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特征描述
喀斯特地貌特征描述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一种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
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征如下:
1. 地表崎岖不平:喀斯特地貌地区的地面往往崎岖不平,奇峰林立,石芽、石林、峰林等形态分布广泛。
2. 溶沟和漏斗:地表水流的冲蚀和潜蚀作用在地表形成了一系列溶沟和漏斗状地形。
3. 落水洞和溶蚀洼地:地下水溶解岩石形成的空洞不断扩大,地表会出现落水洞和溶蚀洼地等地貌特征。
4. 地下河和溶洞:地下水在地下侵蚀形成地下河和溶洞,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等景观。
5. 岩石绚丽:喀斯特地貌地区的岩石通常具有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形态,如石林、峰林等。
6. 地貌多样性:喀斯特地貌包括各种地表和地下形态,如石芽、溶沟、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地下河、溶洞等。
7. 生态环境脆弱:喀斯特地貌地区的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等问题较为严重,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喀斯特地貌特征表现为地表崎岖、地下洞穴丰富、岩石形态独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同时,喀斯特地貌地区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需要加强保护和恢复。
岩溶地貌的概念
岩溶地貌的概念
岩溶: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及其形成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Karst)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中国亦称之为岩溶地貌,为中国五大造型地貌之一。
喀斯特原是亚得里亚海北端东海岸(地中海的一个大海湾)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发育着各种奇特的石灰岩地形。
19世纪末,司威治研究了喀斯特高原的各种石灰岩地形,并把这种地貌叫喀斯特。
以后,喀斯特一词便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专门术语。
在我国,以前也称作喀斯特,1966年在广西桂林召开的全国喀斯特学术会议上,将喀斯特改为岩溶。
喀斯特地貌
• 4、人类活动
工业、采矿等对岩溶地区地貌水文过程产生各种特殊的影响,酸雨 对碳酸盐岩溶蚀,促进碳酸盐岩类文物的表面风化损毁,岩溶地区地下 水过度开采导致地面下降及地质灾害。
3 2 2 3 2
碳 酸 钙 与 硫 酸、硝 酸、醋 酸 等 生 成 可 溶 性 盐
• 2、岩溶沉积作用 富含重碳酸钙离子的水体在温度、二氧化碳分压等 条件改变后发生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同时发生碳酸 钙沉淀,形成石灰华。 • Caco ↓ + Co ↑ + H o =
3 2 2
Ca(Hco )
3
2
(三)影响岩溶作用的环境因素和人为 因素 • 典型的岩溶作用过程是一个涉及水、气、固体三项 系统的复杂物理化学生物反应过程。
(一)岩溶作用的物质基础——可溶岩 岩溶作用的物质基础 可溶岩
• 1、卤岩:钾盐、石盐(Nacl)。 • 2、硫酸盐:石膏(Caso4)、硬石膏、芒硝 (Na2SO4·10H2O)。 • 3、碳酸盐类:石灰岩、白云岩。
碳酸盐岩通常由岩溶地貌发育而来
溶解速度:(卤岩、硫酸盐)>>碳酸盐 碳酸盐岩是海相沉积,分布广,厚度大 碳酸盐类的溶解度与温度成反比,温度越低,水的溶蚀潜力越大
碳酸盐岩的溶解度
• 杂质越少,caco3含量越高,溶解度越大。
• 岩石晶粒越小溶解度越大
(二)岩溶作用的基本过程
• 1、溶蚀作用 • 指碳酸盐岩等可溶性岩在含有碳酸根离子等酸性离 子的地表、地下水的作用下发生化学迁移,进而导 致物质和形态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 • Caco ↓ + Co ↑ + H o = Ca(Hco )
图例
丛
丛
地上
溶洞
溶蚀
第三节岩溶喀斯特地貌
(三)水动力条件
岩溶作用主要取决于水的溶蚀能力和岩石的化学性质及透水性。 因此,水流的活动与岩溶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流动的水饱和 度低,溶蚀能力强。在湿热气候区,雨量丰富,地表水和地 下水流量大,流动快,故岩溶作用强烈。相反,在干旱和寒 冷地区,水流的活动性差,岩溶作用减弱。
二、喀斯特地貌
(一)地表岩溶地貌
岩溶湖
鼓楼岩溶峰丛 及溶蚀洼地地 貌景观
5.岩溶盆地与岩溶平原
岩溶盆地是大型的岩溶洼地,又名坡立谷。其面积约十余至 上百平方公里,边缘较陡并有峰林分布,底部平坦,地表覆盖 溶蚀残留的红土,有少数孤峰残丘,并有泉水和暗河出没。岩 溶盆地多分布于地壳相对稳定的地区,在有利的构造条件下, 如向斜、断陷及可溶性和非可溶性岩层接触地带,经流水长期 溶蚀、侵蚀而成。我国云南的砚山、罗平,贵州的安顺等都是 较大的岩溶盆地。
2.温带岩溶
温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低,有一定量的降水但较集中,因而 不利于地表岩溶发育。地表水渗入地下,有利于地下岩溶发 育,故又称为隐伏岩溶。 温带干旱区降水量小,地面植物稀少,所以地表岩溶不发育, 但地下岩溶作用较强烈。
易北河沙岩山脉国家公园喀斯特地 貌上有茂密森林,在中国很少见
3.寒带岩溶
喀斯特地貌地域分异
喀斯特作用及喀斯特形态受自然地带环境条件的 制约表现出的地带性分异规律。 1. 喀斯特发育受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因素的影响十 分明显,在不同气候带常有不同的喀斯特现象。 在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喀斯特作用强度 大,速度快,喀斯特峰林地貌发育并成为热带 喀斯特的突出标志,石芽、溶斗、落水洞、溶 蚀盆、溶蚀谷和地下喀斯特形态广泛发育,常 形成庞大的地下洞穴系统。
