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盆地走滑构造的力学机制和变形特征

合集下载

第八章 走滑盆地

第八章  走滑盆地
走滑构造:走滑作用产生的各种构造 组合。走滑断层(Strike-slip fault)与扭动 构造(wrench fault)是同义词。
转换断层(transform fault):为重要的板 块边界,是切穿岩石圈的走滑断层。
平移断层(transcurrent fault):一般指壳 内或上地壳内的断层。
第七章 走滑盆地
走滑盆地
如果板块或断块在剪切作用下发 生沿边界的走向滑移,这时在垂直于 板块或断块边界的剖面上所表现出来 的变形并不造成地壳的伸长或缩短。 这种变形称为走向滑移变形,简称走 滑变形。在走滑变形过程中形成的盆 地统称为走滑盆地。
一、走滑盆地形成的构造环境
走滑作用:由扭应力或剪应力引起地 壳或岩石圈沿着某些构造边界或特定的 构造带发生走滑变形的构造作用。
二、走滑构造变形的一般特征
1.走滑构造组合
共轭里德尔(R’) 剪切破裂
里德尔(R) 剪切破裂
同向(P)剪 切破裂
主位移带
右行力偶产生的走滑应变椭圆(Harding,1974)
走滑构造组合:走滑作用形成的各种构造要素的组合,包括 走滑主位移带及各种由于断层走滑位移引起的伴生构造。
2.走滑构造的识别标志
Sylvester(1988)走滑断层分类 Ⅰ板间转换断层(深切、切割板块的)
Ⅰ 1洋脊转换断层(具相似扩张矢量的洋壳位移段) Ⅰ 2边界转换断层(分隔不同板块、平行于板块边界) Ⅰ 3 与海沟有联系的走滑断层(调节斜向俯冲的水平分量) Ⅱ板内平推断层(限于壳内) Ⅱ1与楔入块体有关的走滑断层(由碰撞作用引起的陆块 移动) Ⅱ2陆内走滑断层(分隔不同构造样式的外来体) Ⅱ3捩断层(调节某一外来体内或外来体和相邻构造单元 间的差异位移) Ⅱ4变换断层

走滑盆地的基本特征

走滑盆地的基本特征

走滑盆地的基本特征盆地类型盆地构造发育位置伴生构造控制盆地形成的主要因素控盆边界主断裂性质盆地充填盆地扩张或收缩方向走滑运动的沉积学表现走滑拉张盆地离散走滑构造带主要发育雁列状断裂,缺少明显的挤压作用。

仅局部发育褶皱,褶皱轴与主位移带平行。

走滑与拉张双重控制具有走滑分量的正断层盆地边缘以角砾岩、(扇)三角洲、冲积扇沉积为主,中心以湖泊和浊流沉积为主,垂向上具有向上变细的退积型层序与主走滑断裂带垂直沉积区与物流区错位、沉积体系的侧向迁移或侧向重叠、多沉积中心的产生和沉积中心侧列、古流向有规律性的偏转等走滑挤压盆地冲断带、造山带前缘等斜向挤压部位逆断层、褶皱构造甚至推覆构造。

褶皱与断裂多呈雁列状排列。

在盆地内形成多沉积中心。

走滑与拉张双重控制具有走滑分量的正断层以河流控制的冲积扇和辫状河沉积为主。

具有与前陆盆地相类似的冲填特征,垂向上显示变粗的进积型层序与主走滑断裂带垂直走滑拉分盆地走换断层侧接处或雁断裂,沿盆地对角线方向或在盆地内形成多个坳走滑走滑断裂和正断层与走滑拉张盆地相似与走滑断裂带平行行断裂陷和水下凸起部位。

