多有炎上的表现。凡旺于夏季,但不像暑邪那样有明显的季节性。火可因直 接感受湿热三邪热极化火引起,也可由风,寒、暑、湿、燥五邪在一定条件下入里化火。内火由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壅寒不 通,郁而化火所致,加肝火,胆火,心火,胃火等。
3.情志变化可使脏腑功能紊乱,而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也可影响情志变化,如肝气郁结,烦燥则怒,肝火旺则暴怒;心火亢 盛则狂燥,癫狂等。
三、疫疠
疫疠是外来致病因素之一。由疫邪或疫气引起的伤人毒烈,互相传染,临床表现大致相同的疾病也称为疫疠,即急性传染 病,如“素问”所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它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如隋《诸病源候论》记载“人感乖戾之 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传易乃至来门”。它的传播与气候的严重反常(如久旱、洪水、酷热、湿雾瘴气)以及环境污*、卫生条 件差等有关。疫疠多为湿热之邪毒,系由口鼻而入,循卫、气、营、血传入脏腑,故最易化火伤阴,耗血动血,如热传心包, 则出现神昏谵语,抽搐惊厥和迫血妄行等证。

病因辨证

病因辨证

病案6


丁某,男,45岁,干部,1999年4月20日初诊。 主诉:低热、头昏重、食少10天。 病史:本月8日下乡检查工作淋雨,次日发热不退(39℃),住 院治疗,各项检查无异常,诊断为“病毒性感冒”。西药治疗后 热势已减,但傍晚低热,入夜更甚(38℃左右),转中医治疗。 诊时:低热不退,微恶寒,头昏头重,胸闷不展,周身困重,四 肢怠倦,不思饮食,稍食则恶心欲吐,大便溏薄,小便混浊。 检查:舌质淡,苔白腻。脉濡滑数。 思考讨论题: (1)患者感受了哪种病邪?该病邪人侵的诱因有哪些? (2)请试用六淫致病特点来分析本病例临床表现的发生机制。
病案4


陈某,女,25岁,下放知青。1977年3月8日初诊。 主诉:五更泄泻6年。 病史:从上海下放贵州山区农村劳动,水土不服,大便泄泻6 年,西医久治不愈。目前,大便水样,甚时完谷不化,1天3- 6次,每天清晨五更必泻。泻前脐周隐痛,泻后则舒。泄泻与 情志、饮食无关,但遇寒则甚。平素畏寒,肢冷,神疲乏力, 纳谷不馨。 检查: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濡缓。 思考讨论题: (1)本病的病位在哪个脏腑?主要病邪是什么?病邪是如何 生的? (2)用中医病邪学说分析临床症状的发生机制。
【辨证要点】

外风证的辨证要点为恶风、汗出、喉痒、脉浮, 或瘙痒瘾疹,或肢体异常运动,以及症状出没无 常、变化迅速等临床特点。
(二)寒淫证候

【基本概念】 外感寒邪引起的证候统称为寒 淫证候,亦称为外寒证。 【临床表现】 恶寒重而发热轻,头身疼痛或肢 体拘急,无汗,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而润,脉浮 紧等;或恶寒肢冷,胸、腹、腰、背冷痛而喜温, 神静蜷卧,咳喘痰白量多而易咯出,呕吐清涎, 泄泻清稀或完谷不化,小便清长,面色苍白或青 灰,舌淡紫苔白滑,脉弦紧或沉迟。

《中医诊断学》病因辩证

《中医诊断学》病因辩证

《中医诊断学》病因辩证1.第一节病因辩证病因辨证是以中医病因理论为依据,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分析,识别疾病属于何种因素所致的一种辨证方法。

病因辨证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可分为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逸以及外伤四个方面,其中六淫、疫疠属外感性病因,为人体感受自然界的致病因素而患病。

七情为内伤性病因,常使气机失调而致病。

饮食劳逸则是通过影响脏腑功能,使人生病。

外伤属于人体受到外力损害出现的病变。

一、六淫、疫疠证候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来的致病邪气。

六淫的致病特点:一是与季节和居住环境有关,如夏季炎热,患暑病的人多;久居潮湿之地,易感受湿邪;二是六淫属外邪,多经口鼻、皮毛侵入人体,病初常见表证;三是六淫常相合致病,而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又常常相互影响或转化。

