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学生幸福的缺失及追寻

合集下载

新时期当代青少年幸福观教育的反思与探索

新时期当代青少年幸福观教育的反思与探索

《新时期当代青少年幸福观教育的反思与探索》摘要:因此学校需要重视开展幸福观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能够通过德育课程让学生感知幸福、认识幸福、获得幸福,本文对新时期当代年少年幸福观教育进行反思和探索,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青少年是未来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开展青少年幸福观教育是极为重要的,以幸福观教育为切入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程颖姜金辰【摘要】新时期随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因此更重视追求幸福生活和美满人生。

但是人们却存在越来越多的思想困惑,幸福指数并没有像预想的一样得到提升。

很多人对幸福的定位存在偏差,甚至精神层面还发生错位和失衡,这种情况在当代青少年中也较为常见。

因此学校需要重视开展幸福观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能够通过德育课程让学生感知幸福、认识幸福、获得幸福。

本文对新时期当代年少年幸福观教育进行反思和探索,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青少年教育;幸福观教育;教学措施当人性获得满足和肯定之后就会形成一种主观心理感受和体验,我们称之为幸福,人们的所有活动和行为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幸福。

教育是促进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增长知识并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更加幸福的生活。

青少年是未来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开展青少年幸福观教育是极为重要的,以幸福观教育为切入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新时期,当代年少年幸福观教育的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要求各级教育部门能够不断转变思路,能够以新时代的新维度为基础,切实开展青少年幸福观教育。

一、新时期当代强少年幸福观现状当代青少年大多为90后,他们出生在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动荡、政治斗争和饥饿,甚至认为那些情况只能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新时期社会和经济迅速发展,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网络和各种信息设备。

青少年的物质条件丰富,用老一辈的话就是他们是在蜜罐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教育条件不断进步、文化资源丰富、娱乐形式多样化。

初中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原因探究

初中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原因探究

初中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原因探究1. 引言1.1 初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性初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性在于,人的幸福感是保持健康、积极、稳定的心态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初中教师来说,工作压力大、社会认可度低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状态和生活质量,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校的教育质量。

提升初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让初中教师感到满足和幸福,他们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

而且,教师是社会的灵魂工程师,他们的工作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影响。

初中教师的幸福感不仅关乎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更关乎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重视初中教师的幸福感,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对于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1.2 初中教师幸福感缺失的现状初中教师作为教育系统中的重要一员,却常常面临着幸福感缺失的困境。

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初中教师的工作压力较大,教学任务繁重,需要不断备课、批改作业,面对来自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各种期望和要求。

初中教师的工资待遇相对较低,与其需要承担的工作量和责任不成比例,导致经济上的压力也增加。

初中教师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也不高,教师职业受到一定程度的贬低,甚至被认为是低收入高压力的职业。

而且,初中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相对受限,晋升机会少,晋升难度大,缺乏激励初中教师进一步提升专业水平和发展动力。

初中教师们在工作环境方面也面临诸多问题,学校设施设备不够完善,教学条件有待改善,工作环境较差也会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效率和情绪状态。

初中教师的幸福感缺失主要体现在工作压力大、工资待遇低、社会认可度不高、职业发展受限和工作环境差等方面。

这些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以提高初中教师的工作幸福感和职业满意度。

2. 正文2.1 工作压力大现在,让我们来探究初中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原因之一:工作压力大。

初中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需要承担教学任务和管理责任。

体育课堂中学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与对策

体育课堂中学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与对策

体育课堂中学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与对策作者:许迎伟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0年第06期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身的快乐和生活质量等指标的感觉。

外国学者金研究了生活目标与快乐和幸福间的关系,她的研究表明,朝自己的个人目标努力的人比那些没有这么做的人更加快乐和健康。

在关于生活目标和幸福感的关系的研究中,金要求人们设想他们达到了自己的生活目标并写下这些目标是什么,而让另一些人写下一件创伤事件或者一个中性的主题,结果她发现,随着时间的变化前者比后者变得对他们的生活更为满意,也更加乐观。

一、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幸福感缺失的表现学生体育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一直备受教育者们关注。

笔者调查发现,近一半的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其中女生居多,有近七成的学生认为体育课的内容自己不喜欢。

1.兴致问题在对体育教师的问卷调查中,有八成教师觉得现在的学生与5年前相比,更加不喜欢上体育课;有六成教师坦言自己很难调动所有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学习兴致不是很高,教师对此也很无奈。

在很多体育课堂上,调动女生的参与积极性已经成为不少体育教师的课堂重心,只要教师稍给自由时间运动,男生通常有组织地打篮球或者踢足球,但是女生却常常扎堆聊天,即使将体育器材放到手边,她们依旧我行我素,完全失去对常规体育运动的兴趣。

2.身体素质问题课业负担重,学习时间过长,学生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身体透支,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学生正值青春期,情绪波动较大,如果此时因为各种压力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将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而且,过多的文化课作业,绷紧了学生的时间,使他们身在体育课上,但心里还想着某某作业,这些都影响他们对待体育课的态度。

二、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分析1.学校和社会方面虽然现在处于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时期,但学校仍然片面追求升学率和成绩,这使得学生课业负担加重,也使得教育越来越远离学生现实生活。