走滑盆地类型与典型构造汇总

走滑盆地类型与典型构造汇总

拉张区 (盆地)
走滑盆地的形成机理
4、走滑断层位移错断
运动方向
走滑断层
挤压区 (隆起)
拉张区 (盆地)
走滑盆地的形成机理
4、走滑断层位移错断
走滑盆地的形成机理
5、雁列断层的侧向阶梯作用
四、走滑盆地的特征
1、盆地范围小,平面呈菱形或狭长形; 2、剖面为陡倾的断层围限; 3、盆地内以正断层为主,也有逆断层和花状构造; 4、以张扭性应力为主; 5、地壳薄,具镜像倒影关系; 6、热流值高,有火山活动; 7、沉积物与物源区错位; 8、沉降中心转移,发育冲积扇和三角洲等。
1、拉分盆地
(pull-apart basin)
是指产生在两个走滑断层羽列重叠 部位的拉张区的盆地。
例:(里奇盆地、死海)
拉分盆地示意图:
拉分盆地
死海成因立体图(据 Quennell,1958)
拉 分 盆 地 经 典 演 化 模 式
三、走滑盆地的形成机理
1、走滑断层弯曲 2、走滑断层分叉或交截 3、走滑断层端部挤压和拉张 4、走滑断层位移错断 5、雁列断层的侧向阶梯作用
1、转换挤压 Transpression
导致剪切现象与局部或区域上升断层、逆冲断层、推覆 体及局部不整合挤压构造伴生的会聚-斜向应力。
2、转换拉张 Transtension
导致拉张断层发育和各种沉积盆地形成的离散-斜向应力。
挤压方向 拉张方向
F
拉张矢量 挤压矢量
受力方向
F
力的分解
由简单力偶剪切形成的构造模式
走滑盆地的形成机理
1、走滑断层弯曲
运动方向
隆起区
走滑断层
拉张区
运动方向 挤压隆起
走滑断层

沉积盆地成因分析温习资料

沉积盆地成因分析温习资料

一、岩石与岩石圈变形一、区分体力(body force)、面力(surface force)和应力(stress)答:体力:在固体内处处存在,物体内部的任何质点同时受到阻碍的作使劲,与其体积或质量呈正比,又称质量力。

地球引力引发的重力和地球自转引发的惯性力是岩石圈中岩石受到的两种最重要的体力。

面力:作用于物体的外表面,又称接触力。

面力的大小与受力表面积和表面的方向相关。

水平表面上受到的垂直面力随深度呈线性增加。

应力:是在体力或面力作用下引发的,是作用在物体内或表面单位面积上的力。

垂直表面的为正应力(σ),平行表面的为剪应力(τ)。

三者的区别为:体力和面力是依照力的性质来划分的,而应力包括了体力和面力。

二、什么是静岩压力?答:静岩压力描述地下深处岩石纯粹由于上覆岩层重量引发的应力状态,它造成对底面A的垂直压应力为:σ1=ρgh。

3、目前有几种地壳均衡模型?Platt模型与Airy模型不同是什么?答:目前有3种地壳均衡模型,别离为:普拉特-海福德模型、艾里-海伊斯卡宁模型和韦宁·迈内兹模型。

Platt 模型(1854)假设地壳的密度随地形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山脉是由地下物质从某一深度向上膨胀形成的,而Airy 模型(1855)以为地壳物质就象浮在水中的木块,高出水面越多,陷入水中越深。

二者有截然的区别,要紧有两点:一、当场壳的密度而言4、阻碍岩石变形的因素有哪些?各自会对岩石变形发生如何的阻碍?这些因素在岩石圈变形中会发生作用吗?答:阻碍岩石变形的因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从弹-塑性体的应力-应变曲线能够看出,当岩石的屈服极限和强度极限改变时岩石的变形机制将会改变。

外界因素通过阻碍岩石的强度极限或屈服极限而阻碍岩石的变形,有以下三个方面:温度:温度增大,岩石的屈服极限减小,韧性增大。

围压:围压增大,岩石的强度极限增大,韧性增大。

时刻:应变速度降低,岩石的屈服极限降低,韧性增大;在应力小于屈服极限时,岩石也会发生缓慢的永久变形,称为蠕变。

沉积盆地分析--沉积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沉积盆地分析--沉积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构造动力学机制与中国沉积盆地形成一.背景及意义中国有大小不同的沉积盆地485个,进行过油气勘探的盆地有107个,发现有大-中型油田的盆地16个,占勘探盆地数的15%。

对于这些盆地的分布规律和动力学成因机制有不同的认识,胡见义等(1991)从现有盆地反应最终格局出发,认为西部具挤压、东部为张性、中间过渡性盆地的观点;也有的从地貌结合盆地动力学性质,以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为界,把中国分为东西两部,以西为挤压型盆地,以东为拉张型盆地;这条NNE向的山脉分布带,恰好是中国东部重力梯度带。

近年来朱介寿等(2002)【1】根据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地区58个数字地震台站约12000个长周期波形记录,挑出4100条面波大圆传播路径,采用面波频散及波形拟合反演方法,对东亚及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的地壳和地幔进行了高分辨率三维S波速成像,结果发现以东经110 为界,东西两部分岩石圈、软流圈的结构与深部动力学过程有巨大的差异。

此界限与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连接基本对应,界线以西主要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岩石圈汇聚增厚区,界线以东主要是由于软流圈上涌引起的岩石圈减薄区。

