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工艺学复习材料

合集下载

玻璃工艺复习题

玻璃工艺复习题

1,狭义的玻璃;玻璃是一种在凝固时基本不结晶的无机熔融物(三条件:非晶态,熔融物冷却,无机物)。

2,广义的玻璃;玻璃是呈现玻璃转变现象的非晶态固体。

3,从结构的角度定义玻璃;玻璃是一种具有无规则结构的,非晶态固体,其原子排列是近程有序,远程无序。

3, 玻璃的转变温度区间:玻璃从流动性的熔体转变为具有刚性的固体,要经过一个过渡温度区。

这个过渡温度区称为玻璃的转变温度区。

4,桥氧;两个硅原子所共有的氧(双键)。

5,非桥氧;与一个硅原子结合的氧(单键)。

6,积聚作用:高场强的网络外体使周围网络中的氧按其本身的配位数来排列。

7,Ca2+的压制作用:牵制Na+的迁移,使化学稳定性上升,电导率下降。

8,硼氧反常:纯B2O3玻璃中加入Na2O,各种物理性质出现极值。

而不象SiO2中加入Na2O后性质变坏。

9,硼反常(硼效应):在钠硅酸盐玻璃中加入氧化硼时,性质曲线上产生极值的现象。

10,铝反常(铝效应):在钠硅酸盐玻璃中加入氧化铝时,性质曲线上产生极值的现象。

11,“硼—铝”反常现象:在某些钠硼铝硅酸盐玻璃中,在不同的Na2O/B2O3比值下,以Al2O3 代替SiO2时,玻璃的某些性质如折射率、密度等变化曲线出现极值的现象。

12,逆性玻璃;当桥氧数小于2时,一般不能形成玻璃,但当具有半径不同,电荷不同的金属离子存在时也能成为玻璃,且玻璃性能随金属离子数增多向着与正常玻璃相反的方向变化,此类玻璃称为逆性玻璃。

13,混合碱效应(中和效应或双碱效应):在二元碱硅玻璃中,当玻璃中碱金属氧化物总量不变,用一种氧化物取代另一种,玻璃与扩散有关的性质不成直线变化,而出现明显的极值。

14,玻璃的热历史;玻璃从高温液态冷却,通过转变温度区域和退火温度区域的经历。

15,容积分率;晶体体积与熔体体积之比,容积分率=(V L/ V)= 10-6。

16,“三分之二”规则;在相似的粘度-温度曲线的情况下,具有较低的熔点,即T g/T m值较大时,易形成玻璃。

玻璃工艺学复习资料

玻璃工艺学复习资料

玻璃⼯艺学复习资料第⼀章玻璃的定义与结构1、解释转变温度、桥氧、硼反常现象和混合碱效应。

转变温度:使⾮晶态材料发⽣明显结构变化,导致热膨胀系数、⽐热容等性质发⽣突变的温度范围。

⾮桥氧:仅与⼀个成⽹离⼦相键连,⽽不被两个成⽹多⾯体所共的氧离⼦则为⾮桥氧。

桥氧:玻璃⽹络中作为两个成⽹多⾯体所共有顶⾓的氧离⼦,即起“桥梁”作⽤的氧离⼦。

硼反常性:在钠硅酸盐玻璃中加⼊氧化硼时,往往在性质变化曲线中产⽣极⼤值和极⼩值,这现象也称为硼反常性。

混合碱效应:在⼆元碱玻璃中,当玻璃中碱⾦属氧化物的总含量不变,⽤⼀种碱⾦属氧化物逐步取代另⼀种时,玻璃的性质不是呈直线变化,⽽是出现明显的极值。

这⼀效应叫做混合碱效应。

2、玻璃的通性有哪些?各向同性;⽆固定熔点;介稳性;渐变性和可逆性;①.各向同性玻璃态物质的质点总的来说都是⽆规则的,是统计均匀的,因此,它的物理化学性质在任何⽅向都是相同的。

这⼀点与液体类似,液体内部质点排列也是⽆序的,不会在某⼀⽅向上发现与其它⽅向不同的性质。

从这个⾓度来说,玻璃可以近似地看作过冷液。

②.⽆固定熔点玻璃态物质由熔体转变成固体是在⼀定温度区域(软化温度范围)内进⾏的,(从固态到熔融态的转变常常需要经历⼏百度的温度范围),它与结晶态物质不同,没有固定的熔点。

③.介稳性玻璃态物质⼀般是由熔融体过冷⽽得到。

在冷却过程中粘度过急剧增⼤,质点来不及作有规则排列⽽形成晶体,因⽽系统内能尚未处于最低值⽽⽐相应的结晶态物质含有较⾼的能量。

还有⾃发放热转化为内能较低的晶体的倾向。

④.性质变化的渐变性和可逆性玻璃态物质从熔融状态到固体状态的过程是渐变的,其物理、化学性质变化是连续的和可逆的,其中有⼀段温度区域呈塑性,称“转变”或“反常”区域。

3、分别阐述玻璃结构的晶⼦学说和⽆规则⽹络学说内容。

答:(1)玻璃的晶⼦学说揭⽰了玻璃中存在有规则排列区域,即有⼀定的有序区域,这对于玻璃的分相、晶化等本质的理解有重要价值,但初期的晶⼦学说机械地把这些有序区域当作微⼩晶体,并未指出相互之间的联系,因⽽对玻璃结构的理解是初级和不完善的。

玻璃工艺学原料及原料的选择

玻璃工艺学原料及原料的选择
原料
1 澄清剂
概念 往玻璃配合料或熔体中加入高温时本身 能气化或分解放出气体,以促进玻璃中 气泡排除的物质。
常用的澄清剂 白砒( As2O3):用量为配合料的0.2-0.6%
三氧化锑( Sb2O3):与白砒混合使用效果好
硫酸盐(Na2SO4):为配合料的1-1.5%
氟化物、食盐、二氧化铈、铵盐等
(4)芒硝蒸汽对耐火材料腐蚀很厉害。
5
引入K2O的原料 K2O在玻璃中的作用
引入K2O的原料
还是氧化剂、澄清剂和 脱色剂
钾碱(碳酸钾)和硝酸钾。 6 引入CaO的原料 CaO在玻璃中的作用 引入CaO的原料 石灰石、方解石、白垩以及工业碳酸钙
7
引入MgO的原料 MgO在玻璃中的作用 引入MgO的原料 白云石(苦灰石)、菱镁矿。 菱镁矿含Fe2O3较高,在用白云石引 入MgO不足时才用。 引入BaO的原料 BaO在玻璃中的作用 说明 引入BaO的原料 重晶石(BaSO4)和毒晶石(BaCO2) 说明 钡的化合物都是有毒原料,使用时 应注意。
3 脱色剂
概念
(1)化学脱色剂:借助于脱色剂的氧化作用, 使玻璃被有机物沾染的黄色消除,还可使 Fe2+→Fe3+,以增加玻璃的透光度。 常用的化学脱色剂 硝酸钠、硝酸钾、硝酸钡、白砒、三 氧化二锑、氧化铈等。 (2)物理脱色剂:往玻璃中加入一定量的能 产生互补色的着色剂。 常用的物理脱色剂 二氧化锰、硒、氧化钴、氧化钕、氧化镍等
2
着色剂
概念
使玻璃着色的物质。 常用的着色剂 锰化合物:用量为配合料的3-5% 铁化合物: 铬化合物:用量为配合料的0.2-1% 硫化物:0.02-0.17% 铜化合物:用量为玻璃的1-2% 钴化合物:浅蓝色为玻璃的0.002%,深蓝色0.1% 金化合物:0.01-0.03% 银化合物:0.06-0.2% 铜化合物:1.5-5%