喀斯特一词取自南斯拉夫西北部喀尔斯高原地名,19世 纪中叶被引进为喀斯特区一系列作用与现象的总称,现已成为 国际通用术语。中国喀斯特现象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2400 年前。距今约300多年前徐霞客已专门研究并记述了南方喀斯 特地形与洞穴。 喀斯特地地貌特别受岩性为主的地质背景及气候为主导的地 理环境的控制。其基本类型,按岩性分为碳酸盐岩喀斯特、石 膏和盐喀斯特;按存在形式分为裸露型、覆盖型和埋藏型喀斯 特;按发育程度分为全喀斯特、半喀斯特或流水喀斯特;按气 候地貌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喀斯特;按垂直动力带 分为渗流(充气)带、浅潜带(饱水)带和深部喀斯特。
岩溶地貌
4.6 岩溶地貌岩溶又称喀斯特(karst),是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活动所引起的可溶性岩石溶蚀作用,以及由于这种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和地下溶蚀现象的总称。
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机械侵蚀作用以及与之伴生的迁移、堆积作用,总称为岩溶作用。
在岩溶作用下所产生的地貌形态,称为岩溶地貌。
4.6.1 岩溶地貌的形态与类型1. 岩溶地貌的形态岩石分布地区,溶蚀作用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一系列溶蚀现象,称为岩溶的形态。
岩溶形态可分为地表岩溶形态和地下岩溶形态。
地表岩溶形态有溶沟(槽)、石芽、漏斗、溶蚀洼地、坡立谷、溶蚀平原等。
地下岩溶形态有落水洞(井)、溶洞、暗河、钟乳石等(图4-11 )。
①溶沟(槽)、石芽和石林溶沟、溶槽是微小的地形形态,它是地表水沿地表岩石低洼处或沿节理溶蚀和冲刷,在可溶性岩石表面形成的沟槽称溶沟。
溶沟溶槽将地表刻切成参差状,起伏不平,其宽深可由数十厘米至数米不等。
当沟槽继续发展,以致各沟槽互相沟通,在地表上残留下一些石笋状的岩柱。
这种岩柱称为石芽。
石芽一般高1~2m,多沿节理有规则排列。
如果溶沟继续向下溶蚀,石芽逐渐高大,沟坡近于直立,且发育成群,远观像石芽林,称为石林。
如云南石林。
②溶蚀洼地和坡立谷由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一种封闭、半封闭洼地称为溶蚀洼地。
溶蚀洼地多由地面漏斗群不断扩大汇合而成,平面上呈圆形或椭圆形,面积由数十平方米至数万平方米。
溶蚀洼地周围常有溶蚀残丘、峰丛、峰林,底部有漏斗和落水洞。
坡立谷是一种大型封闭洼地,也称溶蚀盆地。
面积由数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进一步发展则成溶蚀平原。
坡立谷谷底平坦,常有较厚的第四纪沉积物,谷周为陡峻斜坡,谷内有岩溶泉水形成的地表流水至落水洞又降至地下,故谷内常有沼泽、湿地或小型湖泊。
底部经常有残积洪积层或河流冲积层覆盖。
③漏斗及落水洞漏斗是由地表水顺着可溶性岩石的竖直裂隙下渗,最先产生溶隙,待顶部岩石溶蚀破碎及竖直溶隙扩大,岩层顶部塌落形成近乎圆形坑。
介绍岩溶地貌
介绍岩溶地貌岩溶地貌是一种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地形景观,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喀斯特地区。
它的特点是地表上几乎没有地表水流,地下水通过地下溶洞和地下河流动,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
在喀斯特地区,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碳与岩石中的钙碱矿物质反应,生成了溶解性很强的碳酸钙。
随着地下水的侵蚀作用,岩石中的碳酸钙逐渐被溶解,形成了大量的溶洞和地下河道。
而这些溶洞和地下河道的形成,又加速了地下水的流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岩溶系统。
在喀斯特地区,岩溶地貌呈现出独特的景观特点。
首先是溶洞,这是岩溶地貌中最为典型的景观之一。
溶洞内常常有丰富多样的钟乳石、石笋等石灰岩溶蚀产物,宛如一个幻境。
其次是地下河道,这些地下河道常常宽阔而深远,水流湍急,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还有一些地下河道的出口形成了天坑,形状各异,如同一个个巨大的漏斗,令人叹为观止。
岩溶地貌还有一些其他的景观特点,如岩溶塌陷、岩溶峰林等。
岩溶塌陷是由于地下溶洞的坍塌而形成的。
当地下溶洞被长时间的水侵蚀后,地表上的岩层会发生塌陷,形成一个个突出的凹陷区域。
而岩溶峰林则是由于地表的岩石在长时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了奇特的山峰和岩柱。
岩溶地貌的形成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丽的景观,也有着重要的经济和科学价值。
岩溶地区的地下河道可以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补给源,提供给周边地区的居民使用。
同时,岩溶地貌也为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提供了研究的对象,揭示了地球演化的历史和地质构造的变迁。
总的来说,岩溶地貌是一种独特而美丽的自然景观。
它的形成过程既神奇又复杂,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和探索的乐趣。
希望大家能够亲自去体验一下岩溶地貌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和神奇。
2024年高考地理知识点: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2024年高考地理知识点: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溶蚀洼地峰林,密斯跃。
石钟乳喀斯特地貌示意图1.定义: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视野拓展: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理: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石灰岩的溶蚀和沉积过程。