无形中的压力导致学生情感体验单一。

初中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原因探究

初中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原因探究

初中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原因探究近年来,社会对教育行业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教育改革也逐渐深入。

然而,与此同时,有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如招聘难、留任困难等。

这些问题中,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是首要的。

事实上,许多初中教师都面临着职业幸福感缺失的问题,并对教育行业和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

一、工作负担过重近年来,各级政府和各个学校都在推行素质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由此,以教师为代表的教育行业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加。

与此同时,一些学生家长也因此增加了对教师的期望。

如此之下,许多初中教师都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而较高的工作强度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职业倦怠和幸福感缺失。

二、薪资待遇低薪资待遇一直是许多行业的话题,对于教育行业,更是如此。

尽管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但相对于其他行业的同等学历和劳动量,教师的薪资待遇却偏低。

如果薪资待遇不能提高,教师们的生活质量和职业满意度将会受到很大影响。

许多教师为了薪酬问题而感到焦虑和不满意,进而影响了工作的职业幸福感。

三、职称评定困难职业发展是学生和教师、人才与企业在创新时代中面临的共同问题。

对于教师来说,职称评定不仅反映着自身的职业水平,同时也与薪资待遇挂钩。

不过,目前一些地方和学校在职称的评定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如设置障碍比较多,评定流程复杂繁琐等。

这些因素都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进而影响了职业幸福感。

四、形式主义现象多教育行业的形式主义现象同样严重,许多初中教师在工作中面临着繁琐、烦杂的事务问题,如开会、写报告、填表格、评估等。

有的地方只重视评估分数、表面套路,而忽视了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些学校只注重得分,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个性发展造成的压力,同时也加重了教师工作的繁杂和复杂度。

五、工作和生活不能平衡平衡是职业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初中教师来说,教育行业的工作常常需要到晚上甚至周末才能完成,导致职业和家庭生活之间的平衡难度较大,并牵动着许多教师的思想。

相应的,教师们对工作的态度和对家庭的时间分配有所调整,并逐渐忽视了自身的兴趣、爱好。

教师幸福的迷失与追寻

教师幸福的迷失与追寻
现视为幸福 的本质性规定脚 。而心 理 l 感是积极的, 能体验到幸福感 , 一部 l 1 1 2 6名教师进行 了问卷调查 , 发现大 学也对 幸福进 行 了研 究 , 认为“ 幸 福 1 分被调查教师( 1 5 %) 是喜忧参半的, l 部分教 师 因工作 量较 大而导致 压力
不仅仅 意 味着 因物质条 件 的满足 而 I 有 近一 半被 调查 教 师 ( 4 6 %) 没有 体 I 过大。 虽然我们一直在推行素质教
二 、教 师 幸福 的现 实检 视
生命 和爱的动物 、 一 切生存着 的和希 l 的情感体验和主观感受。 幸福因其个 l
我 国的素质 教育 改革 已经 开展
望 生存 的生 物之最 基本 的和 最原始 1 人感受性 而只能属于个 人 , 只有个体 l 十几年 了 , 通过倡 导学 生减 负 , 教师幸福的迷失与追寻
被边缘化。如此 的教 学环 境中 , 教师 的管理措 施 。这 主要表 现在两 个方 l 和学生 都只能 是大机 器 中的一个部 面: 第一, 教师管理制度的刚性化。 学 I 件和链 条 , 导致 了人 的平 均化 、 机械 校为规范和约束教师行为, 建立了一 I
4 6 %。2 0 0 5年 6月 , 北京市基础教育 “ 幸 福 是人 的 目的 性 自 由实 现 时 的 一 l 教师进行 的调查结果表明 , 有少部分 l
种主体生存状态 ” ,并把 目的性 的实 l ( 3 9 %)的被调查教 师在工作 中的情 I 研究所 的有关 人员对 北京 市 中小学
模糊 ,以至虽然人人 都是想得到它 , l 愉悦和欣慰感受, 是一种从理想到现 l 境 使 教 师苦 不 堪 言 但是 , 却谁也不能对 自己所决 意追求 l 实最美的道德 情感体验 。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幸福问题及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幸福问题及对策
引入真实可信的教育案例
教育者应引入真实可信的教育案例,增强受教育者的认同感 和共鸣。
创新教育方式方法
采用互动式教育方式
教育者应采用互动式教育方式,鼓励 受教育者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
强化实践环节
教育者应强化实践环节,组织受教育 者参与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 实际行动。
关注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和价值观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幸福问题 及对策
汇报人:
日期:
• 幸福问题概述 • 思想政治教育中幸福观培养 • 改进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优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 家庭、社会与学校协同共育策略 •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01
加强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关注社会热点和现实问题
教育者应关注社会热点和现实问题,将其融入教育内容中。
共同成长
家长要与孩子共同成长,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为 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传递正能量。
社会资源支持学校工作
1 2
提供实践机会
社会资源应向学校开放,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配合学校教育
社会资源应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共同培养学生 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营造良好氛围
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03
引导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看待人生和世界,珍惜当下的幸
福,追求美好的未来。
增强学生感知幸福能力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0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增强感
知幸福的能力。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02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社会资源应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传递 正能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让学生找回当下的_教育幸福感_宋华强