玻璃工艺学考研资料整理

玻璃工艺学考研资料整理

名词解释1、玻璃——按照《辞海》的定义,玻璃是由熔体过冷所得,并因黏度逐渐增大而具有固体机械性质的无定形物质。

按照《硅酸盐词典》的定义,玻璃是由熔融物而得的非晶态固体。

因此,玻璃的定义也可以理解为:玻璃是熔融、冷却、固化的非结晶(在特定条件下也可能成为晶态)的无机物,是过冷的液体。

狭义的玻璃:由熔融物冷却而不析晶得到的无机物。

广义的玻璃定义:结构上完全表现为长程无序的、性能上具有玻璃转变特性的非晶态固体。

2、积聚作用——高场强的网络外体使周围网络中的氧按其本身的配位数来排列。

3、硼反常——在钠硅玻璃中加入氧化硼时,性质变化曲线出现极值的现象。

4、硼-铝反常——在钠硼铝硅玻璃中,Al2O3代替SiO2,当玻璃中B2O3含量不同时性质出现不同形状的曲线,这种现象叫硼-铝反常现象。

5、硼氧反常性——在一定范围内,碱金属氧化物提供的氧,不像在熔融石英玻璃中作为非桥氧出现结构中,而是使硼氧三角体[BO3]转变成为完全由桥氧组成的硼氧四面体[BO4],导致B2O3玻璃从原来两维空间的层状结构部分转变为三维空间的架状结构,从而加强了网络,是玻璃的各种性质与相同条件下的硅酸盐玻璃相比,相应地向着相反的方向变化。

这就是所谓的“硼氧反常性”。

【硼氧反常:纯B2O3玻璃中加入Na2O ,各种物理性质出现极值。

而不象SiO2中加入Na2O后性质变坏。

】6、铝反常现象——在硅酸盐玻璃中,以Al2O3代替SiO2 ,玻璃的电导率、介电损耗等反而上升。

7、混合碱效应——在二元碱硅玻璃中,当玻璃中碱金属氧化物的总含量不变,用一种碱金属氧化物逐步取代另一种时,玻璃的性质(与扩散有关的)不是呈直线变化,而是出现明显的极值。

这一效应称为混合碱效应,过去称为“中和效应”。

8、压制效应——在含碱硅酸盐系统中随RO量的增加,使R+的扩散系数下降。

9、逆性玻璃——当存在两种以上金属离子且它们大小、电荷不同时,即使Y<2也可制成玻璃且性质随量的增加而变好。

玻璃工艺学考试重点

玻璃工艺学考试重点

1、玻璃态物质具有以下五个特性:1. 各向同性2. 无固定熔点3. 亚稳性4. 变化的可逆性5. 可变性2、论述硼酸盐和硅酸盐玻璃结构的桥氧对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从一系列硼酸盐和硅酸盐玻璃结构,可以看出,桥氧在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般桥氧愈多,结构愈强固,许多物理性能向好的方面转变。

反之,桥氧愈少,结构和性能就愈不好。

3、逆性玻璃。

如果玻璃中同时存在两种以上金属离子,而且它们的大小和所带的电荷也不相同时,也能制成玻璃。

用y代表每个多面体的桥氧平均数,当y<2也能制成玻璃,而且某些性能随金属离子数的增大而变好。

一般把这种玻璃称为逆性玻璃。

逆性玻璃的结构与无规则网络学说的结构模型是完全相反的。

逆性玻璃在性质上也发生逆转性。

4、论述玻璃的逆性第一,在结构上它与通常玻璃是逆性的。

一般玻璃的结构以玻璃形成物为主体,金属离子处于网络的空穴中,它仅起补助性作用。

逆性玻璃恰恰相反,多面体的短链反而为大量的金属离子所包围。

如果金属离子比作“海洋”,那末,多面体就是“海洋”中的岛屿。

因此,决定玻璃聚结程度的不是多面体之间的连结,而是金属离子与多面体短链中的氧离子之间的结合。

逆性玻璃的结构与无规则网络学说的结构模型是完全相反的。

第二,逆性玻璃在性质上也发生逆转性。

一般玻璃的性质是随着Si02的减少(即Y值减少)而降低。

而逆性玻璃则相反,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含量愈多(即Y值愈小),结构愈强固,而某5、晶子学说认为玻璃是由无数“晶子”所组成。

晶子是具有晶格变形的有序排列区域,分散在无定形介质中,从“晶子”部分到无定形部分是逐步过渡的,两者之间并无明显界线。

6、无规则网络学说认为像石英晶体一样,熔融石英玻璃的基本结构单元也是硅氧四面体,玻璃被看作是由硅氧四面体为结构单元的三度空间网络所组成,但其排列是无序的,缺乏对称性和周期性的重复,故不同于晶态石英结构。

当熔融石英玻璃中加入碱金属或碱土金属氧化物时,硅氧网络断裂,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离子均匀而无序地分布于某些硅氧四面体之间的空隙中,以维持网络中局部的电中性。

玻璃工艺学讲义

玻璃工艺学讲义
上页 下页 返回
假想温度:
在转变温度区间内,某一温度下,玻璃熔体 有对应于该温度的平衡结构。
上页 下页 返回
2、玻璃转变的影响因素 (1)玻璃的热历史(热处理过程)
指玻璃从高温液态冷却,通过转变温度 区域和退火温度区域的经历。
上页 下页 返回
热历史对玻璃热谱的影响
上页 下页 返回
热历史对玻璃达到平衡结构的速度的影响
上页 下页 返回
上页 下页 返回
2、阳离子配位状态的影响
① 一价碱金属离子R+ ② 二价碱土金属氧化物RO ③ 场强大的阳离子
上页 下页 返回
双碱效应(混合碱效应、中和效应): 在硅酸盐熔体或玻璃中,R2O总量不变,
上页 下页 返回
光学玻璃:用于生产显微镜、望远镜、照相 机等各种复杂的光学仪器。
试验用具:化学仪器、温度计等。 玻璃纤维:以及与各种树脂制成的玻璃钢。
上页 下页 返回
五、玻璃的基础研究
玻璃的结构 玻璃的形成、分相与析晶 功能玻璃的能量转换与失效机理 有机无机材料(有机改性硅酸盐)
集中于穆兰诺岛 ; 1615年——英国汤姆以煤炭为燃料的坩埚熔制技术 ; 1675年——英国人拉文斯克罗夫制成含氧化铅的火石玻璃
(中国战国时期出现铅钡玻璃) ; 1688年——法国人路易发明浇铸法 ;
上页 下页 返回
1790年——瑞士人发明搅拌法; 1881年——德国人阿贝和肖特合作研究光学玻璃,奠定了
什么是玻璃? 1、无定形固体 2、无机熔融物 3、物理化学观点:凝固的过冷液体 4、无机非晶态固体中最重要的一族,其 结构特点是近程有序、远程无序
上页 下页 返回
玻璃的定义:
玻璃是熔融、冷却、固化的非结晶(在特 定条件下也可能成为晶态)无机物。