疫疠为自然界一种特殊的病邪,其致病具有传染性强,并迅速蔓延流行的特点。

(一)风淫证候风证,是指因感受风邪而引起的一类病证。

因风为百病之长,其性轻扬开泄,善行数变,故具有发病急、消退快、游走不定的特点。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汗出,咳嗽,鼻塞流涕。

苔薄白、脉浮缓,或肢体颜面麻木不仁,口眼歪斜,或颈项强直,四肢抽搐,或皮肤瘙痒。

【证候分析】风邪袭表,伤人卫气,使腠理开合失常,故见发热恶风、头痛、汗出。

风邪犯肺,肝气失宣,故见咳嗽、鼻塞流涕。

脉浮缓、苔薄白,为风邪犯卫之证候。

风邪侵袭经络,经气阻滞不通则见麻木,口眼歪斜,强直,抽搐。

风邪搏于皮肤,故见皮肤瘙痒。

(二)寒淫证候寒证,是指因感受寒邪引起的一类病证。

因寒为阴邪,其性清冷,凝滞收引,故易伤人阳气,阻碍气血运行。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喘咳,鼻塞,苔白薄,脉浮紧。

或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腹痛肠鸣,泄泻,呕吐等。

【证候分析】寒邪束表,清冷收引,腠理闭塞,卫阳之气被遏而不得宣发,故见发热恶寒,无汗;寒邪郁于经脉,则头痛,身痛;肺合皮毛,皮毛受邪,内舍于肺,肺气先宣降,故喘咳,鼻塞;脉浮紧,苔白簿,乃寒袭于表的征象。

中医诊断如何根据症状确定病因

中医诊断如何根据症状确定病因

中医诊断如何根据症状确定病因中医诊断是一门古老而深奥的学问,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来推断病因,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这一过程犹如侦探破案,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缜密的逻辑推理和丰富的经验积累。

中医诊断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即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苔、脉象等;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切诊,主要是触摸脉象和按压身体部位。

这些方法相互配合,综合分析,以确定病因。

首先来说说望诊。

当患者走进诊室,中医医生第一眼就会留意患者的整体神态。

如果患者面色苍白,可能是气血不足;面色潮红,或许是有热证。

观察舌苔也能提供很多信息。

舌苔厚腻,往往提示体内有湿邪;舌苔发黄,可能是有热。

此外,眼睛的状态也很重要。

眼睛红肿多为肝火上炎;目光无神可能是精气不足。

闻诊方面,听患者的声音可以了解其病情。

比如,声音高亢洪亮多属实证、热证;声音低微无力则可能是虚证。

咳嗽声重浊,多为外感风寒;咳嗽声清脆,可能是燥热伤肺。

嗅气味也能帮助诊断。

口中有酸腐味,可能是食积;口臭严重,可能是胃火炽盛。

问诊是获取病情信息的重要环节。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比如头痛的部位、性质、发作时间;发热是恶寒还是恶热;出汗的情况如何等等。

同时,还会了解患者的饮食、睡眠、大小便情况,以及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

通过这些问题的答案,医生能够拼凑出病情的大致轮廓。

切诊中的脉象诊断更是中医的独特之处。

脉象有浮、沉、迟、数、虚、实等多种。

浮脉多主表证,沉脉常为里证;迟脉一般是寒证,数脉多为热证。

当然,脉象的判断需要医生有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感知。

在实际诊断中,中医医生不会孤立地看待某一个症状,而是将各种症状综合起来分析。

比如,一个患者既有咳嗽、咯痰清稀,又有恶寒、鼻塞流涕、舌苔白等症状,综合判断可能是风寒袭肺所致。

如果患者出现胃脘胀痛、嗳腐吞酸、舌苔厚腻等症状,可能是饮食积滞引起的脾胃不和。

此外,中医还注重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症状往往反映了整体的失调。

中医学病因辨证概述

中医学病因辨证概述

中医学病因辨证概述病因就是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

中医对病因的论述,包括疾病的发生和致病因素两方面。

对病因的认识,除从病史中探索外,主要从临床症状、舌象、脉象中辨认,而形成“病因辨证”。

一、疾病就是人体阴阳失去相对平衡。

其发生和变化是复杂的,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人体的内在条件和致病的外在因素,即正与邪的相争。