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1)溶蚀作用:CO₂+HO₂+CaCO₃=Ca(HCO₃)₂(2)沉积作用:Ca(HCO₃)₂=CaCO₃↓+HO₂+CO₂↑2.分类:(1)喀斯特溶蚀地貌:① 溶沟: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②石芽: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
云南石林就是发育良好的石芽群。
③ 峰林:指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相对高度可超过100 米,远望如林。
④ 孤峰: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
广西桂林的峰林和孤峰地貌发育良好。
⑤ 溶斗(喀斯特漏斗):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
也有的地方把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天坑。
⑥ 地下溶洞:富含CO₂的水在地下沿裂隙流动时,将石灰岩溶解后随水带走,形成溶洞。
(2)喀斯特沉积地貌:① 钙华: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₃)₂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₂大量逸出,导致CaCO₂沉积,形成钙华。
常见的有钙华坝、钙华湖等。
② 石钟乳、石笋、石柱:在溶洞内,富含Ca(HCO₃)₂的水从洞顶往下滴时,因水分蒸发和CO₂逸出,从水中析出的CaCO₃在洞、洞壁和洞底发生沉积,形成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等。
a .石钟乳:由洞顶向下发育。
b .石笋:由洞底向上发育。
c.石柱:石钟乳与石笋连接起来。
温馨提示: 地下溶洞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溶洞内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则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 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对可溶性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形成石芽和溶沟。
中国三大岩性地貌
一、喀斯特(岩溶)地貌( karst landform )地表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受水的溶解而发生溶蚀、沉淀、崩塌、陷落、堆积等现象,而形成各种特殊的地貌——石林、石峰、石芽、溶斗、落水洞、地下河,以及奇异的龙潭,众多的湖泊等,这些现象总称喀斯特(因南斯拉夫西北部喀斯特高原最典型,故名)。
我国的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四川等省、区都有分布,其中发育得最好、最美的石林当属昆明路南石林首屈一指。
1966年,中国第2次喀斯特学术会议建议将“喀斯特地貌”改为“岩溶地貌”,故在中国又叫岩溶地貌。
二、 "雅丹地貌"雅丹是地理学名词,汉语译为雅尔当,是维吾尔语“险峻的土丘”意。
雅丹专指干燥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
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
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
这种地质现象在新疆罗布泊东北发育很典型。
距离新疆克拉玛依市不远的魔鬼城便是这种地貌类型。
世界各地的不同荒漠,包括突厥斯坦荒漠和莫哈韦沙漠在内,都有雅丹地形。
三、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
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塌作用,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赤壁丹崖及方山、石墙、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岩穴等造型地貌的总称。
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貌以粤北地区韶关市内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貌。
四、熔岩地貌(lava landform )——喷溢岩浆岩或称火山岩岩浆从地壳断裂溢出、沿地面流动冷却形成的各地形,总称熔岩地貌。
在长白山、大岭、内蒙古高原东部以及滇东、黔西、桂西有广泛的玄武岩喷发,形成熔岩地貌。
如熔岩丘、熔岩垅岗、熔岩盖、熔岩隧道和熔堰塞湖。
中国著名的熔岩地貌是比较著名的如五大连池熔岩地貌。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KARST)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
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基本简介“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
那里有发育马来西亚姆鲁山剑状石林(石芽)典型的岩溶地貌。
“喀斯特”一词即为岩溶地貌的代称。
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游记》记述最为详尽。
地理分布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
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
中国喀斯特分布图总面积达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
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
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地貌类型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