《玻璃工艺学》笔记DOC

《玻璃工艺学》笔记DOC

第一章玻璃的结构与性质第一节玻璃的定义与通性一、玻璃外观:即不同于液体,也不同于固体,透明或半透明,断裂时呈贝壳状。

结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无定形物质。

性质:冷却时不析晶,凝固时又硬又脆.狭义:熔融物在冷却过程中不发生结晶的无机物质。

广义:呈现玻璃转变现象的非晶态固体。

【玻璃的定义】玻璃是由熔体过冷所得,随着粘度逐渐增大而固化,具有较大脆性和硬度. 宏观性能类似于固体,微观结构上具有近程有序,远程无序的无定形物质。

结构特征:局部原子具有类似于晶体的有序排列,宏观上原子排列类似于液体无序.即“近程有序,远程无序”二、玻璃的通性1.各向同性2.介稳性3.无固定的熔点4.从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化时物化性质随温度变化的连续性与可逆性5.物理、化学性质随成分变化的连续性第二节玻璃结构:离子或原子在空间的几何配置以及它们在玻璃中形成的结构形成体一.玻璃结构学说(一)晶子学说1.理论依据:兰德尔1930年提出微晶学说,微晶和无定形两部分组成,有明显的界限。

列别捷夫玻璃在520℃退火时,玻璃折射率变化反常,在500℃之前呈线性分布,在520~ 590之间,突然变小,因为石英在573℃的晶型转变,故推断玻璃中存在高分散石英微晶(晶子)聚集体.2.观点硅酸盐玻璃的结构是由各种不同的硅酸盐和SiO2的微晶体(晶子)所组成的。

晶子是带有晶格极度变形的有序区域,不具有正常晶格构造。

晶子分散在无定形介质中,过渡是逐渐完成的,无明显界线。

3.意义:第一次提出玻璃中存在微不均匀性和近程有序性。

(二)无规则网络学说1.理论依据1932,查哈里阿森硅胶中存在1~10nm的不连续颗粒,图谱中有明显小角散射.玻璃中均匀分布,故结构是连续的、非周期性的.方石英具有清晰的、周期性的衍射峰,说明晶体排列有周期性的.衍射带中主峰位置一致,说明结构单元一致[SiO4],石英玻璃与方石英中的原子间距相等.计算得知玻璃中Si-O间距1.62A,而方石英中为1.60A.2.基本观点:成为玻璃态的物质与相应的晶体结构一样,也是由一个三度空间网络组成,这种网络由离子多面体(四面体或三角体)构筑而成,晶体结构网由多面体无数次有规则、重复构成,而玻璃体结构中多面体缺乏对称性和周期性的重复。

09玻璃工艺学复习提纲

09玻璃工艺学复习提纲

1 玻璃原料种类,每种原料引入哪种化学组分?分类:主要原料和辅助原料。

主要原料引入的化学组分:SiO2,B2O3,Al2O3,P2O5,Na2O,K2O,Li2O,CaO,MgO,BaO,ZnO,PhO,BeO,SrO,CdO,GeO2,TiO2,ZrO2.辅助原料:As2O3,Sb2O3,硝酸盐,硫酸盐,CaF2,食盐,CeO2,铵盐,锰化合物,钴化合物,铜化和物,2 玻璃中气体存在的三种形式:可见气泡、溶解的气体、化学结合的气体。

3 澄清过程要排除的气体是哪类气体:可见气体4 条纹和节瘤产生原因主要哪四个方面:1 熔制不均匀;2 窑碹玻璃滴;3 耐火材料侵蚀;4 结石熔化。

5 平板玻璃的成形方法有哪些:拉制法、浮法、(垂直引上法、平拉法、压延法)6 玻璃抛光主要利用熔体的什么性质使其具有平整的表面。

7 锡液作浮抛介质被氧化易产生的玻璃缺陷,防止锡液被氧化采用的措施。

1 提高保护气体的纯度和用量,增加槽内压力。

2 加强锡槽密封,加强过渡辊台处的密封,减少渗氧量。

3 尽量选用保温形锡槽顶盖,减少锡的氧化物、硫化物积存量。

4 定期对锡槽进行加压吹扫,特别是穿有冷却水包位置的槽顶要认真吹扫。

8 玻璃的内在缺陷:气泡(气体夹杂物)、结石(固体夹杂物)、条纹和节瘤(玻璃态夹杂物)9 什么是玻璃的料性:指玻璃液随着温度降低而硬化(粘度增加)的速度。

料性短则硬化快,长则硬化慢。

10 澄清剂的概念:在玻璃溶解过程中能够促进排除玻璃中气泡的物质称为澄清剂。

11 玻璃液中可见泡消除的两种方式:1 使气泡体积增大加速上升,漂浮出玻璃表面后破裂消失。

2 使小气泡中的气体组分溶解于玻璃溶液中,气泡被吸收而消失。

12 条纹和节瘤的概念:呈滴状的、保持着原有形状的异类玻璃称为节瘤。

在玻璃表面存在线状的、条状的关学变形称为条纹。

13 碎玻璃作为玻璃原料的作用:采用碎玻璃不但可以废物利用,而却在合理使用下,还可以加速玻璃的熔制过程,降低玻璃熔制的热量消耗,从而降低玻璃的生产成本和增加产量。

玻璃工艺学考试复习1

玻璃工艺学考试复习1

一.填空题1传统玻璃结构学说中比较典型适用的两种学说为(晶体学说)(无规则网络学说)其中前者主要反映玻璃结构的(微观有序)而后者主要反映玻璃结构的(宏观无序)。

2玻璃结构中氧化物的作用分为三类(网络形成体氧化物)(网络中间体氧化物)(网络外体氧化物)。

3玻璃的性质通常分为三类性质(迁移性质)(非迁移性质)(其他性质)4玻璃分相种类主要有(稳定分相)(亚稳分相)5石英砂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常含有杂质,其中无害杂质主要有(Na2O,K2O,CaO)和一定量以下的(氧化铝,氧化镁)对玻璃质量并无影响,但要求(含量稳定)在粒度方面颗粒过大时(使融化困难)并且常产生(结石条纹缺陷),粒度过细时则(容易飞扬结块)混料不易均匀,(澄清费时)(堵塞格子体)等影响。