“正”是指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和抵抗力。

“邪”是泛指一切致病因素,阴阳失调是人体正气虚弱、邪乘虚侵入人体所引起,在正与邪两因素中,“正”是人体发病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如《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但致病因素也是引起阴阳失调的条件,如素问中所指“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二、“病因辨证”是根据发病的客观因素和各种发病原因作用于机体后产生不同证候表现的规律性、分析性、归纲、推求病因、辨别证候的属性,所以称为“辨证求因”或“审证求因”。

因不同病因所致的疾病有不同的临床特点,故掌握它对诊断和治疗却有重要意义,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部分。

三、人体正气的盛衰,发病的差异与体质因素、精神状态、饮食习惯、劳逸情况和年龄性别等有关。

体质不同则发病也不同,体质壮实,抗病力强,不易发病,或病多属实证、阳证,治疗转归一般较好;体质虚弱,抗病力弱则易发病,病多属虚证,阴证,治疗转归较差,体质的强弱与先天禀赋有关,但后天的锻炼也是重要的因素。

精神状态、情志变化可影响脏腑气血的功能和机体的抵抗力,从而对该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很大影响。

饮食习惯对发病有一定影响,如饮食不节、过度,暴饮暴食则伤脾胃而致伤食或食滞;过食生冷易损脾。

有阳气而致腹痛、泄泻;过食辛辣、油腻,易生湿热、生痰;饮酒过量,易生湿热,伤人气血。

劳逸失常也是影响发病的因素,坚持劳动和体育锻炼的人,气血充盛,抵抗力强,不易生病,华佗说:“边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自不生”。

但持续性过度疲劳则伤气,即所谓劳则伤气。

中医诊断学第四章病因病机辩证(一病因辩证)

中医诊断学第四章病因病机辩证(一病因辩证)

(一)风淫证候 为百病之长,
善行数变, 其性开泄。 概念:外感风邪引起的证候。又称外风证
风淫特点:
临床表现:
1、风邪侵表:发热恶寒、汗出、鼻塞或喷嚏,咳 嗽,咽喉痒或痛,苔薄白,脉浮缓 2、风客肌肤:皮肤瘙痒,或起丘疹,或起风团, 此起彼伏,游走不定
《诸病源候论》:“此由游风在于皮 肤,逢寒则身体疼痛,遇热则瘙痒” “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 则生痒疹,状如麻豆,甚者渐大,搔 之成疮。”
第四章 辨 证
第一节病因辨证源自概念及重点:病因辨证,是运用病因学的基本理论, 综合分析各种病因侵入人体所致疾病各种证 候的辨证方法 本节内容:重点阐述外因致病的临床特征 六淫证候 疫毒 要点:外感六淫的致病特点及常见临床表现
第一节
外感病因辨证
外感病是指感受六淫、疠气等外邪引起的疾
病 一、六淫辨证 风、寒、暑、湿、燥、火 注意:要与“内生六淫”的相区别
概念:
火淫特点: 临床表现:
火为阳邪,易耗伤 阴液; 易迫血妄行;
火灼气分-壮热口渴,面红目赤 热入营血,迫血妄行-吐血、衄血、发疹 热扰神明-发狂 热灼肌肤-皮肤生痈疖 热伤津液-便秘,尿黄 舌-红绛 脉-数而有力
热与暑的异同
相同点:同为夏令主气。《素问 五运行大 论》:“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 暑。”“南方生热,热生火”“七月流火” 不同点: 暑-以汗出过多,气阴两伤为损害的一组症状, 治以清暑益气(清暑益气汤) 火-以火毒内侵,或灼伤肌肤为损害的一组症 状,治以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
二、 七情证候
概念:过度、过久的情志剌激,导致脏腑气血 失调而引起的疾病 致病特点: 1、与患者的情绪波动密切相关 2、以精神症状主

中医病因学说及辨证

中医病因学说及辨证

中医病因学说及辨证
中医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独有的医学理论体系立足于对疾病病因和病变的深刻认识。

中医病因学说及辨证作为中医医学中重要的理论体系,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病因学说包括内因和外因,内因包括遗传、体质等因素,外因则又分为三种:寒、热、湿。

