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商业银行贷后管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商业银行贷后管理

文献综述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80%是贷后管理造成的,且贷后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如何强化贷后管理,是困扰各商业银行管理的一大难题。为此,本人选取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辖区内的某商业银行进行了实地调查了解,查阅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相关资料,研习了巴塞尔协议,走访相关银行的信贷部门,与相关信贷人员进行交流,取得了实务中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参阅了《中国金融》、《南方金融》、《区域金融研究》、现代商业银行导刊》、金融学》、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学》、《中央银行学》、《金融工程》等相关文献资料,采用个案研究、定性和定量分析等方法,重点对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模式,现状、存在问题,相关银行对完善贷后管理的探索。通过了解相银行关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处置情况及责任认定的结果,结合所学的金融理论,经过总结和思索,本人认为,按照中国的国情,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和盈利点都在贷款。因此,贷款的质量是保证银行安全的关键因素,而要保证银行的贷款质量,信用风险可通过项目准入进行控制,市场风险可通过国家产业政策预警,银监检查预警等相关机制实现。唯有借款的变化是通过银行客户经理通过日常对项目的了解实现的。也就是说,贷后管理工作的好坏,决定了银行对信贷资产管理的好坏。从调查行了解到的情况看,尽管该行做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受人员、机制、技术支持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结果还是不尽人意,尽管目前资产没有出现损失,但存在明显的潜在风险隐患。本文试图所关注的问题作些有益的探索,为不断完善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工作,促进银行科学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目录

第一章导论

1.1 贷后管理的概念和意义

1.2 贷后管理在银行经营中重要地位.

第二章贷后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中国信贷管理体制和改革.

2.2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使中国特色的信贷管理面临挑战.

2.3 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构建专业治理贷后管理构架的一些思考

3.1建设先进、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

3.2 加强和完善决策支持及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3.3建立健全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体系。

3.4加强以内部控制为依托的风险管理基础建设。

3.5转变风险管理的内容及方式、方法,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3.6加强信用风险的控制。

3.7尽快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内部风险评级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含量。

第一章导论

1.1货后管理的概念和意义

贷后管理是指从客户实际使用银行信用开始到该授信完全终止前各个环节的管理。包括检查、分析与发现、决策与行动、信贷档案管理、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与贷前和贷中管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是信贷全过程管理的重要阶段。贷后管理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内容上涉及体制、机制、制度,从任务上涉及风险的管理和新商机的发现挖掘,从管理主体上涉及总分行、基层行的前中后台多个业务条线和人员。贷后管理涉及内容多,风险点多,同时又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据某分行统计,近三年在进行责任认定的不良贷款中,涉及贷后管理的原因超过了80%。因此,加强贷后管理是商业银行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1.2贷后管理在银行经营中的重要地位

信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状态决定了商业银行是一种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殊

企业,其显著特点是高风险性。银行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过程中,与其经营目标相对称的是高经营风险。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经营作为银行最重要的经营活动,面临的风险有环境风险、管理风险、交付风险和金融风险。银行除了面对一般企业常见的风险外,在信贷资产经营中还要面对特殊的风险,即使是与一般企业相同的经营风险,也由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上的特点而使银行承受的一般风险具有特殊性。因此,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具有十分重要地位。对于信贷风险管理,每家银行都有一套多年形成的习惯做法和思维方式,这些占支配地位的习惯和做法,对于一家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和贷款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由于历史、传统习惯以及对风险的重视程度等多种原因,普遍存在着重贷轻管的思想,信贷风险管理缺乏理论性和科学性,致使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低下,影响了银行经营活动和收益。因此,引入科学的信贷风险管理思想,建立系统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对推动我国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贷后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2.1中国信贷管理体制和改革

1987年开始,人民银行_总行和省人行发出一系列深化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改革,省市各专业银行也提出完善“实贷实存”的管理办法及信贷资金分层次管理办法,将国家综合信贷计划分为三个层次:国家综合信贷计划(包括人民银行和各家专业银行的信贷收支计划)、专业银行信贷计划和人民银行信贷计划。其他金融机构的信贷收支,作为单独的计划,不包括在国家综合信贷计划_内,实行计划与资金分开管理原则,人民银行核定专业银行的年度信贷计划是“笼子”和目标,在执行过程中所需的资金,要面向市场,通过吸收存款、发行金融债券、同业拆借等方式筹措,人民银行不