中国大陆晚中、新生代以来,东西构造差异和盆地的不同类型成因,我们将由表及里和由浅入深到演示区青年和软流圈内更深层次上考查西部陆内俯冲、陆内造山和前陆盆地形成等问题,考查东部裂谷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这非常有利于今后油气勘探工作[2]。

二.沉积盆地的动力学机制[3]地球历史演化的动力是来自地核和地幔, 通过地幔的热对流把地核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地表, 并通过不断变化的热对流和物质对流来达到地球内部的平衡。

核-幔边界过剩的热通过地幔羽的形式或软流圈的区域性隆升形式传递到岩石圈上部, 并使岩石圈隆起、遭受剥蚀, 当热散失后在地表形成盆地。

地幔热对流具体体现在软流圈上涌的高度或莫霍面位置,或以火山喷发作用将热直接传导到大气圈。

软流圈和莫霍面的位置对中、新生代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走滑盆地形成机制及沉积特征

走滑盆地形成机制及沉积特征

走滑盆地形成机制及沉积特征
许敏
【期刊名称】《世界地质》
【年(卷),期】1994(013)003
【摘要】走滑盆地形成机制及沉积特征许敏(能源地质系)0前言走滑盆地的形成与沿走滑断层的局部拉伸有关。

这些走滑断层大多与板块构造有关,形成于多种地球动力学环境。

如大洋和大陆的转换部位、岛弧、缝合状碰撞边界,以内陆和大陆边缘环境最为常见。

走滑断层的主体在平面上呈...
【总页数】5页(P21-25)
【作者】许敏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4.4
【相关文献】
1.准噶尔盆地大侏罗沟断层走滑特征、形成机制及控藏作用 [J], 吴孔友;瞿建华;王鹤华
2.阿尔金走滑构造域沉积盆地特征 [J], 张国栋;王昌桂
3.走滑断裂系及其盆地特征和形成机制 [J], 臧系龄;刘志英
4.准噶尔盆地乌尔禾沥青矿脉走滑断裂体系特征及形成机制 [J], 陈刚强; 王学勇; 刘海磊; 戚艳平; 李宗浩; 卞保力
5.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沉积特征及其对阿尔金断裂走滑活动的响应 [J], 柳祖汉;吴根耀;杨孟达;郭泽清;温志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盆地分析-走滑盆地

盆地分析-走滑盆地

含油气盆地分析
构造学分析
2003
2、走滑断层的位移 根据走滑断层两盘的相对位移的方向可分为左行和右行。 根据走滑断层两盘的相对位移的方向可分为左行和右行。当 观察者站在断层的一盘而观测到另一盘向自己左侧的位移时称为 左行或左旋,反之称为右行或右旋。左旋也称为逆时针旋转, 左行或左旋,反之称为右行或右旋。左旋也称为逆时针旋转,右 旋也称为顺时针旋转。 旋也称为顺时针旋转。 断层两侧的断块沿断层走向将发生伸展和收缩变形。 断层两侧的断块沿断层走向将发生伸展和收缩变形。断块的 伸展变形可能导致地面沉降,收缩变形则引起地面隆升, 伸展变形可能导致地面沉降,收缩变形则引起地面隆升,于是断 层的走滑位移就转换成为断层两盘的升降位移。 层的走滑位移就转换成为断层两盘的升降位移。 沉降 隆起
2003
含油气盆地分析
构造学分析
2003
3、走滑带两侧Hale Waihona Puke 质界线的水平错开含油气盆地分析
构造学分析
2003
3、走滑带两侧地质界线的水平错开
含油气盆地分析
构造学分析
2003
3、走滑带两侧地质界线的水平错开
含油气盆地分析
构造学分析
2003
4、海豚效应和丝带效应 海豚效应( 海豚效应(dolphin effect)系指在走滑断 effect) 层面倾斜方向相同的情 况下, 况下,在一个横切剖面 上显示为正断层, 上显示为正断层,而在 另一个剖面上显示为逆 断层,即相邻剖面的相 断层, 对升降盘、 对升降盘、滑距类型和 方向不同。 方向不同
含油气盆地分析
构造学分析
2003
走滑断层的板 块构造环境
含油气盆地分析
构造学分析
2003
含油气盆地分析