其中,寒属于阴性病因,热属于阳性病因,湿则可导致寒热不和,影响体内机能,从而引发疾病。

辨证是中医理论中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中医辨证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对患者的体征、病史、症状等进行观察和了解,以了解疾病的本质,根据病因不同和患者体质不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已达到治疗目的。

中医临床预防和治疗重点在于辨证施治。

对于不同的人体病因和病变,中医采用的是分证治疗的方法,也就是不同的病因和病症会采用不同的中药理清楚背后的功效、制定介绍和用量等具体治疗方案。

总之,中医病因学说及辨证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是中医学具有重要特色和鲜明特征的体现。

辨证施治方法的推广和发展,将为中医学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更为重要的支撑。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学习和认识中医病因学说及辨证,发扬和传承中医学的经典,并运用中医的理论和技术来促进人体健康和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病因辩证

病因辩证

第九章病因辨证概念:病因辨证,是运用病因学的基本理论,综合分析各种病因侵入人体所致疾病各种证候的辨证方法。

重点:外感六淫的致病特点及常见临床表现。

外感病:指感受六淫、疠气等外邪引起的疾病。

一、六淫辨证风、寒、暑、湿、燥、火注意:要与“内生六淫”的相区别(一)风淫证候概念:外感风邪侵袭人体肤表,经络,卫外机能失常,表现出符合“风”性特征的症候。

又称外风证。

风淫特点:为百病之长,其性轻杨,善行数变,具有发病迅速,消退也快,游走不定的特点。

临床表现:1、风邪侵表: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2、风客肌肤:突发皮肤瘙痒,丘疹。

3、风邪中络:突发肌肤木仁,口眼歪斜,4、风胜行痹证:肢体关节,游走疼痛5、风水相搏:新起面睑肢体浮肿。

6、风邪犯肺证;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

7.风淫证的辩证依据:新起恶风,微热,汗出,脉浮缓。

或突起风团,瘙痒,麻木。

肢体关节游走疼痛,面睑浮肿等证。

(二)寒淫证候概念:外感寒邪侵袭机体,阳气被遏,以恶寒甚,无汗,头身或胸腹疼痛,苔白,脉弦紧为主证,又称外寒证。

寒淫特点:为阴邪,其性清泠,凝滞,收引,伤人阳气,阻碍气血运行。

临床表现:1、伤寒证:寒邪伤于肌表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胸腹疼痛,脉浮紧2、中寒证:(1)寒邪客肺证:咳嗽,气喘,咳稀白痰,行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迟缓,以咳喘突然发作,伴见寒象为特点(2)寒滞胃肠证:脘腹疼痛。

肠鸣腹泻,呕吐。

(3)寒滞经脉: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

(4)口淡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甚或青。

舌苔白,脉弦紧或脉伏。

3、寒淫证的辩证依据:新病突起,病势较剧,有感寒原因可查,以寒冷症状为主要表现。

概念:感受暑热之邪,耗气伤津,以发热口渴,神疲气短,心烦头晕,汗出,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干等为主要表现的症候。

暑淫特点:署为阳邪,其性炎热升散,最易耗气伤津,且暑多挟湿,常与湿邪相混为病。

临床表现:1、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疲乏、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2、发热,卒然昏倒,汗不出,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搐,舌绛干燥,脉濡数3.或见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