让学生找回当下的_教育幸福感_宋华强

失落呢?教育目的、教育方向迷失是 是失去当下的幸福就能换来将来的
学生教育幸福感失落的根源。我们往 幸福!这些话语犹如宗教的鸦片:现
往把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作为研究核 世的苦难能换取来世的幸福!为了将
心,却对教育目的是什么、教育到底 来,我们失去了现在。可这真行吗?
该往哪个方向前进模糊不清。当教育 “教师真的有权力,为了一个虚无的
被尽可能地压缩了,“两耳不闻窗外
这些多彩的活动使学校变得有 成败,成功的毕竟是少数,于是校园
事,一心只围作业转”的学生才是好 生气,使学生变得有活力。怀念小时 成了制造失败者的场所。在这样的文
学生。这些作业真的能提供学生将来 候和老师共同整理操场、一起栽种花 化环境中,学生能有幸福可言吗?
所需的一切吗?真的能使学生自立、 木的时光,虽然累,但亲切。在这样的
呢?掌握更多的知识!知识是生存的 受”关系。
生能平等地进行交流、能自由地表达
本钱,知识是生存的武器,“知识就是
2. 在课堂中找幸福———心智成 自我见解、能投入地进行自主探究。
力量”。在这样的逻辑推导下,学校中 长的快乐
学生的精神是自由的,身心是放松
所有的工作都让位于知识传授,于是
学生在校的时间绝大部分是在 的。课堂不是思想的禁锢之地,而是
什么是学生的“教育幸福感”呢? 不能让人更像人,让人成为人的是人 新课程推行“合作学习”、“自主探
对此我们可简单地描述为:“学生的 的精神。
究”,可这些好像并未对考分高低产
幸福感体现在他们感官上的愉悦,思
这种仅仅是知识“授—受”关系 生实质性的影响,于是灌输式还是教
考、探究的乐趣,收获的喜悦和人际 的教育是非人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把 师的教学常态,加班加点、榨干所有

当代中学生的幸福教育研究——以河南省濮阳市中学为例的开题报告

当代中学生的幸福教育研究——以河南省濮阳市中学为例的开题报告

当代中学生的幸福教育研究——以河南省濮阳市中学为例的开题报告题目:当代中学生的幸福教育研究——以河南省濮阳市中学为例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当代中学生在学业、家庭和社会生活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快节奏生活的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浮现,幸福感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中学生的幸福教育不仅关乎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成长发展,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研究中学生的幸福教育,探讨其影响因素,对于培养健康成长的中学生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1)当代中学生幸福概念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分析。

(2)中学生的幸福感现状分析。

(3)中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4)濮阳市中学生的幸福教育现状与需求分析。

(5)针对濮阳市中学生的幸福教育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2.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梳理幸福教育的相关概念和国内外研究进展。

(2)问卷调查法:在濮阳市中学的高中生、初中生中随机抽取样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究中学生的幸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3)访谈法:采用面对面访谈的方式,深入了解中学生的幸福感现状和需求。

(4)实验法:根据研究结果,设计具体的幸福教育方案,并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验证。

三、预期成果和创新点本研究预期能够深入了解当代中学生的幸福教育现状和影响因素,掌握濮阳市中学生的幸福教育需求,针对性地设计具体的教育方案,并通过实验实施,验证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当代中学生的幸福概念和构成要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

(2)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客观地反映了中学生的幸福感现状和影响因素。

(3)设计了针对濮阳市中学生的幸福教育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四、研究计划和安排本研究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文献研究和理论准备(2周)(2)问卷设计和调查(3周)(3)访谈和实验方案设计(2周)(4)实验方案实施和数据收集(2周)(5)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3周)其中,问卷调查和实验方案实施需要一定的时间安排,需要留有足够的缓冲时间。

学校教育儿童幸福缺失的表征、成因及改进路径

学校教育儿童幸福缺失的表征、成因及改进路径

学校教育儿童幸福缺失的表征、成因及改进路径标题1:学校教育对幸福感缺失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需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重视塑造学生的幸福,而不只是追求知识。

然而,在许多学校,学生的幸福感被忽略,甚至受到损害。

有些教育体制将“取得高分数”视为唯一标准,对教师和学生施加压力,而忽视了学生幸福感的重要性。

学生在压力下会出现身体和心理问题,这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整体发展。

实际上,学校应该关注学生的情绪、健康和精神。

学校教育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进行社交交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幸福感,减少学生的压力。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

然而,在学校中,一些学生还面临着歧视、欺凌和暴力等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来自教育环境和同学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很难保持幸福感。

学校应该采取积极措施,确保校园环境是安全和充满爱意的,帮助学生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通过支持学生的情感和社交方面的发展,学校可以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总的来说,学校应该努力营造一个鼓励学生发展的健康、安全、快乐和爱的氛围,帮助学生在校内呈现出一个积极的态度,提高学生的幸福感和总体表现。

教育者应该认识到幸福对学生的发展有多么重要,应该探索和发展更为富有创造力和适应性的教育环境和方法,以便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

标题2:学校教育中的道德教育缺失虽然学校教育在知识教育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涵养学生道德素养方面仍然存在缺失。

学生需要在学校中获得一系列道德教育,这有助于塑造他们的品格和人格。

现代社会中,新型问题的出现使得道德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包括教师在课堂、校园和社区中的言行举止,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学校管理和文化环境方面的措施来提升学生道德素养。