6氟化物是一种有效的助溶剂,是由于它能加速(玻璃形成的反应)降低(液化粘度)和(表面张力),促进玻璃液的澄清和均化,它可使有害杂质(Fe2O3)和(FeO)变为(FeF3)挥发排除或生成无色的(Na3FeF6)增加玻璃液得透热性。

7澄清气体是指在澄清阶段澄清剂产生的(不同)于玻璃液中也存在的气体,该气体有着很低的(分压)和很强的(扩散),易于进入已存在的气泡当中,气泡中的气体种类(很多),则每种气体的(分压小),从而吸收玻璃液中溶解气体的能力就越强,气体的排出就越容易。

8,用芒硝引入氧化钠时需加入(还原剂)在他的作用下,可将热分解温度降低到600~700度,加入量过多时会产生(硫铁化钠)着色,使玻璃呈(棕色),过少时(不能充分分解)产生过量的硝水。

9一次气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澄清不良)解决的主要办法是适当(调整澄清剂的用量)。

10在玻璃与金属的封接过程中,从(室温到玻璃转变点温度Tg)的温度范围内,金属和玻璃的热膨胀系数相差(不超过10%)就可以使封接应力在安全范围内。

11在成型的过程中,玻璃的粘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玻璃的粘度(随温度下降而增大),的特性是玻璃(成型)和(定型)的基础。

玻璃工艺学(玻璃书籍)

玻璃工艺学(玻璃书籍)

第一节概述1.物质的玻璃态自然界中,物质存在着三种聚集状态,即气态,液态和固态。

固态物质又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存在,即晶体和非晶体(无定形态)。

玻璃态属于无定形态,其机械性质类似于固体,是具有一定透明度的脆性材料,破碎时往往有贝壳状断面。

但从微观结构看,玻璃态物质中的质点呈近程有序,远程无序,因而又有些象液体。

从状态的角度理解,玻璃是一种介于固体和液体之间的聚集状态。

对于“玻璃”的定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曾有过几种不同的表述。

1945年,美国材料试验学会将玻璃定义为“熔化后,冷却到固化状态而没有析晶的无机产物”。

也有将玻璃定义扩展为“物质(包括有机物,无机物)经过熔融,在降温冷却过程中因粘度增加而形成的具有固体机械性质的无定形物体”。

我国的技术词典中把“玻璃态”定义为;从熔体冷却,在室温下还保持熔体结构的固体物质状态。

其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人提出上述定义‘是多余的限制’。

因为,无机物可以形成玻璃,有机物也可以形成玻璃,显然早期的表述并不合适。

另外,经过熔融可以形成玻璃,不经过熔融也可以形成玻璃,例如,经过气相沉积,溅射可得到非晶态材料,采用溶胶-凝胶法也可以得到非晶态材料,可见后期的表述也并不妥当。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玻璃的含义有了很大的扩展。

因此,有人把具有下述四个通性的物质不论其化学性质如何,均称为玻璃。

这四个通性是;(1)各相同性。

玻璃的物理性质,如热膨胀系数,导热系数,导电性,折射率等在各个方向都是一致的。

表明物质内部质点的随机分布和宏观的均匀状态。

(2)介稳性。

熔体冷却成玻璃体时并没有处于能量最低的状态,仍然有自发转变为晶体的倾向,因而,从热力学的观点看,处于介稳状态。

但常温下玻璃的粘度非常大,自发转变为晶体的速度非常慢,所以,从动力学的观点看,它又是非常稳定的。

(3)固态和熔融态间转化的渐变性和可逆性。

玻璃态物质由熔体转变为固体是在一定温度区间(转化温度范围)进行的,性质变化过程是连续的和可逆的,它与结晶态物质不同,没有固定的熔点。

玻璃工艺学试题库

玻璃工艺学试题库

1. 硼反常:在钠硅酸盐玻璃中加入氧化硼时,往往在性质变化曲线中产生极大值和极小值,此现象称为硼反常。

2. 混合碱效应:在二元碱硅玻璃中,当玻璃中碱金属氧化物的总含量不变,用一种碱金属氧化物逐渐取代另一种时,玻璃的性质不是呈直线变化,而是出现明显的极值,这一效应称为混合碱效应。

3. 压制效应:在钠硅玻璃中加入的Ca离子具有强化玻璃结构和限制原有碱金属离子活动的作用,称为压制效应。

4. 网络外体:玻璃结构中不参加网络,网络空隙处,提供额外阳离子, 对玻璃起调整性质作用的氧化物。

5. 网络形成体:玻璃结构中,与氧原子相联的阳离子不超过2,中心阳离子的配位数不大于4,氧多面体只能共顶连接,多面体至少3 个顶角共用的氧化物。

6. 网络中间体:玻璃结构中,化合价高而配位数低,可以与网络形成体氧化物结合,在功能上起着改善玻璃结构的功能的氧化物。

7. 玻璃热历史:是指玻璃从高温液态冷却,通过转变温度区域和退火温度区域的经历。

8. 玻璃转变现象:9. 相变:物质从一种相转变为另一种相。

10. 分相:玻璃在高温下为均匀的熔体,在冷却过程中或在一定温度下热处理时,由于内部质点迁移,某些组分发生偏聚,从而形成化学组成不同的两个相,此过程称为分相。

11. 旋节分解:12. 玻璃的料性:不同种类的玻璃随温度的变化其黏度变化速度不同,称为具有不同的料性。

13. 玻璃的脆性:玻璃的脆性是指当负荷超过玻璃的极限强度时,不产生明显的塑性变形而立即破裂的性质。

14. 玻璃的弹性模量:弹性模量是表征材料对弹性变形的抗力,即材料的刚度。

15. 玻璃的热稳定性:16. 玻璃的化学稳定性:玻璃制品在使用的过程中受到水、酸、碱、盐类、气体及其它化学试剂溶液的侵蚀,玻璃对这些侵蚀的抵抗能力。

17. 正常色散:18. 澄清剂:凡在玻璃熔制过程中能产生气体,或能降低玻璃粘度促使玻璃液中气泡排出的原料。

19. 物理脱色:加入一定数量能产生互补色的着色剂。

复习思考题解答--玻璃工艺学

复习思考题解答--玻璃工艺学

第二篇玻璃工艺学第二章玻璃的性质1.答:不是,玻璃通性有:各向同性、介稳性、无固定熔点、性质变化的连续性和可逆性。

2.答:可以,但不很完善。

3.答:熔制中——粘度小,有利于玻璃液澄清、均化;成型中——粘度不均匀产生玻筋;粘度的作用,使玻璃厚度均匀;粘度随温度变化的快慢影响成型速度;退火中——退火在恰当的粘度下进行。