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
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
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
喀斯特地貌
天造奇观的云南石 林,位于云南省昆明市, 属亚热带低纬度高原山 地季风气候,“冬无严 寒、夏无酷暑、四季如 春”,是世界唯一位于 亚热带高原地区的喀斯 特地貌风景区,素有 “天下第一奇观”“石 林博物馆”的美誉。大 小石林、乃古石林、芝 云洞、长湖、大叠水瀑 布、月湖(尚未开发)、 奇风洞(尚未开发)7 个区域景区组成了石林 风景名胜区。
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 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 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 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 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
重庆武隆喀 斯特位于四川盆 地东南边缘,地 处大娄山、武陵 山与贵州高原的 过渡地带,长江 右岸支流乌江下 游峡谷区,由于 受碳酸盐岩与砂 页岩不同岩性分 布的影响,产生 了喀斯特地貌。 数亿年来孕育出 具有独特美学价 值的自然景观。
天下第一洞—— 芙蓉洞,洞体规模宏 大,洞穴的各种溶蚀 形态,壮观的崩塌堆 积,目不暇接的钟乳 石类,现阶段不同处 境的洞内池塘,石钟 乳的坠落及其破坏现 象等无不记录着它的 沧桑历史演进过程, 芙蓉洞堪称是“一座 洞穴科学博物馆”。
峡谷深200— 400米,尤以其 中的羊水峡和龙 水峡地缝式岩溶 峡谷最为壮观; 以天龙桥、青龙 桥、黑龙桥天生 三座规模庞大, 气势磅礴的石拱 桥称奇于世。
由地表沟溪、落 水洞、竖井、天坑、 化石洞穴、地下河和 泉水组成。是一个包 含从非喀斯特区到喀 斯特区、从地表到地 下,从上游而下游, 从补给到排泄以至冲 蚀天坑不同发展阶段 的完整喀斯特系统, 后天坑最典型的为箐 口天坑,箐口天坑形 态完美,坑口呈椭圆 形,绝壁陡直,天坑 深不可测,奇险无比。
贵州荔波喀斯特 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的 荔波县,是贵州高原 和广西盆地过渡地带 锥状喀斯特的典型代
岩溶地貌
4.6岩溶地貌岩溶又称喀斯特(karst),是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活动所引起的可溶性岩石溶蚀作用,以及由于这种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和地下溶蚀现象的总称。
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机械侵蚀作用以及与之伴生的迁移、堆积作用,总称为岩溶作用。
在岩溶作用下所产生的地貌形态,称为岩溶地貌。
4.6.1 岩溶地貌的形态与类型1.岩溶地貌的形态岩石分布地区,溶蚀作用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一系列溶蚀现象,称为岩溶的形态。
岩溶形态可分为地表岩溶形态和地下岩溶形态。
地表岩溶形态有溶沟(槽)、石芽、漏斗、溶蚀洼地、坡立谷、溶蚀平原等。
地下岩溶形态有落水洞(井)、溶洞、暗河、钟乳石等(图4-11)。
①溶沟(槽)、石芽和石林溶沟、溶槽是微小的地形形态,它是地表水沿地表岩石低洼处或沿节理溶蚀和冲刷,在可溶性岩石表面形成的沟槽称溶沟。
溶沟溶槽将地表刻切成参差状,起伏不平,其宽深可由数十厘米至数米不等。
当沟槽继续发展,以致各沟槽互相沟通,在地表上残留下一些石笋状的岩柱。
这种岩柱称为石芽。
石芽一般高1~2m,多沿节理有规则排列。
如果溶沟继续向下溶蚀,石芽逐渐高大,沟坡近于直立,且发育成群,远观像石芽林,称为石林。
如云南石林。
②溶蚀洼地和坡立谷由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一种封闭、半封闭洼地称为溶蚀洼地。
溶蚀洼地多由地面漏斗群不断扩大汇合而成,平面上呈圆形或椭圆形,面积由数十平方米至数万平方米。
溶蚀洼地周围常有溶蚀残丘、峰丛、峰林,底部有漏斗和落水洞。
坡立谷是一种大型封闭洼地,也称溶蚀盆地。
面积由数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进一步发展则成溶蚀平原。
坡立谷谷底平坦,常有较厚的第四纪沉积物,谷周为陡峻斜坡,谷内有岩溶泉水形成的地表流水至落水洞又降至地下,故谷内常有沼泽、湿地或小型湖泊。
底部经常有残积洪积层或河流冲积层覆盖。
③漏斗及落水洞漏斗是由地表水顺着可溶性岩石的竖直裂隙下渗,最先产生溶隙,待顶部岩石溶蚀破碎及竖直溶隙扩大,岩层顶部塌落形成近乎圆形坑。
岩溶区的名词解释
岩溶区的名词解释岩溶区,又称喀斯特地貌区,是指地质上富含可溶性岩石或矿石的地区。
这些可溶性物质包括石灰岩、石膏、盐岩等,其特点是易被水侵蚀,形成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如溶洞、地下河、飞瀑等。
岩溶区分布广泛,全球各大洲均有不同形态的岩溶地貌。
1. 岩溶区的形成和地质构造岩溶区形成主要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岩溶区多出现在石灰岩、石膏、盐岩等可溶性岩石层中,这些岩石层易溶于水,水分子在地下流动过程中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侵蚀岩石。
在地壳运动中,岩石发生断裂和抬升,地层发生变形,加速了岩溶作用的发生。
此外,气候、土壤和植被等也对岩溶发育起到重要影响。
2. 岩溶地貌的特点和类型岩溶地貌是一种独特而壮丽的地貌类型。
它以溶洞、地下河、岩溶塌陷、峰丛、石林等景观为特点。
其中,溶洞是岩溶地貌中最为典型的代表。
溶洞内部通常有石笋、石柱、钟乳石、石幔等奇特的岩石形态,形成了一幅幅雄奇的地下景观。
地下河是指水在地下岩溶裂隙中流动形成的地下河道,水流诡秘奔涌,为岩溶地貌增添了神秘感。
3. 岩溶区的生态环境岩溶区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为多样化的生物提供了独特的栖息地。
岩溶地下水系统是岩溶地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富含的矿物质和营养物质为生物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岩溶区不仅是许多珍稀植物和动物的生长繁衍地,同时也是各种石笋、钟乳石等天然美景的形成地。