此外,学校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了解和学习道德规范和实践,如:友爱、诚信、公平、尊重、责任、勤奋、自尊等等。

初中生幸福感的现状、作用与影响因素

初中生幸福感的现状、作用与影响因素
人际交往自信
幸福感强的学生在与人交往中 更自信、大方,容易赢得他人 的好感和信任,有助于建立良
好的人际关系。
团队协作能力
幸福的情绪有助于学生更愿意与他 人合作,分享资源和经验,提高团 队协作能力。
沟通能力提升
幸福感强的学生往往更愿意主动与 人沟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有助于提高沟通能力。
04
初中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感。
03
社区环境
社区环境是初中生生活的重要外部环境之一,一个安全、和谐、充满活
力的社区环境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05
提升初中生幸福感的建议与对 策
家庭教育方面的建议
增强家庭情感支持
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情感依托,家长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 持,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培养积极心态
家长要引导孩子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教 育孩子学会感恩和珍惜,增强孩子的心理韧性。
鼓励自主发展
家长应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特长,鼓励孩子自主发展,培养孩子的自 信心和成就感。
学校教育方面的建议
1 2 3
营造积极校园氛围
学校应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减少校 园暴力和欺凌现象,让学生在安全、友好的环境 中学习。
减轻学业压力
学校应合理安排课程和学习任务,避免过度追求 升学率,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关注学生的心理 健康。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己, 学会调节情绪,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社会政策与文化环境的建议
完善社会保障政策
01
政府应完善社会保障政策,确保初中生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得
到满足,减少因贫困导致的不幸福感。

对幸福的教育学的追寻

对幸福的教育学的追寻

对“幸福的教育学”的追寻——胡弼成教育思想摭拾人类所有的希望都是指向幸福的,我们的教育应当教会我们幸福是什么以及如何获取幸福的生活,因此,如何培育“幸福”的人,如何让人更懂得幸福生活的真谛始终是我们教育的目标之一。

长期致力于教育研究的的胡弼成先生,探索的领域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教育应当使人幸福的思想始终蕴涵其中。

先生对人性的思考和对幸福的理解也指引着他毕生从事的教育工作,并浸透到他的教育理念之中,使其教育思想始终闪烁着幸福的光辉。

一、人性理论是教育学构建的基石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教育问题说到底就是“人”的问题。

哲学家里博尔曾说“倘若要问某人‘什么是教育?’也就等于问他‘什么是人’。

”教育的世界是人的世界,教育活动是一种人为的和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在本质上就是人类自身的一种再生产活动或者说是人类的自我建构性活动。

(1)可以说,没有人也就没有教育,没有对人的正确认识也就无法开展正确的教育活动。

因此,我们研究教育问题,就必须研究人性,没有对人性的了解,我们就无法开展教育活动,教育研究也失去了基石。

教育,就其本来意义来讲,就是以人性为基础,应该顺应人性,并以提升人性为目的的活动。

因此,人性理论是教育学构建的基础。

人性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重点,贯穿于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中。

一切幸福的教育皆追求人性的完善,即至善。

教育被日益技术化、市场化、功利化、政治化的今天,人性化教育就成为一个亟待唤醒的声音。

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是一个通过培养人,让人类不断走向崇高,生活得更加美好的事业。

因此,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

美好的人性,应该从幸福的童年开始。

把童年和童心还给孩子,这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所以,教育首先或真正需要的,应该是对个人自主选择的宽容,对天伦人性的关爱,对把幸福作为一种的终极价值的尊重,也包括对各类干涉和强迫的理由的质疑。

胡弼成先生一直是人性化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

学校教育中儿童幸福的缺失及追寻

学校教育中儿童幸福的缺失及追寻

学校教育中儿童幸福的缺失及追寻作者:程珍珍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第12期程珍珍(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摘要:学校教育应关注儿童幸福,尊重儿童的天性。

学校教育中儿童幸福缺失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不和谐、学生学习量不堪重负和人文关怀缺失等。

儿童幸福缺失与考选世界的无情、服务少数儿童的理念以及“成人化”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

构建有情的考选世界、树立服务全体学生的理念、实施符合儿童天性的教育等是儿童幸福回归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学校教育;儿童幸福;缺失;成因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5)12-0013-03收稿日期:20150522作者简介:程珍珍(1989-),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生,主要从事比较教育研究。

学校教育应符合儿童的天性、儿童的追求,符合教育目的,儿童在学校里应是快乐和自然发展的。

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儿童很多方面并未得到完整的幸福。

2008年10月7日国庆节最后一天的晚上,六年级的张某写作业写到24点还未写完,内心害怕第二天受到老师的体罚和侮辱,趁家人熟睡,偷偷写下遗书服毒自杀。

遗书中写道:“……我很高兴我死后老师再也不会整天说我头发长,把我的脸打得通红。

我讨厌上学,如果不上学,让我干啥都行,可是妈妈又不肯,我只好这样了……”张某父母为此一纸诉状将学校告上法庭[1]。

面对这年轻生命的丧失,作为教育的参与者,我们内心悲痛。

本文拟探讨学校教育中儿童幸福缺失的表征及成因,最后呼吁儿童教育回归幸福的本质,还儿童一个幸福的童年。

1学校教育中儿童幸福缺失的主要表征1.1人际关系不和谐青少年服务咨询服务中心对6万多人的调查表明,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占42%,而学习方面的问题占27%[2]。