盆地分析-走滑盆地特征

盆地分析-走滑盆地特征

2.走向滑移线场和逃逸构造(挤出构造) 由挤入造成的刚-塑性体的变形取决于挤入体的形状。平直 刚性体能解释东喜马拉雅的东北部断层,楔形刚性体能解释喜马 拉雅西部和巴基斯坦处断裂。而挤入体为平直三角形时,适合于 解释喜马拉雅东端和缅甸接合处。右行的红河断裂平行于α 线, 而左行的阿尔金断裂大致平行于β 线。
5.走滑作用方式 走滑作用有三种方式,即平行扭动、聚敛扭动(压扭)和离 散扭动(张扭)。它们的出现主要取决于:①快体间断层线方向 的变化;②块体相对于断层线活动的变化(图 5 - 4 )。不同方 式的走滑活动决定着扭动组合各要素的出现和特点。 平行扭动形成“真正的”简单剪切走滑构造,而在聚敛扭动( 压扭)和离散扭动(张扭)形成的走滑构造变形中,在垂直于走 滑构造带方向分别有收缩和伸展位移分量。
2.花状构造 花状构造,也称棕榈树构造。由于走滑构造常是一种基底卷入 的构造变形,陡倾的、切入基底的走滑断层可以使基底面平移, 而使不同类型的基底拼接在一起,并产生剖面的错位。构造物理 模拟证实这种构造变形与基底走滑位移有关(图5-14)。
2.花状构造 花状构造可分为正花状构造和负花状构造两种。正花状构造是 在压剪作用下产生的,其分支断层的大多数具逆断距,个别为正 断距,组成地层总体表现为背形特征,断层间为地垒断片。而负 花状构造是在张剪作用下产生的,其大多数断层具正断距,个别 具逆断距,组成地层总体表现为向形特征,断层间为地堑断片。
二、板块构造运动产生的走滑作用
1.走滑断层的板块构造环境 转换断层是一种重要的板块边界类型,它不仅连接着离散边界 ,也连接着聚敛边界。Wilson(1965)按其连接情况将其分为六 种类型:洋脊-洋脊型、洋脊-凹弧型、洋脊-凸弧型、凹弧- 凹弧型、凹弧-凸弧型、凸弧-凸弧型。如若考虑到左行和右行 的区别,就共有12种类型(图5-5)。

沉积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沉积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四.类型划分
四、 转 换 型 板 块 边 缘
(三)与两条或多条断层活动有关
7. 拉分盆地: 拉分盆地:
由两条或多条近于平行展布、侧向相接的走滑断层, 由两条或多条近于平行展布、 侧向相接的走滑断层, 在走滑运动 后方拉张而形成的盆地。 后方拉张而形成的盆地。
8. 渗漏盆地: 渗漏盆地:
拉分盆地发育的晚期所形成,基底断裂深度很大, 拉分盆地发育的晚期所形成 , 基底断裂深度很大 , 已经出现了洋 壳的盆地。 壳的盆地。
基本思想:沉积物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局部沉 基本思想: 降形成盆地。 降形成盆地。 动力来源: 地球物质在不同层次, 动力来源: 地球物质在不同层次,不同尺度 上存在的纵横向上的非均一性. 上存在的纵横向上的非均一性. 不同层次: 不同层次:
垂向上:地壳、 垂向上:地壳、地幔物质分布的不均一 平面上:地槽(复理石建造)、 平面上:地槽(复理石建造)、 大陆边缘(巨厚,不含火山岩, 大陆边缘(巨厚,不含火山岩, 以三角洲或浊流为主的沉积物) 以三角洲或浊流为主的沉积物)
均衡作用
体积变化 由大→ (由大→小) 密度增大
沉 降 盆地形成
热胀冷缩
三、沉积盆地 热力沉降成因 沉积盆地 热力沉降 沉降成因
特征复杂、类型多样。 特征复杂、类型多样。 塌陷型热力构造 早期受热上拱、 早期受热上拱、隆升剥蚀 晚期冷却收缩、 晚期冷却收缩、塌陷沉积 两个特征不同、 两个特征不同 、 性质 截然相反的发育阶段, 截然相反的发育阶段,在同 一地区上、下叠置。 一地区上、下叠置。 其总体构造面貌常呈 放射状或同心圆状。 放射状或同心圆状。 热鼓胀说
沉积盆地地质学沉积盆地地质学-02
沉积盆地形成的 沉积盆地形成的 动力学பைடு நூலகம்制