中医诊断学:病因、气血津液辨证

中医诊断学:病因、气血津液辨证

六、火淫证
• 指外感火(热)阳邪,使机体阳热之气过盛所致之 证候
• 致病特点: 1.为阳邪,其性炎上 2.易扰心神 3.易伤津耗气 4.易生风动血 5.易致肿疡
六、火淫证
• 临床特点: 1.热——发热恶热 2.红(黄)——面红目赤,舌质红,苔黄,痰黄 3.稠——咯痰黄稠,女子带下黄稠 4.干——口干口渴,舌苔干燥,大便干 5.动——烦躁,四肢抽搐,角弓反张 6.数——脉数
一、气病辨证
[临床表现] 气虚症+下陷症
气虚症+ 脘腹坠胀,脱肛,阴挺,久泻久痢
内脏下垂
脾不升清
[要点] 神疲乏力,脘腹坠胀,脏器下垂或久泻久痢
一、气病辨证
3.气不固证 • 概念:气虚失其固摄之能,以自汗,或大便、小便
、经血、精液、胎元等不固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 成因:由气虚证进一步发展而成
一、气病辨证
分型
1.劳力过度:“劳则气耗”,损伤形体
临床特点:气虚症状+腰背、四肢关节等部位的疼痛
2.劳神过度:劳神伤血(心脾)
临床特点:心悸怔忡,失眠多梦,食少消瘦
劳伤辨证
分型
3.房劳过度:房劳伤精(肾) 临床特点:腰膝酸软,遗精早泄,月经不调 4.过逸少动:气血津液不畅,全身虚弱(脾不健运) 临床特点:头晕心悸,身倦乏力;或形体臃肿,肢 体活动不便
不畅所表现的证候 • 成因:(1)情志不舒,思虑过度
(2)病理产物阻塞 (3)脏气虚弱,运行无力
一、气病辨证
[临床表现] 闷胀疼痛,有四个特点: (1)部位不固定 (2)时轻时重 (3)太息、嗳气或矢气后暂时减轻 (4)不良情绪加重 气滞部位不同,表现各异,如: 肺、肝、胃、肠道 多见于疾病早期,故有“初病在气”之说

中医学 病因辨证诊疗

中医学 病因辨证诊疗
[功效主治] 1、燥湿化痰:治疗各种痰证; 2、降逆止呕: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胃气上逆
呕吐; 3、消痞散结:治疗瘿瘤、痰核、痈肿等。
[用量]5-10g。反乌头、附子。
炙甘草
[药物来源与加工]植物甘草的根。春秋采挖 ,晒干,切片,蜜炙用。
[性味归经]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主治] 1、补中益气:治疗脾胃气虚证 ;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效主治]1、疏风解表:用于风邪引起的表 证;
2、透疹止痒:用于风邪引起的风疹、湿疹伴 皮肤瘙痒;
3、散瘀止血(炒用):治疗血液流速减慢或 停滞引起的瘀血证。
[用量]3-10g。
防风
[药物来源与加工]植物防风的根。春秋采挖 ,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膀胱、肝、脾经 。
[功效主治]
1、补中益气:配伍其他药治疗脾胃虚弱,纳 差腹泻等证;
2、养血安神:配伍其他补血药治疗血虚失眠 等证;
3、缓和药性:配伍药性猛烈药物使其缓缓发 挥效果。
[用量]5-20g。
②外感风寒表实证 【病因】风寒之邪刚刚侵袭人体,停留体表
,患者身体壮实,卫气抗邪剧烈。 【主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 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主证释义】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1、解肌发表:用于风寒引起的表证;
2、温经通阳:温通寒邪阻滞的经脉,使阳 气通畅;
3、祛风除湿:治疗风邪、湿邪引起的关节 肿痛等疾病。
[用量]3-10g。
[附]肉桂:植物肉桂的干皮,又称官桂。辛、甘, 大热。归 肾、脾、心、肝经。主要功效为补火助阳 ,温经通脉,引火归元。用于肾阳虚腰膝冷痛,寒 邪腹痛泄泻,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等证。
3、消肿排脓:治疗皮肤化脓性 感染肿痛化脓;

中医诊断学 第四章 病因病机辩证(二 气血津液辩证)

中医诊断学 第四章 病因病机辩证(二 气血津液辩证)
口问》 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 《灵枢 口问》;“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 耳为之苦鸣,头为之倾,目为之眩” 耳为之苦鸣,头为之倾,目为之眩” 剌志论》 气虚者,寒也”“ ”“气虚 《素问 剌志论》:“气虚者,寒也”“气虚 形虚” 形虚” 脾胃胜衰论》 脾胃俱虚, 《脾胃论 脾胃胜衰论》:“脾胃俱虚,则不 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 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
(三)气滞证
概念: 概念:气机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胀闷、疼痛、 胀闷、疼痛、脉弦 景岳全书》 痛证当辨有形无形, 《景岳全书》:“痛证当辨有形无形,无 形者,痛在气分。凡气病而为胀为痛者, 形者,痛在气分。凡气病而为胀为痛者, 必或胀或止,而痛无定处, 必或胀或止,而痛无定处,气聚则痛而 无形,气散则平而无迹,此无形之痛也, 无形,气散则平而无迹,此无形之痛也, 但宜顺气,气顺则痛愈矣” 但宜顺气,气顺则痛愈矣”
气病辨证小结
重点: 重点: 虚证-- --气虚证 虚证--气虚证 实证-- --气滞证 实证--气滞证 气陷证 气逆证
二 血病辨证
(一)血虚证
概念: 概念:血不足肌体失去濡养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 成因: 1、失血过多(急慢性失血) 、失血过多(急慢性失血) 2、生血不足(脾虚生化足) 、生血不足(脾虚生化足) 3、瘀血阻络,新血不生 、瘀血阻络,
(四) 气逆证
概念: 概念:气机逆而向上或升发太过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肺气上逆-咳嗽,气喘, 肺气上逆-咳嗽,气喘,不得平卧 胃气上逆-呕吐,呃逆, 胃气上逆-呕吐,呃逆,嗳气 肝气上逆-头痛目胀,眩晕耳鸣,面红目赤, 肝气上逆-头痛目胀,眩晕耳鸣,面红目赤, 吐血衄血, 吐血衄血,甚至晕厥
(2)饮证 )