对三到六年级学生抽样调查发现,50%以上的学生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来自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和问题[3]。

学生的人际交往不和谐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生生之间的不和谐。

追寻学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

追寻学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

追寻学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作者:龙晓丹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年第07期恩格斯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信条中指出:“每一个人的意识或感觉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原则,它们是颠扑不破的原则,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无须加以证明的……例如,每个人都追求幸福。

”是的,每个人都在追求着幸福,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这里强调了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幸福,是教育的重要命题。

但是,纵观现在我们的教育,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乃至大学,学生的幸福感却在不知不觉的流失甚至是缺失,2006年初《金陵晚报》报道,江苏省疾控中心进行的一项“江苏省青少年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调查”显示:15.4%的中学生考虑过自杀(调查了5169 名中学生);2005 年底《都市快报》报道,浙江省健康教育所在“推广健康教育促进学校发展项目总结大会” 上公布一项调查结果:全省13.3%的中小学生曾考虑过自杀;2004 年10 月《青年报》报道,上海市儿科医院与上海教科院普教所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 其中自杀未遂者达到1.71%(调查了8 个区2500 名中小学生)。

这些调查,从调查者的本意看,都是出于了解当今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那么造成这些学生的健康现状如此糟糕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当然是一个极其复杂、一言难尽的问题,不过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孩子没有童年,他们每天过得并不幸福。

那么学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教师这个职业自古以来都是一份崇高的职业,它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让每个学生获得基本的专业知识、做人道理、为人处事的重任。

我们的教育圣人孔子就是一位老师,我们也把最好的赞美留给了老师,如:教师是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越来越觉得老师跟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了,老师不再是那么和蔼可亲了。

从现行教育浅谈师生幸福感的缺失

从现行教育浅谈师生幸福感的缺失

从现行教育浅谈师生幸福感的缺失回想刚参加工作,无忧无虑,有的只是对学生的热爱和对教育的执着,也庆幸自己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和年轻人在一起,心总是年轻的,可青春永驻。

为了进一步把“分数”贯彻落实到位,于是呼课程表排得满满的,早上四节(有的学校五节),下午四节,晚上四节,甚至星六、星日仍然涛声依旧。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期中考,期未考无可厚非,该考,还有单元考、周周考、月考、联考、统考、连续八九次的模拟考等等,反复揉搓,多次复制,学生成了大容量的电脑硬盘,必须把死知识记住,否则扣你“基本口粮”,下几场“狂风暴雨”。

成绩分数上去了,学生近视率也上升了,老师、学生体质下降了,为求高分,教师威逼学生死记硬背,成绩差,就挖苦、打击,那句恶毒骂那句,不堪如耳,为什么?你的考分,就是我的饭碗,就是我的人民币。

什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领袖说的话,已通过互为相反数对消,进行约分,通分,合并同类项,最后得数就等于分数,其它的通通丢入不可回收的垃圾桶,甚至是有害垃圾桶。

管他黑猫、白猫,考得高分的就是好猫。

此时,我突然又想起了那个用浓h2s04泼熊的清华大学生;那个用手术刀解剖同学的高才生;那个因成绩总提不高,总对不起父母,拖老师成绩后腿而跳楼的中学生;那个向松花江支流倾倒废液的司机,那些经常见诸于报端,网上、上级文件的多起校园暴力伤害案。

也想到了“滚滚黄河向东流,流得都是煤和油”的母亲河,“年年栽树年年荒,年年栽在老地方”的荒丘。

我在思考,教育呵!你姓什么?好农民不让最矮的庄稼枯萎,好父母不让最“差”的孩子自卑,而我们老师呢,却因为种种原因,在不断地拔苗助长,在催残灵性,在毁灭自尊,在不断的制造标准部件,成绩差的成了伪劣产品,难道还配做老师吗?成绩第一,就一定好吗?你催残多少心灵,扼杀了多少灵性。

有课给我坐班,这是局上的要求,你反对没有用,每星期39节正课,你得座足32节,美其名曰:“弹性座班制”坐不足1节,扣人民币,全校一个座班室,为应付座班,于是出现了迟到者有之,早退者有之,摆龙门阵者有之,熙熙攘攘,热闹得很,也许领导认为,只有这样,才体现威严,才会把教育搞上去,浮躁到如此程度,简直是见鬼。

幸福教育的理想追寻

幸福教育的理想追寻

幸福教育的理想追寻作者:何云峰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21年第26期人生最高的目的是幸福,幸福是教育的终极追求。

幸福教育的使命是促进每个生命个体获得幸福体验,提升幸福能力,发展幸福品质,最终培养内心有力量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

幸福教育秉承“让儿童在幸福生活中准备未来的幸福生活”的理念,始终让儿童站在教育的正中央,尊重与理解儿童,接纳与包容儿童,发展与支持儿童。

幸福教育既要观照当下,为儿童打下厚实根基;更要指向未来,烛照儿童未来成长需求,为儿童未来幸福生活奠基。

幸福教育关注儿童生命的自觉与成长,关注爱、安全、联结、价值与归属感等核心要素,需要调动与激发儿童主体内在力量与成长资源,引领他们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中主动探寻,追求生命的真实,顺应成长的节律,激发成长的动能,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幸福教育就像“种子”一样,植根儿童心灵世界,萌生儿童精神生命。