4.答:近程有序,远程无序。

5.答:晶子学说强调了玻璃结构的有序性、不连续性、不均匀性;无规则网络学说强调了玻璃结构的连续性、无序性、统计均匀性。

6.答:玻璃纤维机械强度更大,因为尺寸小,生产中冷却均匀,表面微裂纹少。

7.答:减小玻璃中存在的温度差,提高热稳定性。

8.答:急冷过程中,表面产生张应力,急热时表面产生压应力,玻璃抗张强度远小于抗压强度。

9.答:窗玻璃中含有二价金属离子,对碱金属离子的迁移有压制效应,迫使离子交换反应停止。

10.答:在大气中更容易损坏。

因为在大气中主要是玻璃表面薄膜水侵蚀玻璃,量小,侵蚀中产生的碱溶解于水后浓度大,相当与碱侵蚀玻璃,碱可以直接溶解玻璃骨架。

11.答:因为玻璃中的碱金属离子等不能迁移。

12.答:因为铅离子极化率大,有利于提高玻璃折射率。

13.答:CuO、Cr2O3、CoO、Mn2O3能使玻璃着色, 因Cu2+、Cr3+、Co2+、Mn3+的d轨道上有未配对的电子,且不是呈半满状态,Ca 2+没有d轨道,Cu+的d轨道呈全满状态,不符合离子着色条件。

第三章玻璃生产工艺1.答:因为高岭土中Al2O3含量高,平板玻璃配合料粒度大,如果混合质量稍差,熔化后局部Al2O3含量高,玻璃中会出现条纹。

2.答:因Na2O含量低导致储库储量增大;耐火材料损坏加快,缩短熔窑寿命;可能出现芒硝泡影响玻璃质量。

3.答:正确性,稳定性,均匀性,恰当的颗粒度与颗粒组成,一定的水分含量,一定的气体含率。

4.答:不是。

5.答:根据物料性质选择混合机,合理的放料顺序,合理的加水量、加水方式,恰当的混合时间,恰当的装填量。

玻璃工艺学 期末复习题(缩印版)

玻璃工艺学 期末复习题(缩印版)

玻璃工艺学期末复习题(缩印版)玻璃工艺学期末复习题(缩印版)一次气泡:配料质量问题、炉温、工艺操作不合理、窑内气氛控制不当、颅内气体压力。

主要原因是澄清了不良的二次气泡:物理原因、温度波动引起的气泡;化学原因、玻璃和所用原材料的化学成分以及耐火材料的气泡:由液态玻璃和耐火材料之间的物理和化学相互作用引起污染泡:直接由外部氛围气或搅拌等操作带入,或者由于升温由耐火材料的气孔中带入金属铁引起的气泡:由于不可避免地使用铁部件,或铁部件与液态玻璃混合,或与配料(尤其是碎玻璃)混合而产生的气泡。

配料石:配料中没有熔融的结晶组分颗粒,即不完全熔融的物料残渣耐火材料结石:窑碹和胸墙长时间处于高温之下,同时受到碱气体和碱飞料以及其他挥发物的作用,在耐火材料的表面形成一层釉层滴入玻璃液中形成析晶结石:由于玻璃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自身的析晶而形成的硫酸盐夹杂:玻璃熔体中含有的硫酸盐超过了玻璃中可溶解的量黑色夹杂物“黑斑子”与污染物:它们直接或间接由配合料而来,也有由于造作伤的不慎而引入其他杂质引起。

熔化不均匀造成的边缘和结节、耐火材料侵蚀造成的边缘和结节、窑拱中玻璃滴造成的边缘和结节、石材熔化造成的边缘和结节9种玻璃原料,重点介绍各种原料中引入的化学成分。

引入二氧化硅的原材料为石英砂、砂岩、石英岩和脉石英。

引入li2o的原料主要是碳酸锂和天然的含锂矿物、引入beo的主要原料有氧化铍、碳酸铍、绿柱石、引入b2o3的原料是硼酸、硼砂和含硼矿物、引入p2o5的主要原料为磷酸铝、磷酸钠、磷酸二氢铵、磷酸钙、骨灰、引入na2o的主要原料为纯碱和芒硝,有时也采用一部分氢氧化钠和硝酸钠、引入mgo的原料有白云石、菱镁矿等、引入al2o3的原料有长石、瓷土、蜡石、氧化铝、氢氧化铝,也可以采用某些含al2o3的矿渣和选矿厂含长石的尾矿、引入k2o的主要原料是钾碱k2co3和硝酸钾、引入cao的主要原料是方解石、石灰石、白垩、沉淀碳酸钙等、引入bao的原料是硫酸钡、碳酸钡、引入zno的原料为锌氧粉和菱锌矿、引入pbo的主要原料为铅丹和密陀僧和硅酸铅、引入sro的原料有碳酸锶、天然菱锶矿、天青石、引入cdo的原料有氧化镉、氢氧化镉、引入geo2二氧化锗、引入tio2的原料主要是由钛铁矿和金红石制取的二氧化钛、引入zro2的原料为斜锆石和锆石英15.混合料的质量要求:(1)正确性和稳定性;(2)合理的颗粒级配;(3)一定的湿度;(4)一定的气速;(5)必须混合均匀;(6)混合物的某些氧化还原趋势16导致二次气泡(1)物理原因,由于温度的波动使得溶解在玻璃液中的气体变为气泡(2)化学原因主要与玻璃的化学成分和使用的原材料有关,例如含有过氧化物或高价氧化物的玻璃;它与玻璃熔化过程密切相关。

玻璃工艺学 期末复习

玻璃工艺学  期末复习

玻璃工艺1、玻璃是熔融、冷却、固化的非结晶(在特定条件下也可能成为晶态)的无机物,是过冷的液体。

玻璃分为狭义玻璃和广义玻璃。

狭义玻璃是指熔融物在冷却过程中不发生结晶的无机物质,仅指无机玻璃,它包括氧化物玻璃、非氧化物玻璃、非晶半导体。

广义玻璃是具有转变温度的非晶态材料。

2、玻璃的物理、化学性质不仅决定于其化学组成,而且还与玻璃的结构具有密切相关。

3、玻璃具有各向同性、介稳性、无固定熔点、性质变化的连续性(渐变性)与可逆性四项基本通性。

4、由于玻璃结构具有复杂性,至今尚无统一的玻璃结构理论。

目前能够较好解释玻璃性质,又能普遍被接受的玻璃结构学说是晶子学说和无规则网络学说。

5、玻璃结构与熔体结构有密切的联系,硅酸盐熔体的结构主要取决于形成硅酸盐落体的条件。

与其他熔体不同的是,硅酸盐熔体倾向于形成相当大的、形状不规则的、短程有序的离子聚集体。

6、玻璃的热历史是指玻璃从高温液态冷却,通过转变温度区域和退火温度区域的经历。

7、根据不同性能间的共同特性,可以把常见的玻璃性能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性能是具有迁移特性的性能,在玻璃成分和性能间不是简单的加和关系,当玻璃从高温熔融状态冷却经过转变温度区时,这些性能一般是逐渐变化的,属于这类性能的有电导、电阻率、粘度、介电损耗、离子扩散速度以及化学稳定性等。