病因辨证

病因辨证
疏散寒邪
鉴别
“伤寒”与“中寒”的区别
13
伤寒证、中寒证
伤寒证 ——指寒邪外袭于肤表,阻遏卫阳, 阳气抗邪于外所表现的表实寒证 。 又称外 寒证、表寒证、寒邪束表证、
太阳表实 证、太阳伤寒证等。 中寒证 ——指寒邪直接内侵脏腑、气血,遏制
及损伤阳气,阻滞脏腑气机和血液 运行所表现的里实寒证 。 又称内寒证、里寒证等。

11
临床表现
寒袭肤表 阻遏卫阳 内侵脏腑 遏伤阳气 ↓ ↓ 寒邪客肺 寒滞胃肠
→ 恶寒、身疼、无汗,脉 浮紧
→ 畏寒、肢冷、便溏尿清 、冷痛、拘急面白、苔 白,脉沉
→伤寒证 →中寒证
→ 咳喘、咯痰稀白 → 腹痛、腹泻、呕吐
12
辨证要点
新病突起,病势较剧,有感寒原因可查,以寒冷 症状为主要表现
治则
有干燥不润的证候特点
28
概念
火淫证候 外感火热病邪引起的证候
热盛─壮热、口渴、面目红赤、烦燥、

谵妄、 狂越、脉洪数。
床 津伤─口渴冷饮、便秘、尿黄。
表 动风─抽搐、角可反张。
现 动血─咳血、吐血、衄血、斑疹
火邪壅滞局部─疮痈红肿高凸。
29
火、热、温邪
火、热、温邪的性质同类,仅有轻重、缓急等程度之别。
21
湿淫证
外湿侵袭 ——外湿 脾失健运——内湿
内外合邪而为病
湿为阴邪,具有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粘滞 缠绵,重浊趋下等致病特点。
22
湿邪还可与风、暑、痰、毒等邪气合并为病,而为风湿 证、暑湿证、水湿证、痰湿证、湿毒证,以及湿遏卫表 证、湿痰犯头证等,各自可有不同的证候表现。
[辩证依据]起病较缓而缠绵,以困重、酸楚、痞闷、腻浊 等为证候特点

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

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
兼燥热或湿热见症。
精选ppt课件最新
9
第二节 内伤七情辨证
1、含义:通过辨证以确定患者情志内伤的具体病因和病机。
2、致病特点:
(1)以气机紊乱为特征。 (2)不同情志过激所引起的气血失调的倾向不同。 (3)引起精神症状及身心失调性疾病。 (4)病证的发作、轻重与患者的情绪波动密切相关。
3、临床表现:不同情志的过激所引起的病机和证候不同。
伤暑 病机:暑热内盛,耗气伤津。 冒暑 病机:暑热湿邪侵袭肺卫。 中暑 病机:暑热内闭心神,引动
肝风。 4、辨证要点: 夏暑当令,气候火热热盛气阴 两伤并重。
精选ppt课件最新
5
(四)湿淫证候
1、含义:
湿邪包括外界湿邪,或体内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一种呈弥漫状态的病理性 物质,由湿邪所致的证候,即为湿证,其中感受外界湿邪者为外湿证或称湿淫证, 而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者为内湿证。
外燥证: 多发于秋季,以皮肤、孔窍干燥或干咳为辨证要点。 内燥证:多见于温热病后期,以全身津液亏损为主。
精选ppt课件最新
7
(六)火<热>淫证候
1、含义:凡外感火(热)邪所引起的证候称火(热)淫证候。 2、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1)热邪内盛充斥于外→壮热喜冷。 (2)火热上炎——面红目赤。 (3)热扰心神——烦躁,神昏瞻语。 (4)热盛伤津——口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精积与虫积辨证
—、食积辨证:
1、含义:通过辨证以确定食积的病因与病机。 2、致病特点:
①导致胃的通降失和 ②食积不化产生异常气味 ③饮食久停,可进而损伤脾等
3、临床表现: 食滞胃脘证和食滞肠道证的症状表现。
4、辨证要点: 以脘腹胀满或痛、嗳腐吞酸、纳呆厌食,排便臭