幸福教育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教学观、评价观,聚焦当前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围绕“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公平而有质量”等要求,回应社会的关切,引导学校回归教育的本真,“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真正实现“让学生不苦,让教师不累,让家长不慌,让学校不躁,让社会不怨”的美好图景。

幸福教育要能改善学习生活,培育幸福学生。

幸福教育,要能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激发和调动学习潜能,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辨别和判断,学会合理规划,做生命的主宰,感悟、体验和创造美好幸福生活,为未来人生奠定基础。

幸福教育要能改善教育生活,提升教师幸福。

实施幸福教育,不仅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幸福”,更需要教师“幸福地教”,“做幸福的教师”。

幸福的教师具有愉快感、效率感、兴趣感、价值感、成就感、自豪感、自信心,能体味人生价值并获得专业发展。

幸福教育要能改善家庭社区生活,引导家庭幸福。

要大力倡导“唤醒家庭、唤醒父母比唤醒孩子更重要”的理念,通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引导家长回归理性,不盲从,不跟风。

当代中学幸福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当代中学幸福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当代中学幸福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摘要:幸福是每个人都渴望的生存状态,也是人类生活的主题。

实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幸福。

但是目前的教育并没有给师生带来应有的“教育幸福感”。

教育应该是幸福的,幸福也需要教育,幸福不仅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同时也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

笔者阐释了幸福教育的内涵、师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尝试寻找在学校里实现幸福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中学;幸福教育;思考;实践一、幸福教育的内涵幸福,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话题,为了撩开幸福的面纱,人类苦苦追寻了千百年,但一直到现在,人们还在不断地追问,幸福是什么?有人认为,幸福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使人心情舒畅的生活与境遇。

也有人认为,幸福是对于人的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的心理体验。

学者们对幸福的理解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是大家普遍认同与接受的,即“幸福观、幸福品质、幸福能力是构成幸福的重要要素”。

教育是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无论是认识幸福的幸福观,还是感受幸福的幸福品质和创造幸福的幸福能力,都需要教育的参与。

幸福教育就是通过各种幸福体验,使师生获得幸福的感受,形成正确的幸福观从而培养自主追求幸福的能力,从而使他们逐步发展成为拥有幸福的生命的主体。

二、实现幸福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一)让幸福文化润泽校园的每个角落1.形成幸福教育精神文化体系长春市第二十中学一直在构建“幸福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将“教育为了人的幸福”作为办学理念,将“化育仁心”作为办学目标,将“自强不息与时俱进”作为校训,将“团结奋斗求真务实”作为校风,将“敬业爱生因材施教”作为教风,将“勤奋进取协作争先”作为学风,深耕学校文化,构建五育融合育人模式,切实践行“让每一名学生成功,成就每一名教师”的使命担当。

以“幸福教育”交出“二十中答卷”。

2.构建幸福教育物质文化体系在精神文化的引领下,学校从显性的物质文化彰显文化育人。

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主题的教学楼墙壁照片文化;以“幸福生态园”为主题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以“最美班级”为主题的班级文化营造;以“文化自信”为主题的孔子像广场;以“运动最美”为主题的体育馆;以“我爱读书”为主题的图书馆文化。

论学生幸福的缺失与重建

论学生幸福的缺失与重建

似之处。马斯洛认为驱动人类行为( 或使人产生动机) 的直
接原因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他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 生理的 需要 , 安全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我实现 自

什 么是 幸福
自 古今中外有无计其数的幸福观, 这些幸福观大致可以分 需要 。他认为生理需要为最低级的需要, 我实现为最高 为: 以幸福在于人的德性的实现为核心观点的理性主义幸福 级的需要。 观; 以幸福在于快乐的获得和痛苦的免除为主要观点的感性 福观。纵观这三类幸福观, 可以发现实际上它们都认为幸福 在于需要的满足, 只是区别于需要的类型不同。理性主义幸 福观认为人的幸福在于能力的发挥、 德性的实现等需要的满 足, 感性主义幸福观认为人的幸福在于肉体快乐和精神快乐
力的重要活动 , 毫无疑问应该使受教育者获得幸福。那么 ,
道德的需要。创造性与非创造性幸福的区分是基于人的潜
什么是幸福?当前的学校教育能让学生享受到幸福 的教育 能和创造性发挥的需要 的满足与否。作者的幸福类型划分 生活 , 能为学生今后的幸福生活打好基础吗?什么样的教育 依据以及幸福层次观点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很大相 能使学生获得幸福?这些是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
不得不忍受的一个痛苦的过程, 而应该是幸福的过程。“ 教 教育可能变成它最好的形式的一个可怜的替代物” 。 教育 目的主导着学校教育生活, 对学生教育过程的幸福 育和幸福正当而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幸福应该是教育的目
以及今后的幸福有着重大影响。幸福可以分为 目的幸福和 的, 好的教育应该为个人和集体的幸福作出重要贡献” "。 过程幸福, 同样, 就教育对于幸福的影响来看, 也可以分为教 幸福“ 是通过德性或某种学习或训练而获得的” 育 目的对于幸福的影响和教育过程对幸福的影响。基于对