4. 岩溶区的利用和保护岩溶地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灰石、石膏等,广泛应用于建筑、冶金、化工等行业。
岩溶地区还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溶洞、地下河等景观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然而,盲目的开发和过度利用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耗竭。
因此,保护岩溶区的生态环境和地貌景观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岩溶地貌是大自然艺术的杰作,其独特的形态和多样的景观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人们应当加强对岩溶区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岩溶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状态,让后代人能够继续欣赏到这些壮丽的地貌景观。
岩溶地貌和喀斯特地貌一样吗
岩溶地貌和喀斯特地貌一样吗:
是。
岩溶地貌就是喀斯特地貌,这是同一个意思。
喀斯特地貌,无论是地理学还是地质学,最早都发源于西方,而西方人最早发现这种地貌在今天克罗地亚的喀斯特高原上最典型,所以用“喀斯特”来代表这种地貌了。
这种地貌实际上是水溶解可溶岩,由此而产生的。
在随后的地质学发展过程中,地质学家们发现,这种现象其实在中国的西南更加典型,1966年2月14日至23日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在广西桂林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岩溶(喀斯特)学术会议,决定将“喀斯特”一词改为岩溶。
此后,在中国的学术界内都开始普遍使用岩溶一词来代替喀斯特了。
岩溶地貌
成因原理:
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 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 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 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 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 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 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 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 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 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形成条件:
1.可溶性岩石 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 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 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 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溶洞。 2.岩石透水性: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 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 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 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 断扩大的2.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 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喀 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 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 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 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 游资源。如湖南张家界桑 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 植县的九天洞已列入洞穴 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在 水库大坝选址时应尽量避 学会会员洞,堪称亚洲第 免断层、破碎带、喀斯特 一洞、黄龙洞被列为世界 地貌等。喀斯特矿泉、温 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 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 首批国家5A级旅游区张家 有医疗价值。喀斯特洞穴 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 界武陵源的组成部分,是 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 张家界地下喀斯特的地形 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代表,其中喀斯特地貌约 占全市面积的百分之四十。
地表地貌