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

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
平熄内风
病因辨证
寒淫证候
概念 外感寒邪引起的证候
寒客肌表─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


痛、脉浮紧
表 寒客脉经络气血─冷痛,得温痛减
现 寒客脏腑─腹痛、呕吐或腹痛泻泄,腹
胀,纳呆
病因辨证
寒淫证候
辨证要点 恶寒肢冷,局部冷痛而喜暖,苔白滑
治则 疏散寒邪 鉴别
“伤寒”与“中寒”的区别
病因辨证
暑淫证候
概念 外感暑邪引起的证候
疲劳综合征与“过劳死”有何关系?
• 疲劳是身体发给你的求救 信号,“过劳死” 是在疲 劳综合征的基础上发展、 恶化的结果。
• “过劳死”主要“青睐” 三种人:有事业心的人— —特别是“工作狂”;有 钱人——特别是只知消费 不知保养的人;有遗传早 亡血统又自以为健康的 人——特别是男性。
病因辨证
《内经》 病生于阳,生于阴
夫邪之生,或生于阴,生于阳,其 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 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素问•宝命全形论》)
宋. 陈无择 三因学说
六淫侵袭为外因
情志所伤为内因
饮食劳倦,跌仆金刃,虫兽所伤为不内 外因
病因辨证
根据来源和发病部位
外感 内伤
风寒暑湿燥火—六淫
刺痛或发痒、颈部或腋窝淋巴结肿大及触痛、头 部重压感等; • 3)神经精神症状,如记忆丧失、说话困难、注意 力不集中、理解力差及睡眠障碍等。 • 前提是排除其他疾病,具备这样3条基本特征。
那么这就是——
• “最好的运筹学家偏 偏没筹划好自己的 人生”
• 浙大36岁博导因过 度疲劳病逝
哪些人易患疲劳综合征?
身热、烦渴、舌红、脉浮数。
辨证要点 秋多,干燥,津枯液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因辨证
一、风淫证候的临床表现
1、风邪侵表证:发热恶寒,汗出,苔薄白,脉浮缓
2、风邪犯肺证:咳嗽、咽喉痒痛、鼻塞、流清涕或喷嚏
3、风客肌肤证:突发皮肤瘙痒,或起丘疹,或起风团,此起彼伏,游走不定
4、风邪中络证:突发肌肤麻木,口眼歪斜
5、风胜行痹证:肢体关节游走疼痛
6、风水相搏证:新起面睑肢体浮肿
7、风淫证的辨证依据可表现为新起恶风、微热、汗出、脉浮缓,或突起风团、痰痒,麻木、肢体关节游走疼痛、面睑浮肿等症。

二、寒淫证候的临床表现
1、伤寒证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舌苔白,脉浮紧
2、中寒证
(1)寒邪客肺证:咳嗽、气喘、咯稀白痰、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迟缓。

以咳喘突然发作,伴见寒象为特点
(2)寒滞胃肠证: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
(3)寒滞经脉: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
(4)伴随症状: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甚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脉浮3、寒淫证的辨证依据新病突起,病势较剧,有感寒原因可查,以寒冷症状为主要表现。

三、暑淫证候的临床表现
1、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2、发热,卒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或昏迷、惊厥、抽搐,舌绛干燥,脉濡数
3、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等。