提高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幸福感的策略研究方案

提高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幸福感的策略研究方案
初中生学习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因素、现状调查与 对策建议等方面,旨在发现影响初中生学习幸福感的因素, 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农村初中生学习幸福感研究现状
农村初中生学习幸福感是指农村地区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 对于自身学习体验、学习成就、学习环境和未来发展等方 面所感受到的积极情感和心理状态。
农村初中生学习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调查、影响 因素及提升策略等方面,旨在了解农村初中生学习幸福感 的现状,发现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
04
研究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收集农村初中生对于学习幸福感 的看法和体验。
采用案例分析法,对具有代表性的个案进行深入调查 ,探讨提高学习幸福感的策略。
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和比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以寻找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通过实验法,对所提出的策略进行实证研究,验证其 有效性和可行性。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通过与国际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 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研究方法和 技术,提高研究水平和质量。THANFra bibliotekS感谢观看
学习幸福感提升策略研究现状
学习幸福感提升策略是指针对学生的学习幸福感,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出发,提出 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幸福感受,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习幸福感提升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的角度,涉及课程设置、教学方 式、评价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同时,也包括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 学生特点的个性化提升策略。
研究步骤
• 第一步:明确研究问题。 • 第二步:搜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 • 第三步:制定调查问卷,并进行预调查和修订。 • 第四步: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和分析。 • 第五步:整理案例资料,进行个案调查和深入分析。 • 第六步:提出提高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幸福感的策略。 • 第七步:将所提出的策略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并进行实证研究。 • 第八步: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形成研究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中学生幸福的缺失及追寻作者:谭峰亮舒阳晔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第11期谭峰亮1 舒阳晔2(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能源与机电工程系;2.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湖南娄底417000)摘要: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是教育体现出越来越违背人幸福体验并压制人性的特点,教育已经开始异化。

因此,追求与人性相应的幸福成为教育不能回避的一项重要且长期的课题。

基于对中小学学生幸福缺失的现实、原因及追寻的探讨,得出培养幸福的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教育最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幸福,激发学生追求幸福、创造幸福,并最终获得幸福。

关键词:学生幸福缺失追寻教育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b)-0034-02作者简介:谭峰亮(1985—),男,湖南永州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能源与机电工程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金属材料及高等教育。

舒阳晔(1985—),女,湖南怀化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

教育已伴随人类数万年,古往今来的中外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等都曾经试图阐释什么是教育,结果是学者们给出了不尽相同的答案。

从苏格拉底“产婆式”的自然、自由的“引导”方式启迪智慧,到柏拉图转向对个人合乎社会期待的潜能开发去“塑造”,意味着在社会强有力的导向下,人自身的潜能受到压抑,个体丧失主体地位,沦为社会有机体的一个部件。

再到亚里士多德的“教导”观,不仅弥补“引导”所缺乏规范与效率的不足,而且抹去了塑造的压抑与死板,使得教育变得正式和灵活。

在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看来,人皆俱有知识、德行和虔信的种子,但是需要凭借教育的力量这种子才能发芽生长。

也就是说,“人只有受过恰当的教育之后,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1]我们认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

”[2]幸福是现实的人生活的全部意义,人生的终极目的是幸福。

学生幸福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不断丰富自我,完善自我,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奋斗的一种完满状态。

”[3]人类社会正历经由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型,教育成为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由一次性学历教育,提升到终身学习的高度。

无论是基于人的个体本位还是社会本位,现有的论述几乎都是依照人才规格要求,把教育目的指向了使人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种对教育目的的极其褊狭和浅薄的阐释,使教育逐渐沦为生产“人才的工具”。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对当代教育中中小学学生幸福的缺失及追寻极为必要。

1 学生幸福缺失的现实和原因1.1 学生幸福缺失的现实当下,考试和升学的压力使中小学学生背负沉重的学业负担,作业太多自由时间太少、老师抓得太紧、父母期望值过高等这些因素导致学生感受到“不幸福”,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

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改变学生“压力山大”的现状,并使其感受到幸福,已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

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存在的一些不容乐观的现状:(1)严密的上课时间、过重的学业负担,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与学生隔离开。

(2)对学生的评价的片面性,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为区分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准。

(3)学校管理将教师与学生对立起来,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升学率,使得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

(4)教师局限于书本知识,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向学生传递繁、难、偏、旧的教育内容,致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业绩、奖金、职称、权力等成了教师追求的主要目标,把沉重的学习负担强加在学生身上,使他们沦为学习的工具。

(5)对家长来说,子女的成龙成凤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他们一味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惜一切地让孩子在空余时间参加各种各样的培优班、辅导班,以确保孩子能够脱颖而出,而忽视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幸福和快乐。

现实教育对学生的尊严、兴趣、情感、天性忽略,导致家长和学校过分追求高分,分数成为学生的命根,孩子成绩好才会拥有美好未来,否则前途暗淡。

1.2 学生幸福缺失的原因现代社会工业经济迅猛发展,重物轻人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念颇为盛行。