6.地表钙华堆积 这是一类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瀑布华,钙华堤坝和岩溶泉华。 瀑布华指地表瀑布水流速度陡然增大,内力作用减小,水中的二氧化碳 外逸,形成瀑布华。我国贵州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就属于这一种。 钙华堤坝形成是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地下渗 透的岩溶水在地下径流一段距离后,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随着水温 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类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钙华沉积。 钙华中含许多杂质和多种不同元素,并且有水生植物的影响,使得钙 华呈现出多种色彩。这种地貌在我国四川黄龙寺一带分布较广,黄龙 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与这种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紧密相连。 岩溶泉华是溶有大量CaCO3的泉水涌出地表,由于温度升高和压力减小, 使得CaCO3在泉口形成钙华沉积,长时间的积累使泉华形成不同的 形状,这也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幅美景。这种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云 南较为常见。
五种喀斯特地貌的概念
五种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喀斯特地貌是指在石灰岩、大理石等溶蚀岩地区形成的独特地貌景观。
其形态规模宏大,景观壮美,独特而引人入胜,被誉为地壳上最具特色的地貌类型之一。
五种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包括岩溶、溶洞、地下河、湖泊和峡谷,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其中每种地貌。
首先,岩溶是指由于岩石中的溶蚀作用,使地表岩石中的溶解过程引起岩层的溶蚀变形,形成山地地表的低凹盆地。
喀斯特岩溶地貌具有典型的突出的地形界限和河流水系,其中包括许多河谷、峡谷和下凹平原等。
这种地貌特征常出现在石灰岩或大理石等岩石构成的山区地带,形成众多岩柱、圆锥、塌陷坑、溶洞等壮观景观。
其次,溶洞是一种形态独特的地下景观,指由地下溶蚀形成的空洞或岩洞。
喀斯特溶洞在地球上分布广泛,其内部常常有各种奇特的岩石或矿石构造,形成了独特的地球景观。
溶洞内部常有丰富的地下河流、石笋、石幔、石柱等地貌景观,其中的钟乳石和石筒石笋是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之一。
第三,地下河是指地下水系统中的河流,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
喀斯特地下河可能是地下水通过岩石裂隙而形成的地下水道,或是通过岩石内部溶蚀作用形成的地下水通道。
地下河流经常出现在石灰岩和大理石中,形成河谷、溶洞和地下深潭等景观。
在一些地下河中,还可以看到地下瀑布和地下暗湖等壮观景点。
第四,湖泊是喀斯特地貌中的另一种重要景观形式。
湖泊在喀斯特地区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岩层中的溶洞或地下水流通道坍塌,形成洞底下陷造成。
这种地貌特征在中国的喀斯特区常见,其中最著名的是贵州的黄果树、龙宫等景点。
这些湖泊的水质清澈,周围环境优美,是游客休闲观光的好地方。
最后,峡谷是喀斯特地貌中最为典型的地形之一。
喀斯特峡谷通常由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地表溶解岩层内部的岩溶空洞或裂缝进一步被侵蚀形成。
这些峡谷一般形成窄长而陡峭的地貌景观,两侧常常是悬崖峭壁,给人一种壮丽而险峻的感觉。
中国的钟乳石峡谷、柞水峡谷等都是喀斯特峡谷的典型景点。
总之,喀斯特地貌以其独特的岩石溶蚀作用和地形特征,形成了多样而壮观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和科学家的关注。
喀斯特地貌
普者黑核心景区 里,山山有奇洞, 洞洞流清水,联合 国科教文组织地质 学顾问安得烈· 克朗 奇先生考察后评价 说:普者黑这种亚 热带岩溶地貌是中 国的珍宝,是世界 的珍宝,这种特有 的地貌奇观,将成 为世界地质工作者 的科考基地。
普者黑彝语为“鱼虾多的池塘” 湖水清澈, 游鱼可数。登高眺望,似21公里长的一串珍珠, 熠熠闪光。夏秋季节,千亩荷花洒在水面,荷叶 翠绿,花色多样,亭亭玉立,荡舟穿行其间,清 香扑鼻,令人陶醉,如置身于诗画之中。泛舟远 眺,高达150-210米的二百余座石峰平地崛起,峰 峰相对,全身披绿,百态千姿,或如蛤蟆、青狮, 或似情人相对倾心。近山,又见绝壁悬岩,晃动 于水影之中,犹如龙飞凤舞。这里,山连水、水 绕山、有山必有洞、有洞必有水,“山得水而活, 水得山而媚”。
普者黑是国家重点风景名 胜区,2009年由国家旅游局批准成为 4A级旅游景区。风景区内的一座座散 落的孤峰间,延绵环绕着40里水路、 万亩野生荷花、一望无际的桃园和世 界最大的岩溶湿地,被誉为“世间罕 见、中国独一无二的喀斯特山水田园 风光”。区内更可领略到壮、彝、苗、 瑶等古朴多姿的少数民族风情。由普 者黑、温浏和冲头三个片区及革雷、 歹马两条瀑布组成,总面积983.7平 方公里。以喀斯特湖群、洞群、峰群 以及峡谷景观为主,古崖画、革命纪 念地、少数民族风情等人文景观相辅 助,可供国内外游客观光、游憩、休 养、度假、攀岩、漂流、水上娱乐及 科学考察,是多功能、大容量的风景 名胜区。
Hale Waihona Puke 阿诗玛乃古石林•
乃古石林位于“石林”以北13公里处,也叫和摩寨石 林,“乃古”彝语意为黑色,“乃古石林”即黑色的石林。 占地333.3万平方米,新辟游路6公里多。与“石林”相比, 这里又是另外一种特色和风格。 • 进入乃古石林,只见黑森森的一片怪石如大海怒涛冲 天而起,气势磅礴,又像壁垒森严的古代战场,令人思绪 万千。有的地方峭壁千仞,如同刀劈斧削,有的石柱直刺 青天;有的巨石如磐如堵;有的形如诸葛亮布的八卦阵; 有的像太上老君正在炼丹;有的像石堡、灵芝;
喀斯特(岩溶)地貌
喀斯特(岩溶)地貌
喀斯特地貌又叫岩溶地貌。
它得名于巴尔干半岛的喀斯特高原,那里发育着各种奇特的石灰岩地形。
贵州喀斯特地貌 在高温多雨的热带环境下,喀斯特作用强度大,速度快,地表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强烈。
地面显得崎岖不平,地下则形成广大的洞穴系统,具有“逢山必有洞”的地貌特征。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位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喀斯特地貌典型