8、玻璃结构中氧化物根据单键能的大小分为三类,分别是网络形成体氧化物、网络中间体氧化物和网络外体氧化物。

9、玻璃分相种类主要有稳定分相和亚稳分相。

10、玻璃析晶过程包括晶核形成和晶体长大两个阶段,成核速度和晶体生长速度都是过冷度和粘度的函数。

11、磷氧化合物(P2O3、P2O4、P2O5)中只有P2O5能形成玻璃。

磷酸盐玻璃的基本结构单元是磷氧四面体[PO4], 4个P-0键中有一个双键,每个[PO4]只能和三个[PO4]共顶连接,网络连接程度及完整程度低于硅酸盐玻璃。

12、一般来说,同组成的晶体和玻璃体内能差别越大,这种质点有规律排列的自发倾向越强烈,玻璃越容易结晶,即越难形成玻璃;内能差别越小,玻璃越难结晶,越容易形成玻璃。

玻璃工艺复习题

玻璃工艺复习题

1.为什么碱硅酸盐玻璃易析碱?答:熔融石英玻璃中硅氧比为1:2,碱硅酸盐中碱金属氧化物提供氧使硅氧比值发生变化,硅氧网络断裂。

碱金属离子处于非桥氧附近的网穴中,且只带一个电荷,与氧结合力较弱,故在玻璃结构中活动性较大,在一定条件下,它能从一个网穴转移到另一个网穴,而一般玻璃的析碱大多来自碱金属离子的活动性。

2.B2O3玻璃具有怎样的结构?加入R2O后,如何变化?答:低温时B2O3是由桥氧连接的硼氧三角体和硼氧三元环形成的向两维空间发展的网络,属于层状结构;在温度较高时,则转变为链状结构,它是由两个三角体在两个顶角上相连接而形成的结构单元,通过桥氧连接而成的。

在一定范围内,R2O使硼氧三角体【BO3】转变成为完全由桥氧组成的硼氧四面体【BO4】,两维空间的层状结构部分转变为三维空间的架状结构,性质变好。

当R2O含量达到一定程度且继续增多时,游离氧过多,非桥氧增多,性质变差。

3.解释硼铝反常。

答:当硅酸盐玻璃中不含B2O3时,Al2O3替代SiO2能使折射率、密度等增大;当玻璃中不含B3O2时,同样地用Al2O3替代SiO2,随B2O3含量不同而出现不同形状的曲线。

4.何为可逆玻璃?答:如果玻璃中同时存在两种以上的金属离子,而且它们的大小和所带电荷也不相同时,即使Y<2也能形成玻璃,而且某些性能随金属离子数的增大而变好,一般称这种玻璃为逆行玻璃。

5.举例说明玻璃中阳离子的分类。

答:⑴网络形成体氧化物,如SiO2、B2O3、P2O5、GeO2、As2O5⑵网络外体氧化物,如Li2O、Na2O、K2O、CaO、ZrO2等⑶网路中间体氧化物,如BeO、MgO、ZnO、Al2O3、Ga2O3、dTiO2等。

6.碱金属氧化物及钙、镁、铅、硼在玻璃中有什么作用?答:⑴碱金属氧化物主要为Li2O、Na2O、K2O,其中Li+主要起积聚作用,而Na+和K+主要起断网作用。

○2Ca2+有极化桥氧和减弱硅氧键的作用,Ca对结构有集聚作用○3在钠钙硅玻璃中若以MgO取代CaO,将使玻璃结构疏松,导致玻璃的密度、硬度下滑,这是由于镁氧四面体进入玻璃网络所致,在钠钙硅玻璃中常以MgO取代部分CaO以降低玻璃的析晶能力和调整玻璃的料性。

玻璃工艺学习题库

玻璃工艺学习题库

玻璃工艺学习题集锦一、名词解释硼反常、混合碱效应、压制效应、网络外体、网络形成体、网络中间体、玻璃热历史、玻璃转变现象、3T图、相变、分相、旋节分解、玻璃的料性、玻璃的疲劳现象、玻璃的脆性、玻璃的弹性模量、玻璃的热稳定性、玻璃的化学稳定性、正常色散、澄清剂、物理脱色、化学脱色、乳浊剂、玻璃主要原料、玻璃辅助原料、配合料计算、玻璃的熔制、二次气泡、玻璃体的缺陷、玻璃液的平衡厚度、抛光时间二、填空1、玻璃态物质具有的通性是()()()()。

2、关于玻璃的结构学说,目前较为流行的是()()。

3、根据无规则网络学说的观点,一般可按元素与氧结合的单键能的大小和能否生成玻璃,将氧化物分为()()()。

4、玻璃形成氧化物、中间体氧化物、玻璃调整氧化物中,单键强最大的是()。

5、以BaO-SiO2系统往往在液相线以下发生分相,这种分相称为()。

6、图3-15中,(a)属于()分相,(b)属于()分相。

7、图3-13为Na2O-SiO2系统不混溶区,其中白色区域分相后形成了()结构,阴影区域分相后形成了()结构。

8、碱土金属氧化物对黏度的作用一方面类似于碱金属氧化物使黏度(),另一方面,这些阳离子电价较高离子半径又不大,键力较碱金属离子大,使黏度()。

9、常温下,玻璃的破坏强度随加荷速度或加荷时间而变化。

加荷速度越大或加荷时间越长,破坏强度越小,短时间不会破坏的负荷,时间久了就可能破坏,这种现象称为()。

10、玻璃的脆性通常用它破坏时所受到的()来表示。

11、玻璃的密度主要取决于构成玻璃的(),也与()以及()有关。

12、讨论玻璃的热膨胀性质时,通常采用()。

13、玻璃的热学性能包括()、()、()、()。

14、水、酸、碱三者中,()对玻璃的侵蚀能力最强。

15、高碱玻璃的耐酸性()耐水性,高硅玻璃的耐酸性()耐水性。

16、玻璃的导电机理有()(),一般硅酸盐玻璃为()。

17、玻璃的光学常数包括()、()、()和()。

玻璃工艺学复习练习题

玻璃工艺学复习练习题

玻璃工艺学复习练习题一、解释以下概念1.硼反常:碱金属氧化物加入到B2O3玻璃中,使玻璃的结构得到加强,物理化学性能得到改善。

这与碱金属氧化物加入到石英玻璃中的情形恰好相反。

这是一种硼反常。

在钠硅玻璃中加入B2O3,玻璃的结构随B2O3增加而逐渐加强,玻璃的性质得到改善。

但B2O3的含量超过某数值时,将出现逆转:随着B2O3的增加,玻璃结构逐渐弱化,玻璃的性质逐渐劣化,在玻璃的性质变化曲线上出现极值。

这是另一种硼反常。

2.逆性玻璃: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趋势(变化方向)与一般玻璃相反的玻璃。

3.玻璃的转变温度区间:玻璃从流动性的熔体转变为具有刚性的固体,要经过一个过渡温度区。

这个过渡温度区称为玻璃的转变温度区。

4.玻璃的热历史:玻璃在转变温度区和退火温度区的经历。

5.双减效应:在简单的硅酸盐玻璃系统(R2O-SiO2)中,一种碱金属氧化物被另一种碱金属氧化物替代时,随着替换量的增加,在性质-成分曲线上,第一类性质会出现极大值或极小值。