再包资金供应。人民银行对专业银行贷款实行“合理供应、确定期限、有借有还、周转使用”的原则。人行总行核定各地人民银行分行对专业银行贷款的额度,在这个额度内对专业银行按月按季灵活掌握发放,未经批准不得突破。将贷款分为两类:一类为年度性贷款(即原来的计划内贷款);一类为短期贷款,包括日拆性贷款、季节性贷款和再贴现。这两类贷款可分开管理和控制。并将贷实贷权下放到二级分行,增强大中城市人民银行调控资金的能力。专业银行上下级之间资金往来的调拨关系改为借贷关系,人民银行对专业银行资金往来由单纯供应资金转为实行资金调控,并根据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确定对专业银行贷款。为增强资金间接调控手段,1987年初将建设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从30%降为10%后,同年10月又对各专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从10%提高到12%。同时还规定财政性存款归人民银行管理,市人民银行系统的资金管理也实行指标管理。各专业银行分别制定信贷资金分层次管理的具体办法,增强人民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调动专业银行管好用活信贷资金_的积极性。

1988年,执行《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宏观调控、严格信贷资金管理的通知》,及省人行与各专业行下发的《关于加强贷款规模的通知》,各行再次完善、充实“实贷实存”的管理办法,加强信贷规模的考核和监控,采取双线管理条块考核,实行层层负责,增强金融宏观调控能力,存款准备金率从12%提高到13%,对专业行再贷款实行期限管理的新办法,积极开展清仓挖潜,调整信贷结构,如期收回超限额短期贷款,通过各项措施回笼货币,稳定金融,信贷增长过猛的势头得到抑制。

1989年,贯彻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认真执行“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保证重点、压缩一般、适时调节”的货币信贷政策。市人行提出“瞄准市场,管紧存量,搞活滞量,用好投量,优化总量”的指导思想和相应措施。市政府向有关部门批转《福州市调整信贷结构的意见》。各专业银行围绕盘活滞量,调整存量,进行结构调整,通过清仓挖潜,清拖欠,全年盘活资金近3亿元,压缩一般贷款0.5亿元。市政府成立“整、治、改办公室”,调整企业和产品结构,对前景欠佳、严重亏损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淘汰没有发展前途的产品,银行信贷结构有所改善。同时加强对福州开发区基础设施贷款的管理,提出将每年开发区归还的基础设施贷款,列入区财政预算,以区年财政收入的40%和土地回收全数安排还贷。为调节好各个时节的资金,按专业银行资金松紧和经济部门对季节性资金供求情况调节,中央银行再贷款。

1990年,根据省人行《进一步完善1990年信贷资金管理的意见》,市人行继续完善分层次信贷计划和全社会信用规划的管理。分四个层次进行管理和监控。第一层次是对银行、城乡信用社、各类信托投资机构和企业各种债券、股票、集资等信用活动进行总量控制;第二层次是包括人民银行、专业银行、交通银行和兴业银行在内的银行信贷计划;第三层次是包括信托投资公司、城乡信用社等在内的其他金融机构的信贷计划;第四层次是企业各种形式的债券、股票和集资活动。继续实行贷款限额管理,控制好信贷总量。对贷款限额继续实行“全年亮底,按季监控,按月考核,适时调节”的办法,并按照“条块结合”的方式进行监控,各家银行“以条为主”,同级人民银行负责监控;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块为主”,由同级人民银行负责管理和监督。全年贷款限额为指令性计划,未经批准不得突破。各家银行的季度贷款限额为指导性计划,由各自上级行适时调控。是年,市人行贯彻“治理整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方针,执行“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保证重点,压缩一般,适时调节,提高效益”的货币信贷政策,以及五家总行联合召开的“从紧方针不变,适当调整力度”的电话会议精神,先后制定《关于当前贷款掌握的十点意见》,《关于支持企业生产的几点意见》、《福州市金融部门支持企业技改的优惠法》、《福州市外商投资企业资金融通暂行办法》,及时把握各家金融机构的贷款投向,合理增强信贷投入,支持经济发展。支持重点工业生产企业的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