发育地区,以奇山、奇水、奇洞、奇石的秀丽风景著称于世。
...
...
桂林象鼻山
溶洞
溶洞是主要的岩溶现象之一。
溶洞的发育,受岩性、
地质构造及水流动力条件的控制。
水流沿裂隙、断层、
岩层层面等发生溶蚀,使孔隙、裂隙等不断扩大而逐渐形成洞穴。
溶洞规模与形态极为复杂多样。
石钟乳、石笋、石柱
溶有重碳酸钙等成分的水,当温度、压力条件改变时,
逸出二氧化碳,产生碳酸钙等沉积,形成石灰华。
岩溶洞顶渗滴水流常形成各种乳状、管状石灰华沉积,通称石钟乳类;石笋是从洞顶滴落下来的水溅到洞底,其中碳酸钙逐渐沉积而形成的,它形似竹笋,
称石笋。
滴水至洞底形成笋状、塔状石灰华沉积,通称石笋类;石钟乳与石笋连接形成石柱。
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岩石
可
喀斯特地貌岩石
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广西境内,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
成因原理
形成条件
可溶性岩石
岩石透水性
流水作用
气候影响
发展阶段
假喀斯特
研究历史
研究意义
地貌分类
我国分布
地表喀斯特地貌
地下岩溶
著名景观
世界分布
成因原理
形成条件
可溶性岩石
岩石透水性
流水作用
气候影响
发展阶段
假喀斯特
研究历史
研究意义
地貌分类
我国分布
地表喀斯特地貌
地下岩溶
著名景观
世界分布
展开
编辑本段成因原理
喀斯特地貌(3张)
喀
喀斯特地貌
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岩溶(喀斯特)地貌岩溶又称喀斯特。
凡是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所产生的作用叫岩溶作用。
岩溶作用包括化学过程(溶蚀和沉淀)和机械过程(流水的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坍陷和堆积等)。
这种作用所造成的地貌,称为岩溶地貌或喀斯特地貌。
我国岩溶地貌分布广泛,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为最普遍。
西南地区的岩溶区面积就有55×104km2。
一、岩溶作用(一)岩溶作用的化学过程岩溶作用主要是水与可溶性岩石之间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过程。
这种过程又为机械侵蚀和重力崩塌等创造了条件。
就水对石灰岩的溶解而言,当水中含有CO2时,溶解能力就大为提高。
CO2与水化合成碳酸,碳酸电解析出H+离子,与石灰岩中的离子起化学作用:这种离子状态的溶解物质()随水流排泄而流失。
上述化学反应过程是可逆的,如果空气中CO2减少,或者水中游离CO2减少时,化合的CO2就要向相反方向转化,使水中碳酸含量减少,这时CaCO3就要发生沉淀作用。
水中CO2的含量随空气中CO2的分压加大而增加,随水温增加而减小。
但温度的升高可加速化学反应。
通常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度约提高一倍。
土壤中有机质的氧化和分解可产生大量CO2,所以土壤中CO2的含量大大高于大气中的含量。
特别是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竹林中,土壤中CO2含量更高,可比大气中的含量多数十倍。
(二)岩性与构造条件可溶性岩石可分为碳酸盐类(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硫酸盐类(石膏、硬石膏)和卤化物盐类(岩盐、钾盐)。
卤化物盐类的溶解度最大,硫酸盐类次之,碳酸盐类最小。
石灰岩的矿物成分以方解石为主。
泥灰岩中除方解石外还含有大量不溶解粘土。
白云岩以白云石为主。
一般说来,石灰岩比白云岩易受溶蚀,白云岩又比泥灰岩易受溶蚀。
地质构造对溶岩的发育有密切关系。
从大地构造来看,地台区碳酸盐类岩石分布面积广,岩性变化小,单层厚度大,有利于岩溶的发育。
而地槽区的岩性很不稳定,多紧密褶皱,岩溶发育将受到一定的限制。
在石灰岩地层中节理发育的地段以及区域性的大断裂带(特别是张性断裂),岩溶比较发育。
厚层或巨厚层的灰岩地层(质纯,多为中、粗粒晶体),岩溶化程度也较高。
(三)水动力条件岩溶作用主要取决于水的溶蚀能力和岩石的化学性质及透水性。
因此,水流的活动与岩溶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流动的水饱和度低,溶蚀能力强。
在湿热气候区,雨量丰富,地表水和地下水流量大,流动快,故岩溶作用强烈。
相反,在干旱和寒冷地区,水流的活动性差,岩溶作用减弱。
在受大河深切的岩溶地区,地下水的运动大致可分为四个带(图6-28)。
(1)垂直流动带(充气带):这带位于地下水面以上,平时地下水较缺乏,地下水以垂直向下运动为主,岩溶以向下发育为特征。
在深切河谷区,这带的厚度较大,形成的落水洞等也较深。
(2)水平流动带(浅饱水带):位于地下水面以下,地下水常年存在,主要以水平方向向河床排泄,愈近主河谷,水平运动愈明显。
该带常发育水平溶洞、通道和暗河。
(3)过渡带(季节变动带):由于地下水面随季节而升降,因此在垂直流动带和水平流动带之间,形成一个过渡带。
地下水位上升时,这里表现为水平流功;地下水位降低时,则为垂直流动。
过渡带的厚度变化不一,在年降水量分配很不均匀的地区,变动带较厚。
(4)深部流动带(深饱水带):这带位于水平流动带之下,地下水在水文网的直接影响范围以外运动,其流向受地质构造的控制,以承压水流向远方排泄区。
这带地下水的补给范围要比其上的各带大得多,不同来源的地下水,其中化合的CO2平衡值各不相同,混合后可引起碳酸的不饱和,因此具有一定溶蚀能力,而形成深部岩溶。
地下水的垂直分带可以因地貌和构造不同而异。
在长期稳定的、有河流深切的高原地区,垂直分带比较明显;在新构造强烈上升地区,石灰岩岩层中没有形成统一的地下水位,垂直分带就不显著,并且原先的水平流动带或深部流动带可以转化为垂直流动带。
二、岩溶地貌岩溶作用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岩溶地貌。
(一)地表岩溶地貌1.石芽与溶沟地表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裂隙进行不断的溶蚀和侵蚀,使岩石表面形成沟槽状溶沟和沟间突起部分的石芽。
深度数厘米至3 米。
在热带厚层的纯石灰岩地区可发育成形体高大的石芽,称为石林,这是石芽的一种特殊类型。
云南的路南石林最为典型,最高可达50 米,犹如许多巨型的石柱。
石林是一种热带岩溶地貌。
2.岩溶漏斗岩溶漏斗是一种碟形(图6-29)或倒锥形洼地,宽数十米,深数米至十余米,底部有垂直裂隙或落水洞与地下河相通。