这种现象称为混合碱效应(或中和效应)。

6.临界冷却温度:能生成玻璃的最小冷却速度。

7.结晶容积分率:晶体体积与熔体体积之比8.稳定分相:在液相线以上就存在的分相。

9.亚稳分相:在液相线以下才开始发生的分相。

10.不混溶区:玻璃发生分相的组成-温度范围。

11.均匀成核:在宏观均匀的熔体或玻璃中,没有外来物参与,与相界、缺陷无关的成核过程。

又称本征成核、自发成核。

12.非均匀成核:依靠相界或基质的缺陷而发生的成核过程。

13.晶核:具有一定大小能够稳定生长的结晶区域称为晶核。

14.微晶玻璃:微晶玻璃是通过往玻璃中加入成核剂,再经过热处理、光照射或化学处理等手段使玻璃均匀析出大量微小晶体所形成的致密的微晶相与玻璃相共存的无机非金属材料。

15.技术微晶玻璃::原料为一般的玻璃原料。

16.矿渣微晶玻璃::原料是冶金炉渣、固体燃料灰渣和矿渣。

17.粘度:单位面积流层在单位速度梯度下作相对移动所需克服的内摩擦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玻璃工艺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狭义的玻璃定义为:玻璃是一种熔融物冷却、凝固的非结晶(在特定条件下也能成为晶体)无机物质,是过冷的液体。

广义的玻璃定义是:结构上完全表现为长程无序的、性能上具有玻璃转变特性的非晶态固体。

玻璃是一种具有无规则结构的非晶态固体。

玻璃具有如下的特性:1、各向同性;2、无固定熔点;3、亚稳性(介稳性)4、变化的可逆性;5、可变化性。

晶子学说是由门捷列夫于1921年提出的。

晶子学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解开了玻璃是我微观结构不均匀性和近程有序的结构特性。

无规则网络学说:其排列是无序的,缺乏对称性和周期性重复,因而其内能大于晶体。

无规则网络学说宏观上强调了玻璃中多面体相互排列的连续性,统计均匀性和无序性。

晶子学说以玻璃结构的近程有序为出发点,而无规则网络学说则强调了玻璃结构的连续性、统计均匀性和无序性。

准晶是具有准周期平移格子构造的固体,其中的原子常呈定向有序排列,但不做周期性平移重复,其对称要素包含与晶体空间格子不相容的对称(如5次对称轴)。

液晶:在一定温度范围出现液晶相,在较低温度为正常传晶的物质。

从宏观物理性质看:液晶既有液体的可流动性、粘滞性,又具有晶体的各向异性。

从微观结构上看,晶体具有一定的长程有序性,即分子按某一从优方向排列,这是其物理性质各向异性的主要原因。

然而,液晶又是平移无序或部分平移无序的,因而也具有某些类似液体的性质。

网络形成体(玻璃形成体)氧化物能单独形成玻璃。

网络外体(玻璃整体)氧化物不能单独形成玻璃。

网络中间体(玻璃中间体)氧化物一般不能单独生成玻璃。

第二章玻璃的主要性质粘度是度量流体粘性大小的物理量。

粘度的物理意义是指面积为A的两平行液层,以一定的速度梯度dv/dx移动时需要克服的摩擦力。

石英颗粒的溶解、扩散速度加快,有利于玻璃的快速形成。

在璃的澄清过程中,气泡在玻璃液中的上升速度与玻璃液的粘度成反比。

在玻璃的均化过程中,不均质体的扩散速度也与玻璃的粘度成反比关系,因此玻璃粘度的降低,可加速不均物质和气泡的扩散,加快玻璃液的均化过程。

短型玻璃成型速度快。

玻璃的粘度随温度降低而逐渐增大,但随温度变化的粘度变化率有所不同,这种现象称为玻璃的料性。

在硅酸盐玻璃中,粘度主要取决于硅氧四面体的连接程度。

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玻璃的粘度随玻璃熔体中的阳离子与氧的键力增大而增大。

阳离子的配位状态对玻璃粘度也有重要影响。

表面张力:作用在单位长度液体表面使之收缩的力。

玻璃的表面张力的物理意义:玻璃与另一相接触的分界上(一般指空气),在恒温,恒容下增加一个单位表面所做的功。

熔融玻璃的表面张力在玻璃制品的生产中的重要意义:1、澄清时,表面张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气泡的成长和溶解,以及从玻璃中排出的速度;2、均化时,表面张力大小控制条纹和节瘤的扩散和溶解的速度;3、成型时,借助表面张力,使之达到一定的形状;4.拉制玻管,玻棒或玻璃丝时,借助表面张力的作用才能获得需要的产品。

产生表面张力作用力的实质就是玻璃熔体质点间的化学键的强度大小,化学键强度越大,则表面张力越大;反之就越小。

O/Si比值越小,则表面张力越小。

碱金属氧化物的加入使玻璃的表面张力增大。

Al2O3,CaO,MgO,BaO等氧化物能提高玻璃表面张力,PbO,B2O3,SbO3,P2O5等氧化物在含量较大时能降低玻璃的表面张力,CrO3,V2O5,MoO3,WO3氧化物使用量不多时也能降低玻璃的表面张力。

随温度的升高,表面张力降低.溶体周围的气氛的性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熔体的表面张力。

玻璃的机械力学性质主要包括:玻璃的密度,玻璃的机械强度,玻璃的弹性玻璃的硬度和脆性等。

影响玻璃密度的主要因素有玻璃的组成、温度、热历史和压力等。

玻璃的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材料的理论强度就是从不同的理论角度来分析材料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或分离原子(离子或分子等)所需的最小应力。

其只取决于原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热运动。

对玻璃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有:化学键强度、表面微裂纹、微不均匀性、结构缺陷和外界条件如温度、活性介质、疲劳等。

提高玻璃强度的方法:1、对玻璃进行物理、化学强化,是玻璃表面形成应力层;2、对玻璃进行表面处理和表面涂层,减少和消除玻璃的表面缺陷;3、对玻璃进行微晶化处理,消除玻璃的微不均匀;4、与其他材料进行复合化处理。

影响玻璃弹性模量的主要因素:1、化学组成,化学键键力越强,变形则越小,结构越坚硬弹性模量也越大;2、温度,大多数硅酸盐玻璃的弹性模量随温度的上升而降低,而石英玻璃,高硅氧玻璃和派来克斯玻璃由于热膨胀系数小,其弹性模量随温度上升而增加。