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第7章 走滑盆地

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第7章 走滑盆地

海豚效应和丝带效应
平直扭动 压扭 张扭
沉降中心有规律地迁移
1 各地层层序沉降中心;2 沉降中心迁移方向;3 地层厚度等值线;4 盆缘断裂 ⅠA 双一段;ⅠB 双二三段;ⅠC 奢一段;ⅠD 奢二段;ⅠE 永一段
地堑形成扩张期岔路河断陷沉降中心的迁移
(沉降中心位于主控断层一侧,而且沉降中心有规律地向一个方向迁移: 从西南向北东方向迁移)
断弯盆地
拉分盆地或 叠接带盆地
扭转盆地
MLQ1001测线
MLQ489测线
东南缘边界断层
(岔路河In241测线)
东南缘边界断层在岔路河断陷有清晰的 断面波,断层性质和位置容易确定
昌2
Inline 241剖面
Tb Tc Tf
Th?
Th Tg
万昌围斜三维地震Th`反射层剪 切 破 裂
伊通地堑重力异常分布图
(伊丹凸起这一名词最早来自重力资料解释,实际上,重力高的位置位于地堑 之外,称之为伊丹隆起较为合适,重力高可能是深部高密度物质的反映)
西北缘边界断层的线性特征
伊通地堑构造单元(现有方案)
(a)
(b)
走滑带两侧地质界线错开

中国石油构造样式

中国石油构造样式

中国石油构造样式绪论石油构造是在一种主导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各种变形的整体。

地壳运动可概括为无个字“升、降、开、合、扭”。

地槽转化为地台的过程实质上是由洋壳转化为陆壳的过程。

地台转化为地槽实质上就是陆壳裂解转化为洋壳的过程。

在沉积盆地中,最常见的是由开裂环境转化为收缩环境。

正反转构造:负向构造转化为正向构造。

负反转构造:正向构造转化为负向构造。

石油构造类型表第一章沉积盆地构造分析一、沉积盆地按地球动力学分类(一)开裂环境随着大陆的解体,沉积盆地的形成往往与岩石圈的引张应力有关。

1、大陆裂谷盆地(有些裂谷与造山带以高角度相交,称之为碰撞裂谷)2、大陆边缘拉裂盆地3、边缘海盆地(二)收缩环境板块或块体的聚合形成造山带,在造山带一侧或造山带内形成一系列压陷盆地。

在这些地区以挤压应力作用为主,地壳缩短加厚,形成各种收缩构造。

1、山前压陷盆地(前陆盆地属此类)2、山间压陷盆地(三)剪切环境1、拉分盆地2、断层边缘盆地3、断层楔盆地4、断层角盆地5、走滑横向盆地等(四)重力环境1、克拉通盆地2、撞击盆地(陨石坑等)二、中国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形成的地质背景从全球观点来看,造山带的形成与深海槽的消亡、大陆的解体、漂移是密切相关的。

即裂解作用与造山作用是相对应的。

裂陷使地壳伸展,形成各种类型的伸展构造;造山使地壳缩短,形成收缩类型的构造。

(一)印支期中国西部,印支旋回既有“开”又有“合”,裂陷作用与聚合造山作用并行不悖,彼此紧密相关。

在“开”与“合”两大地质事件中,中国西部由于岩石圈的不均一性,古老陆块与软弱带接触区发生裂陷,形成断陷盆地。

(二)燕山期燕山运动自下而上可分为三次激化期。

早燕山期:早、中侏罗世与晚侏罗世之间中燕山期: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之间晚燕山期:晚白垩世与早第三世之间中国西部地区,由于藏南海槽强烈扩张,岗底斯地体与古亚洲大陆拼帖,这一演化过程中,近南北向的开裂与聚合交替发生。

西部地区除老的坳陷盆地继承发育外,还产生许多山间或山前断陷。

5前陆-走滑盆地机制

5前陆-走滑盆地机制
由于板块、断块运动速度差异的调整、俯冲边界的斜滑 等,造成地块、克拉通的走滑作用是普通的,裂谷盆地都或 多或少与走滑作用有关。
曲线断裂追踪
相交断裂的离散端
网状断裂
左旋扭动
断裂末端或入字型断裂形成的走滑盆地
主干断裂 右旋扭动 主干断裂
锐角指向断块运动方向
2. 拉裂盆地和转换伸长盆地
(1)步阶断层的超覆边缘发育的拉裂盆地 右旋扭动
3、简单剪切/纯剪切模型(Kuznier, 2000)
• 地壳(岩石圈)上部脆性带断裂逆冲,叠 置加厚,挠曲。 •下部韧性带呈纯剪切变形,岩石圈加厚,软 流圈顶面下降。
简单剪切/纯剪切模型
三、挤压挠曲沉降的定量模型
1)二维弹性薄板
Flemings(1981), Jordan (1999) 等认为, 用弹性流变模型近似地模拟盆地演化是可行的。 弹性薄板挠曲理论是当前广泛应用于前陆盆地 分析的基础性理论。
D、挠曲刚度(D)对盆地的形态可产生重要的影响
x=0 逆冲体 Wf0
foredeep