漏斗由流水沿裂隙溶蚀而成。
3.落水洞落水洞是地表水流入地下河的主要通道。
其宽度比深度小得多,很少超过十米,是流水沿裂隙溶蚀、侵蚀而成。
落水洞进一步发展,形成深达数十米至数百米的井状管道,称为竖井。
落水洞多分布在较陡的谷坡、山坡两侧和谷地、洼地底部。
4.溶蚀洼地溶蚀洼地主要是溶蚀作用形成的小型封闭洼地(图6-30)。
面积约数平方公里,一般认为它是岩溶漏斗溶蚀扩大或相邻的漏斗合并而成。
5.岩溶盆地与岩溶平原岩溶盆地是大型的岩溶洼地,又名坡立谷。
其面积约十余至上百平方公里,边缘较陡并有峰林分布,底部平坦,地表覆盖溶蚀残留的红土,有少数孤峰残丘,并有泉水和暗河出没。
岩溶盆地多分布于地壳相对稳定的地区,在有利的构造条件下,如向斜、断陷及可溶性和非可溶性岩层接触地带,经流水长期溶蚀、侵蚀而成。
我国云南的砚山、罗平,贵州的安顺等都是较大的岩溶盆地。
岩溶平原是由岩溶盆地不断扩大而成,地表覆盖一层红土和散立的孤峰残丘,以广西的黎塘、贵县等地最为典型。
6.峰丛、峰林与孤峰峰丛是成簇相连或同一基座而峰顶分散的石灰岩山峰(图 6-30)。
峰丛内部的洼地、漏斗和落水洞很发育,在地貌上成为峰丛-洼地组合类型。
这类地貌以广西红水河上游最典型。
峰林是成群或分散的石灰岩山峰(图6-30)(图6-31),通常是峰丛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峰林受构造的影响而形态多变。
在水平或微倾斜岩层发育的峰林,多成圆柱形或锥形;倾角较大的岩层发育的峰林,常成单斜式。
我国的峰林主要形成于第三纪,是一种古热带峰林。
峰林形态因受各地气候条件等的影响也有很大的不同。
云贵高原属亚热带气候,在现代地貌过程下,高原面上的峰林已逐渐受到破坏,而变得较浑圆矮小,高仅几十米。
在云贵高原向广西盆地降落的斜坡上,气候较为炎热,且处于地下水的强烈垂直循环带,古峰林在现代条件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高大的峰林,高达三、四百米。
藏南的古峰林,在高寒气候条件下,受寒冻风化作用,正在受到比云贵高原更为强烈的破坏,峰林低矮,仅30—50 米,峰林的基部堆积大量剥落的石灰岩岩块。
溶沟底部往往被泥土或碎石层所充填,它的宽度一般十余厘米至2 米,孤峰是孤立分散的石灰岩山峰,是峰林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在岩溶山区,通常峰丛位于山地的中心部分,峰林位于山地或盆地的边缘,而孤峰、残丘则分散在岩溶盆地底部或岩溶平原上。
(二)地下岩溶地貌1.溶洞与地下河溶洞又称洞穴。
地下水沿岩层裂隙、落水洞向下流动,同时进行岩溶作用,扩大空间,形成大小不一、形态多样的管道和洞穴。
起初它们多数是孤立的。
随着岩溶作用的不断进行,它们逐渐沟通,小溶洞合并为大溶洞,形成一个统一的地下水面。
以后如果地壳上升,则河流下切,地下水位下降,使洞穴脱离地下水面而成为干溶洞。
洞内堆积有化学沉积和其他堆积物。
例如,地下水从干溶洞顶的裂隙渗出,遇到温度升高、压力降低、水分蒸发时,使水中CaCO3 沉淀而形成自洞顶向下增长的钟乳石。
水滴从钟乳石上滴到洞底,CaCO3沉淀而形成自下而上增长的石笋。
钟乳石和石笋相接则形成石柱,等等(图6-32)。
此外,还有地下河和地下湖的沉积、生物堆积、崩塌堆积等。
由于这些堆积物的填充或洞顶的崩塌,溶洞的面貌和性质也会发生改变。
岩溶发育的地区,在岩溶水水平流动带内,多发育与侵蚀基面(大河河面)相适应的水平溶洞。
这类溶洞可与阶地或现在的河面相对比。
在垂直流动带和深部流动带内,发育着大致呈垂直的溶洞或管道,洞穴的水平方向延长不远,深度则可达数百米,甚至千米以上。
2.暗湖即岩溶作用形成的地下湖。
它与地下河相通,起着储存和调节地下水的作用。
三、岩溶地貌地带性与岩溶地区地貌发育过程(一)岩溶地貌地带性岩溶地貌的发育受自然地理因素,特别是生物气候因素的影响,因此,岩溶地貌具有一定的地带性。
1.热带岩溶气候湿热的热带地区,高温多雨,微生物作用强烈,植物茂盛,水中含有大量的CO2和有机酸,因此,地表和地下的岩溶作用都很强烈,而且河水经常泛滥,所以溶蚀洼地、岩溶盆地、岩溶平原和锥状、塔状峰林等地貌都比较普遍。
如广西一带的岩溶。
亚热带因气温仍较高,雨量较多,岩溶作用也较强烈,以岩溶丘陵和溶蚀洼地为主要特征,地下岩溶也较发育。
如我国华中一带的岩溶。
2.温带岩溶温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低,有一定量的降水但较集中,因而不利于地表岩溶发育。
地表水渗入地下,有利于地下岩溶发育,故又称为隐伏岩溶。
温带干旱区降水量小,地面植物稀少,所以地表岩溶不发育,但地下岩__溶作用则较强烈,因为干旱地区地下水富含SO 等,有利于岩溶作用的进行。
3.寒带岩溶气候寒冷,冻土发育,地表水下渗不深,水中CO2含量较多,地表发育小型溶沟和浅洼地,在永冻层以下常有地下水流和通道,溶洞仍有发育。
(二)岩溶地区地貌发育过程就整个岩溶地区来说,地貌的发育与地下水面有密切关系,而地下水面又随当地河流或海平面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可以认为整个岩溶地区地貌发育的基面是河流或海平面,但就岩溶地区地下岩溶来说,其发展深度是以可溶性岩石底板为下限。
因此,可溶性岩石的底板就是地下岩溶发育的基面。
假定有一个上升的宽平高地,地壳上升以后,长期稳定,且由产状平缓、岩性致密和厚层的石灰岩所构成,则岩溶地貌的发育大致如下。
开始发育成石芽、溶沟、漏斗和落水洞。
地表水部分转入地下,循裂隙进行溶蚀。
此时裂隙扩大不多,地面河流仍居优势。
随着裂隙的不断扩大,岩体内形成许多独立的洞穴系统。
在较大的洞穴系统内,地下水面的位臵较低;较小的洞穴系统内,地下水面的位臵较高,一般无统一的地下水面(图6-33a)。
随着地下洞穴充分发育,独立的洞穴逐渐归并,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并形成一个统一的地下水面。
地下水面以上的溶洞干涸,地下水面附近的洞穴内有地下河。
此时,地下水的垂直分带十分明显,地面河流已大部转入地下,成为非常缺水的蜂窝状地面(图6-33b)。
后来,由于长期的溶蚀和侵蚀,地面逐渐被蚀低,离地面较浅的溶洞,因洞顶崩塌而出露地表,地下河的某些河段,也因地下河不断扩大和顶板的崩塌,出露地表,成明流与暗流交替出现。
最后,地下河就逐渐转变为地面河。
在地下河转化为地面河的过程中,地下河的顶板崩塌愈多,破坏及搬运作用也愈强烈,地面破碎,形成大型的溶蚀洼地和峰林等地貌(图6-33c)。
由于地下河道及溶洞的大量崩塌形成了地表水系,岩溶盆地不断蚀低扩大,这时地面降低了,在岩溶盆地底部或平原上堆积石灰岩残余堆积物——红土,溶蚀平原上残留有石灰岩残丘及孤峰,地面起伏已很小,接近于准平原(图6-3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