3、热处理。

硬度是表示材料抵抗其他固体侵入而不产生残余变形的能力。

硬度的表示方法有莫氏硬度(划痕法),显微硬度(压痕法),研磨硬度(磨损法),刻划硬度(刻痕法)等。

玻璃的硬度主要取决于玻璃的化学组成及结构。

玻璃网络生成体阳离子使玻璃的硬度提高,而网络调整体离子使玻璃的硬度下降。

对于同类型玻璃来说,玻璃的硬度随网络外离子的半径减小和电价上升而增加。

玻璃的脆性通常用破坏时所受到的抗冲击强度来表示,也可用玻璃的抗压强度与抗冲击强度之比来表示。

玻璃的热学质包括:热膨胀系数,导热性,比热,热稳定性和热后效应等。

氧化物对热膨胀系数的影响主要取决于阳离子与氧离子键的键强、玻璃网络结构紧密和阳离子配位状况。

温度及热处理对热膨胀系数也有一定的影响。

热膨胀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微观结构的致密性能降低热膨胀系数。

导热系数表示材料传导热量能力,玻璃的导热系数是温度梯度为1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实体单位很界面上的热量来则定。

玻璃导热系数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温度、化学组成和颜色。

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玻璃的热稳定性是玻璃经受剧烈的温度变化而不破坏的性能。

它是一系列玻璃的物理性质如热膨胀系数、弹性模量、抗张强度、导热系数、比热容、密度的综合表现。

玻璃制品在使用过程中抵抗周围介质(水、酸、碱、大气及化学试剂溶液)侵蚀的能力称为玻璃的化学稳定性。

水对玻璃的侵蚀始于水中的氢离子和玻璃中的阳离子进行离子交换。

氢氟酸对玻璃的侵蚀是直接与玻璃的硅氧骨架进行反应。

除氢氟酸外一般的酸都通过水的作用侵蚀玻璃。

大气对玻璃的侵蚀实质上是水汽、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等对玻璃侵蚀的总和。

影响玻璃化学稳定性的因素:1、化学组成。

二氧化硅和碱金属氧化物的含量,二氧化硅含量越多,即硅氧四面体互相连接紧密,玻璃的化学稳定性越高;碱金属氧化物含量越高,网络结构被破坏越严重,玻璃化学稳定性越差:2、高温高压使玻璃的化学稳定性降低“3、热处理;4、表面状况。

物质的导电为离子导电和电子导电两种。

一般硅酸盐玻璃主要是离子导电;某些过渡元素氧化物玻璃和硫属化合物半导体玻璃具有电子导电的特性。

玻璃的介电性主要包括介电常数、介电损耗和介电强度。

玻璃的折射率可以理解为电磁波在玻璃中传播的速度的降低。

玻璃内部离子的极化率和玻璃的密度,对玻璃的折射率有很大的影响。

玻璃的折射率是各组成离子极化程度的总和。

玻璃的折射率随入射光波长不同而不同的现象,叫做色散。

从玻璃表面反射回去的光强与入射光的强度之比称为反射率。

第三章玻璃的原料进行原料选择时,应遵循如下规则:1、原料的质量必须符合要求,而且稳定。

原料的质量要求包括原料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结晶状态)和原料的颗粒组成等指标;2、易于加工处理;3、成本低,能大量供应;4、少用过轻和对人体健康、环境有害的原料;5、对耐火材料侵蚀要小。

主要原料:石英砂、长石、叶腊石、石灰石、白云石、纯碱、硼砂、硼酸、芒硝、等矿物原料与化工原料。

二氧化硅是硅酸盐玻璃的主要成分,构成玻璃网络骨架,赋予玻璃许多优良性能。

熔制玻璃采用的石英砂最适宜的粒度为0.15-0.18mm,其中0.25-0.50mm的颗粒应不少于90%,0.10mm以下的不超过5%。

氧化钙是玻璃调整体,主要作用是稳定剂,既提高玻璃的化学定性和机械强度,但含量较高时,增加玻璃的析晶倾向,且使玻璃发脆,故用量应小于12.5%。

氧化镁钠钙硅玻璃中为网络外体氧化物,玻璃中以 3.5%一下的氧化镁代替氧化钙,可是玻璃硬化速度变慢,改善玻璃的成型性能,氧化镁降低结晶倾向和结晶速度,增加玻璃的高温粘度,提高玻璃的化学稳定性和机械强度。

玻璃的辅助原料:澄清剂、着色剂{离子着色剂、胶体着色剂(金化合物、银化合物、铜化合物)硫硒化合物着色剂}、脱色剂、助溶剂、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四章玻璃配合料制备工艺玻璃成分的设计原理:1、根据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使设计的玻璃能满足预定的性能要求;2、根据玻璃形成图和相图,使设计的组成能够形成玻璃,并在一般的情况下(微晶玻璃除外)具有较小的析晶倾向;3、根据生产条件使设计的玻璃能适应熔制,成型,加工等工序的实际要求;4、玻璃成分的设计必须满足绿色、环保的要求;5、所涉及的玻璃硬成本低廉,原料易于获取。

第五章玻璃的制备工艺玻璃窑炉(火焰窑)由玻璃熔制,热源供给,余热回收,排烟供气四部分组成。

燃煤气池窑的小炉由空气通道、煤气通道、舌头、预热室和碰出口组成。

玻璃的熔制过程可分为硅酸盐形成、玻璃液的形成、玻璃的澄清、均化、冷却五个阶段。

玻璃液中的气体存在形式:可见气泡、溶解状、吸附性气体玻璃的熔制制度:1、温度制度确定一条合理的温度曲线,并保持相对稳定;2、压力制度保持零压和微正压;3、气氛制度使窑内气氛呈中性或氧化性;4、液面制度保持一定的液面高度,不能有太大的波动。

提高玻璃熔制速度和质量的途径:1、改进配合料的质量;2、使用加速剂;3、改进投料方式;4、采用新型加热熔制工艺;5、使用机械搅拌和鼓泡玻璃的粘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逐渐增大的特性是成形和定形的基础。

玻璃的成形方法:压制法、吹制法、拉制法、压延法、浇铸法、离心法、烧结法、滚制成球法。

平板玻璃的成形方法:有槽法、无槽法、对胄法、平拉法、浮法(浮法的成形过程是玻璃液流经流槽流淌到锡槽内的锡液上,在表面张力和重力作用下,摊平成玻璃带,在拉引力作用下向锡槽尾部飘移,经抛光,拉薄,硬化,冷却后,被引上过渡台,送到退窑退火。

浮抛介质一般有:镓、铟、锡。

保护气体有:纯氮气、氢气。

玻璃体的缺陷:气泡,结石、条纹、节瘤和线道第六章玻璃的热处理玻璃的退火是把玻璃制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热处理,使因温差而引起永久应力消除或减小到允许值得过程。

将平板玻璃或其他玻璃制品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处理,是玻璃表面层产生均匀分布的永久应力,从而获得高强度和高热稳定性的玻璃的深加工方法称为玻璃的钢化。

玻璃的化学钢法是指高温下玻璃中的碱金属离子与熔盐中的碱金属离子互相扩散交换,在玻璃表面层产生强压缩应力,是一种是玻璃强度增大的方法。

微晶玻璃是由特定组成的基础玻璃在一定温度下控制下控制结晶或诱导析晶而制得的晶粒细小并均匀分布在玻璃体中的多晶复合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