xa
x0 =
Forebulge

πa
2
a=4
4D ∆ ρg

逆冲体 深
Forebulge
挠曲刚度D变大,岩 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变小, 盆地变窄、变深
挠曲刚 度D变大, 岩石圈有效 弹性厚度变 小,盆地变 窄、变深
一、前陆盆地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前陆盆地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 构造活动的盆地边缘是探讨盆山耦合动力学过程的有利场所
前陆盆地的成因机制和动力学模型一直是盆地分 析领域的热点课题。多年来的研究表明,逆冲变形、 地幔补偿和地面侵蚀及沉积过程是形成盆地地层格架 的主要因素。 控制前陆盆地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三个: (1) 逆冲带的构造负荷; (2) 盆地沉积物负荷; (3) 在造山过程中形成的地壳内部水平挤压力。 这三种应力同时作用于地壳,从而导致地壳在克 服地幔均衡反力作用的同时发生挠曲沉降.因此,前 陆盆地的沉降主要取决于地壳的变形性质。

沉积盆地形成与演化机制分析

沉积盆地形成与演化机制分析

沉积盆地形成与演化机制分析沉积盆地是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演化机制是地质学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

本文将探讨沉积盆地形成与演化机制,并从地质构造、岩石圈运动及环境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地质构造对沉积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各种构造体系,包括断裂、褶皱等,它们的活动导致了地壳的变形和运动。

在地质构造活动的影响下,地壳发生断裂、隆起、下沉等变化,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

例如,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引发了阿尔卑斯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这些山脉周围就发育了相应的沉积盆地。

其次,岩石圈运动是沉积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另一重要机制。

岩石圈运动是指地球上岩石圈板块的运动和变形,包括板块的收敛、俯冲、隆起和扩张等。

岩石圈运动导致了地壳的断裂和隆起,形成了许多盆地。

例如,亚洲大陆板块向东北方向的运动导致了黄海盆地的形成,而北美板块向西北方向的运动则造成了萨尔托盆地的诞生。

此外,环境变化也是沉积盆地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

环境变化包括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等,这些变化会改变地表的水文、沉积物输送和沉积条件,从而影响盆地的形成和演化。

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进而形成了很多沿海盆地。

而气候干旱则导致了内陆盆地的形成,如巴丹吉林盆地和库页岛盆地等。

沉积盆地的演化机制主要包括沉积作用、隆起和侵蚀过程等。

沉积作用是指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中的沉积物沉积和堆积过程。

沉积作用是盆地发育的基础,它会受到环境和构造的影响。

盆地内部的地质构造活动会导致盆地的隆起,使相对低洼的盆地演化为山地。

同时,盆地的侵蚀过程也会改变盆地地貌和沉积物的分布。

例如,长时间的风化侵蚀可以将盆地内的山地削平,形成平原盆地。

在沉积盆地的演化过程中,地壳变形和沉积作用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着盆地的地貌和地质特征。

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构造、岩石圈运动、环境变化等多个因素。

深入研究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机制对于理解地球演化、资源勘探和区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莺歌海大型走滑盆地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莺歌海大型走滑盆地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莺歌海大型走滑盆地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莺歌海大型走滑盆地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地质构造的研究不断深入,莺歌海大型走滑盆地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引起了广泛关注。

莺歌海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是一个复杂的地质构造区域。

本文将从走滑盆地的定义、莺歌海大型走滑盆地的形成机制、构造变形特征和地质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走滑盆地的概念。

走滑盆地是指由走滑断裂控制或形成的盆地,断裂的两侧垂直位移相等,平行位移产生,地壳发生平行滑动,形成了推覆或拉伸构造。

在构造演化过程中,走滑断层产生的滑动可能是断层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

莺歌海大型走滑盆地的形成机制主要与走滑断层及其构造力学特征有关。

莺歌海地区断裂纵横交错,属于复杂的断裂系统。

常见的断裂有莺歌断裂、鹅埠断裂等。

这些断裂的共同作用导致了莺歌海地区的构造变形。

在构造演化过程中,断裂的滑移和挤压使得地壳发生了弯曲、剪切、伸展、扭曲等复杂变形,形成了莺歌海大型走滑盆地。

莺歌海大型走滑盆地的构造变形特征主要表现为新生会山前褶皱带、断层高陡、盆地痕迹明显等方面。

新生会山前褶皱带是沉积物在构造运动作用下的产物,它记录了地壳的动力学变化。

断层高陡是因为走滑断层的作用导致附近地层抬升和剪切的结果。

盆地痕迹明显是因为构造变形使得盆地内部的沉积物发生弯曲、扭曲和剪切,形成了明显的盆地形态。

莺歌海大型走滑盆地的地质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是研究构造演化和盆地形成的重要案例。