4、暑淫证的辨证依据:夏月有感受暑热之邪的病史,发热、口渴、汗出、疲乏、尿黄等为常见症状。

四、暑淫证候的证候分析
1、暑与火热的性质同类,但暑邪致病有严格的季节性,其病机与证候也与一般火热证有一定的差别。

暑证是指夏月炎暑之季,感受暑热之邪所致的病理变化。

2、暑为阳邪,具有炎热升散,耗气伤津,易夹湿邪等致病特点。

3、分析
(1)由于暑性炎热升散,故见发热恶热,汗出多
(2)暑邪耗气伤津,而见口渴喜饮,气短神疲,尿短黄等症
(3)暑夹湿邪,阻碍气机,故见肢体困倦,苔白或黄
(4)暑闭心神,引动肝风,则见神昏,甚至卒然昏倒、昏迷、惊厥、抽搐
(5)暑热炽甚,营阴受灼,舌绛干燥,脉濡数
(6)暑闭气机,心胸气滞而见胸闷
(7)脾胃运化失司、气机升降失调,则表现为腹痛、呕恶
(8)肺气闭阻,玄府不通,则为无汗、气喘
五、湿淫证候的临床表现
1、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浑浊。

2、局部渗漏湿液,或皮肤出现湿疹、瘙痒,妇女可见带下量多。

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3、湿淫证的辨证依据:起病较缓而缠绵,以困重、酸楚、痞闷、腻浊等为证候特点。

六、燥淫证候的临床表现
1、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小便短黄,脉象偏浮等。

2、凉燥常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脉浮缓或浮紧等表寒症状。

3、温燥常见发热有汗,咽喉疼痛,心烦,舌红,脉浮数等表热症状。

4、燥淫证的辨证依据:常见于秋季或处气候干燥的环境,具有干燥不润的证候特点。

七、火淫证候的临床表现
1、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黄,面色赤,舌红或绛,苔黄干燥或灰黑,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等)。

2、甚者或见神昏、谵语,惊厥、抽搐,吐血、衄血,痛肿疮疡。

3、火淫证的辨证依据:新病突起,病势较剧,以发热、口渴、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干、脉数有力等为主要表现。

八、疫疠证候的特点
1、温疫证候
(1)因感疫疠之毒而引起的病候,其特点是发病急剧,证情险恶,并具有传染性。

(2)临床表现为初起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不憎寒。

初得之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头痛身疼,昼夜发热,日晡益甚,苔白如积粉。

2、疫疹病候
(1)因感染燥热疫毒而引起的发疹性病候。

(2)临床表现为初起发热遍体炎炎,头痛如劈斑疹透露,或红或赤,或紫或黑,脉数。

3、瘟黄病候
(1)因感受温毒挟有湿热而引起猝然发黄的病候。

(2)初起可见发热恶寒,随即猝然发黄,全身、齿垢、白眼珠黄色深,名急黄。

(3)严重者变证峰起,或四肢厥冷,或神昏谵语,或直视,或遗尿旁流,甚至舌卷囊缩,循衣摸床。

九、情志内伤证候的临床表现
1、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主要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

2、七情致病特点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3、情志内伤证候的表现
(1)喜证喜笑不休,心神不安,精神涣散,思想不集中,甚则语无伦次,举止失常、肢体疲软,脉缓等。

辨证依据:有导致喜悦的情志因素存在,以喜笑不休、精神涣散等为主要表现。

(2)怒证烦躁多怒,胸胁胀闷,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眩晕,或腹胀、泻泄,甚至呕血、发狂、昏厥,舌红苔黄,脉弦劲有力。

辨证依据:有导致愤怒的情志因素存在,以烦躁易怒、胸胁胀闷、面赤头痛等为主要表现。

(3)忧思证情志抑郁,忧愁不乐,表情淡漠,胸闷胁胀,善太息,失眠多梦,头晕健忘,心悸,倦怠乏力,纳谷不馨,腹胀,脉沉弦等。

辨证依据:有导致忧思的情志因素存在,以情绪忧愁不乐,失眠多梦等为主要表现。

(4)悲恐证善悲喜哭,精神萎靡,疲乏少力,面色惨淡;或胆怯易惊,恐惧不安,心悸失眠,常被恶梦惊醒,甚则二便失禁,或为滑精、阳痿等。

辨证依据:有导致悲恐的情志因素存在,以情绪悲哀或恐惧、胆怯易惊等为主要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