教育观的功利主义化,使得教育背离自己最本真的宗旨,成为社会发展的工具。

学校陈旧的人才观和片面的教育质量观,导致其过分追求升学率,把分数当做评价学生最为重要的标准。

实际上,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不关照人的精神幸福,它把教育束缚在追求其对社会经济生产、政治需要、和物质利益的满足上,而无情地忽视了教育本身的价值,桎梏了教育对于人自身发展方面的价值和需求。

教育的工具性作用被提高,人们看好的是教育所给与的经济效益,及其对个人社会地位的提升作用。

现如今,我们的教育已经异化,教育的异化简言之,是教育本身已不是让人获得幸福,而是违背人的幸福,把人培养成为“人才的工具”或“知识的工具”。

2 对学生幸福缺失的追寻我们的教育已偏离了自有的轨道,没有了立足之地,“因此,产生的结果是人类尊严的丧失。

”[4]人有接受教育的需要,教育的根本在于使人成为人,反过来,要求人去迎合教育的要求,人在教育中只能是被动的,如若一个人无法以主体的身份去确认自己,发展自己,这样的教育能促进人的发展吗?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变成压抑人性的桎梏,人的自主意识随之会逐渐淡化,人将仅仅是组成人类社会的一个零件而已。

那么,人本身就已经异化了,变成与自己相对的东西,教育不是满足人的教育需要,反而是压制这种需要,让人在教育中感受到痛苦而非幸福。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提出:“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思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5]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使人能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使个体生活得更有意义、更幸福。

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教育的主体是人,因此,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发现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

教育是为学生的幸福做奠基的,教育过程就是学生体验幸福的过程。

教育最应该给于学生的是幸福,它所包含的具体目标,必须基于人的幸福,不然失去了信仰和灵魂的教育,就偏离了人性之所向。

2.1 学校、教师和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学生幸福观,为学生撑起一片幸福的天空幸福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的状态,是人所渴望和喜欢经历的一段时间感受。

幸福观是人们关于幸福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学生的幸福观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

学校教育应注重从学生情感、尊严、个性、兴趣出发,才能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让学生爱上教育,“使得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不是被迫的,而是自愿的;不是感到痛苦,而是感到幸福;不是学习满足学习需要以外的需要的手段,而是自我完善和发展需要的满足。

”[3]一直以来,我们的中小学学生以努力学习拿取高分,顺利考入好的初中、高中、大学为其学习的主要目的。

为了能取得好成绩,他们长年累月忍受着与日剧增的学习压力,就像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推巨石上山一样没有退路,只有坚持不懈负重前行,否则将前功尽弃。

树立正确的学生幸福观对学校和老师来说,就是不能把升学率作为教育成功的唯一标准,不以成绩的好坏决定学生的好坏,而应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兴趣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对家长来说,不能唯成绩是问,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多鼓励支持孩子,让孩子自由、自觉地在教育中成长。

2.2 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幸福是一种状态,是一种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能力。

让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体验到拥有生命的幸福,正确做出人生价值的定位、悦纳自我、超越自我;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发现幸福、给与幸福、创造幸福;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并最终获得幸福。

教育能启迪人的智慧,人的主体意识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增强。

人作为一个能动的主体,对生命的唯美的体验和对人生真谛的探索,只有通过教育的开化,完成生命的升华,才能使人真正感受自我存在的美好,并且,人也是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自己,对生活的社会和对整个人类的了解。

教育这一实践活动,本身即是受教育者能动的一个活动,它应是人能真正地拥有自己,并在教育中积聚力量,最终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一个人。

生命亦顽强,生命亦短暂,人们追寻着自己想要的幸福。

教育正是使人懂得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真正的幸福,如何让人实现幸福的一个过程。

一旦人在教育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能正确的自我定位,并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这时,人对幸福的感受力,创造幸福的能力必然增强。

基于培养学生幸福能力的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也只有在这种教育中,人才能成为“大写的人”。

试问,一个能感受到幸福,并为着幸福而努力的人,他会吝啬给予社会和他人幸福吗?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本身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教育关注的不仅是整个社会的需要,也因注重个人的需要,社会由个体组成,没有个体的努力,社会不会自己前进。

2.3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人的成长历程,就是不断地接受教育的一个过程,教育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人的知识结构,而且人的整个对他人、对社会的认知模式,及其思想观念到行为方式,无一不渗透着教育的影响。

作为传递知识和经验的手段的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主要目标就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的人,就是“他自己的实现”,就是人的生命能够完整的表现、人类各种需要不断满足和发展的个人,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

按照人们一般的理解,答案也是这样,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得到了全面、充分的满足,就是幸福的人。

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领悟并掌握前人留给我们丰盛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只有通过教育这一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手段。

通过教育传承前人所创造的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人类才能获得更高级的发展。

教育有助于培养人的创造能力,促进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素质的提高,可以不断激发人在全面发展上的自觉追求和自觉活动,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教育应该在实践上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努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的幸福水平。

总之,“人是能使自己获得新的生命的生命体,故教育的本性就是使人更像人。

”[6]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同一个历史过程,只有关涉人的幸福的教育,才能实现人的不断发展,社会才能持续进步。

参考文献[1]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39.[2] 雅斯贝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34.[3] 舒阳晔.浅析教育异化下学生幸福的缺失[J].法制与社会,2012(10):225.[4] 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荀春生,朱继征,陈国梁,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85:61.[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6] 张楚廷.新世纪:教育与人[J].高等教育研究,2001(1):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