通过对莺歌海大型走滑盆地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复杂断裂构造和盆地形态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

其次,莺歌海大型走滑盆地的研究对于油气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走滑构造和盆地形态为油气的聚集和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

最后,莺歌海大型走滑盆地的研究对于地震活动的预测和防治也具有重要作用。

走滑断裂的活动常常伴随着地震的发生,了解莺歌海大型走滑盆地的构造变形特征可以为地震预警和地震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章 走滑盆地

第三章  走滑盆地

Burke等(1985)将由于弧-陆碰撞或陆陆碰撞而产生的走滑作用和由此产生的地 块被挤出的现象称作构造逃逸或脱逸 (tectonic escape)。
二、走滑构造组合及特征
1.走滑构造组合
共轭里德尔(R’) 剪切破裂
里德尔(R) 剪切破裂
同向(P)剪 切破裂
主位移带
右行力偶产生的走滑应变椭圆(Harding,1974)
走滑构造组合:走滑作用形成的各种构造要素的组合,包括 走滑主位移带及各种由于断层走滑位移引起的伴生构造。
右旋力偶作用下,可能的平面断层组合
2.走滑构造的识别标志
(1)线型延伸或带状展布
伊通地堑重力异常分布图
(伊丹凸起这一名词最早来自重力资料解释,实际上,重力高的位置位于地堑 之外,称之为伊丹隆起较为合适,重力高可能是深部高密度物质的反映)
Ⅱ3捩断层(调节某一外来体内或外来体和相邻构造单元 间的差异位移) Ⅱ4变换断层
走滑断层的板块构造环境(Woodcock,1986)
走滑断层的位移示意图
走滑断层的排列
走滑断层的左阶和右阶排列型式 (a)左阶左行式;(b)右阶左行式;(c)左阶右行式;(d)右阶右行式; 细点-伸展区;格线-聚敛区
第三部分 走滑盆地及走滑构造
陈书平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
内容
一、相关概念 二、走滑构造组合及识别标志
三、走滑盆地演化及实例
四、旋扭构造
一、相关概念
走向滑移变形(走滑变形):如果板块 或断块在剪切作用下发生沿边界的走向 滑移,这时在垂直于板块或断块边界的 剖面上所表现出来的变形并不造成地壳 的伸长或缩短,这种变形称为走滑变形。 在走滑变形过程中形成的盆地统称为走 滑盆地。

沉积盆地介绍

沉积盆地介绍
当走滑断层由平直向弯曲、分支发展过程中,形成 复杂的网状断层系,其中产生了成对的隆起断块和下沉 断块盆地。
走滑型盆地即是与大型走滑活动有关的盆地,有走 滑拉分盆地和滑脱型盆地两个主要类型。
四、克拉通构造环境的盆地
克拉通盆地是指在地质历史的很长时期内下沉的区 域性的坳地,是地壳上已经稳定的和很少遭受变形的部 分。具有区域变质或花岗岩化的坚硬基底,由于岩石圈 变冷,比重增大,因重力作用而缓慢下沉,或因地幔隆 起或因相邻板块的挤压作用,使古老地台逐渐下降。克 拉通盆地面积很大,沉降缓慢,沉积物厚度不大,沉积 类型包括浅海相砂泥页岩、碳酸盐岩、蒸发岩,缺乏深 海沉积物和浊积岩,也没有火山活动,构造变动微弱, 褶皱极其平缓。
板 块 联 合 过 程 中 形 成 的 三 类 盆 地
RAB-弧背前陆盆地,PFB-周缘前陆盆地, ICB-山前凹陷盆地
山前凹陷盆地与前陆盆地特征对比表
特征
山前凹陷盆地
区域构造位置
位于造山带或活动隆起 带与微陆块之间
发育阶段 造山带形成之后数亿年
动力学背景 与陆内的C型俯冲有关
区域应力
起始于伸展环境,后期 被挤压环境改造
陆 内 裂 谷 - 陆 间 裂 谷
3、被动陆缘盆地
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产生于海底扩张后期,由大 陆边缘或陆间裂谷继续扩张、逐渐张开加宽而形成。 大陆在分离后随时间的延续发生失热沉降,同时由 于沉积物负荷作用进一步发生区域性挠曲沉降,形 成具有宽广的大陆架、平缓的大陆坡和大陆隆的被 动大陆边缘盆地。一般来讲,在构造特征上,从陆 壳边缘向海洋方向发生阶梯状断陷,形成边缘裂陷 槽。
三、走滑断裂构造环境的盆地
在大陆内部的走滑断裂,在两侧块体作水平剪切运 动时,一般在块体运动的前方形成挤压区,在后方形成 拉张区。这些挤压或拉张变形是对走滑断层水平位移的 有效调节和补偿。

8走滑盆地的形成和基本特征ok(精)

8走滑盆地的形成和基本特征ok(精)

走滑盆地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一、走滑构造和走滑盆地的概念 二、利用地震资料识别走滑断层的陷阱 三、走滑盆地的基本特征 四、拉分盆地的形成机制和演化 五、走滑盆地与油气的关系
一、走滑构造和走滑盆地的概念
走滑构造是指地壳在水平剪切应力作用下产生 变形的总和, 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走滑断层及其 有关的沉积盆地(走滑盆地)。 走滑盆地(Strike-slip basin)是Mann等(1983)提 出的, 是指沉积作用与重要的走向滑动相伴随的盆 地。走滑盆地可以形成于走滑断裂带内、走滑断 裂一侧和走滑断裂带之间。与裂谷盆地、被动边 缘盆地及前陆盆地相比, 走滑盆地一般比较小、寿 命短而且复杂, 其规模可从小的凹陷到宽50km的 菱形盆地。盆地长宽之比一般为4:1, 但可从1:1 到 10:1(Aydin and Nur, 1982)。
⑤平面上的构造组合判别错误 , 极易当成走滑平移 断层来解释
三、走滑盆地的基本特征
1、走滑断层引起的垂直运动
没有沉降就没有盆地的形成 , 走滑盆地的形成决定 于走滑断层引起的沉降作用。
(1)不同旋向的走滑断层相交而产生的升降运动 (2)走滑断层剪切中心附近的升降运动 (3)走滑断层的斜列引起的升降运动
基底类型和深度对走滑盆地的几何特征有巨大的控制作用。 若基底埋藏浅、由块状的侵入岩和变质岩组成、其上的沉积盖 层薄, 则走滑盆地特征明显, 并由陡倾的断层限定。若基底由厚 的、易变形的沉积岩或层状变质岩构成、盖层厚,则走滑盆地 特征不明显, 并由缓倾的犁式压扭性断层或张扭性断层限定。
三、走滑盆地的基本特征
走 滑 盆 地 的 沉 积 充 填 特 征
三、走滑盆地的基本特征
5、走滑盆地的识别标志
下列因素使走滑盆地的识别较为困难 :(1) 走滑盆地的沉 积和构造历史复杂 ;(2)沿主位移带和其它断层的侧向运动使 盆地的原始位置发生了滑脱、旋转和移位, 从而使古地理的 恢复非常困难; (3)沉降和隆升的多旋回幕剥蚀掉了大部分的 地层和构造记录; (4)大部分易研究的新生代走滑盆地为非海 相的, 因此盆内和盆间的地层对比较难; (5)走滑盆地剖面上 和平面上的多数特征与裂谷盆地和前陆盆地相似, 使它们的 识别变得困难。 三维和四维的研究非常必要, 基于二维地震 剖面的研究认识往往不可靠; (6)走滑断层可以多次活动, 并 表现为正断层、逆断层、斜向断层、冲断层和断裂作用的 复杂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积盆地走滑构造的力学机制和变形特征
陈书平;柳钧译;勾琪玮;袁浩伟
【期刊名称】《地质论评》
【年(卷),期】2022(68)5
【摘要】走滑构造是地壳上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构造之一,尽管经历了长期研究历史,但在其某些特征方面还存在着不确定认识。

笔者等基于力学和脆性破裂理论以及安德森断层模式,分析了走滑构造的成因类型及相关构造的几何学特点。

在总结走滑构造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说明了沉积盆地中大型走滑构造是基底先存断层或薄弱面复活形成,局部有新生型的,提出了准摩擦滑动的概念。

明确了直扭、压扭和张扭的含义,并将亚简单剪切应用于分析断层活动。

细化了各种构造的发育顺序,讨论了不同性质构造的形成条件,强调了构造几何关系与走滑带应力性质的关系。

归纳了花状构造形成的构造部位,明确了走滑构造带结构及其主控因素,并用于地表和地下走滑构造的识别。

【总页数】14页(P1729-1742)
【作者】陈书平;柳钧译;勾琪玮;袁浩伟
【作者单位】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莺歌海大型走滑盆地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2.狭长走滑断陷盆地构造对沉积—成藏的控制作用——以伊通盆地为例
3.新西兰北部威特马塔盆地中新世浊积岩中的叠加变形和同沉积走滑构造活动
4.阿尔金走滑构造域沉积盆地特征
5.走滑盆地形成机制及沉积特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